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9说明文(四)说明文语言(原卷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9说明文(四)说明文语言(原卷版+解析)第1页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9说明文(四)说明文语言(原卷版+解析)第2页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9说明文(四)说明文语言(原卷版+解析)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9说明文(四)说明文语言(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9说明文(四)说明文语言(原卷版+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平实,生动,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题目,82米,两端宽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平实
    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2.生动
    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
    3.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题目
    (1)试举例比较分析第×段和第×段(或某一段中哪几句话)的语言特点。(区分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的特点)
    (2)从修辞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以全文(第×段)为例,分析该段的语言特点。(此类题目是赏析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富有感染力)
    (二)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
    1.限制性词语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等。
    (4)限定数量:“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之一、多、有余、
    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据说”、“相传”、“据介绍”等一些短语,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
    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在当时是××××,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
    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
    ×××一定表示××××,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这体现了说明性语
    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
    定××××,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
    1.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答题模式
    ①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②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模式: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答题模式
    ①不能;②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③“××”(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3. 第④段划线句中的加点字“约”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答题模式
    ①不可以;②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答题方法
    ①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②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2)答题模式
    ①举例句;②分析。(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
    (3)例题展示
    请在《中国石拱桥》中找出两个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语句,并分别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明文中的选择题
    若选择题要你选择说法正确的一项,或是说法错误的一项。一定要不怕麻烦,把每一个选项到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话,然后仔细比较鉴别,考点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好像、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时间:当时…
    表范围:之一、大部分、许多、大多、至少、一切……
    表猜测:好像、据说……
    例题解析
    为什么巧合无处不在
    ①在一些人眼中,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充满巧合的神奇地方。比如:某些数字或日期跟自己特别“有缘”,根本不认识的人之间竟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这些令人惊叹的巧合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的奇遇吗?
    ②在心理学家看来,巧合只是一种共时性事件。共时性事件是指彼此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事件。我们知道,一件事的发生通常是有前因后果的,即事件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而共时性事件的关系是非因果性的,其决定性因素是个人的主观经验。在这种非因果性原则的影响下,所有人、所有事都能被关联在一起。
    ③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与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相关的。有人认为,鲨鱼皮肤上具有一种特别的结构,可以探测细微的电磁变化以帮助鲨鱼追踪猎物。很可能人类身上也有类似的机制,共时性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一些人传递出的信息被另一些人加工处理后,就会形成特定的情感和行为,我们因此觉chá到巧合的存在。
    ④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与人脑处理信息的特点密切相关。人类的大脑对于规律和秩序有一种本能的渴求,总是试图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来。一项研究显示,巧合的发生是人脑探索现实现象因果关系的必然结果。这种探索机制的存在使我们能更好地学习与适应环境。同时,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习惯于从各类事件中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外部世界的宝贵信息。
    ⑤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尤其是当它能起到安慰或解释的作用时。因此,当“不寻常”的事物出现时,有些人会认定其必然蕴含深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巧合只存在于那些善于捕捉它们的大脑里。
    ⑥统计学家指出,许多看上去极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普遍发生的。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如果一个房间中有23人,那么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的可能性会超过50%。有人将此视为无法解释的巧合,但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巧合的本质是概率,它们是随机发生的,没有任何特别意义,而且它们总是在发生,因此不足为奇。无论你将其赋予何种意义都纯属“自作多情”。
    ⑦一项研究专门收集了各种传得神乎其神的巧合性事件。经过对5000余件此类事件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有28%的案例都与日期或是数字有关。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最容易触发巧合感的事物,尤其是那些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数字,比如亲朋好友的生日、某个纪念日、一些谐音数字等。
    ⑧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生活中有几类人对巧合更为敏感,比如相信神秘力量的人、容易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关联到自己身上的人、热衷于追寻意义的人、试图从蛛丝马迹中寻求慰藉的人等。
    ⑨总之,对巧合的敏感度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留心观察,用科学的思想诠释“冥冥中自有天意”的奇遇,对生活的认识将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积极。
    12. 填写正确的汉字:觉chá ( )
    13. 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
    14. 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通常”为什么不能删去?
    我们知道,一件事的发生通常是有前因后果的,即事件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
    15. 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
    16. 阅读选文,相信你对于生活中的巧合有了新的认识,探究下列两个个生活现象,请根据本文,分析他们产生这种结论的原因。
    (1)小李第一次主持商业谈判,内心的焦虑让他坐卧不安,清晨看见一只喜鹊,他特别高兴,谈判也取得了成功。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
    (2)赵雷最近买了一辆汽车,他发现马路上有很多相同品牌和型号的汽车,原来自己生活的地方里有这么多品味相同的伙伴。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23-28题。(14分)
    验证码到底有什么用
    ①年底的网络售票高峰中,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12306图形验证码系统”让很多购票者“吐cá( )”:在较低画质下分辨橘子、橙子;鱿鱼、章鱼以及明星照片等,有一些确实难以分辨。对此人们不禁要问, ?
