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友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379002/0-170852272699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兴县友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379002/0-17085227270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兴县友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379002/0-170852272710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兴县友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兴县友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对跖点是地球表面上关于地心对称的位于地球直径两端的点。下图为四地经纬度示意图,图中四地与图示中心点的经度差均为1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四地的对跖点距离最远的是( )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一架飞机沿最短飞行路线从②地飞往①地的对跖点。其飞行方向是( )
A.先东北,后东南B.先东南,后东北
C.先西北,后西南D.先西南,后西北
屋顶太阳能发电就是在房屋顶部固定安装光伏电池进行发电,当阳光直射太阳能板时发电效果最好。下左图是杭州(约30°N)某居民安装屋顶太阳能的设计简图,下右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限制屋顶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推广的原因是( )
①发电设备投资较大,成本较高
②发电量不稳定
③占用土地面积大
④无污染,可再生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4.若只考虑太阳辐射强度,则下列节气,正午该屋顶太阳能发电效果最好的是( )
A.惊蛰B.夏至C.清明D.大暑
当海洋上的高温高湿气团,遭遇高空的干冷气团时,空气发生强烈的涡旋运动,从云中至海面形成漏斗状云柱——“海龙卷”,其破坏力极大。“海龙卷”可把水和鱼带进云层,通过强风携带降落到附近区域,形成“鱼雨”,洪都拉斯发生“鱼雨”的频率较高。下图示意洪都拉斯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最易受“海龙卷”影响的区域位于洪都拉斯( )
A.东南部B.西南部C.西部D.北部
6.推测洪都拉斯“鱼雨”现象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段是( )
A.2~3月B.5~7月C.9~10月D.12月~次年1月
7.“海龙卷”破坏力极大的直接原因是( )
A.风力强劲B.气压极高C.雷暴频发D.对流旺盛
不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某地区等温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据等温线判断此地区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9.若图中等温线弯曲度变大,最可能出现的时间段是( )
A.凌晨B.上午C.下午D.深夜
10.俄罗斯一架客机在2021年9月25日即将抵达索契时遭遇了暴雨天气,飞机剧烈颠簸,四秒骤降数十米,几分钟后又遭闪电击中。飞行员成功地控制住飞机,紧急降落在克拉斯诺达尔。据此完成下题。
飞机上一般都配备应急供氧系统的原因是( )
①高空中大气成分比例发生变化
②高空中空气稀薄,含氧量低
③氧气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④氧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020年3月27日,肯尼亚政府宣布了在肯尼亚纳库鲁县开发由地热能源驱动的工业园区的计划。该工业园区将以提供廉价的地热能和蒸汽的方式,促进工业发展,重振当地经济。纳库鲁县位于肯尼亚西南部高原上,地热能源丰富,主要工业部门有农产品加工、毛纺、制革、木材加工等。下图示意“纳库鲁县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纳库鲁县地热能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洼陷,接近地热源B.位于板块消亡边界,热能侵入地表
C.湖泊众多,温泉遍布D.位于东非大裂谷,多火山
12.纳库鲁县能够以地热能驱动工业园区发展,主要是因为地热能( )
A.发电成本低,电价低廉B.可再生,清洁无污染
C.开发难度小,节省投资D.储量大,发电稳定
13.以地热能驱动的工业园区,适宜布局的工业部门是( )
A.有色冶金工业B.谷物加工工业
C.大型机械制造业D.采矿业
副热带高压自高空向下大规模沉降大气,与下层海洋上空的信风相遇,形成信风逆温,大气层结构稳定。下图为信风逆温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天气现象经常出现在( )
A.北非地区B.南亚地区C.太平洋中部地区D.西欧地区
15.与甲处气团相比,乙处气团为( )
A.暖干气团B.暖湿气团C.冷干气团D.冷湿气团
16.该处稳定的大气层结构能够( )
A.增强该地大气的上升运动B.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
