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展开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发现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关感》,有删改)
材料三:
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声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式的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不左顾右盼,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向非审美对象的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
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第一,应该把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因而是与审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美联想才能解释审美体验。
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术品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开特定的艺术世界,审美体验也就立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悦。审美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可缺少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 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C. 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D. 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岳阳楼的阴晴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2.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 )
A. 见到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官窑瓷器,就联想到它比金子还值钱。
B. 见到西湖中鱼儿游动,就联想到今天晚餐也许会有红烧鲤鱼。
C. 读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联想到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飞行器绕月飞行。
D. 读到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就联想到花匠用剪子精巧地把柳叶剪成绿丝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移情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上的结果。
B. 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中的自我情感。
C.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此时主体的情感是只属于青山的。
D. 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4. 材料三首段是如何引出论题的?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5. 请分别从自然和艺术两个角度概括如何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答案】1. B 2. D 3. C
4. ①引出论题方式:采用对比方法,列举两种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态度引出论题。②效果:采用对比引发人们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疑问,便于后文对此进行针对性分析。
5. ①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与自然交流,与自然景物沟通融合。②发现自然的逻辑美,从自然中悟出哲理。③根据审美对象的不同特性,合理选用审美联想和艺术直觉来欣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依据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可知,人的审美体验不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获得,而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D联想的内容,仍处在一首清新的咏柳诗的情境中,是按诗所提供的独特情感,定向地进行联想的。
ABC三项根据“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可知,是纯属随意的、无定向的、不受控制的联想,是“非审美联想”。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C.“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此时主体的情感是只属于青山的”错。材料一第二段说“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第三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移情过程中,主体的情感不可能只属于客体青山。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
通过“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和“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可知第一段是通过对比方法列举出了两种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态度引出论题。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采用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产生疑问,激起好奇心,为后文对此进行针对性分析打下基础。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1段“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可得出:要想从自然角度概括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就要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与自然交流,与自然景物沟通融合;
从材料二第2、3段“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可得出:发现自然的逻辑美,从自然中悟出哲理;
根据材料三第2、3段“第一,应该把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可得出:要想从艺术角度概括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就要根据审美对象的不同特性,合理选用审美联想和艺术直觉来欣赏。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变脸王
吴江川
川渝地区有个戏园子,班主叫戴意宁,变脸的绝活堪称业内第一。随着直播和短视频的兴起,戏园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偏偏戴意宁是个老顽固,开口闭口老祖宗,演来演去还是老三样。
看着剧场的人气一天不如一天,徒弟王超几次劝师父创新改良,都被骂得狗血淋头。王超火气一上头,也不顾什么师徒尊卑了,赌气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临走留下一句话:“等着关门吧,老铲子!”
这戴意宁天生一张铲子嘴,自幼就被叫成小铲子。如今徒弟这么叫,他一下就火了:“都给我滚,我堂堂第二代变脸王,还能守着祖宗的东西饿死?”
赶走了徒弟,戏院就靠戴意宁支撑,戏园子的人气一落千丈。
一天,王超在视频网站上看到一个叫“第二代变脸王”的作者,点进去一看正是戴意宁。他的空间里有十几个视频,播放量大多不过百,仅有的几个评论也都是说视频内容老套无聊。
王超赶紧把师兄弟们组织起来,只要师父发视频,他们就冒充观众送礼物、提意见,鼓动戴意宁开直播和观众聊天,介绍川剧。
一次直播结束之后,戴意宁忘了关摄像头,他躺在摇椅上休息,戴着岳飞的脸谱哼唱《精忠报国》。这岳飞和《精忠报国》那是绝配啊,王超果断录下来发到了平台上,不到三天,播放量竟高达二十几万,评论里全是叫好的,戴意宁也趁势在网上红了一把。
这人红了就是非多,没过多久,网上出现一个特意针对戴意宁的视频,标题是:“我才是变脸王!”作者叫“剧场少女萝莉酱”,内容同样是变脸,不同之处在于,戴意宁视频中的唱词脸谱都是正经的川剧味儿,而萝莉酱则穿着女仆装,在新潮的背景音乐中表演,脸谱也都是神奇女侠等年轻人喜欢的题材。
第二天,王超看见了戴意宁发布的文章,他表示自己的技艺传承自老一代变脸王,说萝莉酱的创新让变脸丢了川剧这条根,没有那个味儿了。
当天,萝莉酱就发文回复。她反问戴意宁:如果不创新,老变脸王的那个味儿又是从何而来?你只传承了师父的本事,却没有学到精髓,配得上他的名号吗?