    ②要回答这个问题,必先弄明白何为验证码。
    ③验证码实际上是一种Web自动程序。它有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名字-“全自动区分电脑和人类的图灵测试”,这是由机器来向操作者提问,从而鉴别操作者是人还是机器的一种测试。这种测试目前主要分四类:
    ④图形验证码:又叫主流验证码,开始只提供静态的图片,比较容易被某些软件识别;后来变成动态的验证码图片,使得识别器不容易讲识哪一个图层才是真正的验证码图片。这种验证码的防垃圾注入几乎可以达到100%,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验证码创新模式;同时它的动画效果可以多达百种,所以还可以增强网站页面的美观效果。而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验证码就属于这种类型。
    ⑤手机短信验证码:是通过发送验证码到手机,用以验证客户的真实性。大型网站尤其是购物网站,都提供这种功能,这就可以比较准确和安全地保证购物的安全性。
    ⑥手机语音验证码:验证码实现自动语音播报,同时短信也能发送到客户手机上,确保万无一失。如果有拨通失败的,系统还能自动重播,确保不漏摔任何一个,这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站用户收不到验证码的问题。
    ⑦视频验证码:是验证码中的新秀。这种由数字、字母和中文组合成的验证码嵌入到MP4等视频中,增大了破解难度。视频中的验证码字母、数字组合,字体的形状、大小、速度快慢,显示效果和轨迹的动态变换,增加了恶意抓屏破解的难度,其安全度远远高于普通验证码,而且这种验证码使得用户不会感觉枯燥,同时又降低了用户识别的难度,使得用户更容易辨认。但目前这种验证码因技术难度太高,还没得到推广。
    ⑧大家弄明白了什么是验证码以及主要类型,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它的作用。
    ⑨验证码的主要作用是“拦截不合理的入侵”。比方说若要进入一个页面,就必须通过验证,这时操作者就要依次输入数字、字母或者有时还要加上来自互联网文档中无法被计算机辨识、但用户可以肉眼识别的文字图像(就如12306 图形验证码);而操作者只有通过了验证才可以顺利打开网页,否则不行。它在防破解密码、防论坛灌水、防刷票等方面的使用原理都是这样。
    ⑩就拿12306验证码来说,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区分在页面上进行操作的是人还是自动化软件,从而可以有效阻止黄牛恶性图票。而它的“进化史”其实也是一部不断与黄牛和抢票软件“斗智斗勇”的历史:从一开始的简单数字、字母、加减法,到闪烁变形字母、干扰线变形字母再到现在的图形验证。
    ⑪因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验证码设计也越来越复杂,程序员正在与破解者进行着一场仿佛没有终点的“拉锯战”。但无论如何,验证码仍然是各网站反黑客恶意操作之必不可少的一项保障系统,就如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12306图片验证码一样,目前还是会继续使用下去的,直到被另一种全新的、功能更好的反黑客软件所取代。
    23.看拼音写汉字。(1分)
    吐cá( )
    24.围绕验证码这一说明对象,本文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 、 、 。(3分)
    25.联系上下文,给第①自然段填入一个完整的句子,使上下文句意完整。(2分)
    26.第④段中加点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7.第⑨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8.“视频验证码”即将在生活中推广,根据你的生活体验,它可以应用到哪些地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说明。(2分)
    (二)(14分)
    植物也有语言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
    ②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
    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
    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板,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
    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交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
    12. 文章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3. 文章中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14.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1)植物语言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植物活性翻译机的发明,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也还有许多的发明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请你联系现实举例说明,注意说明语言的科学、严密和准确。
    (三)阅读理解。
    书籍面临着危机
    书籍面临着危机。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美国国会图书馆普通类和法律类的1200万卷藏书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书籍已脆到不能翻阅。1850年后出版的书籍,平均保存寿命为50至100年,有些书籍只能保存25年便化为尘土。已经查明造成这一恶果的主要原因并非时间,而在于现代造纸过程中所添加的化学物质。
    当今,造纸主要取自木质原料,要使木块分解成纤浆,再将其漂白、浓缩,必须添加一些酸性剂。这种酸性剂残留在纸张上,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起着“焚书”的作用。目前虽已生产出一些无酸纸,但由于产量低、价格贵,经济上并不可取。
    电子存储技术的问世和化学技术的革新给人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研制出一种“抗酸化”流程,将书籍放在真空室进行千燥处理后,再将该室充以汽化乙锌,这样处理4至5天,书籍的保存寿命便可从100年延长到500至600年。
    电子存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一个数字激光存储器可存储相当于两万页的文字内容。这在经济上远较微缩胶卷合算,而且使用也较灵便。一旦读者需要时则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阅读。人们相信,随着技术geming的发展,更加合理的保护书籍的新途径一定会找到。
    35. 书籍面临着什么危机?(从第一段中找出恰当词语,回答不起过8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本文介绍了哪两项保护书籍的新技术?这两项新技术分别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文中划线的语句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中“近”是否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昆虫的“鼻子”——触角
    ①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麋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②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③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 ;蝴蝶的触角像两个 ;白蚁的触角像一串 ;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 ;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 。
    ④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麇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⑤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器……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⑥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能听到雌蚊子发出的营营声,找到雌蚊子在哪里呼唤;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⑦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39. 开头为什么要讲述“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在第③段的横线上依次选填恰当的词语。
