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共计10分,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来填在答题卡上)
1. 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下列不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是( )
A. 生物都能呼吸B. 生物都能进行运动
C. 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D. 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CD.生物都能呼吸、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都能繁殖后代,都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ACD不符合题意。
B.能运动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如植物一般不能运动,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 下列生态系统中,被誉为“地球之肺”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B. 海洋生态系统C. 森林生态系统D. 农田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详解】A.草原生态系统多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主要以低矮的草原植被为主,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仍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A错误。
B.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由于浮游植物数量极其庞大,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因此海洋生态系统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B错误。
C.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C正确。
D.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 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主要是农作物,D错误。
故选C。
3. 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能够把动植物遗体、排泄物等含有的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的是
A. 消费者B. 分解者C. 肉食性动物D. 植食性动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故B符合题意。
4. 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
A.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 海洋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D.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工的生态系统是由人类所建立的生态系统,即以人类活动为生态环境中心,按照人类的理想要求建立的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由于人类的强大作用,绝对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没有了。
【详解】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节区别,植物能持续生长,造成树木生长密集且长绿,热带雨林是一种茂盛的森林类型,是生物的乐园,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陆地上其他地方所不可比的,A不符合题意。
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虽然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但由于数量庞大,因为在地球上70%的水域中全是藻类植物,且代谢速率极快。所以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C符合题意。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植物,动植物种类少,D不符合题意。
【点睛】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了解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以及常见类型。
5. 生物体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睡莲的叶柄中空,便于根的呼吸
B. 竹节虫的体形能保护自己免捕食
C. 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翔
D. 猎豹的利爪不能自由伸缩不利极速奔跑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现象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定的结构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功能;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详解】A.睡莲的叶柄中空,有利于把空气传递到根部,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A正确。
B.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属于拟态,能保护自己免捕食,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B正确。
C.家鸽前肢变成翼,翼是鸟类的飞行器官,适于空中飞翔,C正确。
D.猎豹的利爪不能自由伸缩,能够有效抓地,从而有利于其极速奔跑,D错误。
故选D。
6. 下列哪一种现象不能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 拟态B. 保护色C. 警戒色D. 鱼摄取食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保护色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体色随环境而改变,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
【详解】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保护色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体色随环境而改变,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因此,生物的拟态,保护色和警戒色等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而鱼摄取食物是获取营养物质。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特点。
7. 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A. 消费者B. 生产者C. 分解者D. 阳光
【答案】D
【解析】
【分析】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
【详解】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给,而能量最初来自于太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然后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D正确。
故选D。
8. 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A. 植物体B. 叶绿体C. 叶片D. 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据此答题。
【详解】德国科学家吉尔曼“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的实验: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照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该实验说明有叶绿体的地方含有丰富的氧气,吸引了大量的好氧细菌,因此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恩吉尔曼的实验过程。
9.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农作物提供 ( )
A. 水B. 氧气C. 无机盐D. 有机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详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施肥的目的就在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无机盐。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肥料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10. 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用酒精给绿叶脱色需要隔水加热,原因是
A. 酒精易挥发B. 隔水加热才能使叶片的绿色褪去
C. 酒精是易燃品,必须隔水加热D. 酒精能使碘酒的染色效果明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脱色时的酒精加热时要采取隔水加热方式的是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11. 将四株大小相似的同一种植物的幼苗,分别培养在下列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的幼苗可能生长最旺盛的是( )
A. 糖水
B. 浓盐水
C. 土壤浸出液
D. 自来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详解】A.糖水中的糖是有机物,不能被植物体的根吸收利用,幼苗生长不良,A错误。
B.盐水中主要含钠盐,而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不利于幼苗生长,B错误。
C.土壤浸出液含有大量的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利于幼苗生长,C正确。
D.自来水含无机盐较少,对植物生长不利,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植物需要无机盐。
12. 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合作用的产物只有淀粉B. 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C. 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淀粉和二氧化碳D.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淀粉和氧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光合作用公式如图:。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故选B。
考点: 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
【详解】
13. 美洲的灰松鼠引入英国后,当地原有的普通松鼠几乎全部被灰松鼠所替代,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 共生B. 竞争C. 捕食D. 寄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A、共生指的是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信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共生是对彼此都有利的生活方式,A不符合题意。
B、美洲的灰松鼠引入英国后,当地原有的普通松鼠几乎全部被灰松鼠所替代,这是同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当地原有的普通松鼠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因此数量减少,B符合题意。
C、捕食关系是指动物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而形成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
D、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4. 科学探究的正确顺序是( )
①提出问题 ②制定计划③作出假设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和交流.