被质问到这份儿上,戴意宁沉默了。
戴意宁的沉默让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就在这当口,他发布了新作品,视频标题是“正名”。
戴意宁在视频里郑重说道:“有人说我配不上‘变脸王’的名号,今天我就露一手,只要有第二个人做到,我就退出这行。”随后,屏幕开始十秒倒计时。戴意宁拿着扇子一开一合,一张张脸谱在他脸上变换,十秒之内足足变了29张脸。
同行争相模仿,但变脸超过20张的都寥寥无几,大伙不得不服。处于舆论中心的萝莉酱则一连半个月没有动静,看来是认输了。这下子,质疑戴意宁的声音荡然无存,剧场和直播间的人气渐渐上涨。
就在大家快忘记这事儿的时候,萝莉酱发布了新视频。王超点进去一看,同样是十秒倒计时,但是,当她变到第29张脸的时候,时间才过去了九秒。最后一秒,她没有选择打破戴意宁的纪录,而是在镜头前摆了一张纸,上面写着两个大字:就这?观众们瞬间沸腾,拥进戴意宁的直播间刷屏,弹幕清一色是:“就这?”
成王败寇,观众们都站到了萝莉酱那边,夸她完全担得起变脸王的称号。萝莉酱也发文回应,承诺晚上直播与大家见面。
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萝莉酱开始直播,她穿着一身洛丽塔小裙子,戴着西方油画美人样式的脸谱。弹幕里都是“变脸王”三个字。
观众们一口一个“变脸王”叫着,还非要她亮个相。盛情难却,萝莉酱只好拿出扇子遮住脸,伸手比了个三。
三,二,一,啪!扇子一合,露出一张美人脸——还是脸谱,弹幕里顿时嘘声一片。变了好几次,终于出现了一张纯白的脸谱,她又伸手比了个三。来了!这种不同寻常的脸谱一般都是最后一张。
三,二,一,啪!扇子猛地合上,一张铲子嘴出现在屏幕里。
王超瞠目结舌:“老……老铲子?”
顿时,屏幕上满是问号。王超眨眨眼再看,铲子嘴没了,原来,那竟然也是一张脸谱。
镜头前,一张清秀少女的脸正笑得灿烂,她不是戴意宁的孙女吗?这时,少女把戴意宁拉进镜头,开口道:“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的爷爷戴意宁,川剧第二代变脸王。”
戴意宁笑着摇摇头说:“这场跟孙女的PK,我输啦。说到做到,我今天宣布退出,把舞台让给年轻人。孙女从小跟着我,耳濡目染,学会了一些变脸技艺,谁知她苦苦琢磨练习,现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我真的很欣慰。”
少女搂起戴意宁的胳膊说:“爷爷把一辈子都献给了川剧,他是打心底里热爱这一行。如今网络时代,老行当受到大冲击,爷爷愁得吃不好、睡不着。我就撺掇他和我一起演了这出戏……但我是真的在和老爷子竞技,这次的PK,也是对我的一场考验。”
戴意宁拍拍孙女的肩,朝镜头鞠了一躬,说:“我虽然退出了,但真心舍不得这一行,今天我当着所有观众的面向徒弟们道歉。从前我觉得只有老祖宗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现在我发现,老祖宗的东西再好,也要有新活力。是师父错了,如果你们还爱着川剧,那就回来吧。”
王超看着屏幕里一老一少真挚的脸,不禁热泪盈眶。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介绍戴意宁的戏园生意难做,既为下文写徒弟另谋出路做了铺垫,又为后来戴意宁发视频、开直播宣传川剧埋下伏笔。
B. 小说极富现代生活气息,观众为网络视频作品写评论、刷礼物,与主播在直播间聊天互动、用弹幕刷屏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C. 小说不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还通过不同人物之间、同一人物前后的对比突显人物形象。
D. 本文巧借网络平台让老艺人和新生代同台竞技,用比赛结果表明,在时代浪潮冲击下,传统艺术将被全新的艺术形式取代。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超看见师傅视频网站上的点击量不高,便组织师兄弟们送礼物、提意见,意在表现他对师傅现状的同情。
B. 开头交代了社会背景,并使用正侧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了戴意宁的形象,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C. 小说多次设疑,情节扣人心弦,戴意宁和孙女的竞技可谓一波三折,萝莉酱的出场也充分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D. 小说标题“变脸王”言简意丰,既指以戴意宁为代表的老一辈变脸艺术家,又指以孙女为代表的新生代。
8. 请围绕主人公戴意宁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
9. 小说中王超这一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A
8. (1)开端:戴意宁固守传统,反对改良川剧,与徒弟们不欢而散。(2)发展:戴意宁借网络宣传川剧,因徒弟的一个视频意外走红。(3)高潮:戴意宁与萝莉酱线上对阵,他亮出绝技,却终被战胜。(4)结局:戴意宁在萝莉酱的直播间宣布退出,并向徒弟们道歉。
