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发展阶段已经从工业化的“原子经济”向信息化的“比特经济”转型过渡。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正在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变革、新兴技术迭代、智能制造升级、生活方式转变等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创新逐渐成为驱动全球经济繁荣兴盛的重要引擎,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与活力。在此背景下,深入推动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拉动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完善文化数字化要素结构,激活要素资源联动性。技术是手段、数据是重点、文化是核心,三者共同构成文化数字化要素支撑体系。技术要素、数据要素、文化要素等均是文化数字化的核心驱动要素,加快文化数字化建设进程,不仅要强化各要素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更要激活不同要素之间的联动性,形成文化数字化建设合力。
    ③技术为文化数字化奠定坚实基础,技术研发应该贯穿于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全过程。一方面,要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经验,强化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中核心技术主导权。要鼓励文化数字化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加速文化科技相关学科建设,提升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只有技术“平民化”,才能使文化数字化发展“普惠化”“大众化”。要推进技术要素自主有序地流动,避免不同领域之间的技术垄断,实现数字文化产业持续性发展。
    ④数据串联起技术与文化,对于健全文化数字化要素支撑体系意义重大。一是要加速数据畅通流动。要从宏观层面保证文化数字化建设中数据要素的畅通、流动,发挥数据在数字文化产品生产、消费、传播等全产业链条中的润滑作用,以数据化思维研判我国文化数字化进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二是找准数据关联坐标。针对目前不同级别文化单位各自建设的文化数据库资源,既要杜绝文化孤岛现象,又要实现对已有文化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根据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共性关键技术,找准数据所在坐标系,以此进行数据关联,并在国家文化统计框架下对不同数据进行统一标准的分类、编码,为每个关联数据发放“身份证”,进行统一存储、管理、流动,实现文化数据资源利用最大化。
    ⑤文化数字化建设不仅要夯实数字技术基础,更要依托数字技术拓展、丰富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呈现形式。一是加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二是要推动文化资源的综合转化应用,加速文化生产数字化、文化治理数字化、文化利用溯源化、文化空间智能化、文化传播数字化。
    ⑥加速文化数字领域业态革新,提升文化服务体验感也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发展路径之一。
    ⑦扩大文化数字化惠及人群,弥合数字鸿沟。要持续加快信息网络公共服务的全覆盖范围,尤其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便捷化、简洁化为导向降低文化数字化信息工具的服务门槛,加快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的无障碍改造,真正让文化数字化成果实现全民共享、全龄适用、全域覆盖。同时,要着力提升全体公民的数字素养,普及老龄群体、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数字技能教育培训。
    ⑧依托国家文化专网、中华文化素材库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红利,借鉴英国等其他国家的文化数字化经验,激活文化数字创新活力。政府应加大我国文化资源、数据向公众开放的力度,稳步提升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创新能力、转换能力、应用能力,以此来倒推传统文化业态转型升级、优化高质量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延长数字文化产业链条。
    ⑨充分协同文化内容供给、数字技术应用、公众文化需求三方联动,加速全息呈现、数字孪生、交互体验等数字技术在文化消费场景中的有效运用,利用集成新技术营造“现场感”,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切实融合。
    ⑩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优化文化数字化发展环境,保障数字监管的安全性不仅是文化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健全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重要一环。我国目前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完善数字版权的保护流程至关重要。因此,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提高数字版权保护的法制化水平,填补数字文化产品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空白,另一方面要确保法律落实,在实践中检验法律的可行性,并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反向去完善法律法规。另外,还要向大众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全民素养。
    (摘编自范周、孙巍《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发展脉络与路径探索》)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1世纪以来,社会发展阶段已经从工业化的“原子经济”逐渐转型成为信息化的“比特经济”。
    B.只要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经验,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中核心技术主导权就能够强化。
    C.如果没办法实现技术“平民化”,文化数字化发展“普惠化”“大众化”的设想也将成为一纸空谈。
    D.实现文化数据资源利用最大化,要对不同数据进行统一标准的分类、编码,统一存储、管理、流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文化数字化进程中,技术、数据、文化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文化数字化要素支撑体系,均是文化数字化的核心驱动要素,激活三者之间的联动性意义重大。
    B.推动文化数字化需要借鉴外国经验,强化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中核心技术主导权,加大我国文化资源、数据向公众开放的力度,提高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能力。
    C.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提高数字版权保护的法制化水平,填补数字文化产品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空白,可以助力我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
    D.数据安全维护不够容易引发网络社会安全隐患,数据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休戚相关,因此,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进程加快,保障数字监管的安全性成为重点。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⑨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村超”举办地、苗绣产业基地、阳明文化园、贵阳孔学堂、安顺屯堡等地,借助新媒体解码贵州文化的多彩之谜。
    B.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搭建“老家河南黄河之礼”非遗数字馆官方微信小程序,设置了“全景博物馆”等线上实用趣味互动体验板块。
    C.良渚遗址管委会推出“琮玉到你”APP,拿上手机游览,就可在遗址上还原虚拟村落,了解玉器种类和历史,并与游戏中的“良渚人”交流。
    D.国内首个“数字国家文化公园”,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多媒体、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文化运河、知识运河,打造IP+运河之旅。
    4.小钟和小华打算绘制一份关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路径探索”的思维导图,请结合文本信息,帮助他们完成该导图。(4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5.有人提出“文化数字化是涉及文化生产、消费、传播的全链条重构”,请结合文本谈谈如何促进文化生产环节的重构。(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麂子
    韩少功
    季窑匠是个单身汉,撬着个布包来到这个村子,已好些年头,他烧瓦结实匀整,价格总比别人便宜,发货时又不计小数,三十五十顺手相送。碰到什么人有急难之事,前来开口借钱,只要手上有,从来不说二话。
    有一天,他灰头土脸地下了工,去湖里洗澡洗衣,一去就没有回头,只留下岸边上的衣衫和草帽,第二天被看牛的娃崽发现了。村里人大惊失色,终是打捞出了歪张着嘴巴、整个泡得又白又肿的人尸。
    村民们唏嘘了一阵,各出一把力,挖了个土坑,把他草草下葬了。根据李长子的提议,大家又凑钱买来一丈白布,把他裹了个一身清白和一尘不染。
    丧事毕,主丧的李长子重咳一声,郑重发话,说季窑匠虽然上无老下无小,但还有一个姐姐在石门镇打豆腐,有人在那里见过。
    谁借了他的钱,赶紧还回来,一起给他姐姐捎过去,也算是活人不欠死入账。大家久久没有吭声。
    李长子忍不住点下名来:“辉矮子,你前年做了五间大屋,都是在窑里挑的瓦,瓦钱都同他结清了账?”
    辉矮子还未说话就红了脸,但出言理直气壮:“你不说结账还好,说起来他还倒欠我一千皮瓦哩。不是看他死得可怜,我还真要到石门镇去走一遭。”
    ①“嘿,你还有灯亮照人家?”
    “我要是有半句假话,等下就被雷公劈死在茅坑里!”
    李长子手中没有证据,只得再次重咳一声,耐心地等等。他发现眼前好一些人都目无定珠,东张西望,虽然身子还马马虎虎地在场,但心里烧着了火,已经无法安坐,如果不是被他的目光紧紧粘住,肯定就会像苍蝇轰的一下四处逃散。最后,只有茂爹出面认了一笔账,说他两年前借过季窑匠八角,明天就去卖鸡蛋还钱。
    李长子叹了一口气,说人生在世,只有两块金字招牌,一个是仁,一个是义,你们还不还钱,我管不了。你们借没借钱,我也不知道。但最好是把心放在胸口里,端端正正的。
    时间一晃过了十来年。这些年村里有兴旺的,有败落的,倒也正常。唯独有点让人奇怪的是,这些年村子里老出病人,而且很多人一病就说昏话。比如辉矮子家的那个二毛,还只有六岁,说昏话时居然有了成人昏浊浊的喉音,半夜里大喊:“坯泥还没踩熟,坯泥还没踩熟!”②他一个娃娃晓得什么坯泥不坯泥呢?
