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学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95,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学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文本,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及填涂准考证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社会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继个人心理空间、公共文化空间之后,一个全新的数字精神空间,这是数字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一次维度提升,既是对前两者的映射和拓展,又是对心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解构和重塑,其进程必然充满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面对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有人积极拥抱、雀跃欢呼,有人犹豫彷徨、驻足观望,有人忧心忡忡、抵抗反对。近年来出现的“数字极简主义”“反技术依赖”“网络隐居族”等,就是“技术抵抗”的典型代表。
数字极简主义是2019年美国学者卡尔·纽波特在《数字极简主义:在嘈杂的世界中选择专注的生活》一书中首倡的概念,旨在通过对当前信息泛滥的反思与批判,强调人不应被技术绑架,技术与工具应当为人服务,由此提出极限简化数字技术使用、减少技术对人生活和心理的影响。豆瓣小组“反技术依赖”则认为,普通民众对数字技术及其平台日渐依赖,使得自身能力退化。目前“数字极简主义”“反技术依赖”等豆瓣小组成员数量均已数万。在此风潮中,“网络隐居”日渐成为一种代表性的社会实践,网络隐居者们在网络空间只浏览不留言、只搜索不转推、只私信不点赞,通过使用“老人机”“功能机”将推荐算法等数字技术从自己的生活中强制剥离,试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网络空间的依赖,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
从极简使用、反技术依赖到网络隐居,反映出当今社会正对数字技术的负面效应采取某种程度的一致社会行动,而其“冰山一角”之下则是更深层面、更大范围的社会心理。
首先是心理层面对精神家园失守的忧惧,即个体对于自身心智在面对数字技术大潮时能否“守脑如玉”的恐慌。人类自文字发明以来就矢志不渝地追求着更渊博的知识、更丰富的文化、更充盈的精神世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20多万份最新小初高试卷,家威鑫 MXSJ663 免费下载 界,这种技不压身、多多益善的认知已经刻入人类的心理基因,然而互联网的普及却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知识过载和信息海啸,这势必导致个体的心理应激和社会心理的共同抵御。其次是社会层面对结构和秩序失稳的忧惧,即在数字技术改造生产生活的磅礴力量之下,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乃至社会秩序重塑的警惕与不安。二战后世界多数国家进入了长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繁荣阶段,渐次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但近年来国际大变局等一系列因素打破了这一稳定状态,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乃至滥用则被认为是引发变局的关键。最后是文化层面对时代转型的忧惧,即在革命性技术推动历史转型进程中,人类社会整体走向何方的终极拷问。需要强调的是,颠覆性、革命性技术推动社会历史转型造成的社会不安和抗争并非前所未有,历史上每每出现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革命性技术之时,大多会引发广泛的社会问题和心理激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历史转型的担忧。
人类自从钻木取火以来,就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掌握趋利避害的方式,时至今日,火仍是人类必须时刻防范的重大安全隐患,但并不影响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必需品地位。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普及至今不足五十年,社会实践远远不够充分,对其利弊的认知也还不够深入,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交锋才刚刚开始。
从人本主义出发,任何技术工具都不应凌驾于人之上,当人规制创新发展的能力不足以驾驭技术工具时,则须对技术创新“踩刹车”,正如当前深度学习算法驱动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但超出了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解,甚至连技术专家也鲜少能对其作出充分解释和合理规制,如待其负面效应充分显现再出手则可能为时已晚,因此必须防患于未然。对于智能技术主宰的未来世界,最困难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如果人工智能的解释力超过人类的意识,社会不再能够对他们生存的世界作出有意义的阐释,人类意识将会变成什么样?对此人工智能的回答也许是:“我不知道(因为我遵循数学原则,而不是人类原则)”或“你理解不了(因为我已经被训练成以某种方式行事,但没有接受解释行事方式的训练)。”毋庸置疑,数字极简主义、反技术依赖和网络隐居体现出的,正是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回归与传承,如同上古时期初尝火之强大,又见火之恐怖的人类开始思考如何驾驭火,这些现象也昭示着数字时代新人文主义的启蒙与发轫。