9. (1)王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戴意宁从固守传统到开网络直播,再到与新生代线上竞技,这些主要情节都是围绕王超的所见所感展开的。(2)王超是情节的参与者、推动者和主要人物思想转变的见证者。王超赌气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促使戴意宁做出改变,录下师父视频传到网上使其迅速走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王超也是戴意宁的思想由保守转变为创新的见证人。(3)侧面衬托戴意宁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王超主张对川剧进行改良,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等,衬托出戴意宁热爱川剧艺术、坚守传统技艺,既顽固又让人感佩的老一辈传统艺人形象。(4)揭示主题,引人深思。王超是传统艺术新一代传承者的典型代表,他热爱川剧,主张改良,与戴意宁的孙女一起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坚强力量,揭示了小说主题,引发读者关于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艺术的思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
D.“传统艺术将被全新的艺术形式取代”错误。文末戴意宁的“老祖宗的东西再好,也要有新活力”这句话,说明传统艺术不是要被全新的艺术形式取代,而是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意在表现他对师傅现状的同情”错,应是“表现他对师傅的支持”。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
开端由“看着剧场的人气一天不如一天,徒弟王超几次劝师父创新改良,都被骂得狗血淋头。王超火气一上头,也不顾什么师徒尊卑了,赌气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临走留下一句话:‘等着关门吧,老铲子!’”可以概括为戴意宁固守传统,反对改良川剧,与徒弟们不欢而散。
发展由“一次直播结束之后,戴意宁忘了关摄像头,他躺在摇椅上休息,戴着岳飞的脸谱哼唱《精忠报国》。这岳飞和《精忠报国》那是绝配啊,王超果断录下来发到了平台上,不到三天,播放量竟高达二十几万,评论里全是叫好的,戴意宁也趁势在网上红了一把”可以概括为:戴意宁借网络宣传川剧,因徒弟的一个视频意外走红。
高潮由“戴意宁拿着扇子一开一合,一张张脸谱在他脸上变换,十秒之内足足变了29张脸”“成王败寇,观众们都站到了萝莉酱那边,夸她完全担得起变脸王的称号。萝莉酱也发文回应,承诺晚上直播与大家见面”“这场跟孙女的PK,我输啦”等可以概括为:戴意宁与萝莉酱线上对阵,他亮出绝技,却终被战胜。
结局由“这场跟孙女的PK,我输啦。说到做到,我今天宣布退出,把舞台让给年轻人。孙女从小跟着我,耳濡目染,学会了一些变脸技艺,谁知她苦苦琢磨练习,现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我真的很欣慰”“我虽然退出了,但真心舍不得这一行,今天我当着所有观众的面向徒弟们道歉。从前我觉得只有老祖宗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现在我发现,老祖宗的东西再好,也要有新活力。是师父错了,如果你们还爱着川剧,那就回来吧”可以概括为结局:戴意宁在萝莉酱的直播间宣布退出,并向徒弟们道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王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看着剧场的人气一天不如一天,徒弟王超几次劝师父创新改良,都被骂得狗血淋头。王超火气一上头,也不顾什么师徒尊卑了,赌气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一天,王超在视频网站上看到一个叫‘第二代变脸王’的作者,点进去一看正是戴意宁”“第二天。王超看见了戴意宁发布的文章”“王超瞠目结舌:‘老……老铲子?’”“王超看着屏幕里一老一少真挚的脸,不禁热泪盈眶”,戴意宁从固守传统到开网络直播,再到与新生代线上竞技,这些主要情节都是围绕王超的所见所感展开的。
王超是情节的参与者、推动者和主要人物思想转变的见证者。“王超火气一上头,也不顾什么师徒尊卑了,赌气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王超赌气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促使戴意宁做出改变,“一次直播结束之后,戴意宁忘了关摄像头,他躺在摇椅上休息,戴着岳飞的脸谱哼唱《精忠报国》。这岳飞和《精忠报国》那是绝配啊,王超果断录下来发到了平台上,不到三天,播放量竟高达二十几万,评论里全是叫好的,戴意宁也趁势在网上红了一把”录下师父视频传到网上使其迅速走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王超赶紧把师兄弟们组织起来,只要师父发视频,他们就冒充观众送礼物、提意见,鼓动戴意宁开直播和观众聊天,介绍川剧”,王超也是戴意宁的思想由保守转变为创新的见证人。侧面衬托戴意宁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都给我滚,我堂堂第二代变脸王,还能守着祖宗的东西饿死”“他表示自己的技艺传承自老一代变脸王,说萝莉酱的创新让变脸丢了川剧这条根,没有那个味儿了”,王超主张对川剧进行改良,带着师兄弟们另谋出路等,衬托出戴意宁热爱川剧艺术、坚守传统技艺的老一辈传统艺人形象,“从前我觉得只有老祖宗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现在我发现,老祖宗的东西再好,也要有新活力。是师父错了,如果你们还爱着川剧,那就回来吧”,最后戴意宁承认原先的错误,认为传统技艺也需新活力,又让人感佩。
