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名著《儒林外史》-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展开作者简介
壹
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要点梳理
贰
【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全书五十六回,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回应“楔子”。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这一百年间几代士人的命运遭遇。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二回至第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娄二、娄四)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揭露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
第二部分(第三十一回至第四十六回),主要描写作者设想的理想人物。作者着重写了三个故事情节: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故事情节,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第三部分(第四十七回至第五十六回),主要描写那帮维持文运的“星君”消散之后更加恶劣的社会风气,儒生一代不如一代,唯有几个市井奇人勉力维持,但也只能算是前贤余音罢了。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及乾隆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内部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民间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严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牢笼士人、统治思想。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风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即“儒者之林”,指学术界。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有所区别。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与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作品主题】
《儒林外史》以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士人们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批判。作者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在这个制度下士人丑恶的嘴脸,讽刺了地主豪绅的贪婪刻薄、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名士附庸风雅的虚伪卑劣,乃至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所谓的读书人灵魂的扭曲。作者通过描绘这幅儒林“群丑图”,展现了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同时作者通过刻画少数的贤者奇人来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艺术特色】
独特的串葫芦式结构
《儒林外史》一反以前长篇小说的形式,运用了独特的串葫芦式结构。作者不是从写人出发,而是着重描写世相,所以全书无主干人物贯串。虽然这种结构表面上缺少情节的自然联系,故事也并不一定完整,但这种形式却足以表现全书一以贯之的深刻意蕴,具有情理上的必然性。
讽刺手法
(1)善用人物前后行为的对比,进行辛辣的嘲讽。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所表现的不同嘴脸;
(2)善用白描手法暴露人物可笑可鄙的内心世界。如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根手指不肯断气;
(3)通过描写人物言行,以喜剧手法展示人物的矛盾性。如严贡生自称为人率真,不占人便宜,却被小厮当场戳穿;
(4)通过描写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犀利的讽刺。五河县各家送女性老人牌位入节孝祠,鼓乐喧天,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六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卖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这里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滑稽可笑,极尽讽刺之能事。
现实主义色彩
《儒林外史》中人物的性格不再类型化,而是由单一变为复杂。作者展示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人情世故以及人物性格发展的复杂过程。像匡超人,由一个忠厚孝顺的青年逐渐变为结交权势、卑鄙恶劣的儒林败类,书中对其变化过程的描写真实可信,很有说服力。在中国小说史上,《儒林外史》完成了从传奇性到现实性的过渡,其描写的对象更贴近现实人生。
【重要人物】
腐儒的典型 — 周进、范进
周进头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书中集中力量叙述周进与范进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经历,揭示了科举制度如何以巨大的力量扭曲、摧残读书人的心灵。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使读书人完全失去自我。
