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微点14波粒二象性的理解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5468916/0-171003337039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版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微点14波粒二象性的理解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5468916/0-171003337045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3版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微点14波粒二象性的理解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展开
这是一份2023版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微点14波粒二象性的理解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共5页。
微点14 波粒二象性的理解1.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光的波动性解释B.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C.热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D.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也相等2.极微弱的可见光做双缝干涉实验,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屏上先后出现如图(a)(b)(c)所示的图像,则( )A.图像(a)表明光具有波动性B.图像(c)表明光具有粒子性C.用紫外线观察不到类似的图像D.实验表明光是一种概率波3.(多选)电子衍射和双缝干涉实验是证明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的重要实验,电子束通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如图甲所示,不同数目的电子通过双缝后的干涉图样分别如图乙、图丙和图丁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亮条纹是电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B.这两个实验都说明电子是粒子C.这两个实验说明光子具有波动性D.这两个实验说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4.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出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是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每个光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B.光的频率越高,光子的能量越大C.在光的干涉中,暗条纹的地方是光子不会到达的地方D.在光的干涉中,光子一定到达亮条纹的地方5.(多选)关于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紫光照射到锌板上可以发生光电效应,则其他可见光照射到锌板上不一定可以发生光电效应B.图乙中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则在阴极板上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C.图丙说明光子既有粒子性也有波动性D.戴维孙和汤姆孙利用图丁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6.美国物理学家阿瑟阿什金因利用光的力量来操纵细胞获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来光在接触物体后,会对其产生力的作用,这个来自光的微小作用可以让微小的物体(如细胞)发生无损移动,这就是光技术.在光镊系统中,光路的精细控制非常重要.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镊技术利用光的粒子性B.光镊技术利用光的波动性C.红色激光光子能量大于绿色激光光子能量D.红色激光光子动量大于绿色激光光子动量7.[2023·浙江金华校联考一模]关于下列四幅图,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肥皂膜上的条纹是衍射现象,说明了光的波动性B.图乙是光经过大头针尖时的照片,说明了光的粒子性C.图丙是富兰克林使用X射线拍摄的DNA晶体,是利用X射线具有波动性D.图丁是观众戴着眼镜观看3D电影,是利用光的粒子性8.[2023·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关于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普朗克通过对黑体辐射的研究,提出光子的概念B.爱因斯坦通过对光电效应的研究,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C.德布罗意运用类比、对称的思想,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D.奥斯特通过研究电流对小磁针的作用力,提出了场的概念9.(多选)运动的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有能量E、动量p,也对应着一定的波长λ.m表示粒子的质量,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10.[2023·江苏模拟预测]我国科学家吴有训在上世纪20年代进行X射线散射研究,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X射线被较轻物质散射后光的成分发现,散射谱线中除了有波长与原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有其他波长的成分,这种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如图所示,在真空中,入射波长为λ0的光子与静止的电子发生弹性碰撞.碰后光子传播方向与入射方向夹角为37°,碰后电子运动方向与光子入射方向夹角为53°(cos37°=0.8,cos53°=0.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效应说明光具有波动性B.碰撞后光子的波长为1.25λ0C.碰撞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0.6λ0D.碰撞后光子相对于电子的速度大于3×108m/s微点14 波粒二象性的理解1.答案:C解析: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不能用光的波动性解释,而普朗克借助于能量子假说,成功的解释了黑体辐射规律,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A错误;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B错误;热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C正确;动量与动能关系为p=eq \r(2mEk),由于质子和电子的质量不同,所以动量不相等,根据德布罗意波长表达式λ=eq \f(h,p)可知质子和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不相等,D错误.2.