揭示主题,引人深思。“随着直播和短视频的兴起,戏园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偏偏戴意宁是个老顽固,开口闭口老祖宗,演来演去还是老三样”,文章聚焦于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问题。“徒弟王超几次劝师父创新改良”,王超是传统艺术新一代传承者的典型代表,他热爱川剧,主张改良,“如果不创新,老变脸王的那个味儿又是从何而来?你只传承了师父的本事,却没有学到精髓,配得上他的名号吗”,戴意宁的孙女也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坚强力量。本文巧借网络平台让老艺人和新生代同台竞技,用比赛结果表明“老祖宗的东西再好,也要有新活力”说明传统艺术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揭示了小说主题,引发读者关于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艺术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然帝自是不甚省录。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C.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D.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安,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
B. 天子,我国封建社会臣民对帝王的尊称,始于秦始皇,类似的称呼还有“皇帝”“陛下”等。
C. 右拾遗,谏官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
D. 自汉武帝开始,历代皇帝都立年号,文中“开元”即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的一个年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生活困顿,四处漂泊。他年轻时处境贫困不能有所作为,科考失利后困居在长安;安史之乱中逃往三川,后来又漂泊于剑南、夔州、耒阳等地。
B. 杜甫直言进谏,招致疏远。房琯因事被罢免宰相,杜甫为此上疏,肃宗下诏让三司审讯杜甫,后杜甫虽免于责罚,然而皇帝不太接受他的进言了。
C. 杜甫忠君爱国,优国伤时。他喜好谈论天下大事,见解深刻而切中时弊,经常登上吹台抒发怀古伤今之情,在诗中寄托对国事的伤感,对国君的思念。
D. 杜甫精于诗歌,备受推崇。杜甫创作的诗歌一改陈、隋浮艳之风,诗风雄浑苍茫,兼具古今之长,对后世影响极大,受到元稹和韩愈的推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14. 肃宗本想治罪于杜甫,为什么后来没有这样做?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关辅发生饥荒,杜甫便弃官离去,客居在秦州,砍柴摘橡子栗实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2)杜甫游历岳祠,忽发大水,过了十天弄不到食物,县令准备了船迎接他,这才得以回来。
14. 宰相张镐向肃宗阐述了给杜甫治罪结果,即必然导致天下无人再敢上言,会断了言路。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甫奏赋三篇”是定语后置句,“三篇”是“赋”的后置定语,中间不可断开,而且“帝”是“奇之”的主语,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BC。
“使待制集贤院”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省略介词“于”,应为“使于集贤院待制”,“集贤院”是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断开,而且“命”的具体内容是“宰相试文章”,是皇帝下令宰相考试他的文章,所以“集贤院”和“命”之间要断开,排除A。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封建社会臣民对帝王的尊称,始于秦始皇”错误,“天子”在商代已经存在,周朝时已经稳固,如周天子。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见解深刻而切中时弊”错误,文中说“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意思是“喜好谈论天下大事,高阔而不切实际”;且“经常登上吹台”不准确,文中说“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无法看出他“经常登上”。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辄”前省略主语“杜甫”,“辄”,就;“去”,离开;“客”,名词作动词,客居;“自给”,宾语前置,应为“给自”,满足自己的需要。
(2)“遽”,突然;“涉旬”,过了十几天;“具”,准备;“乃”,才;“还”,回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帝怒,诏三司杂问”和“帝乃解”可以确定答题的区域,从文中来看,主要与宰相张镐的进言有关。
