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5地质地貌(4大易错)(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5地质地貌(4大易错)(原卷版).doc
    • 练习
      (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5地质地貌(4大易错)(教师版).doc
    (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5地质地貌(4大易错)(原卷版)第1页
    (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5地质地貌(4大易错)(原卷版)第2页
    (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5地质地貌(4大易错)(原卷版)第3页
    (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5地质地貌(4大易错)(教师版)第1页
    (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5地质地貌(4大易错)(教师版)第2页
    (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5地质地貌(4大易错)(教师版)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5地质地貌(4大易错)(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5地质地貌(4大易错)(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5地质地貌4大易错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5地质地貌4大易错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地表形态的塑造来自于必修一课本和选择性必修一课本,是课本的重难点。
    考查方向一般是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判断区域的主要地表形态类型及特点,提升区域认知能力。结合具体区域的地貌特征,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培养综合思维能力。观察区域典型地貌特征,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主要地貌的形成过程,提升地理实践力。结合具体的案例,探究主要的地貌发育与区域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观的途径。
    易错点0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五种表现形式造就地表起伏不平)
    易错点02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五种作用形式让地表趋于平缓)
    易错点03看懂地质构造图(三种判读方法)
    易错点04 分析河流地貌
    易错点0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五种表现形式造就地表起伏不平)
    (2020·天津·统考高考真题)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图中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2.导致图中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A.垂直抬升B.水平拉张C.水平挤压D.岩浆喷发
    【答案】1.D 2.A
    【解析】1.此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图中岩层层理结构明显,应该是沉积岩,AC错误。图中岩层多次出现坡度较大的陡崖,应该是垂直裂隙发育,岩石被侵蚀形成,该地区位于粤北山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较弱,以流水侵蚀为主,D正确,B错误。故选D。
    2.图中岩石为沉积岩,最初形成于低地,形成沉积岩后,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间歇性的垂直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垂直抬升,A正确。水平拉张会导致裂谷出现,水平挤压会导致岩层弯曲出现褶皱山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地貌,此地貌景观不是裂谷、褶皱山、火山,BCD错误。故选A。
    不理解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果: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3、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2022·天津·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沉积地层在地表出露情况的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从奥陶纪到二叠纪,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为( )
    A.下降沉积、抬升侵蚀、下降沉积B.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水平挤压
    C.下降沉积、水平挤压、抬升侵蚀D.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抬升侵蚀
    2.该地区三叠纪地层中发育有落水洞、天坑等地貌。关于该地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可找到被子植物化石B.岩石受到水的溶蚀作用
    C.明显受到过风力侵蚀D.位于背斜构造中心部位
    【答案】1.A 2.B
    【解析】1.奥陶纪时,该区开始接受沉积,到泥盆纪,该区一直接受沉积,泥盆纪之后,该区地壳整体抬升,缺失石炭系地层,到二叠纪,该区地壳整体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二叠纪地层、三叠纪地层,之后该区地壳发生水平运动,地层褶皱并隆起,遭受剥蚀,再之后该区地壳又整体下沉,接受沉积物的沉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被子植物繁盛的地质时代是新生代,并不在三叠纪,所以不可能找到被子植物化石,A错误;落水洞、天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地貌,B正确;喀斯特地貌发育在较湿润地区,风力侵蚀作用相对较弱,C错误;三叠纪岩层是图中最新的岩层,而背斜中心岩层相对最老,D错误。故选B。
    (2021·河北·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