A. 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③②④⑤⑥C. ③②①④⑤⑥D. ②⑥①④③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探究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5. 从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来看,生物圈II号的失败说明的科学道理是( )
A. 人类迄今为止还无法建立一个人造的适合人类永久生存的环境
B. 生物圈II号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C. 生物圈II号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
D. 生物圈II号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科学家将它称为生物圈Ⅰ号。
【详解】生物圈Ⅱ号是科学家模拟生物圈Ⅰ号建造的一个实验基地,生物圈Ⅱ号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生物圈Ⅱ号计划设计在密闭状态下进行生态与环境研究,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是如何运作,并研究在仿真地球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人类是否适合生存的问题。虽然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技术想办法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等条件,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它用事实告诉我们,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可见A符合题意。
【点睛】了解生物圈Ⅰ号和生物圈Ⅱ号的基本情况以及生物圈Ⅱ号的相关内容,就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16. 下列叙述中,反映了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
A. 万物生长靠阳光
B. 初冬,大雁往南方迁徙
C. 北极狐的耳朵短而小
D.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使土壤疏松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2)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A.“万物生长靠太阳”,是环境因素中的光对生物的影响,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A不符合题意。
B.初冬,大雁往南方迁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影响,B不符合题意。
C.北极狐的耳朵短而小,是为了适应寒冷环境,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C不不符合题意。
D.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D符合题意。
故选D。
17. 在玻片上写上一字母p,则在显微镜的视野内看到
A. pB. bC. dD. q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在一张小纸上写好一个“p”字旋转180度后看到的是“d”。所以,在玻片上有一字母“P”,则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应该是“d”。
考点: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18. 乌贼遇到敌害时,会喷出墨汁,这一现象说明生物( )
A. 能生长发育
B. 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C. 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D. 由细胞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是指生物体接收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或信号后,通过生理或行为上的变化来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些刺激可以来自光、声音、温度、化学物质等各种感知通道。生物体通过感知器官或结构获取外界刺激的信息,并将其传递给信息处理系统或结构。根据刺激的性质和强度,生物体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比如逃避、寻找食物、交流等,以适应和维持自身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可见,乌贼遇到敌害时,会喷出墨汁,这一现象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9. 在银川市中考生物实验技能考试中,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较暗,这时他应该调节( )
A. 细准焦螺旋B. 物镜C. 目镜D. 反光镜
【答案】D
【解析】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只有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才能较容易地完成此类题目。
【详解】A.细准焦螺旋可以小幅度地升降镜筒,能精细调焦,使模糊的物像变得更加清晰,A不符合题意。
B.物镜起放大作用,是靠近被观察的物体的镜头,B不符合题意。
C.目镜起放大作用,是靠近人眼睛的镜头,C不符合题意。
D.反光镜是用来反射光线的,还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较暗,这时他应该调节反光镜,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 土豆富含淀粉,将发展成我国的第四大主粮,形成淀粉的原料是水和( )
A. 氧气B. 二氧化碳C. 有机物D. 有机物和氧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详解】根据光合作用的概念可知,光合作用的公式如图: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而土豆富含淀粉,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知,形成淀粉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因此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每空0.5分,共20分)
21.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制造_______,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虫和鸟,所以它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
(2)图中的虫和鸟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它们不仅能帮助植物传粉和播种种子,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3)图中的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通过①、②、③可以看出,它们的生活依赖于动植物遗体中的_______,通过______(填序号)可以看出,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______又能够被植物重新利用。
(4)综上所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_______的关系。
(5)在这个环境中,所有的生物__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说出你的理由_____。
【答案】21. ①. 有机物 ②. 生产者
22. 消费者 23. ①. 细菌、真菌 ②. 有机物 ③. ④ ④. 无机物(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24. 相互依存 25. ①. 不能 ②. 缺少非生物部分
【解析】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2.题图中:①②③代表被分解者分解,④代表分解产物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小问1详解】
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组成成分。可见,该图中,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虫和鸟,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小问2详解】
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生物,主要指动物。可见,图中的虫和鸟是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小问3详解】
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结合题图和分析可知,图中的细菌、真菌是分解者,通过①、②、③可以看出,它们的生活依赖于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通过④可以看出,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又能够被植物重新利用。
【小问4详解】
在长期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而微妙的相互关系,包括竞争、共生、寄生、捕食等多种形式,这些关系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可见,各种生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结合题图可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小问5详解】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只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
22.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银边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在步骤1中,将植物放在黑暗处的目的是_______。
(2)在步骤2中,遮盖黑纸片是为了_______。
