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物种交流与食品安全 单元测试--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二轮复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模块检测卷03世界史测试卷(新教材新高考)(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 试卷 0 次下载
-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和方法:评价、评析类(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题型觉醒】2024年高考历史题型解法复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高中历史二轮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 热点重点难点专项练习系列(02月15日)(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
展开1.《治国通史简明教程》中写道: “就思想领域来说,当时学派之多,争论问题之广, 道理之深刻,空气之活跃,都是空前绝后的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和当时历史环境相联系的。”这里的“历史环境”是指( )
①铁犁牛耕开始出现②君主专制集权形成
③私学兴起学术下移④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邹衍本齐国人,因不满齐湣王之政而到燕国,成为昭王之师,在齐襄王时又回到齐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吴起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遭诬陷辄另投明主。如此现象,不一而足。这说明
A.“士”阶层反复无常不堪重用B.特殊环境提供了良好人才际遇
C.分封制无法维持而被各国废除D.用人机制促进了官僚政治产生
3.考古学家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巴蜀文化的代表)出土的青铜器中,不仅发现了黄河流域商朝和周朝装饰风格的云雷纹,而且还见到了与淮河上游安徽阜南县出土的龙虎尊(商王盘庚下令铸造)相似的造型和装饰。这些发现说明了商周时期( )
A.商周王朝对四川实施了有效管辖B.巴蜀文化影响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C.青铜器物是长途贸易的主要商品D.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文化交流
4.井田制的史料仅来自于《孟子》与《周礼》。在《孟子》之前,没有关于井田制度的记载。有学者认为井田制度可能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并据此认为这种制度可能从未得到严格的实施。下列关于井田制示意图的解说正确的是( )
A.井田制下,公田的土地更肥沃,产出更高
B.私田多于公田,说明这一制度开始瓦解
C.井田总是方方正正,便于国家管理和土地丈量
D.原则上,井田的实际拥有者不可以任意买卖土地
5.西周武王封姜尚为齐侯,都营丘。姜尚率部“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由此可知,分封齐侯
A.改变了西周血缘分封的原则B.体现了官僚政治确立
C.有利于巩固西周贵族的统治D.导致了地方争端加剧
6.春秋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反映出此时( )
A.私学兴盛,文化传承B.实现统一是社会共识
C.学术争鸣,服务政治D.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7.两汉时期科技成就突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医学著作是( )
A.《神农本草经》B.《四民月令》C.《黄帝内经》D.《伤寒杂病论》
8.司马炎《论六家要旨》:“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怜悯)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材料认为六家共同的目标是
A.达到天下太平治世B.维护等级秩序C.为统治者出谋划策D.实现君民共治
9.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有相同和对立之处。关于历史观方面,儒道法墨四家中哪一家与其他三家是对立的?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10.西方学者说:“跨越了2000年,孔夫子活跃在东方人、西方人的唇齿之间” ,孔子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是
A.创立儒家学派B.进行民主改革
C.提倡无为而治D.坚持以法治国
11.宁夏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中不断变迁,秦统一天下,废除了分封制,宁夏属于北地XXX。与题干中的XXX有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刺史制
12.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一记载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发达B.服装华美C.礼仪之邦D.文明先进
13.《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这一记载( )
A.表明土地可自由买卖B.论证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C.说明了土地经营方式D.标志着分封制的瓦解
14.下图为西周初年鲁、卫、晋、燕等姬姓封国的示意图。其地处要冲,势力最为强大。这说明周王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
A.拱卫王室B.继承财产C.奖赏功臣D.开拓疆土
15.按照汉朝的制度,皇帝每年八月在宗庙举行大祭,届时诸侯王必须献纳黄金助祭,叫做“酎金”。汉武帝常以金少不足斤或成色恶劣“王削县,侯免国”,这一措施( )
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促使诸侯重视经济
C.彻底解决王国问题D.导致政局走向动荡
16.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这样评价:“陶寺文化…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陶寺文化
A.代表器物是黑陶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阶级分化不明显D.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址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子由凡入圣的历程
孔子是儒学的创立者,但他生前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战国时期儒学成为显学,孔子的地位在统治者的利用和儒学学派的推崇下日益提高。但这时他还主要是作为一个学者受到重视。秦始皇焚书和汉初黄老思想的盛行曾使儒学一度受到排挤,但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行,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孔子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其形象逐渐被神化,不断被各代统治者加封。西汉时孔子被称为“褒成宣尼公”,两晋时被称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先王”,隋文帝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改称孔子为“先圣”,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两宋时孔子地位进一步提高,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进一步加强专制集权,更加重视利用儒家的思想控制功能,明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并明令全国各府县学都祭祀孔子。清朝统治者对孔子的崇奉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朝代,这时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清朝的几个皇帝还亲自到曲阜向孔子致祭。至此,孔子已不再是普通的人,而成为关系国泰民安的圣人。
-----岳麓版历史教材《文化发展历程》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孔子成圣”这一历史现象。
18.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两种基本形式,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借鉴夏商以方国、部落为主的统治体制弊端的基础上,西周采取大量分封同姓为地方诸侯,将分封制和宗法制牢固结合在一起。无论同姓子弟还是异姓诸侯,接受了周天子的封赐后就成了“小宗”,而周天子则是“大宗”。用这种称谓意味着受封诸侯都被纳入了周王室的宗法网之中。宗族内部长幼、嫡庶和尊卑之别的“礼”成为了周的政治规范。
