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画杨桃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画杨桃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指导书写,巩固提高,整体感知,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认识“室、靠”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倒”,会写“课、摆、哈、抢、嘻”5个左窄右宽的生字。
2.能积累“靠、视”等生字扩展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正确读写生字,读准多音字“倒”。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杨桃实物及图片,谈话激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看看这是什么?谁认识?(指名说)谁能说说这个杨桃的样子?
2.教师简介杨桃。
杨桃 学名五敛子,又名阳桃、洋桃,在闽南地区俗称“枫果”,因其横切面呈五角星,故在国外又称“星梨”。杨桃未成熟时为绿色或淡绿色,成熟时为黄绿色至鲜黄色。
3.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过渡:课文以“画杨桃”为题,讲的是什么呢?让我们快去读读课文吧。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课文自然段序号。
(3)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并圈出带生字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教 边 是 里 那 严 不如
半 着 教 大笑 和颜色
(2)指导认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①易读错的字:“室、审、视、晌”是翘舌音,“肃”是平舌音;“审”是前鼻音,“晌、抢”是后鼻音。
②多音字:“倒”在“倒不如”中读“dà”,它还有一个读音“dǎ”,可以组词区别:dà:倒水、倒立、倒车;dǎ :倒下、摔倒、不倒翁。
(3)去掉拼音齐读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①与熟字比较识记:室—宝;晌—响;诲—悔;抢—枪;悦—说;审—婶。
以上几组生字可以借助偏旁来理解字义,如“晌”,可联系词语“半晌”,明白“晌”与时间有关,所以是日字旁。
②偏旁归类识记:“哈哈”“嘻嘻”都形容笑声,“哈、嘻”都是口字旁。
③联系生活识记:“班、页”可结合学校的班级指示牌和课本的页码来识记。
④扩词识记:(课件出示课后第三题“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想一想词语的意思,再和同桌互读,互相正音,最后熟读词语。
靠近 依靠 可靠 注视 仰视 视而不见
抢先 抢救 抢夺 喜悦 愉悦 赏心悦目
A.指名读,读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B.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一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可以问问同桌或老师,也可以自己查一查词典。
C.教师重点指导理解:“视而不见”“赏心悦目”。
视而不见: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看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D.多形式朗读词语:齐读、分小组读、师生对读、同桌赛读、自由读等。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并口头组词。
2.(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及其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注意:“课、摆、哈、抢、嘻”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其中“摆”和“抢”均含提手旁,“嘻”和“哈”均含口字旁。
3.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注意“果”的笔顺。撇穿插到“讠”下面。
“扌”的提势陡;“罢”中“罒”上部低于“扌”上部,写得较扁,“去”的第二横宽于“罒”。
右边“合”的撇、捺舒展,盖住下部。撇在竖中线上起笔,穿插到口字旁下面。
右边“仓”的“人”盖住下部,横折钩从田字格中心起笔,竖弯钩的竖段沿竖中线行笔。
右边“喜”的各部分写紧凑,中间的“口”小且扁,第九笔横长,最下部的“口”写得扁。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挑选优秀的学生书写作品投影,师生共议,学生互评再练写。
四、整体感知,作业设计
1.学生自由读课文,再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同学们嘲笑“我”画得不像→老师请同学轮流到
“我”的座位上看杨桃→老师启发、教诲同学。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复习生字词,会写“图、座、室、交、页”5个字。
2.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2.理解文章内涵,懂得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道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玩“摘杨桃”游戏。
教师将本课14个会认字分别写在杨桃形的字卡上,再将字卡贴在一张树形卡片上。教师随意摘取字卡,学生抢读字音。读对了,教师将字卡送给该学生并让其口头组词;读错了,其余学生再抢读。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学习第1~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
(1)“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用“ ”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2)“我”看到的杨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同桌互相说一说)
(3)“我”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画的?“我”画得怎么样?(找出相关句子,用“”画出来)
①(课件出示)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A.抓住“根本不像……而像……”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咦,这杨桃怎么和我平时看到的不一样?我该怎么画呢?)
