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东营一中高二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及答案(九科)
2024东营一中高二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生物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东营一中高二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生物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东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收心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H+对呼吸的调节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的。血浆中的H+浓度升高,会直接刺激动脉中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限制了血浆中H+对脑干中的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但是CO2可通过血脑屏障,并与水反应解离出H+,从而对中枢化学感受器产生刺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剧烈运动可使血浆中H+浓度升高,呼吸加深加快
B. H+浓度升高引发呼吸加深加快属于正反馈调节
C. 血脑屏障的存在可减少酸碱失衡对脑的影响
D. H+和CO2对呼吸的调节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
2. 人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可支配同一器官,如唾液腺的血管平滑肌同时受交感 缩血管神经、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支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支配血管的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B.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缩小,利于完成排尿反射
C.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能对血管进行支配,且二者作用效果相反
D. 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3. 猪与人的血糖调节机制相似,但猪摄食量大、运动量少,却不易得糖尿病。科学家为探究其原因,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果:①猪胆酸(HCAs)占猪血清总胆汁酸的76%,人的HCAs只占24%。②抑制HCAs合成后,血液中由肠道细胞产生的GLP-1含量显著降低,GLP-1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等作用。③在HCAs的作用下,肠道细胞膜上的FXR受体被拮抗时,GLP-1水平升高。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糖尿病患者血清中HCA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
B. 猪体内血糖转变为甘油三酯和合成肝糖原的效率比人的低
C. 肠道细胞膜上的FXR受体表达水平越高,血糖水平越低
D. 猪体内高水平的HCAs通过提高GLP-1的含量使血糖浓度降低
4. 免疫吸附是指利用具有特定亲和力的物质,特异性的吸附清除患者血液中的内源性致病因子。借助免疫吸附剂葡萄球菌蛋白A(SPA)的免疫吸附,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
B.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关
C. 推测 SPA 免疫吸附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D.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被 SPA免疫吸附
5. 肾上腺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有关肾上腺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GC、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可以提高血糖浓度
B. 图中以下丘脑作为靶器官的激素有肾上腺素、GC和ACTH
C. 若长期大剂量使用GC,则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
D. 人在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大量增加,此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
6. 已知药物A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使发烧病人退热,科研人员为探究A的结构类似物B是否具有相似的作用,将A、B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利用发热猕猴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丁组的处理为损毁下丘脑的发热猕猴模型+2mLB溶液
B. 发热猕猴模型相比正常猕猴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持续大于散热量
C. 猕猴退热时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会减少
D. 根据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可知药物B也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退热
7. 下图表示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速度可作为达尔文实验的因变量
B.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了生长素透过琼脂片向下传递
C. 拜尔的实验在黑暗中进行是因为光照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
D. 温特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引起的
8. 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不同因素(a、b、c)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和b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B. 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a因素的制约作用会减弱
C. 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可用c代表
D. 寒流对某种食草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可用b表示
9. 科研人员研究了两种浓度的天门冬氨酸(Asp)对铜绿微囊藻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统计铜绿微囊藻的数量时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图2表示第4天统计时一个中方格中该藻的数量(假设铜绿微囊藻在计数室中均匀分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抽样检测法可用于调查铜绿微囊藻的种群密度
B. de段铜绿微囊藻数量快速增长,其增长率小于ef段
C. 图1中两种浓度的Asp均可提高铜绿微囊藻的种群密度
D. 图2表示的是用25μml/LAsp处理后得到的结果
10. 树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树线以下分布着以乔木为主的森林,而树线 以上则是矮生灌木丛或草甸等,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树线上下的主要植被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阳光
B. 图1不同海拔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 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成正相关
D. 植被厚度较大时,会形成一道厚厚的“封锁墙”,植物种子落于此地难以萌发
11. 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₁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1是生产者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 B2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 C2包含初级消费者粪便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可表示为A₁+A₂+B₁+B₂+C₁+C₂+D₂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很多诗句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庄子·内篇·人间世》)中的伐桂、割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韩非子》)中的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关系,体现了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C.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吴兴杂诗》)中的种植结构及水乡传统农业,体现了对群落的垂直结构及生态工程整体原理的应用
D. “去其螟腾,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诗经·小雅·北山之什》)中农田去虫害,体现了农业生产中对能量流动的实践应用