    A.水平挤压B.水平拉张C.垂向挤压D.垂向拉张
    4.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
    A.F1~F4疏导性能好B.F1~F4延伸到地表
    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D.F1~F4断至含油层
    【答案】3.B 4.A
    【解析】3.图中构造甲、乙、丙位于水平挤压形成的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在变形过程中主要受到拉张力,使得出现多个断层,乙地块出现了断裂陷落,因此形成这些构造的局部地质作用应为水平拉张,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4.读图可知,F1~F4断层中,中间两个断层延伸至含油层,两侧没有延伸至含油层,这些断层直接或间接导致油气分子散失,这是因此F1~F4等断层的疏导性能好,A符合题意,排除D;读图可知,F1~F4并没有都延伸到地表,B错误;如果上覆岩层疏导性不好,即使石油埋藏层位较浅,石油也难以有散失通道,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排除C。故选A。
    易错点02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五种作用形式让地表趋于平缓)
    (2023·山西吕梁·校联考一模)砾岩是由水冲岩块的磨圆碎块固结而成,或卵石经硅质或泥质物胶结而成的岩石。按主要砾石大小可分为巨砾岩、粗砾岩、中砾岩和细砾岩。砾岩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有供给岩屑的源区有足以搬运碎屑的水流、有搬运能量逐渐衰减的沉积地区。下图所示砾岩显示了多期砾岩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巨砾岩和粗砾岩形成的位置最可能是( )
    A.河湖的人海口B.山区河流出山口C.宽广的河漫滩D.弯曲河道的凹岸
    2.关于砾岩形成及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巨厚砾岩层多形成于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后B.冰川末端形成的砾岩主要砾石的分选性好
    C.砾岩形成过程中地壳始终在抬升D.砾岩内部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3.图中的多期砾岩结构中,最早经受流水磨圆的是( )
    A.超大块砾岩甲B.较小块砾岩乙C.砾石丙D.砾石丁
    【答案】1.B 2.A 3.D
    【解析】1.巨砾岩和粗砾岩中的主要砾石粒径较大,地势陡峻的山区是供给岩屑的源区,大粒径砾石的搬运距离短,当携带大粒径砾石的水流流出出山口后,流速减缓,砾石在山前山麓地带堆积,砾石间的空隙被硅质或泥质物填充,而后在上覆岩土的压力作用下,就会胶结(或固结)形成砾岩,故选B。
    2.巨厚的砾岩层需要大量的物源,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容易使现有岩层发生断裂、破碎,可以提供充足的岩屑来源,因此巨厚砾岩层多形成于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后,A正确;冰川搬运物质的分选性差,因此冰川末端形成的砾岩主要砾石的分选性差,B错;砾岩形成过程中,需要经过上覆岩土压实、固结的过程,因此地壳持续抬升不利于砾岩的形成,C错;由于砾岩内部由粒径大小不一的砾石组成,层理结构并不明显,D错。故选A。
    3.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多期砾岩结构,先是最小尺寸的砾石形成了一期砾岩,经侵蚀作用形成了较大块的砾石,与紫红色的砾石同时形成了二期砾岩,再经侵蚀作用形成了所看到的超大块砾石。较小块砾岩乙的形成较超大块砾岩甲早,而砾石丁是形成砾岩乙的主要砾石,因此最早经受流水磨圆的是砾石丁,故选D。
    不熟悉外力作用的形式和作用结果
    冰蚀作用:挖蚀与磨蚀;堆积作用:冰碛物结构疏松,堆积杂乱,无层理,磨圆度极差。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
    1、外力作用主要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
    ①概念: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②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③影响: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
    ④意义: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侵蚀和搬运
    ①流水侵蚀和搬运

    ②风力侵蚀和搬运:风沙流是一种常见的近地面沙粒搬运现象,磨蚀作用在近地面最为明显。
    ③冰川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④波浪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滨海地带。
    3)堆积
    ①概念: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搬运能力下降等原因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沉积的过程,称为堆积作用。
    ②规律:通常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固结成岩
    沉积岩和化石的生成图
    1、喀斯特地貌
    1)形成原理: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
    溶蚀作用:CO2+H2O+CaCO3=Ca(HCO3)2
    沉积作用:Ca(HCO3)2=CaCO3+H2O+CO2
    2)喀斯特溶蚀地貌:溶沟、石芽、石芽群(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溶斗(喀斯特漏斗)、地下溶洞
    3)喀斯特沉积地貌:钙华、石钟乳、石笋、石柱
    4)地表喀斯特:溶沟、石芽、石芽群(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溶斗(喀斯特漏斗)、天坑、钙华
    地下喀斯特:地下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
    5)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尤其西南地区集中,其中以广西(桂)、重庆(渝)、贵州(贵)、云南(云)为主
    6)喀斯特石漠化:
    ①喀斯特石质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暴雨冲刷力强。
    ②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
    2、风蚀地貌
