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青海省西宁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3,青海省西宁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元/份【答案】A,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共36分)
1. 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 全新的2B铅笔长约为18cm
C.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70dB
D. 中学生做完一套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30min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故A不符合题意;
B.由生活常识可知,全新的2B铅笔长约为18cm,故B符合题意;
C.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90dB以上,因此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做完一套眼保健操时间约为5min,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交谈时应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这里的“大声”和“轻声”是指声音的( )
A. 音调B. 音色C. 响度D. 频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C.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是指人说话时声音的响度,故C符合题意;
A.描述声音的“高低”,不符合题意;
B.音色描述发声体的特征,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不符合题意;
D.发声频率不同,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当甲突然向前开动时,与之并排停放的在路边的乙车中驾驶员感觉自己在向后退,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 甲车B. 乙车C. 路灯D. 地面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杏 MXSJ663 低至0.3元/份【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于乙车中的驾驶员感觉自己在后退,而只有甲与乙的位置在改变,故他的判断是选择甲车为参照物得出的结论.
4.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B. 拉二胡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C. 医生用“B超”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
D. 高考期间考场周围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二胡是弦振动发出声音的,当拉二胡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B错误;
C.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故C错误;
D.高考期间考场周围禁止鸣笛,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正确.
5. 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测量时出现了误差,则说明一定出现了错误
B. 误差都是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C. 测量同一物理量的数值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 通过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去测量,可消除误差
【答案】C
【解析】
【详解】A.测量时出现了误差,不能说明一定出现了错误,误差一定存在,但错误不一定存在,故A错误;
B.如果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是错误,而不是误差,故B错误;
C.测量同一物理量的数值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C正确;
D.通过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去测量,可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D错误。
故选C。
6. 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C. 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
D. 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答案】B
【解析】
【详解】A.我们听到声音的条件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并且在介质中传播.物体振动时,如果没有介质,我们也听不到声音,故A不合题意;
B.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B符合题意;
C.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色辨别,故C不合题意;
D.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不合题意;
7. “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面四个图是小明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的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且运动路线为直线。由图可知,只有B中相邻两点间的距离相等,且运动路线始终为直线。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8. 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
A.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B. 用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D.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A.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用大小不同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高度不同,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 如图所示,小王同学正在弹奏吉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在不同位置按压吉他弦,可以改变音调
B. 吉他声具有能量
C. 吉他音量大小与弹奏时所用的力度有关
D. 吉他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在不同的位置按压吉他弦,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则弹拨时振动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不同,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比如超声清洗钟表、超声碎石等都能说明声具有能量,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吉他音量的大小,就是响度的大小,响度大小决定于振幅,弹吉他时力度不同,振幅不同,响度就不同,即音量不同,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10. 下列对声的应用中,不是利用了回声定位的是( )
A. 利用声呐探测海深B. 蝙蝠夜间进行觅食
C. 渔船探测鱼群的位置D. 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答案】D
【解析】
【详解】A.让声音从海面发出,经海底反射后,返回海面,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洋的深度,利用了回声定位,故A不符合题意;
B.蝙蝠发出超声波,遇到目标后被反射,以此确定目标的距离和位置,利用了回声定位,故B不符合题意;
C.渔民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的位置,渔船向水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鱼群被反射回来,从而判断出鱼群的位置,利用了回声定位,故C不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不是利用回声定位,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 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所用时间之比是2∶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 1∶2B. 2∶1
C. 9∶2D. 9∶1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计算过程要注意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要颠倒。知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路程之比和所用时间之比,根据求出速度之比。
详解】由题意可知,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且
s甲∶s乙=3∶1,t甲∶t乙=2∶3
由可得,两物体的速度之比
故选C。
12. 甲、乙两辆玩具小车运动的s-t图像如图.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8s时,乙车在甲车前面0.8米处
B. 乙车速度是10m/s
C. 两车经过的路程相等
D. 甲车速度比乙车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甲乙同时同地出发,当运动8s后,甲的路程为1.6m,乙的路程0.8m,所以甲在乙的前面0.8m,故A错误;
B.当乙的路程为0.8m时,运动的时间为8s,所以乙的速度为
故B错误;
C.没有说明运动时间,所以无法确定两车的路程大小,故C错误;
D.当甲的路程为1.6m时,甲运动时间为8s,所以甲的速度为
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13. 如图所示,用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cm,物体A的长度为______cm;图乙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cm,物体A的长度为______cm。
【答案】 ①. 1 ②. 2.4 ③. 0.1 ④. 2.40
【解析】
【详解】[1][2][3][4]图中,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从零刻线开始测起的,物体A的长度是2.4cm;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从零刻线开始测起的,末端刻度值为2.40cm,物体A长度为2.40cm。