13. 下表为四类生态系统的能量调查数据,其中净初级生产量是指生产者能够传递给更高营养级的基本能量。平均生态效率是指净初级生产量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平均比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远洋生态系统营养级最多,推测其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最多
B.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可以传递给最高营养级的能量约为0.2kcal·m-2·年-1
C.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营养级数目最低说明其物种丰富度最低
D. 推测生态系统的平均生态效率越高,维持的营养级越多
14. 马尾藻起源于大西洋,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漂浮状态的马尾藻由于快速生长引发海水变色的现象被称作“金潮”。我国南海某些区域发生的“金潮”对旅游经济、渔业资源、海洋环境造成了破坏性影响。图示为以马尾藻为起点的部分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海龟与海葵有捕食和竞争关系,若海葵大量减少,短时间内贻贝会因缺少竞争而增多
B. “金潮”的发生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会引起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C. “金潮”发生时,水体溶氧量下降,鱼虾大量死亡导致的水环境破坏属于负反馈调节
D. 除人工捞取马尾藻外,还可大量引入大西洋中以马尾藻为食的动物来治理“金潮”
15. 我国早在9000年前就可以运用发酵技术获得产品,为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时,可通过控制发酵的温度、发酵液的pH等措施降低乳酸菌使果酒变质的概率
B. 利用酵母菌酒精发酵进行传统酿酒过程中,需一直保持无氧的条件
C. 泡菜坛装八成满可以防止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乳酸菌等产生的CO2使发酵液溢出
D. 腐乳鲜美的味道主要由曲霉分解蛋白质产生的小分子肽和氨基酸引起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科研人员将枪乌贼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培养液中研究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装置如图。 已知图示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并连有电表I、Ⅱ、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增大培养液Na+浓度,在P 点给予适宜的刺激,三块电表指针偏转幅度都会增大
B. 在T 点给予适宜的刺激,神经纤维膜内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C. 在 T 点给予适宜刺激,三块电表都将发生两次偏转
D. 分别给予P 点和T 点相同刺激,电表 I 指针的摆动次数相同
17. B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Th细胞)相互作用之后细胞被活化的过程如图。CD80/86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表达的蛋白质,CD40L是Th细胞活化后表达的蛋白质,BCR和TCR分别是B细胞和T细胞表面的受体,CD40、MHCⅡ、CD28均为细胞表面蛋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活化B细胞的两个信号分别是抗原刺激和CD40L
B. 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与Th细胞可相互提供信息
C. B细胞表面的BCR与该B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识别相同的抗原
D. B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以将抗原信息加工后呈递给Th细胞表面的TCR
18. 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光敏色素A突变体、光敏色素B突变体的水稻种子培养在含有不同浓度赤霉素合成抑制剂(PAC)的固体培养基上,在光照条件下培养8天后测量地上部分和主根长度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已知光敏色素突变体不能合成相应光敏色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AC的浓度和光敏色素的有无
B. 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赤霉素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
C. 在一定PAC浓度范围内,PAC对主根生长起抑制作用
D. 由图2可知赤霉素对主根的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性
19. 普通大蓟马和西花蓟马是寄生在豆科作物上的两种害虫,捕食螨是两者共同的天敌。为明确两者的种间竞争情况,给予三种不同的培养条件,在每种条件下同时培养两种蓟马,分别统计了两种蓟马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普通大蓟马对于菜豆豆荚和豇豆豆荚的喜好不同
B. 在未加入捕食螨的情况下,西花蓟马终将取代普通大蓟马
C. 加入捕食螨后,在菜豆豆荚上普通大蓟马的种间竞争能力变弱
D. 寄生作物的种类和捕食者的存在都会影响两种蓟马的种间竞争
20. 微囊藻是生活在湖泊中的一种蓝细菌,它产生的藻毒素难以降解,并能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某湖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数据(单位:J·cm-2·a-1)如表所示。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藻毒素能促进微囊藻繁殖,从而提高湖泊的生物多样性
B. 微囊藻大量繁殖会使生态系统中能量X减少
C.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81.5J·cm-2·a-1
D. 能量从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约为17%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Ⅱ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主要表现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的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1)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作为信号分子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___(答出两点即可),又能抑制血糖来源,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还有___。
(2)脂肪细胞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部位,为探究人参皂苷(GF2)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用1μml/L地塞米松(DEX)处理小鼠脂肪细胞得到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并进行如下处理,测定实验结果如下表。
①表中X溶液为___。
②请根据表中数据概括实验结论___。
③根据表中结果,推测GF2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是___。
(3)糖尿病患者往往表现为多尿、多饮。据此推测,糖尿病患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___(填“偏低”或“偏高”),临床中可通过抽取血样检测其含量,该操作的理论依据是___。
22. 细胞癌变后通常会表达特异性的膜蛋白,引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作出应答。
(1)细胞癌变后,机体中的树突状细胞可激活____细胞,后者分裂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新形成的一部分细胞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识别癌细胞并与其结合,进而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使癌细胞凋亡,该过程还会受到____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调控。
(2)药物X可用于肝癌的治疗。为研究药物X的作用机理,将肝癌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加入适量用A溶剂溶解的不同浓度的药物X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肝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如图所示。
①该实验的对照组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
②若要探究药物X能否直接杀伤肝癌细胞,需要增设的实验是____。
③若药物X不能直接杀伤肝癌细胞,则图示实验结果说明____。
(3)已知T细胞表面的PD-1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后,T细胞的活性会被抑制,无法有效识别癌细胞,导致癌细胞的免疫逃逸。为进一步研究药物X的作用机理,研究人员利用癌症模型鼠进行实验,测定不同组小鼠中T细胞表面PD-1和癌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量,结果如表所示。
结合(2)中的实验结果和上表中数据分析,药物X的作用机理是____。