C.导致该地降水明显增多D.提高稳定层附近的风速
2021年6月月底,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国西北地区因“热穹”覆盖,受罕见热浪侵袭,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图Ⅰ示意“热穹”现象形成过程,图Ⅱ示意“热穹”对冷空气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17.下列气压带中,与“热穹”形成原理最相似的是( )
A.极地高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D.副极地低气压带
18.受“热穹”影响,同期美国东岸可能出现( )
A.强降雨B.火山喷发C.暴风雪D.森林大火
我国降水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多年平均4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有研究表明:近40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该线空间位置发生了推移。图为我国400mm等年降水量线周边部分站点1961—2020年间逐10年年均降水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关于图中六站点逐10年年均降水量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榆林的年均降水变率较小B.六站点年均降水量逐年增加
C.年均降水量最小的是西宁D.年均降水变率最大的是爱辉
20.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400mm等年降水量线的空间推移方向是( )
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
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细管。松土保墒是一个成语,保墒,在古代文献中也称为“务泽”,意思是“经营水分”。《齐民要术》特别强调:“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就是说,锄地是不论次数的,周而复始,没有草也要锄下去。农谚“锄头自有三寸泽”就是对松土保墒功能的生动总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锄地可防止土壤干旱的原理是( )
A.破坏土壤水分蒸发通道B.夯实土壤,堵塞水分蒸发通道
C.降低地下水水位D.提高土壤比热容,减少蒸发
22.松土保墒这一农业技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松花江流域B.黄河流域C.长江流域D.珠江流域
二、材料分析题
23.读下列图和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
材料二: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
(1)年初冬和早春,黄河在P河段会发生河水暴涨,漫过大堤的现象,甚至决堤泛滥。简述P河段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2)简要分析宁夏Q地与法国R地降水特征的差异。
(3)试分析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4)贺兰山被称为Q地所在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5月,蒙古国和我国北部地区气候严重异常。2~4月沙尘频繁在我国北方多地刷“存在感”,让人感觉沙尘“持续在线”。4月9日~11日我国北方再一次发生了大范围沙尘天气。图为“2023年4月9日16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天气图”(露点温度是指气压不变、水汽无增减情况下,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1)受蒙古气旋影响,说出西乌尔特天气现象。
(2)推测2023年1~5月,蒙古国和我国北部地区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博斯腾湖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湖区周围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芦苇是一种多生长于低湿地或浅水中的高大禾草。在水深20~50厘米,流速缓慢的河、湖,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称。下图示意博斯腾湖及其周边地区。
(1)分别说明开都河、孔雀河及湖区气候对博斯腾湖盐度的影响。
(2)从地形角度推测博斯腾湖芦苇主要生长在东、西、南、北湖岸的哪两岸,并说明理由。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中部,被太平洋和安第斯山脉夹峙,被称为世界“旱极”,当地气温较低,最高气温仅24℃,成群的企鹅在这里生活,形成独特的“热带冷沙漠”景观。沙漠靠海岸附近时常会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云雾,当地人称为“卡门却加雾”,这种浓雾永远徘徊在低空,既不能变成降雨落到地面,也很难跨过距海1000米左右的海岸山脉,进入阿塔卡马沙漠腹地。智利的研究员从沙漠仙人掌的生存方式获得灵感,发明一种以网捕雾的方法,即在一张大网上布置许多极为细小的网眼,雾穿过网眼时可以凝结成水滴,再通过大网下面的水槽和输水管流到蓄水桶中。
