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19:信息的整合与分析
展开知识图要
—、新题试做,自我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与行政村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已接近100%,基本解决了“健身去哪儿”的问题。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身需求时,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应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城市化进入后半程,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需同时考虑健身场地设施的规划工作,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健身要求。随着亚运会临近,杭州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废弃厂房、建筑屋顶、地下空间、公路高架桥梁下的闲置土地等“金角银边”区域,加大力度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场地。位于杭州建德新安江特大桥下占地16亩的洋安健身中心,目前已开发成为当地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免费户外运动场所。
各地应及时出台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或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中。专项规划能够有效避免随意性和混乱性的建设,确保健身场地的合理布局和均衡分布。北京市已制定《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明确了全市体育设施的布局原则、规划策略、体育用地规划方案、不同类型体育设施布局策略等内容,为全市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标准化供给提供了基本遵循。
公共体育设施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其布局规划不同于一般商业设施的市场利润最大化原则,而是包含了“面向全体公民、创造公共价值、实现公共利益”的特殊性。不同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的人群对于健身设施的需求存在差异,需要根据这些差异性进行精准供给。实现精准化供给需在前期公共体育设施分布摸底与居民调研访谈的基础上,对社区内的人群特征、体育设施属性和居民需求进行综合评估,只有明晰“缺什么”,才能做到“补什么”,明确供给端的缺陷以及需求端的迫切程度,除普适性的体育设施之外,尽快建立清晰、明确、规划可行的供给清单。
在乡村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和供给上,需以村民的日常出行习性和实际的体育建设需求来确定各级乡村体育圈的规模与类型,细化乡村公共体育设施供给,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兴趣和需要。在布局方面,应将体育设施布局在乡村地区易达、人口密集的地方,并与其他公共设施相邻或相互衔接,以提高设施的利用率,方便村民就近就便参与体育锻炼。
许多地方以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为基础载体,不断提升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利用效率。上海在开展群众身边的活动赛事中,充分利用了建设在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以社区为赛事主要阵地,开创了多项周期性的社区层面的单项和综合赛事。如社区广场舞大赛,社区联盟赛,最大限度促进了群众身边体育设施的高效化利用。
“羊城运动汇”已成为广州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标志性综合赛事活动,项目设置以市民群众为中心,设置各类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运动,如球类竞技、技巧对抗、户外项目、智力运动、技能展示、水上活动等多种赛事。而相应赛事的举办必然以体育设施为载体,同样,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全民体育赛事,能够吸引大量观众和参与者,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利用效率。此外,赛事举办可以推动体育设施更新与改进,从而使公共体育设施更加适应现代化群众体育赛事的新需求。在社区举办群众性赛事,还可以促进居民参与和互动,增加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提升居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认同感和使用积极性。
(摘编自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我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调研与思考》)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有关全民健身的新闻述评,如果要给文章加一个标题,“多措并举,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最为恰当。
B.我国社区体育场地与行政村体育场地设施几近全覆盖,现在应该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身需求,建设更好的公共体育设施。
C.浙江省合理规划,节省用地,健身场地设施除了占地16亩的洋安健身中心以外,大部分都是利用城市的“金角银边”建设起来的。
