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教学设计一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教学设计一,共5页。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以学习任务统领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总体思路是,打破单篇课文各自为政的传统思路,以“单元学习任务”为引领,在深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怀,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其面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最后拓展延伸,借鉴课文的写法,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也可以教材的课文组合、阅读提示为主要依据,结合学习任务,以板块教学的方式,先聚焦课文的理解,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把握一组课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体会古代优秀读书人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和责任担当意识;再拓展延伸,借鉴课文提出观点、论述观点的思路,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这里提供第一种方案的设计思路。学习活动一:通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怀计划用4课时完成。可采取逐篇通读的方式,最后用两个学习任务绾结。1.初读课文。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布置初读任务:借助注释初读课文,将文章读通读顺,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提供学习支架:(1)重点掌握的是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一些词涉及较深的文化背景,如“德义”“仁”“九德”等,了解其内涵即可,不必深究或过多拓展。(2)文言词语的积累要把握“词不离句”的原则,不要死记课下注释或字典义项。(3)可借助古今汉语的贯通性帮助理解文言词义,也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避免以今解古。(4)不理解的字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理解字句的意义,句子不能疏通;一种是直译尚可,不能理解背后深刻的含义。对前一种,可借助词典或注释解决;后一种,则需要联系背景、文化,甚至调动人生体验等信息去体会,可以向教师请教。2.解决疑难。在小组内将自己的疑问提出,小组合作,分析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提交班级其他同学或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将自己认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或难以理解的语句提出,请同学讨论。3.再读课文。疑问解决后,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关注内容,布置学习任务:(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概括来回答。(2)作者是如何论述的?建议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予以呈现。4.比较阅读。在通读四篇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单元导语、学习提示,说说本单元四篇课文有哪些共同之处。可以预设的答案有:(1)均体现出古代士人对于国家命运的责任担当意识。(2)均为议论性文本,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清醒思考。(3)均为实用性文本,有奏疏,有书信,有辞赋,有政论,均是在一定场合为了特定目的、面向特定读者所写的文字。(4)文章均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对现实政治问题的思考,需要结合相关背景理解体会。(5)文章均借鉴引用史实,从历史中汲取处理现实政治问题的智慧。学习活动二:知人论世,倾听理性的声音计划2课时完成。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学习。1.课外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搜集关于作者、写作目的和时代背景等方面的资料,突出文本的针对性,避免泛泛寻找资料。比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可更多搜集其从政变法方面的资料,亦可旁及“君实介甫之谊”,其文学主张、文学实践等方面的资料可从略。可分小组完成,每个小组重点搜集一篇文章的资料。2.召开专题讨论会。认真研读各小组搜集的资料,结合资料再读课文,感受作者展露于文本中的忧国忧民情怀,认真准备发言提纲,围绕“古代士人的担当精神”这一话题,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遴选主持人,组织此次讨论。注意事先了解讨论的一般原则和注意事项。不妨参考第四单元学习资源《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中提到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初中教材亦有提及)。学生的发言要注意结合文本,从文本中寻找发言材料,不要离开文本泛泛讨论。3.召开一次辩论会。可选的议题有两个:其一,围绕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观点展开辩论。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答司马谏议书》,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并认真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及相关资料,整理提炼各自的观点,以“拥王派”和“拥司马派”为两个阵营,组织辩论内容,展开辩论。其二,历来讨论六国破灭教训的文章很多,苏洵认为弊在赂秦,杜牧则认为六国之君未能“各爱其民”。学生深入阅读苏洵《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理解其内在理路,根据自己拥护的观点形成两组,组织辩论。两个活动的展开均须注意深入领会文章观点,把握文章思路,并拓展阅读相关文章。4.总结归纳。