(1)根据图中信息推测阿塔卡马盐湖的形成过程。
(2)分析阿塔卡马沙漠形成独特的“热带冷沙漠”的原因,并说明阿塔卡马沿海沙漠村庄采用“以网捕雾”对当地居民的主要意义。
(3)分析沙漠滨海地区多“卡门却加雾”,但难以形成降水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地球上互为对跖点的两地,即是球面上最远的距离,且图中四地与图示中心点的经度差均为10°,因此图中①地经纬度为(20°N,170°W)。其对跖点为(20°S,10°E);②地经纬度为(20°S,30°W),其对跖点为(20°N,150°E);③地经纬度为(70°N,170°E),其对跖点为(70°S,10°W);④地经纬度为(70°S,10°W),其对跖点为(70°N,170°E),③④两地的对跖点互为对跖点。所以距离最远的是③④。正确答案选D。
2.答案:B
解析:②地经纬度为(20°S,30°W),①地对跖点的经纬度为(20°S,10°E),两地都位于南半球,且①地的对跖点位于②地的正东方向,所以大圆的劣弧段向南半球高纬地区奇曲,由②地飞往①地的对跖点最短距离的飞行方向为先东南,后东北。正确答案选B。
3.答案:B
解析:阳光直射太阳能板时发电效果最好,不同季节甚至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屋顶太阳能发电量也不同,而屋顶太阳能发电设备投资较大,成本较高,由于投资大、收益不稳定导致难以大规模推广,故①②正确;由于屋顶太阳能发电是利用屋顶,所以不直接占用土地,③错误;无污染、可再生是太阳能推广的优点,④错误。由此可知,①②正确,故选B。
4.答案:A
解析:只考虑太阳辐射强度,安装面板角度固定为34°,而惊蛰(根据每6个节气移动23.5°的纬度差可知,平均每个节气大约移动40的纬度差,而惊蛰是春分前一个节气,故直射点大约位于4°S)节气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为56°[H=90°-纬度差=90°-(30°+4°)=56°],正午时分,光线与发电板垂直,发电效果最好,故A发电效果最好,排除BCD,故选A。
5.答案:D
解析:“海龙卷”是发生在海上的龙卷风,当海洋上的高温高湿气团,遭遇高空的干冷气团时,空气发生强烈的涡旋运动。由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加勒比海南部,北部美洲大陆中部为平原,干冷空气顺利进入墨西哥湾及加勒比海,遇上海洋上的高温高湿气团形成“海龙卷”,故最易受“海龙卷”影响的区域位于靠近加勒比海的洪都拉斯北部,D正确。故选D。
6.答案:B
解析:“鱼雨”的成因是“海龙卷”,“海龙卷”的形成需要海洋上的高温高湿气团遭遇高空的干冷气团。“海龙卷”形成于空气发生强烈对流运动,故其形成时气温高,对流旺盛时期,当地5~7月气温高,B正确。故选B。
7.答案:A
解析:“海龙卷”可把水和鱼带进云层,通过强风携带降落到附近区域。“海龙卷”是由于强对流天气形成的,中心气压低,四周气流向中心汇集,近地面风力加强,“海龙卷”破坏力极大的直接原因是风力强劲,A正确;“海龙卷”形成气压低,所以可把水和鱼带进云层,B错误;“海龙卷”会有雷暴,但是云层中的雷暴对近地面影响小,C错误;对流旺盛是形成“海龙卷”的原因,但是“海龙卷”产生破坏是强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D错误。故选A。
8.答案:B
解析:据图纬度信息分析可知,此地区位于南半球。图中显示,陆地等温线凸向较高纬度(凸向低温处),海洋等温线凸向较低纬度(凸向高温处),表明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海洋气温,是南半球的夏季,B正确,排除ACD。故选B。
9.答案:C
解析:若图中等温线弯曲度变大,说明海洋陆地的温差变大,一天中下午(午后14点前后)时段的气温最高,陆地急剧升温,海洋升温慢,易导致气温等值线弯度曲变大,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0.答案:B
解析:①高空大气成分变化与飞机配备供氧系统没有因果关系,①错误;②高空中空气稀薄,含氧量低,供氧不足,是飞机配备供氧系统的主要原因,②正确;③氧气是一种物质,而不是一种元素,氮是地球生物体的基本元素,③错误;④氧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无论动物还是植物,④正确;B②④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位于东非大裂谷地带,由于板块张裂,周围多火山分布,地热资源丰富,D项正确;地热能的丰歉与地势高低无关,A项错;该地属于板块张裂地带,不属于消亡边界,B项错;地热能源丰富可形成温泉,而不是温泉多形成地热能,所以C项与题干不存在因果关系,C错。综合上述分析,本题D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肯尼亚纳库鲁县开发由地热能源驱动的工业园区的计划,说明地热能在该地可大量、长期被利用,说明该地地热能储量大、发电稳定,D项正确;ABC三项也都是地热能的优点,但与材料的这种表述无关,故可排除。本题D项正确。
13.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工业园区主要工业部门有农产品加工、毛纺、制革、木材加工等,主要属于低能耗产业。与常规能源煤炭、石油等相比,属于新能源的地热能发电量有限,不适宜布局高能耗的冶金工业和大型机械工业,故A、C两项可排除;谷物加工工业,既接近原料产地,对能源的需求较少,适合在以地热能驱动的工业园区发展,B项正确;图中信息表明纳库鲁周边地区没有矿产,故工业园区内发展采矿业更不合适,D错。综合上述分析,本题B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副热带高压自高空向下做大规模下沉运动,与下层海洋上空的信风相遇,说明海域面积广,信风湿润,北非地区、南亚地区都是陆地,只有太平洋中部地区海域面积较大,故C正确,AB错误;西欧地区纬度较高,不受信风影响,D错误。故选C。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副热带高压自高空向下大规模沉降大气,与下层海洋上空的信风相遇,形成信风逆温”可知,甲处气团是来自海洋上空的信风,乙处气团来自于副热带高压下沉,与甲处气团相比,乙处气团为暖干气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答案:B