    类型:①吹蚀作用: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坏②磨蚀作用: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1)风蚀蘑菇
    距地面一定高度的气流含沙量少,磨蚀作用弱,而近地面处的气流含沙量多,磨蚀作用强,因此下部就被磨蚀的越来越细小,从而形成蘑菇石。
    2)风蚀壁龛:
    阳光晒热的岩壁,使岩石内部矿物的体积不同程度的膨胀,产生热力差别风化,崩解。风吹蚀风化了的疏松岩面,形成许多浅小凹坑,风沙再沿凹坑磨蚀,使凹坑不断加深扩大,逐渐发展成风蚀壁。
    3)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
    4)雅丹地貌:
    过程:①先是形成湖积相沉积或冲积平原;
    ②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抬升;
    ③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
    ④外力切割沟槽,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
    ⑤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3、风积地貌
    1)新月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且坡度较陡;
    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4、冰川地貌
    1)冰川: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极地地区);
    山岳冰川: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面积较小(中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区)。
    2)冰蚀地貌(冰川侵蚀):角峰、刃脊、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冰蚀湖、峡湾。
    3)“V”形谷和“U”形谷:
    “V”形谷:河谷横陪面呈“V”形,两壁陡峭,谷底狭窄,河床纵剖面坡降很大,河床深度往往大于宽度,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水流湍急,沿河多急流、瀑布;
    “U”形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4)峡湾:挪威峡湾
    在高纬度地区,厚重的冰川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的海湾。
    (2023上·湖北·高二校联考期中)地质图上,构造等高线是指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下图示意南半球某区域的白垩纪岩层构造等高线和地形等高线,地形等高线的等高距是60米,山峰最高点海拔为681米,甲乙丙丁为地表四地点。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681米的山峰成因是( )
    A.为背斜成山B.为向斜成山
    C.为背斜成谷,后两翼经侵蚀成山D.为向斜成谷,后两翼经侵蚀成山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坡面径流流向东北B.乙处海拔约为580米
    C.丙地可以看到681米的山峰D.丁处河谷东侧河岸陡峭
    3.开采白垩纪岩层的矿产资源,从埋藏深度角度最合适的地点是(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1.D 2.C 3.D
    【解析】1.据材料可知,图中显示构造等高线在681米的山峰附近向高处凸出,说明681米山峰的地质构造为向斜谷,ABC错误;根据地形等高线判断,681米山峰的地形为山地,故先形成向斜谷地,后两翼经侵蚀成山,D正确。
    2.据材料可知,图中有一个指向标的指向为北方,根据坡面的地势高低判断,甲坡面径流流向为西北方向,A错误;图中地形等高线的等高距是60米,山峰最高点海拔为681米,可知乙处海拔620~680米之间,B错误;从丙地到山峰,等高线的变化特征为先稀疏后密集,说明坡度先缓后陡,无遮挡物,故丙地可以看到681米的山峰,C正确;丁处河谷东侧河岸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丁处河谷西侧河岸陡峭,D错误。故选C项。
    3.据材料可知,构造等高线是指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据图中两条构造等高线的海拔分别为100米和160米,可知构造等高线的等高距为20米;据此知图中丙和乙的构造等高线的高度范围为100~120米,甲的构造等高线的高度范围为120~140米,丁的构造等高线的高度范围为140~160米,四地中丁的构造等高线海拔高度最高,说明其埋藏深度最小,容易开采,D正确,ABC排除。故选D。
    (2020上·四川遂宁·高一统考期末)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中的丹娘沙丘,受两侧高山阻挡,外部沙尘难以进入,但形成了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下面左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右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
    A.流水堆积B.冰川堆积C.风力堆积D.海浪堆积
    5.该沙丘的沙主要来自( )
    A.印度洋海滩B.附近沙洲和河漫滩C.塔克拉玛干沙漠D.太平洋海滩
    【答案】4.C 5.B
    【解析】4.每年冬春季节,该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漫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C正确;沙丘是风力作用的产物,不是流水作用形成的,A错误;沙丘是风力作用的产物;冰川堆积与沙丘没有关系,B错误;此处距海较远,不会是海浪堆积的结果, D错误。故选C。
    5.受两侧高山阻挡,外部沙尘难以进入,所以该沙丘的沙不是来自印度洋海滩、塔克拉玛干沙漠、太平洋海滩,而是主要来自附近沙洲和河漫滩。而是在枯水期时,河漫滩的泥沙出露,受风力的搬运在山坡堆积形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易错点03 看懂地质构造图(三种判读方法)
    (2023上·黑龙江·高三统考期中)下图示意某地地质构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甲、乙、丙、丁岩层中,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若图示区域缺少有效的降水,则①②③④四地中最适宜钻井开采地下水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D 2.B
    【解析】1.首先根据地层层序律可知,未发生明显构造运动的地区岩层一般下老上新,结合断层情况,可知甲乙丙岩层的形成顺序是丙、乙、甲,再根据侵入切割律可知,侵入的岩层形成晚,被侵入的岩层形成早,故丁形成最晚,侵入原先的地层之中,所以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丙、乙、甲、丁;故选D。