    最后,他高烧不退。辉矮子请郎中来治病。郎中把了脉,查了舌,打了针,脸色还是阴沉,叹了口气说:“这种病来路不明,用心太险,吃药打针恐怕是没什么用了。”郎中深深地盯了辉矮子
    一眼,似有什么意味,说什么也不收医药费,撑着雨伞匆匆走了。
    辉矮子着急,又去请磨盘岭的法师。法师名气很大,但还只走出磨盘岭的山口,就掉头往回走,说什么也不上阵。
    辉矮子喊天不应叫地不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肝儿子继续高烧,在抽搐中脸色发青、全身变冷。下葬那天,他在坟前昏了头,忍不住对自己的婆娘来了一通毒骂:“我说了要还,你贼娘养的不还。你这下甘心了吧?你是一心一意要绝老子的后灭老子的族呵!”悲愤之下吐真言,村里人都听出了话中的隐情,当然也都不会忘了对门山上的麂子——据说那是一只少见的白麂子,近年来出没在对门山上,叫声特别悠长尖厉,深夜里嗯呵一道长音,像孩子的哭喊,十里之外也听得到,附近村子里更有叫声中的瓦片突然开裂或者油灯突然熄灭。人们说,白麂子一叫断无好事。
    ③人们说,季窑匠入土的时候不就是裹了一身白布吗?
    当然,也有人不在意白麂子。当年还清了八角钱的茂爹,就是其中一个。据说他家里不但男女老少安康无恙,就连鸡都不曾瘟死一只,瓜也不曾蛀空一个。有次茂爹到山上挖药,一不小心掉下山去,顿时无踪无影,人家都以为这下完了,圆整的肯定是没有了。没想到,下到谷底,发现树丛中的茂爹全身毛发无损。
    除了茂爹,李长子当然也不必要害怕。他没做过亏心事,对季窑匠不但不曾借钱,而且还今天送个瓜明天送把菜,就凭这一条,他不管在哪里碰到季窑匠都说得起话,都做得起人。不过,说是这么说,不知为什么,这年夏天他脑袋痛得厉害,有时痛得他冷汗大冒恨不得喝农药。到县城医院就诊后,不但没有去痛,一条腿也有些麻木了。人家都说,他怕是要瘫了。他有点纳闷甚至愤怒。要瘫就好好地瘫,为何偏偏撞上对门山里的白麂子叫?
    村长来到乡卫生院,找到了王院长,“你说那对门山上的白麂子也是老了吧?我看是老糊涂了,乱叫一气。
    王院长笑着说:“哪有什么白麂子,我是从来没有听见过。”
    “你是读新书的,阳气足,火焰高,听不见。”
    “迷信,都是迷信!你上次说茂爹是得了白麂子的照应,其实你就单单记住了他摔一跤。他那个宝华的媳妇至今怀不上娃娃,白麂子怎么不照应?”
    李长子眨眨眼。
    ④“古人说三人成虎,三人成麂不是更容易?”
    李长子无话可答,但还是感到几分安慰:“你们读新书的都讲科学。这科学也确实厉害。”
    王院长只是笑。
    李长子今天很愿意谈科学,在科学面前放下心来了。遵照建议,他去省城大医院做了个检查,割了脑袋里一个瘤子,回到乡下时,发现自己果然脑袋不痛了,手脚也灵便了。他说喷啧啧,还是省城医院的手段了得,这个镜子那个镜子在他身上照妖,把他的脑壳当西瓜一样破开,他居然一点都不痛。但村里很多人不大相信照妖镜和破西瓜,说医院治病不治命,归根结底他还是靠了白麂子的照应,是他自己修的福分。
    说来也是,他本来是有福分的,本来就是不怕白麂子的。这一想,就把医院一段撇下了。
    但白麂子着实让村里人鸡飞狗跳。有几个人找到李长子,说要不把道场做了吧,给死者消消气。
    村长确实想做点实事,但不知道如今办道场合不合法:“道场就那么管用?我同你们讲,你要是个长命鬼,不做道场也长命,你要是个短命鬼,做了也是白做。我们最好还是搞科学,不要搞迷信。”
    一台水陆道场终究还是做下来了。村里热闹了三天,念经,作法,香烛纸钱烟熏火燎,鞭炮锣鼓惊天动地,还有花灯绣球长幡短旗,村里人大展身手,几个村干部更是处处身先士卒,忙得走路都咚一阵风。他们这么一忙,就忙得心里踏实多了。他们把季窑匠挖出来重新安葬,不过挖地三尺,连一根骨头或一颗牙齿也不见。经过商议,他们只好把坑里的一层石灰泥权当尸骨,装入棺木,裹上红绸,送抵新坟。
    不知是真是假,自从季窑匠迁入高贵的新坟后,据说对门山上还真的清静了,白麂子不再叫了。山上仍然有很多声音,包括一道道长音,像麂子的叫声,又像挂角羊的叫声。但猎户们听了以后都没想到白麂子,都信心十足说,是挂角羊!今年的挂角羊很多,等它们长肥了再去打!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对季窑匠进行了刻画,塑造了一个技术高超、做事一丝不苟、为人厚道、慷慨大度且仗义热心的单身汉形象。
    B.小说里的乡村可以看成费孝通“熟人社会”的文学表达,熟人社会中约束人的不是法律,而是“仁”“义”这样的道德。
    C.被认为是季窑匠化身的“白麂子”与乡村残留的迷信意识、民间道德之间的不断碰撞,为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D.小说采用“小切口,深挖掘”的方式,少锐意求新,文本张扬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写实魅力,风格上较为简练冷峻。
    7.对文中画线问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语言简洁生动,且极具讽刺意味,李长子直截了当说出矮辉子家的贫窘现状,表明并不相信矮辉子所言。
    B.句子②通过村民的话指出“坯泥”并不是一个娃娃会说的,由此可见二毛是被季窑匠附体才会说出这些昏话的。
    C.句子③单独成段,语气加强,由麂子身上的“白”联想到季窑匠入土时裹的是白布,很自然地将二者联系起来。
    D.句子④提及“三人成虎”与“三人成麂”,一来贴合王院长读书人的身份;二来宽慰了李长子,让他不要迷信。
    8.有评论者认为,韩少功有很强的刻画人物的能力,但在此文中对王院长的形象刻画倒显单薄。你认可这一观点吗?请陈述理由。(4分)
    9.本次班级读书会上,小语所在小组想从“叙述语言”或“情节结构”的角度出发分享本文,请你和小语一起选择一个角度并依据文本拟写分享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及河,子犯以璧玉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白衰。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
    吕、邵畏偏,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吕甥、邵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
    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众矣。”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献公十三年,以骊姬故,重耳备蒲城守秦。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辊(即寺人披)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祛。重耳遂奔狄,是时重耳年四十三。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A相B君C若D易E之F何G辱H命I焉J行K者L甚M众
    11.下列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弑,在古代特指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本文吕、邵为臣子,文公为诸侯,用“弑”说明了他们的行为属以下犯上,暗含作者的批判态度。
    B.晦,《说文》曰“月尽也”,即月亮昏暗不明。若以此月相纪日,当指每月三十,此处“晦”与《登泰山记》“戊申晦”都是月相纪日的用法。
    C.成人,此处为“成年”的意思。按照礼制,古代男子成年时需要举行冠礼,《礼记·曲礼上》中记载“二十曰弱冠”,“成人”指男子二十岁。
    D.趣,造字属于“六书”中的形声,从走取声;词义发达,存在“趣味”“志趣”等多种义项,文中的“趣”解释为“赶快”,为“趣”的本义。
    12.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伯在文公归晋过程中多次援手,先派公子絷前往晋军游说其退兵,又促成了文公一方与晋大夫间的结盟,并杀了怀公。
    B.文公秘密会见秦伯的首要目的就是想借助秦伯的力量诱杀了自己的反对者,这充分体现了其作为成熟政治家的权谋手段。
    C.文公出奔狄国,是因为看到了太子申生的前车之鉴。他唯恐自己被骊姬施计迫害,于是先自请守卫蒲城,再从蒲城不辞而别。
    D.狐偃与文公外有君臣之义,内有骨肉之亲,流亡时忠心追随,济河中途,文公不惜为他投璧誓河,君臣二人关系非同一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4分)
    (2)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4分)
    14.结合材料,从晋文公的角度出发,分析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村行①
    王禹偶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本诗作于淳化三年,王禹傅时任商州团练副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笔便照应了诗题,点明了此次村行的时令、地点以及出行的方式,诗人正是在黄菊绽放的初秋于山间小路信马骑行。
    B.颔联结构整饬,“万壑”“数峰”数量相对,“有声”“无语”动静相对,“斜阳”“晚籁”
    视听相对,彰显了诗人的惆怅。
    C.颈联侧重呈现意象的色彩,棠梨叶的胭脂色与荞麦花的雪白共同构成了秋日斑斓的美好意境,体现了“以画入诗”的特点。
    D.全诗善用衬托,或互为映衬,如红白相得益彰,使红更艳、白更纯;或突出一方,如“有声”的妙趣与“鸟鸣山更幽”接近。
    16.陆机《文赋》有言“诗缘情”,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所抒之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过秦论》中叙述秦国“致万乘之势”后确立霸主地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而概括秦国因一人而亡的句子是“。
    (2)小明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上很随心所欲,好友小文用《<论语>十二章》中的
    “________,________”提醒他要谨言慎行,好好向班上的明德标兵学习来匡正提高自己。
    (3)古诗词常以叠词增强悲情,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又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近日,浙江多个景区可以“无痛登山”,成为社交媒体热议的话题。曾经要走3000多米的爬山步道,现在只需要乘坐10分钟的扶梯便能直上顶峰。有人认为““无痛登山”的火热‘出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有人觉得乘扶梯让登山“失去了灵魂”。
    给大山装电梯,并非新鲜事。近年来,从广东清远的古龙峡景区到江苏南京的园博园,省时省事省心的爬山扶梯甚至登山直梯,已然多点开花。“无痛登山”突然蹿红,___①___,也是景区在主动提升舒适包容的设施服务,二者相互成就。
    有人担心,___②___。的确,对于一些爬山爱好者来说,用双脚征服高峰,才是远足行山的意义所在。但在实际情况中,对于老人孩子、行动障碍者和体力较弱者而言,___③___。