——摘编自李龙、李策《中国古代分封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比较研究》
材料二 在春秋初期,楚、秦、晋等国已开始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其长官可以世袭。战国时郡分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秦统一六国后,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全面推行郡县制,此时的郡县长官均不能世袭。秦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一郡管辖若干县。郡的行政长官为郡守,下置郡尉,辅佐郡守并掌管全郡的军事;又置监察史,掌管监察,为中央在地方上的耳目。县分大小,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县长,掌管全县事务,受郡守节制。
——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代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19.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恢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孟子说:“人无有不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材料三: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孟子对人性问题怎样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及其产生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8中国·衡水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董仲舒故里河北衡水召开。历史学者安作璋认为:“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历史学者冯天瑜则认为:“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思考:上述史料中两位学者提出对董仲舒的不同评价标准,你同意哪一种看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就思想领域来说,当时学派之多,争论问题之广, 道理之深刻,空气之活跃,都是空前绝后的”,可知,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可知,从经济层面分析,可知,铁犁牛耕的推动下,生产力的发展;从政治层面分析,可知争霸战争频繁;从学术层面分析,可知学术下移,①③④正确,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专制集权尚未形成,排除A、C、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材料涉及两个人物邹衍和吴起,他们同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选择择明主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看出在大乱世中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故B正确;材料中的邹衍和吴起并不是不堪重用,而是要选择可以发挥作用的诸侯国,故A错误;材料的主旨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择主,没有涉及废除分封制,故C错误;官僚政治是秦朝建立后产生的,故D错误。
3.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原本商周的统治区域主要在黄河流域,但是四川、安徽等地出土的文物和商周的比较相似,由此可知这些地区之间存在文化交流,D项正确;仅凭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商周王朝对四川实施了有效管辖,排除A项;根据史实,中原文化历史更悠久,明显不符合逻辑,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青铜器在当时并不是商品,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所学,井田制是国家所有,因此原则上,井田的实际拥有者不可以任意买卖土地,故D符合题意;从图片中无法看出哪个产量高,排除A项;私田多于公田并不是其瓦解的标志,排除B项;井田并非总是方方正正,排除C项。
5.C
【详解】材料“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反映出齐国姜尚帮助周天子平定了营丘的判断,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说明分封齐侯有利于巩固西周贵族的统治,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原则的改变,分封齐国是按功臣分封的,属于正常分封的行列,排除A;西周没有确立官僚政治,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出现了“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的情况,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种学派思想争鸣,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各学派思想的争鸣,没有涉及私学的兴盛,排除A项;据材料“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可知,各学派思想各不相同,没有体现实现统一是社会共识,排除B项;华夏认同是周边民族对华夏族的认同,材料并未涉及周边民族的华夏认同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C项正确;《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药学著作,排除A项;《四民月令》是东汉时期的农学著作,排除B项;D项是东汉张仲景的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予以分析。‘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意思是六家思想各不相同,但为了达到“天下一致”,即达到天下太平治世,故A项正确;法家主张君主专制,故D不正确。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反对等级差别,故B、C不正确。
9.C
【详解】在历史观方面,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儒家主张克己复礼,即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秩序;道家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推崇夏朝的政治。即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历史观都带有复古的倾向,与法家不同。故选C,排除ABD。
1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创立儒家学派,A项正确;孔子并不主张“民主改革”,B项错误;提倡“无为而治”的是老子,C项错误;“以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D项错误。
11.B
【详解】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B项正;秦朝以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排除A项;元朝实行行省制,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实行刺史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之所以出现华夏认同,是因为中国古代有礼仪之大,服章之美,这体现了华夏民族文明的先进,D项正确;据题意可知,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华夏民族文明先进,而不是因为经济发达,经济只是文明的其中一个表现,排除A项;服装华美和礼仪之邦仅仅体现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能全面涵盖题意,排除B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奴隶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奴隶在井田上进行集体耕种,C项正确;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排除A项;井田制属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排除B项;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材料不能体现分封制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鲁、卫、晋、燕等姬姓封国”“其地处要冲,势力最为强大。”