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据《2023年暑期旅游市场监测报告》显示,今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达18.39亿人次,乌鲁木齐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之一。下图为合肥至乌鲁木齐某航班线路及座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航班沿线可见雪山景观,为更好的欣赏雪山景观可选座位( )
A. 31AB. 31CC. 31JD. 31L
2. 该航班正点抵达目的地时,太阳位于( )
A 东北B. 东南C. 西北D. 西南
3. 一般从合肥去乌鲁木齐的航班飞行用时和返航用时有明显差异,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去时因白天交通拥堵,用时较长B. 去时受西北季风影响,用时较长
C. 返程受高空西风影响,用时较短D. 返程受东南季风影响,用时较短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该航班前往乌鲁木齐的线路中,祁连山等雪山主要位于左侧,因此宜选左侧靠窗座位,由图可知,31A符合题意,A正确,BCD错。故选A。
【2题详解】
该航班正点抵达时为北京时间16:55,乌鲁木齐位于西部,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约晚2小时,此时地方时约14:55左右,此时太阳位于西南,D正确,ABC错。故选D。
【3题详解】
根据题意,民航飞机一般在对流层顶部或平流层底部飞行,合肥飞往乌鲁木齐主要受高空西风影响。从合肥到乌鲁木齐属于逆风飞行,用时较长;返航属于顺风航行,用时较短,C正确,ABD错。故选C。
【点睛】民航飞机一般在对流层顶部或平流层底部飞行。选择在什么高度飞行,和航线长度有关系。飞行距离较长时在平流层飞行。一些航线较短的航班虽然选择在对流层上部飞行,但其实对流层上部的天气状况还是比较稳定的。
为全面了解我国冰川资源状况,科研人员进行了两次冰川编目,第一次为1970-1980年、第二次为2008-2010年,两次均在7-9月进行。结果显示,我国天山冰川面积在减少,但高程5200米以上的冰川面积却在增加。下图示意我国天山不同朝向冰川面积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天山冰川的主要分布区及其水汽来源分别是( )
A. 南坡大西洋和北冰洋B. 南坡太平洋和印度洋
C. 北坡大西洋和北冰洋D. 北坡太平洋和印度洋
5.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推测高海拔冰川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反射率降低B. 降水量增加C. 地形趋于陡峭D. 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4. C 5. B
【解析】
【4题详解】
第一次和第二次编目冰川面积总体上北坡大于南坡,由于天山的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影响,受地形抬升,降水量较南坡丰富,有利于冰川的发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冰川的面积大小取决于其积累和消融的速度。海拔5200m以上的地区,气温较低,降水主要以降雪的形式出现,使得地面的反射率上升,地面温度上升幅度减缓,从而抑制冰川的消融,A、D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西北地区的降水增多,有利于冰川的积累和发育,B正确;地形陡峭不利于冰川的积累,C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雪线的因素有:温度因素: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温度越高,雪线也越高;降水因素:降水越大,雪线越低;降水越小,雪线越高;地貌因素:从坡度来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1990-2000年期间( )
A. 华北地区降水偏少B. 太行山东坡降水量偏多
C. 南方冻雨频次偏高D. 东北地区冻土厚度偏厚
7. 与2000年相比,1960年黄河三角洲( )
A. 泥沙沉积量小,海岸线前移速度慢B. 泥沙沉积量小,海岸线前移速度快
C. 泥沙沉积量大,海岸线前移速度快D. 泥沙沉积量大,海岸线前移速度慢
【答案】6. A 7. C
【解析】
【6题详解】
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数值大小表示一个地区季风环流强弱。1990-2000年期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冬夏季风指数距平为负值,说明冬夏季风势力弱,夏季风势力弱在南方停留时间长,南涝北旱,A对;夏季风弱,对北方影响小,太行山东坡降水量偏少,B错;冬季风势力弱,影响小,南方冻雨频次偏低,东北地区冻土厚度偏薄,CD错;故选A。
【7题详解】
2000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冬夏季风指数距平为负值,说明冬夏季风势力弱;1960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冬夏季风指数距平为正值,说明冬夏季风势力强;因此与2000年相比,1960年黄河三角洲,夏季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河流流量大,泥沙沉积量大,排除AB;入海泥沙多,河流泥沙沉积量大于海浪侵蚀,海岸线前移速度快,入海口三角洲面积扩大,C对D错。故选C。
【点睛】季风,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季风气候区一般夏季受海洋气流影响,冬季受大陆气流影响,主要特征为冬干夏湿。
湖南省九嶷山“三分石”高出周围岩体近300米,三块岩板形似三根手指。它是巨大的花岗岩体在出露地表的过程中,受内外力作用逐渐形成的。左图示意“三分石”景观,右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三分石”的岩石类型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9. 推测“三分石”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为( )