    A.小麦穗 B.小鼓槌 C.小胡子 D.小小的羽毛 E.念珠
    41. 第⑤段主要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第⑥段加点词“有的”不能去掉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仿生学家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请根据触角的特点,具体描述中在我们生产或生活中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调好你的“食物钟”
    ①中学上生物课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生物钟”。生物钟是人体的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以24小时为周期,掌管着生物的“觉醒”与“睡眠”节奏。但也许你还不知道,人体中除了管理睡觉的生物钟,还有个管理“吃东西”的食物钟。
    ②食物钟,顾名思义,主要负责调节我们的进食、消化和营养摄取的时间。通常情况下,食物钟与生物钟是一致的,日常的运作程序几乎与生物钟保持着同步。人的大脑、胃和肝等内脏器官中都有感受器,可以接受食物钟传递的信号,这种信号一般被称为“食物相关的生物节律器”。我们到了一定时间就会饿,就会想吃东西,其实就是食物钟在提醒我们该吃东西了;而吃饱了,食物钟又会提醒我们,你该停止吃东西了!依赖食物钟的调节,我们才有了一日三餐的吃饭习惯。
    ③近日,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论文指出,人体有一种叫做PKCy的基因,这种基因可以协助调控食物钟。PKCy基因是怎么调节食物钟的呢?原来,人体内有一种生物钟蛋白BMALl,PKCy基因可以结合BMALl使其结构更稳定,然后共同结合在该蛋白上,促进周期基因和隐色素基因的节律性转录,由此调节人体内的食物钟,进而管理人们吃饭的时间。
    ④食物钟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食物钟发生紊乱,健康 会受到影响。研究发现,食物钟紊乱会导致胰岛素紊乱,可能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还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联系。但日常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会扰乱食物钟,甚至造成食物钟紊乱。哪些饮食习惯会造成食物钟紊乱呢?目前,常见的可能导致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有:不吃早餐、节食、暴饮暴食等。
    ⑤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晚睡晚起,生活毫无规律,早上都不怎么吃早餐。其实,每天吃早餐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一种促进健康的行为,但还是常常被人们忽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对广州、上海和北京三地区城市居民早餐行为进行询问调查。结果发现,这三地区的居民早餐就餐率在74.8﹪——90.5﹪之间,35 岁以下的调查对象不吃早餐的人数较多。大量研究发现,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台湾地区的研究发现每周吃早饭次数低于一次的人,肥胖的几率更高;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在儿童心血管健康方面的研究发现,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⑥节食,通常在爱美的女士中比较多。但节食其实不利于减肥,它通常只在短期内会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而从长期来看,节食减肥会很快反弹甚至使人更胖,这个可能与食物钟紊乱有关系,节食造成饮食紊乱,很多人就不能够很好的控制她们的食量,导致体重减轻后食量反而增加,更容易发胖。
    ⑦暴饮暴食,主要就是指平时吃东西没有节制,大量进食。每到节假日,亲朋好友总会聚餐,节假日里大吃大喝是难免的。但研究发现,节假日暴饮暴食会给食物钟调控基因增加负担,进而可能扰乱食物钟,也会给健康增加隐患。所以,就算是过节,我们还是最好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亲朋好友聚餐时尽量多一些感情的交流,而不是只顾着多吃一些美食。
    ⑧当然,目前关于食物钟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人们所知也很少,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不过,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维持良好的食物钟,让“人体机器”更有效的运行,对健康更是有极大的益处。
    1.细读第①②段,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第①②段内容,下列对“食物钟”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掌管着生物的“觉醒”与“睡眠”节奏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
    调节我们一日三餐吃饭习惯的器官。
    人体内主要负责进食、消化和营养摄取的时间调节机制。
    人的大脑、胃、肝等内脏器官中可以接受信号的感受器。
    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④段划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因为 所以 B. 只有 才 C. 虽然 也 D. 如果 就
    3.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从文中看,调好“食物钟”需要坚持的“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
    (2) (3)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汉文化与筷子
    ① 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力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 ,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还有就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 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 筷子,原名“箸”。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五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 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 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1.人类社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进食方式。(3分)
    2.第二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3.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三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第④段文意能否理解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文(四)说明文语言
    (一)语言风格
    1.平实
    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2.生动
    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
    3.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题目
    (1)试举例比较分析第×段和第×段(或某一段中哪几句话)的语言特点。(区分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的特点)
    (2)从修辞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以全文(第×段)为例,分析该段的语言特点。(此类题目是赏析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富有感染力)
    (二)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本部分内容可以课堂讲解,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观看)
    1.限制性词语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等。
