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复习练习题
展开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苏洵《嘉祐集》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是指什么?
(2)从材料二可看出,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你知道辽、西夏与北宋是如何在碰撞中交融的吗?
(3)材料三中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答案:(1)“大宋皇帝”是指北宋皇帝宋真宗。“北朝”是指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
(2)特点:辽和西夏都仿用汉族官制。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碰撞中交融:北宋与辽、西夏通过战争与和议,在边境建立贸易市场,经济文化得到交流,西夏仿效宋朝制度设置行政机构,创造西夏文字。
(3)目的:让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联系:材料一所述的史实,即北宋统治者一味地纳岁币贿赂辽以求苟安的现状,正是苏洵“证史”的背景。
7.中国历史上的地方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钱穆《秦汉史》
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上述材料中涉及中国古代哪些地方管理制度?
(2)请对汉、元两朝的地方制度进行简要评述。
答案:(1)制度:从西周的分封制到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再到元朝的行省制度。
(2)实行分封虽对汉初疆域的扩大和政权的稳定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王国领地的扩大和从事经商等手段聚敛钱财,无视朝廷,而导致了“七国之乱”, 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而元朝行省制度下的行省长官位高权重,但管辖数量有限且采用朝廷直接任免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官员和地方的控制。行省作为省一级的行政机构,沿用至今,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世祖时,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高智耀传》
材料二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建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为中书省,……在外者则有行省,……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为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籍也。 ——《元史·百官志一》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西北藩王的态度如何?
(2)材料二中的“一代之制”指的是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世祖“仪文制度,遵用汉法”的积极作用。
答案:(1)实行汉族封建制度。反对遵用汉法。
(2)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3)作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推动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元朝史学家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做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材料一、二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8分)
(2)综合材料三,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概括元朝行省的特点。(6分)
答案:(1)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作用:避免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关系: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表里);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
特点: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央王朝大规模地移民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始于秦朝。秦始皇首先对新拓“河南地”重点开发,“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或谓三十四县),临河,徙谪戍以充之”,公元前211年,又“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两汉加大了开发力度,尤以西汉武帝时最盛,以河套、河西地区突出。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有计划地大规模移民,并鼓励、扶植内地贫民自愿前往耕植和屯田。二是采取强制手段,发罪犯及其家属屯边。三是大规模推行军屯。
——摘编自陈子舜《我国历代王朝开发和
治理边疆的方略措施》
材料二 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的事务,包括边疆民族,“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是帝师和宣政院。帝师是主管全国宗教事务的官员,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管理吐蕃事务,而是通过宣政院或向皇帝推荐吐蕃地方官的形式来实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加大边疆开发力度的目的及其与秦朝移民戍边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8分)
答案:(1)目的: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边疆危机。不同之处:移民范围扩大;方式更加多样;出现军犯家属屯边和士兵屯边。
(2)特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创新;目的多为巩固军事征服成果;因俗而治。
贡献: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密切了边疆与中原的联系;改变了唐以来的羁縻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使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奠定了我国疆域版图的基本格局。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精练,共11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课一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