如“甫若抵罪,绝言者路”,意思是“杜甫如果被治罪,就断绝了进言者的通路”,据此可以概括出原因。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年轻时贫困不能依靠己力而有作为,离家出游吴越、齐赵之间。考进士没有考中,困居在长安。天宝十三年,玄宗到太清宫举行朝献典礼。杜甫进奏赋文三篇。玄宗读了太为惊奇,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竟,提升他为河西尉,他没有接受任命,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遭逄安禄山叛乱,天子入蜀,杜甫逃往三川。肃宗即位,他衣衫破烂从鄜州想要奔赴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被贼兵抓住。至德二年,出逃来到凤翔谒见肃宗,被授官右拾遗。杜甫和房琯是贫贱之交,房琯当时在陈涛斜战败,又因招董廷兰为门客,被罢免宰相。杜甫上疏说:“所犯罪小,不宜罢免大臣。”肃宗大怒,下诏三司会审他。宰相张镐说:“杜甫如果被治罪,就断绝了进言者的通路。”肃宗这才消去怒意。但此后肃宗不再怎么考虑采纳他的进言了。关辅发生饥荒,杜甫便弃官离去,客居在秦州,砍柴摘橡子栗实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又流落到剑南,在成都西郭搭建草庐居住。适逢严武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靠。严武再次出任剑南节度使,上表朝廷任他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和杜甫是世交,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严武去世,崔旰等人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瞿唐峡,下江陵,沿沅水、湘水而上登临衡山,于是暂住在耒阳。杜甫游历岳祠,忽发大水,过了十天弄不到食物,县令准备了船迎接他,这才得以回来。县令曾送社甫烤牛肉、白酒,杜甫喝得大醉,一个晚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杜甫性情旷达不拘小节,喜好谈论天下大事,高阔而不切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曾与李白和高适结伴经过汴州,喝酒到尽兴时登上吹台,慷慨抒发怀古之情。他多次经历战乱,坚持节操不被玷污,创作诗歌,感伤国势削弱,念念不忘国君。赞曰:唐朝兴起,诗人继承陈、隋风格,以浮华而相炫耀。到开元年间,逐渐用雅正的意旨加以修饰,然而倚重浮华的违背质朴,喜好艳丽的欠缺雄壮。到了杜甫,诗风雄浑苍茫,千姿万状,兼有了古今之长,使后人获益之处太多了。所以元稹说:“从有诗人以来,没有能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用诗歌陈喻时事,切合格律而意旨精深,写到上千言而毫无才力不足的迹象,世人称之为“诗史”。昌黎韩愈在文章上慎重地自我称许,至于诗歌,独推崇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节选)
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笳一曲未了而愁杀征戍将士,含蓄表达出了对大唐穷兵黩武的厌倦。
B. 诗歌将哀怨的胡笳声与边地意象“北风”“山月”等相结合,情景相融。
C. 诗人送别友人远去,以送别之地秦山遥望友人将往的陇山,满怀思念。
D. “胡笳”二字多次出现,既强化诗题,又体现了古体诗语言的复沓之美。
16. 诗歌最后以“谁喜闻”之问作结,蕴含了既悲且壮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
②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③诗人把胡笳之声与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结合在一起,同时“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含蓄表达出了对大唐穷兵黩武的厌倦”说法错误。“楼兰征戍儿”的“愁杀”衬托胡笳声音之悲,以戍边将士之愁表达对对朋友远行的担忧。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胡笳吹奏之声如人之悲鸣,岑参的这首诗,悲中有壮,表现出特有的风格。诗人从三个方面,用不同的手法,反复、深入地表现胡笳的悲壮。
首先,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诗中用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来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写出了战士的思乡之情,“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
中间四句,写的是凉爽的秋天,八月里,萧关一带的道路萧索冷落,呼啸的北风吹断了天山上的枯草。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这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这四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悬希望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尽管如此,诗中并无寻常送别那种凄然悲切的情调,从“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作者由现实进入梦境,并且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3)《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美好和谐的社会里。
