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讲+小说的情节与结构(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展开1、夯实基础知识。语文学科是一个基础性很强的科目,在复习备考时要将基础知识夯实。要仔细复习各个年级的课本,重点是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内容。
2、理解和掌握考点。中考语文的内容很庞大,但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考点,才能在考试中高效地解决问题。重要的考点有:词语辨析、古诗文的理解、作文写作技巧等。
3、多做试题。做试题是考试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可以帮助同学们熟悉考试形式和掌握解题技巧。
4、阅读提高。语文考试中涉及到的阅读理解题数量很大,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读一些优秀的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5、作文练习。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要用心准备作文写作。要多读一些优秀的作文,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并练习写不同类型的作文,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6、考前复习策略。在考试前的最后一个星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可以将每个学科的要点和难点做成复习卡片,每天复习一定数量的卡片。
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
第22讲 小说情节与结构
目 录
\l "_Tc27666" 一、考点精析 PAGEREF _Tc27666 \h 2
TOC \ "1-2" \h \u \l "_Tc27666" 【课标要求】 PAGEREF _Tc27666 \h 2
\l "_Tc20814" 【考查重点】 PAGEREF _Tc20814 \h 2
\l "_Tc25993" 【命题趋势】 PAGEREF _Tc25993 \h 2
\l "_Tc27666" 二、知识建构3
\l "_Tc27202" 考向1:把握行文线索 PAGEREF _Tc27202 \h 3
\l "_Tc16302" 考向2:情节的梳理与概括 PAGEREF _Tc16302 \h 5
\l "_Tc3794" 考向3:情节的作用 PAGEREF _Tc3794 \h 6
\l "_Tc28831" 三、方法总结10
\l "_Tc16473" 中考记叙文阅读——概括故事情节 PAGEREF _Tc16473 \h 10
\l "_Tc25134" 四、考场练兵 PAGEREF _Tc25134 \h 11
【课标要求】
2022版课标中对于记叙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几点。
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5.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
6.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考查重点】
1.把握行文线索
2.情节梳理及概括
3.情节的作用
【命题趋势】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大多出自文摘类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等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向1:把握行文线索
一、常见题型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2)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二、思路分析
把握文章的线索可按照以下方法:
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
2.关注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3.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往往是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显示了文章的脉络层次。
4.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文章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5.有的文章同时具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对此要善于辨别。
三、如何理清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再仔细阅读全文内容,是不难找出全文线索的。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线索,有的包含着线索的因素。 ③有时候,文章采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线索。
③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
④有时候,则用议论抒情来显示线索,这样的线索往往是某种感情。
⑤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例如朱自清的《春》,从开头“盼望着,盼望着”看出,此处表达的是“盼春”之情;结尾“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的是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中间的段落都是对春天美景的描绘。所以根据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可判断为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即“盼春-----绘春------赞春”。
提醒注意的是,有的记叙文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地、巧妙地运用多个线索。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
三、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四、答题套路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线 索
线索,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
线索是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的,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在一篇文章里,事物发展的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常常成为贯串始终的一条线索。读课文,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考向2:情节的梳理与概括
一、常见题型
1.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2. 请以xx为线索,概括故的主要情节
3. 请以XX的口吻概括这篇微型小说的主要情节
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木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二、答题思路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文体,有助于我们明确解读的角度。如记事的文章,需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人的文章,需了解文中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哪些主要表现:写景状物的文章,需弄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开头和结尾,提炼有效信息。如开头的方式、结尾的方式、标题提示了哪些信息等,对这几处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第三步:抓取中心句,梳理、总结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把这些内容连缀成一个整体。(梳理部分情节题,更要先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才能答题。)
第四步:结合题目要求,规范总结答案。
三、解答技巧
1.读懂标题(题目是什么?)
2.读懂题(题目考的是什么?要求怎么做?)
3. 读懂原文(写人?主要写什么人?写事?写了什么事?写景?描写什么景观?写物?写了什么物?)理梳理文章段落层次,整理出主要事件。
4.找根据题意,确定范围文段。哪一段?哪个环节?思提取哪些信息?围绕哪关键词进行思考组织答题?