A. 地壳抬升—岩浆侵入—断裂下陷—风化侵蚀
B. 地壳抬升—岩浆侵入—风化侵蚀—构造挤压
C.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断裂下陷—风化侵蚀
D.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构造挤压—风化侵蚀
10.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分石”将因( )
A. 内力挤压,裂隙变小B. 流水侵蚀,裂隙增大
C. 碎屑堆积,裂隙变小D. 冰川冻融,裂隙增大
【答案】8. A 9. D 10. B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可以判断,甲为侵入岩,乙为喷出岩,丙由沉积物指向,可判断其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三分石”属于花岗岩(侵入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推测“三分石”形成的主要过程为,首先岩浆侵入形成侵入岩(花岗岩),然后经历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经过构造挤压和风化侵蚀作用之后,岩石逐渐破碎最终形成著名的“三分石”景观,D正确;AB错误,断裂下陷之后会发生沉积作用,而不是侵蚀作用,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分石”出露地表之后,主要受外力作用,不会再受到内力挤压,A错误;该地位于湖南省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三分石”受流水侵蚀作用显著,裂隙增大,最终消失,B正确;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三分石”所处位置海拔较高,碎屑破碎之后会落在较低的地方,并不会堆积在“三分石”裂隙中,C错误;湖南省属于亚热带气候,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该地并没有冰川分布,D错误;故选B。
【点睛】地壳抬升意味着易遭受外力侵蚀作用;地壳下沉则意味着易遭受外力堆积作用。
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总体呈快速扩张趋势,部分湖泊发生水系重组(邻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汇流关系)。左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内流区重组后的水系。右图示意该内流区水系重组前后甲乙丙湖的湖泊水位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湖泊及其水位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湖—①、乙湖—②、丙湖—③B. 甲湖—②、乙湖—③、丙湖—①
C. 甲湖—①、乙湖—③、丙湖—②D. 甲湖—②、乙湖—①、丙湖—③
12. 水系重组后,丙湖( )
A. 流域面积扩大B. 湖盆容积缩小C. 补给类型发生改变D. 水量平衡转向亏损
13. 随着气候暖湿化,该区域湖泊盐度降低的是( )
A. 甲湖、乙湖B. 甲湖、丙湖C. 乙湖、丙湖D. 甲湖、乙湖、丙湖
【答案】11. C 12. A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由图文资料分析可知,湖泊水位变化曲线③较为稳定,说明汇入径流对其水位影响不大,原因是湖泊有外泄河流,判断③为乙湖且重组前为乙湖补给丙湖泊,A、D错误;湖泊水位变化曲线①水位上升较大,原因是湖泊面积较小,判断为甲湖,B、D错误;湖泊水位变化曲线②因湖泊面积较大水位上升相对①小。判断为丙湖,综合前述,C正确。故选C。
【12题详解】
水系重组后,海拔较高的甲湖流域并入丙湖,丙湖流域面积扩大,A正确;丙湖水位上升,蓄水量增大,湖盆容积扩大,B错误;丙湖补给类型未发生改变,但注入水量增加,C错误;丙湖水位上升,水量平衡转向盈余。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乙湖合并前补给丙湖,盐类物质随河水流出,为淡水湖,随着气候暖湿化,乙湖盐度变化不大;A、C、D错误;甲湖、丙湖原为咸水湖,气候暖湿化,水量增加,湖水盐度下降,B正确。故选B。
【点睛】溢出型水系流域重组织,即湖泊溢出后,因距离和水位差的原因无法合并为一个统一大湖,而是形成了上下游的汇流关系。
蜜蜂授粉不仅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又能维护生物多样性。在物候学上,蜜蜂的“始见”日期往往是当地春季到来的标志。我国蜜蜂“始见”日期大致由南向北逐渐推迟。下图示意安徽省年内蜜蜂种群数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蜜蜂“始见”日期的空间差异反映自然带( )
A. 垂直地域分异B.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 地方性分异D.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15. 安徽省7-8月间蜜蜂种群数量较5月和9月少,主要是因为( )
A. 食物减少B. 天敌增多C. 植被减少D. 台风增多
16. 蜜蜂种群数量与农业的相互影响表现为( )
A. 蜜蜂种群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增多B. 农业专门化经营,蜜蜂种群数量减少
C. 蜜蜂种群增多,农产品商品率提高D. 化肥农药使用多,蜜蜂种群数量增多
