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6说明文(一)说明方法(原卷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6说明文(一)说明方法(原卷版+解析)01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6说明文(一)说明方法(原卷版+解析)02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6说明文(一)说明方法(原卷版+解析)03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6说明文(一)说明方法(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6说明文(一)说明方法(原卷版+解析),共26页。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和……作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列图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片类的,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特点)。另一种是图表类的,包括圆饼图、柱状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它的作用是简明直观地说明了……(对象)……(特点)。
    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特别关注说明方法前后的语句,它们往往就是运用说明方法的目的所在。举例子所要说明的对象一般总出现在它之前,回答例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时,要讲清它具体说明了什么。作比较的句子往往会出现 “比……多”、“相当于”或“是……的几倍”之类具有标志性特征的词语。有时文中只是将两种情况并列在一起以示对比,可能还以分号相隔。
    例题
    当容颜成为你的电子身份证
    ①在旅客穿梭的火车站台上,一位男士眨眼间就被特工锁定;一位女杀手刚现身,特工的手机便发出报警信号,并显现出她的姓名等信息。这是正在热映的《碟中谍4》中的经典镜头,它们向观众生动地展示着人脸识别科技的魅力。实际上,该片在不经意间为人脸识别科技做了一个大广告。
    ②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过程其实并不神秘。首先对目标进行检测,即判断输入的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如果是,便检测出人脸器官的位置和形状等信息。然后进行人脸比对,根据面部特征定位的结果,与数据库中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判断该人脸的身份信息。
    ③建立人脸图像数据库是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基础工程,数据库信息的完备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效果。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曾承担“人脸识别查询技术”国家攻关课题,为此建有256万张人脸图像的人脸识别数据库,可以达到每秒256万张高速识别,也就是说,一张人脸图像在1秒钟内就可以和256万张人脸一一比对,轻松完成核查。
    ④实现《碟中谍4》中人脸识别技术的高端应用当然离不开现代移动互联科技,实际上正是两者之间天衣无缝的融合,才达到令人惊叹的神奇效果。影片中的特工实际上佩戴了具有无线摄像功能的隐形眼镜,它可以实时捕获信息并通过蓝牙等近距传输工具发送给手机,手机将捕获的图像或视频通过无线通信上传至云端的搜索引擎,进而利用后台强大的人脸识别系统瞬间完成审查甄别,对目标身份信息做出判断。这并不是什么科幻,现实生活中这一点已经能够做到。
    ⑤事实上,人脸识别技术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现有的人脸识别系统在用户比较配合、采集条件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在用户不配合、人脸信息采集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现有系统的识别率将陡然下降。光照、姿态、装饰等,对机器识别人脸结果的准确性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世界最先进的人脸识别系统也有1%识别误读率。
    ⑥在推进人脸识别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过程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功不可没。奥运会主办方在对开闭幕式入场券进行实名制管理过程中,要求入场券持有者提交个人信息和身份照片,并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门票实名制身份验证。这实际上是奥运史上首次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人员身份识别的智能化手段引入其安保工作,是人脸识别技术在华发展的里程碑。
    ⑦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被窃取事件层出不穷。近期发生的国内最大的程序员社区数据库遭黑客攻击、600余万用户信息泄露事件,再次提醒人们,防范黑客攻击、确保信息安全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知名互联网企业网易近日宣布将推出电子邮箱人脸识别系统,其邮箱用户可以选择在异地登录时要求人脸认证,或者短时间多次输错密码被锁定后进行人脸认证解锁。此举把人脸识别技术一步引入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领域。
    10. 文章题目“容颜成为你的电子身份证”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③段运用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本文围绕人脸识别技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前景等方面进行说明
    1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电影情景开头,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人脸识别技术。
    B. 建立人脸图像数据库是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先决条件,也需要其他技术支持。
    C. 现实生活中,人们完全能像《碟中谍4》一样,瞬间对目标身份信息做出判断。
    D. 第⑦段写到信息被窃取的事件发生,是为了说明人脸识别技术面临的困境。
    14. 有人认为第⑤段与文章关联不大,可删除。请联系前文谈谈你的理解。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刷脸”时代
    ①走在大街上,不经意间闯了红灯,你的姓名、性别、职业等个人信息就会曝光。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做到,即使你遮住了脸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人脸识别机器也一样可以把你辨认出来。
    ②人脸识别是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这种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用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一系列相关技术处理,并将获取的信息与已存储的信息进行比对,从而识别每个人的身份。
    ③北京某大学的全部宿舍楼已经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杭州一家肯德基餐厅也可以刷脸支付了,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看脸”的时代已然到来了!不过,拼的不是颜值而是识别准确度。
    ④那么,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呢?其准确度能与普通的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仿真面具这一招,已无法从目前的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的准确率已达到了99.99%,远远超过了普通的人眼识别。
    ⑤( ),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特聘教授龚怡宏表示,人脸识别技术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其准确性会大打折扣。在现实生活中,人群的样本更大,不同光线、姿态、分辨率等条件都可能给人脸识别技术带来障碍或困难。
    ⑥由此可见,在人的胖瘦变化、化妆、双胞胎和整容前后等特殊情况下,刷脸机器能否识别,要看具体情况。比如整容幅度过大,人脸识别机器无法识别或识别出错是有可能的。此外,脸部信息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如果到了机器无法识别的程度,使用者需要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进行解决。
    ⑦因此,人脸识别技术尽管会很快成为主要的身份识别手段,但身份证还是会继续存在的。未来身份查验的主流趋势是人证合一,即刷脸加证件。