四、答题格式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即:文章记叙了①在什么时间、地点、情况下②谁③做了一件什么事,④事情的结果如何。
考向3:情节的作用
一、常见的设问形式
情节作用题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①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②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二、作用的思考角度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来考虑
(1)内容上的作用
内容上主要是指情节与小说的四要素(环境、人物、其他的情节、主题)之间的作用;
环境: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活动(或者故事发生)的环境。
人物:人物上:塑造……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品质;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衬托或侧面烘托人物。
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情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补充叙事,提示矛盾关系;为下文情节做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结构上的作用
结构上主要视情节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本身所具有的作用。
开头部分:
①统摄全篇,领起下文;②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③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中间部分:
①承上启下,贯穿全篇;②详略得当,主次分明;③充实内容,寄托情感;④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对比映衬;⑤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
结尾部分:
①照应题目或者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②深化主旨,卒章显志。
(3)表达效果上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题剖析】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豆腐坊
①时光荏苒,父亲的豆腐坊铭刻在心底。每一次家人相聚,少不了上一道家常菜“小葱炖豆腐”。从无约定,习惯成自然。“小葱炖豆腐,一清二白。”这是父亲的口头禅。
②父亲是地道的农民,不识字,一生中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执意要从下一代人身上有所改变,让我们兄妹几人全都上学读书。为使我们能上学,家里不仅要承担读书费用,还要承担人多劳动力少带来的生活压力。父母起早贪黑去干活,一家人口粮总还是不够。
③过了些日子,父亲终于想出了个法子,利用家里的石磨和对外祖父家做豆腐的记忆,开了家豆腐坊。经反复摸索,终于把豆腐做了出来。从那时起,父母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做豆腐,白天不耽误到队里去上工。一段时间下来,人消瘦了,一家人生活有了着落,我们也不必害怕会失学了。
④做豆腐是个苦累活,父母每天都起早,我们也没懒觉可睡,上学前和周末假日要帮着做些家务。那一年,我八九岁,常和大我五岁的哥哥一起,到村上人家门上去卖豆腐。每次出发前,父亲都要称一下豆腐的重量,交代我们卖给人家豆腐时要满斤足两。那时,卖给村上人家豆腐是赊销的,只要将卖出的豆腐记在小本子上就可以了。
⑤那一天,我们将豆腐卖完回家后,父亲接过小本本,拨着算盘,一会儿就发现了问题。父亲板着脸问我们:“这里怎么多出四两豆腐呢?”见我们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便丢下手上忙着的活计,带着我们一家一家去核对,要把多出来的那几两豆腐还给人家。可是,走遍了整个村子,也未有一户说我们少了人家的豆腐。无奈之下,回到家,再一次听父亲严厉的训导。然后,父亲从我书包里翻出个作业本,撕下一张空白纸,让哥哥以他的名义写一份道歉书。至今我还记得道歉的大意:这天上门卖豆腐时,本店少了每户人家几钱(一斤为16两,一两为16钱)豆腐,在此表示歉意,恳请乡亲们原谅,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道歉书写好后,父亲认真地张贴在大门前醒目的地方,让来人一眼就能看到,更是对我们的警示。