23.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包括离子毒性、渗透胁迫和氧化胁迫,直接妨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并降低农作物产量。因此,盐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1)当植物处于盐胁迫环境中,土壤中过量的Na+进入植物细胞后,会对细胞质基质中多种酶产生毒害作用。此时植物根系细胞中质膜和液泡膜上的Na+转运蛋白的作用均会增强,从Na+转运蛋白功能的角度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意义是____。
(2)为了避免幼苗受到盐胁迫的毒害,某些植物会通过改变自身激素的含量来抑制种子的萌发,据此推测,____的含量会升高,____的含量会降低。
(3)乙烯是参与植物抗盐性的一类重要激素。研究发现,外施乙烯会提高拟南芥的抗盐性,而外施乙烯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则会提高水稻对盐的耐受性,这说明____。
a、科研小组为了研究盐胁迫下大豆中乙烯含量的变化,检测了大豆幼苗在盐胁迫下,3种乙烯合成关键酶基因(A、B、C)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
通过分析该实验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有:①____;②____。
b、已知盐胁迫会引起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积累,从而严重破坏细胞结构和大分子。科研小组发现乙烯不会影响正常条件下水稻细胞中ROS的产生,但是在盐胁迫下它却显著提高了ROS的含量,欲证明在大豆中也存在同样的调控机制,选用下列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大豆幼苗、NaCl溶液、ACC(一种乙烯合成前体,外源添加ACC可用于研究乙烯的作用)
实验思路: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
24. 在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拥有自然形成的高山常绿杜鹃植物群 落,且动植物资源丰富,各种鸟类在树冠、林间灌木和地面的不同高度上取食和筑巢。下图为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中不同鸟类的分布情况。
(1)不同鸟类的觅食生境不同,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2)图中所调查鸟类觅食生境都相对稳定,说明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 稳定的 _______,其意义是 ________ ,产生的原因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的结果。
(3)芦花黄雀与大山雀都捕食飞虫,它们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 ,对两个种群分布的影响是 ______
(4)调查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在一次调查中,第一次捕获N1只并 全部标记,第二次捕获 N₂只,其中有M 只被标记。若大山雀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________ (填“偏高”或“偏低”),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25. 云南高原某湖泊流域面积较小,水体自然置换周期长,自净能力较弱。湖泊中的N、P等元素主要通过藻类→浮游动物→虾、银鱼→水鸟、人的途径离水上岸。
(1)该湖泊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等生物。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可以实现自净,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
(2)该湖泊被污染后,虾和银鱼的数量大量减少甚至消失,导致湖泊中的N、P含量急剧增加,从N、P离水途径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
(3)为了修复该湖泊生态系统,管理人员引入了水生植物海菜花(一种可被人类食用的大型水草),引入后湖泊中的N、P明显减少,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价值。
(4)为了修复该湖泊生态系统,管理人员还向水体中投放了土著经济鱼类金线鲍,这主要遵循了____和____等生态学基本原理。从能量流动研究意义的角度分析,引入海菜花和金线鳃的优势是____。(答出两点)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猕猴模型+2mL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猕猴模型+2mL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猕猴模型+2mLB溶液
退热
丁
?
发热
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量/kcal·m-2·年-1
平均生态效率/%
平均营养级数目(n)
远洋
500
25
7.1
近海
8000
20
5.1
温带草原
2000
10
4.0
热带森林
8000
5
3.2
能量
生物类型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X
未利用的能量
流向下一营养级能量
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生产者
44.0
5.0
95.0
Y
0
植食性动物
9.5
1.5
11.0
Z
5.0
肉食性动物
6.8
0.5
8.2
0
11.0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
葡萄糖转运膜蛋白(GLUT-4)基因表达量
1
正常脂肪细胞
X溶液
122
5.7
2
正常脂肪细胞
DEX(1μml/L)
68
1.0
3
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
GF2(25μml/L)
72
1.3
4
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
GF2(50μml/L)
81
2.7
5
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
CF2(100μml/L)
96
4.1
X药物剂量/mg·kg-1
PD-1
PD-L1
0
1.2
0.9
5
0.8
0.8
10
0.7
0.4
15
0.1
0.3
保密★启用前
2024.02
东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收心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H+对呼吸的调节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的。血浆中的H+浓度升高,会直接刺激动脉中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限制了血浆中H+对脑干中的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但是CO2可通过血脑屏障,并与水反应解离出H+,从而对中枢化学感受器产生刺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剧烈运动可使血浆中H+浓度升高,呼吸加深加快
B. H+浓度升高引发呼吸加深加快属于正反馈调节
C. 血脑屏障的存在可减少酸碱失衡对脑的影响
D. H+和CO2对呼吸的调节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详解】A、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中H+浓度升高,呼吸加深加快,A正确;
B、H+浓度升高引发呼吸加深加快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不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
C、血浆中H+无法透过血脑屏障,可减少酸碱失衡对脑的影响,C正确;
D、H+和CO2对呼吸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B。
2. 人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可支配同一器官,如唾液腺的血管平滑肌同时受交感 缩血管神经、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支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支配血管的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B.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缩小,利于完成排尿反射
C.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能对血管进行支配,且二者作用效果相反
D. 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交感神经兴奋时,腹腔内脏及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胃肠运动和胃分泌受到抑制;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等。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缩小等。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抵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
【详解】A、支配血管的神经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A正确;
B、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有利于完成排尿反射,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能对血管进行支配,且二者作用效果相反,C正确;
D、血糖降低时,通过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从而使血糖浓度迅速升高,D错误。
故选D。
