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25 虽有佳肴(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25 虽有佳肴(含解析)01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25 虽有佳肴(含解析)02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25 虽有佳肴(含解析)03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25 虽有佳肴(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25 虽有佳肴(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辨其音·走进文本,明其义·理解内容,悟其理·丰富思想,取其精·学以致用,解释下列加点词,翻译下面的句子,填空,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1.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好语似珠B.好学不倦
    2.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 , 。
    3.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
    4.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
    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
    【答案】1.B 2.不也很快乐吗?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3.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批注: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要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 4.示例一:座右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理由: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警醒自己学习时要边读书边思考。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只有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扎实深刻。 示例二:座右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激励自己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解析】1.考查字音字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为: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好”读作hà,意为:爱好。
    A.意为: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好”读作hǎ,意为:美好;
    B.意为:爱好学习,不知疲倦。“好”读作hà,意为:爱好;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1)亦,也;乐,快乐;乎,吗;(2)是故,因此;困,困惑。
    3.考查诗句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了哲理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天地之间万物新陈代谢乃是常理,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4.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座右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体现出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它会激励着我随时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向身边的人学习,取长补短,得到进步与提升。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23·甘肃庆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①,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②之子,荆室蓬户③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④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
    (节选自《太平御览·疾病部·卷五》)
    【注释】①殪(yì):死。②被褐茹藿(huò):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粗粮饭。被,通“披”;褐,粗布做的衣服;茹,吃;藿,豆子。③荆室蓬户:用荆条做房子,以蓬草编门。形容居所简陋,家境贫寒。④重貂累蓐(rù):穿貂皮衣服、拥有厚褥。
    5.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不知其旨也( )
    (2)若是者鲜焉( )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家家有僵尸之痛/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B.若是者鲜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或阖门而殪/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D.而愚民悬符厌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7.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8.填空。
    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主要采用 ,乙文主要采用 。甲文提出“ ”的中心论点,乙文认为疫情发生的原因是“ ”。
    【答案】5.味美 很少 6.A 7.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知道困惑。 8.议论 记叙 教学相长也 阴阳失位,寒暑错时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像这样染病的情况却很少啊。鲜,很少。
    6.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B.语气助词,可译为“啊”/疑问代词,哪里;
    C.代词,有的家庭/副词,有时;
    D.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连词,表顺承,不译;
    故选A。
    7.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是故(因此)”“学(学习)”“困(困惑)”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正确。
    8.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和文章内容的掌握。
    甲文运用类比手法,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引出“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佐证,由此可知,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中“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主要的表达方式为记叙。
    甲文中“教学相长也”意思是“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也就是文中的中心论点;“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的意思是“这是因为阴阳失衡,寒暑错位,所以会产生瘟疫”,即疫情发生的原因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
    【参考译文】
    乙:建安二十二年,强烈的传染病不断蔓延,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着丧失亲人的悲痛,家家哀伤的号泣声不时传来。有的家庭是全家病死,有的是一族俱亡。有人认为疫气是鬼神带来的。而遭遇这次灾难的人,都是粗衣恶食、荆舍蓬门的贫苦百姓啊。想想那些华堂玉食,穿貂皮衣服、拥有厚褥的富贵人家,像这样染病的情况却很少啊。这是因为阴阳失衡,寒暑错位,所以会产生瘟疫。可是无知的人却用悬符的方法来驱秽,也是很可笑的事情啊!