贪官污吏的典型 — 汤奉、王惠
他们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贪婪、蛮横。这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场的腐败不堪。
南昌知府王惠,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任,便了解此地“出产”。知县汤奉为求升官,沽名钓誉,将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将送肉的老师夫迫害致死。
八股迷的典型 — 马纯上、王玉辉
马纯上为举业空耗终生,却一再热心宣扬科举考试,他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结果他成为麻木愚昧,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人。作者通过刻画马纯上,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被科举制度异化的读书人的迂腐灵魂。
王玉辉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人的良心与礼教的冲突。封建礼教对其灵魂之腐蚀已到惊人的地步,他甚至鼓励女儿殉葬,认为这是青史留名的事,不应该阻拦。他的迂腐、愚昧和执迷不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残害。
伪君子的代表 — 王德、王仁
作者在赋予这两个人物名字时,就寓有讽刺之意,王者,亡也,王德、王仁也就是“亡德”“亡仁”,即“无德无仁”。
王德、王仁,一个是府学廪膳生员,一个是县学廪膳生员,嘴上虽说“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工夫”,但眼睛里看见的,心里想着的却都是银子。他们受了贿赂后,毫无良心地在亲妹妹王氏快要死去的时候,帮助妹夫严监生把赵氏立为正室,使王氏在这热闹中断了气。
伪君子的代表 — 严监生
严监生,字致和,是个胆小吝啬的人。严监生临终之际,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才咽了气。这个细节描写说明了严监生的吝啬。当然,他的性格中也有慷慨与不乏人情味的一面。他出钱替哥哥了结了官司;在王氏生前,他每年都给她三百两私房钱。因此,在分析人物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
虚伪贪财的恶霸代表 — 严贡生
他六亲不认,自己的弟弟严监生病重时,他不关心,弟弟死后三四日,他才从省里回来;他虚伪贪财,在严监生死后就要霸占其房产;他惯于欺压和敲诈,他故意把云片糕放在船家边上引诱船家,诬赖船家吃了他救命的药,把船钱赖了。
独立女性的代表 — 沈琼枝
书中唯一一个新女性形象,她发现被宋家骗婚后勇敢反抗,逃到南京,靠刺绣、卖文为生,自食其力。沈琼枝靠卖文为生的生活固然艰难,但毕竟走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径,毫无疑问,这是独立女性的曙光,代表了女性的未来与成长的方向。
形形色色的假名士 — 杜慎卿、娄三、娄四
他们最初热衷科举,碰壁之后,转而清高,毫无真才实学。他们故弄风雅,空虚做作,不学无术。明明是趋势之徒,却伪装成不叩权门;明明是不学无术之徒,却自命不凡。他们愚蠢自大,使人发笑,其行径也使人憎恶。
正面典型 — 王冕、杜少卿、市井四奇人
王冕出身田家,学问无不精通,安于贫贱,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抨击了科举制度。杜少卿是以作者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不甘受礼法拘束,不愿做官,言行上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而市井四奇人,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不受功名富贵羁绊,追求自由生活,表现出正常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
填空题。
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这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些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2.封建社会里把“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称为“儒林”。《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作品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师说》等。《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共56回。
3.你所在的学校举办“演绎名著·再现经典”活动,请参照示例,结合小说《儒林外史》内容,将提纲补充完整。
第一幕《大醉宴高朋》杜少卿对待故交韦四太爷和娄老太爷十分有礼,即便对戏子鲍廷玺也是热情招待,还把珍藏了九年的陈酒拿出来,与亲朋好友大醉一场。
第二幕《夫妇携手游山》杜少卿搬去了南京,找到房子后接来家眷,“娘子因初到南京,要到外面去看看景致”。杜少卿约姚奶奶做陪客,带妻子到清凉山游玩。
第三幕《当卖周济他人》杜少卿把自己刚做的一箱衣服当了帮助杨裁缝葬母,感到手头吃紧时卖地得钱一千两帮助求助的娄老太爷的孙子、看坟的黄大和组建戏班子的鲍廷玺等人。
4.吴敬梓善用讽刺艺术塑造人物,在《儒林外史》中运用了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塑造了“喜极而疯”的范进,“伸着两根指头难以咽气”的严监生(或“严致和”),以及标榜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却拦劫别人家猪的严贡生(或“严致中”)。
5.《儒林外史》是我国 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小说刻画了读书人的众生相,其中善画无骨荷花的王冕,点了范进试卷使他中了秀才的周进。