【答案】 ①.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 一夜飞渡镜湖月 ③. 谈笑间 ④. 樯橹灰飞烟灭 ⑤. 莫春者 ⑥. 春服既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渡、樯橹、莫、既。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赶大集办年货”是颇具仪式感的重要传统。一元复始,“黄河大集”春节季正在山东各地_________地展开。到大集上逛一逛,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再加上摩肩接踵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共同汇聚成了生机勃勃的人间烟火气,也为人们带来了最熟悉的年味儿。另外,时代在变,赶大集的形式也在_________。乘着互联网和数字化东风,山东适时推出“好客山东贺年会”云端购物节、山东省非遗年货购物节等“黄河大集”春节季系列活动,_________“好客山东,好品山东”新年货。
近日,《山东“黄河大集”四季整体实施方案》的出台,对打造“黄河大集”品牌进行长远规划,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文化与旅游、好品、传播相融合。冬季“年货大集”、春季“春游大集”、夏季“手造大集”、秋季“丰收大集”,_________的“黄河大集”活动令人期待,也让“山东好品”的社会认同度、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火如荼 推陈出新 推荐 五彩缤纷
B. 方兴未艾 独辟蹊径 推介 五彩缤纷
C. 如火如荼 推陈出新 推介 丰富多彩
D. 方兴未艾 独辟蹊径 推荐 丰富多彩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C 19. 示例:近日出台的《山东“黄河大集”四季整体实施方案》,对打造“黄河大集”品牌进行长远规划,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文化与旅游、好品、传播相融合的模式。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气势旺盛或热烈。“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根据语境,填入成语是形容“黄河大集”开展的比较热烈和旺盛,可以填入“如火如荼”。
第二空,“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独辟蹊径”,单独开出一条道路。 比喻独创出新风格或新方法 。语境指赶大集的传统形式有新变化,应填“推陈出新”。
第三空,“推荐”,指介绍好的人或事物希望被任用或接受。“推介”,指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被任用或接受,有推广介绍之意。语境指春节季系列活动推广介绍新年货,应填“推介”。
第四空,“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从前文“冬季‘年货大集’、春季‘春游大集’、夏季‘手造大集’、秋季‘丰收大集’”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黄河大集”形式的多样和丰富,可以填入“丰富多彩”。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①搭配不当,“出台……进行长远规划”主谓搭配不当,应将“《山东“黄河大集”四季整体实施方案》的出台”改为“近日出台的《山东“黄河大集”四季整体实施方案》”。
②成分残缺。“探索”后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中心词,应在“融合”后添加“的模式”。
正确表述为:近日出台的《山东“黄河大集”四季整体实施方案》,对打造“黄河大集”品牌进行长远规划,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文化与旅游、好品、传播相融合的模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冷冻一般指将食物放入冰箱冷冻区保存,而速冻则是指快速地把食品温度降低到远低于水的冰点(通常在-18℃以下)。速冻和冷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事实证明会影响,但是冷冻相较于速冻, ① 。
如果速冻,食物中的水分则会进入一个“过冷”的状态。此时食物中形成的冰晶很小, ② ,因此食物细胞中的各种物质不会从细胞中流出。所以,速冻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营养及口感。但是对于冷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即使能降到冰点以下,食物中的水也会形成大块冰晶,从而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