    (2023·安徽合肥·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校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赛闻”。盖须切碰相起①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②,稠人广坐③,谬误差失者多矣。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起:启发,开导。②师心自是:以已意为师,自以为是。③稠人广坐:公共场合。稠人,众人。
    9.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旨:
    (2)学学半 学:
    (3)好问则裕 裕:
    (4)谬误差失者 谬:
    1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11.【甲】文开头运用 的手法,引出教与学的关系;【乙】文开头采用 的手法,引出了学习“须切磋相起”。
    12.【甲】【乙】两文都谈论了学习,请结合内容谈谈你从两文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9.(1)旨:味美。(2)学:同“敩”,教导。(3) 裕:充足。(4)谬:错误。 10.(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礼记》上说:“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共同商讨,就会见识浅陋,听闻很少。” 11. 类比 引用 12.要主动学习;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学习要善于提问,这样才能充实自己的知识;学习需要与朋友共同切磋,彼此启发。(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9.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2)句意为:教人是学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3)句意为:喜欢提问则知识充足。裕:充足。
    (4)句意为:在大庭广众之下口出错误言论的人。谬:错误。
    10.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
    (1)虽,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2)独,独自;无友,没有朋友(共同商讨);孤陋,见识浅陋;寡闻,听闻很少。
    11.考查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的内容可知,本文从“佳肴”写起,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
    第二空,结合乙文中“《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赛闻’”的内容可知,乙文开头引用了《书经》《礼记》的内容,引出了学习“须切磋相起”的观点,由此可知,乙文采用了引用的手法。
    12.考查内容理解和感悟启示。
    根据甲文中“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可得:要主动学习;
    根据甲文中“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可得:教和学是互相促进;
    结合乙文中“好问则裕(喜欢提问则知识充足)”可得:学习要善于提问,这样才能充实自己的知识;
    结合乙文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赛闻’。盖须切碰相起明也(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共同商讨,就会孤陋寡闻。看来,学习需要相互共同切磋,彼此启发,这是很明白的了)”可得:读书求学问,必须互相切磋研讨,才能彻底的明通道理。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书经》上说:“喜欢提问则知识充足。”《礼记》上说:“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共同商讨,就会孤陋寡闻。”看来,学习需要相互共同切磋,彼此启发,这是很明白的了。我就见过不少闭门读书,自以为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口出错误言论的人。
    (2023·安徽宿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天地。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旨:
    (2)教然后知困 困:
    (3)今将往矣 将:
    (4)及去周 去: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15.两文都谈到了学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甲文侧重点是“ ”(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乙文侧重点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答案】13. 味美 困惑 要,打算 离开 14.(1)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2)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 15.教学相长 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类比(或比喻)
    【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2)句意: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困惑;
    (3)句意: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将:要,打算;
    (4)句意:等到离开周国时。去:离开。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故:所以;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2)至:到;问:询问;访:询问。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甲文通过将食物只有品尝才能它的美味与只有学习才能知道最好的道理进行类比,即:将“佳肴”与“至道”作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接下来通过“学”与“教”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困惑的地方”,进而“自反”“自强”,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甲文侧重点是“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即“教学相长”,主要运用了类比(比喻)的论证方法。
    根据乙文“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可知,孔子向老子、苌弘“求知”,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可见孔子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了;乙文侧重点是“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据此填空即可。
    【参考译文】
    【乙】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等到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孔子从周国返回鲁国,他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孔子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2023·河南安阳·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困于心,衡于虑
    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18.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答案】16.B 17.(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 18.(1)重要性(重要) 目的(作用) (2)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以利于事。(答出其中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反省/通“返”,返回,为动词;
    B.连词,所以/连词,所以;
    C.名词,困惑,理解不清的/动词,忧困;
    D.动词,实践/动词,实现;
    故选B。
    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虽,虽然;弗,不;善,好处。
    (2)犹,好像;玩,赏玩;华,同“花”;登,摘取。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甲文结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乙文结合“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可知,把古人学习的目的和今人学习的目的进行比较,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据此概括答案即可。
    (2)结合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结合“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结合“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
    【参考译文】
    【乙】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对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求得升官。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赏玩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