    ⑧人脸识别技术的日益成熟,让我们逐渐迈入了一个“弱隐私”的时代。在“刷脸”的一瞬间,大量的用户“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相连通的商业等机构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当下,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
    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一方面为我们个人信息的收录提供了便捷,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不少漏洞,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补救或疏于管理,那么这些信息极有可能泄露,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
    ⑩可见,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14.第⑩段加点的“脸”在文中指代 。
    15.第④段画线句除了举出汤姆·克鲁斯的例子,还运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16.根据文意,第⑤段开头括号内可以填入( )项关联词,理由是 。
    A.然而 B.而且 C.所以 D.无论如何
    17.下列对选文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B. 第⑧段中“围猎”一词生动形象地说明各方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争相抢夺。
    C. 人脸识别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很好地解决人的胖瘦变化、双胞胎和整容等问题。
    D. “人脸”被收录就容易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所以我们要加强管理,提高防范意识。
    (二)阅读下面题目,完成问题。
    太空中的绿色动力﹣﹣_____
    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光子。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分子撞到物体上一样,它的动能就转化成对物体的压力。
    ②不过,太阳光产生的压力——光压是非常非常小的。___人感受不到,___就连普通的仪器也测不出来。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才受到9牛的压力,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宏观力的汪洋大海之中。
    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开始想到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早在上一世纪初,俄罗斯宇航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过这一大胆的设想。以后,又有不少科学家进行过研究。然而,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有强大的火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条件下,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④太阳光压的大小是与接受太阳照射的面积成正比的。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为了获得一定的压力,必须有足够大的受照面积,从而引出了太阳帆的概念。
    ⑤太阳帆是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⑥一块面积为105×105平方米的太阳帆,在太阳光正射下可获得大约100毫牛的力,用它推动100千克的物体,可产生1毫米/平方秒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极其微小,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一万分之一。
    ⑦俗话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块块碎土堆成高山。”速度等于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尽管加速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 即使航天器的加速度只有 1毫米/平方秒,那么,一天以后,速度达到86.4米/秒;一个月后达到2592米/秒;130天后,就可超过第二宇宙速度,达到11.23千米/秒;一年后可达到31.54千米/秒,足以飞出太阳系,由此可见加速度不在大,时间长则灵。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入第②段的空白处
    A.因为……所以…… B.不仅……而且…… C.如果……那么…… D.要么……要么……
    (2)结合文中说明的内容,补全题目横线处缺失的部分,应为:
    (3)第③段画线句“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
    (4)第⑥段运用了 、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5)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太阳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汪洋大海之中。
    B.科学发展的今天,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是有可能实现的。
    C.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D.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等于速度,尽管加速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3分)
    被压扁的沙子
    eq \\ac(○,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eq \\ac(○,2)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eq \\ac(○,3)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eq \\ac(○,4)因此,1980年以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eq \\ac(○,5)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一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eq \\ac(○,6)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eq \\ac(○,7)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称为“斯石英”。
    eq \\ac(○,8)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eq \\ac(○,9)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eq \\ac(○,10)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eq \\ac(○,11)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存在吗?是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eq \\ac(○,12)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eq \\ac(○,13)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eq \\ac(○,14)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eq \\ac(○,15)亚里桑那大学的J.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sù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eq \\ac(○,16)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eq \\ac(○,17)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4、根据第段的拼音写出汉字(2分)
    追sù( )
    15、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关联词语。(3分)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_________,_________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__________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16、文中eq \\ac(○,13)段划线句中加点字“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eq \\ac(○,3)段采用了_________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8、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是一项是( )(2分)