答案:D解析:图像(a)只有分散的亮点,表明光具有粒子性;图像(c)呈现干涉条纹,表明光具有波动性,A、B错误;紫外线也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图像,C错误;实验表明光是一种概率波,D正确.3.答案:AD解析:物质波,又称德布罗意波,是概率波,指空间中某点某时刻可能出现的概率,其中概率的大小受波动规律的支配,亮条纹是电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故A正确;电子是实物粒子,这两个实验是以电子是实物粒子为依据的,衍射与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所以电子束的衍射图样证实了德布罗意物质波的假设是正确的,说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故B错误,D正确;由题干可知,图像为电子衍射和双缝干涉图样,不能说明光子具有波动性,故C错误.4.答案:B解析:光是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光的波动性是对大量光子集体行为的一种描述,所以不能说每个光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故A错误;光的频率越高,光子的能量越大,故B正确;在光的干涉中,亮条纹是光子出现概率高的位置,暗条纹是光子出现概率低的位置,光子并不是一定到达亮条纹的地方,也并不一定就不出现在暗条纹的地方,故C、D错误.故选B.5.答案:AD解析:图甲中紫光照射到锌板上可以发生光电效应,因可见光中紫光的频率最大,则其他可见光照射到锌板上不一定可以发生光电效应,选项A正确;在阴极板上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选项B错误;图丙中的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子不但有能量还具有动量,说明光子具有粒子性,选项C错误;戴维孙和汤姆孙利用电子束的衍射实验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选项D正确.故选AD.6.答案:A解析:光在接触物体后,会对其产生力的作用,则光镊技术利用光的粒子性,A正确,B错误;红光的频率小于绿光的频率,根据E=hν可知,红色激光光子能量小于绿色激光光子能量,C错误.红色激光光子的频率小于绿色激光光子的频率,则红色激光光子的波长大于绿色激光光子的波长,根据λ=eq \f(h,p)可知红色激光光子动量小于绿色激光光子动量,D错误.7.答案:C解析:图甲中肥皂膜上的条纹是光的干涉现象造成的,A错误;图乙是光经过大头针尖时的照片,这是光的衍射,说明了光的波动性,B错误;图丙是富兰克林使用X射线拍摄的DNA晶体,是利用X射线具有波动性,C正确;图丁是观众戴着眼镜观看3D电影,光的偏振现象利用光的波动性,D错误.8.答案:C解析:普朗克通过对黑体辐射的研究,第一次提出了量子理论的观点,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而爱因斯坦通过对光电效应现象的研究,提出了光子的概念,故A、B错误;德布罗意运用类比、对称的思想首先提出了物质波的猜想,而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他的猜想,故C正确;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最早提出了场的概念.故D错误.9.答案:AC解析: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可知,粒子的能量E=mc2,则Em图像是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故A正确,B错误;根据德布罗意波长公式λ=eq \f(h,p)可知,粒子的动量p=eq \f(h,λ),则peq \f(1,λ)图像是正比例函数图像,故C正确,D错误.10.答案:B解析:该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A错误;根据题意,设碰撞之前光子的动量为p,碰撞之后光子的动量为p1,电子的动量为p2,由动量守恒定律有p0=p1cos37°+p2cos53°,p1sin37°=p2sin53°解得p1=0.8p0,p2=0.6p0又有p=eq \f(h,λ)则碰撞后光子的波长为λ1=eq \f(h,p1)=1.25λ0碰撞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λ2=eq \f(h,p2)=eq \f(5,3)λ0,故C错误,B正确;光子的速度等于光速,按照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即在任何参考系中光速都不变,可知光子相对于电子的速度等于3×108m/s,故D错误.
微点14 波粒二象性的理解1.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光的波动性解释B.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C.热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D.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也相等2.极微弱的可见光做双缝干涉实验,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屏上先后出现如图(a)(b)(c)所示的图像,则( )A.图像(a)表明光具有波动性B.图像(c)表明光具有粒子性C.用紫外线观察不到类似的图像D.实验表明光是一种概率波3.(多选)电子衍射和双缝干涉实验是证明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的重要实验,电子束通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如图甲所示,不同数目的电子通过双缝后的干涉图样分别如图乙、图丙和图丁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亮条纹是电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B.这两个实验都说明电子是粒子C.这两个实验说明光子具有波动性D.这两个实验说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4.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出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是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每个光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B.光的频率越高,光子的能量越大C.在光的干涉中,暗条纹的地方是光子不会到达的地方D.在光的干涉中,光子一定到达亮条纹的地方5.(多选)关于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紫光照射到锌板上可以发生光电效应,则其他可见光照射到锌板上不一定可以发生光电效应B.图乙中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则在阴极板上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C.图丙说明光子既有粒子性也有波动性D.戴维孙和汤姆孙利用图丁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6.美国物理学家阿瑟阿什金因利用光的力量来操纵细胞获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来光在接触物体后,会对其产生力的作用,这个来自光的微小作用可以让微小的物体(如细胞)发生无损移动,这就是光技术.在光镊系统中,光路的精细控制非常重要.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镊技术利用光的粒子性B.光镊技术利用光的波动性C.红色激光光子能量大于绿色激光光子能量D.红色激光光子动量大于绿色激光光子动量7.