    2.②处在向斜—侧,靠近断层,且海拔相对较低,最适宜钻井开采地下水,③④两地海拔较高且岩层向下倾斜,地下水易向较低处迁移;①地为花岗岩,岩石硬度大,且不是储水构造,不适宜开采地下水。故选B。
    不会判读地质构造图不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上,新的在下,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1、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②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③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①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②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
    ③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④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①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②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I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③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2023上·北京通州·高三统考期中)图为某校学生绘制的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
    A.①处容易发现油气资源B.②处岩层形成早于④处
    C.③处岩石由岩浆冷凝形成D.④处岩层由外力侵蚀形成
    2.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堆积B.岩浆活动—岩层断裂—岩层弯曲
    C.岩层断裂—岩层弯曲—岩浆活动D.岩层断裂—变质作用—岩浆活动
    【答案】1.C 2.A
    【解析】1.①处为断层,油气易转移至其他储油气区域,该处不易发现油气资源,A错。②岩层位于④岩层上部,②处岩层形成晚于④处,B错。③处为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形成,C正确。④处岩层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由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形成,D错。故选C。
    2.图中岩浆沿地壳裂隙向外喷出的过程中,地球内部的裂隙边缘岩石受岩浆影响,形成高温高压的变质环境而发生变质,再结合图中砂岩覆盖岩浆岩表层可知,之后又发生了外力堆积作用,所以其地质过程依次是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堆积,A正确,D错。图中岩浆活动将弯曲的岩层切穿,表明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弯曲,B错。图中弯曲的岩层发生断层,表明先有岩层弯曲,后有岩层断裂,C错。故选A。
    (2023上·河北张家口·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冰斗和U型谷是典型的冰蚀地貌,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故常依据不同时期冰斗位置来分析气候变化规律,用U 型谷特征判断冰川活动期次和规模。图为我国西北某山区冰蚀地貌示意图。图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F为断层,它改变了冰斗③和⑤的原始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比断层形成时间早的冰斗有( )
    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⑤⑥⑦C.③④⑤⑥⑦⑧D.③④⑤⑧
    4.冰斗和U形谷的变化反映了该山区的气候( )
    A.变暖B.变冷C.变湿润D.变干旱
    【答案】3.D 4.A
    【解析】3.据材料“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可知,随着雪线的后退,冰川侵蚀加剧,冰斗海拔升高。早期,由于雪线较低,冰斗位于沉积岩层的下方,即⑤⑥;中期,处在沉积岩层中部,即③④⑧;后期处在沉积岩层上部,即①②⑦。断层改变了冰斗③和⑤的原始位置,所以⑤⑥③④⑧是断层前形成的,ABC错误,D正确。故选D。
    4.据材料“图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冰斗成层分布,高度上移,说明冰川萎缩,雪线逐期上升;据图可知,早期U形谷A宽大,后期U形谷B窄小,说明冰川活动规模逐期减弱;因此,推测当地气候逐期变暖,冰川萎缩并不能代表气候变干,BCD错误,A正确。故选A。
    易错点04 分析河流地貌
    (2022上·贵州六盘水·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坡度表示地表陡缓的程度,百分比是表示坡度的常用方法之一,即坡度=(高程差/路程)×100%。同一等坡度线上各点地表坡度值相等。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区域的等坡度线示意图(单位:%),图中河流均为源头上游河段。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徒步从甲村到乙村考察,线路长度约6km。两村建筑多就地取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研学小组行走最为费力的路段是( )
    A.①段B.②段C.③段D.④段
    6.对该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河自东南流向西南B.该区域最大坡度差值为55%
    C.站在b处可见河流流向a处D.站在d处可见河流流向c处
    【答案】5.A 6.D
    【解析】5.图中等值线为等坡度线,坡度线反映的是地势起伏大小,即坡度越大,地势起伏越大,甲村开始后的一段坡度值为40%~45%之间,其数值最大,并且根据图中河流均为源头上游河段判断河流流向,进一步可判断①段处于爬坡阶段,因此研学小组行走最为费力,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由该图的指示方向,并且均为河源地区,可以确定甲河从东南流向西北,A错误;该图幅最大坡度值范围为45%~50%之间,最低为0%~5%之间,二者交叉相减,得到该图幅坡度最大差值在40%~50%之间,因此不可以取到55%,B错误;由图可知b处坡度小于a处,因此由b到a构成一个凸坡,所以b处无法看到a处,C错误;乙河由西流向东,所以d处海拔高于c处,且dc之间为一个凹坡,故站在d处可以看见河流流向c处,D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不会分析河流地貌成因
