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PDF版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PDF版附答案),文件包含余姚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质检试卷pdf、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质检答案docx、余姚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质量检测高二语文学科答题卷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4.首先解说先秦两汉咏侠谣谚对后代文人咏侠诗创作产生的影响;然后列举曹植《白马篇》的内容和在文学史上的作用;接着写魏晋南北朝的咏侠诗创造了以乐府为主的艺术体制和为后世咏侠诗形成的诗歌传统;最后总结咏侠诗的价值。(每点 1 分)
5.①提供了主题性素材。咏侠谣谚的内容和体现的游侠的侠义行为和人格精神等,为后世咏侠诗的创作提供了写作的内容和不变的主体内涵。②提供了侠义形象。为后世的咏侠诗提供了侠义形象,比如荆轲、季札与秦女休等见于历朝的咏侠诗中。③提供了艺术风格。咏侠谣谚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后世咏侠诗基本的艺术风格。(每点2分)
【解析】
1. C (A “民间歌谣……成为后世咏侠诗的源头”错误。从材料一的题目和内容看,“民间谣谚”应该是“先秦两汉民间谣谚”,选项扩大范围。B“从民间歌谣到文人诗的创作不可或缺的联系者是先秦两汉咏侠谣谚”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先秦两汉咏侠谣谚是中国古代咏侠诗从民间歌谣到成熟的文人诗创作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意思是中国古代咏侠诗从先秦两汉咏侠谣谚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D“文人创作的乐府咏侠诗的独特性使之成为咏侠诗发展史上的独特现象”错误。材料二原文有“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咏侠诗《白马篇》《结客少年场行》诗题对游侠的集中歌咏,形成“咏侠诗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意思是《白马篇》《结客少年场行》诗题对游侠的集中歌咏是独特的文学现象。)
2. A (“文人的孱弱使得他们并不欣赏这种尚武任侠精神”错误。材料一原文有“虽未引起文人的审美观照”,意思是文人还没有进行咏侠诗的创作,而不是不欣赏尚武任侠精神。)
3. D (“总—分—总”错误。首段是总写,概括了先秦两汉咏侠谣谚的价值;末段不是总写,它与上一段是并列关系,是解说先秦两汉咏侠谣谚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咏侠诗的影响。)
4.【解析】第①段,主要写先秦两汉咏侠谣谚是咏侠诗的源头,孕育发展了后世咏侠诗:第②段,详细介绍曹植《白马篇》在文学史上的作用,并介绍了诗歌塑造的形象和体现的精神等;第③段,介绍魏晋南北朝咏侠诗在艺术体制和内容上的创新,以及对后世咏侠诗的影响,第④段,总结全文,概括中国古代咏侠诗的重要价值。
5. 【解析】解答此题分为两步:第一步,分析概括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第二步,找到介绍先秦两汉咏侠谣谚对后世咏侠诗重要作用的内容。从语句出现的位置可以明确,相关的作用在第③段后面。由第④段可知,先秦两汉咏侠谣谚为后世咏侠诗的创作提供了文学素材,咏侠谣谚歌咏的游侠的侠义行为和人格精神成为后世咏侠诗的主题内涵;由第⑤段可知,先秦两汉咏侠谣谚为后世咏侠诗的创作提供了侠义形象和素材;由第⑥段可知,先秦两汉咏侠谣谚为后世咏侠诗的创作提供了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由此提炼内容即可。
【答案】6. A 7. C
8. A:一边说一边站起来,往后一推那小红凳 B:神情复杂,既担心,又惊喜 C:眉眼庄重地问D:双眉转过身来笑着说
9. ①善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乡间口语,如“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等人物对话,使用乡间口语,符合人物身份;②善用比喻,如“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句,将一闪一闪的星星比作人因有喜事而眨眼,生动形象;③善用白描,简洁质朴,“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等语句,寥寥几笔勾勒出人们去看戏时的场面,生动传神,简洁明快。
【6题详解】
A.“两人以简单的言语、动作传情达意”错,双眉和兴儿并没有直接的言语交流,两人只有简单的神态、动作交流,表现出未婚男女见面时的青涩之态。故选A。
【7题详解】
C.“坚信一定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错。“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出双眉演唱时的自信与投入。故选C。
【8题详解】所填写的内容都是舞台说明。
A:前面双眉问兴儿“有座物没有?”“我给你带来了一个”,下文兴儿“兴地接过凳子”,此处应该表现双眉站起来递凳子的动作,两个人比较熟悉,舞台动作可以自然生活化,应填:一边说一边站起来,往后一推那小红凳。
B:前文兴儿问“你参加斗争了啊?”这是一个问句,表明兴儿内心比较复杂的情感,此处舞台说明应该是兴儿的神态描写,应填:神情复杂,既担心,又惊喜。
C:前面兴儿说“入党了没有?”这个问题是严肃而庄重的,此处的舞台说明表现兴儿的神态,应填:眉眼庄重地问。
D:前面双眉说“我来演戏给你道喜!”入党是高兴的事,此处的舞台说明要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双眉的真诚,应填:双眉转过身来笑着说。
【9题详解】本题实质上是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平白质朴、富有生活气息。由“那可演什么节目哩?”“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等人物对话可知,本文使用乡间口语,符合人物身份,极具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语言生动活泼、有风趣。由“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桩,不让挤过去”等叙述语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一闪一闪的星星比作人因有喜事而眨眼,使文章生动形象;“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语言活泼灵动,有风趣。