    A.斯石英原子间结合非常紧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B.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没发现过斯石英。
    C.第eq \\ac(○,8)中提到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是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D.本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思考,证明某个星体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四)阅读下文,完成1-4题(9分)
    饺子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1.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1分)
    2.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第③段中加点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说说饺子蓄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人脸识别,且行且改善
    ⑴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全部宿舍楼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无论何人进门,都得刷脸才能放行;杭州一家餐厅也推出了刷脸支付,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
    ⑵人脸识别广受欢迎并得到推广应用,是因其优势巨大。人脸识别具有简易性,体现在非接触和非强制,可以获取被识别的人脸图像信息而不被个体察觉。此外,人脸识别效率更高,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可以同时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和识别。
    ⑶尽管如此,人脸识别也有盲区和弱点。小米8手机就是采用了人脸识别解锁技术。但是,有人经过试验后发现,骗过小米8手机的人脸识别易如反掌:只要有主人的红外照片,而且照片不反光,就可以解锁手机。只要把手机主人的普通彩色照片用黑白打印机打印出来,用铅笔把相片上的眼睛涂黑,脸上的阴影涂重,就可以解锁手机。
    ⑷所以,尽管人脸识别有高效、快速和无侵害性等优点,但人脸识别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对于双胞胎、整容前后、人的突然变瘦变胖、年龄增长产生的相貌变化等,人脸识别技术也未必有效,要么无法识别,要么造成错误识别。
    ⑸人脸识别系统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为人脸图像采集及检测、人脸图像预处理、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以及匹配与识别。现在的情况是,这四个部分都可能有漏洞。只要一个人提供照片,甚至最简单的自拍照,或者不法分子偷盗目标者的照片,都可以通过3D建模,借助人脸关键点定位和自动化人脸动态技术,把照片的静态改为动态,主要是眨眼、微笑、眉毛上扬、左右转头等动作,最终瞒天过海,给人们的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⑹人脸识别系统的漏洞还不止这些。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绿叶一样,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两张完全相似的人脸,即便同卵孪生子的脸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无论在物理还是生物的世界,事物总是有相似性,人脸也是如此。
    ⑺相似性和不稳定性都是动态变化,前者称为类间变化,后者称为类内变化。人脸的类内变化往往大于类间变化,两者结合,会使个体识别更为困难。
    ⑻现在,在人脸识别漏洞频频出现后,专业人员又提出了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更多个体生物识别技术的另一种最大的危险,即个体的生物特征被盗取。如同指纹和虹膜等生物特征一样,脸部也是一种独特的生物特征,所有的生物特征数据进入计算机都会被转换为0和1的数码储存在数据库中。这些被视为唯一性的生物特征数据进入网络后被盗取的概率大大增加,带来的风险要比盗刷严重得多。这才是生物认证方式的最大不安全。
    ⑼由于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生物个体识别技术现阶段还不太成熟,极易被盗用,现在还不宜在网上广泛使用,但是,可以在不联网的情况下进行局域或区域使用,如门禁、保险箱和银行保险库等。
    ⑽未来,需要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以确保个体识别的唯一性、可靠性、安全性和不可盗用性。
    1.第(5)段划线词语“瞒天过海”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3)节划线句用了_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3.人脸识别系统目前还未成熟的原因: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相似性和不稳定性都是动态变化,二者结合使识别更困难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 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第____段之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人脸的外形很不稳定,人可以通过脸部的变化产生很多表情,在不同观察角度,人脸的视觉图像也相差很大。而且,光照条件(例如白天和夜晚,室内和室外等)、遮盖物(例如口罩、墨镜、头发、胡须等)、年龄等,都可影响到人脸识别的准确性。
    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秘的人体“天网”
    ①常言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说,在人类社会中,一些坏人在作恶以后,自以为能侥幸逃脱,但最终还是鬼使神差地被缉拿归案,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个天网,使得坏人终究得伏法认罪。冥冥之中究竟有没有天网?这暂且不论。科学家发现,人类社会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天网,在人体里竟然真的存在!
    ②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状体物质。起初,他们以为这是显微镜的镜片不干净导致的观察错觉。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菌周围。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③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由丝状体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伤及无辜,给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体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④为了搞清楚人体免疫系统内部发生的这一神奇现象,德国科学家把目光锁定在了一种叫做中性粒细胞的身上,因为“天网”总是出现在它们周围。中性粒细胞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约有白血球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了55%~70%。他们也知道,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病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菌最出色的勇士。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还是个未知数。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
    ⑤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后揭开了谜底。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这些投入到疆场的中性粒细胞注定要成为烈士,因为它们就像是过河的小卒,从不知道退路在哪里,而且它们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这些投入疆场的勇士,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体物质。众多勇士的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⑥人体内由DNA编织的“天网”被发现后,这种奇特现象立即触发了许多医学家的联想和灵感。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谜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例如医学上有一种叫做先天性黏液稠厚症,它的特点是人体肺部的分泌物过于黏稠,很容易堵塞人的呼吸通道,使人断气而亡。奇怪的是,那些分泌物中总是有数量极大的DNA。长久以来,医学专家只知道这种疾病肯定和基因有关,但其中的疾病制造内幕总是弄不清楚。现在,他们才明白,这很可能是中性粒细胞在肺部抛出的“天网”过密、过多导致的。
