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有人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正义观念古已有之,只要人具有了自我意识,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们一起过着共同的社会生活,便有了正义观念。自古以来,人们把正义看作是社会进步的目标和评价人的行为的尺度。做有正义感的人,办符合正义的事,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正义观念虽早已存在,但人们对正义的理解却五花八门,莫衷一是。正如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所指出:“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这就是说,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正义标准和不同的正义内涵。
不过,一般认为正义是“主张从道义上合理地分配奖励与处罚的观念。简而言之,正义就是给予他或她‘应得’的东西,这又常常被视为他或她的‘正当报酬’”。“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应得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这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提出的并被认为是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首创的一个著名的正义定义。
平等的“应得”是一般意义上的正义之内涵,它强调的是某人从他人或社会那里得到应得的东西,或社会给予其成员所应给予的东西。社会给予人以“应得”的东西包括自由、平等、权利、权力、财富和闲暇等所有社会“公共物品”。有“应得”就有“应付”,两者是相对的概念。在人的社会交往关系中,凡“应得”与“应付”之间“相称”的,就是公正的。例如,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应得”与“应付”之间是相称的,因而是正义的;凡“应得”与“应付”之间“不相称”的,就是不公正的。简而言之,“应得”等于“应付”,是相称的,正义的;“应得”不等于“应付”(一方高于或低于另一方)是不相称的,不正义的。从此意义上说,正义就是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相称”关系。霍尔巴赫曾经表达了正义的“相称”关系之意。他说:“公正的法律要求:在每一个国家中,公民都应按照他对同胞所做之事是善或恶而得到奖励或惩罚……”马克思讲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正是权利和义务之间的“相称”关系。正义的这种“相称”关系,体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贡献和满足之间的相称(经济领域的相称)、权利和义务之间的相称(政治领域的相称)、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相称(法律领域的相称)等,它体现了人际交往的等价性原则(即公平原则)。
“应得”作为正义之范畴,不能把它简单等同于经济领域的“分配正义”,不能简单理解为资源分配上的“平等待遇”,事实上,它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广泛的。一个正义的社会秩序,除了满足人们对“平等待遇”的需求之外,还必须服务于人们的其他需求。正如博登海默所言:“为人们提供机会以发挥他们的潜力并使他们获得最适合他们的社会职业的任务,也同样属于正义的领域。”
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正义实际上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正义表征的就是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正当合理状态。对正义的这种解读的理论依据在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正义问题说到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问题,是人的社会关系问题。正义在本质上属“关系”范畴,单个的人、孤立的人,无所谓正义与否的问题。显然,对正义的这种解读是基于唯物史观的。
(摘编自崔希福《社会正义与人的现实幸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材料二:什么最能够体现个人应得的正义观念呢?我们首先必须明白,人们应得什么最终的理由在于一个人过去的行为及其相应的后果。可以这样说,应得正义观是建立在个人行为和后果的道德判断基础上。不同时期,人们会根据社会历史状况来衡量个人行为所体现的道德价值,例如德性、良心、劳动甚至是责任等。个人的行为所产生的任何后果都是这个人的应得,不管这种后果是好的还是坏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如果把劳动占有嵌入到行为和后果的道德判断之基本结构中,劳动占有之于个人财产权的意义就立即显露出来:劳动占有是个人财产权的合法性来源,更是应得正义的重要体现。约翰·洛克认为,在各种各样的应得中,劳动占有形成的应得才是真正的应得。洛克之所以如此高扬劳动,这同其理论立场相关。洛克的理论目的是为新兴资产阶级的财产合法性寻求道德基础。并且,劳动之于财产的产生和财富的整体增加也的确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劳动能使对象物增加新的价值,社会财富的增加也才变得可能。为此,人们高度评价洛克劳动理论及其反映出来的正义观念:“是人而非自然,是人的劳作而非自然的赐予,才是几乎一切有价值东西的源泉:是人们要把几乎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归功于他自己的劳动”。更为重要的是,劳动从理论上深深契合了应得正义所体现的道德判断和价值结构。就像我们所强调的那样,人们应得什么以及为什么应得,其基础主要源于行为和后果的内在必然性结构。因而,洛克才有理由坚信只有个人的劳动创造才是真正的应得。