语言简洁明快。由“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等语句可知,本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们去看戏时的场面,多用短句,生动传神,简洁明快。小说大量使用口语和人物对话,有李三与双眉的对话,群众的议论,双眉与兴儿的对话,语言简洁明快。
【答案】10. B 11. D
12. (1)时光匆匆而过不久留,春天与秋天自然地时序更替。想到草木也有凋零之时,便害怕美人(或: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也将衰老。
(2)秦国真是太无道了,害死楚怀王又威逼他的儿子;楚国不够强劲,忍受杀父之仇而与自己的敌人通婚。
13. 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②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③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
【解析】
【10题详解】
句意:“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
“于诸侯”是后置状语;“而”连接“倍王命”和“立其庶子”,结构紧密,中间不能断开,在“立其庶子”处断开;“不宜”前省略代词主语,在“不宜”后断开。
【11题详解】
D.“楚国不再尊重秦国”错,原文是“诸侯由是不直秦”。可见,“楚国”应改为“诸侯国”。故选D。
【12题详解】
(1)“忽”,迅速;“淹”,久留;“代序”,时序更替;“迟暮”,年老。
(2)“甚哉秦之无道也”,主谓倒装句,应为“秦之无道也甚哉”;“劫”,威逼;“竞”,强劲;“婚”,通婚。
【13题详解】
由原文“曰:‘……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可知,楚怀王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由原文“信张仪,遂绝齐”可知,楚怀王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由原文“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可知,楚怀王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却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却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文段二:
秦人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派兵攻打了您的边境。现在(我)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如果今日秦国、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楚怀王忧虑此事,想前往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雎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各诸侯的心思,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楚怀王于是到了秦国。……秦人把他扣留了下来。楚国的大臣们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扣留)在秦国不能回来,被用割地要挟,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雎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可。楚国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那个主张扣留太子的人说:“不是这样。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们替您杀太子。不这么做,(我们)将会联合三国一起立太子为楚王。’”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立太子为楚王。
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回楚国。秦国人发现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楚怀王。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十九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悲伤。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
司马光说:“秦国真是太无道了,害死楚怀王又威逼他的儿子;楚国不强,忍受杀父之仇而与自己的敌人通婚。唉,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臣子如果能任用得当,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
14.B.“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的淡然宁静”有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
15.【答案】《蜀相》用典抒情(1分),诗人运用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了蜀汉大业鞠躬尽瘁的典故(1分),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和刘备君臣际会的羡慕之情和对诸葛亮的追慕,以及自己不得重用,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1分)。《书愤》用典明志(1分),诗人运用诸葛亮坚持北伐,名满天下的典故(1分),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岁年事已高,但仍有满腔的爱国热情,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的志向(1分)。
16.(1)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17.选C。“帘”同“奁”,“说”同“脱”,“藏”同“脏”。
18.选B。B项都是取独。A前者表并列,后者“用”。C前者名词,朝代;后者动词,朝拜。D项前者“倒下”,后者“没有”。
19.选A。否泰:运气的好坏。
20.选B。B与例句都是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A项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相当于第二人称代词,你;C项丞相、宰相;D项相互。
