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三年级下册15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课题名
《气温的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确定测量气温的环境”目的是指导学生通过观测不同环境的气温等活动,认识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是不一样的。活动2“观察一天中气温的变化”目的是通过观测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等活动,认识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应用与拓展“气温变化影响生活”引领学生以藏袍为例进行分析,认识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树立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认识观测气温的条件和方法以及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学情分析
气温测定有三项要求:一是气温计离地面的高度为1. 5米。如果放在1. 5米以内,容易受到地表温度的影响,气温变化剧烈,没有代表性。二是气温计要放在荫蔽的地方,防止日晒雨淋。太阳光直接与气温计接触,读数会偏高。雨水直接淋到气温计上,读数就会偏低,都不能正确代表空气的温度。三是气温计要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只有空气流动,测定的气温才能代表当时室外的气温。
一般来说,一天中陆地上的最高气温会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学生都有在阳光下比较热、背阴处比较凉,早晨和傍晚比较凉、中午比较热的生活经验。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方法。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核心教学
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1)知道什么是“气温”和“气温计”,能够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某一地点的气温。
(2)能够根据气温计所测出的温度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并且知道一天中温度变化规律。
(3)能够理解“气温变化会影响人的生活”。并能够根据所理解的进行资料搜集任务。
2.学习分析内容:本课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确定测量气温的环境”目的是指导学生通过观测不同环境的气温等活动,认识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是不一样的。活动2“观察一天中气温的变化”目的是通过观测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等活动,认识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应用与拓展“气温变化影响生活”引领学生以藏袍为例进行分析,认识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树立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
教学难点
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气温计、卷尺、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出示早晨和中午学生衣着不同的图片。)通过两幅图片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同一地点在一天内的不同时刻气温是不一样的。)
提问:一天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确定测量气温的环境。
(1)猜想假设。
猜想: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相同吗?
(学生可能会说夏天在树阴下会觉得很凉快,而在太阳下觉得很热;在柏油马路上觉得很热,而在草地上比较凉快。)
(2)掌握方法。①认识气温计。
出示:气温计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量程与刻度。(测量范围一般为-30℃—50℃,每一小格为1℃。)
②掌握观测方法。
A.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a.手持气温计的上端,不要直接与液泡接触;
b.气温计要离地面1.5米;
c.液柱静止时再读数。读数时,要让视线和气温计的液柱顶端相平。
B.使用气温计分别观测相同地面上方,阳光下和背阴处的气温。
C.使用气温计分别观测阳光下,硬化地面和草地上方的气温。
(3)观测气温。
学生分组观测,并把观测数据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测量结果
环境
气温(单位:℃)
阳光下
背阴处
硬化地面
草地
(4)得出结论。
①思考:比较观测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阳光下和硬化地面上方测得的气温值偏高,背阴处和草地上方测得的气温值偏低。)
②讨论:在什么环境下观测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比较合适?
③小结:同一时间不同环境中的气温是不一样的。通常测量气温需要在通风、无阳光直射的草地上方,气温计液泡离地面1.5米。
2.观察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1)做出假设。
提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一天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对问题进行假设。(学生一般会认为早晚比较凉,中午会热一些。)
(2)制订计划。
讲述: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进行实际观测,在观测前需要先制订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观测日期、观测地点、观测工具、观测时间间隔等。
组织学生根据要求制订观察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计划,并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3)观测记录。
组织学生课后按照计划进行气温观测,并将观测数据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三、得出结论
讨论: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
小结: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是:中午气温高,早晚气温低。14时左右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思考: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规律相同吗?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出示藏袍图片)藏族人穿藏袍时,有时两只袖子都穿着,有时只穿一只袖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2.阅读:学生阅读教材“气温变化影响生活”资料。
3.小结:藏袍的穿着方式,说明了一天中气温变化大对人们穿衣有直接影响。
4.引导:一天中气温变化大除了对衣着有影响之外,你知道对生活还有哪些影响吗?
5.交流:学生先分组交流,再进行全班汇报。
6.总结:气温变化大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活动等都有直接的影响。我们要根据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及时增减衣物、调节饮食等,保证健康。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更是为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感悟概念建立的过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清晨
上午
中午
下午
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中选取。
教学反思
亮点: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2.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3.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整理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4.教学内容丰富,联系实际,拓展恰当。
不足之处:1.课堂细节讲解不够。2.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3.整个课堂的气氛不是很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高,上课有点放不开。
课堂教学建议:1.用好主题图展开学习活动。2.引导学生对“气温的变化”进行概括总结。3.以“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总结。
小学科学冀人版 (2017)三年级下册生物的相互影响11 喜鹊筑巢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冀人版 (2017)三年级下册<a href="/kx/tb_c400071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生物的相互影响11 喜鹊筑巢教案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获取新知,实践运用,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冀人版 (2017)三年级下册10 蜜蜂传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冀人版 (2017)三年级下册<a href="/kx/tb_c400071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0 蜜蜂传粉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冀人版 (2017)三年级下册7 燕子南飞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冀人版 (2017)三年级下册<a href="/kx/tb_c400071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7 燕子南飞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调查燕子生活规律,查阅燕子迁徙路线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