3. 猪与人的血糖调节机制相似,但猪摄食量大、运动量少,却不易得糖尿病。科学家为探究其原因,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果:①猪胆酸(HCAs)占猪血清总胆汁酸的76%,人的HCAs只占24%。②抑制HCAs合成后,血液中由肠道细胞产生的GLP-1含量显著降低,GLP-1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等作用。③在HCAs的作用下,肠道细胞膜上的FXR受体被拮抗时,GLP-1水平升高。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糖尿病患者血清中HCAs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
B. 猪体内血糖转变为甘油三酯和合成肝糖原的效率比人的低
C. 肠道细胞膜上的FXR受体表达水平越高,血糖水平越低
D. 猪体内高水平的HCAs通过提高GLP-1的含量使血糖浓度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详解】A、依题意,“抑制HCAs合成后,血液中由肠道细胞产生的GLP-1含量显著降低,GLP-1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等作用”,即HCAs含量降低时,GLP-1含量显著降低,胰岛素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含量低,推测其血清中HCAs的水平也低于正常人,A错误;
B、依题意,“猪与人的血糖调节机制相似,但猪摄食量大、运动量少,却不易得糖尿病”,则可推测,猪体内血糖转变为甘油三酯和合成肝糖原的效率比人的高,B错误;
C、依题意,“在HCAs的作用下,肠道细胞膜上的FXR受体被拮抗时,GLP-1水平升高”,“GLP-1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等作用”。据此推测,肠道细胞膜上的FXR受体表达水平越高,GLP-1水平越低,胰岛素分泌量越少,胰高血糖素分泌量越高,血糖水平越高,C错误;
D、依题意,“在HCAs的作用下,肠道细胞膜上的FXR受体被拮抗时,GLP-1水平升高”,在猪体内高水平的HCAs的作用,GLP-1水平升高,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使血糖浓度降低,D正确。
故选D。
4. 免疫吸附是指利用具有特定亲和力的物质,特异性的吸附清除患者血液中的内源性致病因子。借助免疫吸附剂葡萄球菌蛋白A(SPA)的免疫吸附,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
B.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关
C. 推测 SPA 免疫吸附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D.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被 SPA免疫吸附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A、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会引起过敏反应,B错误;
C、SPA是免疫吸附剂葡萄球菌蛋白,推测 SPA 免疫吸附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C正确;
D、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被 SPA免疫吸附,从而可用于治疗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D正确。
故选B。
5. 肾上腺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有关肾上腺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GC、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可以提高血糖浓度
B. 图中以下丘脑作为靶器官的激素有肾上腺素、GC和ACTH
C. 若长期大剂量使用GC,则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
D. 人在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大量增加,此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下丘脑分泌的CRH可促进垂体分泌ACTH,ACTH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GC),同时糖皮质激素(GC)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
【详解】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可以提高血糖浓度,A正确;
B、图中以下丘脑作为靶器官的激素有肾上腺素、GC和ACTH,B正确;
C、若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对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作用增强,垂体分泌的ACTH减少,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C正确;
D、人在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大量增加,此过程为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D。
6. 已知药物A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使发烧病人退热,科研人员为探究A的结构类似物B是否具有相似的作用,将A、B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利用发热猕猴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丁组的处理为损毁下丘脑的发热猕猴模型+2mLB溶液
B. 发热猕猴模型相比正常猕猴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持续大于散热量
C. 猕猴退热时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会减少
D. 根据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可知药物B也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退热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和表格信息可知,甲组为空白对照组,发热猕猴模型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A溶液,已知药物A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使发烧病人退热,因此发热猕猴模型会退热。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B溶液,也出现退热现象,说明B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退热作用,但不能说明B使发热猕猴模型退热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实现的,因此丁组的处理方式为损毁下丘脑的发热猕猴模型+2mLB溶液。
【详解】A、为探究A的结构类似物B是否具有与A相似的作用(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使发烧病人退热),实验设计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为损毁下丘脑的发热猕猴模型+2mLB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B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由此可知,B是通过影响下丘脑来调控体温的,A正确;
B、在发热猕猴模型建立的过程中,致热性细胞因子通过中枢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使体温在一个新的调定点达到平衡。可见,发热猕猴模型相比正常猕猴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
C、皮肤是最主要的散热器官,猕猴退热时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多,C错误;
D、已知药物A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使发烧病人退热,根据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可知:药物B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退热作用,但不能说明B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退热,D错误。
故选A。
7. 下图表示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速度可作为达尔文实验的因变量
B.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了生长素透过琼脂片向下传递
C. 拜尔的实验在黑暗中进行是因为光照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
D. 温特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引起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试验:实验过程: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试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的试验: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详解】A、胚芽鞘尖端是否弯曲生长作为达尔文实验的因变量,A错误;
B、拜尔试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B错误;
C、有无光照植物都能合成生长素,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C错误;