解析:该处稳定的大气层结构能够抑制该地大气的上升运动,A错误;大气下沉增温,可以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B正确;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C错误;气流下沉,降低稳定层附近的风速,D错误。故选B。
17.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热穹”的形成原因是气流下沉增温,其形成原理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理相似,B正确;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地区气温极低,A错误;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CD错误。故选B。
18.答案:A
解析:受“热穹”影响,强冷空气不断向美国东岸移动,与来自东部海洋的暖湿气流交汇,可产生强降雨,A正确;火山喷发与地球内能有关,与“热穹”无关,B错误;此时是6月底,正值夏季,美国东岸夏季不会出现暴雪天气,C错误;此时美国西部炎热干燥,易出现森林大火,而东岸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降水较多,D错误。故选A。
19.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六站点降水总量有增加趋势,但不是逐年增加,B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年均降水量最小的是西宁,最多的是爱辉,C正确;降水变率较小的是西宁与拉萨,年均降水变率最大的是乌兰浩特,AD错误,所以选C。
20.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六个站点年均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年均降水量超过400mm,所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400mm等年降水量线的空间推移方向是向西北,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1.答案:A
解析:锄地可切断地表的毛细管,防止土壤中的水分沿毛细管上升到地表面而蒸发,A正确;锄地不是夯实土壤,会使土壤疏松,B错误;锄地对地下水水位影响较小,C错误;锄地可以保墒,提高土壤比热容,减小土壤温差的变化,可以保护作物越冬,不是防止土壤干부的原理,D错误。故选A。
22.答案:B
解析:我国最早出现的种植业位于黄河、长江流域,AD错误;长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丰富,农业用水充足,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C错误;黄河流域发展的是旱地耕作业,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在旱季,锄地可以尽量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使尽可能多的水分来满足作物蒸腾,B正确。故选B。
23.答案:(1)河流有结冰期;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形成凌汛。
(2)Q地年降水量少,季节变化大;R地年降水量大,季节变化小。
(3)有利条件:①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②冬天气温低,病虫害少;③有黄河提供灌溉水源;④多沙质土壤,透气性极佳等
(4)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解析:(1)读图,图中P河段纬度较高,冬季河流有结冰期,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每年初冬P河段纬度高的北部先结冰,纬度低的南部后结冰,因北部冰坝阻塞河道,发生决堤现象。每年早春,南部冰先融化,北部后融化,同样是河道被冰坝堵塞,发生决堤现象,这种现象叫凌汛。
(2)读材料二表格数据,结合材料一图分析,Q地深居内陆,夏季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降水量少。R地终年受西风影响,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各月降水均匀,季节变化小,年降水量大。
(3)由材料二表格可以看到,贺兰山东部Q地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积累,作物品质优良。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低,害虫无法过冬,作物病虫害少。
(4)贺兰山冬季可以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的影响,减轻寒潮对农作物的冻害。贺兰山西部是腾格里沙漠,山脉阻挡了想问风沙的入侵。是一道天然屏障。贺兰山东坡为夏季东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增加了Q地的降水补给。所以被称为“守护神”。
