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相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535202/0-171133663515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州市相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535202/0-17113366352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州市相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535202/0-171133663522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州市相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苏州市相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B.声音的响度由振动的快慢决定
C.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
D.只要物体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2.午饭后,小明和小玲来到商店,小明买了根“冰棍”,小玲买了根“棒棒糖”。当他们把冰棍和棒棒糖放进嘴里后,都慢慢消失了。下列对于这一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冰棍”溶解了,“棒棒糖”熔化了
B.“冰棍”熔化了,“棒棒糖”溶解了
C.“冰棍”和“棒棒糖”都熔化了
D.“冰棍”和“棒棒糖”都溶解了
3.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
A.B.
C.D.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耳听不见超声波和次声波,但有的动物能听见
B 次声波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C.通过监测超声波,可以监测火山爆发
D.用超声波可以探测月亮和地球间的距离
5.生活中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速度
6.我国北方冬天,河流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冰的温度有时低达-40℃,假如在-40℃的冰下有流动的河水,如果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那么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是( )
A 4℃B.0℃C.-40℃D.略高于-40℃
7.古代修路开山时,遇到坚硬的岩石常采用“火烧水浇法”,即先用大火将岩石烧红,然后突然浇上冷水,这样就能使岩石破裂,这是因为( )
A.水的比热容较大.
B.岩石的密度较大.
C.岩石遇水容易溶解.
D.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
8.“大树底下好乘凉”,炎热的夏天,人们总是喜欢聚集在大树下乘凉,其主要原因是( )
A.大树能吸收太阳辐射热
B.大树下宽敞通风
C.大树能遮住阳光,大树下通风较好,树叶里的水分蒸发要吸热,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
D.大树易于将热量传到地上
9.五一佳节,在常州紫荆公园月季花展上,小明将红色滤色镜(即红色玻璃)挡在照相机镜头前给一株绿叶黄花的月季拍照,照片上该花卉的颜色是
A.绿叶黄花B.黑叶红花C.黑叶黑花D.红叶红花
10.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11.设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v1,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v2,在普通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v3,则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A.v1<v2<v3B.v1>v2=v3
C.v1>v2>v3D.v1=v2=v3
12.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
A.不成像
B.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C.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是平面镜下移距离的两倍
D.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
二、填空题
13.光使周围变得明亮,变得温暖,还能使胶卷感光,说明光具有______。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是光的______现象。彩色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______三种色光合成的。
14.小芳家有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标度的值却不准确,它在冰水混合物中读数为-2℃,而在沸水中的读数为96℃,如果用此温度计测量测得某物质的温度为24℃,则该物质的实际温度为_______℃。
15.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都会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_,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_________.(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16.“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_____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大.月宫里的嫦娥不会听到你说话的声音,因为______中不能传声。“嫦娥一号”卫星在绕月轨道上向地面传回最后一段语音:“经过一年的太空遨游,我的任务已经结束……”这段语音是通过_______传回地球的。
17.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写完整:如图所示,为某种物质的凝固图像(在标准大气压下)。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是______;凝固过程用了______分钟,这种物质固态名称叫______,液态名称叫______。
18.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题目:
(1)常用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的性质测量物体温度的,这些温度计必须保证测温物质在液态状态下才能正常使用.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2)-80℃时酒精呈________态;
(3)若要测量铅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________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________做测温物质。
19.把一根长头发丝剪为两段,分别紧绕在外形相同的木条和铁条上,并用点燃的火柴分别同时对准头发丝烘烤,其结果和原因是______。
20.冬天穿棉衣可以有效阻止人体热量向外散发,使人感到暖和,而棉衣自身并不发热。据说法国准备生产一种夹克,其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微胶囊,这种胶囊所含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温度降低时会结晶,人们穿上它,气温较高时感到凉爽,气温降低时感到温暖.这种服装能够调节温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
21.一只小鸟在深度为10m的平静湖面上空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m时,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______(填“实”或“虚”)像,该“倒影”距小鸟______m.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倒影”大小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2.小红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2m的地方,像到小红的距离为_____m;小红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由于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_______(选填“衣领”或“平面镜”)
23.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__m.