    即使是体力不错的成年人,“拿下一座山”也可能影响后续游览的体力和体验。从这个角度看,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与当地自然人文风貌产生违和感的前提下,在前期建设和后期安全保障的基础上,爬山电梯的确为有不同需求的众多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更何况,在已经安装登山电梯的景区里,传统的登山步道也依然开放。便利还是野趣,选择的主动权依然在游客手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只有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在涵养家教、培育家风方面,妇女具有独特作用。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陶母拒鱼”“岳母刺字”等故事,讲的正是这样的道理。
    今天,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风采,坚韧从容的性格品德,在千行百业里闪光,也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___①___的特质。广大妇女将这些美好特质注入家庭建设,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全社会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清风正气。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从历史上的家教故事,到结集成册的传世家训,无不在讲述着良好家风家教的重要作用。优良家风不是___②___形成的,它需要一个家庭的数代甚至世代传承。奋进新征程,广大妇女充分发挥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不仅能让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风尚充盈千家万户,更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更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21.本则材料行文非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请从中找出两处直接体现逻辑关系的语句,指出其逻辑关系并分析表达效果。(4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运用了引用,说说二者引用的内容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质疑父母,理解父母,成为父母”……2023年,“质疑××,理解××,成为××”成为流行语。有人认为,“质疑一理解—成为”是客观存在的动态心理过程,也是心智成长、成熟的必经阶段。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发展阶段已经从工业化的“原子经济”向信息化的“比特经济”转型过渡。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正在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变革、新兴技术迭代、智能制造升级、生活方式转变等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创新逐渐成为驱动全球经济繁荣兴盛的重要引擎,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与活力。在此背景下,深入推动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拉动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完善文化数字化要素结构,激活要素资源联动性。技术是手段、数据是重点、文化是核心,三者共同构成文化数字化要素支撑体系。技术要素、数据要素、文化要素等均是文化数字化的核心驱动要素,加快文化数字化建设进程,不仅要强化各要素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更要激活不同要素之间的联动性,形成文化数字化建设合力。
    ③技术为文化数字化奠定坚实基础,技术研发应该贯穿于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全过程。一方面,要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经验,强化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中核心技术主导权。要鼓励文化数字化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加速文化科技相关学科建设,提升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只有技术“平民化”,才能使文化数字化发展“普惠化”“大众化”。要推进技术要素自主有序地流动,避免不同领域之间的技术垄断,实现数字文化产业持续性发展。
    ④数据串联起技术与文化,对于健全文化数字化要素支撑体系意义重大。一是要加速数据畅通流动。要从宏观层面保证文化数字化建设中数据要素的畅通、流动,发挥数据在数字文化产品生产、消费、传播等全产业链条中的润滑作用,以数据化思维研判我国文化数字化进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二是找准数据关联坐标。针对目前不同级别文化单位各自建设的文化数据库资源,既要杜绝文化孤岛现象,又要实现对已有文化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根据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共性关键技术,找准数据所在坐标系,以此进行数据关联,并在国家文化统计框架下对不同数据进行统一标准的分类、编码,为每个关联数据发放“身份证”,进行统一存储、管理、流动,实现文化数据资源利用最大化。
    ⑤文化数字化建设不仅要夯实数字技术基础,更要依托数字技术拓展、丰富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呈现形式。一是加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二是要推动文化资源的综合转化应用,加速文化生产数字化、文化治理数字化、文化利用溯源化、文化空间智能化、文化传播数字化。
    ⑥加速文化数字领域业态革新,提升文化服务体验感也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发展路径之一。
    ⑦扩大文化数字化惠及人群,弥合数字鸿沟。要持续加快信息网络公共服务的全覆盖范围,尤其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便捷化、简洁化为导向降低文化数字化信息工具的服务门槛,加快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的无障碍改造,真正让文化数字化成果实现全民共享、全龄适用、全域覆盖。同时,要着力提升全体公民的数字素养,普及老龄群体、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数字技能教育培训。
    ⑧依托国家文化专网、中华文化素材库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红利,借鉴英国等其他国家的文化数字化经验,激活文化数字创新活力。政府应加大我国文化资源、数据向公众开放的力度,稳步提升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创新能力、转换能力、应用能力,以此来倒推传统文化业态转型升级、优化高质量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延长数字文化产业链条。
    ⑨充分协同文化内容供给、数字技术应用、公众文化需求三方联动,加速全息呈现、数字孪生、交互体验等数字技术在文化消费场景中的有效运用,利用集成新技术营造“现场感”,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切实融合。
    ⑩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优化文化数字化发展环境,保障数字监管的安全性不仅是文化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健全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重要一环。我国目前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完善数字版权的保护流程至关重要。因此,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提高数字版权保护的法制化水平,填补数字文化产品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空白,另一方面要确保法律落实,在实践中检验法律的可行性,并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反向去完善法律法规。另外,还要向大众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全民素养。
    (摘编自范周、孙巍《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发展脉络与路径探索》)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1世纪以来,社会发展阶段已经从工业化的“原子经济”逐渐转型成为信息化的“比特经济”。
    B.只要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经验,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中核心技术主导权就能够强化。
    C.如果没办法实现技术“平民化”,文化数字化发展“普惠化”“大众化”的设想也将成为一纸空谈。
    D.实现文化数据资源利用最大化,要对不同数据进行统一标准的分类、编码,统一存储、管理、流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文化数字化进程中,技术、数据、文化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文化数字化要素支撑体系,均是文化数字化的核心驱动要素,激活三者之间的联动性意义重大。
    B.推动文化数字化需要借鉴外国经验,强化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中核心技术主导权,加大我国文化资源、数据向公众开放的力度,提高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能力。
