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育新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
展开1. 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好习惯,物理老师让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数据明显不合实际的是( )
A. 教室里的黑板长约4m
B. 中学生身高约1.6m
C. 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般每秒约75次左右
D. 在中学生运动会百米赛跑中,获得冠军的运动员的平均速度可达8m/s
【答案】C
【解析】
【详解】A.教室里的宽度约为8m,黑板长约,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身高接近成年人的身高,约1.6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般每分约75次左右,约合每秒钟1次,故C符合题意;
D.在中学生运动会百米赛跑中,成绩约13s,平均速度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说航天员处于静止,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月球B. 地球C. 飞船D. 太阳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航天员相对于飞船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因此说航天员处于静止,选择的参照物是飞船,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 如图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示可知,①表示匀速直线运动;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③表示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④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故选A。
4. 若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8cm,12.36cm,12.38cm,12.34cm,则这本书宽度的平均值是( )
A. 12.365cmB. 12.37cmC. 12.36cmD. 12.38cm
【答案】B
【解析】
【详解】为减小测量长度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由题意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故书的宽度是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 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笛子发声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 学生听到的教师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C. “土电话”是靠固体传声的
D.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答案】D
【解析】
【详解】A.笛子发声是笛子内的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学生听到教师讲课是通过空气传播声音传到耳朵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土电话证明了固体能传播声音.故C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而不是慢.故D符合题意.
6. 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 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一定越大
C. 运动所用的时间越少,速度一定越大
D 速度与运动路程无关,与运动时间也无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是一个定值,与路程和时间无关,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7. 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者的速度之比为2∶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3,时间之比为( )
A. 8∶3B. 2∶3C. 3∶4D. 6∶1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可知,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之比为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8. 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中有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描述的“轻舟”是运动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轻舟B. 山峰C. 船夫D. 船舱
【答案】B
【解析】
【详解】研究对象是“轻舟”,选择“山峰”做参照物,轻舟是运动的,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9. 下图是用木制的厚刻度尺,测量铁块的长度,其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被测物体的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对齐,故A错误;
B.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且刻度紧贴物体,故B正确;
C.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这样放置刻度不能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故C错误;
D.刻度尺方向与被测物体方向不一致(刻度尺倾斜了),故D错误。
故选B。
10. 一列火车长120m,匀速通过长360m的山洞,从火车进洞到车尾离洞共用1min,火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
A. 10m/s B. 6m/s C. 8m/s D. 2m/s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知道,从火车进洞到车尾离洞通过的距离是:s=120m+360m=480m,所用的时间是:t=1min=60s,火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v=s/t=480m/60s=8m/s,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的计算,需要注意的是:火车行进的路程应是火车长+山洞长.
11. 几位同学在室外聊天,室内同学听声音可以分辨出每句话是谁说的,这主要是因为各人的( )
A. 音色不同B. 音调不同C. 频率不同D. 响度不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不同人的声带是不同,在说话时,即使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所以几位同学在室外聊天,室内同学听声音的音色即可以分辨出每句话是谁说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除误差
B. 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偏大
C. 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记作25.70cm
D. 长度测量时在已有的测量工具中必须选择量程最大的测量工具
【答案】C
【解析】
【详解】A.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除,故A错误;
B.用被拉长了的塑料尺测量物体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变大,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小,故B错误;
C.根据测量结果25.70cm,依次分析可知,“25”的单位为厘米,“7”的单位为毫米,“0”为估读值,因为最后一位是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可知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应为1毫米,故C正确;
D.选择测量工具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是量程越大越好,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3. 单位换算:2.8m=______km=______mm=______μm。
【答案】 ①. ②. ③.
【解析】
【详解】[1][2][3]长度单位的换算
14. 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___;响度相同的是___.
【答案】 ①. 甲和乙 ②. 甲和丙
【解析】
【详解】从甲乙丙三幅图可以看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周期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甲和乙的音调是相同的;甲和丙两种波形的振幅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响度是相同的.