24.如图所示,平面镜MN竖直放置,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S,现将平面镜绕M点从MN转到MN′位置过程中,物体S在平面镜中的像S′的轨迹为_____(选填“直线”或“曲线”);S′离M点的距离_____(选填“越来越近”、“越来越远”或“保持不变”).
三、作图与解答
25.室内一盏电灯通过墙上的两个小洞,射出两条细小光束(如图所示),请根据光束的方向确定室内电灯的位置。
26.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小”,画出图中井中青蛙所能看到的范围。
27.下文是摘自某刊物的文章,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污染,来自靓丽的玻璃幕墙
最近张同学十分苦恼,因为她家的房子正对着一座新大厦的玻璃幕墙,有时站在她家的窗前,看到对面玻璃幕墙就像平面镜一样,将同楼居民家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玻璃幕墙的反光也使她苦不堪言,只要是晴天,她的房间被强烈的反射光线照得通亮,无法正常休息,尤其是那种凹形建筑物,其玻璃幕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巨型聚光镜,一个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凸面镜,其聚光功能是相当可观的,能使局部温度升高,形成火灾隐患……
(1)从文中找出一个光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填入横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一处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请将错误的句子找出来,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文中找出一个玻璃幕墙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或危害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预防光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_______________;
(2)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
29.如图a所示,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手电筒里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如图b),它可以让小灯泡发出的光又远又直,这种设计应用了光在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原理。
小欣猜想:声音也有反射现象,凹形面对声音是否也有类似作用呢?于是,小欣利用雨伞和机械手表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1)如图c所示,水平放置并固定雨伞,他把耳朵贴在伞柄上,逐渐改变耳朵在伞柄上的位置,直到听到周围的声音一下子清晰了很多,记下这个位置A。这说明声音在凹形面上反射时,凹形面对声音有______的作用;
(2)为了进一步探究凹形面对声音的作用,他把一块机械手表挂在伞柄上的A点,当他的耳朵位于三米远的B点时(B与A在同一水平高度),听不到手表声。经过认真分析,他又找到另一把相同的雨伞,在做了必要的调试后,终于听到了手表声。那么这两把伞的摆放方式应该如图中的______(选填“甲”或“乙”)所示。
物质
水银
酒精
甲苯
铅
萘
熔点/℃
-388
-117
-95
328
80.5
沸点/℃
357
78.5
111
1740
218
参考答案
1. C
【解析】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误;
C.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介质种类不同,声速一般不同,故C正确;
D.物体振动如果发出的是超声波或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人耳也听不到,故D错误。故选C。
2. B
【解析】
【详解】“冰棒”放进嘴里变小,是因为“冰棒”不断吸热由固态变为液态,这个过程是熔化;“棒棒糖”放进嘴里变小,是因为“棒棒糖”的分子扩散到唾液中,形成了溶液,这个过程是溶解,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 B
【解析】
【详解】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两次折射,每一次折射红光的偏折程度都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都最大,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红光在最上面,紫光在最下方,正确的选项是B.
4. A
【解析】
【详解】A.超声波和次声波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所以人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但有些动物,如猫、狗、蝙蝠、大象等等,能听到次声波或超声波,故A正确;
B.人类利用次声波监测仪可以对一些自然灾害做出预警,是有益的,故B错误;
C.人类是通过监测次声波,监测火山爆发,故C错误;
D.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不能探测月亮和地球间的距离,故D错误。故选A。
5. B
【解析】
【详解】“引吭高歌”“低声细语”表示声音的大小,所以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响度,故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
6. B
【解析】
【详解】A.由于水的反膨胀原因,只有在水的深层,水的温度为4℃,故A不符合题意;
B.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和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故B符合题意;
C.-40℃是冰的温度,不可能是交界处的温度,因为达到这一温度时,水早已结冰,故C不符合题意;
D.略高于-40℃时,水早就结冰了,不可能存在为液态,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7. D
【解析】
【详解】先用大火将岩石烧红,然后突然浇上冷水,则岩石表面温度迅速降低,而内部仍然有很高的温度,表面降温收缩,由于热胀冷缩的不均,实质在内能的作用下,岩石破裂.选D.