    流水侵蚀地貌
    1)河流阶地:地壳间歇性抬升和河流下切侵蚀(阶地上的堆积物为河流堆积作用形成)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2)牛轭湖:
    形成过程:①在平原地区,河流摆动形成弯曲;
    ②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愈来愈弯;
    ③河流自然(或人工)截弯取直,河水从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
    ④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
    3)丹霞地貌
    在漫长地质年代中,砂岩沉积固结成岩,地壳运动抬升后受到外力风化和流水侵蚀,裸露出的红色岩体,形成丹霞地貌。
    4)河流一般发育过程
    ①初期(上游):河流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降水和冰川融水汇集在此,流水对沟谷进行下蚀、溯源侵蚀。当沟谷深及地下水,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此时河谷多为V形谷或峡谷。河谷加深和延长。
    ②中期(中游):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两侧河岸不对称,河谷出现连续河湾。
    ③成熟期(下游):河弯不断向两侧扩展,侧蚀为主,河谷展宽,河谷内堆积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横剖面呈槽形。这样一条成熟的河流最终形成。
    5)河流侵蚀类型
    6)凹凸岸的应用
    成因: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凹岸侵蚀:流速较快,河道深,河岸陡,凹岸可建设港口;
    凸岸堆积:流速较慢,河道浅,河岸缓,凸岸可淘沙金或建居民点。
    流水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类型,由洪积—冲积扇(山前),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和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组成。
    1)冲积扇: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
    2)洪积扇: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洪积扇。洪积扇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冲(洪)积扇组成物质的颗粒从扇顶至扇缘由粗到细(砾石、粉砂、黏土)依次发育在山前位置(即河流的出山口处,大多是河流上游)。
    原因: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3)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河漫滩平原一般位于河流的中(下)游。
    形成过程:①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②河河流改道或者继续下蚀,河漫滩被废弃(不再接受堆积);
    ③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季节性地接受堆积;
    ④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成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4)河流中下游:常形成冲积平原(例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江心洲:长江口崇明岛、湘江橘子洲,一般位于河流的中下游。
    6)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当河流到达入海口时,流速极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河口三角洲。
    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断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
    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故上图中河流自北向南流。
    6)根据河流地貌类型判断河流流向
    7)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河流流向
    一般地,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根据河流判断地形特征
    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2)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盆地;辐射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山顶。
    3)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
    4)根据河道形态判断地形:若河道呈蛇形弯曲,则说明该地为平原。
    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1)若河流含沙量大,则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
    2)若河流有结冰期,则说明该河所处纬度较高或海拔较高。
    (2023·吉林·统考一模)泛滥平原即“河漫滩”,是指河床与谷坡间枯水时出露、洪水时被水淹没的部分。泛滥平原是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沉积物二元结构:下部由较大的河床冲积层(主要是粗砂和砾石)组成,上部由较细的泛滥平原沉积物(主要是细砂和粘土)组成。极宽的泛滥平原又被称为河漫滩平原。下图示意某泛滥平原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面积宽广泛滥区的自然原因是( )
    A.物理风化强,风化物具有分选性
    B.积雪冰川分布广,河谷长而宽阔
    C.径流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开阔
    D.地势低洼,有利于地表径流汇集
    2.泛滥平原上部沉积物形成的主要时期是( )
    A.洪水期之后B.洪水期
    C.枯水期之前D.枯水期
    【答案】1.C 2.B
    【解析】1.泛滥平原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气候湿润,水量大,物理风化弱,A错误;积雪冰川分布少,B错误;根据泛滥平原的涵义和泛滥平原物质的二元结构特点可以推断,利于宽广泛滥区发育的自然条件是降水季节变化较大,河流有明显的洪水期,河流流经平坦开阔的地形地区,河流横向流动沉积显著,C正确;地势低洼不能体现水量的季节变化大,D不是主要原因。故选C。