(摘编自王立《正义与应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正义观念自古就有,自从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们组建人类社会,便产生了“正义”观念,并把社会“正义”作为追求的理想。
B.一个“正义”社会能给予人“应得”的东西有很多,包括自由、平等、权利、财富、闲暇、个人职业发展机会、处罚等。
C.正义表现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处于一种正当合理状态,即权力与义务之间的“相称”关系。
D.劳动占有形成的应得是真正的应得,约翰·洛克这样说的目的是替新兴资产阶级的财产合法性寻求道德理论上的支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古以来正义的标准是因时因地而变化的。据此猜想,在现代人看起来极其不公平的奴隶制,在奴隶社会时期的罗马人看来可能是公平的。
B.正义是“应得”与“应付”的“相称”。如果对一位公民的行为和后果给予“相称”的奖励或惩罚,那么这是符合社会“正义”的。
C.单个的人,孤立的人,无所谓正义与否的问题。因此,那些历史上独处的隐居人士是不存在“相称”的正义应得的问题的。
D.个体的正义最终由社会对人的行为和后果给予的道德判断决定,个人劳动能增加社会财富和物品价值,是符合应得正义的道德判断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3段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手工匠人雕琢技艺,打造产品,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
B.张秉贵热情待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
C.钟扬从植物学家到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学专家,不断探求人生的边界。
D.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实现水稻的增产。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第2、3段的论证思路。(4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2019年1月4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文件,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标准由500万元/人调整为800万元/人,全部属获奖人个人所得。此消息一出,网上点赞声一浪高过一浪,一位网友说“给8000万,我都不嫉妒”。
请结合上面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劳动应得”这个观点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民谣
王尧
我坐在码头上,①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
河水从西向东流过。大船,小船,木船,机船,偶尔也有竹筏荡过。我爱听摇橹的声音,像八哥儿鸣叫。如果是清晨,你坐在码头上,你会看到水的流向,无船驶过时,河水单纯而自由。河水特别清澈时,你可以看到临近岸边的水草也在水中微微向东倾斜,小鱼在水草之间游弋。水面的宁静不是鱼儿的涟漪打破的,是最早有人到码头淘米的声响。淘箩在水中晃动,荡漾出夹带尘埃的米水。这时,有鱼儿过来了。你屏住呼吸,将淘箩轻轻沉入水下,鱼儿进来了,吮吸着乳白色的米水。不急,再过几秒,瞬间你将淘箩提出水面,三五条小鱼儿在米上跳跃。米水在河里散开时,如云如丝。如果这一天我起早淘米了,我会把淘箩再沉入水中,让小鱼儿回到河里。小鱼儿吮吸着米水,像蚕儿剪裁桑叶。
5月,持续一个月的大雨冲垮了河水的单纯与自由。从麦田淌到河里的水染黄了河面。河水黄了,河面上开始漂着死鱼。昨天下午,怀仁老头儿撑着船,打捞浮起的死鱼。他说,②鱼是死的,煮熟,人吃了,鱼儿就是活的。老头儿要我拿几条回去,我没有要,老头说:“你是个呆子。”
从4月到5月,小雨之后是大雨,大雨之后是暴雨,麦子在水中七零八落。凡是空地都铺满麦秸,不必用脚踩,霉味肆无忌惮地冲出来,钻进所有人的鼻孔,我们这个村子的人在一个季节都失去了正常的嗅觉。你若是把脚踩在麦秸上,霉气就会在水泡中热乎乎地张扬出来。你盯着路上的麦秸,眼睛会发花,霉气呛出了眼泪,时间久了,脑子像中毒一样迷乱。想来,那些在空中飞翔的鸟儿也一样闻到了霉味,它们逐渐从我的天空中消失,它们一定飞到了没有霉味的远方。
外公的船也许快到西泊了,我屁股下那张纸好像也被风吹飞了。