    ⑦科学家认为,人体“天网”的发现,为人类研究自身免疫系统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但现在只是一个开端,因为人体“天网”本身还有许多谜题待解,如究竟是什么信号会促使中性粒细胞抛出它们“天网”的;细胞内的DNA又是通过什么路径被释放出来的;当它们把细菌一网打尽之后,又是怎样神秘消失的……等等。尽管如此,科学家坚信,这个惊人发现,定能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
    1.“那么,‘天网’究竟是中性粒细胞抛出的呢,还是细菌抛出的呢?‘天网’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呢?”这是一个过渡段,它是从选文中摘录的,请问应将它放回选文哪两段之间?(2分)
    应放在第( )段和第( )段之间。
    2.阅读选文第⑤段,在A、B、C、D四处填写恰当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准确概括出人体“天网”的形成过程。(每空不超过6个字)(2分)
    中性粒细胞: →与细菌拼杀→ → → →构成“天网”
    3.选文第④段中画线部分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⑥段“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谜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一句中,划线词语“可能”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选文开头引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一成语,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人体天网”。
    B.在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不见“天网”活动的踪影,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
    C.人体“天网”的发现,为人类自身免疫系统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但到目前为止,有关人体“天网”的许多问题尚待科学去研究。
    D.选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二)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
    1.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1)
    (2)
    (3)
    2.“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第一碳足迹是指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
    B. 第二碳足迹对环境保护做出的贡献比第一碳足迹要大。
    C. 每个人都可以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
    D. 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5.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文(一)说明方法
    (二)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答题技巧:一般来说,这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都要以下的形式来回答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和……作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列图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片类的,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特点)。另一种是图表类的,包括圆饼图、柱状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它的作用是简明直观地说明了……(对象)……(特点)。
    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特别关注说明方法前后的语句,它们往往就是运用说明方法的目的所在。举例子所要说明的对象一般总出现在它之前,回答例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时,要讲清它具体说明了什么。作比较的句子往往会出现 “比……多”、“相当于”或“是……的几倍”之类具有标志性特征的词语。有时文中只是将两种情况并列在一起以示对比,可能还以分号相隔。
    例题
    当容颜成为你的电子身份证
    ①在旅客穿梭的火车站台上,一位男士眨眼间就被特工锁定;一位女杀手刚现身,特工的手机便发出报警信号,并显现出她的姓名等信息。这是正在热映的《碟中谍4》中的经典镜头,它们向观众生动地展示着人脸识别科技的魅力。实际上,该片在不经意间为人脸识别科技做了一个大广告。
    ②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过程其实并不神秘。首先对目标进行检测,即判断输入的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如果是,便检测出人脸器官的位置和形状等信息。然后进行人脸比对,根据面部特征定位的结果,与数据库中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判断该人脸的身份信息。
    ③建立人脸图像数据库是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基础工程,数据库信息的完备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效果。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曾承担“人脸识别查询技术”国家攻关课题,为此建有256万张人脸图像的人脸识别数据库,可以达到每秒256万张高速识别,也就是说,一张人脸图像在1秒钟内就可以和256万张人脸一一比对,轻松完成核查。
    ④实现《碟中谍4》中人脸识别技术的高端应用当然离不开现代移动互联科技,实际上正是两者之间天衣无缝的融合,才达到令人惊叹的神奇效果。影片中的特工实际上佩戴了具有无线摄像功能的隐形眼镜,它可以实时捕获信息并通过蓝牙等近距传输工具发送给手机,手机将捕获的图像或视频通过无线通信上传至云端的搜索引擎,进而利用后台强大的人脸识别系统瞬间完成审查甄别,对目标身份信息做出判断。这并不是什么科幻,现实生活中这一点已经能够做到。
    ⑤事实上,人脸识别技术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现有的人脸识别系统在用户比较配合、采集条件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在用户不配合、人脸信息采集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现有系统的识别率将陡然下降。光照、姿态、装饰等,对机器识别人脸结果的准确性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世界最先进的人脸识别系统也有1%识别误读率。
    ⑥在推进人脸识别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过程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功不可没。奥运会主办方在对开闭幕式入场券进行实名制管理过程中,要求入场券持有者提交个人信息和身份照片,并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门票实名制身份验证。这实际上是奥运史上首次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人员身份识别的智能化手段引入其安保工作,是人脸识别技术在华发展的里程碑。
    ⑦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被窃取事件层出不穷。近期发生的国内最大的程序员社区数据库遭黑客攻击、600余万用户信息泄露事件,再次提醒人们,防范黑客攻击、确保信息安全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知名互联网企业网易近日宣布将推出电子邮箱人脸识别系统,其邮箱用户可以选择在异地登录时要求人脸认证,或者短时间多次输错密码被锁定后进行人脸认证解锁。此举把人脸识别技术一步引入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领域。
    10. 文章题目“容颜成为你的电子身份证”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③段运用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本文围绕人脸识别技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前景等方面进行说明
    1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电影情景开头,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人脸识别技术。