15.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诗人孟郊骑马看到百花纷纷向后退去,是以______为参照物,西安到洛阳路程约为360km,乘坐动车约需2个小时,则动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若古人骑马的平均速度为10m/s,则走完此段路程大约需要______h。
【答案】 ①. 马 ②. 180 ③. 10
【解析】
【详解】[1]诗人孟郊骑在马上以马(或自己)为参照物,百花与马(或自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百花是运动的,即看到百花纷纷向后退去。
[2]由知道,动车的速度
[3]若古人骑马走完此路段,平均速度10m/s,需要的时间
16. 在文艺晚会上,优美的笛声是由笛子内部空气柱______产生的;吹奏过程中,演奏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笛子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
【答案】 ①. 振动 ②. 音调
【解析】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优美的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吹奏过程中,演奏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笛子上的按压位置,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长度越长,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长度越短,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17. 如图,将一块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放在密封罐中,再将罐内空气慢慢抽出,这时听到密封罐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______;进一步推理,如果将密封罐内的空气抽尽,将听不到音乐芯片发出的声音,说明______.
【答案】 ①. 小 ②. 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分析】解答需要以下知识点:
(1)真空不能传声;
(2)探究真空不能传声时,玻璃钟罩内的空气不可能抽干净,会存有少量空气,所以只能听到声音越来越小,经过推理得出结论.
【详解】将一块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放在密封罐中,再将罐内空气慢慢抽出,由于传播声音的介质减少,所以这时听到密封罐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小;
进一步推理,如果将密封罐内的空气抽尽,即完全成为真空状态时,将听不到音乐芯片发出的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18. 小华骑自行车沿直线运动,前3s内运动了6m,接下来的5s内运动了8m,最后的4s内运动了6m,则前3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最后4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小华在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 m/s。
【答案】 ①. 2 ②. 1.5 ③. 1.67
【解析】
【分析】已知前3s、后4s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公式计算得出;计算出总路程和总时间,利用公式计算得出。
【详解】[1]前3s的平均速度为
[2]最后4s的平均速度为
[3]整个运动过程用的总时间为
t= t1+ t2+ t3=3s+5s+4s=12s
通过的总路程为
s= s1+ s2+ s3=6m+8m+6m=20m
故平均速度为
19. 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是多少米?(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
【答案】3000m
【解析】
【详解】解: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超声波到达海底的时间为
t1=
海洋中该处深度是
答:海洋中该处深度是3000m。
20. 如图所示,为了让读数更精确,应选择刻度尺______,所测物块的长度为______cm。
【答案】 ①. 乙 ②. 2.80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甲刻度尺上1cm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5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5cm;乙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使用乙刻度尺测量较准确。
[2]物块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2.80cm对齐,所以物块的长度L=2.80cm。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9分)
21.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上的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停表显示格式为“时∶分∶秒”。
(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
(2)图中AC段的路程为______cm,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 ①. ②. 80.0 ③. 0.4 ④. 偏大
【解析】
【详解】(1)[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AC段的路程为
sAC=80.0cm
[3]小车通过BC段的路程
sBC=40.0cm=0.4m
小车通过BC段的所用的时间
tBC=1s
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
(3)[4]如果小车过了A才开始计时,会导致计时落后,所测时间偏小,由可知,计算所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22. 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___________。
【答案】 ①. ③ ②. ⑤ ③. ④ ④. ⑤ ⑤. 20
【解析】
【详解】(1)[1][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材料,即选择③⑤。
(2)[3][4]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长短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即选择④⑤。
(3)[5]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由此可得表中缺少的数据应该是20。
23. 如图四幅图片是有关声现象四个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一张硬塑料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两次用的力一样大),听到两种声音的______不同(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2)如图乙所示,小明在鼓面上撒了一些黄豆,敲击鼓面后,发现黄豆都跳起来了,此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
(3)如图丙所示,用抽气机抽气,听到振铃声越来越弱,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由此现象可推理出:______;
(4)如图丁所示,将一把长钢尺(足够长)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然后用一样大的力拨动钢尺,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声音的音调变______了(选填“高”或“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我们再也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了,这是因为此时钢尺振动地太______(选填“快”或“慢”),发出的是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答案】 ①. 音调 ②. 振动 ③. 真空不能传声 ④. 低 ⑤. 慢 ⑥. 次声波
【解析】