从大码头上岸,是一大块空地。老人说是村口,不老的人说是供销社门口,现在好像都说是供销社门口了。门前的空地,仍然舞龙灯,搭台唱戏,但一年只舞一次龙灯,戏台子也搭不了几次。这块空地成了乡村日常生活的舞台,它敞开着,各色人等从这里走过,停下,在这里聚集,也在这里散伙,从那时,一直到现在,只是台上表演的内容不同。我第一次表演,也是在这里。
根叔一直说我第一次登台是他扶我站在椅子上的。根叔比划着说:“你当时这么高,芝麻秆一样高。”他说话时的声音闷在鼻子里。芝麻秆参差不齐,我是高的那一根。根叔再次比划时,我的个子已经高出天井里的那棵桃树了。桃树是去年栽下的,好像没有我长得快。奶奶说,这孩子疯长了。
如果以供销社为中轴线,供销社东边的巷子叫东巷,因为大队部在这条巷子里,大家又称它大队巷子。
庄上的每条巷子都铺了砖头,即使临近东泊的那条巷子也是整齐的砖头小路。西头老太,也就是我母亲的奶奶,她说这几条巷子是她嫁到庄上那年秋天重新铺的:③“这些砖头烧得很老,我嫁过来时铺的,还是那个样子,你看多少年了。”
“村庄”这个词在多数地方往往是连在一起说的,可我们不是这样,村是由庄和舍组成的。庄子之外的地方叫舍,舍在农田之中。庄上的房子几乎都是瓦房,一色的青砖小瓦,舍上的房子几乎都是草房,墙是半砖半土,更早之前全是土坯墙。土墙上的小眼子是蜜蜂的栖息之地,它们会从那里出发,飞向周边的田野,去亲近遍地黄灿灿的菜花和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几个小伙伴在太阳当头,或在太阳西沉时,拿一只小的药瓶子,瓶口对准土墙的小眼子,过不了多久,蜜蜂就会钻进瓶子里,若是长久不出来,就用麦秸或者青草在眼里挖一下,随即把瓶口贴近小眼子,蜜蜂便仓皇撞进瓶中。我们用大拇指盖住瓶口,听蜜蜂在瓶子中嗡嗡叫。
土墙里的籽还会长出我们叫不出名字的草和藤。土墙像老人发黄的脸,草和藤是头发和胡须。我看到成片的土坯房,是在姨奶奶家。住在姨奶奶家土坯墙草屋顶的房子里,如同睡在田边的瓜棚下一样,又好像泡在井水里一般,有透心的清凉。
土坯房越来越少了,开始流行用红砖洋瓦造房子。小青砖砌墙是实的,红砖砌墙是空的,叫鸽子窝。勇子家的房子就是鸽子窝。舍上有点钱的人家造房子,两面的山墙和后墙用红砖砌鸽子窝,前墙则用小青砖,大人说门面要讲究的。庄上的路用小砖铺成,叫巷子;舍上的路也叫巷子,只是在泥地上散落了一些碎砖瓦。住在舍上的人家,走出来的样子和庄上的人家也不大一样,舍上的人整天被风吹,脸黑,鞋子上烂泥多。
庄在舍的簇拥之中,大队部、大会堂、学校、商店、文化站、理发店,卖肉卖鱼修鞋修伞的摊子等,都在庄上。庄和舍标志了村子文明的等级,只有舍没有庄的村子都是小村子,而且几乎都是特别贫穷的村子。兄弟分家,没有谁想住到舍上,只好抓阄。姑娘出嫁,没有不想嫁到庄上的,所以兄弟们都想住在庄上。庄前庄后,一水之隔,向南或者向北,就是舍上了。一样的太阳照耀着,南河是那样的明亮,北河是那样的阴沉。
村中有庄,有舍,舍围着庄转,庄围着镇转,镇围着县城转,这就是通常的社会秩序。
④有一天,我们村庄的秩序被打破了。
(节选自王尧《民谣》)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描写了河上的船只、竹筏,水草间游弋的小鱼和村民在码头淘米的情景,呈现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水乡风景图。
B.文中写到五月的大水使空气中弥漫着麦子发霉的味道,河水泛黄之后漂浮着的死鱼,使作品荡漾着一种浓烈的乡愁的情绪。
C.无论写自己身体的长高,还是捉蜜蜂的场面,都没有明显的快乐的色彩,这是用成年的眼光对往日的回忆进行了情感的过滤。
D.小说中“供销社”“大队部”“文化站”等词,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也预示着村庄原有的秩序将会被时代洪流冲击。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将阳光的亮色比喻成纸张的厚薄,让人感受到太阳光的存在和温暖,“垫在屁股下”,化解了太阳的崇高。
B.句子②属于人物的间接引语,非常简洁,富有哲理,鱼的生死的悖论体现了怀仁老头对生活的某种独到理解。
C.句子③中的“还是那个样子”,奶奶饱含沧桑的回忆既体现了村庄的悠久历史,又体现了古老村庄的停滞不变。
D.句子④中“秩序”与《乡土中国》中的“礼制秩序”不同,这里主要指村庄的地理格局和庄、舍代表的文明等级。
8.选文是如何叙述乡间的故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说:“明净的语言与压抑的生活之间的张力,是《民谣》最鲜明的诗学特质。”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改)
材料二: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欣驩芬芗①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虽不说人,人莫不贵。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非相》)
【注】①欣驩(huān)芬芗:指和气。驩,通‘欢’。芗,通‘香’。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厚者A为戮B薄者C见疑D则非E知之F难也G处知H则难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阳,指表面上,与《登泰山记》“阳谷皆入汶”的“阳”词义不相同。
B.智,指认为……聪明,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的“壮”的用法相同。
C.矜庄,文中指严肃庄重,其中的“矜”与《陈情表》“犹蒙矜育”的“矜”意思相同。
