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无言之美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无言之美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资料,字词检测,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课堂小结,学习“无言之美”,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难点)
2. 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重点)
3. 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素养)
教学重难点
1.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难点)
2. 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 , 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言不及义” “言不尽意” 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来品味一下什么是“无言之美”?“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三、背景资料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本文写于1924年冬天,是朱光潜的第一篇美学论文,当时作者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文章论述的对象就是标题所示的“无言之美”,这是一个关乎文学本质的美学范畴。
四、字词检测
意蕴(yùn ) 铢两(zhū )
悉称(chèn) 譬如(pÌ )
寂寥( liá) 谚语(yàn )
峨眉山(é ) 流露(lù )
露出(lòu ) 笼统(lŏng )
牢笼(lóng)
五、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 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 首先,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入“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其次,以这一事例为引,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 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怎样理解“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明确:这一句话是回答第六段作者提出的问题“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意思是说如果真的能做到言和意的铢两悉称,丝毫不差,也不是文学上所应必须要求的。强调了文学上言不必尽意,要做到“无言之美”。
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 列举美术家把“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用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2)文章列举了八个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来详细的阐释“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这八个例子的共同特点都是寥寥几句,轻描淡写,欲说还休,却将自然景致、诗人情感心绪传达的非常真切。作者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3)接下来引用白居易《琵琶行》和英国诗人济慈《希腊花瓶歌》中的名句,用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4)雕刻是作者所分析的第四种艺术形式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呢是含蓄的,流露的如金刚怒目,是“有言”,含蓄的如菩萨低眉是“无言”,而后者给人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为证明这一点,作者列举了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的例子;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5.你能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文章由孔子的语录导入,引出“无言”的话题;接下来并未直接切入话题探讨,而是辨析了言和意的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论述了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样逐层深入展开论述的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六、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无言之美”?
在本文未选入的后半部分中,作者对无言之美有一个总结,可帮助我们理解其内涵。
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明确:老师呢也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无言的言并不专指语言文字,而是包含一切艺术所用的“语言”,如绘画的线条色彩,音乐的曲调旋律等。无言也不是不用语言来表现,只留下空白,让读者去猜,而是注重含蓄,避免直露,以引发读者想象的参与,体会更微妙,更深广的内容。如此一来,让读者体会到的美感也更浓厚,更令人难忘,这就是”无言之美”。
2.请你参照对文中评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方法,借助联想和想象结合文中略写的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示例:诗歌只是简短的几句话,但包含的意境却极其宽广。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南风吹来,把踪迹留在一大片正在抽发的绿苗上,那些禾苗欢欣鼓舞,像鸟儿掀动着翅膀。这些写景的句子从简朴中显出精巧,似漫不在意,却恰到好处。同时这开远的画面,又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象征。它广大、明朗、平和、欢欣。这正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这就是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剩余的诗句,读出诗的意境美,感悟文学作品的“无言之美”。
3.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读过的诗文为例,说说你从中体会到的“无言之美”。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戏了。”——鲁迅《社戏》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曹文轩《孤独之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者说出来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发现作者没说出来的部分,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七、课堂小结,学习“无言之美”
写作特色:
1.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作者列举大量的例子,把深奥的美学理论和人们日常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易于读者接受,并从中学到一定的鉴赏方法。
2.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一方面,作者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所举的事例非常充分、详细。如为了论证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他不仅列举了《论语》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还用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加以佐证,不但有抒情,而且有写景,有详有略,增强了说服力。另一方面,作者不仅从文学的角度,还从图画、音乐、雕刻等多种艺术角度进行论证,使读者对“无言之美”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对文中的观点产生更大的认同感。
八、作业布置
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并整理到作业本上。
2.积累背诵本课的古诗词。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海燕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溜索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走近作者,听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品味,主旨感悟,写法探究,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简介写作背景,简介封建科举制度,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教师纠正字音,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