14. 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__。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6.04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_,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_________。
【答案】 ①.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②. 26.42cm ③. 26.02cm
【解析】
【详解】[1]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因此需要多次测量,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3]四次读数中,26.42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15. 为迎接中考体育技能测试,体育老师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如图,停表显示的是一位同学跑完所用的时间,则该同学跑完400m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_。
【答案】99.8
【解析】
【详解】由图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9.8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9.8s,即停表的读数为
1min39.8s=99.8s
16.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2 m/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某同学家距学校600 m,他以此速度从家步行至学校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s;以该同学身上背着的书包为参照物,他是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答案】 ①. 人1 s所走过的距离是1.2 m ②. 500 ③. 静止
【解析】
【详解】[1]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2m/s,表示人1s走过的距离为1.2m。
[2]从家步行至学校需要的时间是
[3]以该同学身上背着的书包为参照物,他与书包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他是静止的。
17. 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_______发出声音,用的力越大,塑料尺的振幅越大,同时会使声音的_______改变;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_______发生改变。
【答案】 ①. 振动 ②. 响度 ③. 音调
【解析】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发出声音。
[2]响度与振幅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用的力越大,塑料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则声音的响度增大
[3]音调与频率有关。改变塑料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会使声音的频率发生变化,也就是音调发生变化。
18. 观察图中同一示波器(各种条件都相同)屏幕显示的甲、乙、丙三种声音的波形图可知它们的音调_______,响度________,音色________(均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答案】 ①. 相同 ②. 不相同 ③. 不相同
【解析】
【详解】[1]从图中甲、乙、丙三种声音的波形图上看:波峰数或波谷数相同,即振动频率相同,则说明其音调相同。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从波形上看,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图中波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不同,故响度不相同。
[3]三种波的形状各不相同,因此音色不同。
19. 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翅膀在10s内振动了35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________Hz,人类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答案】 ①. 350 ②. 能
【解析】
【详解】[1]依题意得,昆虫的振动频率是
[2]人类听觉范围为20~20000Hz,故人类能够听到这种声音。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3分)
20. 小明在“测小车平均速度”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________;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填“大”或“小”),目的:_________;
(3)请根据图中信息填空:sAB=_________dm,vAC=___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选填“大”或“小”)。
【答案】 ①. v= ②. 小 ③. 便于测量时间 ④. 4.00 ⑤. 0.3 ⑥. 大
【解析】
【详解】(1)[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
(2)[2][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
(3)[4][5]由图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dm,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AB段长度为
sAB=10.00dm-6.00dm=4.00dm
AC段的长度为
sAC=10.00dm-1.00dm=9.00dm=0.9m
通过AC段所用的时间为tAC=3s;则AC段的平均速度为
(4)[6]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的通过AC段的时间偏小,由可知,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大。
21.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悬挂着的乒乓球,可观察到_______,该现象说明了_______;
(2)如图乙所示,小华同学用手敲桌子,小明听到了较大的声响,但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使现象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会把泡沫塑料球弹开,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可以传声,还能说明声音能传递_______;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铃声越来越小,此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________。
【答案】 ①. 乒乓球弹跳起来 ②.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③.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④. 空气 ⑤. 能量 ⑥. 需要介质
【解析】
【详解】(1)[1][2]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悬挂着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样做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3]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纸屑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4][5]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会把泡沫塑料球弹开,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泡沫塑料球被弹开,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4)[6]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在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闹钟声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玻璃罩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玻璃罩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闹铃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四.计算题(第22题5分,第23题10分,共15分)
22.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1m/s,为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所示。若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1.2s被探测仪接收,求暗礁与船之间的距离。
【答案】918.6m
【解析】
【详解】由知道,声音传播的路程
s=vt=1531m/s×1.2s=1837.2m
暗礁与船之间的距离
答:暗礁与船之间的距离为918.6m。
23. 李明暑假去北京游玩,他查询到石家庄到北京运行最快的列车为高速动车G90,这趟列车的时刻表如表所示,请根据李明搜集的信息。求:(提示:里程为该站到始发站的距离)
(1)G90从石家庄到北京西的平均速度;
(2)在G90行驶途中,小明发现列车会经过一些隧道。在经过其中一条隧道时,小明看见列车速度表为180km/h,列车全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10.8s,已知列车的长度为200m,列车匀速通过隧道。求该隧道的长度。
【答案】(1)200km/h;(2)340m
【解析】
【详解】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从石家庄到北京西的路程为
s=708km﹣408km=300km
从石家庄到北京西所用的时间为
t=11:54﹣10:24=1h30min=1.5h
从石家庄到北京西的平均速度
(2)列车过隧道时的速度
v2=180km/h=50m/s
列车全部通过隧道通过的路程为
s总=v2t2=50m/s×10.8s=540m
该隧道的长度
s隧道=s总﹣s车=540m﹣200m=340m
答:(1)G90从石家庄到北京西的平均速度为200km/h;
(2)该隧道的长度为340m。G90次列车时刻表
编序
站名
到达时间
出发时间
里程/km
1
郑州东
始发站
09:00
2
石家庄
10:22
10:24
408
3
北京西
11:54
终点站
70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小王同学非常喜爱弹奏吉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相同质量的铝和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物理试题docx、九年级物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