而站在技术创新的立场,技术本身的客观性无涉价值观,技术应用的善恶之分取决于主观性的道德伦理,对其社会后果的评价则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支配。因此技术逻辑下的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变革,只是技术工具及其方法论作用于社会体系的客观效应,无论其价值评价如何,均与创新本身无关,应根据社会评价以“技术善用”规正引导创新的方向。也许,发展带来的问题唯有通过更好的发展才能解决,技术工具是人类摆脱蛮荒走向文明的关键,技术创新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从来都是克服社会弊端,而非将社会引向毁灭。 人类既已阔步迈向数字时代,主动拥抱未来,适应时代转型,彰显数字人文、数字伦理精神,已成为实现社会心理、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的焕然新生的时代选择。
(摘编自李韬、李睿深《“技术恐慌”的社会心理与群体分化研究》)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极简主义认为人不应被技术绑架,在数字网络时代,技术和工具应当为人服务,应尽量降低其对人生活和心理影响。
B. “数字极简主义”“反技术依赖”等豆瓣小组成员数量均已数万,这说明他们的理念已得到社会大部分人的认同。
C. 数字技术带来的弊端已初步显现,其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已成为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D. 技术本身是客观性的,技术应用的善恶之分取决于主观性的道德伦理,而其社会后果的评价则受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支配。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空间是以个人心理空间、公共文化空间为基础的一个全新的数字精神空间,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次维度提升。
B. 网络隐居者们极限简化数字技术的使用,试图从自身出发,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网络空间的依赖,直至剥离。
C. 任何技术工具的发展一旦凌驾于人之上,就须对技术创新“踩刹车”,否则当负面效应充分显现时,人类将束手无策。
D. 技术工具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相信技术创新最终会克服社会弊端,要主动拥抱未来,适应时代转型。
3. 本文就“技术抵抗”背后的心理作了具体的分析,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随着对知识文化的不断追求,人类形成了技不压身、多多益善的认知,但拥有海量信息的互联网冲击了这种认知,会让人产生抵御的心理。
B. 革命性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改造,对现有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等构成一定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的警惕与不安。
C.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最终会对人类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其可能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让人类感到忧心忡忡。
D. 互联网技术运用,促使人们的生活甚至社会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恋旧心理使他们认为极简数字技术更适用。
4. 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段落加以说明,并分析其好处。
5. 针对社会中存在的“技术恐慌”等现象,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应对?请根据文本概括。
【答案】1. B 2. D
3. D 4. ①主要运用了类比论证,将人类对火的发现、应用以及火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互联网、数字技术等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以及人们的态度进行了类比。②以人们所熟知的事物进行论证,更有利于人们深刻思考互联网及数字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并引发人们对其发展前景的思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5. ①挖掘“技术恐慌”背后人们的普遍心理状况,对“技术抵抗”人群存在的忧虑进行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②促进数字时代新人文主义的发展,构建数字人文主义价值观。③正确认识数字技术的发展,根据社会评价以“技术善用”规正引导技术创新的方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已得到社会大部分人的认同”错误。根据文章第二段“目前‘数字极简主义’‘反技术依赖’等豆瓣小组成员数量均已数万。在此风潮中,‘网络隐居’日渐成为一种代表性的社会实践”,可知,虽然成员数量均已数万,但不能得出“得到社会大部分人的认同”的结论,文中只是说成为一种“代表性的社会实践”。选项属于于文无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以个人心理空间、公共文化空间为基础”错误。根据文中第一段“网络空间已成为继个人心理空间、公共文化空间之后,一个全新的数字精神空间”“既是对前两者的映射和拓展,又是对心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解构和重塑”可知,网络空间与个人心理空间、公共文化空间有关联,有区别,没有提到个人心理空间、公共文化空间是网络空间的基础。