再者,因为家庭制作条件所限,会存在一定的微生物污染。而且,因为家用冰箱还装有其他食物,可能存在交叉污染。相较而言,速冻食品在原料、加工、运输等步骤都必须符合卫生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并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 ③ ,危害人体健康。比如研究人员曾经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冻了4次,并在每次解冻后进行采样,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发现,经过解冻、冷冻的鲜肉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15倍。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下列句子中的“交叉”和文中加点处的“交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可以说,梁山港正是瓦日铁路与京杭大运河的黄金交叉点。
B. 他穿着一身工装,正面坐着,双臂交叉,看上去神态疲倦。
C. 此次降雨是南下的冷气流与北上的暖气流交叉碰撞的结果。
D. 核酸、抗原检测交叉进行,可以发挥两种手段各自的优势。
22. 请结合文本向大家科普家用冰箱冷冻食品的常识,要求表达简洁清晰,不超过30个字。
【答案】20. ①对口感的影响更加明显 ②不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 ③则会产生大量的细菌 21. C
22. ①速冷优于冷冻,能保持好的口感;②不要反复冷冻、解冻,避免造成污染。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速冻和冷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事实证明会影响,但是冷冻相较于速冻”可知,这是就冷冻和速冻对食物口感的影响而言的,并且将冷冻和速冻的影响进行比较。根据“速冻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营养及口感”可知,冷冻对食物口感的影响更明显,所以可填“对口感的影响更加明显”。
②根据后文“但是对于冷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即使能降到冰点以下,食物中的水也会形成大块冰晶,从而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可知,速冻不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所以可填“不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
③根据“比如研究人员曾经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冻了4次,并在每次解冻后进行采样,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发现,经过解冻、冷冻的鲜肉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15倍”可知,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就会滋生大量细菌,可填“则会产生大量的细菌”。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文中的“交叉”指不同事物之间融汇在一起相互影响。
A.“交叉”指两个或多个事物交会;
B.“交叉”指两个或多个事物交会;
C.“交叉”指不同事物之间融汇在一起相互影响;
D.“交叉”指事物或事情间隔穿插交替。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一二两段是在说冷冻和速冻对于食品口感的影响,冷冻和速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但是速冻优于冷冻,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食物的口感。
三四两段是就食品污染而言的,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会产生大量的细菌,所以不要反复冷冻、解冻,避免造成污染。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很讨厌形式主义,觉得它是“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特别希望生活具有某种仪式感,为某个仪式“轰轰烈烈的形式”“光鲜亮丽的外表”兴奋不已,并认为它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对于“形式”,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我们讨厌是“形式主义”
我们讨厌的是“形式主义”,而非“形式”本身。“形式主义”可以休矣,而“形式”不能;脱离了虚有其表的“形式主义”,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会更务实,更高效,而脱离了“形式”,则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任何事物就都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没有独立于“形式”之外的实体性存在。