    (4)限定数量:“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之一、多、有余、
    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据说”、“相传”、“据介绍”等一些短语,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
    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在当时是××××,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
    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
    ×××一定表示××××,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这体现了说明性语
    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
    定××××,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
    1.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答题模式
    ①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②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模式: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答题模式
    ①不能;②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③“××”(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3. 第④段划线句中的加点字“约”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能删除。“约”表示大概,说明培育1吨微藻消耗的二氧化碳在两倍左右,而不是绝对的两倍,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
    3.第三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答题模式
    ①不可以;②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①不能;②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这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合,“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第四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答题方法
    ①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②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2)答题模式
    ①举例句;②分析。(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
    (3)例题展示
    请在《中国石拱桥》中找出两个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语句,并分别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一句,运用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一句中,“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说明文中的选择题
    若选择题要你选择说法正确的一项,或是说法错误的一项。一定要不怕麻烦,把每一个选项到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话,然后仔细比较鉴别,考点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好像、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时间:当时…
    表范围:之一、大部分、许多、大多、至少、一切……
    表猜测:好像、据说……
    例题解析
    为什么巧合无处不在
    ①在一些人眼中,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充满巧合的神奇地方。比如:某些数字或日期跟自己特别“有缘”,根本不认识的人之间竟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这些令人惊叹的巧合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的奇遇吗?
    ②在心理学家看来,巧合只是一种共时性事件。共时性事件是指彼此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事件。我们知道,一件事的发生通常是有前因后果的,即事件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而共时性事件的关系是非因果性的,其决定性因素是个人的主观经验。在这种非因果性原则的影响下,所有人、所有事都能被关联在一起。
    ③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与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相关的。有人认为,鲨鱼皮肤上具有一种特别的结构,可以探测细微的电磁变化以帮助鲨鱼追踪猎物。很可能人类身上也有类似的机制,共时性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一些人传递出的信息被另一些人加工处理后,就会形成特定的情感和行为,我们因此觉chá到巧合的存在。
    ④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与人脑处理信息的特点密切相关。人类的大脑对于规律和秩序有一种本能的渴求,总是试图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来。一项研究显示,巧合的发生是人脑探索现实现象因果关系的必然结果。这种探索机制的存在使我们能更好地学习与适应环境。同时,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习惯于从各类事件中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外部世界的宝贵信息。
    ⑤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尤其是当它能起到安慰或解释的作用时。因此,当“不寻常”的事物出现时,有些人会认定其必然蕴含深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巧合只存在于那些善于捕捉它们的大脑里。
    ⑥统计学家指出,许多看上去极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普遍发生的。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如果一个房间中有23人,那么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的可能性会超过50%。有人将此视为无法解释的巧合,但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巧合的本质是概率,它们是随机发生的,没有任何特别意义,而且它们总是在发生,因此不足为奇。无论你将其赋予何种意义都纯属“自作多情”。
    ⑦一项研究专门收集了各种传得神乎其神的巧合性事件。经过对5000余件此类事件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有28%的案例都与日期或是数字有关。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最容易触发巧合感的事物,尤其是那些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数字,比如亲朋好友的生日、某个纪念日、一些谐音数字等。
    ⑧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生活中有几类人对巧合更为敏感,比如相信神秘力量的人、容易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关联到自己身上的人、热衷于追寻意义的人、试图从蛛丝马迹中寻求慰藉的人等。
    ⑨总之,对巧合的敏感度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留心观察,用科学的思想诠释“冥冥中自有天意”的奇遇,对生活的认识将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积极。
    12. 填写正确的汉字:觉chá ( )
    13. 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
    14. 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通常”为什么不能删去?