B.“我”眼中的杨桃为什么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杨桃在讲桌上,“我”的座位在教室前排靠边的地方,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
C.指导朗读:重读“根本不像”“而像”,并在此处稍做停顿,读出“我”当时奇怪、犹豫的心情。
②(课件出示)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A.指名读句子,边读边想象“我”看杨桃、画杨桃时的情景。
B.抓住“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体会“我”的一丝不苟、实事求是。
2.学生自由读第2~4自然段,思考:同学们看了“我”的画后,有什么样的反应?
(1)“哈哈大笑”在这里是怎样的笑?(嘲笑。)谁来笑给大家看一下?(指名表演)
(2)“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这句话是用什么语气说的?(反问、指责。)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3)“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这句话又是怎样的语气?(嘲笑。)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4)同桌互读第3、4自然段,注意读出说话的语气,语调稍高。
过渡:同学们看到“我”的画后,公然地嘲笑、否定“我”,老师又是什么反应呢?
学习第5~18自然段
1.学习第5~11自然段,了解老师的反应,体会同学心情的变化。
(1)学生自由读第5~11自然段,想想老师看到“我”画的杨桃时,是怎么做的,画上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
①找出描写老师动作的词语,再读一读句子,体会老师的做法。
②理解“审视”。(仔细看。)
③说一说:老师为什么要到“我”的座位上,“审视”讲桌上的杨桃呢?这体现了什么?(老师并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从“我”的角度去观察,体现了他严肃、认真的态度。)
④想一想:当时老师会想些什么呢?(指多名学生交流)
(2)分角色朗读第6~11自然段描写对话的句子,注意读好说话的语气。
老师的前两句问话要读出询问的语气,最后一句问话要用严肃的语气来读。“不像!”“像五角星!”这两句要读得果断、有力。“好——笑!”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语气延长,表现同学故意延长声调,嘲笑“我”。
(3)从同学们的回答中,你读出了什么?(他们都非常肯定“我”把杨桃画错了。)
(4)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严肃”写出了老师对同学们的嘲笑别人的行为所表现出的否定态度。老师认为这不但是画画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学生学习、做事是否认真、实事求是的问题。)“半晌”是什么意思?老师“半晌”才又问道,说明老师在想什么?(怎样改变学生错误的做法。)
2.学习第12~16自然段,理解老师让发笑的同学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的意图。
(1)学生自由读第12~16自然段,说说老师是怎样做的,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让这几个同学从“我”的角度去观察。)
(2)老师让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同学们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①指导朗读:“不……像。”“像……五……五角星。”这两句,读时语调稍低,读出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的语气,表现出同学们难为情的心理,反映出他们认识的变化,与之前的嘲笑形成强烈的反差。
②对比朗读同学们看画时和看杨桃时说的话,体会其看法及心情的变化。(两次回答的内容一样,但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看画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看杨桃时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③思考:为什么学生的态度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因为他们经历了坐在“我”的座位上看杨桃,再来评价“我”的画,进行了换位思考。)
④同学们坐在“我”的座位观察杨桃后,心里会想些什么?他们又会对“我”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
⑤师生合作读第12~16自然段,读好人物语气。
3.学习第17自然段,理解文章内涵。
(1)指名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画出写老师神态变化的词语。(和颜悦色。)
(2)理解“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老师的神色从“严肃”到“和颜悦色”,为什么会有这一变化?
(课件出示)大家发现了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①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用亲切、诚恳的语气朗读,表现出教师的耐心和谈心的亲切。
②说一说老师要求“我们”怎样画画,当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要求“我们”怎么做。
③引导:你同意老师说的吗?把你的看法说一说。
④从老师的话里,你明白了什么?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如果别人说的话、做的事与我们想的不一致时,我们要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也许别人想的、说的、做的是正确的,我们不能随便嘲笑别人。
4.学习第18自然段,深化理解文章内涵。
(1)齐读第18自然段。
(2)“教诲”是什么意思?“教诲”在文中指什么?