B.“直至剥离”错误。根据文中第二段“通过使用‘老人机’‘功能机’将推荐算法等数字技术从自己的生活中强制剥离,试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网络空间的依赖,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可知,是将“推荐算法等数字技术”从自己的生活中强制剥离,不能理解为从网络空间中剥离。
C.“否则当负面效应充分显现时,人类将束手无策”错误,根据文章第六段“如待其负面效应充分显现再出手则可能为时已晚,因此必须防患于未然”可知,对技术创新产生的负面效应,可能应对起来很难,但不是“束手无策”。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 “人们的恋旧心理使他们认为极简数字技术更适用”错误。根据文中第二段“旨在通过对当前信息泛滥的反思与批判,强调人不应被技术绑架,技术与工具应当为人服务,由此提出极限简化数字技术使用、减少技术对人生活和心理的影响”,可知,文中只是说极简数字技术是在对“当前信息泛滥的反思与批判”,没有提出“恋旧心理”是极简数字技术使用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论证方法主要包括事实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等。
本段先写了人类从“钻木取火”对火的发现,对火趋利避害的使用方式,火成为社会安全的隐患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必需品地位。其目的是为了论证互联网、数字技术普及时间很短,人类对其利弊的认知不够深入。属于将一种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类比论证。
将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火”的使用、防范和相对陌生的互联网、数字技术的使用进行类比。意在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互联网、数字技术像火一样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虽然也像火一样有负面影响,但其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像火一样成为必需品。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情境进行类比联系,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更有说服务。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第四段“互联网的普及却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知识过载和信息海啸,这势必导致个体的心理应激和社会心理的共同抵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历史转型的担忧”,可以概括出要能够挖掘“技术恐慌”背后人们的普遍心理状况,对“技术抵抗”人群存在的忧虑进行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让其适应网络新时代的发展。
根据第六段“从人本主义出发,任何技术工具都不应凌驾于人之上”“数字极简主义、反技术依赖和网络隐居体现出的,正是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回归与传承”“这些现象也昭示着数字时代新人文主义的启蒙与发轫”,可以概括出要能够在数字时代促进新人文主义的发展,构建数字人文主义价值观,用其引导人们正确面对网络数字新时代。
根据第七段“技术本身的客观性无涉价值观,技术应用的善恶之分取决于主观性的道德伦理,对其社会后果的评价则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支配”“应根据社会评价以‘技术善用’规正引导创新的方向”, 可以概括出要能够正确认识数字技术的发展,根据社会评价以“技术善用”规正引导技术创新的方向。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另一种远方
谭国伦
我十多岁时随父亲下地刈麦,满洼都是金黄的麦子,一望无垠。汗流浃背的父亲弓着腰,不停地往前移动。镰刀如月牙一样闪亮,执在他粗糙的手里,他就像大地的理发师,麦茬齐刷刷地甩出来,展露出大地的精气神。割麦子靠的是熟练,捆麦子靠的则是技巧,我感觉父亲是在变魔术,让人眼花缭乱。
“这就行了?”我持怀疑的态度。
“你提溜到‘日南’,也坏不了呀!”父亲信心满满地说。
父亲边说边将麦子拎起来摔了两下,那麦腰纹丝不动,看来捆得非常瓷实。
“爸,‘日南’有多远?”我好奇地问这个刚熟悉起来的继父。
“你想它多远就是多远。”父亲笑起来的时候露出白牙,枣红色的脸上,带着慈祥。他目光如炬,和那天的太阳一样,明亮炽热,近在眼前又仿若悠远。
“是山东日照南边,还是日本南边?”
“那才多远?”在这个小学还没有毕业的父亲眼里,日照、日本都不算远,好像他一双长腿走几步就可以到达。“日南”是超出人想象的远,他捆扎的麦子结实无比,如同钢打铁铸。那是我第一次从父亲的嘴里听到“日南”这个词。
父亲三十七岁还打光棍,总有人和他开玩笑:“老谭,什么时候娶媳妇?让我们听听你的窗户根儿?”
“甭着急,等到‘日南’以后。”他都三十七岁了,还让别人不用着急,他很有信心和耐心,对别人说起的这个“日南”也是父亲时间上的距离。很多和他同年的人,儿女都老大了,只有他还形单影只。
“‘日南’是猴年马月?”
“你慢慢等,保证有你的窗户根儿听。”光棍父亲是开心的,无拘无束。家乡有“听窗户根儿”的习俗,就是跑到别人窗户下,听人家夫妻之间的悄悄话,尤其是年轻夫妻的“窗户根儿”更让人津津乐道。
那时候的父亲陪伴着一个鳏居老汉十几年,老少两个光棍住在一起,自然有很多共同语言,父亲像小学生学雷锋做好事一样,每天起来给那个老人挑水、扫院子、劈柴,做完这些再回到爷爷奶奶那里报到吃饭,然后下地。老光棍经常感叹这么善良的年轻人,为什么遇不到善良的女人?