    2.河漫滩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平水期和枯水期出露地表,洪水期被淹没,洪水期(河流水位高于洪水位的时期)河漫滩处洪水较浅,流速较缓,沉积的泥沙粒径较小,洪水期之后和枯水期之前为河流的平水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3上·山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耗来河发源于贡格尔草原上的多伦诺尔湖,湖内多涌泉。耗来河也称“嗓子眼河”,河水平均深度只有50厘米左右,河宽10多厘米,最窄处仅有几厘米,被称为“世界上最窄的河流”。耗来河曲曲折折,多成“几”字型,其独特的景观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下图示意耗来河的位置和其独特景观。据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3.影响耗来河独特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B.水文C.地形D.土壤
    4.下列符合耗来河水文特征是( )
    A.水量稳定B.含沙量大C.流程短D.有凌汛
    【答案】3.C 4.A
    【解析】3.由材料可知,耗来河也称“嗓子眼河”,河水平均深度只有50厘米左右,河宽10多厘米,最窄处仅有几厘米,被称为“世界上最窄的河流”。耗来河曲曲折折,多成“几”字型,因耗来河流经地区地形平坦,河流落差小,流速慢,侧蚀导致河道弯曲,说明耗来河独特景观受地形的影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由材料可知,耗来河源自多伦诺尔湖,湖泊水是其补给来源,而多伦诺尔湖又主要依靠地下水补给,湖内多涌泉,说明水量稳定的特点,A正确;耗来河流经草原区,流速慢、含沙量较小,流程长,河流大致呈东西延伸,结冰期相似,一般不会产生凌汛,BCD错误。故选A。
    (2023上·浙江宁波·高三统考期中)锆是一种战略性金属资源,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岩浆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含锆重砂矿物沉积。下图示意某锆采矿区及所在区域。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有可能是锆采矿区含锆重矿砂来源地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主要原因是( )
    ①为当地旱季,成矿物质来源地风化作用较强
    ②为当地雨季,河水搬运能力强,沉积矿物多
    ③潮汐落差大,对新生代沉积岩侵蚀作用较强
    ④风暴潮多发,波浪将矿砂搬运到高潮位之上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1.C 2.D
    【解析】1.利用材料信息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岩浆岩"这一关键信息,排除乙(中生代变质岩)、丁(中生代沉积岩);图中显示,采矿区位于沿海,岩石为新生代沉积岩,应远离成矿物质的来源地,表明需要外力侵蚀搬运沉积才能形成采矿区的锆砂矿,与甲相比,丙地临近河流,有河流与采矿区相连,具有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的可能性,因此丙地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当地位于南半球10-20°之间,属热带草原气候,1~3月为当地的湿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对成矿物质的侵蚀作用和砂搬运作用强,使得进入岸海水的含错重砂矿物多(含矿物来源多),容易被波浪带入高潮线之上沉积,①错误,②正确;潮汐落差受月球和地球位置影响,季节变化不大,③错;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并且受印度洋飓风影响,风暴潮多发,波浪作用强,将沉积在河口处的矿砂搬运到高潮位之上,④对,综上,D对,A、B、C错。故选D。
    (2023上·湖北·高三罗定中学校联考期中)热融湖塘是富含冰的多年冻土或大量地下冰融化,地表土层随之沉陷而形成热融洼地并积水形成的湖塘。热融湖塘的发育和演化具有周期性,不会持续向下或水平扩张。在一定条件下,热融湖塘会消失。下图示意连续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发育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推断图示热融湖塘的发育阶段为( )
    A.③④①②B.④③②①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
    4.与图示其他阶段相比,②阶段的热融湖塘( )
    A.吸收太阳辐射较少B.湖下多年冻土融化较少
    C.冬季湖底温度较高D.扩张速度将会持续加快
    5.热融湖塘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
    ①降水量明显高于多年平均值③富冰冻土层下部质地较坚硬
    ②气温明显低于多年平均值④湖区大量沉积物快速积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3.D 4.C 5.B
    【解析】3.热融湖塘的形成过程:首先,在富冰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的形成通常始于冰楔融化形成多边形池塘;其次,热融湖塘一旦形成,水体较低的反照率通过吸收长波辐射增加蓄热,导致湖水与湖岸及湖底沉积物界面的年均温度增加,使湖塘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继续扩张;然后,进一步加剧湖下多年冻土的融化和下沉,并导致湖底融区扩大、加深或贯穿。④阶段未出现湖水,③阶段冰楔融化后形成湖泊,①阶段热熔湖塘继续扩张,②阶段进一步扩大、加深,故图示热融湖塘的发育阶段为④③①②,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与图示其他阶段相比,②阶段的热融湖塘湖水较深,冬季受周围陆地影响较小,降温速度较慢,湖底温度较高,湖下多年冻土融化较多,C正确,B错误。②阶段的热融湖塘水体面积较大,反射率较低,吸收太阳辐射较多,A错误;②阶段的热融湖塘湖底融区较大,可供融化的多年冻土有限,扩张速度不会持续加快,D错误。故选C。
    5.降水量明显高于多年平均值,热融湖塘水量快速增加,湖岸线容易决口导致快速排水,热融湖塘消失,①正确;湖区大量沉积物快速积累,湖塘被沉积物填充造成陆地化,热融湖塘消失,④正确;气温明显低于多年平均值,蒸发量减小,湖塘水量较为稳定,热融湖塘不会消失,②错误;底部富冰冻土层质地较坚硬,湖塘水不易渗漏,热融湖塘不会消失,③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3·浙江嘉兴·统考一模)下图为某地区平面地质图,地层S、D、C、P的年龄序列从老到新。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地质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外力沉积—F2断层—F1断层—岩层褶皱—岩浆侵入