【答案】14. B 15. A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由于蜜蜂的“始见”日期往往是当地春季到来的标志。我国蜜蜂“始见”日期大致由南向北逐渐推迟,说明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春季到来的时间逐渐推迟,因此反映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区分异,B正确。垂直地域分异主要是海拔高度变化导致的,A错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是受水量变化的影响,D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指的是局地特殊的自然带,C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安徽省7-8月间蜜蜂种群数量较5月和9月少,由于安徽地地处长江中下游,7-8月份会受到伏旱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植物花朵凋零,引起蜜蜂食物减少,导致蜜蜂种群数量减少,A正确。7-8月份与5月份和9月份相比,天敌数量和植被变化相对较小,所以天敌与植被不是影响蜜蜂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BC错误。蜜蜂种群数量与台风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蜜蜂种群数量减少不会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增加,A错误。农业专门化经营会导致植物花期统一,可能会导致统一花期后蜜蜂食物来源减少,导致种群数量减少,B正确。蜜蜂种群数量与农产品的商业化率关系较小,C错误。化肥农药使用过多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会导致蜜蜂种群数量减少,D错误,故选B。
【点睛】从赤道向两极,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弱,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受其控制,自然带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拉萨河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流域内有大量的洪积扇,当雄县境内发育的各洪积扇平均面积大于嘉黎县。根据1990~2015年气候统计资料,当雄县年均温低于嘉黎县,年降雨量也少于嘉黎县。科研人员提出,导致“当雄县降雨量较少,但洪积扇面积较大”的因素有极端洪水、降水形式、植被覆盖情况等。
(1)请从科研人员提出的3个因素中任选其二,据此解释“当雄县降雨量较少,但洪积扇面积较大”的现象。
(2)除科研人员提出的因素外,列举2项其他导致“当雄县降雨量较少,但洪积扇面积较大”的可能因素。
【答案】17. 极端洪水:当地降水较少,但天气多变,如遇强暴雨天气,河流径流量突然暴涨,形成季节性的极端洪水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在山前开阔地区由于流速变慢而沉积形成面积较大的洪积扇。
降水形式:拉萨所处地区为河谷地形,易形成山谷热力环流,夜晚由于谷底盛行上升气流,容易形成对流雨,对流雨不稳定,有出现强降水的可能,雨水对山谷地区冲刷作用强,向河流注入大量泥沙,河流径流携带的泥沙在出山口地势平坦地区沉积形成面积较大的洪积扇。
植被覆盖状况:青藏高原气候高寒,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作用差,河流含沙量大,容易在山前流速降低的情况下沉积而形成面积较大的洪积扇。
18. 地形地势条件;冰川覆盖面积;岩石性质;风化强度。
【解析】
【分析】本题以拉萨河流域内的洪积扇为背景材料,涉及洪积扇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极端洪水:根据区域背景知识可知青藏高原降水较少,但天气多变,夏季地面接收太阳辐射较多,近地面受热多,局部地区可能出现强暴雨天气,短时间内出现强降水导致拉萨河水位暴涨,形成的季节性的极端洪水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地势陡峭,河道狭窄,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在山前开阔地区由于流速变慢而沉积形成面积较大的洪积扇。降水形势:多为山谷地区对流雨,这与山谷地区的热力环流有关,拉萨所处地区为河谷地形,夜晚由于谷底盛行上升气流,容易形成对流雨,对流雨不稳定,有出现强降水的可能,雨水对山谷地区冲刷作用强,坡面径流向河流注入大量泥沙,河流径流携带的泥沙在出山口地势平坦地区沉积形成面积较大的洪积扇。植被覆盖情况:当地地处青藏高寒区,由于水热条件不足,植被发育程度差,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差,导致河流含沙量大,容易在山前流速降低的情况下沉积而形成面积较大的洪积扇。
【小问2详解】
地形地势条件:洪积扇沉积的泥沙是由流经山区的河流携带而来,山区地势起伏越大,河道越狭窄,河流流速越快,携带的泥沙量越多,形成的洪积扇面积越大;冰川覆盖面积、岩石性质与风化强度会为洪积扇发育提供水量与破碎的岩石等物质条件,使得洪积扇面积较大。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在阿塔卡马沙漠以东的山地雪线高度接近6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雪线。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旱极”,该沙漠盛产硝石,研究发现硝石是由海鸟粪转化而成的。下图示意安第斯山脉及阿卡塔马沙漠位置,下表为阿塔卡马沙漠与澳大利亚沙漠的自然要素比较。
(1)阿塔卡马沙漠以东的山地雪线是世界上最高的雪线,从气候角度分析原因。
(2)阿塔卡马沙漠与澳大利亚沙漠气温存在差异,分析其原因。
(3)从大气环流角度说明阿卡塔马沙漠硝石资源丰富的原因。
【答案】(1)阿塔卡马沙漠纬度低,温度高;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终年干旱少雨,因此导致雪线偏高。
(2)阿塔卡马沙漠平均气温低于澳大利亚沙漠。西澳大利亚寒流势力弱于秘鲁寒流,秘鲁寒流对阿塔卡马沙漠降温减湿作用显著。
(3)阿卡塔马沙漠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常年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旱少雨,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鸟粪的堆积;且由于该地巨大的昼夜温差,海陆风现象显著,海风盛行时该地雾气充足,利于鸟粪转化为硝石。
【解析】