父亲像走在一条大路上,看到陌生人扔掉的重担,就毫不犹豫地捡起来继续前行,他以广阔的胸怀接纳了母亲和我以及弟弟妹妹。 那个鳏居老汉说善良的父亲自然有不怕晚的现成饭,但别人说他的“窗户根儿”没有味道,一大炕老的少的,没有他们想象的内容。
父亲送我上学了,村小学的校长特地找到家里,说这个四川娃,很聪明好学。父亲说:“好好上学,要有个‘日南’的志向,干大事,你上到‘日南’去,我这个继父老子也供你。”他说这话的时候,目光平视远方,眼里有无限的光亮。远不像我现在对儿子说:“你小子有本事考到火星上去,你老爹头拱地也供你。”
“日南”,成为父亲心中的宇宙,也成为他生活的方向和目的地,他用自己的脚丈量着心中的远方。那几年,日子不管多艰难,父亲总是不辞辛苦地劳作,每次下地后,那个又大又笨重的自行车后面都要拖载回山一样高的柴草。以前,他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现在平添四张嘴,日子一下就艰难了许多,不过在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快乐,好像“日南”以后,日子就会好起来。别人说他一下连老婆孩子都有了,捡了很大的便宜,他也不在意,我们仨兄妹还算听话,父亲总是笑呵呵的,很是开心满足。
高大的父亲似乎要顶破天,有他在,我就无忧无虑,学习时紧时松,大学终归是没有考上。父亲一脸严肃不停地审视着我,他总听别人说我的学习成绩好,结果却是这个样子,他好像不认识和不信任我一样,让我不敢仰视他的脸,最终一声叹息,代表了他比我还难过,荣光不在,他“日南”的心愿一下子坠落到脚下的土坷垃里。
母亲让我这个不识稼穑的儿子去当兵,父亲好像看到另外的希望,心愿里有了另一个“日南”。兵车带我走的那一天,相处了九年的父子即将分别,他红着眼睛说:“远在心中,近在脚下。咱们是农村孩子,到了部队踏踏实实地干,不要想那些‘日南’没有用的。”我没有听懂他这个“日南”的意思,流着泪水赶紧点头。兵车远去,父亲变成了天边的一个点,他看我消失在远方,我看他消失在尽头,后来我回想这个“日南”,就是空旷、不实际的意思。
有一天,我闲来无事,翻阅部队机关图书室的《大百科全书》,竟然还真查出了“日南”一词。在《大百科全书》里,对“日南”做了这样的解释:日南是中国古代一个郡的名字,其范围在今越南中部地区,辖境位于越南横山以南。这一查阅,为我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日南”还是两汉以前的流放之地。看来“日南”在古人的眼里并不陌生,在他们的心中,那里不仅遥远,而且蛮荒、艰苦。
面对《大百科全书》,我沉思良久,“日南”虽远,却又很亲很近,小学文化的父亲也会知道这些?在父亲的思维里,与“远”相关的概念是没有标准的,他也绝对不会知道早已经有了“日南”这个地方、这个词。如果知道,他会不会创造出另一个词来表达他心中的“远”呢?他又是怎么想到并造出这个词的呢?我多年也不曾问过。
几年后,父亲因为患病去世,才五十三岁,他的脚步是如此急迫,如今我的岁数已经超越了父亲,我不知道自己现在的成就和理想距离父亲心中的“日南”还有多远。“日南”一词总在我耳边轻声响起,带给我心中一阵阵的痛,遗憾他在世的时候没有好好爱他。
(原载2023年第六期《解放军文艺》,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十多岁的时候随父亲刈麦,父亲是割麦的行家里手,而父亲为了给“我”展示他捆扎的麦子结实,第一次造了“日南”这个词来形容麦束瓷实。
B. 父亲走在大路上,看到别人扔掉的像重担一样的母亲和我们仨兄妹,毫不犹豫地捡起来带回家,以广阔的胸怀接纳了我们。
C. 成人后,“我”没有考取大学,父亲对“我”十分失望,从此让“我”不要想那些空旷、不切实际的事情,可见他后悔之前用“日南”误导了“我”。
D. 查阅《大百科全书》以后,“我”十分震惊,父亲竟然造出了古代早已有了的“日南”,由此可见,生活和劳动给予了父亲无限的智慧,启发了他创造语言的艺术。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描写父亲刈麦的场景,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展示了父亲娴熟的割麦技巧,给人以热气腾腾的感觉。
B. 文本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刻画了父亲鲜活的个性形象,使他像丰碑一样矗立在“我”的心中。
C. 文本插入查阅《大百科全书》的内容,从侧面烘托了父亲的高大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韵味,耐人回味。
D. 文本采用大量生活化的语言,突显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语言平实质朴,通俗易懂。
8. 阅读文本,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9. 文本以“日南”贯穿始终,足见其重要性。能否用“日南”替换标题“另一种远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B 7. B
8. 全文围绕“日南”这个核心意象展开情节。
从回忆十几岁时随继父下地刈麦,引出“日南”这个重要意象。
继父担起照顾我们一家人的重任,送我上学、送我当兵,他口中的“日南”也发生了变化。
多年后,我在古书上看到“日南”的另一种解释,而今深深缅怀我的继父。
9. 不能替换,“H南”意象模糊,“另一种远方”有更丰富的意蕴。
“日南”,是父亲心中的宇宙,也是他生活的方向和目的地,他用自己的脚丈量着心中的远方。
“日南”,就是空旷、不实际、没有用的的东西,继父叮嘱“我”踏踏实实地干。
“日南”,是遥远的记载,是古书上记载的地方,两汉以前的流放之地,不仅遥远,而且蛮荒、艰苦。
“日南”,是我遥远的记忆,是继父关心、教育我的一件件事,是我无法回报他的深深遗憾。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
A.“形容麦束瓷实”错误,由“你提溜到‘日南’,也坏不了呀!”“‘日南’是超出人想象的远”可知,“日南”指距离远,侧面表现了麦束瓷实。
C.“他后悔之前用‘日南’误导了‘我’”错误,父亲是希望“我”脚踏实地地生活。
D.“启发了他创造语言的艺术”错误,文章不是在赞美父亲的语言艺术,而是赞美了继父对“我”无私的爱。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心理描写”错误,原文对父亲的描写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要指出全文的行文线索:日南。“日南”贯穿始终,足见其重要性。
接着在文中筛选信息,找出围绕“日南”发生的几件事及其作用。“我十多岁时随父亲下地刈麦”,第一次出现“日南”,引出父子讨论,引起读者好奇心。
“父亲送我上学了”“母亲让我这个不识稼穑的儿子去当兵”,他“日南”的心愿从“干大事”“一下子坠落到脚下的土坷垃里”。