24.答案:(1)西乌尔特风力大;气温较高;由于暖气团比较干燥,无降水;有扬沙,能见度低。
(2)表现:蒙古国和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气温偏高。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气温偏高使地表解冻早,而植被尚未生长,导致沙源地土质疏松,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干旱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西乌尔特位于大风区,且等压线较为密集,故其风力大;蒙古气旋属于温带气旋,西乌尔特地区位于冷锋锋前、暖锋锋后,受暖气团控制,故气温较高;此时为4月份,位于亚欧大陆内部的西乌尔特地区气候干旱,图中显示其附近站点温度为19℃,但露点温度为-13℃,故该区域属于暖干气团,无降水;再结合材料“4月9日—11日我国北方再一次发生了大范围沙尘天气”,可知该地有扬沙,能见度低。
(2)根据材料信息:2-4月沙尘频繁在我国北方多地刷“存在感”,让人感觉沙尘“持续在线”。可知蒙古国和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异常引起了沙尘暴持续在线,故应表现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气温偏高。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就形成物质基础而言,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气温偏高使地表解冻早,而植被尚未生长,导致沙源地土质疏松,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就动力条件而言,干旱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5.答案:(1)开都河注入大量淡水,降低博斯腾湖盐度;孔雀河河水由博斯腾湖流出,对博斯腾湖起排盐作用(降低湖水盐度);湖区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使湖水盐度升高。
(2)主要分布在西岸、北岸。理由:西岸、北岸湖岸线变化大,地势平坦,湖水浅,流速缓慢,利于芦苇生长。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博斯腾湖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蒸发旺盛,湖水盐度高;开都河的河水流入博斯腾湖,淡水的注入,降低了博斯腾湖的盐度;博斯腾湖的湖水经孔雀河排出,对湖水起到排盐的作用,能够降低湖泊的盐度。
(2)由材料可知,芦苇是一种多生长于低湿地或浅水中的高大禾草,在水深20-50厘米,流速缓慢的河湖,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称,读图可知,湖泊西北为河流注入地,且有农业区,而且西岸和北岸湖岸线变化较大,说明地势较为低平,河流流速较慢,湖泊水位较浅,适合芦苇生长;湖泊东岸及南岸湖岸线变化小,说明地势陡峭,水深较深,缺乏芦苇生长的环境。
26.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碰撞导致地壳抬升,在断裂地带形成洼地;山地冰雪融水和少量降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湖泊;湖泊形成后由于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度增大,形成盐湖。
(2)原因: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沿岸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意义:为村庄提供生活用水,缓解水源短缺问题;提供农业用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沿海太平洋水汽蒸发,受秘鲁寒流影响形成冷湿空气,多浓雾;沿岸冷湿空气遇到从安第斯山脉翻越下来的暖干气流,形成稳定的逆温,阻止了下层冷湿气流的上升;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难以上升;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一侧,降水少。
解析:
地点
海拔高度(米)
1月均温(℃)
7月均温(℃)
1月降
水量
(mm)
7月降
水量
(mm)
年降水量(mm)
年日照时数(小时)
R
201
2.6
20.7
54.1
60.6
824.5
1975.3
Q
1111
-8.4
23.3
1.2
42.2
193.7
2975.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大附中、靖远县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大附中、靖远县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3,山西省友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1),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A 2,C 5,A 7,D 9,C 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