D.全民健身的标志性综合赛事可以促进社区的群众体育活动,增加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提升居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认同感和使用积极性。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同步,城市布局一旦形成,在既成规模和格局上增设新的健身场地设施,势必破坏城市的内部和谐。
B.有关部门要就公共健身场地设施进行调查研究,明确供给端的缺陷以及需求端的迫切程度,特别重视普适性体育设施以外的设施需求。
C.乡村地区的体育设施要与社区中心、学校、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相邻或互相衔接,以提高设施的利用率,方便村民就近就便参与体育锻炼。
D.为避免公共体育设施无人问津,仅成为摆设,上海利用群众身边现有的体育设施,开创各种周期性的社区赛事,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广。
3.从政府的角度思考,城市和乡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请根据本文概括说明。(6分)
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C项,对“金角银边”理解错误。洋安健身中心虽然占地16亩,但建在新安江特大桥下,也属于城市的“金角银边”。
2.C 【解析】A项,“在既成规模和格局上增设新的健身场地设施,势必破坏城市的内部和谐”曲解文意。从原文“城市化进入后半程,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需同时考虑健身场地设施的规划工作”可知,文中的“城市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是指城市化进入后半程的工作,是城市更新的举措。B项,“特别重视普适性体育设施以外的设施需求”,曲解文意。从原文“除普适性的体育设施之外,尽快建立……清单”可知,“普适性的体育设施”包括在清单之内,全句的意思:“除了……之外,还要……”。换个说法就是“尽快建立包括普适性的体育设施在内的……清单”。D项,“为避免公共体育设施无人问津,仅成为摆设”之说主客颠倒,强拉因果。“利用群众身边现有的体育设施,开创各种周期性的社区赛事”,在客观上提高了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但在主观上是为了促进全民健身。
3.①加强规划,推进健身场地设施标准化建设;②调查研究,促进健身场地设施精准化供给;③赛事引导,促进公共体育设施高效化利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归纳文意的能力。作答本题,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层次划分,然后归纳层意,进而得到答案。全文公七段,第一段为总起,第二三两段谈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规划,第四五段谈公共体育设施的精准供给,侧重调查研究;第六七两段谈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侧重赛事引领。
二、体验真题,整体把握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它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的阅读材料是多维度的,是相对独立的。文本材料大多由文字、图表、漫画、数据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顺序不固定。
非连续性实用文本是指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实用文本”而言的多则阅读材料,主要由图表及片段等多则实用文本组成。如全是传记的片段文本组合,全是新闻的片段文本组合,或者由多则片段的传记、新闻等文本组合等。这种片段文本组合形式带有时代性、综合性、跨文本性的特点,大大拓宽了文本的呈现形式,给命题者取材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它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客观化、发散化。内容大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客观存在,材料间没有连续性,具有客观化、发散化的特色。
(2)选材热点化。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乡村振兴战略、中美贸易战等。
(3)源头多样化。材料来源有报纸、网络媒体、学术著作等。
(4)文本碎片化。没有完整的文本,都是截取片段。
(5)材料多样化。有纯文字类、图文类、综合类等。
非连续性实用文本尤其需要整体把握,表现在:
(1)非连续性实用文本形式上是“断”,内容上有“联”,阅读时需要把这个“联”找出来,从而居高临下,更好地掌握多则文本的异和同。
(2)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有涉及多则文本间异同比较的内容,如果不能整体阅读和把握,恐怕答题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在答题过程中,多数选项并没有明确注明“材料一”“材料二”之类的字眼,如果有了整体阅读和把握后,就会快速而准确地锁定范围,确定范围。
(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材料二:
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材料三:
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雪晶形态图
(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
eq \x(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辨明文体,注意标题和出处。
①体察文本特征,体会其暗示意义,迅速锁定关键信息。