⑥古老的村子,淳朴的民风,造就了父亲真诚、厚道的品德。父亲的豆腐坊,离不开购进大豆,卖出豆腐,杆秤是那时的计量器具。我家用的杆秤有3把,大的秤杆长近2米,一次可称180多斤重货物。短的秤杆长2尺多,能称28斤的重量。长短杆秤,用于称村上人家送来做豆腐的黄豆重量,以及兑换豆腐时零星数量的大豆。那杆戥秤,专门用于称豆腐。父亲在践盘上打出几个洞,好在称豆腐时将践盘里的水沥去。为配制这三杆秤,父亲步行了近20里田间小路,赶到冈门街上享誉乡里的配秤行,出高价请人家定制。村上的人都说我家的秤毫厘不差,对买我家豆腐没有不放心的。我家豆腐店开得兴旺了,曾有江湖配秤的人来店里,让父亲配九折八折的秤。父亲说这分明是短斤少两,捞昧心钱,来人遭到了父亲的拒绝。
⑦就在那一天,我和哥哥帮父亲做豆腐,一同忙活到了日头下西山。晚餐时,父亲特地让母亲加了一道“小葱炖豆腐”。那时,我家虽然做豆腐,却很少能吃上一餐豆腐美食,一来自己家舍不得吃,二来父亲做的豆腐质好价廉,一天下来全都卖完了。“小葱炖豆腐”,是家乡的一道美味。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我和哥哥提着心,端坐在桌前,盯着眼前这“小葱炖豆腐”,馋虫早已爬到了嗓子眼,却丝毫没有伸筷子的想法。父亲坐下后,先夹了一块豆腐放在我的碗里,又夹了一块豆腐给哥哥,语重心长地说:“就像这‘小葱炖豆腐’,记着要一清二白去做人。”
⑧如今,父亲的豆腐坊早已不在,那伴随豆腐坊长长的杆秤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多为电子秤、台秤、磅秤等。可我仍常想起父亲不知疲倦做豆腐的身影,和那“小葱炖豆腐,一清二白”的教诲。
(1)选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选文中的哪些事能体现父亲真诚、厚道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3)结合具体语境,对文中画线句子做简要赏析。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我和哥哥提着心,端坐在桌前,盯着眼前这“小葱炖豆腐”,馋虫早已爬到了嗓子眼,却丝毫没有伸筷子的想法。
(4)第⑧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
(1)叙事线索是父亲的豆腐坊。
(2)①每次“我”和哥哥出发卖豆腐前,父亲都要称一下豆腐的重量,并交代“我们”卖给人家豆腐时要满斤足两;②“我”和哥哥卖豆腐回家后多出四两豆腐,父亲带“我们”一家一家核对,并让哥哥以他的名义写了一份道歉书贴在门上,让来人一眼就能看到;③父亲专门去近20里远的配秤行定制三杆精准的秤;④父亲在践盘上打洞,在称豆腐时将水沥去,不让水给豆腐增加重量;⑤父亲在豆腐店兴旺后,拒绝配九折八折的秤,拒绝捞昧心钱。
(3)“端坐”“盯着”等动作描写,“提着心”“馋虫早已爬到了嗓子眼”等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和哥哥对于白天所发生的事情的惶恐以及对可以吃“小葱炖豆腐”的期盼,也从侧面表现了父亲的严厉。
(4)内容上:进一步抒发了对父亲的豆腐坊和往日时光的怀念,表达了对父亲的教诲的感激,深化了主题。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答】
(1)文章通过讲述父亲在豆腐坊做豆腐,卖豆腐时对孩子进行教导,经营豆腐坊的几个典型的故事,表现了父亲真诚厚道、有原则、注重对子女的教育等品质。故本文的叙事线索是父亲的豆腐坊。
(2)根据第④段“每次出发前,父亲都要称一下豆腐的重量,交代我们卖给人家豆腐时要满斤足两”可知,“我”和哥哥出发卖豆腐之前父亲称豆腐的行为以及对我们的嘱咐体现了父亲的真诚、厚道。根据第⑤段“父亲板着脸问我们:‘这里怎么多出四两豆腐呢?’见我们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便丢下手上忙着的活计,带着我们一家一家去核对,要把多出来的那几两豆腐还给人家。可是,走遍了整个村子,也未有一户说我们少了人家的豆腐。无奈之下,回到家,再一次听父亲严厉的训导。然后,父亲从我书包里翻出个作业本,撕下一张空白纸,让哥哥以他的名义写一份道歉书”可知,“我”和哥哥出门卖豆腐,回来时多出四两豆腐,父亲带我们一家一家核对,虽然没人说豆腐少了,但父亲仍让哥哥以他的名义写了一份道歉书贴在门上,让来人一眼就能看到,这件事反映了父亲的真诚、厚道的品质。根据第⑥段“父亲在践盘上打出几个洞,好在称豆腐时将践盘里的水沥去”可知,父亲在戥盘上打洞沥水,不用水给豆腐增加重量,这件事反映了父亲的真诚、厚道的品质。父亲为了配制毫厘不差的秤专门去近20里外的配秤行,通过村里人的态度可看出,他们认可父亲真诚、厚道的品质;在豆腐店生意兴隆后,父亲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配九折八折的秤,拒绝捞昧心钱,也能反映父亲真诚、厚道的品质。
(3)解答此题,结合第①段第一句“就在那一天”可知,“那一天”指的是“我”和哥哥出门卖豆腐,回来时多出几两,父亲带我们一家一家核对,并写了一份道歉书贴在门上给我们警示的那一天。再结合“端坐”“盯着”的动作和“提着心“馋虫早已爬到了嗓子眼”的心理,可看出“我”和哥哥对于白天所发生的事情的惶恐,对可以吃“小葱炖豆腐”这件事情充满了期盼,也从侧面体现了父亲的严厉。