D、温特将胚芽鞘的尖端切下,放在一块琼脂块上,1小时后再将琼脂切成小块,放置在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发生了弯向对侧生长的现象,而对照实验中放置了空白琼脂块,胚芽鞘不生长,因此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D正确。
故选D。
8. 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不同因素(a、b、c)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和b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B. 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a因素的制约作用会减弱
C. 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可用c代表
D. 寒流对某种食草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可用b表示
【答案】D
【解析】
【分析】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2、据图分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a的死亡率增大,b的死亡率不变,说明a代表密度制约因素,b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b的死亡率不变,故b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当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种群密度过大会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密度制约a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增强,种群的死亡率增加,B错误;
C、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可用a代表,C错误;
D、寒流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对某种食草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可用b表示,D正确。
故选D。
9. 科研人员研究了两种浓度的天门冬氨酸(Asp)对铜绿微囊藻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统计铜绿微囊藻的数量时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图2表示第4天统计时一个中方格中该藻的数量(假设铜绿微囊藻在计数室中均匀分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抽样检测法可用于调查铜绿微囊藻的种群密度
B. de段铜绿微囊藻数量快速增长,其增长率小于ef段
C. 图1中两种浓度的Asp均可提高铜绿微囊藻的种群密度
D. 图2表示的是用25μml/LAsp处理后得到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的铜绿微囊藻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铜绿微囊藻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铜绿微囊藻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铜绿微囊藻总数。
【详解】A、铜绿微囊藻数量多无法逐个计数,因此可用抽样检测法可用于调查铜绿微囊藻的种群密度,A正确;
B、de段铜绿微囊藻数量快速增长,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ef段种群数量降低,说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但两段出生率大小无法比较,B错误;
C、通过与对照组种群数量变化的比较,两种浓度的Asp均可提高铜绿微囊藻的种群密度,C正确;
D、由图2可知一个中方格中的铜绿微囊藻数量为20,则其密度为20÷16×400×104=5×106个/ml,即第4天种群密度为5×106个/ml,可知是用25μml/LAsp处理后得到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10. 树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树线以下分布着以乔木为主的森林,而树线 以上则是矮生灌木丛或草甸等,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树线上下的主要植被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阳光
B. 图1不同海拔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 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成正相关
D. 植被厚度较大时,会形成一道厚厚的“封锁墙”,植物种子落于此地难以萌发
【答案】D
【解析】
【分析】群落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及任何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的现象。
【详解】A、由于树线上和树线下的海拔不同,两个地方的温度不同,因此影响了两个地方的植物群落的分布,即影响树线上下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A错误;
B、群落的垂直结构是群落内不同生物之间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树线上和树线下为不同的地段,不属于垂直结构,B错误;
C、结合图2可知,树线之上植被厚度指数越大,树线上升幅度越小,两者并非正相关,C错误;
D、种子萌发需要土壤和水分等适宜条件,植被厚度较大时,会形成一道厚厚的“封锁墙”,植物种子落于此地难以萌发,D正确。
故选D。
11. 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₁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1是生产者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 B2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 C2包含初级消费者粪便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可表示为A₁+A₂+B₁+B₂+C₁+C₂+D₂
【答案】D
【解析】
【分析】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A、A1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A错误;
B、B2+C2+D2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错误;
C、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上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1中,C错误;
D、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或(A1+B1+C1+A2+B2+C2+D2),D正确。
故选D。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很多诗句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庄子·内篇·人间世》)中的伐桂、割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韩非子》)中的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关系,体现了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C.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吴兴杂诗》)中的种植结构及水乡传统农业,体现了对群落的垂直结构及生态工程整体原理的应用
D. “去其螟腾,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诗经·小雅·北山之什》)中的农田去虫害,体现了农业生产中对能量流动的实践应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伐桂、割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
B、“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强调了物质生产的有限性与人口增长过快产生了矛盾,体现了节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B正确;
C、“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水深不同的溪水中种植不同植物,是指群落中不同地段的植被等分布,故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该生态系统考虑到社会和经济,体现了整体原理,C错误;
D、“去其螟腾,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中的农田去虫害,可以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体现了农业生产中对能量流动的实践应用,D正确。
故选C。
13. 下表为四类生态系统的能量调查数据,其中净初级生产量是指生产者能够传递给更高营养级的基本能量。平均生态效率是指净初级生产量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平均比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远洋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最多,推测其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最多
B.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可以传递给最高营养级的能量约为0.2kcal·m-2·年-1
C.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营养级数目最低说明其物种丰富度最低