    B.外力沉积—岩浆侵入—F1断层—F2断层—岩层褶皱
    C.外力沉积—岩层褶皱—F1断层—F2断层—岩浆侵入
    D.外力沉积—岩浆侵入—F2断层—F1断层—岩层褶皱
    7.图中李庄一带的地质构造与岩层受挤压的方向( )
    A.背斜东北—西南B.向斜西北—东南
    C.向斜东北—西南D.背斜西北—东南
    【答案】6.C 7.B
    【解析】6.读图分析,从整体来看,图示岩层虽有断层存在,但是有明确的地层界线,故首先发生的地质活动应该是外力沉积,形成层状岩层;其次,从整个地层的分布年代来看,自中部向西北、东南两侧,岩层基本呈现对应形态,应是发生了岩层褶皱;结合材料以及图示可知,F1断层两侧岩层基本对应,F2两侧岩层错位明显,但是F2断层明显位于F1断层下方,所以F1断层发生在前,F2断层发生在后,且两个断层位于褶皱之后;花岗岩切断了F2断层的东北端,说明岩浆侵入发生在F2断层,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由材料可知,地层S、D、C、P的年龄序列从老到新,则图示地区沿西北—东南方向岩层由中部向两侧由新到老,则图示为向斜构造;图中岩层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由此可判断受到西北、东南方向的挤压,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3上·江苏常州·高三统考期中)卓尔山属于祁连山脉的一条支脉,坐落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河北,主要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右图为“卓尔山局部及周边地理风光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山体主要岩石类型是( )
    A.甲B.乙C.丙D.丁
    9.图示聚落分散选址主要考虑( )
    A.平坦的地形B.充足的水源C.交通出行便利D.方便土地管理
    10.该区域主要油料作物类型及其收获期是( )
    A.油菜9~10月B.芝麻8~9月C.花生6~7月D.油茶7~8月
    【答案】8.D 9.D 10.A
    【解析】8.根据材料信息“主要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可知,该山体主要由砂岩和砾岩组成,砂岩、砾岩属于沉积岩。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是变质岩,乙是岩浆,丙是岩浆岩,丁是由沉积物形成的,为沉积岩,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聚落散落分布在该地,该分布格局,使得聚落与耕地较近,便于当地居民进行土地管理,D正确;平坦的地形不是导致该地聚落散落分布的主要因素,A错误;如果考虑水源因素,聚落应靠近河流分布,B错误;聚落散落分布,不利于交通运输,C错误。所以选D。
    10.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青海省,主要的油料作物是油菜,该地纬度位置较高、海拔较高,作物收获期较晚,应为9~10月收获,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023·吉林·统考一模)非洲西北部加那利群岛(28°27′N,16°14′W)上有一处人工引水形成的“钙华梯田”——通过开挖引水渠,将地下水导入坡面,沿坡流动的过程中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沉淀,形成如梯田般的钙华堆积地貌。在“钙华梯田”的下方开凿蓄水池,利用“钙华梯田”硬度较低的来水灌溉。下图示意该人工“钙华梯田”所在山体剖面及“钙华梯田”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钙华梯田的形成过程为( )
    A.岩浆活动—地表裂隙—地下水流出—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沉淀—钙华梯田
    B.地表裂隙—地下水流出—岩浆活动—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逸出—钙华梯田
    C.岩浆活动—二氧化碳逸出—地表裂隙—地下水流出—碳酸钙沉淀—钙华梯田
    D.地表裂隙—二氧化碳逸出—岩浆活动—碳酸钙沉淀—地下水流出—钙华梯田
    12.人工建设“钙华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流速、防洪减灾B.增加流量、稳定用水
    C.通气透水、保护土壤D.美化环境、促进旅游
    13.根据地理位置推测,该地“钙华梯田”来水补给较多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答案】11.A 12.C 13.D
    【解析】11.根据材料可知,该地貌形成过程为:岩浆活动引起岩层破裂形成裂隙,降水通过裂隙进入地下,人类通过引水渠将地下水流入“钙华梯田”,沿坡流动过程中二氧化碳溢出,碳酸氢钙转化为碳酸钙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喀斯特沉积地貌——钙华梯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水体主要用来进行灌溉。该地岩石类型以石灰岩为主,水中溶解的碳酸钙数量多,水质较硬,用来灌溉容易析出固体杂质,阻滞土壤水气运动,破坏土壤,故利用“钙华梯田”硬度较低的来水灌溉有利于通气透水、保护土壤。C正确。降低流速、防洪减灾,增加流量、稳定用水, 美化环境、促进旅游不是修建“钙华梯田”的主要目的,ABD错误;故选C。
    13.从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交界地带,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西坡降水多,水量来自于西风,降水较多的季节为冬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3上·浙江台州·高一台州一中校考期中)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抬升时,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称为阶地。阶地按从下到上(由新到老)依次命名为T1、T2……。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入四川盆地。图为青衣江沿线各阶地不同时期的河流下切速率(毫米/年)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毛家坝T5、T4、T3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速率的变化是( )
    A.不断加快B.不断减慢C.先变慢,后变快D.先变快后变慢
    15.影响栗子坪和阳坪现有阶地数量的主要因素是( )
    A.河谷陡缓B.海拔高低C.流量大小D.基岩软硬
    【答案】14.D 15.D