(3)在步骤6中,滴加的试剂是_______,其目的是为了检验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_______。
(4)如图,实验前,叶片A部分呈________色,叶片B、C部分呈________色;实验后,叶片B部分呈______色;叶片A部分与叶片______部分对比,说明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
(5)________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叶肉细胞中含有的_______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答案】22. 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23. 形成对照
24. ①. 碘液 ②. 淀粉
25 ①. 银白 ②. 绿 ③. 棕 ④. C
26. ①. 叶##叶片 ②. 叶绿体
【解析】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1暗处理→2部分遮光、光照→3摘下叶片→4酒精脱色→5漂洗→6加碘液→7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小问1详解】
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在步骤1中,将植物放在黑暗处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小问2详解】
步骤2中,用不透光的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放置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遮光处理时,除了光照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故遮光处理可形成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光照。
【小问3详解】
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我们经常用碘液来鉴定是否有淀粉存在。本实验中,滴加碘液变蓝说明生成物是淀粉。可见,在步骤6中,滴加的试剂是碘液,其目的是为了检验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小问4详解】
题图中,实验前,叶片A部分是银边,无叶绿体,因此呈银白色;叶片B、C部分具有叶绿体,因此呈绿色。实验后,叶片的遮光B部分没有淀粉,因此呈碘液的棕色;叶片A部分不变蓝,叶片C部分变蓝,两者对比,唯一变量是叶绿体,其它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说明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
【小问5详解】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因此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只在含有叶绿体的部位进行。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幼嫩茎的绿色部位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可见,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叶肉细胞中含有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3. 下图是显微镜结构图,据图回答问题:(【 】内填数字,_________上填文字)
(1)使用显微镜对光的正确顺序是______。
①选遮光器上适宜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②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③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④转动反光镜调节出一个白亮的视野
(2)用来调节视野光线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____】______。转动【____】_________,镜筒可大幅度升降。转动【____】_______,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使物像更清晰。
(3)一般观察时应先选用_______物镜。(填“高倍”或“低倍”)调节物镜需转动______。
(4)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看到视野中有一个污点。当用手推动装片时,视野中的污点也随着移动,这时污点是在_______上;如果视野中的污点不随着移动,则污点是在上_____;若此时转动目镜,污点不动,则污点一般是在_____上。
(5)显微镜中光圈的作用是( )
A. 可以反射光线
B. 可以调节光线的角度
C. 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D. 可以调节视野的明暗
【答案】(1)②①③④
(2) ①. ⑩ ②. 反光镜 ③. ④ ④. 粗准焦螺旋 ⑤. ⑦ ⑥. 细准焦螺旋
(3) ①. 低倍 ②. 转换器
(4) ①. 装片 ②. 目镜或物镜 ③. 物镜
(5)D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目镜,③是镜筒,④是粗准焦螺旋,⑤是转换器,⑥是物镜,⑦是细准焦螺旋,⑧是载物台,⑨镜臂,⑩反光镜,⑫镜柱,⑬镜座。
【小问1详解】
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用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并调节反光镜,同时左眼注视目镜,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因此使用显微镜对光的正确顺序是②①③④。
【小问2详解】
⑩反光镜和遮光器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反光镜有凹面镜和平面镜两面,凹面镜聚光,可使视野中光线变强。遮光器的大小不等,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光圈越小,视野就越暗。④粗准焦螺旋比较粗,升降镜筒的范围大;⑦细准焦螺旋比较细,升降镜筒的范围小,可使物像更清晰。
【小问3详解】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要先用低倍的物镜找到物像,需要时再换高倍的物镜,调节物镜需转动⑤转换器。
【小问4详解】
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移动装片,污点移动就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装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如果不在目镜和装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小问5详解】
调节亮度遮光器上的光圈大小可以调节,光圈大小是可以控制亮度的,光线弱就调大,光线强就调小,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4. 炎炎夏日,我们在茂密树林中感到比较凉爽,空气比较湿润,这与植物的存在有关吗?为此,某校生物学研究小组设计并实施了“植物对空气湿度影响”的探究实验。在一个晴天的早晨、中午、晚上三个时间段,他们用干湿计分别测量裸地、草地、灌木丛的空气相对湿度(注意远离水源),每个数据的测量时间相隔8~10分钟,每个时间段内同一地点测量三次,计算平均值,记录于下表中。分析回答问题。
(1)根据实验设计,他们作出的假设是______。
(2)本实验设置裸地的目的是________,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实验中测量三次,求平均值的目的是______。
(3)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表中数据绘制成甲图和乙图来呈现实验结果。
①从甲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草地一天中_________时间段的空气相对湿度最低,
②从乙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不同植被对空气相对湿度影响不同,其中_______影响最大,由此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
【答案】24. 植物对空气湿度有(无)影响
25. ①. 形成对照 ②. 植物情况 ③. 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
26. ①. 中午 ②. 灌木丛 ③.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小问1详解】
因为该小组探究的是“植物对空气湿度影响”,可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吗?作出对应假设:植物对空气湿度有(无)影响。
【小问2详解】
裸地上没有植被,不会被其他环境条件所影响,所以裸地是对照组。本实验设置裸地的目的是形成对照。探究的是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用干湿计分别测量裸地、草地、灌木丛的空气相对湿度,其中变量是植被的情况。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所以,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湿度时,对每个地点、每个时间都要测量3次,然后计算这3次数据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
【小问3详解】
①从甲图可以得出结论是:草地一天中中午时间段的空气相对湿度最低。
②从乙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不同植被对空气相对湿度影响不同,其中灌木丛的相对湿度最高,所以植被对灌木丛的影响最大。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所以,根据上述数据分析,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植被影响着空气湿度。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影响环境。 区域
时间
早晨
中午
晚上
裸地
53%
18.5%
45%
草地
74%
39%
54.3%
灌木丛
82.5%
40%
69.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A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A卷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A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共2页。
这是一份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