    C.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提高数字版权保护的法制化水平,填补数字文化产品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空白,可以助力我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
    D.数据安全维护不够容易引发网络社会安全隐患,数据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休戚相关,因此,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进程加快,保障数字监管的安全性成为重点。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⑨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村超”举办地、苗绣产业基地、阳明文化园、贵阳孔学堂、安顺屯堡等地,借助新媒体解码贵州文化的多彩之谜。
    B.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搭建“老家河南黄河之礼”非遗数字馆官方微信小程序,设置了“全景博物馆”等线上实用趣味互动体验板块。
    C.良渚遗址管委会推出“琮玉到你”APP,拿上手机游览,就可在遗址上还原虚拟村落,了解玉器种类和历史,并与游戏中的“良渚人”交流。
    D.国内首个“数字国家文化公园”,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多媒体、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文化运河、知识运河,打造IP+运河之旅。
    4.小钟和小华打算绘制一份关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路径探索”的思维导图,请结合文本信息,帮助他们完成该导图。(4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5.有人提出“文化数字化是涉及文化生产、消费、传播的全链条重构”,请结合文本谈谈如何促进文化生产环节的重构。(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选择一处,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解答】(1)A.“逐渐转型”错,由“社会发展阶段已经从工业化的‘原子经济’向信息化的‘比特经济’转型过渡”可知,原文说的是“过渡”。
    B.“只要……就”强加条件关系,由“要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经验,强化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中核心技术主导权”可知,原文未提及二者之间的充分关系;
    C.正确。
    D.“要对不同数据进行统一标准的分类、编码,统一存储、管理、流动”错,由“在国家文化统计框架下对不同数据进行统一标准的分类、编码,为每个关联数据发放‘身份证’,进行统一存储、管理、流动,实现文化数据资源利用最大化”可知,原文有限制性条件“在国家文化统计框架下”。
    故选C。
    (2)D.“因此,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进程加快,保障数字监管的安全性成为重点”强加因果。“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保障数字监管的安全性不仅是文化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健全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重要一环”,此处未体现选项中的因果关系。
    故选D。
    (3)第九段指出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中,利用全息呈现、数字孪生、交互体验等数字技术实现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切实融合。
    A.陈述的是《光明日报》调研组实地深入贵州,探究贵州文化。
    故选A。
    (4)由“完善文化数字化要素结构,激活要素资源联动性。技术是手段、数据是重点、文化是核心,三者共同构成文化数字化要素支撑体系。技术要素、数据要素、文化要素等均是文化数字化的核心驱动要素,加快文化数字化建设进程,不仅要强化各要素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更要激活不同要素之间的联动性,形成文化数字化建设合力”可知,①处填“完善文化数字化要素结构,激活要素资源联动性”。
    由“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优化文化数字化发展环境,保障数字监管的安全性不仅是文化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健全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重要一环”可知,②处填“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保障/提升数字监督安全性”。
    由“依托国家文化专网、中华文化素材库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红利,借鉴英国等其他国家的文化数字化经验,激活文化数字创新活力”可知,③处填“激活文化数字创新活力”。
    由“充分协同文化内容供给、数字技术应用、公众文化需求三方联动,加速全息呈现、数字孪生、交互体验等数字技术在文化消费场景中的有效运用,利用集成新技术营造‘现场感’,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切实融合”可知,④处填“优化文化消费场景体验”。
    (5)由“技术为文化数字化奠定坚实基础,技术研发应该贯穿于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全过程。一方面,要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经验,强化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中核心技术主导权。要鼓励文化数字化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加速文化科技相关学科建设,提升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只有技术‘平民化’,才能使文化数字化发展‘普惠化’‘大众化’。要推进技术要素自主有序地流动,避免不同领域之间的技术垄断,实现数字文化产业持续性发展”可知,促进文化生产环节的重构要鼓励文化数字化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提升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平民化。
    由“数据串联起技术与文化,对于健全文化数字化要素支撑体系意义重大。一是要加速数据畅通流动。要从宏观层面保证文化数字化建设中数据要素的畅通、流动,发挥数据在数字文化产品生产、消费、传播等全产业链条中的润滑作用,以数据化思维研判我国文化数字化进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二是找准数据关联坐标。针对目前不同级别文化单位各自建设的文化数据库资源,既要杜绝文化孤岛现象,又要实现对已有文化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可知,促进文化生产环节的重构要加速数据畅通流动,发挥数据在数字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润滑作用;抓准数据关联坐标,实现文化数据资源利用最大化。
    由“文化数字化建设不仅要夯实数字技术基础,更要依托数字技术拓展、丰富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呈现形式。一是加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二是要推动文化资源的综合转化应用,加速文化生产数字化、文化治理数字化、文化利用溯源化、文化空间智能化、文化传播数字化”可知,促进文化生产环节的重构要拓展、丰富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呈现形式,加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推动文化资源的综合转化应用。
    答案:
    (1)C
    (2)D
    (3)A
    (4)①完善文化数字化要素结构,激活要素资源联动性
    ②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保障/提升数字监督安全性
    ③激活文化数字创新活力
    ④优化文化消费场景体验
    (5)①鼓励文化数字化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提升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平民化。②加速数据畅通流动,发挥数据在数字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润滑作用;抓准数据关联坐标,实现文化数据资源利用最大化。③拓展、丰富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呈现形式,加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推动文化资源的综合转化应用。
    【点评】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麂子
    韩少功
    季窑匠是个单身汉,撬着个布包来到这个村子,已好些年头,他烧瓦结实匀整,价格总比别人便宜,发货时又不计小数,三十五十顺手相送。碰到什么人有急难之事,前来开口借钱,只要手上有,从来不说二话。
    有一天,他灰头土脸地下了工,去湖里洗澡洗衣,一去就没有回头,只留下岸边上的衣衫和草帽,第二天被看牛的娃崽发现了。村里人大惊失色,终是打捞出了歪张着嘴巴、整个泡得又白又肿的人尸。
    村民们唏嘘了一阵,各出一把力,挖了个土坑,把他草草下葬了。根据李长子的提议,大家又凑钱买来一丈白布,把他裹了个一身清白和一尘不染。
    丧事毕,主丧的李长子重咳一声,郑重发话,说季窑匠虽然上无老下无小,但还有一个姐姐在石门镇打豆腐,有人在那里见过。
    谁借了他的钱,赶紧还回来,一起给他姐姐捎过去,也算是活人不欠死入账。大家久久没有吭声。
    李长子忍不住点下名来:“辉矮子,你前年做了五间大屋,都是在窑里挑的瓦,瓦钱都同他结清了账?”
    辉矮子还未说话就红了脸,但出言理直气壮:“你不说结账还好,说起来他还倒欠我一千皮瓦哩。不是看他死得可怜,我还真要到石门镇去走一遭。”
    ①“嘿,你还有灯亮照人家?”
    “我要是有半句假话,等下就被雷公劈死在茅坑里!”