可知,分封制下姬姓亲族占据战略要地,实力强大,成为拱卫王室,维护周朝统治的核心力量,A项正确;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周朝统治,并非继承财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分封对象是姬姓王族,不是功臣,排除C项;“开拓疆土”与“姬姓封国其地处要冲,势力最为强大”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常以金少不足斤或成色恶劣“王削县,侯免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用这样的措施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帝用这样的措施是为了削弱王国势力,排除B项;彻底一词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局走向动荡,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走到了邦国时代的边缘和方国时代,因此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项正确,排除C项;其代表器物并不是黑陶,排除A项;二里头是夏的文化遗址,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7.答案:“孔子成圣”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孔子自身拥有中华传统美德,推动儒学发展:其思想主张迎合了民众对于国家统一、 生活安定等精神需求,符合社会需求:统治者利用孔子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为儒家思想长期居于正统地位创造了条件。
【详解】孔子脱凡入圣是伴随着时代发展,由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历史现象,立足于唯物史观的角度,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势造英雄等历史分析原则,学生可以尝试从孔子自身的素养和贡献、民众的社会诉求以及不同时代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等角度展开评论。
18.(1)特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宗法制和礼治等紧密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亲族是主体;分封的分布区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周天子的同姓亲族一般分封在战略要地和富庶地区。
(2)内容:实行任免制,郡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设立监察使,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郡县长官只有行政管理的权力。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皇权的过分集中;对后世影响深远。
【详解】(1)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根据材料“宗族内部长幼、嫡庶和尊卑之别的‘礼’成为了周的政治规范”可知,宗法制和礼治等紧密结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亲族是主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的分布区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周天子的同姓亲族一般分封在战略要地和富庶地区。
(2)内容:根据材料“秦统一六国后,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全面推行郡县制,此时的郡县长官均不能世袭”可知,实行任免制,郡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根据材料“又置监察史,掌管监察,为中央在地方上的耳目”可知,设立监察使,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根据材料“郡的行政长官为郡守,下置郡尉,辅佐郡守并掌管全郡的军事”可知,郡县长官只有行政管理的权力。影响: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郡县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郡县制下,中央权力全部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皇权的过分集中;郡县制被后世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19.(1)治国主张:儒家: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道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法家:变革、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法治。
(2)看法:性本善;
(3)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详解】(1)治国主张:根据材料一“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主张德治、仁政、礼法并施;根据材料一“墨家舍周而法夏”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根据材料一“道家则主张恢复大同之治”并结合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根据材料一“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家主张变革、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法治。
(2)看法:由材料二“人无有不善”可知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3)主张:根据材料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根据材料三“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可知为汉武帝所采纳,同时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的地位等角度分析。
20.(1)同意第一种看法: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都需要从思想上进行强化,董仲舒的思想顺应了这一要求。为汉武帝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提供了思想基础,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同意第二种看法:董仲舒“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抑制了思想的发展与进步;他所倡导的学说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唯心主义的局限,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详解】(1)同意第一种看法:根据“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从董仲舒的思想顺应了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强化思想的需要;为汉武帝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提供了思想基础,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等分析回答。
(2)同意第二种看法:根据“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可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抑制了思想的发展与进步;他所倡导的学说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唯心主义的局限,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等方面分析说明。(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a href="/ls/tb_c16025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同步练习题</a>,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a href="/ls/tb_c16025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后作业题</a>,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主观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ls/tb_c16025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练习</a>,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