D.分别,指分析辨别,与现在所说的“分别处理”的“分别”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用美名去游说想要追求厚利的进说对象,韩非子认为这样就会显得进说者没有心计又不切实际,必定不会成功。
B.郑武公把自己的女儿嫁到胡国,关其思却建议武公先讨伐胡国,武公认为这是不义之行,因而一怒之下杀了关其思。
C.在韩非子看来,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前后处境不同,原因是卫君的爱憎发生了变化。
D.荀子认为借助一定途径使自己的观点显得宝贵、珍异、重要、神妙,则劝说通常会被接受,并援引古书论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4分)
(2)虽不说人,人莫不贵。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4分)
14.两则材料对如何才能成功劝说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赠岳周伯①
[宋]刘仙伦
昔年捶鼓事边庭,公相身为国重轻②。
四海几人思武穆③,百年今日见仪刑④。
笔头风月三千字,齿颊冰霜十万兵。
天亦知人有遗恨,定应分付与中兴。
【注】①周伯:岳飞之孙。②公相:此指岳飞。③武穆:岳飞的谥号。④仪刑:仪容,风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描写岳飞当年在边疆的战斗场面,下文的“仪刑”与之照应。
B.“百年”与“昔年”对照,流露出英雄不再、收复中原无期的慨叹。
C.“风月三千字”形容岳周伯的文采,诗歌多吟风弄月,故以风月代之。
D.“齿颊冰霜十万兵”状岳周伯谈兵论武时的神色,“冰霜”见其严肃。
16.《赠岳周伯》写岳飞有何作用?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好树后就不再操作,也不忧虑,做到“________________”,栽种时如对待子女一般细心,栽好后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写到,皇帝要改变士大夫向众人献媚讨好而不顾国家大事的不良风气,作为臣子的王安石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一走进省书画展览馆,一幅两岸山峰耸立、江水滚滚奔流的水墨画就映入眼帘,他不禁想到了前人诗词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研究发现了一种在贵州省的原蜥脚类恐龙,并命名为“守护黔龙”。A__________,幼体齿骨所占下颌比例相对成体要低,牙齿更少,前颌骨前缘更为垂直。根据前后肢比例,B__________,幼体黔龙仍需要四足行走。
①该研究由结合组织学切片、背向散射电子衍射、扫描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谱等技术组成,②分析了黔龙的蛋壳。③结果显示,黔龙的蛋与多数白垩纪时期的恐龙蛋化石相似,④发育有较完整的柱状壳单元,⑤包括扇状的生长中心。⑥蛋壳的钙质层厚于多数软壳蛋,⑦但明显薄于硬壳蛋。⑧破碎实验分析表明,⑨虽然黔龙蛋壳破碎后有碎片,但是不同于硬壳蛋的大块碎片,而是更为接近革质蛋的破碎模式。⑩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提出黔龙蛋属于革质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他留恋那幢房子、那片树林、那些家产、那块土地。他现在又问自己:他现在还留恋吗?他甚至感到奇怪,他怎么去留恋这些东西。他想起今天看到的种种情景:那个拖儿带女而失去丈夫的女人,她的丈夫只因砍了他聂赫留朵夫的树林里的树木被关进了监狱;他想起那个生性泼辣的玛特廖娜,她认为,至少是她说过,像她这种地位的女人理应去当东家的情妇;他想起她对孩子的态度以及把他们送到育婴堂去的办法;他想起那个长得像小老头儿、脸上总是带着笑容、戴着一顶小圆帽的不幸的孩子正嗷嗷待哺,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想起那个身体虚弱的怀孕的女人,由于一天劳累,无力看管好挨饿的奶牛,不得不去为他做工。这时候他又想起了监狱,剃光头发的脑袋、牢房、令人作呕的臭气和镣铐,同时也想起他自己城市里和京城里的王公贵族们过的骄奢淫逸的生活。这一切都十分清楚,不容怀疑。
一轮皎洁的满月从仓房后面升了起来,院子里铺着一片黑影,破旧房子上的铁皮屋顶闪闪发光。
沉默良久的夜莺又在花园里唱起歌来,似乎它不愿错过这明月之夜。
20.选文第二行“他想起今天看到的种种情景”后用了冒号,其后五个情景用分号隔开,其中后四个情景前又加上了“他想起”。你认为这里的冒号使用恰当吗?(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他想起那个不幸的孩子,长得像小老头儿,脸上总是带着笑容,戴着一顶小圆帽,正嗷嗷待哺,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表达效果会有何不同?为什么?(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加点的词语“夜莺”“明月之夜”有隐喻义吗?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往往把熟悉了的东西当做已认知的东西;但有位哲学家说,其实熟悉即习惯,而习惯了的东西正是最难认知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