    我们知道,一件事的发生通常是有前因后果的,即事件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
    15. 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
    16. 阅读选文,相信你对于生活中的巧合有了新的认识,探究下列两个个生活现象,请根据本文,分析他们产生这种结论的原因。
    (1)小李第一次主持商业谈判,内心的焦虑让他坐卧不安,清晨看见一只喜鹊,他特别高兴,谈判也取得了成功。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
    (2)赵雷最近买了一辆汽车,他发现马路上有很多相同品牌和型号的汽车,原来自己生活的地方里有这么多品味相同的伙伴。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2. 察 13. 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
    14. “通常”指一般情况下,表限制,意思是“一件事的发生一般情况下是有前因后果的”,不排除特殊情况存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 (1). 举例子 (2). 列数字 (3).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许多看上去极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普遍发生的。
    16. (1). 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容易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关联到自己身上。 (2). 习惯于从各类事件中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的信息,使人觉察到巧合存在。
    【解析】
    【12题详解】
    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书写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注意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功能外,还要注意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觉察:拼音为jué chá。指察觉,发觉,看出来。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文章的标题是“为什么巧合无处不在”,再结合“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与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相关的”“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可以判断,本文主要介绍了“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
    【14题详解】
    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语句“我们知道,一件事的发生通常是有前因后果的,即事件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中的“通常”是指一般情况,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删除了,意思就成了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是有前因后果的,这与客观实际不符。这个词语不能删除,“通常”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5题详解】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第6段画线句子“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如果一个房间中有23人,那么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的可能性会超过50%”,运用了“23”“50%”等数据,列举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通过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许多看上去极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普遍发生的”这一内容,使说明的内容更加易于理解。
    【16题详解】
    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1)“小李第一次主持商业谈判,内心的焦虑让他坐卧不安,清晨看见一只喜鹊,他特别高兴,谈判也取得了成功”,此时的小李处在内心的焦虑的状态,但“清晨看见一只喜鹊”而变得高兴,他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喜鹊报喜)关联到自己身上,谈判最终取得了成功。这是因为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容易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关联到自己身上。
    (2)“赵雷发现马路上有很多相同品牌和型号的汽车”是因为人们习惯于从各类事件中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的信息,使人觉察到巧合存在。这可结合文章第3段“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与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相关的。人类身上也有类似的机制,共时性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一些人传递出的信息被另一些人加工处理后,就会形成特定的情感和行为,我们因此觉察到巧合的存在”和第4段中的“人们习惯于从各类事件中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来概括作答。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23-28题。(14分)
    验证码到底有什么用
    ①年底的网络售票高峰中,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12306图形验证码系统”让很多购票者“吐cá( )”:在较低画质下分辨橘子、橙子;鱿鱼、章鱼以及明星照片等,有一些确实难以分辨。对此人们不禁要问, ?
    ②要回答这个问题,必先弄明白何为验证码。
    ③验证码实际上是一种Web自动程序。它有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名字-“全自动区分电脑和人类的图灵测试”,这是由机器来向操作者提问,从而鉴别操作者是人还是机器的一种测试。这种测试目前主要分四类:
    ④图形验证码:又叫主流验证码,开始只提供静态的图片,比较容易被某些软件识别;后来变成动态的验证码图片,使得识别器不容易讲识哪一个图层才是真正的验证码图片。这种验证码的防垃圾注入几乎可以达到100%,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验证码创新模式;同时它的动画效果可以多达百种,所以还可以增强网站页面的美观效果。而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验证码就属于这种类型。
    ⑤手机短信验证码:是通过发送验证码到手机,用以验证客户的真实性。大型网站尤其是购物网站,都提供这种功能,这就可以比较准确和安全地保证购物的安全性。
    ⑥手机语音验证码:验证码实现自动语音播报,同时短信也能发送到客户手机上,确保万无一失。如果有拨通失败的,系统还能自动重播,确保不漏摔任何一个,这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站用户收不到验证码的问题。
    ⑦视频验证码:是验证码中的新秀。这种由数字、字母和中文组合成的验证码嵌入到MP4等视频中,增大了破解难度。视频中的验证码字母、数字组合,字体的形状、大小、速度快慢,显示效果和轨迹的动态变换,增加了恶意抓屏破解的难度,其安全度远远高于普通验证码,而且这种验证码使得用户不会感觉枯燥,同时又降低了用户识别的难度,使得用户更容易辨认。但目前这种验证码因技术难度太高,还没得到推广。
    ⑧大家弄明白了什么是验证码以及主要类型,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它的作用。
    ⑨验证码的主要作用是“拦截不合理的入侵”。比方说若要进入一个页面,就必须通过验证,这时操作者就要依次输入数字、字母或者有时还要加上来自互联网文档中无法被计算机辨识、但用户可以肉眼识别的文字图像(就如12306 图形验证码);而操作者只有通过了验证才可以顺利打开网页,否则不行。它在防破解密码、防论坛灌水、防刷票等方面的使用原理都是这样。
    ⑩就拿12306验证码来说,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区分在页面上进行操作的是人还是自动化软件,从而可以有效阻止黄牛恶性图票。而它的“进化史”其实也是一部不断与黄牛和抢票软件“斗智斗勇”的历史:从一开始的简单数字、字母、加减法,到闪烁变形字母、干扰线变形字母再到现在的图形验证。