    李长子手中没有证据,只得再次重咳一声,耐心地等等。他发现眼前好一些人都目无定珠,东张西望,虽然身子还马马虎虎地在场,但心里烧着了火,已经无法安坐,如果不是被他的目光紧紧粘住,肯定就会像苍蝇轰的一下四处逃散。最后,只有茂爹出面认了一笔账,说他两年前借过季窑匠八角,明天就去卖鸡蛋还钱。
    李长子叹了一口气,说人生在世,只有两块金字招牌,一个是仁,一个是义,你们还不还钱,我管不了。你们借没借钱,我也不知道。但最好是把心放在胸口里,端端正正的。
    时间一晃过了十来年。这些年村里有兴旺的,有败落的,倒也正常。唯独有点让人奇怪的是,这些年村子里老出病人,而且很多人一病就说昏话。比如辉矮子家的那个二毛,还只有六岁,说昏话时居然有了成人昏浊浊的喉音,半夜里大喊:“坯泥还没踩熟,坯泥还没踩熟!”②他一个娃娃晓得什么坯泥不坯泥呢?
    最后,他高烧不退。辉矮子请郎中来治病。郎中把了脉,查了舌,打了针,脸色还是阴沉,叹了口气说:“这种病来路不明,用心太险,吃药打针恐怕是没什么用了。”郎中深深地盯了辉矮子
    一眼,似有什么意味,说什么也不收医药费,撑着雨伞匆匆走了。
    辉矮子着急,又去请磨盘岭的法师。法师名气很大,但还只走出磨盘岭的山口,就掉头往回走,说什么也不上阵。
    辉矮子喊天不应叫地不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肝儿子继续高烧,在抽搐中脸色发青、全身变冷。下葬那天,他在坟前昏了头,忍不住对自己的婆娘来了一通毒骂:“我说了要还,你贼娘养的不还。你这下甘心了吧?你是一心一意要绝老子的后灭老子的族呵!”悲愤之下吐真言,村里人都听出了话中的隐情,当然也都不会忘了对门山上的麂子——据说那是一只少见的白麂子,近年来出没在对门山上,叫声特别悠长尖厉,深夜里嗯呵一道长音,像孩子的哭喊,十里之外也听得到,附近村子里更有叫声中的瓦片突然开裂或者油灯突然熄灭。人们说,白麂子一叫断无好事。
    ③人们说,季窑匠入土的时候不就是裹了一身白布吗?
    当然,也有人不在意白麂子。当年还清了八角钱的茂爹,就是其中一个。据说他家里不但男女老少安康无恙,就连鸡都不曾瘟死一只,瓜也不曾蛀空一个。有次茂爹到山上挖药,一不小心掉下山去,顿时无踪无影,人家都以为这下完了,圆整的肯定是没有了。没想到,下到谷底,发现树丛中的茂爹全身毛发无损。
    除了茂爹,李长子当然也不必要害怕。他没做过亏心事,对季窑匠不但不曾借钱,而且还今天送个瓜明天送把菜,就凭这一条,他不管在哪里碰到季窑匠都说得起话,都做得起人。不过,说是这么说,不知为什么,这年夏天他脑袋痛得厉害,有时痛得他冷汗大冒恨不得喝农药。到县城医院就诊后,不但没有去痛,一条腿也有些麻木了。人家都说,他怕是要瘫了。他有点纳闷甚至愤怒。要瘫就好好地瘫,为何偏偏撞上对门山里的白麂子叫?
    村长来到乡卫生院,找到了王院长,“你说那对门山上的白麂子也是老了吧?我看是老糊涂了,乱叫一气。
    王院长笑着说:“哪有什么白麂子,我是从来没有听见过。”
    “你是读新书的,阳气足,火焰高,听不见。”
    “迷信,都是迷信!你上次说茂爹是得了白麂子的照应,其实你就单单记住了他摔一跤。他那个宝华的媳妇至今怀不上娃娃,白麂子怎么不照应?”
    李长子眨眨眼。
    ④“古人说三人成虎,三人成麂不是更容易?”
    李长子无话可答,但还是感到几分安慰:“你们读新书的都讲科学。这科学也确实厉害。”
    王院长只是笑。
    李长子今天很愿意谈科学,在科学面前放下心来了。遵照建议,他去省城大医院做了个检查,割了脑袋里一个瘤子,回到乡下时,发现自己果然脑袋不痛了,手脚也灵便了。他说喷啧啧,还是省城医院的手段了得,这个镜子那个镜子在他身上照妖,把他的脑壳当西瓜一样破开,他居然一点都不痛。但村里很多人不大相信照妖镜和破西瓜,说医院治病不治命,归根结底他还是靠了白麂子的照应,是他自己修的福分。
    说来也是,他本来是有福分的,本来就是不怕白麂子的。这一想,就把医院一段撇下了。
    但白麂子着实让村里人鸡飞狗跳。有几个人找到李长子,说要不把道场做了吧,给死者消消气。
    村长确实想做点实事,但不知道如今办道场合不合法:“道场就那么管用?我同你们讲,你要是个长命鬼,不做道场也长命,你要是个短命鬼,做了也是白做。我们最好还是搞科学,不要搞迷信。”
    一台水陆道场终究还是做下来了。村里热闹了三天,念经,作法,香烛纸钱烟熏火燎,鞭炮锣鼓惊天动地,还有花灯绣球长幡短旗,村里人大展身手,几个村干部更是处处身先士卒,忙得走路都咚一阵风。他们这么一忙,就忙得心里踏实多了。他们把季窑匠挖出来重新安葬,不过挖地三尺,连一根骨头或一颗牙齿也不见。经过商议,他们只好把坑里的一层石灰泥权当尸骨,装入棺木,裹上红绸,送抵新坟。
    不知是真是假,自从季窑匠迁入高贵的新坟后,据说对门山上还真的清静了,白麂子不再叫了。山上仍然有很多声音,包括一道道长音,像麂子的叫声,又像挂角羊的叫声。但猎户们听了以后都没想到白麂子,都信心十足说,是挂角羊!今年的挂角羊很多,等它们长肥了再去打!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对季窑匠进行了刻画,塑造了一个技术高超、做事一丝不苟、为人厚道、慷慨大度且仗义热心的单身汉形象。
    B.小说里的乡村可以看成费孝通“熟人社会”的文学表达,熟人社会中约束人的不是法律,而是“仁”“义”这样的道德。
    C.被认为是季窑匠化身的“白麂子”与乡村残留的迷信意识、民间道德之间的不断碰撞,为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D.小说采用“小切口,深挖掘”的方式,少锐意求新,文本张扬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写实魅力,风格上较为简练冷峻。
    7.对文中画线问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语言简洁生动,且极具讽刺意味,李长子直截了当说出矮辉子家的贫窘现状,表明并不相信矮辉子所言。
    B.句子②通过村民的话指出“坯泥”并不是一个娃娃会说的,由此可见二毛是被季窑匠附体才会说出这些昏话的。
    C.句子③单独成段,语气加强,由麂子身上的“白”联想到季窑匠入土时裹的是白布,很自然地将二者联系起来。
    D.句子④提及“三人成虎”与“三人成麂”,一来贴合王院长读书人的身份;二来宽慰了李长子,让他不要迷信。
    8.有评论者认为,韩少功有很强的刻画人物的能力,但在此文中对王院长的形象刻画倒显单薄。你认可这一观点吗?请陈述理由。(4分)
    9.本次班级读书会上,小语所在小组想从“叙述语言”或“情节结构”的角度出发分享本文,请你和小语一起选择一个角度并依据文本拟写分享要点。(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画线问句的分析与鉴赏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塑造人物方法的评价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明确观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D.“风格上较为简练冷峻”错误。本文风格不属于冷峻,应是质朴。
    故选D。
    (2)B.“由此可见二毛是被季窑匠附体才会说出这些昏话的”错误。这是村民的猜测,并不是实际情况。
    故选B。
    (3)这是一道开放性较强的题目,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
    认可。
    ①由“哪有什么白麂子,我是从来没有听见过”“迷信,都是迷信!你上次说茂爹是得了白麂子的照应,其实你就单单记住了他摔一跤。他那个宝华的媳妇至今怀不上娃娃,白麂子怎么不照应”“王院长笑着说”“王院长只是笑”可知,作者塑造王院长的手法较单一,以语言描写为主,虽有神态描写,但只是重复点到了两次“笑”,且展开不多,造成人物形象上的单薄、不立体。
    ②由“哪有什么白麂子,我是从来没有听见过”“迷信,都是迷信!你上次说茂爹是得了白麂子的照应,其实你就单单记住了他摔一跤。他那个宝华的媳妇至今怀不上娃娃,白麂子怎么不照应”可知,人物性格扁平,缺少成长变化。和李长子为人的正义耿直以及在迷信与科学间的横跳摇摆相比,王院长的言谈显得扁平,落入了对乡间知识分子形象想象的窠臼。
    ③由“哪有什么白麂子,我是从来没有听见过”“迷信,都是迷信!你上次说茂爹是得了白麂子的照应,其实你就单单记住了他摔一跤。他那个宝华的媳妇至今怀不上娃娃,白麂子怎么不照应”可知,象征大于形象,文中的王院长更像是科学的代言人,言行上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土壤,形象上显得僵硬、不生动。
    不认可。
    ①由“哪有什么白麂子,我是从来没有听见过”“迷信,都是迷信!你上次说茂爹是得了白麂子的照应,其实你就单单记住了他摔一跤。他那个宝华的媳妇至今怀不上娃娃,白麂子怎么不照应”可知,人物具有典型性,王院长是科学的代言人,与众多村民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也是文中的亮点人物之一。
    ②由“哪有什么白麂子,我是从来没有听见过”“迷信,都是迷信!你上次说茂爹是得了白麂子的照应,其实你就单单记住了他摔一跤。他那个宝华的媳妇至今怀不上娃娃,白麂子怎么不照应”“王院长笑着说”“王院长只是笑”可知,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充分展现了王院长对科学的坚定信念,个性鲜明。