通过两个活动,我们发现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总会有不同的看法。观点未必全面,可能偏于一面,却都是作者基于现实政治需要的清醒认识,体现出作者的理性思考。请同学们思考:这些作品中传达出怎样的理性声音?又体现出怎样的理性思维方式?前者可以预设的答案有:(1)为国理政既要善始又应善终。(2)掌握治国权柄的人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多方采择,察纳雅言。(3)历史是现实的镜像,面向未来,需要以史为鉴,不忘过往。(4)不能同俗媚众,要坚持自我,认定方向,方能有所作为;但为避免失误,还需善纳众议。(5)墨守成法只能导致衰败,因时而变或可别开生面。后者可以预设的答案有:(1)结合现实政治理解历史问题,不应空言泛议,而要有的放矢。(2)先明根本,再据以开展具体探讨,思维才能周全。(3)面对汹汹众议,需要作出分析鉴别,不能一概接受。(4)前史之鉴,后事之师。学习活动三:思辨阅读,辩证分析作品的观点与表达计划2课时完成。围绕文章观点和论述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展开讨论,辩证认识本单元课文。文章的写作基于一定的目的,面对特定的现实问题来写,观点不见得全面、客观,甚至有时会刻意“歪曲”使用相关史实证据,以为我所用。对这一点要辩证分析,一方面,这些文章并非史学论文,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文,从合目的性的角度看,其观点针对现实,突出以史为鉴的一面,这是其合理性;不过,从客观历史的角度看,其观点偏于一面,又有不全面、不客观之处,从论述的角度看,有些证据未必符合事实,有些则属于臆断,没有证据,又有不严谨之处。认真阅读课文,分小组认领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辩证认识作品的观点和表达。示例:学习活动四:拓展延伸,学会理性表达有问题意识,能够积极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形成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才有可能提高思辨能力。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发现作者们对历史和现实问题都有着自己的思考,能提出独特的观点,并以合理的论证、充实的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颇具说服力。认真阅读教材后附的《如何论证》短文,借鉴课文论证观点的写法,从教材提供的两个话题中选取一个,提炼观点,自定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课文合理性我的理解不合理处我的理解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就是软弱退让,就是长对方气焰灭自己威风,最终削弱的是自己,这确实是六国破灭的原因之一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这一点找不到史实的依据,恐怕作者并未作认真的统计分析,未必符合事实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从这句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此文,单提“赂秦”,其目的在警戒当朝,从现实针对性上是合理的,其论述层次清晰,能自圆其说,是合目的性的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燕国最后灭亡,是否是因为用兵的缘故,恐非事实,此是作者臆断,需要结合史实认真分析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以学习任务统领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总体思路是,打破单篇课文各自为政的传统思路,以“单元学习任务”为引领,在深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怀,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其面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最后拓展延伸,借鉴课文的写法,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也可以教材的课文组合、阅读提示为主要依据,结合学习任务,以板块教学的方式,先聚焦课文的理解,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把握一组课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体会古代优秀读书人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和责任担当意识;再拓展延伸,借鉴课文提出观点、论述观点的思路,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这里提供第一种方案的设计思路。学习活动一:通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怀计划用4课时完成。可采取逐篇通读的方式,最后用两个学习任务绾结。1.初读课文。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布置初读任务:借助注释初读课文,将文章读通读顺,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提供学习支架:(1)重点掌握的是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一些词涉及较深的文化背景,如“德义”“仁”“九德”等,了解其内涵即可,不必深究或过多拓展。(2)文言词语的积累要把握“词不离句”的原则,不要死记课下注释或字典义项。(3)可借助古今汉语的贯通性帮助理解文言词义,也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避免以今解古。(4)不理解的字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理解字句的意义,句子不能疏通;一种是直译尚可,不能理解背后深刻的含义。对前一种,可借助词典或注释解决;后一种,则需要联系背景、文化,甚至调动人生体验等信息去体会,可以向教师请教。2.解决疑难。在小组内将自己的疑问提出,小组合作,分析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提交班级其他同学或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将自己认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或难以理解的语句提出,请同学讨论。3.再读课文。疑问解决后,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关注内容,布置学习任务:(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概括来回答。