“有一天,我闲来无事,翻阅部队机关图书室的《大百科全书》,竟然还真查出了‘日南’一词”,又一次形成行文转折,暗写继父一生辛劳。
“我不知道自己现在的成就和理想距离父亲心中的‘日南’还有多远。‘日南’一词总在我耳边轻声响起,带给我心中一阵阵的痛,遗憾他在世的时候没有好好爱他”,卒章显志,流露出辜负了继父对“我”的期待及没能回报他的深深遗憾。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丰富意蕴的能力。
作答时,先明确自己的观点:不能代替。
接着分析标题的意蕴,指出二者的区别。“日南”意象模糊、表意不清,会令读者阅读时不明所以,而“日南”指“另一种远方”,更有深意。
第三段“你提溜到‘日南’,也坏不了呀!”第一次出现“日南”这个意象,引起了“我”的好奇,到“好好上学,要有个‘日南’的志向,干大事,你上到‘日南’去,我这个继父老子也供你”,“‘日南’,成为父亲心中的宇宙,也成为他生活的方向和目的地,他用自己的脚丈量着心中的远方”,揭示出“日南”的第一层含义:远大的理想。
“‘日南’的心愿一下子坠落到脚下的土坷垃里”后,送“我”当兵时叮嘱“我”“远在心中,近在脚下。咱们是农村孩子,到了部队踏踏实实地干,不要想那些‘日南’没有用的”,继父希望“我”踏踏实实生活,不要想那些太遥远的、不切实际的东西。
翻阅部队机关图书室的《大百科全书》,“我”才发现另一种“日南”:“做了这样的解释:日南是中国古代一个郡的名字……还是两汉以前的流放之地……在他们的心中,那里不仅遥远,而且蛮荒、艰苦”。
从“我十多岁时”开始回忆,到“如今我的岁数已经超越了父亲”,时间跨度大,在遥远的回忆中,刻画了父亲鲜活的个性形象,使他像丰碑一样矗立在“我”的心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齐王行车裂之刑,群臣诤之,弗听。子高见齐王曰:“闻君行车裂之刑,无道之刑也,而君行之,臣窃以为下吏之过也”王曰:“寡人尔:以民多犯法,为法之轻也”子高曰:“然,此诚君之盛意也,夫人含五常之性,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民多犯法,以法之重,无所措手足也,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欲规霸王之业,与众大国为难,而行酷刑以惧远近,国内之民将畔,四方之士不至,此乃亡国之道,君之下吏不具以闻,徒恐逆主意以为忧,不虑不谏之危亡。其所矜者小,所丧者大,故曰下吏之过也。臣观之,又非徒不诤而已也。心知其事之为不可,将有非议在后,则因曰:‘君忿意实然,我谏诤,必有龙逢、比干之祸。’是为虚自居于忠正之地,而暗推君主,使同于桀、纣也。且夫为人臣,见主非而不诤,以陷主于危亡,罪之大者也。人主疾臣之弼己而恶之资臣以箕子比干之忠惑之大者也。”齐王曰:“谨闻命。”遂除车裂之法焉。
(选自《孔丛子·对魏王》,有删改)
文本二: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
(选自《吕氏春秋·恃君览》,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主A疾臣之弼B己C而恶之D资臣E以箕子F比干之G忠H惑之大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畔,指背叛,与《苏武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中的“畔”字意义相同。
B. 徒,指只、仅仅,与成语“家徒四壁”中的“徒”字的意义相同。
C. 矜,注重、崇尚,与《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中的“矜”意义相同。
D. 不肖,指不才、不贤,旧时也用于表谦卑的自称,谦称自己没有本事。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高认为齐王的大臣之所以不进谏,是因为担心忤逆皇上的心意,同时担心会像龙逄、比干一样,有性命之忧。
B. 春居用楚国以所谓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劝谏楚王抛弃先王礼乐一事,引导齐宣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C. 齐宣王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在听了春居的谏言后,齐宣王赶紧召见掌书官,让春居记载自己“好为大室”的过错。
D. 文本一中子高见到齐王后先指出行酷刑是臣下的过错,接着肯定了其加重刑罚的想法,充分体现了文本二“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的说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
(2)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14. 子高为什么反对“行车裂之刑”?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10. DFH
11. C 12. C
13. (1)如今天下动荡不安,士人居无定所,君主若有德,士人就会留下效力,君主若无德,士人就会远走他乡。
(2)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
14. ①会让百姓手足无措,无法适应。 (国内的人民将会背叛)②会让士人远走他乡。③会招致国家灭亡。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而君主如果痛恨大臣忠心辅佐自己并厌恶他,反而使臣子成为和箕子、比干那样的忠臣,真是最糊涂的做法。
“而”连词,表并列,连接“疾”和“恶”,中间不能断开,其后D处断开;
“箕子”和“比干”是两个并列的人物,中间F处断开;
“以箕子比干之忠”是后置状语,“惑”属于下句内容,故在“忠”后H处断开。
故选DF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国内的百姓会背叛您。/不考虑过去的恩惠和正义,背叛君主和国家,离开亲近的人。
B.正确。句意:只是因为他们担心违逆您的旨意。/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形容家中十分贫穷,一无所有。
C.错误。注重、崇尚;怜恤。句意:他们的顾虑戒惧(注重的)还是小事。/希望陛下怜恤我诚心。
D.正确。句意:我不贤德。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让春居记载自己”说法错误,由原文“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意思是让掌书官记载自己“好为大室”的过错。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悠悠”,动荡不安;“亡定处”,居无定所;“去”,离开,远走他乡。