    (2023·北京大兴·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丙】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①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③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④也,日扳⑤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⑥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注】①异:对……感到诧异。②就:完成。③稍稍:渐渐。④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⑤扳(pān):通“攀”,牵,引。⑥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1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由是则生 是焉得为大丈夫 实是欲界之仙都
    B.既加冠 既出,得其船 既克,公问其故 既出军门
    C.穷冬烈风 子子孙孙无穷匮 欲穷其林 所识穷乏者得我
    D.若余之手录 往送之门 心乐之 宫中之事
    20.翻译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 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有所收获。
    理解:宋濂的资质不好,但通过勤奋苦读、远道求师、虚心请教,最后学有所成。
    B.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大概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不知道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理解:宋濂讲述求学时的物质条件非常差,是在强调自己以读书为乐,不求奢华。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理解:这句话指出了学和教是相互依存的,也是能“自反”和“自强”的前提条件。
    D.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理解:仲永父亲注重教导孩子,所以仲永五岁便能指物作诗,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21.【甲】【乙】【丙】三段文字全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甲】文宋濂现身说法,将自己过去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和太学生现在优越的学习条件形成 (手法),突出了在学习上要 ,才能业精德成。【乙】文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学”是体验“至道”的最好途径,并指出“ ”的观点。【丙】文通过王安石讲述方仲永天资聪慧,异于常人,可后来没有认真学习,最终泯然众人的事,让我们认识到成才的关键 。
    【答案】19.B 20.C 21. 对比 用心专一(突出“专”)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也”) 不是先天的条件,而是后天的学习
    【解析】19.考查一词多义。
    A.这\这\这\表判断;
    B.已经\已经\已经\已经;
    C.尽,深\穷尽\走完\贫穷;
    D.主谓之间,不译\动词,到\代词,指水声\助词,的;
    故选B。
    20.考查语句理解。
    A.“宋濂的资质不好”理解不当,“余虽愚”是作者自谦的话;
    B.“以”是因为的意思,本项译为“大概”有误;
    D.“仲永父亲注重教导孩子”有误,根据“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可知,仲永的父亲重利轻学,不重视孩子的后天学习;
    故选C。
    21.考查比较阅读。
    第一空:【甲】文宋濂现身说法,将自己过去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和太学生现在优越的学习条件形成了对比。
    第二空:根据甲文末段中的“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可得:用心专一(突出“专”)。
    第三空:根据乙文中的“故曰:教学相长也”可得:“教学相长”(“教学相长也”)。
    第四空:根据丙文中的“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知,仲永天资聪颖。根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可知,他的父亲重利轻学,不让他学习。根据“泯然众人矣”可知,仲永最终和平常人一样了。这启示我们,决定一个人成才的关键不是先天的条件,而是后天的学习。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丙】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2023·江西南昌·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①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旨 ( ) (2)已( )(3)省 ( )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4.【甲】【乙】两文的论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乙】文给你的启示。
    【答案】22. 味美 停止 反省 23.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24.【甲】文的论点是教学相长。【乙】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联系实际,围绕学习要持之以恒、注重积累,学习能使自己聪明智慧,少犯错误等方面回答即可。
    【解析】2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甘美,味美。
    ②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已:停止。
    ③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省:反省。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的词有:曰:说;学:第一个为“教”,第二个为“学习”;其:大概,表示推测。
    ②句中重点的词有:为:变成,凝成;于:比。
    24.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及感悟启示。
    根据【甲】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从此句可知,作者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本文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从而说明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细读【乙】文可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其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
    【乙】文作者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其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这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因此谈及启示可围绕“学不可以已”来阐述即可,做到言之有理。
    示例:阅读【乙】文我知道在学习中应该要有“学不可以已”的态度,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随时请教的勇气,做到认真对待学习,注重日常积累。
    【参考译文】
    【乙】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喻麟儿》)
    【注释】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②切:切合。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
    (2)学学半( )
    (3)苟堪励志勤读( )
    (4)皆宜涉猎( )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27.【甲】文节选自 家经典论著《礼记·学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选文中提出了“ ”的观点。
    28.【甲】【乙】文中谈到了哪些学习方法?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25. 味美 “学”同“敩”,教导 如果 粗略地阅读 26.(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读书时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27.儒 教学相长(也) 28.①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②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③一种书籍须读透,再换其他种类;④读书时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解析】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为: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3)句意为:如果能励志勤学苦读。苟:如果;
    (4)句意为:都应该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地阅读。