(2)作者是如何论述的?建议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予以呈现。4.比较阅读。在通读四篇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单元导语、学习提示,说说本单元四篇课文有哪些共同之处。可以预设的答案有:(1)均体现出古代士人对于国家命运的责任担当意识。(2)均为议论性文本,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清醒思考。(3)均为实用性文本,有奏疏,有书信,有辞赋,有政论,均是在一定场合为了特定目的、面向特定读者所写的文字。(4)文章均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对现实政治问题的思考,需要结合相关背景理解体会。(5)文章均借鉴引用史实,从历史中汲取处理现实政治问题的智慧。学习活动二:知人论世,倾听理性的声音计划2课时完成。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学习。1.课外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搜集关于作者、写作目的和时代背景等方面的资料,突出文本的针对性,避免泛泛寻找资料。比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可更多搜集其从政变法方面的资料,亦可旁及“君实介甫之谊”,其文学主张、文学实践等方面的资料可从略。可分小组完成,每个小组重点搜集一篇文章的资料。2.召开专题讨论会。认真研读各小组搜集的资料,结合资料再读课文,感受作者展露于文本中的忧国忧民情怀,认真准备发言提纲,围绕“古代士人的担当精神”这一话题,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遴选主持人,组织此次讨论。注意事先了解讨论的一般原则和注意事项。不妨参考第四单元学习资源《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中提到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初中教材亦有提及)。学生的发言要注意结合文本,从文本中寻找发言材料,不要离开文本泛泛讨论。3.召开一次辩论会。可选的议题有两个:其一,围绕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观点展开辩论。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答司马谏议书》,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并认真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及相关资料,整理提炼各自的观点,以“拥王派”和“拥司马派”为两个阵营,组织辩论内容,展开辩论。其二,历来讨论六国破灭教训的文章很多,苏洵认为弊在赂秦,杜牧则认为六国之君未能“各爱其民”。学生深入阅读苏洵《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理解其内在理路,根据自己拥护的观点形成两组,组织辩论。两个活动的展开均须注意深入领会文章观点,把握文章思路,并拓展阅读相关文章。4.总结归纳。通过两个活动,我们发现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总会有不同的看法。观点未必全面,可能偏于一面,却都是作者基于现实政治需要的清醒认识,体现出作者的理性思考。请同学们思考:这些作品中传达出怎样的理性声音?又体现出怎样的理性思维方式?前者可以预设的答案有:(1)为国理政既要善始又应善终。(2)掌握治国权柄的人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多方采择,察纳雅言。(3)历史是现实的镜像,面向未来,需要以史为鉴,不忘过往。(4)不能同俗媚众,要坚持自我,认定方向,方能有所作为;但为避免失误,还需善纳众议。(5)墨守成法只能导致衰败,因时而变或可别开生面。后者可以预设的答案有:(1)结合现实政治理解历史问题,不应空言泛议,而要有的放矢。(2)先明根本,再据以开展具体探讨,思维才能周全。(3)面对汹汹众议,需要作出分析鉴别,不能一概接受。(4)前史之鉴,后事之师。学习活动三:思辨阅读,辩证分析作品的观点与表达计划2课时完成。围绕文章观点和论述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展开讨论,辩证认识本单元课文。文章的写作基于一定的目的,面对特定的现实问题来写,观点不见得全面、客观,甚至有时会刻意“歪曲”使用相关史实证据,以为我所用。对这一点要辩证分析,一方面,这些文章并非史学论文,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文,从合目的性的角度看,其观点针对现实,突出以史为鉴的一面,这是其合理性;不过,从客观历史的角度看,其观点偏于一面,又有不全面、不客观之处,从论述的角度看,有些证据未必符合事实,有些则属于臆断,没有证据,又有不严谨之处。认真阅读课文,分小组认领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辩证认识作品的观点和表达。示例:学习活动四:拓展延伸,学会理性表达有问题意识,能够积极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形成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才有可能提高思辨能力。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发现作者们对历史和现实问题都有着自己的思考,能提出独特的观点,并以合理的论证、充实的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颇具说服力。认真阅读教材后附的《如何论证》短文,借鉴课文论证观点的写法,从教材提供的两个话题中选取一个,提炼观点,自定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课文合理性我的理解不合理处我的理解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就是软弱退让,就是长对方气焰灭自己威风,最终削弱的是自己,这确实是六国破灭的原因之一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这一点找不到史实的依据,恐怕作者并未作认真的统计分析,未必符合事实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从这句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此文,单提“赂秦”,其目的在警戒当朝,从现实针对性上是合理的,其论述层次清晰,能自圆其说,是合目的性的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燕国最后灭亡,是否是因为用兵的缘故,恐非事实,此是作者臆断,需要结合史实认真分析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