    ⑪因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验证码设计也越来越复杂,程序员正在与破解者进行着一场仿佛没有终点的“拉锯战”。但无论如何,验证码仍然是各网站反黑客恶意操作之必不可少的一项保障系统,就如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12306图片验证码一样,目前还是会继续使用下去的,直到被另一种全新的、功能更好的反黑客软件所取代。
    23.看拼音写汉字。(1分)
    吐cá( )
    24.围绕验证码这一说明对象,本文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 、 、 。(3分)
    25.联系上下文,给第①自然段填入一个完整的句子,使上下文句意完整。(2分)
    26.第④段中加点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7.第⑨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8.“视频验证码”即将在生活中推广,根据你的生活体验,它可以应用到哪些地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说明。(2分)
    【答案】(14分)浦东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学科
    23.槽(1分)
    24. 含义、(主要)类型、作用(3分)
    25.那么复杂的验证码系统,到底有什么用?(2分)
    26.不能删去。“几乎”起限制作用,是“接近于”的意思(解释1分),说明了验证码防垃圾注入的程度接近于完美(代入),去掉后与事实不符,过于绝对(1分)。“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1分)。
    “几乎”是基本、差不多的意思,如果去掉变成这种验证码防垃圾注入完全可达到100%,与事实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
    27.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具体地说明了验证码的主要作用是“拦截不合理的入侵”(2分)。
    28.示例:游戏账号、QQ账号、微博账号、支付宝、手机银行等更换设备或者异地登录、或者输入密码连续出现错误后可用视频验证码。(2分)合理即可
    (二)(14分)
    植物也有语言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
    ②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
    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
    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板,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
    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交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
    12. 文章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3. 文章中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14.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1)植物语言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植物活性翻译机的发明,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也还有许多的发明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请你联系现实举例说明,注意说明语言的科学、严密和准确。
    【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12. 举例子;通过具体可靠的事实,说明了植物是有语言的,事例精确,令人信服。
    13. 往往是常常,一般的意思。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植物发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植物发声一定与环境变化有关系,与事实不符,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4. ①. 植物也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②. 不同植物能发出不同的语言。
    15. 示例:手机移动支付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它在很多场景都得到应用和推广。比如出行想要骑行共享单车时,你通过手机打开相应的APP,再点开它的扫一扫功能,然后对准单车上的二维码一扫,嘀的一声,单车锁就打开了。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早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列举了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的例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地说明了植物是有语言的,增强说服力。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赏析。某词能否去掉并说明原因,答题模式: ①一般要解释该词的含义;②说明这个词语在说明事物特点时所起到的作用;③说明去掉、替换该词语多带来的不良后果(不符合实际、不准确、太绝对等);④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结合本题,“往往”是经常、常常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植物发出的声音常常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去掉后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第③段“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④段“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第⑤段“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等相关语句提炼概括作答即可。
    【15题详解】
    考查拓展迁移能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发明创造给人类带来方便,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现象,流畅表达,语言要科学、严密和准确,合情合理即可。例如,疫情期间,绿色健康码的实行,为人们的出行带来安全与便捷。健康码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由市民或者返工返岗人员通过自行网上申报,经后台审核后,即可生成属于个人的二维码。该二维码作为个人在当地出入通行的一个电子凭证,实现一次申报,全市通用。健康码的推出,旨在让复工复产更加精准、科学、有序。
    (三)阅读理解。
    书籍面临着危机
    书籍面临着危机。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美国国会图书馆普通类和法律类的1200万卷藏书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书籍已脆到不能翻阅。1850年后出版的书籍,平均保存寿命为50至100年,有些书籍只能保存25年便化为尘土。已经查明造成这一恶果的主要原因并非时间,而在于现代造纸过程中所添加的化学物质。
    当今,造纸主要取自木质原料,要使木块分解成纤浆,再将其漂白、浓缩,必须添加一些酸性剂。这种酸性剂残留在纸张上,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起着“焚书”的作用。目前虽已生产出一些无酸纸,但由于产量低、价格贵,经济上并不可取。
    电子存储技术的问世和化学技术的革新给人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研制出一种“抗酸化”流程,将书籍放在真空室进行千燥处理后,再将该室充以汽化乙锌,这样处理4至5天,书籍的保存寿命便可从100年延长到500至600年。
    电子存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一个数字激光存储器可存储相当于两万页的文字内容。这在经济上远较微缩胶卷合算,而且使用也较灵便。一旦读者需要时则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阅读。人们相信,随着技术geming的发展,更加合理的保护书籍的新途径一定会找到。