    2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虽:虽然(有人认为是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处)。
    (2)切:切合。宜:应该。
    2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内容理解。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2)根据选文【甲】中心句“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此处填“教学相长”。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根据【乙】“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可知,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
    根据【乙】“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可知,一种书籍须读透,再换其他种类;
    根据【乙】“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可知,读书时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参考译文】
    【乙】如果能励志勤学苦读,自然可以渐渐得到进步。只读科举应试之文,不会获得实际的益处。应该增加看书的时间。凡是经史子集,都应该粗略地阅读,但必须看完一种,再换其他种类的书,切忌东抓西拉地随意翻看阅读,白白耗费时间,丝毫没有收获。读书时见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该随手摘录。如果能分门别类,积成一大本,那么写文章时就可以将其作为材料了,好处是无穷无尽的。
    (2023·山东东营·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乙)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2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然后能自反也。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0.甲乙两文分别讲了怎样的道理?
    31.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及其作用。
    【答案】29.①味美 ②自我反思 ③以……为耻 ④使……学习 30.甲文: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乙文:批判了耻于从师、废弃尊师重道传统、看不起百工技人的不良社会风气,提出从师的必要性。 31.甲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类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乙文:反面举耻于从师、看不起百工技人的例子,正面举圣人无常师的例子,正反对比,论述从师的必要性。
    【解析】29.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耻”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耻”;“习”是使用用法,意思是“使……学习”。
    3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故事主旨的理解。仔细阅读两篇文言文,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分析作答。甲文通过对教和学的论述,说明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正所谓“教学相长”。乙文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在写法上,甲文先提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由此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这是类比的手法,由此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互补充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后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乙文通过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同时又强调了人应该虚心广泛地学习。据此分析比较作答即可,
    (甲)选自《礼记》 作者:戴圣 年代:西汉
    (乙)选自《昌黎先生集》 作者:韩愈 年代:唐
    参考译文:
    (乙)(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32.(2022·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①善而救其失者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长(zhǎng):生长,引申为发扬。
    (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弗食,不知其旨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B.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人之学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然后能救其失也 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2)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3)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B.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C.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D.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②乙文中“教也者”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A
    (2)①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②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
    (3)B
    (4)①教学相长。②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缺点的人。
    【解析】(1)A.均为副词,均译为“不”;
    B.名词,道理\动词,说;
    C.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D.代词,这样\词缀,……的样子;
    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是故:所以;困:困惑;
    (2)学者:学习的人;失:过失、不足之处;教者:传授知识的老师;知:了解。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均为并列短语,是对“学者四失”的阐释;
    故断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故选B。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甲文通过将食物只有品尝才能它的美味与只有学习才能知道最好的道理进行类比,即:将“佳肴”与“至道”作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接下来通过“学”与“教”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困惑的地方”,进而“自反”“自强”,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
    (2)【乙】文“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为判断句,其意思是: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点明“教也者”的目的“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缺点的人”,注意用自己的u话回答,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33.(2022·辽宁沈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天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孔子谓南宫敬叔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则吾师也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于是喟然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D.自周反鲁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②及去周,老子送之。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至 周 问 礼 于 老 聃 访 乐 于 苌 弘
    (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文中孔子向老聃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②【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但各有侧重。分析两文谈到的学习方法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D
    (2)①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
    ②等到孔子离开周国时,老子亲自去送他。