6.吴敬梓出身于安徽全椒(地名)一个名门望族,他创作的《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鲁迅评价它是:“ 秉持公心 指摘时弊”全书56章。它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小说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有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女子沈琼枝 ,有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后隐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的王冕,有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 周进,有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 严贡生。
7.《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共56回。在这部书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周进。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8.根据所阅读的名著,完成下列填空。
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艺术高峰清代作家吴敬梓所创作的 《儒林外史》,它是一部以批判科举为中心思想的长篇小说,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如塑造了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度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 周进,还有家财万贯却极度吝啬的严监生。
9.吴敬梓善用讽刺艺术塑造人物,在《儒林外史》中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刻画了“喜极而疯”的 范进、“伸着两根指头难以咽气”的 严监生(或“严致和”)、以及标榜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却拦劫别人家猪的严贡生(或“严致中”)。
10.同为女性,《儒林外史》中鲁小姐在丈夫科考无望的前提下,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11.《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其中有些情节引人发笑又耐人寻味,如周进在贡院一头撞向号板、满地打滚痛哭地情节,夸张地描写了士人醉心功名的丑态。
12.“半夜里不见了轮头子——攮到贼肚里!只是我将来再发了晕病,却拿什么药来医?你这奴才,害我不浅!”句中的“我”指的是《儒林外史》中的 严贡生。
13.一部《儒林外史》没有宏大叙事的主题,只有“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的关切;这里没有唐诗宋词的深远灵动之意境,唯独多了令人难忘的细节刻画,让严监生“剪灯芯”与范进“使银箸”成为至死不忘“功名蹭蹬”的写照。这不是指摘“功名利禄”的不可取,而是在叩问功名利禄中的士人该如何清醒地审视自我。
14.《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被吹捧为能作“天地间之至文”,竟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填人名)
15.她看到街边粗鲁无礼、嫌贫爱富、尖酸刻薄的摊贩阿张时,立刻便想起了胡屠户。而无意中嗅到梅香时,玲玲总认为梅花就是书中的杜少卿,他不愿为官,淡泊名利却积极的参与到社会中。在支持个性自由和女性解放方面,他是那样的积极乐观。在以讽刺 手法著称的《儒林外史》中,他让人们从腐臭的科举制度里觅得一缕馨香。
16.下列两段情节,分别与《儒林外史》中两个人物相关。请你从括号内的人物中选出正确的人物填空,并结合整本小说写一句对此人物的评价。
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金有馀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众人多慌了,只道一时中了恶。
人物评价:如典型的腐儒形象/沉溺于科举难以自拔/厚道善良迂腐的知识分子等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可曾婚娶, 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 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人物评价:如寒门孝子蜕变衣冠禽兽/科举制度下泯灭良知/虚荣势力的丑恶小人等。
17.《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语),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刻画了中举之后喜极而疯的范进、伸着两个指头难以咽气的严监生……不仅如此,作品还通过塑造少数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如淡泊名利、让管家卖地大方资助他人的杜少卿。
18.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儒林外史》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通过描绘士林“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如被吹捧为能作“天地间之至文”竟连苏轼是谁都不知道的 范进。书中也塑造了王冕、杜少卿等贤者奇人,这些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9.在《儒林外史》书末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都有奇本领:在寺院里安身的季遐年写得一手好字、卖纸火筒的王太下得一手好棋、开小茶馆的盖宽 画得一幅好画 、做裁缝的荆元弹得一手好琴。
20.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 儒生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批判。书中还通过描写少数淡泊名利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二、简答题。