(4)解答本题时,需要先概括具体内容,第⑧段是结尾段,作者在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根据“如今,父亲的豆腐坊早已不在,那伴随豆腐坊长长的杆秤已不多见”可概括出作者对父亲的豆腐坊的怀念,根据“可我仍常想起父亲不知疲倦做豆腐的身影,和那‘小葱炖豆腐,一清二白’的教诲”可概括出作者对往日时光的怀念和对父亲教诲的感激。在结构上,结尾段一般有总结全文,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的作用,第①段中有“时光荏苒,父亲的豆腐坊铭刻在心底……‘小葱炖豆腐,一清二白。’这是父亲的口头禅”,因此第⑧段具有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的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概括故事情节
【方法总结】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故事情节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段意合并法。适用于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的文章,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段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加上一些过渡词语,并进行合并。
(2)要素串联法。将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语句通顺即可。用“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的公式去套用,要求语句通顺、简洁。公式中的“何人”必须是主人公。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也可用“我”。
(3)问题概括法。对整篇文章,作者所要说明的有哪几个问题;对其中的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用简练、通顺、连贯的话语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文题拓展法。有的文章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可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文章内容把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全面。
(5)句段摘录法。表示时空转换、提示语境特征的提示语;文章开头和结尾处的概括性语句(总起句、总结句);文章主要内容间的过渡句;集中表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性语句;文章中议论性、抒情性的语句;信息较集中的主旨句。
答题模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时间、地点可有可无)
注意:
①概括的要点要全面。②语言简明。把文章的“水分”去掉,使内容简洁明了。③语言规范严整。
注:概括段落内容方法大体同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某段内容可采取要素串联法、问题概括法等。
解题思路:锁定区域+提炼概括(找出需要概括内容的段落,从相应段落中提炼概括)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还不清的“账”
程存孝
①马蜂窝捅不得,但我就捅过,我和弟弟差点儿没被马蜂蜇死。
②我十三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和弟弟跑到前大沟瞅小鸟,发现不断有“土蜂”从墙上一个小窟窿眼儿里进进出出。我想,里边一定有很多蜂蜜,便撺掇弟弟一块儿捅了它,解解馋,弟弟说“行”。于是,我们跑回家从头到脚武装起来:我穿上夹袄夹裤,戴上手套,绑紧袖口、裤脚,用一张小筛面箩罩到脸上,再用一条毛围脖将脑袋、箩圈、脖子缠了个严严实实,将一块毛毯叠成两层,中间穿了一根绳子,披到身上,系紧;至于弟弟,只打算让他跟我做个伴儿,没打算让他上手。所以,没让他多穿戴什么。两个人“装束”停当,我扛了一把镢头,让他背了把破扫帚,便出发了。
③到了那里,担心弟弟被土蜂蜇,让他趴在远处,因为马蜂只往上看。我放心大胆地抡起镢头,照准那个窟窿眼儿就刨。一镢头下去,刨出一个箩头大的圆洞,洞顶吊着一个洗脸盆大小的蜂巢。这时,只见无数只黄蜂“嗡”地一下向我扑来。但我不害怕,心想,我防护得这么严实,怕它咋的?就继续抡起镢头刨。
④又刨了一镢头,突然感到浑身像挨千刀万剐!糟糕,土蜂们钻进我衣服里来蜇我了,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钻进来的。我本能地扔下镢头就跑,但无数只毒蜂就像一团黄烟,将我团团围住,往死里蜇我。
⑤在这生死关头,只见毫无防护的弟弟挥舞着扫帚拼命扑打蜇我的蜂群。
⑥我立即高喊:“别管我,你快跑!”但他就是不听,只顾扑打我身上的毒蜂,以至于将很多毒蜂引到了他身上。一个九岁的孩子瞬间便成了一个活动的“马蜂窝”!
