![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知识点汇总课件PPT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557925/0-171184716794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知识点汇总课件PPT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557925/0-171184716797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知识点汇总课件PPT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557925/0-171184716799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知识点汇总课件PPT第4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557925/0-1711847168007/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知识点汇总课件PPT第5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557925/0-1711847168021/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知识点汇总课件PPT第6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557925/0-1711847168039/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知识点汇总课件PPT第7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557925/0-1711847168056/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知识点汇总课件PPT第8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557925/0-171184716807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展开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课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三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篇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闻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这首诗。诗人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孩子们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写字和习作过程中要继续引导学生做到写字时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已经学会默读,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理解文章大意。但要读得流利、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感受历史名著叙述故事的特点,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感悟;学生习作有一定速度,能够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写下来,但是要做到想象合理、语言规范、内容具体、表达清楚还需训练。学生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但要做到条理清晰,语气、语调适当还有难度,还需要提高能力。
1.认识“蓟”“涕”“裳”“襄”等4个生字,会写“涕、巫”等2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背诵3.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感情。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新课导入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学生介绍。2.揭题。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出示课件32】齐读课题。3.解题。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出示课件33】“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出示课件34:写作背景】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储备的已有知识,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题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读通顺。1.【出示课件35】指名读诗,检查易错读音。蓟北 涕泪 妻子(zǐ)(读轻声表示什么?) 衣裳2.再读古诗,注意压韵。“裳、狂、乡、阳”3.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设计意图: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读懂诗的意思。】
(三)、再读,明诗意。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2.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设计意图: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出示课件37】读五六句。指名读。(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 做伴,有 做伴,还有 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出示课件38】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5)诗人归心似箭,(板书: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4.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齐读全诗。【设计意图: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根据五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猴王出世》板书 喜欲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春望》这两首古诗对比着品读。在之前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学生感悟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诗人流下的是喜极而泣的泪,而《春望》中,诗人因看到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惨景,流下的是悲痛欲绝的泪!最后,我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作者的“喜”仅仅是为个人吗?学生明白了作者为战乱平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我和同学们有感而发,起立,用朗诵向这位伟大的诗人致敬。 这节课在充分的预习汇报、精彩的合作交流、扎实的拓展阅读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九、课后作业。(一)、对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二)、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诗人“涕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心境。
【参考答案】(一)、D (二)、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三)、消息来得突然 听到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疾速飞驰 迫不及待、归心似箭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一、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二、注释:1.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2.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3.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4.涕:眼泪。5.却看:回头看。6.妻子:妻子和孩子。7.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8.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9.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10.放歌:放声高歌。11.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12.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13.作伴:与妻儿一同。14.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15.便:就的意思。16.襄阳:今属湖北。17.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三、作者介绍: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四、古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首句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五年级下册稚子弄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第一课时教案,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