    【解析】1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阶地越低越靠近河流,则阶地形成的时间越晚,故T1到T7阶地依次变老,T6—T5时期为T5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慢;T5—T4时期为T4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快;T4—T3时期为T3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慢,所以河流河流下切速率的变化是先变快,后变慢,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结合图片信息可知,栗子坪阶地数量较少,阳坪阶地数量较多,说明两地河流下切程度不同,主要原因是基岩软硬程度不同,栗子坪基岩较硬,河流下切作用较弱,阳坪基岩较软,河流下切作用较强,D正确;无法判断两地河谷陡缓的相关信息,A错误;海拔高低、流量的大小都对两地现有阶地数量差异的影响不大,BC错误。故选D。
    (2023上·辽宁·高三校联考期中)萨多纳“构造竞技场”地处瑞士东部的阿尔卑斯山区,实地考察可见较老的三叠纪泥灰岩叠加在较新的侏罗纪石灰岩之上。图示意萨多纳“构造竞技场”某地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6.三叠纪泥灰岩叠加在侏罗纪石灰岩之上,主要是其经历了( )
    A.变质作用B.沉积作用
    C.断裂位移D.水平拉张
    17.萨多纳“构造竞技场”形成后当地
    A.地壳厚度增大B.沉积作用明显C.水平拉张剧烈D.岩层密度减小
    【答案】16.C 17.A
    【解析】16.较老的岩层叠加在较新的岩层之上,说明当地经历了断层,且断层与水平面倾斜角度小,较老岩层沿着断裂面被推挤上升到较远的距离后,覆盖在较新岩层上,就出现了较老岩层叠加在较新岩层之上的现象(如下图方框中所示)C正确;变质作用改变岩石理化性质,不会改变岩层的位置,A错误;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都是新老关系都是下老上新,B错误;水平拉张会使岩层断裂,但不会使岩层推覆,D错误;故选C。
    17.较老岩层叠加在较新岩层之上,会使当地地壳厚度增大,A正确;地势较高,处于侵蚀环境,侵蚀作用明显,B错误;这种推覆式断层活动需要强烈的水平挤压,C错误;物质挤压,岩层密度增大,D错误。故选A。
    (2023上·山东德州·高三统考期中)植物线性沙丘一般是指在沙漠地区受到呈锐角相交且风力大小不等的两个方向的风交互作用下,风力沉积形成的垄状沙链。下图是植物线性沙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的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影响图示沙丘形成的主导风向是( )
    A.甲和丙,且甲风力大于丙B.甲和丙,且丙风力大于甲
    C.乙和丁,且乙风力大于丁D.乙和丁,且丁风力大于乙
    19.在植物线性沙丘发育过程中( )
    ①沙砾沉积水平层理显著②沙丘主体增高变宽伸长③沙丘表面成土作用减弱④沙丘表面沙砾粒径减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答案】18.B 19.C
    【解析】18.沙丘形态指示风向,风从坡缓的一侧吹向坡陡的一侧。由图可知,风沙应在植物的背风向发生沉积,所以可以判断甲和丙为主导风向,同时根据沙脊线更偏向甲风向一侧,丙风向一侧沙丘坡度更缓,可以推断丙风力大于甲,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由于植被阻挡,风沙发生沉积,沙丘主体增高变宽伸长,但是由于植被和坡向的影响,不可能形成水平层理,故①错误,②正确;同时在植被的生长过程中,沙丘成土作用加快,故③错误;沙丘表面风力侵蚀作用减轻,表面沙砾粒径减小,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
    典型的陷落地形: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吐鲁番盆地、青海湖等。典型的隆起地形:庐山、泰山、华山等典型的块状山地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
    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但只有岩浆喷出才能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等。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如汶川地震后形成的滑坡、堰塞湖等
    板块运动
    板块张裂
    板块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图示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表现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凹岸侵蚀
    对河谷的影响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拓宽,谷坡后退,河床弯曲
    地貌
    横剖面呈“V”型
    横剖面河谷拓宽
    横剖面呈槽型
    河段
    河源、上游
    上中游
    中下游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特别强调
    伸长
    加深
    展宽

    相关试卷

    (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4地球上的水(4大易错)(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4地球上的水(4大易错)(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4地球上的水4大易错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4地球上的水4大易错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3大气运动(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3大气运动(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3大气运动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3大气运动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2地球运动(4大易错)(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2地球运动(4大易错)(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2地球运动4大易错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易错题突破练习专题02地球运动4大易错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