D. 推测生态系统的平均生态效率越高,维持的营养级越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能量传递效率是某一 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食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以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A、由于能量逐级递减,则远洋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最多,推测其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最少,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某一 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表中表示的是平均营养级数目,最高营养级未知,则不能计算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可以传递给最高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
C、生态系统的平均营养级数目与丰富度无关,C错误;
D、综合表中数据分析,对营养级数目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能量传递效率,推测生态系统的平均生态效率越高,维持的营养级越多,D正确。
故选D。
14. 马尾藻起源于大西洋,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漂浮状态的马尾藻由于快速生长引发海水变色的现象被称作“金潮”。我国南海某些区域发生的“金潮”对旅游经济、渔业资源、海洋环境造成了破坏性影响。图示为以马尾藻为起点的部分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海龟与海葵有捕食和竞争关系,若海葵大量减少,短时间内贻贝会因缺少竞争而增多
B. “金潮”的发生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会引起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C. “金潮”发生时,水体溶氧量下降,鱼虾大量死亡导致的水环境破坏属于负反馈调节
D. 除人工捞取马尾藻外,还可大量引入大西洋中以马尾藻为食的动物来治理“金潮”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详解】A、若海葵大量减少,海龟对于贻贝的捕食增多,则短时间内贻贝可能会减少,A错误;
B、分析题意可知,漂浮状态的马尾藻由于快速生长引发海水变色的现象被称作“金潮”,该现象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富营养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会引起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正确;
C、“金潮”发生时,水体溶氧量下降,鱼虾大量死亡导致水环境破坏,水环境破坏会进一步导致水生生物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
D、大量引入大西洋中以马尾藻为食的动物可能会造成生态入侵,D错误。
故选B。
15. 我国早在9000年前就可以运用发酵技术获得产品,为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时,可通过控制发酵的温度、发酵液的pH等措施降低乳酸菌使果酒变质的概率
B. 利用酵母菌酒精发酵进行传统酿酒过程中,需一直保持无氧的条件
C. 泡菜坛装八成满可以防止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乳酸菌等产生的CO2使发酵液溢出
D. 腐乳鲜美的味道主要由曲霉分解蛋白质产生的小分子肽和氨基酸引起
【答案】A
【解析】
【分析】1、制作泡菜的注意事项:(1)盐水煮沸,一是为了消除杂菌,二是为了除去水中的氧气,冷却再用是为了避免高温杀死坛中蔬菜表面的乳酸菌;(2)加水密封是为了阻止外面的空气再进入泡菜坛,为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创造无氧的环境条件。若此过程中进入大量氧气,可能导致乳酸菌死亡而好氧菌大量繁殖,使菜腐烂;(3)菜料只能装八成满的原因:初期会有气体产生;要往坛中加盐水没过菜料,所以不能加菜料太满。
2、制作果酒和果醋的注意事项: (1)发酵瓶和榨计机都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2)葡萄要先冲洗再去枝梗,以免去枝梗时葡萄破碎,增加被杂菌污染的风险;(3)瓶中留有1/3空间为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提供氧气。果酒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CO2导致瓶内气压升高,需拧松瓶盖放气,但不要完全打开,否则可能会被杂菌污染。
【详解】A、制作果酒时,果酒中除了酵母菌,还有乳酸菌、醋酸菌等微生物;乳酸菌可能分解果酒中糖、甘油、酒石酸等,从而使果酒变质;可通过控制发酵的温度、发酵液的pH等措施降低乳酸菌使果酒变质的概率,A正确;
B、利用酵母菌酿制果酒时,初始阶段可往装置中通入一定量空气,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后期再密封发酵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B错误;
C、泡菜发酵时,发酵初期酵母菌等的活动会产生气体,使体积膨胀,故泡菜坛装八成满可防止发酵液溢出,乳酸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乳酸发酵)不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
D、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酵母、曲霉和毛霉 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腐乳发酵时,发挥主要作用是毛霉,毛霉通过分泌脂肪酶和蛋白酶(不是胰蛋白酶)将豆腐块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易于被人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有些氨基酸具有特殊的气味而表现出腐乳的风味,D错误;
故选A。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科研人员将枪乌贼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培养液中研究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装置如图。 已知图示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并连有电表I、Ⅱ、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增大培养液Na+浓度,在P 点给予适宜的刺激,三块电表指针偏转幅度都会增大
B. 在T 点给予适宜的刺激,神经纤维膜内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C. 在 T 点给予适宜刺激,三块电表都将发生两次偏转
D. 分别给予P 点和T 点相同刺激,电表 I 指针的摆动次数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图中电表Ⅲ的两电极分别位于膜的内外,测定的是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增大培养液Na+浓度,与钾离子外流无关,所以其读数不会明显增大,电表Ⅱ的两电极在膜外,但兴奋只能从T传向P,刺激P点电表Ⅱ的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偏转幅度增大,电表Ⅰ的两电极在膜外,刺激P点电表Ⅰ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偏转幅度增大,A错误;
B、在T点给予适宜刺激并产生兴奋后,神经纤维膜内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B正确;
C、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只能从T传向P,在T点给予适宜刺激,兴奋会先后依次经过三块电表的两电极,且都将发生两次偏转,C正确;
D、刺激P点电表Ⅰ摆动两次,相同强度刺激T点由于兴奋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即T→P,电表Ⅰ也可以摆动两次,D正确。
故选A。
17. B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Th细胞)相互作用之后细胞被活化的过程如图。CD80/86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表达的蛋白质,CD40L是Th细胞活化后表达的蛋白质,BCR和TCR分别是B细胞和T细胞表面的受体,CD40、MHCⅡ、CD28均为细胞表面蛋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活化B细胞的两个信号分别是抗原刺激和CD40L
B. 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与Th细胞可相互提供信息
C. B细胞表面的BCR与该B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识别相同的抗原
D. B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以将抗原信息加工后呈递给Th细胞表面的TCR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B细胞活化过程为:Th细胞受活化信号①(接受抗原的MHCⅡ)和活化信号②(CD80/86)共同刺激后活化,产生CD40L,然后B细胞活化受活化受活化信号①(抗原)和活化信号②(CD40L)共同刺激活化。
【详解】A、由图知:活化B细胞的第一信号是抗原的刺激,活化B细胞的第二信号是CD40L,A正确;
BD、抗原在B细胞中加工形成的抗原肽,与MHCⅡ形成复合物,呈递给T细胞表面的TCR,从而形成活化Th细胞的第一信号,活化的Th细胞表达出的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所以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与Th细胞可相互提供信息,BD正确;
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