21.选A。B项《蜀道难》古体诗;C项“人定”,十二时辰之一,即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D项应该是“抒情诗”。
22.【答案】D
“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语序不当,应为“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排除A、B两项;C项“所以”关联词错误,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应该是“却”,排除C项。故D项正确。
23.【答案】A
根据语境及后句“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括号内的语句与上句应是转折关系,排除B、C两项;D项“但杜甫所称道的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非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与后句矛盾,不衔接,排除D项。故A项正确。
24.【答案】 ①月亮变化多端,浪漫多姿 ②给月亮取了好多名字 ③和月亮密不可分
25. 它有新残朔望,它有上弦下弦,它有盈亏圆缺(1分)。满月如盘,弯月如弓(1分)。
【24解析】
第①处,根据后文“它有新残也有朔望,有上弦月和下弦月之分,……它有时候又变成了如弓的弯月”的内容和“浪漫多姿的月亮”的提示,可知月亮变化多端,浪漫多姿。
第②处,根据后文“比如玉兔、玉盘、素娥、冰轮、玉轮、玉蟾、蟾蜍、婵娟、玉桂、玉镜,等等”的内容和前文“出于对月亮的喜爱,人们”的提示,可知人们给月亮取了好多名字。
第③处,根据后文“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的内容和前文“中秋节的起源”的提示,可知中秋节的起源与月亮(“祭月”)有关,可以填:和月亮密不可分。
【25题详解】
形式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叫整句;形式不同,长短不一的,叫散句。由散句变为整句,就是将散句通过重新构建变成对偶句或排比句。
分析此题,“它有新残也有朔望,有上弦月和下弦月之分,它有盈亏圆缺”中有三个分句,可以构成排比句,可以运用“它有……,它有……,它有……”的句式,根据“它有盈亏圆缺”,“它有新残也有朔望”可以简化为“它有新残朔望”,“有上弦月和下弦月之分”可以改为“它有上弦下弦”。
最后改写为:它有新残朔望,它有上弦下弦,它有盈亏圆缺。
“满月如盘,它有时候又变成了如弓的弯月”是散句,可以构成对偶,根据“满月如盘”,后面的部分可以简化为“弯月如弓”,所以改写为:满月如盘,弯月如弓。
最终改写成:它有新残朔望,它有上弦下弦,它有盈亏圆缺。满月如盘,弯月如弓。
26.(1)审题分析:
材料围绕“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展开,将历史与现代、个人与社会结合起来,既关注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又表现了对当代现实的关照。毫无疑问,本则作文题立意行文的关键点就在于对“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解读。“万重山”,可理解为重压,理解为人们前行路上的重重阻碍;“轻舟”,“舟”可理解为前行的个人或集体,“轻舟”理解为个人和集体在突破困难、扛住重压后,突飞猛进、喜悦成功的精神状态。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为扛住重压,所以才能轻快前行。行文时宜围绕“轻”与“重”二者的辩证关系展开,因为材料二提及了华为、美国,最好能从个人感受引申到社会、国家层面。
(2)参考立意:
承住重压,越过坎坷,方能轻松向前。负重前行,练就本领;轻舟一羽,奋勇直前。勇敢面对重压,更能体悟成功之喜悦,轻舟扬帆远航,重压亦是前行动力。
(3)评分标准:
立意——立意准确,明确阐述了诗句的意蕴,并能分析其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启示意义。
结构——层次清晰,能够围绕“重”与“轻”两个方面展开,结构完整。文体语言——文体鲜明(不要求一定写议论文)、语言得体。
①一类卷上(54分—60分)
文章能准确阐释诗句对人生的启示意义,能够合理阐述人们在面对重压困难时勇敢无畏、化压力为动力、不断进取的态度,并且能够恰当联系到社会、国家层面,阐述有深度,思考中见智慧,观点明晰,逻辑严谨,对于“轻”“重”有辩证思考,思考深刻。
②一类卷下(48分—53分)
文章能准确阐释诗句对人生的启示意义,能够合理阐述人们在面对重压困难时勇敢无畏、化压力为动力、不断进取的态度,并且能够恰当联系到社会、国家层面,阐述有深度,观点明晰,逻辑严谨,对于“轻”“重”有一定辩证思考,思考较为深刻。
③二类卷(42分—47分)
文章能准确阐释诗句对人生的启示意义,能够合理阐述人们在面对重压困难时勇敢无畏、化压力为动力、不断进取的态度,阐述有一定深度,观点明晰,逻辑严谨,但没能恰当联系到社会、国家层面,或者对于“轻”“重”也几乎没有辩证思考。
④三类卷(36分—41分)
文章仅仅阐释了诗句的人生启示意义,论述了人们在面对重压困难时,不断进取的态度,但既没能联系到社会、国家层面,也几乎没有对于“轻”“重”的辩证思考,逻辑结构不甚清晰。
⑤四类卷(25分—35分)
抛开材料,另起话题;完全不提“轻”“重”关系,或者错误解读二者关系;全篇几乎都是故事、事例,毫无论述,又不符合记叙文文体要求的;没有完篇,400字以上,600字以下。
⑥五类卷(25分以下)不知所云,看不清内容;套作(有据);大段抄袭试题材料;400字以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PDF版附答案),文件包含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语文pdf、高三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PDF版含答案(可编辑),文件包含余姚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学科答案1docx、高二语文期中试题1pdf、余姚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学科答题卷1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余姚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专题一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同步练习教师版2023-2024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docx、专题一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同步练习学生版2023-2024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