(2)“微”,如果没有;“几”,几乎;“为”,被。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民多犯法,以法之重,无所措手足也”“国内之民将畔”可知,会让百姓手足无措,无法适应。(国内的人民将会背叛)
②由“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四方之士不至”可知,会让士人远走他乡。
③由“此乃亡国之道”可知,会招致国家灭亡。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齐宣公准备实行车裂刑罚,群臣苦谏不听。子高觐见齐宣公,说:“听说您要实行车裂之刑,这可是没有人道的酷刑,您却要付诸实施,我个人认为这是您的臣下的过错。”齐宣公说:“是我自己要这么做的:百姓犯法的越来越多,就是因为刑罚太轻了。”子高说:“您说得对,加重刑罚使百姓不敢犯法确实是您的好意。人人都具有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伦常本性,也都有喜怒哀乐之情。喜怒哀乐的表达不可超过限度,超过了限度就会有损于道义,犯法的百姓之所以越来越多,是因为刑罚过重,百姓不明白该怎么做,如今天下动荡不安,士人居无定所,君主若有德,士人就会留下效力,君主若无德,士人就会远走他乡,对于想要谋求霸王大业的君主来说,最难得的就是百姓与国家同心同德。而您却要用酷刑来威吓国内外的士人,如此一来,不但国内的百姓会背叛您,就连各方的士人也不肯前来为您效力了,这实在是亡国之道,您的臣下之所以不敢把这个道理告诉您,只是因为他们担心违逆您的旨意,不是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他们的顾虑戒惧(注重的)还是小事,但因此不敢进谏而给国家造成损失可就是大事了,所以我说这是您臣下的过错。在我看来,他们的过错还不仅仅在于不劝谏而已。他们心知肚明,知道劝谏君主改变主意是不可能的,却又唯恐将来自己被责难,于是就说:‘君主是因为痛恨百姓犯法才这样做的,如果我诤言相谏,一定会像龙逢、比干那样被杀头。’这就把他自己置于虚忠之地,却不知不觉地把君主等同于桀和纣了。作为君主的臣子,面对君主的过失却不谏诤,反而使君主陷于危亡之境,这就是最大的罪过。而君主如果痛恨大臣忠心辅佐自己并厌恶他,反而使臣子成为和箕子、比干那样的忠臣,真是最糊涂的做法。”齐宣公说:“听从您的命令。”于是撤掉了车裂的刑法。
文本二:
齐宣王修建大宫室,规模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凭着齐国那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还没有能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齐王。春居向宣王说:“楚王抛弃了先王的礼乐,音乐因此变得轻浮了,请问楚国算是有贤明君主吗?”宣王说;“没有贤明君主。”春居说:“所谓的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人敢劝谏,请问楚国算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如今您修建大宫室,宫室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凭着齐国这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仍不能够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请问您算是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我请您允许我离开吧!”说完就快步走出去。宣王说;“春子!春子!回来,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我请求停止这件事。”赶紧召来记事的官员说,“写上,我不贤德,喜欢修建大官室。春子阻止了我。”对于劝谏,不可不认真考虑。不敢劝谏的人,并不是不想劝谏。春居想要做的跟别人相同,而他采用的劝谏的方法跟别人不一样。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由此说来,亡国的君主,大都像宣王一样,然而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春居那样的臣子,所以那些敢于劝谏的忠臣,也应顺势加以劝谏,这是不可不慎重对待的。这是成败的根本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裴迪是王维好友,两人同隐终南山,常常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此诗就是他们的彼此酬赠之作。
B. 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C. 颈联从陶潜《归田园居(其一)》点化而来 但陶句采用比喻的修辞,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形象不同,意境各异。
D. 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比作楚狂接舆,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
16. 古人评价此诗“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辋川秋景美不胜收。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
②诗人超然物外,裴迪狂士风度。诗歌二、四联描写诗人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手法、情感、形象的能力。