故选ABD。
18. 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光敏色素A突变体、光敏色素B突变体的水稻种子培养在含有不同浓度赤霉素合成抑制剂(PAC)的固体培养基上,在光照条件下培养8天后测量地上部分和主根长度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已知光敏色素突变体不能合成相应光敏色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AC的浓度和光敏色素的有无
B. 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赤霉素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
C. 在一定PAC浓度范围内,PAC对主根生长起抑制作用
D. 由图2可知赤霉素对主根的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性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自变量为PAC浓度和水稻的种类,因变量是幼苗地上部分和主根的相对长度。在图1中,随着PAC浓度的增加,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相对长度都逐渐减少,光敏色素B突变体的水稻地上部分相对长度减少的幅度比其他两组慢,光敏色素A突变体和野生型的水稻地上部分相对长度减少的变化一致。在图2中,随着PAC浓度的增加,对根的生长促进作用先增加后降低,最后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光敏色素B突变体的水稻比其他两组主根相对长度较大。
【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AC的浓度和水稻品种的种类,A错误;
B、PAC具有抑制赤霉素合成的作用,由图可知,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PAC的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B错误;
C、图2显示:与PAC浓度为0ml·L −1的对照组相比,PAC浓度为10-4ml·L −1时的主根相对长度小,据此可推知,在一定PAC浓度范围内,PAC对主根生长起抑制作用,C正确;
D、由图2可知:PAC浓度为0ml·L −1时的主根相对长度是100%,PAC浓度达到10-5ml·L −1之前的主根相对长度均大于100%,PAC浓度为10-4ml·L −1时的主根相对长度小于100%,说明PAC对主根的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性,D错误。
故选ABD。
19. 普通大蓟马和西花蓟马是寄生在豆科作物上的两种害虫,捕食螨是两者共同的天敌。为明确两者的种间竞争情况,给予三种不同的培养条件,在每种条件下同时培养两种蓟马,分别统计了两种蓟马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普通大蓟马对于菜豆豆荚和豇豆豆荚的喜好不同
B. 在未加入捕食螨的情况下,西花蓟马终将取代普通大蓟马
C. 加入捕食螨后,在菜豆豆荚上普通大蓟马的种间竞争能力变弱
D. 寄生作物的种类和捕食者的存在都会影响两种蓟马的种间竞争
【答案】ACD
【解析】
【分析】种间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分为“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和“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当”两种类型。
【详解】A、由图可知,普通大蓟马和菜豆豆荚混合培养时,从F1代到F2代成虫数量下降,而普通大蓟马和豇豆豆荚混合培养时,成虫数量逐渐上升,故普通大蓟马对于菜豆豆荚和豇豆豆荚的喜好不同,A正确;
B、在未加入捕食螨的情况下,若使用豇豆豆荚培养,普通大蓟马的成虫数量随代数增加逐渐上升,而西花蓟马成虫数量随代数增加逐渐下降,在该条件下,西花蓟马无法取代普通大蓟马,B错误;
C、分析题图曲线:加入捕食螨后,在菜豆豆荚上普通大蓟马数量减少,而西花蓟马数量增加,故加入捕食螨后,在菜豆豆荚上普通大蓟马的种间竞争能力变弱,C正确;
D、分析曲线,改变作物种类和是否添加捕食者均会改变西花蓟马和普通大蓟马的数量变化趋势,因此寄生作物的种类和捕食者的存在都会影响两种蓟马的种间竞争,D正确。
故选ACD。
20. 微囊藻是生活在湖泊中的一种蓝细菌,它产生的藻毒素难以降解,并能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某湖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数据(单位:J·cm-2·a-1)如表所示。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藻毒素能促进微囊藻繁殖,从而提高湖泊的生物多样性
B. 微囊藻大量繁殖会使生态系统中能量X减少
C.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81.5J·cm-2·a-1
D. 能量从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约为17%
【答案】C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同化能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主要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
【详解】A、藻毒素能促进微囊藻繁殖,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降低湖泊的生物多样性,A错误;
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分为流入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所以X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微囊藻大量繁殖会使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增多,B错误;
C、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输入的能量。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6.8+0.5+8.2=15.5J∙cm-2∙a-1,其中有11个单位来自外来有机物的输入,所以上一营养级输入的能量为4.5J∙cm-2∙a-1,所以Z为4.5,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9.5+1.5+11+4.5=26.5J∙cm-2∙a-1,其中有5来自外来有机物的输入,所以上一营养级输入的能量Y为21.5J∙cm-2∙a-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44+5.0+95+21.5=165.5J∙cm-2∙a-1,所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165.5+5.0+11.0=181.5J∙cm-2∙a-1,C正确;
D、由C选项分析可知,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4.5÷26.5×100%≈17%,D正确。
故选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Ⅱ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主要表现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的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1)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作为信号分子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___(答出两点即可),又能抑制血糖来源,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还有___。
(2)脂肪细胞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部位,为探究人参皂苷(GF2)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用1μml/L地塞米松(DEX)处理小鼠脂肪细胞得到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并进行如下处理,测定实验结果如下表。
①表中X溶液为___。
②请根据表中数据概括实验结论___。
③根据表中结果,推测GF2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是___。
(3)糖尿病患者往往表现为多尿、多饮。据此推测,糖尿病患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___(填“偏低”或“偏高”),临床中可通过抽取血样检测其含量,该操作的理论依据是___。
【答案】21. ①. 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其他非糖物质 ②. 神经递质
22. ①. 生理盐水 ②. DEX可通过降低葡萄糖转运膜蛋白(GLUT-4)基因表达量,降低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GF2可以通过提高葡萄糖转运膜蛋白(GLUT-4)基因表达量,提高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 ③. 增加细胞膜上 GLUT-4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加快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使血糖含量降低
23. ①. 偏高 ②.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
【解析】
【分析】1、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因此其含量不足或机体对其不敏感会引起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减少,造成高血糖。