8. C
【解析】
【详解】“大树底下好乘凉”,其主要原因是:大树能遮住阳光,大树下通风较好,树叶里的水分蒸发要吸热,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故C符合题意,ABD不故符合题意。故选C。
9. C
【解析】
【详解】月季绿叶只能反射绿光,黄花只反射黄光,而红色玻璃只允许红光通过,所以月季的绿叶黄花所反射的绿光和黄光照到红色玻璃上时,绿光和黄光都不会通过红色玻璃,没有光线进入照相机,于是拍摄的照片是黑叶黑花,选项C正确。
10. C
【解析】
【详解】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即声音不能在月球上传播,所以宇航员不会听到流星撞击月球的声音,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 C
【解析】
【详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1=3.0×108m/s;在水中的速度v2大约是真空中光速的;光在玻璃中的速度v3大约是真空中光速的;因此它们的大小关系是v1>v2>v3,故选C。
【点睛】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光在其它透明介质中也可以传播,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有关。
12. D
【解析】
【详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关于镜面对称的,由题意可知,平面镜只是下移了,并没有改变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所以也不会改变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仍会在原来的位置,故应选D.
13.①.能量 ②.色散 ③.红、绿、蓝
【解析】
【详解】[1]光给我们带来温暖、能使胶卷发生化学反应而感光,说明光具有能量。
[2]太阳光是复合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折射现象,不同颜色的光折射角度不同,在白屏上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彩色电视机画面就是由这三种色光合成的。
14. 26 5
【解析】
【详解】由题意得,该温度计读数为时实际上是0℃,读数是96℃时实际上是100℃,0℃到100℃的温度范围在这支温度计上却只用了
96−(−2℃)=98
个刻度来表示所以,每个刻度表示
当该温度计读数为24℃时,表示24℃的刻度线在−2℃(即实际表示0℃)的刻度上方
24−(−2)=26
个刻度线上,所以,实际温度
×26≈26.5℃
15. ①.外表面 ②.内表面
【解析】
【详解】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会变成小水珠,这种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成为液化;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取决于车内外空气温度的高低,当车内温度高附着在内表面,如车外温度高就附着在外表面.夏天,空调车内温度低于外部温度,外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空调车内温度高于外部,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16. ①.响度 ②.真空 ③.电磁波
【解析】
【详解】[1]“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该诗句中可以知道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不要大声说话,以免惊扰了天上的神仙.所以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
[2][3]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而月宫里是真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所以嫦娥听不到说话的声音;卫星和地面接收站是通过电磁波传播的,电磁波不仅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且它的传播速度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17. ①.0℃ ②.6 ③.冰 ④.水
【解析】
【详解】[1][2]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BC段持续放热,但温度不变,所以BC段表示该物质的凝固过程,对应的温度即是凝固点,为0℃;该物质从第6min开始凝固,到第12min凝固完,凝固过程用了6min。
[3][4]不同的物质凝固点一般不同。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该物质的凝固点为0℃,所以该物质的液态名称是水,水凝固变为冰,即该物质的固态名称叫冰。
18. ①.液体的热胀冷缩 ②.液 ③.水银 ④.酒精
【解析】
【详解】(1)[1]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其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2)[2]酒精固体的熔点是-117℃,-80℃没有达到酒精的凝固点,酒精处于液态。
(3)[3][4]铅的熔点为328℃,水银、酒精的沸点分别为357℃、78.5℃,只有水银的沸点高于铅的熔点,因此测量铅的熔点,应该选用水银温度计;甲苯的凝固点为-95℃,固态的甲苯温度低于-95℃,只有酒精的凝固点低于甲苯的凝固点,因此选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
19.见解析
【解析】
【详解】缠绕在木条上的头发先被烤断,因为木头不容易传热,不能将头发的内能及时传走,使头发温度迅速升高而被烤断;缠绕在铁条上的头发后被烤断,因为铁容易传热,可以及时把头发的内能传走,使头发的温度升高较慢。
20.胶囊混合物质在气温升高时熔化吸热,气温降低时凝固放热
【解析】
【详解】微胶囊中所含的物质能在温度降低时凝固,温度上升时熔化,由于凝固放热,熔化吸热,因此这种微胶囊做成的夹克能控制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人穿上它,在温度下降时自动向人体供热,温度上升时又自动从人体吸热,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21.①.虚 ②.6 ③.不变
【解析】
【详解】(1)小鸟在湖面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小鸟距水面3m时,倒影距水面3m,则该倒影距小鸟3m+3m=6m;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倒影”大小不变.