    35. 书籍面临着什么危机?(从第一段中找出恰当词语,回答不起过8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本文介绍了哪两项保护书籍的新技术?这两项新技术分别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文中划线的语句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中“近”是否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5. 纸张严重老化
    36. ①电子存储技术;②“抗酸化”流程。电子存储技术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 “抗酸化”流程可延长书籍的保存寿命。
    37. 举例子、列数字。具体说明图书纸张老化的严重程度。
    38. 不能去掉,因为“近”说明不到二分之一,如果去掉就不符合事实。
    【解析】
    【3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能力。
    结合文中第一自然段句子“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可知,书籍面临着纸张严重老化的危机,据此可概括为“纸张严重老化”。
    【3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第三自然段内容“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研制出一种‘抗酸化’流程,将书籍放在真空室进行千燥处理后,再将该室充以汽化乙锌,这样处理4至5天,书籍的保存寿命便可从100年延长到500至600年”与第四自然段内容“电子存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一个数字激光存储器可存储相当于两万页的文字内容。这在经济上远较微缩胶卷合算,而且使用也较灵便。一旦读者需要时则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阅读”可知,文中介绍了“‘抗酸化’流程”与“电子存储技术”这两种保护书籍的新技术。“‘抗酸化’流程”的技术特点是可延长书籍的保存寿命;“电子存储技术”的技术特点是“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据此概括作答。
    【3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理解能力。
    阅读划线的语句“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美国国会图书馆普通类和法律类的1200万卷藏书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书籍已脆到不能翻阅”,从“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与“1200万”、“近四分之一”可知运用了举例子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图书纸张老化的严重程度。据此整理作答。
    【3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语言形式的能力。
    解答时结合语句的意思,探索其在文中所达到的效果。
    “近”意思是差别小,接近。从这个字可知美国各图书馆中有不到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如果去掉就变成“美国各图书馆中有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这与原文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故不可以去掉“近”。
    (四)阅读理解。
    昆虫的“鼻子”——触角
    ①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麋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②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③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 ;蝴蝶的触角像两个 ;白蚁的触角像一串 ;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 ;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 。
    ④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麇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⑤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器……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⑥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能听到雌蚊子发出的营营声,找到雌蚊子在哪里呼唤;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⑦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39. 开头为什么要讲述“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在第③段的横线上依次选填恰当的词语。
    A.小麦穗 B.小鼓槌 C.小胡子 D.小小的羽毛 E.念珠
    41. 第⑤段主要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第⑥段加点词“有的”不能去掉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仿生学家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请根据触角的特点,具体描述中在我们生产或生活中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9. 引出说明对象,增添说明文的趣味性。
    40. C B E A D
    41. ①. 举例子 ②. 列数字 ③. 昆虫嗅觉器多,嗅觉灵敏
    42. “有的”表明昆虫的触角并非同时具有这些功能,所以不能去掉。
    43. 人们模仿昆虫的触角,发明了天线;昆虫触角所具有的类似“传感器”一般的能力,触发了技术人员对汽车前端防碰防撞的设计。
    【解析】
    【3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首段的作用。
    说明文的首段常有引出说明对象,介绍说明对象某种特征,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通过阅读本篇首段可知,本文从“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写起,自然引出本文说明对象,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0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词语的搭配能力。
    完成本题要注意认真分析所给词语的意思看看是否合理搭配,再联系句子读读是否合适。
    结合句子中的说明对象:“蟋蟀”、“蝴蝶”、“白蚁”、“苍蝇”、“蛾子”这几种动物的触角的持点,可以知道: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蝴蝶的触角像两个小鼓槌;白蚁的触角像一串念珠;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小麦穗;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小小的羽毛。据此在第③段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选填恰当的词语。
    【4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等。解答时结合具体分析作答即可。
    细读第⑤自然段,结合句子“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器……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可知,本段中有具体的例子,还有准确的数字,这是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两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具体有力的说明了昆虫嗅觉器多,嗅觉灵敏。
    【4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结合句子“有的还具有触觉”可以知道“有的”准确的地说明了有些昆虫的触角不一定具有这些功能,去掉说明不够准确、严密了。
    【4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思维拓展能力。
    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说一说昆虫触角的特点在我们生产或生活中的运用。
    如:在自动化机床加工时,精度的控制就靠一根针状的测量仪,它完全是模仿昆虫的触角。
    作业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调好你的“食物钟”