    (3)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4)(1)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2)甲文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乙文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谓:动词,对……说/动词,是;
    B.师:名词,老师/名词,军队;
    C.然:助词,……的样子/连词,然而;
    D.反:都同“返”,返回;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吾:我。乃:才。今:现在。知:知道,了解。圣:圣明。之所以:……的原因。王:名词动用,称王。
    (2)重点词语:及:等到。去:离开。送:送行。之:指孔子。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意思是: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至周”动宾结构,应在“周”后停顿;“问礼于老聃”动宾结构,状语后置句式,应在“聃”后停顿;因此,断句为: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乙】“吾闻老聃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可提炼为: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2)根据【甲】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阐述“教学相长”的道理,可知,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
    根据【乙】文“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孔子不仅学习礼乐知识,还亲自实地考察,可知,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参考译文】
    【乙】
    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34.(2022·湖南湘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节选自徐干《治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味道)B.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C.久而愈足(值得)D.然后知被褐之陋(被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以其难而懈之
    B.视衮龙之文 不如速行之必至也
    C.故学者如登山焉 且焉至土石
    D.倚立而思远 执策而临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4)甲乙两段选文都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论述。
    【答案】(1)B (2)D (3)(1)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2)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 (4)示例:甲: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导别人能够发现句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发奋努力。学习中我们要主动给别人在知识上提供帮助,既能帮助他人,也能提升自己。乙:学习有助于培养品德,学习帮助我们明白是非对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坚持;治学要付诸实践行动,要跟随老师,博览众家所长,学习中要有具体行动,而不能只设立目标,要跟随老师,多听多学,少说多做。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A.不知其旨也:就不知道它的美味。旨:味美; C.久而愈足:越久越充足。足:充足; D.然后知被褐之陋: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被:通“披”,穿;故选B。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副词,表猜测,大概/代词,它; B.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C.助词,无实意/代词,哪里; 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1)虽: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处。(2)则:连词,就。无以:没有办法。懿德:美好的品德。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答题思路:启示一般要抓住文章中议论性的句子,或者从其赞扬或批评的内容出发,谈自己受到的启发。(1)甲文。结合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可知,甲文围绕“教学相长”这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指出了教对于学的重要作用,教导别人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能够看到自己的困境,然后反思,自我勉励。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应该多多地在知识上帮助他人,这个过程中,自己能够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己的进步。(2)乙文。结合乙文“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可知,这句话指出学习有助于品德培养,通过学习,能够建立是非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品德。结合乙文“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可知,学习必然是长久的,且充满阻碍的,不要被困难所吓倒,学习中需要韧性、坚持。结合乙文“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可知,这句话指出学习要立即采取行动,即要把学习落实到具体行为上,不能空喊口号,不能头脑幻想。学习需要追随老师,要广泛阅读、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博取众家之所长,才能全面成长。
    【参考译文】
    [乙] 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35.(2022·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知其善也 陈康肃公善射
    B.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
    C.女有归 一屠晚归
    D.是谓大同 是非木柿
    (2)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引《兑命》佐证了观点:教学相长,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互相促进。
    B.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都能够安居乐业。
    C.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们都愿意竭尽全力地工作,但是不一定为了自己。
    D.甲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了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答案】(1)D
    (2)选举有才能的人(为大家服务),讲究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A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善:好处/擅长;
    B.反:反省/同“返”,返回;
    C.归:女子出嫁/回来;
    D.是:这/这。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重点词:与,同“举”,推举,选举;信,诚信;修,培养。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有误,甲文所说的“教学相长”与现在的理解不一样,现在的理解“教”“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即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其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因此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A。
    【参考译文】
    【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句:______________;
    批注:__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专题25 虽有佳肴-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25 虽有佳肴-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5虽有佳肴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专题25虽有佳肴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12 虽有佳肴(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12 虽有佳肴(含解析),共30页。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通用版)12 虽有佳肴(原卷版):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通用版)12 虽有佳肴(原卷版),共12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25 虽有佳肴(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