2、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可导致多种器官功能损害。人类的糖尿病分为Ⅰ型、Ⅱ型两种类型,多饮、多尿、多食是其共同外在表现。Ⅰ型糖尿病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我国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Ⅱ型糖尿病很常见,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但确切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明确。
【小问1详解】
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以及转化为其他非糖物质,又能抑制血糖来源,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血糖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胰岛B细胞可以作为效应器的一部分,因此促进胰岛 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还有神经递质。
【小问2详解】
①第1组为空白对照,需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实验处理用的X溶液是生理盐水。
②根据表格数据可推测DEX可通过降低葡萄糖转运膜蛋白(GLUT-4)基因表达量,降低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GF2可以通过提高葡萄糖转运膜蛋白(GLUT-4)基因表达量,提高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
③据图可知,随着人参皂苷溶液浓度增加,葡萄糖的摄取量相对值在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GLUT-4)表达水平增强,因此推测人参皂苷可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加快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使血糖含量降低。
【小问3详解】
糖尿病患者由于尿中含有葡萄糖,尿液中渗透压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表现为多尿,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患者口渴,表现为多饮。临床中可通过抽取血样检测其含量,该检验的理论依据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
22. 细胞癌变后通常会表达特异性的膜蛋白,引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作出应答。
(1)细胞癌变后,机体中的树突状细胞可激活____细胞,后者分裂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新形成的一部分细胞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识别癌细胞并与其结合,进而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使癌细胞凋亡,该过程还会受到____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调控。
(2)药物X可用于肝癌的治疗。为研究药物X的作用机理,将肝癌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加入适量用A溶剂溶解的不同浓度的药物X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肝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如图所示。
①该实验的对照组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
②若要探究药物X能否直接杀伤肝癌细胞,需要增设的实验是____。
③若药物X不能直接杀伤肝癌细胞,则图示实验结果说明____。
(3)已知T细胞表面的PD-1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后,T细胞的活性会被抑制,无法有效识别癌细胞,导致癌细胞的免疫逃逸。为进一步研究药物X的作用机理,研究人员利用癌症模型鼠进行实验,测定不同组小鼠中T细胞表面PD-1和癌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量,结果如表所示。
结合(2)中的实验结果和上表中数据分析,药物X的作用机理是____。
【答案】(1) ①. 细胞毒性T ②. 辅助性T
(2) ①. 将肝癌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加入等量的A溶剂 ②. 在肝癌细胞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用A溶剂溶解的不同浓度的药物X溶液,测定肝癌细胞的凋亡率 ③. 药物X能促进T淋巴细胞杀伤肝癌细胞,且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
(3)抑制T淋巴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和癌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使T细胞活性增强,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
【解析】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抗原经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小问1详解】
细胞癌变后,机体中的树突状细胞可激活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出细胞因子,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结合相应的靶细胞,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
【小问2详解】
本实验的变量是不同浓度的药物X溶液,故对照组是不添加药物X溶液,即将肝癌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加入等量的A溶剂;若要探究药物X能否直接杀伤肝癌细胞,则要排除T淋巴细胞的作用,故需要增设的实验是在肝癌细胞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用A溶剂溶解的不同浓度的药物X溶液,测定肝癌细胞的凋亡率;若药物X不能直接杀伤肝癌细胞,则是T淋巴细胞杀伤肝癌细胞,由图可知,随药物X溶液浓度增加,肝癌细胞的凋亡率上升,说明药物X对T淋巴细胞杀伤有促进作用,且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
【小问3详解】
由表可知,药物X可T细胞表面PD-1和癌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且随药物X剂量增强,抑制作用增强,则T细胞的活性增强,促进肝癌细胞的增强。
23.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包括离子毒性、渗透胁迫和氧化胁迫,直接妨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并降低农作物产量。因此,盐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1)当植物处于盐胁迫环境中,土壤中过量的Na+进入植物细胞后,会对细胞质基质中多种酶产生毒害作用。此时植物根系细胞中质膜和液泡膜上的Na+转运蛋白的作用均会增强,从Na+转运蛋白功能的角度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意义是____。
(2)为了避免幼苗受到盐胁迫的毒害,某些植物会通过改变自身激素的含量来抑制种子的萌发,据此推测,____的含量会升高,____的含量会降低。
(3)乙烯是参与植物抗盐性的一类重要激素。研究发现,外施乙烯会提高拟南芥的抗盐性,而外施乙烯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则会提高水稻对盐的耐受性,这说明____。
a、科研小组为了研究盐胁迫下大豆中乙烯含量的变化,检测了大豆幼苗在盐胁迫下,3种乙烯合成关键酶基因(A、B、C)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
通过分析该实验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有:①____;②____。
b、已知盐胁迫会引起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积累,从而严重破坏细胞结构和大分子。科研小组发现乙烯不会影响正常条件下水稻细胞中ROS的产生,但是在盐胁迫下它却显著提高了ROS的含量,欲证明在大豆中也存在同样的调控机制,选用下列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大豆幼苗、NaCl溶液、ACC(一种乙烯合成前体,外源添加ACC可用于研究乙烯的作用)
实验思路: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
【答案】(1)质膜上的Na+转运蛋白将Na+排出细胞,液泡膜上的Na+转运蛋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转运隔离到液泡中,以防止细胞质基质中Na+的过度积累,从而降低Na+对细胞的毒害作用
(2) ①. 脱落酸 ②. 赤霉素
(3) ①. 在不同植物的抗盐性中乙烯的作用不同 ②. 盐胁迫下乙烯的含量会增加 ③. 盐胁迫12h内乙烯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④. 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大豆幼苗均分为四组,编号甲、乙、丙、丁;甲组和乙组在正常条件下培养,丙组和丁组加入NaCl溶液,其中乙组和丁组外源添加等量的ACC;培养相同时间后,检测大豆幼苗中ROS的含量 ⑤. 四组大豆幼苗中ROS的含量关系:甲=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收心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收心考试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生物试题docx、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厦门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含解析,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