    (4)叙述语言:①由“圆整的肯定是没有了”“他那个宝华的媳妇至今怀不上娃娃,白麂子怎么不照应”可知,善用活泼地道的方言/善用口语化的语言,语言活泼通俗,使故事的讲述更接地气,更能展现来自乡土民间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②由“季窑匠入土的时候不就是裹了一身白布吗?”“嘿,你还有灯亮照人家?”“古人说三人成虎,三人成麂不是更容易?”可知,多用反问,如以反问加强了语气,使情感抒发强烈、态度立场鲜明。③由“郎中把了脉,查了舌,打了针”“装入棺木,裹上红绸,送抵新坟”“村里热闹了三天,念经,作法,香烛纸钱烟熏火燎,鞭炮锣鼓惊天动地”可知,善用短句,表达简洁明快。
    情节结构:①由“有一天,他灰头土脸地下了工,去湖里洗澡洗衣,一去就没有回头,只留下岸边上的衣衫和草帽,第二天被看牛的娃崽发现了。村里人大惊失色,终是打捞出了歪张着嘴巴、整个泡得又白又肿的人尸”“丧事毕,主丧的李长子重咳一声,郑重发话”“时间一晃过了十来年”等可知,作品按照时间顺序(线性结构)展开讲述,以季窑匠意外溺亡为故事起点,展现了乡村中传统道德观念与迷信意识和科学思想并存混生的思想状貌;②由“大家又凑钱买来一丈白布,把他裹了个一身清白和一尘不染”“据说那是一只少见的白麂子,近年来出没在对门山上,叫声特别悠长尖厉,深夜里嗯呵一道长音,像孩子的哭喊,十里之外也听得到,附近村子里更有叫声中的瓦片突然开裂或者油灯突然熄灭。人们说,白麂子一叫断无好事”“人们说,季窑匠入土的时候不就是裹了一身白布吗?”可知,注重呼应,季窑匠下葬时裹着的“一丈白布”与白麂子身上的“白”相呼应,使村民把白麂子与季窑匠关联起来的想法显得自然合理,同时也让作品有了一层神秘色彩;③由“村民们唏嘘了一阵,各出一把力,挖了个土坑,把他草草下葬了。根据李长子的提议,大家又凑钱买来一丈白布,把他裹了个一身清白和一尘不染”“一台水陆道场终究还是做下来了。村里热闹了三天,念经,作法,香烛纸钱烟熏火燎……一阵风”可知,借助对比,起初安葬的草草与之后道场的隆重铺张形成了鲜明对比,既凸显了村民希望通过这次道场安抚死者亡魂的迫切与虔诚,也反映村民心中残存的迷信思想。
    答案:
    (1)D
    (2)B
    (3)认可。
    ①作者塑造王院长的手法较单一,以语言描写为主,虽有神态描写,但只是重复点到了两次“笑”,且展开不多,造成人物形象上的单薄、不立体。
    ②人物性格扁平,缺少成长变化。和李长子为人的正义耿直以及在迷信与科学间的横跳摇摆相比,王院长的言谈显得扁平,落入了对乡间知识分子形象想象的窠臼。
    ③象征大于形象,文中的王院长更像是科学的代言人,言行上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土壤,形象上显得僵硬、不生动。
    不认可。
    ①人物具有典型性,王院长是科学的代言人,与众多村民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也是文中的亮点人物之一。
    ②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充分展现了王院长对科学的坚定信念,个性鲜明。
    (4)叙述语言:①善用活泼地道的方言/善用口语化的语言,如“圆整”“娃娃”等,语言活泼通俗,使故事的讲述更接地气,更能展现来自乡土民间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②多用反问,如“季窑匠入土的时候不就是裹了一身白布吗?”,以反问加强了语气,使情感抒发强烈、态度立场鲜明。③善用短句,如“郎中把了脉,查了舌,打了针”“装入棺木,裹上红绸,送抵新坟”,表达简洁明快。
    情节结构:①作品按照时间顺序(线性结构)展开讲述,以季窑匠意外溺亡为故事起点,展现了乡村中传统道德观念与迷信意识和科学思想并存混生的思想状貌;②注重呼应,季窑匠下葬时裹着的“一丈白布”与白麂子身上的“白”相呼应,使村民把白麂子与季窑匠关联起来的想法显得自然合理,同时也让作品有了一层神秘色彩;③借助对比,起初安葬的草草与之后道场的隆重铺张形成了鲜明对比,既凸显了村民希望通过这次道场安抚死者亡魂的迫切与虔诚,也反映村民心中残存的迷信思想。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及河,子犯以璧玉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白衰。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
    吕、邵畏偏,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吕甥、邵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
    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众矣。”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献公十三年,以骊姬故,重耳备蒲城守秦。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辊(即寺人披)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祛。重耳遂奔狄,是时重耳年四十三。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A相B君C若D易E之F何G辱H命I焉J行K者L甚M众
    11.下列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弑,在古代特指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本文吕、邵为臣子,文公为诸侯,用“弑”说明了他们的行为属以下犯上,暗含作者的批判态度。
    B.晦,《说文》曰“月尽也”,即月亮昏暗不明。若以此月相纪日,当指每月三十,此处“晦”与《登泰山记》“戊申晦”都是月相纪日的用法。
    C.成人,此处为“成年”的意思。按照礼制,古代男子成年时需要举行冠礼,《礼记·曲礼上》中记载“二十曰弱冠”,“成人”指男子二十岁。
    D.趣,造字属于“六书”中的形声,从走取声;词义发达,存在“趣味”“志趣”等多种义项,文中的“趣”解释为“赶快”,为“趣”的本义。
    12.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伯在文公归晋过程中多次援手,先派公子絷前往晋军游说其退兵,又促成了文公一方与晋大夫间的结盟,并杀了怀公。
    B.文公秘密会见秦伯的首要目的就是想借助秦伯的力量诱杀了自己的反对者,这充分体现了其作为成熟政治家的权谋手段。
    C.文公出奔狄国,是因为看到了太子申生的前车之鉴。他唯恐自己被骊姬施计迫害,于是先自请守卫蒲城,再从蒲城不辞而别。
    D.狐偃与文公外有君臣之义,内有骨肉之亲,流亡时忠心追随,济河中途,文公不惜为他投璧誓河,君臣二人关系非同一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4分)
    (2)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4分)
    14.结合材料,从晋文公的角度出发,分析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君”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何”表反问,一般用在句首,其前断开;“行者”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综上应在BFJ三处断开。译文: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君王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君王下驱逐的命令?走的人很多。
    (2)B.“当指每月三十”有误,晦,指每月最后一天,最后一天不一定是三十。
    故选:B。
    (3)A.有误,文中只交代“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并没有提及是不是秦伯促成,且杀死怀公的是文公而非秦伯,原文“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的主语是“晋文公(重耳)”。
    B.“文公秘密会见秦伯的首要目的就是想借助秦伯的力量诱杀了自己的反对者”有误,文中并未言及文公秘密会见秦伯的首要目的。
    C.“先自请守卫蒲城,再从蒲城不辞而别”有误,晋文公守卫蒲城并非自请,“再从蒲城不辞而别”更是无中生有,原文中“不辞献公而守蒲城”,应该理解为“对献公不辞而别就跑去守蒲城”。
    故选:D。
    (4)①“恶”,动词作名词,所憎恶的人;“唯力是视”,宾语前置句,应是“唯视才”;“余何有焉”,宾语前置句,应是“余有何焉”。译文: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至于他是蒲人,还是狄人,(对)我(来说)有什么区别呢?
