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监测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监测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词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某些袋装食品需要充气防腐。下列最宜作充入气体的是( )
A.氮气B.氧气C.氢气D.一氧化碳
3.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氧化铝:B.氦气:
C.碳酸钠:D.一氧化碳: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做法中与这一理念不相符的是( )
A.自带水杯出行,不用一次性纸杯B.积极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C.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D.将校园散落的树叶集中焚烧
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B.倾倒液体
C.取用粉末状药品D.量取水
6.宋代许道宁用墨(用炭黑等制成)所画的《关山密雪图》保存至今而不变色,原因是( )
A.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B.炭黑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C.部分炭黑转变成了更稳定的物质D.碳单质不溶于水
7.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碳在氧气中燃烧B.在空气中加热铜片
C.过氧化氢制氧气D.工业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8.下列四种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纯净物B.化合物
C.单质D.混合物
9.化学与生产、生活、能源紧密相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煤是工业的“血液”
B.“碳达峰”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C.燃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换气
D.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10.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
A.AB.BC.CD.D
11.下列“化学之最”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
B.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C.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
D.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H、O原子
12.下列对相关内容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众人拾柴火焰高——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越易燃烧
C.氧化汞受热后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
D.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13.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AB.BC.CD.D
14.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充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x的值是7B.丁为反应物
C.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7
15.如图是兴趣小组设计的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小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一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实验二气球先膨胀后变瘪,红磷用量过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实验三反应前后天平始终保持平衡(忽略浮力)
D.实验四蜡烛燃烧时,减少的质量为释放到空气中的水蒸气与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
二、填空题
16.“风从东方来,潮起亚西亚”。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1)呈现礼仪之邦
①以水为礼,击鼓迎宾。生活中常用________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②亚运会游泳池净水中使用“硅藻土”,硅藻土为多孔结构,其孔隙最小可达1-2微米,可阻隔固体颗粒、去除悬浮物、脱色、除味等,由此可见硅藻土在净化水的过程中起了________作用。
(2)呈现文化之美
中国体育代表团礼服“星耀”以传统青花瓷上的缠枝牡丹纹呈现。烧制青花瓷的原料黏土中含有,中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3)呈现智能之便
①亚运会首次使用“零碳甲醇”做为火炬燃料。甲醇的化学式为,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②太阳能光伏板充电座椅亮相杭州街头。光伏板的主要材料是硅,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其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17.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梦天”舱开讲。
(1)梦天舱载有世界上第一套由冷原子锶光钟等组成的空间冷原子钟。锶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x=______,在化学反应中锶原子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_______(填“阳离子”或“阴离子)。
(2)在失重的太空中,航天员点燃蜡烛后得到了球形火焰。
①空间站中蜡烛的火焰仍分三层,其中温度最低的是_______(填“外焰”、“内焰”或“焰心”)。
②航天员用盖子盖在蜡烛火焰上使其熄灭,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
(3)2024年元旦,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在太空互飞喂饺子(牛肉馅),牛肉中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等成分,这里的“钙、磷、铁”指的是________(填“原子”或“元素”)。
18.下图是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请回答问题:
(1)实验1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
(2)实验2中,可观察到U型管内右端红墨水液面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19.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如图是某品牌矿泉水标签的部分内容。
①2个氯原子的化学符号为_________。
②中“2+”的含义是_________。
③中“2”的含义是________。
(2)在汽车尾气系统中安装催化转化器,可将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转化为无毒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3)一定条件下,甲烷和水反应能产生氢气,其微观反应示意图如下:
反应生成C、D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_________(填“不变”或“改变”)。
20.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个实验。
(1)实验1:玻璃杯中盛有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蔗糖,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糖块充分溶解后,液面比水平线________(填“高”或“低”),这说明分子在________且________。
(2)实验2:电解水。
①b玻璃管连接电源的________(填“正”或“负”)极。
②该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证明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
(3)实验3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气体的验满。
21.如图所示,氧气能与相连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氢气在点燃前需要________。
(2)写出Mg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x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化学式为________。
(4)利用红磷的燃烧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1。已知集气瓶的容积为350mL,实验时先在集气瓶中加入50mL水。
①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约为________mL,说明实验成功。
②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实验过程中可以不使用弹簧夹B.燃烧匙内的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C.该实验可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D.若装置漏气,会使测定结果偏小
③对于图1实验,小秦同学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改进实验与图1实验相比,明显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22.如图是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取装置。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向装置中加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的_______。
(3)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选用的药品是________(填化学式);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
(4)能用D装置收集的气体,其密度应比空气________。用装置E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_______(填“a”或“b”)端进入。
(5)如图为“简易制氧机”简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甲剂和乙剂可能为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B.通过洗气室中的水可观察输出氧气的速率
C.制取氧气过程中洗气室压强减小
三、实验题
23.对比实验是化学中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探究一: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
【设计与实验】同学们取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条,完成如下实验操作。
【解释与结论】