    ①中学上生物课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生物钟”。生物钟是人体的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以24小时为周期,掌管着生物的“觉醒”与“睡眠”节奏。但也许你还不知道,人体中除了管理睡觉的生物钟,还有个管理“吃东西”的食物钟。
    ②食物钟,顾名思义,主要负责调节我们的进食、消化和营养摄取的时间。通常情况下,食物钟与生物钟是一致的,日常的运作程序几乎与生物钟保持着同步。人的大脑、胃和肝等内脏器官中都有感受器,可以接受食物钟传递的信号,这种信号一般被称为“食物相关的生物节律器”。我们到了一定时间就会饿,就会想吃东西,其实就是食物钟在提醒我们该吃东西了;而吃饱了,食物钟又会提醒我们,你该停止吃东西了!依赖食物钟的调节,我们才有了一日三餐的吃饭习惯。
    ③近日,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论文指出,人体有一种叫做PKCy的基因,这种基因可以协助调控食物钟。PKCy基因是怎么调节食物钟的呢?原来,人体内有一种生物钟蛋白BMALl,PKCy基因可以结合BMALl使其结构更稳定,然后共同结合在该蛋白上,促进周期基因和隐色素基因的节律性转录,由此调节人体内的食物钟,进而管理人们吃饭的时间。
    ④食物钟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食物钟发生紊乱,健康 会受到影响。研究发现,食物钟紊乱会导致胰岛素紊乱,可能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还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联系。但日常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会扰乱食物钟,甚至造成食物钟紊乱。哪些饮食习惯会造成食物钟紊乱呢?目前,常见的可能导致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有:不吃早餐、节食、暴饮暴食等。
    ⑤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晚睡晚起,生活毫无规律,早上都不怎么吃早餐。其实,每天吃早餐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一种促进健康的行为,但还是常常被人们忽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对广州、上海和北京三地区城市居民早餐行为进行询问调查。结果发现,这三地区的居民早餐就餐率在74.8﹪——90.5﹪之间,35 岁以下的调查对象不吃早餐的人数较多。大量研究发现,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台湾地区的研究发现每周吃早饭次数低于一次的人,肥胖的几率更高;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在儿童心血管健康方面的研究发现,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⑥节食,通常在爱美的女士中比较多。但节食其实不利于减肥,它通常只在短期内会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而从长期来看,节食减肥会很快反弹甚至使人更胖,这个可能与食物钟紊乱有关系,节食造成饮食紊乱,很多人就不能够很好的控制她们的食量,导致体重减轻后食量反而增加,更容易发胖。
    ⑦暴饮暴食,主要就是指平时吃东西没有节制,大量进食。每到节假日,亲朋好友总会聚餐,节假日里大吃大喝是难免的。但研究发现,节假日暴饮暴食会给食物钟调控基因增加负担,进而可能扰乱食物钟,也会给健康增加隐患。所以,就算是过节,我们还是最好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亲朋好友聚餐时尽量多一些感情的交流,而不是只顾着多吃一些美食。
    ⑧当然,目前关于食物钟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人们所知也很少,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不过,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维持良好的食物钟,让“人体机器”更有效的运行,对健康更是有极大的益处。
    1.细读第①②段,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第①②段内容,下列对“食物钟”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掌管着生物的“觉醒”与“睡眠”节奏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
    调节我们一日三餐吃饭习惯的器官。
    人体内主要负责进食、消化和营养摄取的时间调节机制。
    人的大脑、胃、肝等内脏器官中可以接受信号的感受器。
    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④段划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因为 所以 B. 只有 才 C. 虽然 也 D. 如果 就
    3.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从文中看,调好“食物钟”需要坚持的“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
    (2) (3) (3分)
    【答案】
    1.(1)C(2 分) (2)不能,(1分)“几乎”表示十分接近,说明了食物钟日常的运作程序与生物钟差不多保持着一致,删去后表示两者的运作程序完全保持同步,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分)
    2.D(2 分)
    3.举例子(1 分)具体说明了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1 分)
    4. (1)坚持吃早餐(1 分)(2)不过度节食(1 分)(3)不暴饮暴食(1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汉文化与筷子
    ① 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力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 ,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还有就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 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 筷子,原名“箸”。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五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 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 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1.人类社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进食方式。(3分)
    2.第二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3.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三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第④段文意能否理解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手、用刀叉、用筷子 (每空1分)(共3分)
    2.作比较 (2分)
    3.不行。(1分)“有人说”表明只是一种说法,尚未得到证实。去掉这三字,变成肯定说法。(1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共3分)
    4.不能。(1分)从古书知道商代已使用筷子,但始于何年,尚待考证。(2分)(共3分)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现代文复习-匆匆(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现代文复习-匆匆(原卷版+解析),共12页。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竹石(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竹石(原卷版+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链接,课文解析,感悟主题,写法鉴赏,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学奕(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学奕(原卷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链接,课文解析,感悟主题,写法鉴赏,非然也,解释加点字,翻译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