看重生活的“仪式感”,表明我们对生活充满热爱。“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生活若只剩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就真的叫机械的“过日子”了,而“过日子”的我们又与“行尸走肉”何异?“生活”,顾名思义,要有“生”,也要有“活”。“生”,代表着物质上的保障,这方面,人与大自然中的其他动物并无区别;“活”则指生活中的趣味,即在物质生存中“咂摸”出“诗情画意”,它能使我们不至于沦为物质的奴隶和苟且的仆役,并不时提醒我们要发掘自然风物的美好、平凡生活的滋味,以及人间真情的可贵。加入少先队和共青团,我们需要仪式;十八岁成人礼,我们需要仪式;高考百日誓师,我们同样也有一个隆重的仪式:这些仪式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足迹,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言语。有了这些仪式,我们知道了使命之所系,也感受到重任在肩、前路坎坷,但我们必将无所畏惧,奋勇向前。
必要的“形式”,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精神的需要。但究竟哪些形式才是必要的,抑或说我们如何控制好对形式追求的度,是个关键的问题。“形式”是否合度,检验的标准不应是人的主观意愿,因为“见仁见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很难达成一致;这个标准应是“内容”或是“情感”。有的内容或情感适合“轰轰烈烈”的形式,赋予“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有的则适合节制、含蓄的表达形式。黄某某与杨某某的那场“世纪婚礼”,曾惊艳了世人,那山盟海誓本以为可以绵长到地老天荒,可结果却是草草收场,正应了那句流行语“秀恩爱,死得快”。如今看来,过度的奢华、高调的恩爱更像是一场秀,时过境迁,凋零成为近乎必然的归宿。
重形式是我们的传统,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滑入“形式主义”的深渊。施工奠基,我们要备齐三牲,三跪九叩,祭拜鬼神和天地,将工程质量寄望于神灵的庇佑。“创卫”“创城”,我们的城管工作人员身临大街小巷,整治流动摊贩,彻查卫生死角,一时“街面明如镜,鸟雀路上行”。但活动过后呢?街巷凌乱依旧,市声仍然喧哗。对于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食药”安全监察,我们的工作是否常态化、具体化?这些都是亟待反思并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形式主义”的作风已经危害到我们的社会治理,痼疾不除,和谐难存,社会的良性运转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要使“形式”不至于沦为“形式主义”,关键还是在于“形式”之下的内容要切实有效。只有摆脱“形式主义”的约束,我们才能真正养成务实的作风,才能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一切理想也才会有实现的可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对待“形式”的两种态度,一种是讨厌形式主义。所谓形式主义即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加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科学原理。做事中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是欺上瞒下,做表面文章,虚多实少,阳奉阴违喊口号多,不折不扣抓落实少。这种“形式主义”是要不得的。第二种观点是对生活中的仪式的期待和肯定,仪式在某种程度上是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如国家对外国来访领导人的欢迎仪式,直接而热烈的表达了我们对外国领导人的欢迎和友好的态度;婚礼仪式就很好的表达结婚时幸福愉悦之情,也能很好的表达结婚双方对彼此的爱意;端午节对屈原的缅怀仪式、清明节的祭祖仪式……,这些生活中的仪式就必不可少,也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增加了仪式感和意义。“形式”不是“形式主义”,一些合理的仪式。一些发自内心和必要的“形式”还是要有的,只要别过分就不会让我们感到反感,反而会给我们的生活增色。
写作指导:文章的开头简短引入论点,如“生活需要仪式感”;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形式主义要不得;接着论述生活中“形式”的必要性;最后阐述“形式”的意义,我们应该要什么样的“形式”;最后回扣主题“生活需要仪式感”,使文章结构严谨。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如列举古代的帝王登基仪式、清明祭祖仪式、纪念日仪式等来论证生活中“形式”的必要性。
立意:
1.“形式主义”要不得,必要的“形式”是必需的。
2.生活需要仪式感。
3.我们需要恰当的“形式”。
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上饶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