    B. 建立人脸图像数据库是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先决条件,也需要其他技术支持。
    C. 现实生活中,人们完全能像《碟中谍4》一样,瞬间对目标身份信息做出判断。
    D. 第⑦段写到信息被窃取的事件发生,是为了说明人脸识别技术面临的困境。
    14. 有人认为第⑤段与文章关联不大,可删除。请联系前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上海市松江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通过人脸比对可以识别(判断)个人身份(或身份识别)
    11. ①. 举例子 ②. 列数字 ③.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建立人脸图像数据库在人脸识别技术方面的重要性(或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第3段首句)。
    12. ①.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过程 ②.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基础工程 13. D
    14. 不可删除,因为该段主要说明了许多因素影响人脸识别系统准确性,前文介绍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基础工程(或表述为:人脸图像数据库和现代移动互联科技也可)这是人脸识别系统准确性的前提条件,本段是围绕人脸识别技术,对上文人脸识别系统的进行补充说明或(有利于人们对人脸识别系统的现状的了解,更全面更客观。
    【解析】
    【10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②段中的“然后进行人脸比对,根据面部特征定位的结果,与数据库中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判断该人脸的身份信息”可知题目表达的意思是:通过人脸比对可以识别(判断)个人身份(或身份识别)。意近即可。
    【11题详解】
    考查说明方法。第③段列举了清华大学建立人脸识别数据库的实例,这是举例子。其中有准确的数字,“256万张”“1秒钟”,根据本段首句“建立人脸图像数据库是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基础工程,数据库信息的完备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效果”可知,此处举例子和列数字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建立人脸图像数据库在人脸识别技术方面的重要性。
    【12题详解】
    考查说明内容。本文首段引出说明对象:人脸识别技术;第②段介绍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过程;第③段介绍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基础工程:建立人脸图像数据库;第④⑤⑥段介绍了人脸识别技术的现状;⑦段介绍了其发展前景。故两空应填: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过程和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基础工程。
    【13题详解】
    D.第⑦段写到信息被窃取的事件发生是为了引出网易推出的电子邮箱人脸识别系统,这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故选D。
    【14题详解】
    分析句段作用。第⑤段介绍的是人脸识别技术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最先进的人脸识别系统也有百分之一的误读率。第③④段介绍的是建立人脸图像数据库是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基础工程。这两段介绍的是建立了人脸图像数据库后的便利,第⑤段介绍的是人脸识别技术的不足,是对前两段内容的必要补充。可以让读者对人脸识别技术了解的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所以第⑤段不可删除。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刷脸”时代
    ①走在大街上,不经意间闯了红灯,你的姓名、性别、职业等个人信息就会曝光。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做到,即使你遮住了脸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人脸识别机器也一样可以把你辨认出来。
    ②人脸识别是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这种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用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一系列相关技术处理,并将获取的信息与已存储的信息进行比对,从而识别每个人的身份。
    ③北京某大学的全部宿舍楼已经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杭州一家肯德基餐厅也可以刷脸支付了,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看脸”的时代已然到来了!不过,拼的不是颜值而是识别准确度。
    ④那么,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呢?其准确度能与普通的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仿真面具这一招,已无法从目前的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的准确率已达到了99.99%,远远超过了普通的人眼识别。
    ⑤( ),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特聘教授龚怡宏表示,人脸识别技术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其准确性会大打折扣。在现实生活中,人群的样本更大,不同光线、姿态、分辨率等条件都可能给人脸识别技术带来障碍或困难。
    ⑥由此可见,在人的胖瘦变化、化妆、双胞胎和整容前后等特殊情况下,刷脸机器能否识别,要看具体情况。比如整容幅度过大,人脸识别机器无法识别或识别出错是有可能的。此外,脸部信息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如果到了机器无法识别的程度,使用者需要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进行解决。
    ⑦因此,人脸识别技术尽管会很快成为主要的身份识别手段,但身份证还是会继续存在的。未来身份查验的主流趋势是人证合一,即刷脸加证件。
    ⑧人脸识别技术的日益成熟,让我们逐渐迈入了一个“弱隐私”的时代。在“刷脸”的一瞬间,大量的用户“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相连通的商业等机构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当下,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
    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一方面为我们个人信息的收录提供了便捷,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不少漏洞,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补救或疏于管理,那么这些信息极有可能泄露,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
    ⑩可见,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14.第⑩段加点的“脸”在文中指代 。
    15.第④段画线句除了举出汤姆·克鲁斯的例子,还运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16.根据文意,第⑤段开头括号内可以填入( )项关联词,理由是 。
    A.然而 B.而且 C.所以 D.无论如何
    17.下列对选文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B. 第⑧段中“围猎”一词生动形象地说明各方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争相抢夺。
    C. 人脸识别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很好地解决人的胖瘦变化、双胞胎和整容等问题。
    D. “人脸”被收录就容易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所以我们要加强管理,提高防范意识。
    【答案】上海市上南中学南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4.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职业、手机号、你的脸、你的不同表情等。
    15.列数字;准确说明了刷脸认证的准确度高;(或答:作比较 突出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可靠程度远远超过普通的人眼识别。)