1.《儒林外史》以讽刺的笔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蕴含着深刻意味。阅读范进中举时,把你认为可笑的地方画出来,想一想可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答案】示例: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说“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是“如至亲骨肉一般”的“世弟兄”,那么范进中举前张乡绅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辞与当初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其丑恶的灵魂、可鄙的形象跃然纸上。
2.《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请你结合《范进中举》的内容,说说如何欣赏讽刺笔法,200字左右。
【答案】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可举范进中举发疯情节)讽刺作品还可以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例如“范进中举”这一回,写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众人一同回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一细节,作者写来不动声色,却活画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出作者
对于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3.鲁迅指出:“《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音或隐语寓其姓名。”“卜信”隐语实则质朴有信,“牛浦”隐语实则欺世盗名,坑蒙拐骗。这两处都运用了反语,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意味。请你从下面人物中任一人,说说他姓名的隐语,并分析其讽刺义。
周进 范进 王德 王仁 匡超人
【答案】示例1:昏朽的“二进”竟然取名“进学”的“进”:一位姓“周”,“周”有“方正”之意;另一位姓“范”,“范”为“范式”之意。形成反差,作者借“周”的“方正”之意有力讽刺汲汲于名利富贵的读书人,批判了科举制度。
示例2:王仁、王德是“忘仁”“忘德”的谐音,结合小说的相关情节来看,有着强烈的讽刺效果。王仁、王德自己的妹妹王氏患上重病,气息奄奄,他们却并不关心,反为了逐利要帮外人赵氏上位。自己说的“纲常上做功夫”,有利可图时,满嘴荒唐言,“一身正气”地“代孔子说话”,在自己的胞妹死亡之际,没看到他们伤心痛哭,看到的是两个舅舅的“忘仁”“忘德”是封建仁义道德的讽刺者。
示例3:匡超人姓匡名迥。“迥”是“卓越”的意思,与他的字“超人”意思一致。匡二本是乡下穷苦之人,却一路逆袭,最终成了内廷教习。集中反映了一个社会聪明才智的知识阶层,不以道德沦丧为耻,竟然肆无忌惮地追名逐利而能畅行无阻,这才是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吴敬梓对于这一“卓越”人生,暗含了很多讽刺。
4.《骆驼祥子》中小福子性格软弱,逆来顺受,被命运吞噬,最后自杀。而文学作品中一些女性却选择了另外的人生之路。请你以《儒林外史》中沈琼枝或《简·爱》中简·爱的形象为例,结合具体情节做分析。
【答案】示例一:《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被盐商(宋为富)欺骗,不愿做妾。她泼辣怒骂,维护自身尊严。父女遭迫害,只身流落金陵,以卖诗沽绣为生。被状告逃婚后,在公堂上证明自己的才华,打动县令,放她还乡,另行择婿。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凭借自己的力量主宰命运。
示例二:《简·爱》里的简·爱,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在得知罗切斯特有妻子之后毅然离开。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后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5.《儒林外史》中的众多人物可悲又可笑。结合相关的情节,简析周进和匡超人这两个人的可笑可悲之处。
【答案】(1)周进:六十多岁的周进在贡院撞号板痛哭,当那群商人答应替他捐监生,让他获得乡试资格时,他居然趴在地上向他们磕头,让人觉得可笑。这可笑行为的背后蕴含着他的可悲,他终身匍匐在科举脚下,耗尽毕生精力,直到六十多岁,还没获得乡试资格,且执迷不悟,让人觉得可悲。
(2)匡超人:匡超人进学之后,居然自命不凡,向别人吹嘘自己是读书人所供奉的“先儒”,让人觉得可笑。这一可笑行为说明他踏进儒林之后就受到了腐蚀,丧失了淳朴善良的本性,人格沦丧,因而也是可悲的。
6.专题二:《儒林外史》中王德、王仁和卜诚、卜信两兄弟的名字与他们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答案】示例:王德、王仁和卜诚、卜信两兄弟的名字则是取自谐音“亡德亡仁”与“不诚不信”,仁德诚信本是好字,用在他们的名字里恰好讽刺了他们不讲仁义道德的虚伪丑恶嘴脸。
7.《儒林外史》刻画了很多典型的人物形象。比如王冕、周进、范进、严监生、严贡生……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他的典型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严监生很吝啬。虽拥有十万银子家产,却极度吝啬;临死,见灯盏内点着两根灯草,恐耗油过多,伸出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直到其妾揣知其意,挑掉一根,始点头死去。
1.(2023·江西·统考中考真题)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请以《儒林外史》的某一情节为例,简要分析其所揭示的现实矛盾。