点睛: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像到物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距离的2倍.
22.① 4 ②.不变 ③.衣领
【解析】
【详解】[1]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小红离平面镜2m,则它的像离平面镜也是2m,所以像到小功的距离为4m;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像的大小不变;
[3]应将光源照向衣领,使衣领变亮,才容易看清所成的像.
23.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__m.
【答案】4.2
【解析】
【详解】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视力表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2.3m,视力表的像到视力表的距离为4.6m,由图可知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4.2m.
24. ①.曲线 ②.保持不变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解答此题.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作出平面镜在MN处S的像S′和平面镜在MN′处S的像S″,然后进行分析;
由图可知,S点绕M以SM长为半径转动,所以它的像的轨迹应该是圆弧,即为曲线,由图可知,S′离轴M的距离始终不变.故答案为曲线;保持不变.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25.
【解析】
【详解】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每条光线通过小洞都是沿直线传播的,电灯的位置S,如图所示:
26.
【答案】
【解析】
【详解】青蛙坐在井中,只能看到很小的一片天,这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原因。从青蛙的眼睛向井口的左右两个边缘画光线,两条光线之间的部分就是青蛙能看到的范围,如下图所示:
27.①.见解析 ②.见解析 ③.见解析 ④.见解析
【解析】
【详解】(1)[1]文中的光学物理知识有:玻璃幕墙就像平面镜一样,是关于平面镜和光的反射的知识;玻璃幕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巨型聚光镜,是凹面镜的知识。
(2)[2]文中科学性的错误:文中提到:凹形建筑物,其玻璃幕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巨型聚光镜,则应为一个凹面镜,而题中说成了凸面镜。
(3)[3]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或危害的实例:玻璃幕墙形成的平面镜,将同楼居民家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是不便的实例;玻璃幕墙的反光将房间照得通亮,无法正常休息,也是造成不便的实例;凹面镜的聚光功能,能使局部温度升高,形成火灾隐患,是给生活造成的危害。
(4)[4]预防光污染的合理化建议:在城市建筑中尽量减小玻璃类幕墙的使用,以减小由于镜面反射而产生的强光污染。
28.
①. ②.将纸板B向后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③.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析】
【详解】(1)[1]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为40°,如图所示:
(2)[2]要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可以让B板以ON为轴向后旋转一定角度,然后再看FON平面上反射光线的情况,因为此时EOF已不在一个平面内,所以如果不能出现反射光线,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3] 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即让入射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即此时的反射光线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可以逆着原路返回,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9. ①.会聚 ②.甲
【解析】
【详解】(1)[1]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同理,耳朵移动到伞柄的A位置,听到周围的声音一下子清晰了很多,说明凹形面同样对声音有会聚作用,A点是凹面镜的焦点。
(2)[2]由图a及反射时光路可逆原理可知,放在凹面镜焦点的手表发出的声音经凹面镜反射后会发散,平行射出,响度减小,听不到声音。如图甲,与其正对放置另一把伞,声音被这把伞正好会聚在其焦点上,响度增强,耳朵在此处就可以听到表的声音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23-2024学年物理九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下列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