⑦我们跑出百米远之后,蜂群仍然穷追不舍,蜇得我都感觉不到疼了。我穿戴得太厚,也没用,实在跑不动了!索性将围脖、箩子、毯子扔掉,满地打滚儿。
⑧令我惊骇不已的是,弟弟还是只顾朝我身上拍打,打了前胸打后背,我却毫无办法帮他,只有打滚儿的份儿。
⑨事后,我不解地问他:“当时叫你跑,你为什么不跑?就不怕蜇死你?”他竟羞得满脸绯红道:“哥,你看你说的,谁让你是俺哥呢?”一直到现在,我想起他这句话都想掉泪。
⑩待我们丢盔卸甲、灰头土脸跑回家里时,弟弟脸色煞白,“咚”的一声栽倒在地。这可把全家吓蒙了。俺娘撩起弟弟的衣襟惊诧道:“是谁打你们了?打得红青黑烂、膀眉肿眼,没个人样了。”在俺娘的再三追问下,我只好嗫嚅着道出了实情。俺爹听后嚷道:“你个傻种,土蜂都是吃虫子的,哪来的蜜让你解馋?你弟弟要有個三长两短,看我怎么收拾你!”这时,我只觉得天旋地转,气也出不动了。奶奶一看大事不好,对俺爹嚷道:“还不快去割黄蒿搓,再晚人就没了。”
⑪只见俺爹顺手从墙上取下一张镰,跑到庄下割黄蒿。他很快就割了一小捆,把我俩的衣裤脱个精光,抱到炕上,拿黄蒿在我们身上不停地搓,搓了前边搓后边。由于身上肿得厉害,不一会儿,我俩都变成了明晃晃的“绿种人”,活像两个绿色的大塑料娃娃。
⑫为防止搓破皮化脓,俺娘将两大捆黄蒿先用铡草刀铡碎,再用碾子碾成绿糊糊,昼夜摊到我俩身上,不停地更换,往外吸毒。经过十来天的“绿色洗礼”,我俩算是都活过来了,不过,身上都蜕了一层绿皮。
⑬从此,我感到欠下弟弟一笔“账”,也欠下全家一笔“账”,永远也还不清。
(选自《散文选刊》)
(1)根据提示,填写空白处。
①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
②故事情节:“我”全副武装,带弟弟去捅马蜂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母铡草,救被马蜂蜇伤的“我”和弟弟→“我”因捅马蜂窝欠“账”。
(2)文章在朴实的叙述、描写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品味下面的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他竟羞得满脸绯红道:“哥,你看你说的,谁让你是俺哥呢?”
(3)找出文中与第⑤段画线词语“毫无防护”相照应的语句,再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4)本文标题为“还不清的‘账’”,结合相关内容,说说“我”欠下了弟弟的什么“账”?为什么还不清?