示例:《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病危之际因家中点着两根灯芯而迟迟不肯咽气的情节,揭示了一个守财奴临终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讽刺了当时疯狂追逐金钱的社会现象。
【答案】示例:《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这一情节,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众人一同回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一细节,作者写来不动声色,却细腻地描绘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唯恐逢迎不及的画面。由此,作者深刻揭露出古代读书人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的不同形貌,对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2.(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面这段文字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在此之前,范进、严监生等儒林中人已经登场,以杀猪为业的胡屠户也因为女婿得以亮相……当你初读这部小说,在那些可笑的身影之间看到“雨花台上两个挑粪桶人”时,内心或许有过不一样的感受。现在,请重读这段文字,在范进、严监生、胡屠户中任选一人与这“两个挑粪桶人”作比较,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理解?请简述。
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
【答案】示例一:范进中举之前,唯举业是问,不治生产,生活潦倒,精神紧张;中举后,因大喜过望外而发疯,上演了一出斯文扫地的闹剧;做官后,大肆敛财,干预词讼,可见其眼中只有名利。雨花台上的两个挑粪桶人,在完成一天的劳作后,相约喝茶、看落日,地位卑微却不失诗意。两者相比,挑粪桶人的存在更能折射出范进们的鄙陋和龌龊,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和批判力。
示例二:严监生是守财奴,对人悭吝,对己也是吝啬异常:在病得饮食不进、骨瘦如柴时,仍然舍不得银子吃人参;临终时,又因灯盏里多了一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雨花台上那两个挑粪桶人,虽身处社会底层,但在一天的劳作之后,尚且能想着喝茶、看落日,骨子里自有一股不俗之气。两者相比,更能见出作者对儒林中人的辛辣讽刺。
示例三:胡屠户是势利眼(市侩):范进才中了秀才,他就教训女婿凡事要有体统,不得与做田的、扒粪的平头百姓平起平坐;范进向他借钱去参加乡试,他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范进中举发疯,他不敢轻易答应打范进嘴巴以治其疯病;范进赏了他六两多银子,他又是千恩万谢。雨花台上两个挑粪桶人,在劳作之后相约喝茶、看落日,言行中有风雅脱俗的一面。他们和胡屠户虽同在社会底层,但内心世界迥异,是污浊社会中的一抹亮色。
3.(2022·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儒林外史》描绘了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幅生动鲜活的士人百态图,作者对不同的读书人有不同的情感态度,试以下面两个人物为例简要概括。
⑴杜少卿 ⑵周进
【答案】 (1)杜少卿淡泊名利,蔑视礼法,仗义在财,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对这类人物是欣赏、歌颂的。 (2)周进热衷科举,醉心功名,迂腐可笑,是一个典型的封建腐儒。作者对这类人物是批判、否定的。
4.(2023·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古典名著中常有“真假之册”,如《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水浒传》中的真假李逵、《儒林外史》中的真假牛布衣。选择其中一例,简述故事和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示例一:六耳猕猴变作孙悟空的模样,打昏唐僧,抢走行李,自己要上西天拜佛求经。后来如来佛祖辨明正身,六耳猕猴被孙悟空一棒打死。启示:亲眼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要全面客观的看问题;遇到问题要学会沟通;与人相处,要有包容之心。
示例二:李逵下山寻母,半道遇到假李逵打劫,李逵降伏假李逵后得知他叫李鬼,因为无钱奉养老母,才出此下策,李逵心生怜悯将他饶恕,并给他一些钱财。体现出李逵正直善良、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启示我们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示例三:牛浦郎得到了当时已经逝世的一位诗人牛布衣的诗集,就动了歪心思。从此,这少年就从牛浦郎变成了牛布衣,摇身一变成了著名诗人。在被牛布衣的老妻发现后,还胡诌抵赖。体现出牛浦郎品行恶劣、皮厚心狠、喜欢骗人的性格特点。启示我们要诚实做人,不能沽名钓誉。
专题12 名著《简·爱》-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2 名著《简·爱》-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共11页。
专题10 名著《水浒传》-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0 名著《水浒传》-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共19页。
专题01 基础知识:字音字形-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1 基础知识:字音字形-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看是否违背拼写规则,谨防误读形声字,熟练掌握多音字,准确区分同音字,改正习惯性误读,不受方言的影响,*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