[2023·浙江金华校联考一模]关于下列四幅图,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肥皂膜上的条纹是衍射现象,说明了光的波动性B.图乙是光经过大头针尖时的照片,说明了光的粒子性C.图丙是富兰克林使用X射线拍摄的DNA晶体,是利用X射线具有波动性D.图丁是观众戴着眼镜观看3D电影,是利用光的粒子性8.[2023·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关于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普朗克通过对黑体辐射的研究,提出光子的概念B.爱因斯坦通过对光电效应的研究,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C.德布罗意运用类比、对称的思想,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D.奥斯特通过研究电流对小磁针的作用力,提出了场的概念9.(多选)运动的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有能量E、动量p,也对应着一定的波长λ.m表示粒子的质量,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10.[2023·江苏模拟预测]我国科学家吴有训在上世纪20年代进行X射线散射研究,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X射线被较轻物质散射后光的成分发现,散射谱线中除了有波长与原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有其他波长的成分,这种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如图所示,在真空中,入射波长为λ0的光子与静止的电子发生弹性碰撞.碰后光子传播方向与入射方向夹角为37°,碰后电子运动方向与光子入射方向夹角为53°(cos37°=0.8,cos53°=0.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效应说明光具有波动性B.碰撞后光子的波长为1.25λ0C.碰撞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0.6λ0D.碰撞后光子相对于电子的速度大于3×108m/s微点14 波粒二象性的理解1.答案:C解析: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不能用光的波动性解释,而普朗克借助于能量子假说,成功的解释了黑体辐射规律,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A错误;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B错误;热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C正确;动量与动能关系为p=eq \r(2mEk),由于质子和电子的质量不同,所以动量不相等,根据德布罗意波长表达式λ=eq \f(h,p)可知质子和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不相等,D错误.2.答案:D解析:图像(a)只有分散的亮点,表明光具有粒子性;图像(c)呈现干涉条纹,表明光具有波动性,A、B错误;紫外线也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图像,C错误;实验表明光是一种概率波,D正确.3.答案:AD解析:物质波,又称德布罗意波,是概率波,指空间中某点某时刻可能出现的概率,其中概率的大小受波动规律的支配,亮条纹是电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故A正确;电子是实物粒子,这两个实验是以电子是实物粒子为依据的,衍射与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所以电子束的衍射图样证实了德布罗意物质波的假设是正确的,说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故B错误,D正确;由题干可知,图像为电子衍射和双缝干涉图样,不能说明光子具有波动性,故C错误.4.答案:B解析:光是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光的波动性是对大量光子集体行为的一种描述,所以不能说每个光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故A错误;光的频率越高,光子的能量越大,故B正确;在光的干涉中,亮条纹是光子出现概率高的位置,暗条纹是光子出现概率低的位置,光子并不是一定到达亮条纹的地方,也并不一定就不出现在暗条纹的地方,故C、D错误.故选B.5.答案:AD解析:图甲中紫光照射到锌板上可以发生光电效应,因可见光中紫光的频率最大,则其他可见光照射到锌板上不一定可以发生光电效应,选项A正确;在阴极板上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选项B错误;图丙中的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子不但有能量还具有动量,说明光子具有粒子性,选项C错误;戴维孙和汤姆孙利用电子束的衍射实验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选项D正确.故选AD.6.答案:A解析:光在接触物体后,会对其产生力的作用,则光镊技术利用光的粒子性,A正确,B错误;红光的频率小于绿光的频率,根据E=hν可知,红色激光光子能量小于绿色激光光子能量,C错误.红色激光光子的频率小于绿色激光光子的频率,则红色激光光子的波长大于绿色激光光子的波长,根据λ=eq \f(h,p)可知红色激光光子动量小于绿色激光光子动量,D错误.7.答案:C解析:图甲中肥皂膜上的条纹是光的干涉现象造成的,A错误;图乙是光经过大头针尖时的照片,这是光的衍射,说明了光的波动性,B错误;图丙是富兰克林使用X射线拍摄的DNA晶体,是利用X射线具有波动性,C正确;图丁是观众戴着眼镜观看3D电影,光的偏振现象利用光的波动性,D错误.8.答案:C解析:普朗克通过对黑体辐射的研究,第一次提出了量子理论的观点,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而爱因斯坦通过对光电效应现象的研究,提出了光子的概念,故A、B错误;德布罗意运用类比、对称的思想首先提出了物质波的猜想,而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他的猜想,故C正确;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最早提出了场的概念.故D错误.9.答案:AC解析: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可知,粒子的能量E=mc2,则Em图像是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故A正确,B错误;根据德布罗意波长公式λ=eq \f(h,p)可知,粒子的动量p=eq \f(h,λ),则peq \f(1,λ)图像是正比例函数图像,故C正确,D错误.10.答案:B解析:该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A错误;根据题意,设碰撞之前光子的动量为p,碰撞之后光子的动量为p1,电子的动量为p2,由动量守恒定律有p0=p1cos37°+p2cos53°,p1sin37°=p2sin53°解得p1=0.8p0,p2=0.6p0又有p=eq \f(h,λ)则碰撞后光子的波长为λ1=eq \f(h,p1)=1.25λ0碰撞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λ2=eq \f(h,p2)=eq \f(5,3)λ0,故C错误,B正确;光子的速度等于光速,按照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即在任何参考系中光速都不变,可知光子相对于电子的速度等于3×108m/s,故D错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