(3)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我”看到别人说的、做的与“我”想的不一样,“我”会怎么办?
5.分角色朗读全文,读好对话。
三、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并口头组词。
2.(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及其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第二笔是横折钩。按先里头再封口的顺序书写,最后一笔是横。里面的“冬”字的两点写在竖中线上。
广字旁的撇写得稍长,要护住里面的“坐”。“坐”字上面两个“人”的捺笔都变成了点,最后写“土”。
首点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横钩的横段写长些;“至”的最后一笔横长。
上部“六”稍小,处上半格;下部撇、捺要舒展。
起笔横写在田字格上格、稍靠近横中线的位置;第二笔撇的长短、角度要适当;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四、总结全文,课后扩展
1.学生分小组说一说。
看见“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从他们不同的做法中,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小结。
师:我们在做事情、看问题时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要随便去嘲笑别人,而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进而认同别人的看法。
3.拓展。
(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类似于“画杨桃”这样的事,你能举例说说吗?请同学们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自由交流)
(2)读下面一首诗,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创设情境,领悟道理(教学重点)
师:这儿还有一幅图,同学们看后进行评价。(将图放入投影仪)
生1:(走到画图者的座位旁)这幅图他画得不像。
生2(画图者):老师,我这幅图画得很像。
师:(老师坐到画图者的座位上,低头观察,并对照图画)是啊,他这幅画画得很像。
生1:就是不像,我怎么看都不像。(众人笑)我就是在他这里看的呀!
师:(纳闷地)这就怪了,(忽然醒悟,对生1说)你坐在他的座位上再观察对照一下。
生1:(坐在画图者的座位上)这样看,他画得像了。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吗?
生1:我个子高,站着看时眼睛的位置高。现在我坐下看,眼睛的位置降低了,杨桃下面几个角的侧面也能看到了,杨桃变得圆圆的,他画的也是圆圆的。
师:那么你刚才硬说人家画得不像,为什么呢?
生1:还是看的角度不一样,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师:很好,(指画图者)你来读一下课文,说一说你为什么能画得很准确。
生2:(读文后):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他读懂课文没有?
生:(齐说)读懂了。
师:咱们再找一幅画,这是谁的?(有学生起立,教师将图放入投影仪)咱们看这幅画。大家看清没有?谁来评价?
(一生先到画图者的位置上观察杨桃)
师:他读懂课文没有?
生:(齐说)读懂了。
师:谁能评价他?为什么你说他读懂了。
生3:因为他亲自到画图者的座位上去观察了。
赏析:本文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让学生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是不一样的道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教师通过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亲身体会,自己得出“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的结论,这样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道理。
本文取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贴近儿童心理,内容鲜活有趣,语言生动活泼,平常的小事寄寓深刻的道理。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等方法让学生找出老师和同学们在看到“我”的画后各自的反应,侧重于找出他们的动作、神情和说的话,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中体会同学前后认识和心情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词句,领悟道理。文本分析
本文讲述了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后来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真切地感悟到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结果的确不一样。老师还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不仅针对的是画画,还适用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
课文细致描写了人物的对话、动作和神态,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老师的神态由严肃到和颜悦色,老师的话语通俗易懂,让人体会到这位老师教育学生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学生们开始嘻嘻哈哈,以为“我”把熟悉的杨桃画成五角星,非常好笑;了解真实情况后,显得很尴尬,反映学生们的率直、天真。课文还采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人物认识和情感的变化。
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朗读实践,从而体会到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同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步步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目标
1.认识“室、靠”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倒”,会写“图、课”等10个字,会写“图画、老师”等11个词语。
2.能积累“靠、视”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3.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4.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出对话的语气,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二年级下册画杨桃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检查预习情况,提出疑问,再读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13 画杨桃教案,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文413 画杨桃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联系作者的话,导入课文,研读重点,串讲课文,拓展延伸,深化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