    ②“居者”“行者”翻译成“……的人”;“为”,表判断,是;“罪”,作动词,怪罪。译文:留在国内的人是国家的守卫者,跟随在外的人是背着马笼头、马缰绳的仆人,这也都是可以的,何必要怪罪留在国内的人?
    (5)从原文“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公见之,以难告”等信息可以看出,他善待秦伯以及寺人披等,可见其不记前仇,胸襟宽广;从原文“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仆人以告,公遽见之”可看出他不忘恩义,重视贤士。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一开始令人训责他,并且拒绝接见,而后听了披的话后接见了他。还有就是关于头须之事也可以看出晋文公能做到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从原文“以骊姬故,重耳备蒲城守秦。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辊(即寺人披)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祛。重耳遂奔狄”可看出晋文公善于见机且能当机立断。
    答案:
    (1)BFJ
    (2)B
    (3)D
    (4)①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至于他是蒲人,还是狄人,(对)我(来说)有什么区别呢?
    ②留在国内的人是国家的守卫者,跟随在外的人是背着马笼头、马缰绳的仆人,这也都是可以的,何必要怪罪留在国内的人?
    (5)①不记前仇,胸襟宽广;②不忘恩义,重视贤士;③善于见机且能当机立断;④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僖公二十四年,春天,周历正月。秦穆公派兵护送晋公子重耳回国。到了黄河边上,子犯拿了一块宝玉献给公子重耳,并说:“我牵马执缰服侍您走遍了天下各国,(一路上)得罪您的地方太多了。连我自己尚且知道有罪,何况您呢?让我从此走开,到别国去吧。”公子重耳说:“我要是不同舅舅一条心,就请白水作证。”说着把那块宝玉扔到了河里,以示求河神作证。(重耳在秦军的护送下)过了黄河,(进入晋国国境,接着)围困令狐,攻入桑泉,又拿下白衰。同年二月,初四日,晋怀公的部队驻扎在庐柳,秦穆公派遣公子絷到晋国部队(劝说他们退兵)。晋军后退,驻扎在郇城。十一日,狐偃同秦、晋两国的大夫在郇城签订盟约。十二日,重耳接管了晋国军队。十六日,(重耳)进入曲沃城。十七日,(重耳)到(祖父)武公的宗庙朝拜。十八日,(重耳)派人到高梁杀死了晋怀公。
    吕甥、卻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责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之战,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陪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样快呢?那只袖口还在。你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君臣之间的道理。如果还没有懂,又要遇到灾难。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至于他是蒲人,还是狄人,(对)我(来说)有什么区别呢?现在君王即位,就会没有蒲、狄那样的事件吗?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君王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君王下驱逐的命令?走的人很多,岂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将发生的灾难报告了文公。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三月的最后一天,文公宫室被烧。吕甥、卻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他们过河而杀了他们。晋文公迎接夫人嬴氏回国。秦穆公赠送给晋国卫士三千人,都是一些得力的臣仆。
    当初,晋文公有个侍臣名叫头须,是专门管理财物的。当晋文公在国外的时候,头须偷盗了财物潜逃,把这些财物都用来设法让晋文公回国。等到晋文公回到晋国,头须请求进见。晋文公用正在洗头发为由来推脱不见。头须对仆人说:“洗头的时候心就倒过来,心倒了意图就反过来,无怪我不能被接见了。留在国内的人是国家的守卫者,跟随在外的是背着马笼头马缰绳的仆人,这也都是可以的,何必要怪罪留在国内的人?身为国君而仇视普通人,害怕的人就多了。”仆人把这些话告诉晋文公,晋文公立即接见了他。
    材料二: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从小就喜好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咎犯,这是文公的舅父;贾佗;先轸;魏武子。从献公做太子时,重耳就已是成人了。献公即位时,重耳二十一岁。献公十三年,因为骊姬缘故,重耳被献公封到蒲城去防备秦国。献公于二十一年时,杀死了太子申生,骊姬进谗言,重耳害怕,与献公不辞而别就跑回蒲城据守。献公二十二年,献公让宦者履鞋赶快杀死重耳。重耳爬墙逃跑,宦者追赶,砍掉重耳的袖子。重耳就逃往狄国,这个时候重耳四十三岁。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村行①
    王禹偶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本诗作于淳化三年,王禹傅时任商州团练副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笔便照应了诗题,点明了此次村行的时令、地点以及出行的方式,诗人正是在黄菊绽放的初秋于山间小路信马骑行。
    B.颔联结构整饬,“万壑”“数峰”数量相对,“有声”“无语”动静相对,“斜阳”“晚籁”
    视听相对,彰显了诗人的惆怅。
    C.颈联侧重呈现意象的色彩,棠梨叶的胭脂色与荞麦花的雪白共同构成了秋日斑斓的美好意境,体现了“以画入诗”的特点。
    D.全诗善用衬托,或互为映衬,如红白相得益彰,使红更艳、白更纯;或突出一方,如“有声”的妙趣与“鸟鸣山更幽”接近。
    16.陆机《文赋》有言“诗缘情”,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所抒之情。(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B.“彰显了诗人的惆怅”有误。颔联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其中表现了诗人的流连,而非诗人的惆怅。
    故选B。
    (2)“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两句写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流连。
    最后尾联“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
    (1)B
    (2)①对山野旖旎风光的喜爱流连之情,“信马悠悠”写出了出行时的悠然神态,“晚籁”“斜阳”也可见出流连之久;②对故乡的思念之意,“似吾乡”含蓄地点出了潜藏在作者内心深处不得归家又睹物思乡的愁思与惆怅;③长期宦海浮沉带来的仕途失意、羁旅漂泊之感。
    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微微开放,任由马儿随意行走兴致悠长。
    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是这乡村景色像极了我的家乡!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
    最后尾联“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过秦论》中叙述秦国“致万乘之势”后确立霸主地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而概括秦国因一人而亡的句子是“。
    (2)小明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上很随心所欲,好友小文用《<论语>十二章》中的
    “________,________”提醒他要谨言慎行,好好向班上的明德标兵学习来匡正提高自己。
    (3)古诗词常以叠词增强悲情,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又如“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序八州而朝同列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重点字:隳)
    (2)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重点字:慎)
    (3)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重点字:荻)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近日,浙江多个景区可以“无痛登山”,成为社交媒体热议的话题。曾经要走3000多米的爬山步道,现在只需要乘坐10分钟的扶梯便能直上顶峰。有人认为““无痛登山”的火热‘出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有人觉得乘扶梯让登山“失去了灵魂”。
    给大山装电梯,并非新鲜事。近年来,从广东清远的古龙峡景区到江苏南京的园博园,省时省事省心的爬山扶梯甚至登山直梯,已然多点开花。“无痛登山”突然蹿红,___①___,也是景区在主动提升舒适包容的设施服务,二者相互成就。
    有人担心,___②___。的确,对于一些爬山爱好者来说,用双脚征服高峰,才是远足行山的意义所在。但在实际情况中,对于老人孩子、行动障碍者和体力较弱者而言,___③___。
    即使是体力不错的成年人,“拿下一座山”也可能影响后续游览的体力和体验。从这个角度看,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与当地自然人文风貌产生违和感的前提下,在前期建设和后期安全保障的基础上,爬山电梯的确为有不同需求的众多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更何况,在已经安装登山电梯的景区里,传统的登山步道也依然开放。便利还是野趣,选择的主动权依然在游客手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能力和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时,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段内容,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行文思路,然后根据横线处的上下文逻辑补充出正确的语句。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
    【解答】(1)①根据“二者相互成就”可知这是游客和景区的双向成就,根据“也是景区在主动提升舒适包容的设施服务”前一句应该是游客追求登山轻松,可填“既是游客在追求轻松的游览体验”。
    ②根据“对于一些爬山爱好者来说,用双脚征服高峰,才是远足行山的意义所在”可知“无痛登山”可能消弭对高峰的征服感,会使登山变味,可填“无痛登山”会使爬山变味”。
    ③根据语境“对于老人孩子、行动障碍者和体力较弱者而言”登山是不容易的,可填“徒步登山常被视为难事”。
    (2)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缺谓语,在“前期建设”前加“做好”;而是语序不当,“众多”放在“有不同需求”之后。
    答案:
    (1)①既是游客在追求轻松的游览体验
    ②“无痛登山”会使爬山变味
    ③徒步登山常被视为难事
    (2)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与当地自然人文风貌产生违和感的前提下,在做好前期建设和后期安全保障的基础上,爬山电梯的确为众多有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只有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在涵养家教、培育家风方面,妇女具有独特作用。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陶母拒鱼”“岳母刺字”等故事,讲的正是这样的道理。