②关注材料标题和出处,概括核心内容。
非连续性文本虽然多是节选,但在文段末尾往往会给出作者、标题或出处。标题和出处隐含的信息十分丰富,有时点明主旨,有时交代写作对象。
此外,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常常包含图表材料,而图表通常也有标题。图表的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对阅读和答题起着提示、指向的作用。
第二步:聚焦关键,提炼要点。
①多则非连续性文本,注意概括每则材料的文意。
②节选或碎片语段,注意抽取中心观点或关键词。
③聚焦五种句式:段首句、段尾句、总领句、总结句、观点句。
第三步:比较阅读,求同存异。
①多则材料、复合文本,同一主题。
②形态不一,性质各异,角度不同。
③比较各则材料,求同存异,提炼归纳。
(约6分钟)
请在完成“三步”阅读的基础上,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内容。
答案 ①关于雪花形状的研究 ②中国最早表述“雪花是六瓣”这一事实,开普勒开始研究其成因 ③德、英科学家对雪花六瓣成因及其晶体结构的初步研究 ④雪花形状的具体成因
(约8分钟)
1.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
答案 B
解析 此题要求选出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图解。材料三的文字部分阐述了雪晶的形状与温度、过饱和度的关系:雪晶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此时湿度增高,柱状会变成针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此时湿度继续增高(即过饱和度增高),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材料三的图表部分图示了雪晶的五种形状,尤其明确了六角形板状与枝蔓状。此题的四组图解中,A、D两项将六角形板状与枝蔓状的位置搞反了,C项将柱状与针状的位置搞错了。B项的图解与材料三的内容一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
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
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
D.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
答案 D
解析 A项“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无中生有。《韩诗外传》只是说“六出”,没有说“对称”。B项“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可知,开普勒没有解释其成因,是因为“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C项“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变必然为或然,材料二说的是“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
3.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意义:①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打开了人们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口,这对后人的研究起了引领作用;②开普勒关于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的思考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2)启示:热爱科学,培养兴趣;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或者:①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②尝试利用专业知识解答;③透过现象看本质。
解析 此题有两问,都是针对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而设的。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共有三大步:一是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二是因此思考雪花的形状及其成因,三是进一步猜想具体的成因。这两问的核心词语是“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我们的启示”。这里的“科学研究”,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开普勒时代的科学研究,二是当今的科学研究。这里的“我们的启示”也有几种理解:一是文本作者在材料全文(非节选材料)中所表达的启示,二是命题人个人的启示,三是面对节选材料的考生或读者所获得的诸多不同的启示。
三、跟踪练习,落实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在西方社会,传统观念认为味觉是由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组成。19世纪,德国医生汉尼葛对基本味觉的敏感度进行了测试,得出结论:舌头各部位对四种基本味道的感应各不相同。于是绘画了一张流传甚广的舌图。很多人由此便认为敏感度低的部分就不能感受该味道。1974年,科林斯博士对汉尼葛的工作进行了重新检测,认为他的主要结论是正确的:舌头的不同部位对味觉的敏感度不同,但差别不大。舌头、口腔腭和喉部各处都有味觉感受器,它们都能感受四种基本味道。人的味觉是靠味觉感受器感知的,但是舌头上的神经会向大脑传递信息,你的眼睛会“尝”到红辣椒的“辣”,你的鼻子也能“闻”到食物的气味,这些结合在一起,你就有了味道的概念。换句话说,视觉、嗅觉和味觉是互相影响的,眼睛和鼻子虽不能直接感知味觉,但颜色和气味能够增强或减弱味觉感受器对味道的感知。