【详解】(1)[1]用硬塑料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两次用的力一样大),两次振动的快慢不同,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2)[2]在鼓面放置一些黄豆,敲击鼓面,通过黄豆跳起来反映鼓面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3]由实验现象可知,用抽气机抽气,空气越少,听到振铃声越来越弱,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因为此时几乎没有空气了,由此现象可推理出:没有空气时,声音无法传出,即真空不能传声。
(4)[4]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然后用一样大的力拨动钢尺,此时钢尺振动变慢,频率变低,所以声音的音调变低。
[5][6]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我们再也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了,这是因为钢尺发声的频率低于20Hz,钢尺振动太慢,属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
24. 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_____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m/s;
(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加速 ②. 0.75 ③. 0.50 ④. C
【解析】
【详解】(1)[1]由图可知,在相等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物体做加速运动
(2)[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cm, 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3]AC段的距离
sAC=sAB+sBC=5cm+15cm=20cm=0.20m
AC段所用的时间
tAC=tAB+tBC=0.2s+0.2s=0.4s
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
(3)[4]A.图A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故A不符合题意;
B.图B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图C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故C符合题意;
D.图D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四、计算题(25题6分,26题9分,27题12分,共27分)
25. 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答案】(1)4000m;(2)10m/s
【解析】
【详解】解:(1)根据速度公式可知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s1=v1t1=8m/s×500s=4000m
(2)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
s2=v2t2=20m/s×100s=2000m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总路程
s=s1+s2=4000m+2000m=6000m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答:(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为4000m;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10m/s。
26. 国庆节期间,小陆从德州乘火车去青岛旅游,他乘坐的火车长为600m。途中当火车以108km/h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小陆测出自己通过该隧道的时间为60s。
(1)该隧道的长度为多少米?
(2)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多少秒?
(3)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1200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12s,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答案】(1)1800m;(2)80s;(3)180km/h
【解析】
【详解】解:(1)火车速度
v=108km/h=30m/s
小陆测出自己通过该隧道的时间为
t=60s
根据速度公式可得,隧道的长度为
s隧道=vt=30m/s×60s=1800m
(2)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的路程为
s=s隧道+s车=1800m+600m=2400m
所需时间为
(3)火车完全在桥上的路程为
s″=s桥﹣s车=1200m﹣600m=600m
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
答:(1)该隧道的长度为1800m;
(2)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80s;
(3)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180km/h。
27. 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即刹车)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做减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某司机驾车匀速前行时,突然发现前方9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开始刹车制动的反应时间为0.6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匀速前行了18m。汽车开始制动后还继续向前滑行了30m。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整个过程共用时2.4s。求: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
(2)从司机发现障碍物到完全停下,汽车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3)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答案】(1)30m/s;(2)20m/s;(3)见解析
【解析】
【详解】解:(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
(2)从司机发现障碍物到完全停下,汽车整个过程的总路程
s=s1+s2=18m+30m=48m
从司机发现障碍物到完全停下,汽车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3)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
t1′=4t1=4×0.6s=2.4s
反应距离
s1′=vt1′=30m/s×2.4s=72m
若司机酒后驾车,从司机发现障碍物到完全停下,汽车整个过程的总路程
s′=s1′+s2=72m+30m=102m>90m
会撞上障碍物。
答:(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30m/s;
(2)从司机发现障碍物到完全停下,汽车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时20m/s;
(3)若司机酒后驾车,从司机发现障碍物到完全停下,汽车整个过程的总路程大于到障碍物的距离,会撞上障碍物。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①
钢
20
0.3
②
钢
0.5
③
钢
40
0.5
④
尼龙丝
30
0.5
⑤
尼龙丝
40
05
58,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张宅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58,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张宅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4页。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育新中学、育华德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育新中学、育华德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