C.“但陶句采用比喻的修辞”错误,“依依”二字说明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景物、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 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辋川美景:“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颈联“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人物形象: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如在目前。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诗人如同五柳先生隐居,恬淡安逸,超然物外;友人如同楚狂接舆,在诗人门前醉酒狂歌,纵情痛饮。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中点明诗人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体现君子要涉猎广泛并进行反思来使自己得到提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边关大漠,辽阔苍凉,但没见过大漠的小刚心中总是觉得这样说过于苍白,于是,他吟诵起前人描写大漠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浔阳江头夜送客 ②. 枫叶荻花秋瑟瑟 ③.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 一去紫台连朔漠 ⑥. 独留青冢向黄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浔、枫、荻、瑟、博、知、朔、冢、圆、辕、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念头是:我把世人大体分成像刚才所说的看一枚梧桐落叶就能产生审美愉悦的不花钱即能获得快乐的聪明的人和像花很多钱打高尔夫、开好车等的花钱换取快乐的不怎么聪明的人两大类,不怎么聪明的,这类人士的例子举不胜举,而关于聪明人的例子,至少一千多年前的苏东坡是一位,他简直聪明绝顶,喏,你听他是怎么说的:“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还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还有一句说得甚是①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得多好啊!无论什么东西都有可观可乐的面,比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比如月夜和竹柏,无所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一分钱也不用花即可让自己 ② ,即可“共适”,说白了,快乐不劳而获。而不少人却对此无动于衷甚至不屑一顾,宁可花大把钱去另寻欢乐:为什么呢?无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就是懂文学的人,就是聪明人。是的,真正的内心快乐,深切的内在激情,都不是花钱能买来的。反过来说,快乐和钱财无关,而和文学及文学审美息息相关。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个表假设关系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直截了当 ②乐在其中
19. 如果让我把世人大体分成聪明的和不怎么聪明的两大类,那么,聪明的人就是像刚才所说的看一枚梧桐落叶就能产生审美愉悦的不花钱即能获得快乐的人,不怎么聪明的人就是像花很多钱打高尔夫、开好车等的花钱换取快乐的人。
20. ①使用设问修辞,摆出社会上出现的不合理的现象并发出疑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②引用苏轼的话加以解答,照应了上文对于聪明人的论述,引出下文“真正的内心快乐,深切的内在激情,都不是花钱能买来的”,使文段结构紧凑,浑然一体。③表达了作者认为快乐和文学、文学审美有关的思想。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指苏东坡直接表达自己不花钱即能获得快乐的文句,可用“直截了当”。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不绕圈子。
②语境““共适””是说共同享受自然中的乐趣,可用“乐在其中”。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画线句是一个长单句,大体上说的是我把世人大体分成两类人,一类是聪明的人,另一类是不怎么聪明的人。而聪明的人看一枚梧桐落叶就能产生审美愉悦,不花钱即能获得快乐;不怎么聪明的人花很多钱打高尔夫、开好车等,花钱换取快乐。
要求改为假设复句,可以把“让我把世人大体分成……的两大类”作为假设的前句,把具体的两类人的情况作为假设复句的后句。
最后用“如果”“那么”这样的假设连词衔接表述即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为什么呢?”是提出问题,“无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回答,先问后答,摆出问题,提醒注意,引人思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引用修辞,引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直接引用苏轼的话作为回答,照应了上文对于聪明人的论述,引出下文“真正的内心快乐,深切的内在激情,都不是花钱能买来的”,前后呼应,衔接紧密。
语境围绕快乐谈论,“闲人,就是懂文学的人,就是聪明人”“真正的内心快乐,深切的内在激情,都不是花钱能买来的”,表达了作者认为快乐和文学、文学审美有关的思想。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亚运赛事正酣,中秋佳节共度,体育盛会遇见传统节日,尽显“中国式浪漫”。通过亚运会, ①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人文盛会、江南情致,亚运会体现中国气派,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华文化的时代新窗。特别是开幕式上,国风少年以地为画、踏墨而舞,“一抹丹青”将时光拉回千年前……“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 ② ,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文化是岁月的陈酿、时间的沉淀,不仅关乎过去, ③ 。可以说,透过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人们既能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视通万里,看见中国的时代风采,见证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精神风貌。杭州亚运会如同一座桥,不仅让活跃在某一地区的特色项目走进大众视野,更让不同文化以体育为媒交流互鉴。杭州亚运会把“你”“我”汇聚成了“我们”,架起不同亚洲国家和地区人民沟通的桥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更为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舞台。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呈现在世界面前