(1)对比实验Ⅰ、Ⅱ、Ⅲ,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则实验Ⅱ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实验Ⅲ中使紫色纸条变红色的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3)对比实验Ⅲ和Ⅳ,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和醋酸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填“不同”或“相同”)之处。
探究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进行实验】按如图组装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
【现象与分析】
(1)步骤Ⅱ中的实验现象是红磷_________,步骤Ⅲ中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Ⅰ中白磷不燃烧,Ⅲ中白磷燃烧,对比可得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
探究三:铁在不同情况下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讨论交流】
(1)对比实验_________,说明反应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现象不同。
(2)实验乙中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为剧烈燃烧,_________,放出大量热。
(3)从燃烧条件分析,实验乙在铁丝上绑一根火柴的作用是__________。
四、计算题
24.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测得固体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试分析并计算:
(1)充分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g。
(2)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至0.1%)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过程中涉及水的状态变化,但是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过程中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答案:A
解析:A、氮气性质比较稳定,且空气中含量较多、无毒,容易获取氮气,常用作食品包装袋内的填充气,故A正确。
B、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加快食品的变质,不适宜食品包装充气,故B错误。
C、氢气是易燃物,容易发生事故,不适宜食品包装充气,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与食品反应,但空气中含量较少,故D错误。综上所述,最适宜充入的是氮气。
故选:A。
3.答案:C
解析:A、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故A错误;
B、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故氦气为:,故B错误;
C、碳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碳酸根离子显-2价,其化学式为,故C正确;D、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D
解析:A.自带水杯出行,不用一次性纸杯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不合题意;
B.积极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树木,可以保护环境,故不合题意;
C.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可以防止水污染,故不合题意;
D.将校园散落的树叶集中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环境的污染,故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B
解析:A、酒精灯的点燃方法:用火柴点燃,故A操作正确;
B、倾倒液体的方法: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要倾斜,试管口与试剂瓶口紧挨着,故B操作错误;
C、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先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故C操作正确;
D、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D操作正确。
故选:B。
6.答案:A
解析:我国古代某些画家、书法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绘制或书写的字画能够保存至今而不变色,是因为墨的主要成分为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故选:A。
7.答案:C
解析:A.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
B.在空气中加热铜片,即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正确;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了液态氮和液态氧沸点的不同,分离过程中没有其它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错误;
故选:C。
8.答案:A
解析:A.液氮是液态的氮气,只有一种物质,是纯净物,所以A选项的判断是对的;
B.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两种物质的混合是混合物,不是化合物,所以排除B选项;
C.集气瓶中盛有氧气和臭氧是两种单质的混合物,故C选项的判断错误;
D.选项中是冰水混合物,但冰水是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属于纯净物,所以 D选项的判断是错误的;
故选:A。
9.答案:B
解析:A、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故A错误;
B、“碳达峰”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故B正确;
C、燃气泄漏不能立即打开排气扇换气,以防产生的电火花将燃气引爆,故C错误;
D、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可用于制成霓虹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A.用无磷洗衣粉洗衣服,能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能防止水体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能供给呼吸,向鱼缸中不断通入空气,从而在水中能溶解少量氧气,满足鱼虾在水中生存对氧气的需求,故选项说法正确;
C.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悬浮杂质,使其沉降,但不具有杀菌消毒作用,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为使煤炉中火变旺,用扇子往炉中扇风,是因为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11.答案:D
解析:A.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占空气体积的78%,故选项说法正确;
B.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是金刚石,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A、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石墨是层状结构,金刚石是网状结构,两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选项正确;
B、众人拾柴火焰高,说的是可燃物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一般不会改变,选项错误;
C、氧化汞受热后分解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分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氧原子构成了氧分子,汞原子直接构成了金属汞,选项正确;
D、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选项正确;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A、过程中灯泡发光,说明石墨具有导电性,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区分软硬水,取等量的两种液体,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振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应控制变量,两试管内除有无催化剂外,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也不同,故不能比较,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简易天平向倒入二氧化碳的一侧倾斜,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选C。
14.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14g+26g+3g+5g=2g+x+3+36,x=7,甲物质质量减少12g,为反应物;乙物质质量减少19g,为反应物;丙物质质量没变,可能是催化剂或是杂质;丁物质质量增加31g,为生成物。
详解:A、由分析可知,x=7,故正确;
B、丁物质质量增加31g,为生成物,故错误;
C、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故错误;
D、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12g,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19g,故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2:19,故错误。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A.质量守恒定律是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变化规律,而氯化钠溶于水属于物理过程,因此该实验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
B.实验二中,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气球先膨胀,温度降至室温后,由于氧气被消耗,气球又变瘦;由于此装置为密闭装置,验证过程中没有物质逸散到空气中,因此红磷用量过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故正确;
C.实验三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水,开始时气球膨胀,后不会变瘦,反应前后天平始终保持平衡(忽略浮力),故正确;
D.蜡烛燃烧时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水受热汽化变为水蒸气,所以蜡烛燃烧时,减少的质量加上参与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等于释放到空气中的水蒸气与二氧化碳的质量
和,故错误;
故选:D。
16.答案:(1)①煮沸
②过滤;吸附
(2)+4
(3)3:1
②28.09;非金属
解析:(1)①生活中常用将水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②硅藻土为多孔结构,可阻隔固体颗粒、去除悬浮物、脱色、除味,故硅藻土具有吸附以及过滤作用;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之和为0,设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a,则a-4=0,a=+4,故中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3)①甲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4=3:1;