    16.第⑤段开头括号内可以填入( A )组关联词,理由是第④段内容是人脸识别认证的靠谱程度高,第⑤段内容是龚怡宏教授认为人脸识别技术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其准确性会大打折扣。可见,第④⑤两段内容的关系是转折。所以选择表示转折的关联词“然而”。
    17.C
    (二)阅读下面题目,完成问题。
    太空中的绿色动力﹣﹣_____
    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光子。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分子撞到物体上一样,它的动能就转化成对物体的压力。
    ②不过,太阳光产生的压力——光压是非常非常小的。___人感受不到,___就连普通的仪器也测不出来。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才受到9牛的压力,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宏观力的汪洋大海之中。
    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开始想到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早在上一世纪初,俄罗斯宇航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过这一大胆的设想。以后,又有不少科学家进行过研究。然而,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有强大的火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条件下,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④太阳光压的大小是与接受太阳照射的面积成正比的。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为了获得一定的压力,必须有足够大的受照面积,从而引出了太阳帆的概念。
    ⑤太阳帆是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⑥一块面积为105×105平方米的太阳帆,在太阳光正射下可获得大约100毫牛的力,用它推动100千克的物体,可产生1毫米/平方秒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极其微小,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一万分之一。
    ⑦俗话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块块碎土堆成高山。”速度等于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尽管加速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 即使航天器的加速度只有 1毫米/平方秒,那么,一天以后,速度达到86.4米/秒;一个月后达到2592米/秒;130天后,就可超过第二宇宙速度,达到11.23千米/秒;一年后可达到31.54千米/秒,足以飞出太阳系,由此可见加速度不在大,时间长则灵。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入第②段的空白处
    A.因为……所以…… B.不仅……而且…… C.如果……那么…… D.要么……要么……
    (2)结合文中说明的内容,补全题目横线处缺失的部分,应为:
    (3)第③段画线句“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
    (4)第⑥段运用了 、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5)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太阳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汪洋大海之中。
    B.科学发展的今天,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是有可能实现的。
    C.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D.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等于速度,尽管加速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
    答案:上海市奉贤区五校联考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B
    (2)太阳帆
    (3)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有了出头之日。
    (4)列数字 作比较 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一定面积的太阳帆在太阳光的正射下获得的推力及产生的加速度极其微小
    (5)A
    【解答】
    (1)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人感受不到”与“就连普通的仪器也测不出来”是递进关系,所以用“不仅……而且……”进行连结。
    (2)本题考查说明对象。本文题目是文章的说明对象,通读全文可知,应填:太阳帆。
    (3)本题考查指代内容的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指的是后面的“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可据此填空。
    (4)本题考查说明文的方法及其作用。第⑥段中多处运用了数字,是列数字;“这个加速度极其微小,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一万分之一”是作比较。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一定面积的太阳帆在太阳光的正射下获得的推力及产生的加速度极其微小。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正确。
    B.有误,“科学发展的今天,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是有可能实现的”,原文中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在有强大的火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条件下”。
    C.有误,“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表述不完整,不能确定是否为“太阳帆”。
    D.有误,这项说法原理是正确的,但没有说明加速度的对象,有的物体加速度并不一定很小,因此本项说法不严密。故选:A。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3分)
    被压扁的沙子
    eq \\ac(○,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eq \\ac(○,2)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eq \\ac(○,3)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eq \\ac(○,4)因此,1980年以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eq \\ac(○,5)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一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eq \\ac(○,6)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eq \\ac(○,7)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称为“斯石英”。
    eq \\ac(○,8)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eq \\ac(○,9)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eq \\ac(○,10)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eq \\ac(○,11)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存在吗?是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eq \\ac(○,12)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eq \\ac(○,13)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eq \\ac(○,14)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eq \\ac(○,15)亚里桑那大学的J.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sù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eq \\ac(○,16)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eq \\ac(○,17)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4、根据第段的拼音写出汉字(2分)
    追sù( )