②中国元素刷新了体育盛会的审美
③更关乎现在与未来 22. 架起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沟通的桥梁,为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舞台,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的语境是“亚运赛事正酣,中秋佳节共度,体育盛会遇见传统节日”,作者意在表明亚运会是一个窗口,亚运会与中秋佳节相遇,能够更好地彰显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即该句要凸显的主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此处可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呈现在世界面前”。
第二空,前面有“‘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都是“中国……”然后加一个动宾短语的句式。结合前面的“国风少年以地为画、踏墨而舞”以及“中国风”“中国味”“中国情”都是具有“中国元素”的;再看第二空后面“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正说明亚运会上的中国元素非常夺人眼球,可以说“刷新了体育盛会的审美”,故可填“中国元素刷新了体育盛会的审美”。
第三空,前面是“不仅关乎过去……”,需要填的是与“不仅”相呼应的表递进的关联词,还要填与“过去”呼应的时间名词,故该句可填“更关乎现在与未来”。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是语序不当,共两处:
一“不同”这个词,应放在“国家”之前,起修饰作用;
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舞台”语序不当,应先为“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舞台”,最后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这才能从逻辑层面(由小到大)体现出召开亚运会的价值意义。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到了高三,好多学校都会举办成人礼,让学生过“成人门”,以示过了此门,十八而立。门是界限,门里门外有了区分。门是窗口,门外是路,路通向门。门有进出的门,也有看不见的门。门闪耀着哲学的光芒。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从高三学生过“成人门”展开,引出了“门”的丰富意蕴。过了“成人门”,代表着十八而立,走过了人生的稚嫩时期,进入新的人生阶段。这里的“门”是一种界限,区分开了门里门外。门外是路,路又通向新的门。因此,一扇门,也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它既可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也可能带来未知的挑战。无论结果如何,门的另一边总有着我们未曾探索的奇妙世界。门的存在,让我们学会了面对未知要有勇气。每一次我们推开一扇门,都等于面对一次未知的挑战。但只有经历过这些挑战,我们才能真正成长。
除了有形的门,还有无形的门,诸如心门,人生方向之门等等。不管门是有形的,无形的,还是只具有象征性的,都和我们的人生息息相关。门有打开和关闭两种状态,也存在着不同方向的选择。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该关闭时,我们应毫不犹豫地关掉它。如果为了共同的世界、共同的利益,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摒弃分歧,打开心门,互相交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在方向的选择上,门朝哪里开,取决于个人的思考和抉择。
“门”闪耀着哲学的光辉,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门”的哲学意义。“门”的丰富内涵给了我们我们诸多启示,我们应勇敢推开界限之门,向过去告别,迈向新的世界;我们应打开心门,破除隔阂,与外界建立和谐友好、共同发展的联系;我们应打开思想之门,拓宽眼界,博采众长,助力自身发展等等。
立意时,考生可以从以上内容中任选一个方面展开写作,也可以综合“门”的多重意蕴全面分析。在文体上,本文更适合写成议论文或散文。议论时,应围绕中心论点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学习生活经历,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证。如果写成散文,需要注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发散思考。
行文思路上,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如明辨门之真谛,行稳发展之路。然后具体阐述“门”的多重意蕴,考生可以从界限之门、心门、思想之门、合作之门等多重角度切入分析。接着进一步论述我们该如何对待人生中的各种“门”,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打开心门,接纳外界,于沟通交流中成就更好的自己;推开界限之门,走出舒适圈,与过去告别,奔赴新的人生阶段。
立意:
1.明辨门之真谛,行稳发展之路。
2.推开界限之门,迈向新的世界。
3.打开心门,拥抱美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云南省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pdf、云南省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学联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