【答案】
(1)①捅马蜂窝(或“马蜂窝”),②“我”让弟弟趴好,独自捅马蜂窝,弟弟拼命护“我”,变“马蜂窝”
(2)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描写了弟弟事后被“我”询问时的不好意思,突出了弟弟的纯真朴实的性格特点;表现了弟弟奋不顾身护“我”、爱“我”的感人形象,突出了深厚的手足情谊。
(3)第②段“所以,没让他多穿戴什么”与第⑤段“毫无防护”照应。
作用:第②段为第⑤段埋伏笔,两处互相照应,反复强调了弟弟是在“毫无防护”下扑打毒蜂,突出了弟弟注重兄弟情谊、舍命救“我”的感人形象,也表达了“我”对弟弟的强烈的愧疚与感激之情。
(4)“我”欠弟弟的“账”表面指的是十三岁那年,“我”带弟弟捅马蜂窝,弟弟拼命护“我”,差点被马蜂蜇死的事情;实际上指的是亲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深厚兄弟情。作者因自己当年鲁莽行为对弟弟造成的伤害表现出深深的愧疚,同时,对弟弟舍身救“我”性命的行为充满感激之情;这份愧疚与感激是无法用金钱称量的,是难以报答的,当然也就无法还了。
【解答】
(1)①线索是贯串于全文的事件,而在文章中“捅马蜂窝”这件事,贯串了全文,是本文的线索。
②结合“我们跑回家从头到脚武装起来:我穿上夹袄夹裤,戴上手套,绑紧袖口、裤脚,用一张小筛面箩罩到脸上,再用一条毛围脖将脑袋、箩圈、脖子缠了个严严实实,将一块毛毯叠成两层,中间穿了一根绳子,披到身上,系紧;至于弟弟,只打算让他跟我做个伴儿,没打算让他上手。所以,没让他多穿戴什么”分析可知,“我”全副武装,带弟弟去捅马蜂窝;结合“到了那里,担心弟弟被土蜂蜇,让他趴在远处”分析可知,“我”让弟弟趴好,独自捅马蜂窝;结合“只见毫无防护的弟弟挥舞着扫帚拼命扑打蜇我的蜂群”“只顾扑打我身上的毒蜂,以至于将很多毒蜂引到了他身上。一个九岁的孩子瞬间便成了一个活动的‘马蜂窝’”分析可知,弟弟拼命护“我”,变“马蜂窝”;结合“拿黄蒿在我们身上不停地搓,搓了前边搓后边”“为防止搓破皮化脓,俺娘将两大捆黄蒿先用铡草刀铡碎,再用碾子碾成绿糊糊,昼夜摊到我俩身上,不停地更换,往外吸毒”分析可知,父母铡草,救被马蜂蜇伤的“我”和弟弟;结合文章最后“从此,我感到欠下弟弟一笔‘账’,也欠下全家一笔‘账’,永远也还不清”分析可知,“我”因捅马蜂窝欠“账”。
(2)“羞得满脸绯红”运用了神态描写,“哥,你看你说的,谁让你是俺哥呢?”运用了语言描写,这两种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被“我”询问时的害羞,表现出了弟弟的纯真朴实,突出了弟弟在危险面前不顾自己安危,挺身而出,护“我”,爱“我”的兄弟情谊。
(3)作答本题,要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第②段写“我”和弟弟“从头到脚武装起来”等内容分析,可知“至于弟弟,只打算让他跟我做个伴儿,没打算让他上手。所以,没让他多穿戴什么”中的“所以,没让他多穿戴什么”一句,与第⑤段“毫无防护”相照应。
正是第②段中说弟弟身上并没有穿戴什么,才为第⑤段写弟弟在“我”被蛰时尽管自己毫无防护却依旧冲上去扑打蜂群等内容作了铺垫,更加突出了弟弟重视兄弟情谊,舍命救“我”,也更能表达“我”对弟弟的感激与愧疚。
(4)本文标题蕴含着多层含义。从表面上看,“我”欠弟弟的“账”指的是“我”带弟弟捅马蜂窝时,弟弟为了保护“我”,自己差点被马蜂蜇死的事情。但实际上,“我”欠弟弟的“账”指的是“我”和弟弟之间深深的兄弟情谊,“我”因自己当年鲁莽行为对弟弟造成的伤害表现出深深的愧疚,“我”对弟弟舍身保护“我”的行为充满感激之情,这份“账”之所以还不清是因为这不是一份简简单单可以用金钱衡量的账目,故这份“账”是“我”无法报答和偿还的。
时间线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老山界》以时间变化展开叙述(第一天,下午动身——傍晚——天黑了,到山脚——之后走了半天——半夜里醒来——第二天黎明——下午两点多——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
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来安排情节,围绕百草园、三味书屋展开叙述。
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包括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所见所闻等。如《我的叔叔于勒》以“我”作为人物线索,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展开叙述的。
事件发展变化线
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置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事。
情感发展变化线
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实在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为线索。
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台阶》一文中以“台阶”为线索,讲述了父亲要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第22讲 小说的情节与结构(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原卷版): 这是一份第22讲 小说的情节与结构(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原卷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真题实战练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2讲 小说的情节与结构(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22讲 小说的情节与结构(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解析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真题实战练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2讲 小说的情节与结构(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原卷版): 这是一份第22讲 小说的情节与结构(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原卷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建构3,方法总结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