    15、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关联词语。(3分)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_________,_________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__________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16、文中eq \\ac(○,13)段划线句中加点字“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eq \\ac(○,3)段采用了_________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8、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是一项是( )(2分)
    A.斯石英原子间结合非常紧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B.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没发现过斯石英。
    C.第eq \\ac(○,8)中提到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是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D.本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思考,证明某个星体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答案】上海市长横学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4、追溯
    15、然而(但是)、由于(因为)、所以(因此)
    16、不矛盾。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有巨大压力这个条件,地壳深处压力极高,斯石英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这是依据上文内容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必然推断,所以用“肯定”。上文写了“一些地方”和“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这些斯石英的出现之处都是“有证据显示”的,但目前人类还受限于对地壳深处的勘探,无法提供实证,所以用“似乎”表明这一推断有其不确定性。
    17、举例子 用事例具体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18、D
    (四)阅读下文,完成1-4题(9分)
    饺子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1.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1分)
    2.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第③段中加点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说说饺子蓄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时间顺序
    2.列数字 饺子流传时间长,地域广,且在唐代就有饺子和馄饨两个品种。
    3.不可以,“至少”一词说明饺子最晚在唐代就有了,去掉显得太绝对,表达不准确(不严密)。
    4.意寓团圆;意寓新旧交替。(辞旧迎新)
    (五)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人脸识别,且行且改善
    ⑴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全部宿舍楼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无论何人进门,都得刷脸才能放行;杭州一家餐厅也推出了刷脸支付,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
    ⑵人脸识别广受欢迎并得到推广应用,是因其优势巨大。人脸识别具有简易性,体现在非接触和非强制,可以获取被识别的人脸图像信息而不被个体察觉。此外,人脸识别效率更高,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可以同时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和识别。
    ⑶尽管如此,人脸识别也有盲区和弱点。小米8手机就是采用了人脸识别解锁技术。但是,有人经过试验后发现,骗过小米8手机的人脸识别易如反掌:只要有主人的红外照片,而且照片不反光,就可以解锁手机。只要把手机主人的普通彩色照片用黑白打印机打印出来,用铅笔把相片上的眼睛涂黑,脸上的阴影涂重,就可以解锁手机。
    ⑷所以,尽管人脸识别有高效、快速和无侵害性等优点,但人脸识别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对于双胞胎、整容前后、人的突然变瘦变胖、年龄增长产生的相貌变化等,人脸识别技术也未必有效,要么无法识别,要么造成错误识别。
    ⑸人脸识别系统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为人脸图像采集及检测、人脸图像预处理、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以及匹配与识别。现在的情况是,这四个部分都可能有漏洞。只要一个人提供照片,甚至最简单的自拍照,或者不法分子偷盗目标者的照片,都可以通过3D建模,借助人脸关键点定位和自动化人脸动态技术,把照片的静态改为动态,主要是眨眼、微笑、眉毛上扬、左右转头等动作,最终瞒天过海,给人们的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⑹人脸识别系统的漏洞还不止这些。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绿叶一样,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两张完全相似的人脸,即便同卵孪生子的脸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无论在物理还是生物的世界,事物总是有相似性,人脸也是如此。
    ⑺相似性和不稳定性都是动态变化,前者称为类间变化,后者称为类内变化。人脸的类内变化往往大于类间变化,两者结合,会使个体识别更为困难。
    ⑻现在,在人脸识别漏洞频频出现后,专业人员又提出了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更多个体生物识别技术的另一种最大的危险,即个体的生物特征被盗取。如同指纹和虹膜等生物特征一样,脸部也是一种独特的生物特征,所有的生物特征数据进入计算机都会被转换为0和1的数码储存在数据库中。这些被视为唯一性的生物特征数据进入网络后被盗取的概率大大增加,带来的风险要比盗刷严重得多。这才是生物认证方式的最大不安全。
    ⑼由于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生物个体识别技术现阶段还不太成熟,极易被盗用,现在还不宜在网上广泛使用,但是,可以在不联网的情况下进行局域或区域使用,如门禁、保险箱和银行保险库等。
    ⑽未来,需要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以确保个体识别的唯一性、可靠性、安全性和不可盗用性。
    1.第(5)段划线词语“瞒天过海”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3)节划线句用了_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3.人脸识别系统目前还未成熟的原因: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相似性和不稳定性都是动态变化,二者结合使识别更困难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 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第____段之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人脸的外形很不稳定,人可以通过脸部的变化产生很多表情,在不同观察角度,人脸的视觉图像也相差很大。而且,光照条件(例如白天和夜晚,室内和室外等)、遮盖物(例如口罩、墨镜、头发、胡须等)、年龄等,都可影响到人脸识别的准确性。
    答案:
    1.骗过人脸识别系统(2分)
    2.举例子 (1分) 说明人脸识别也有盲点和弱点。(2分)
    3.(1)人脸识别系统的四个部分都可能有漏洞(2分)(3)个体的生物特征数据进入网络后有被盗取的风险(2分)
    4.第6段 (1分) 此段文字主要写人脸的不稳定性影响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内容概括),第6段文字写人脸相似性,两者都是人脸的动态变化。并且第六段“人脸识别系统的漏洞还不止这些”,与上文过渡自然,故不宜插在第六段前。(或写与第7段“相似性和不稳定性都是动态变化”相呼应)(结构上考虑)(答对一点2分,对2点3分)
    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秘的人体“天网”
    ①常言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说,在人类社会中,一些坏人在作恶以后,自以为能侥幸逃脱,但最终还是鬼使神差地被缉拿归案,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个天网,使得坏人终究得伏法认罪。冥冥之中究竟有没有天网?这暂且不论。科学家发现,人类社会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天网,在人体里竟然真的存在!