【分析】本题以阿塔卡马沙漠为背景,涉及雪线的影响因素、洋流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位于南纬20度~30度之间,纬度较低,温度高,雪线高;同时该地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区域,降水较少,不利于降雪的形成,雪线高。
【小问2详解】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阿塔卡马沙漠的平均气温低于澳大利亚沙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塔卡马沙漠附近有世界较为强大的秘鲁寒流,而澳大利亚沙漠附近是西澳大利亚寒流,寒流势力相对较弱,降温减湿作用弱,因此澳大利亚沙漠附近气温偏高。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湿润的条件下,鸟粪更容易转化为硝石,该地属于沙漠气候,晴天多,海陆风现象显著,盛行海风时,该地空气中雾汽充足,利于鸟粪转化为硝石;同时该地又位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利于鸟粪的堆积转化。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泰加林又叫寒温带针叶林或北方针叶林,广泛分布在北半球寒温带大陆,可生长在干旱、贫瘠、大风等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其树叶有蜡质层、呈针状常绿状态,树木多群聚、树干呈尖塔状。垂直分异较简单,外围树木见风易倒,有“风倒树”之称。研究显示,近些年全球变暖在泰加林地带有明显的放大效应。下图分别示意我国泰加林分布和阿尔泰山泰加林景观。
(1)指出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泰加林分布面积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
(2)推测泰加林有“风倒树”之称的缘由。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泰加林树叶有蜡质层、呈针状常绿状态,且树木多群聚、树干呈尖塔状的好处。
(4)解释全球变暖在泰加林地带有明显的放大效应的原因。
【答案】(1)纬度位置;距冬季风源地较近;海拔高度等。
(2)分布于寒冷之地,冻土广布,土层较浅,树木根系横向生长,根系较浅;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多大风天气;夏季气温高时,冻土表层融化,树木根基不牢等。
(3)树叶有蜡质层、呈针状,可以减少水分散失,适应寒冷天气;树叶呈常绿状态,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树木多群聚,可以抗风防倒;树干呈尖塔状,利于积雪下滑,减少树冠积雪量等。
(4)全球变暖,降水可能减少,导致山火频发,冻土消融,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上山火产生的烟雾等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明显;死亡干枯的树木及林中的枯枝落叶层较厚,为山火提供燃料;泰加林所处纬度较高,对气候变化敏感,导致全球变暖在泰加林地带有明显的放大效应。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泰加林分布和阿尔泰山泰加林景观为背景材料,涉及影响植被的因素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泰加林又叫寒温带针叶林或北方针叶林,广泛分布在北半球寒温带大陆,由所学知识可知,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纬度较高,且距冬季风源地较近,海拔高度较高,气温低,适宜泰加林生长。故影响因素有纬度位置、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海拔高度等。
【小问2详解】
可从泰加林自身特点、当地土壤、风力等自然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泰加林垂直分异较简单,外围树木见风易倒,有“风倒树”之称,可生长在干旱、贫瘠、大风等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分布于寒冷之地,冻土广布,土层较浅,树木根系横向生长,根系较浅,容易倒;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多大风天气,风力强盛;夏季气温高时,冻土表层融化,树木根基不牢,在风力影响下容易倒。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泰加林可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树叶有蜡质层、呈针状,可以减少水分散失,泰加林地区气候寒冷,适应寒冷天气;树叶呈常绿状态,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增加养分的吸收;当地风力强,树木多群聚,可以抗风防倒;树干呈尖塔状,利于积雪下滑,减少树冠积雪量,以防积雪压垮树枝。
【小问4详解】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泰加林又叫寒温带针叶林或北方针叶林,广泛分布在北半球寒温带大陆,全球变暖,气温升高,降水可能减少,导致山火频发,冻土消融,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上山火产生的烟雾等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明显,影响泰加林的生存环境;死亡干枯的树木及林中的枯枝落叶层较厚,为山火提供燃料,对泰加林的破坏增强;泰加林所处纬度较高,对气候变化敏感,导致全球变暖在泰加林地带有明显的放大效应。
名称
自然要素
澳大利亚沙漠
阿塔卡马沙漠
地理位置
15°S-35°S
113°E-140°E
18°S-28°S
68°W-70°W
平均海拔/m
350
2400
平均气温/℃
21.7
15.6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推测该岩石的形成过程,各个时期中河流流速最慢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湖北省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