②元素符号下面的数字为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其属于金属元素。
17.答案:(1)8;失去;阳离子
(2)①焰心
②隔绝氧气
(3)元素
解析:(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38-2-8-18-2=8;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
(2)①蜡烛的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其次为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②用盖子盖上火焰,能隔绝氧气,从而灭火。
(3)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则这里的“钙、磷、铁”指的是元素。
18.答案:(1)蜡烛从下至上依次熄灭(合理即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降低;
解析:(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向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时,可看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如图所示实验中,由于干冰升华会吸收了热量,大试管内温度降低,气体压强减小,故可观察到U型管内右端红墨水液面降低;
烧杯中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9.答案:(1)①
②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③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2)
(3)3∶1;不变
解析:(1)①用元素符号表示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就在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氯原子的化学符号为:;
②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中“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③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原子的个数,故中“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2)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有:2N、2C、4O,反应后有2C、4O,所以X中含有2个N,故X的化学式为;
(3)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方程式为:,反应生成C、D的分子个数比为3:1,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发生改变。
20.答案:(1)低;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或间隙)
(2)①负
②;氢元素和氧元素或H、O元素
(3)不能
解析:(1)当糖块溶解消失后,因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隔,有些糖的粒子不断运动进入水分子间隔中,所以液面比水平线低,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且分子间存在间隔;
(2)①b管中气体体积较大,所以产生的是氢气,故b玻璃管连接电源的负极;
②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氧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3)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而不是带火星的木条。
21.答案:(1)验纯
(2)
(3)
(4)①110
②CD
③装置简单或操作简便或实验结果更准确(误差小)或封闭体系更环保或实验成功率高等(答案合理即可给分)
解析:(1)氢气具有可燃性,氢气在点燃前需要验纯;
(2)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
(4)①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由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因此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约为,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50mL+60mL=110mL;
②A、实验过程中,如果不使用弹簧夹,会由于燃烧放热导致集气瓶中的气体膨胀,从导管逸出,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燃烧匙中的红磷不能换成木炭,因为木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填充消耗氧气那部分体积,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实验结束后,最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约占集气瓶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可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D、装置气密性不好,在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外界空气进入,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③与图l实验相比,明显的优点是图2中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实验结果更准确且图1中的红磷需要在空气中点燃后迅速插入集气瓶中,此过程中产生的五氧化二磷会进入空气,污染空气,而图2中的白磷是在密闭的具支试管中进行的,产物不会直接逸入空气而污染空气,封闭体系更环保。
22.答案:(1)长颈漏斗
(2)B;;气密性;
(3);防止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4)小;b
(5)C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2)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则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为了防止装置漏气,向装置中加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装置A是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试管口有棉花,说明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则选用的药品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4)能用D装置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其密度应比空气小,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用装置E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b端进入;
(5)A、简易制氧机是固液常温型反应,甲剂和乙剂可能为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故A正确;
B、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通过洗气室中的水可观察输出氧气的速率,故B正确;
C、制取氧气过程中有氧气生成,洗气室压强增大,而不是减小,故C错误;
故选:C。
23.答案:【解释与结论】(1)紫色纸条不变色
(2)
(3)相同
【现象与分析】(1)不燃烧;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
(2)与氧气接触
【讨论交流】(1)甲与丙
(2);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使温度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解析:【解释与结论】
(1)对比实验Ⅰ、Ⅱ、Ⅲ,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则实验Ⅱ中的现象是紫色纸条不变色。
(2)实验Ⅰ中使紫色纸条变红色的物质是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
(3)对比实验Ⅲ和Ⅳ,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和醋酸的化学性质有相同之处。
【现象与分析】
(1)步骤Ⅱ中的实验现象是红磷不燃烧,步骤Ⅲ中的操作为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
(2)实验Ⅰ中白磷不燃烧,Ⅲ中白磷燃烧,对比可得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讨论交流】
(1)对比实验甲与丙,说明反应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现象不同。
(2)实验乙中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热。
(3)从燃烧条件分析,实验乙在铁丝上绑一根火柴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24.答案:(1)14.4
(2)78.6%
解析:(1)充分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46.75g-32.35g=14.4g。故答案为:14.4。
(2)解:设参加反应的的质量为x。
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
答: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78.6%。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无磷洗衣粉洗衣服
防止水体污染
B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能供给呼吸
C
用明矾处理较浑浊的天然水
明矾主要起杀菌消毒作用
D
为使煤炉中火变旺,用扇子往炉中扇风
提供充足的氧气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证明石墨具有导电性
区分硬水和软水
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证明的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Ⅰ
实验Ⅱ
实验Ⅲ
实验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紫色纸条不变色
_________
紫色纸条变红色
紫色纸条变红色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Ⅰ.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热水中
白磷、红磷均不燃烧
Ⅱ.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
__________
Ⅲ._________
白磷燃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3-2024学年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下列推理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二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从宏观走进微观,探寻变化的奥秘,中国芯片蚀刻技术国际领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