    今天,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风采,坚韧从容的性格品德,在千行百业里闪光,也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___①___的特质。广大妇女将这些美好特质注入家庭建设,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全社会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清风正气。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从历史上的家教故事,到结集成册的传世家训,无不在讲述着良好家风家教的重要作用。优良家风不是___②___形成的,它需要一个家庭的数代甚至世代传承。奋进新征程,广大妇女充分发挥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不仅能让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风尚充盈千家万户,更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更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21.本则材料行文非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请从中找出两处直接体现逻辑关系的语句,指出其逻辑关系并分析表达效果。(4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运用了引用,说说二者引用的内容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成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逻辑关系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解题时,要明确语段中具有逻辑关系的句子及其关系类型,再结合语境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引用内容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引用的内容及引用的作用,再分析作答。
    【解答】(1)①处,语境强调女性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故可用“不可或缺”或“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等。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必不可少:绝对需要,指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至关重要:相当地重要,在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的,比喻最重要的。
    ②处,语境强调优良家风的形成时间不短暂,语境中已经有否定词,故此处应该用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如“一朝一夕”“一时半刻”“弹指之间”等。一朝一夕:形容很短的时间。一时半刻:指很短的时间。弹指之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2)由“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中的“也”可知,“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和“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两个分句为并列关系,语言表达更全面丰富,凸显了家风对在家庭和社会这两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由“只有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中的“只有……才……”可知,句中两个分句为条件关系,充分强调了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对子女个体成长和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由“不仅能让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风尚充盈千家万户,更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更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中的“不仅……更……”可知,句中两个分句为递进关系,展示了妇女在引导文明新风、注入精神力量上的独特作用,从家庭到国家、民族,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3)由“有人认为……也有人觉得乘扶梯让登山‘失去了灵魂’”可知,I引用的内容为“无痛登山”“出圈”“失去了灵魂”等流行语,流行语的运用,使表达具有时代性,能更贴近、吸引读者,也向读者阐明了对“无痛登山”这一热议话题两种思考。
    由“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可知,Ⅱ引用的内容为文言语句,引经据典使表达更典雅,也更有说服力;且直接点明了良好家风家教对国家的正面影响力,同时引出下文。
    答案:
    (1)①不可或缺/必不可少/至关重要②一朝一夕/一时半刻/弹指之间
    (2)①“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并列关系,语言表达更全面丰富,凸显了家风对在家庭和社会这两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②“只有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健康发展”,条件关系,充分强调了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对子女个体成长和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③“不仅能让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风尚充盈千家万户,更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更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递进关系,展示了妇女在引导文明新风、注入精神力量上的独特作用,从家庭到国家、民族,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3)①I引用的内容为“无痛登山”“出圈”“失去了灵魂”等流行语,使表达具有时代性,能更贴近、吸引读者,也向读者阐明了对“无痛登山”这一热议话题两种思考。
    ②Ⅱ引用的内容为文言语句,引经据典使表达更典雅,也更有说服力;且直接点明了良好家风家教对国家的正面影响力,同时引出下文。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质疑父母,理解父母,成为父母”……2023年,“质疑××,理解××,成为××”成为流行语。有人认为,“质疑一理解—成为”是客观存在的动态心理过程,也是心智成长、成熟的必经阶段。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本题旨在引导考生有意识地去梳理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从“质疑”到“理解”是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从“理解”到“成为”可能是遭遇现实后的妥协,也可能是深思熟虑后的坚定选择;“理解”后也可以选择“不成为”,这可能是出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参考立意:
    ①在好奇中质疑,在蜕变中理解,在选择中成为。
    ②质疑后的理解更显深刻,理解后的成为更显成熟。
    ③质疑理解是成长,选择成为是成熟。
    ④以质疑为先,以理解为翼,方能“成为”。
    ⑤质疑、理解、成为里的无奈与坚守。
    ⑥质疑、理解、不成为。
    【解答】从质疑到理解,从理解到成为——一个心智成长的旅程
    在人生的长河中,“质疑××,理解××,成为××”这一流行语,仿佛一道独特的印记,刻画着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经历无数次的挣扎、思考和领悟,才能逐步实现心智的成长与升华。
    首先,质疑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开始。我们质疑父母,质疑权威,质疑一切我们认为不合理或不明白的事物。这种质疑并非简单的反叛或否定,而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探索。它推动我们走出舒适区,去接触不同的观点,去挑战现有的认知边界。正如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是我们心智成长的起点,是我们打破旧有框架,迈向新世界的第一步。
    然而,质疑并非目的,理解才是我们的追求。在质疑的过程中,我们努力理解父母的苦心,理解权威的来源,理解世界的多元与复杂。这种理解需要我们放下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去感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情感的共鸣和智慧的启迪。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理解一切,就是宽容一切。”通过理解,我们学会了尊重与包容,我们的心智也因此变得更加宽广和深邃。
    最终,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成为父母,成为权威,成为我们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这一过程是对质疑与理解的整合与升华。我们不仅吸收了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更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我们努力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为下一代树立榜样,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成为你自己,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在成为的道路上,我们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也完成了心智成长的最高境界。
    当然,这一旅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会遇到困惑、挫折甚至失败。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质疑、理解与成为的重要性。它们是我们心智成长的三大支柱,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要坚持质疑的精神,保持理解的态度,追求成为的目标。
    综上所述,“质疑××,理解××,成为××”不仅是一句流行语,更是一个心智成长的指南。它提醒我们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勇于挑战自我和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无阻,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点评】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
    相关试卷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答案docx、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pdf、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