    ②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状体物质。起初,他们以为这是显微镜的镜片不干净导致的观察错觉。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菌周围。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③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由丝状体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伤及无辜,给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体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④为了搞清楚人体免疫系统内部发生的这一神奇现象,德国科学家把目光锁定在了一种叫做中性粒细胞的身上,因为“天网”总是出现在它们周围。中性粒细胞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约有白血球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了55%~70%。他们也知道,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病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菌最出色的勇士。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还是个未知数。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
    ⑤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后揭开了谜底。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这些投入到疆场的中性粒细胞注定要成为烈士,因为它们就像是过河的小卒,从不知道退路在哪里,而且它们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这些投入疆场的勇士,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体物质。众多勇士的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⑥人体内由DNA编织的“天网”被发现后,这种奇特现象立即触发了许多医学家的联想和灵感。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谜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例如医学上有一种叫做先天性黏液稠厚症,它的特点是人体肺部的分泌物过于黏稠,很容易堵塞人的呼吸通道,使人断气而亡。奇怪的是,那些分泌物中总是有数量极大的DNA。长久以来,医学专家只知道这种疾病肯定和基因有关,但其中的疾病制造内幕总是弄不清楚。现在,他们才明白,这很可能是中性粒细胞在肺部抛出的“天网”过密、过多导致的。
    ⑦科学家认为,人体“天网”的发现,为人类研究自身免疫系统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但现在只是一个开端,因为人体“天网”本身还有许多谜题待解,如究竟是什么信号会促使中性粒细胞抛出它们“天网”的;细胞内的DNA又是通过什么路径被释放出来的;当它们把细菌一网打尽之后,又是怎样神秘消失的……等等。尽管如此,科学家坚信,这个惊人发现,定能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
    1.“那么,‘天网’究竟是中性粒细胞抛出的呢,还是细菌抛出的呢?‘天网’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呢?”这是一个过渡段,它是从选文中摘录的,请问应将它放回选文哪两段之间?(2分)
    应放在第( )段和第( )段之间。
    2.阅读选文第⑤段,在A、B、C、D四处填写恰当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准确概括出人体“天网”的形成过程。(每空不超过6个字)(2分)
    中性粒细胞: →与细菌拼杀→ → → →构成“天网”
    3.选文第④段中画线部分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⑥段“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谜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一句中,划线词语“可能”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选文开头引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一成语,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人体天网”。
    B.在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不见“天网”活动的踪影,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
    C.人体“天网”的发现,为人类自身免疫系统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但到目前为止,有关人体“天网”的许多问题尚待科学去研究。
    D.选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答案】
    1.(2分)第④段和第⑤段之间
    2.(2分)A.发现细菌 B.自行解体 C.抛出丝状物 D.丝状物缠绕
    3.(2分)列举了5000-10000个,55%-70%这些数据,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白血球在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数量,以及中性细胞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
    4.(3分)“可能”即不确定,意即医学家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谜案与“天网”有关仅只是一种猜测,未经证实,还不能完全确定。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2分)B
    【解析】
    1.该题考查说明文中句子、段落的回归原位。该类题型首先要概括句子、段落的内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该句或该段与哪部分内容一致,结构上有关联,放回即可。
    2.该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把握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3.该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定及作用。抓准常见说明方法概念就可以准确判断说明方法,明确常见说明方法对应的作用术语,结合句子内容分析即可。
    4.该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梳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常见题型,归纳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即可。
    5.该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拓展探究题。内容理解,阅读文章,把握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拓展探究,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注意答案的合理性。本题选B项,根据文中第④段中最后一句话“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可以得知,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因此该选项信息错误。
    (二)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
    1.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1)
    (2)
    (3)
    2.“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第一碳足迹是指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
    B. 第二碳足迹对环境保护做出的贡献比第一碳足迹要大。
    C. 每个人都可以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
    D. 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5.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分)
    (1)从碳足迹谈什么是低碳生活;
    (2)个人日常生活可以减少碳排量,选择低碳生活;
    (3)面对高碳生活应利用碳中和进行补偿,降低碳排放。
    2.
    两个“更多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它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排放。说明了生活中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选择低碳生活。
    3. 举例子和作比较 ; 运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了生活中个人是可以选择低碳生活的(1分);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让人们更具体,更明确地知道了那一种烹饪方式更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有效地选择低碳生活(1分)(4分)
    4. B
    5.(3分)
    ①高碳生活是无法回避的,必须正视,因此写高碳生活是对前面低碳生活内容的补充,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完整。(2分)
    ②高碳生活通过补偿可以降低碳排放,因此谈高碳生活有助于加强对“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这一认识的理解。(1分)(语意相近即可)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5记叙文(五)综合阅读(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5记叙文(五)综合阅读(原卷版+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查词语,句子理解作用鉴赏,段落作用,内容概括,归纳主题中心思想,考查标题,语文知识, 分析题目“赔偿”的含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4记叙文(四)人物描写(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4记叙文(四)人物描写(原卷版+解析),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解题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3记叙文(三)修辞手法(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3记叙文(三)修辞手法(原卷版+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排比,夸张,设问,反问,修辞手法解题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6说明文(一)说明方法(原卷版+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