(摘编自克里斯托弗·万杰克《如何感受美味》)
材料二
味觉变异是常见的味觉失灵,它常与年龄、性别、情绪、温度等因素有关,只有排除这些因素后,才能将它与疾病联系起来。例如,味觉的灵敏程度固人而异,儿童比成人强,青年比老年强,女性比男性强;同一个人,晚上比早晨强。情绪与味觉亦有关系,在愤怒、恐惧、焦虑、悲伤,或疲劳时,味觉会降低;较长时间的饥饿会使味觉暂时失灵,对食物的味感差;温度对味觉也有影响,在20—30℃之间人们的味觉灵敏度最高。此外,吸烟或过量饮酒,睡眠不足等,也会导致味觉异常。味觉异常也是一种味觉失灵。味觉异常有时与口腔卫生不良或味蕾受外界物质的暂时作用而发生的味觉变异有关。这些不属于味觉变异的范围。如有些牙膏中含有硫酸十二酯钠可使桔汁中的酸味尝起来是甜味。四环素药片在嚼碎后再吞服,舌面的苦味可变为金属味而持续一段时间,即使用水漱口及刮舌苔等方法也不能去除。
(摘编自健康新闻《味觉失灵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材料三
炒肝是北京特色风味小吃。没有吃过北京炒肝的外地人一般很难理解炒肝是个什么东西。所谓炒肝并不是炒的,而是煮出来的,而且除了肝,还有肥肠,肥肠一般还比肝更多一些。北京炒肝历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清朝同治年间,会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当时京城曾流传“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后语。勾芡是炒肝不可或缺的工序。所谓勾芡,是借助淀粉在遇热糊化的特性,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内,使卤汁稠浓,从而使菜肴汤汁的粉性和浓度增加,改善菜肴的色泽。
(综合整理《什么是炒肝》等网文)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感受美味—→(汉尼葛)舌头各部位对四种基本味道的感应各不相同—→(科林斯)舌头的不同部位对味觉的敏感度差别不大
B.味觉感知—→(味觉感受器)味觉主要靠口腔内的味觉感受器感知 —→(眼睛、鼻子)也能直接感知味觉
C.味觉失灵—→(变异)味觉变异与年龄、性别、情绪、温度、疾病有关 —→(异常)味觉异常不属于味觉变异的范围
D.小吃炒肝—→(特点)炒肝并不炒,肥肠要比肝多 —→(变化)“熬肝”“炒肺”不勾芡到勾芡,这是炒肝不可或缺的工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林斯对基本味觉的敏感度进行测试,所得出的结论与当年汉尼葛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表述方式略有不同而已。
B.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组成是由舌头和口腔器官感知到的,而“辣”是眼睛“尝”到的,所以不在基本味觉之内。
C.药物容易引发味觉变异,例如四环素药片在嚼碎后再吞服,舌面的苦味可变为金属味而持续一段时间,久久不能去除。
D.北京炒肝这种风味小吃名实不符,它不是炒出来,而是煮出来的,同时“炒”的也不尽是肝,其中肥肠要比肝还多。
6.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炒肝为什么要勾芡?(6分)
答案与解析
4.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和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眼睛、鼻子”“也能直接感知味觉”错误。从“味觉是靠味觉感受器感知的,但……”处可知,眼睛、鼻子没有味觉感受器,不能直接感知味觉,只能“增强或减弱味觉感受器对味道的感知”。
5.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和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结论是完全一致的”错误,汉尼葛强调“各不相同”,而科林斯强调“差别不大”。B项,“‘辣’是眼睛‘尝’到的”,否定舌头等器官对“辣”的感知,曲解文意。且“‘辣’是眼睛‘尝’到的,所以不在基本味觉之内”,强拉因果。C项,混淆了味觉变异和味觉异常两个概念,应该是“药物容易引发味觉异常”,而不是味觉变异。
6. 炒肝时勾芡,可以使卤汁稠浓,改善菜肴的色泽(2分);而色泽的改善会影响眼睛对炒肝的味觉感知(2分)。改善菜肴的色泽,可以影响人的情绪,防止味觉变异(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的能力。本题要求联系三则材料,多角度分析勾芡这一工序的意义。作答本题,首先要从素材三入手,抓住“使卤汁稠浓,改善菜肴的色泽”这一实质,分析勾芡的直接原因。然后结合材料一,抓住“这些结合在一起,你就有了味道的概念”,“视觉、嗅觉和味觉是互相影响”等语,分析色泽改善对味觉感知的积极作用;再结合材料二,抓住情绪与味觉的关系,分析色泽改善对于防止味觉变异的积极作用。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14:鉴赏诗歌形象: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14:鉴赏诗歌形象,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06:文化常识推断: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06:文化常识推断,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内文化常识整理汇编,表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高中语文二轮复习第一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热点2信息整理 论证分析理清句段明脉络学案: 这是一份2023高中语文二轮复习第一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热点2信息整理 论证分析理清句段明脉络学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