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
展开答题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总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计划从山东烟台至辽宁大连,以跨海桥梁、海底隧道或桥梁隧道结合的方式建设直达快捷通道,对联通的山东半岛与辽中南两大区际城市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中(a)(b)分别表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前、后区际城市群的物流联系通道。完成下面小题。
1. 渤海通道建设后对两大区际城市群之间的物流联系产生的影响,错误的是( )
A. “单通道双向流”向“双通道双向流”演变
B. 济南对辽中南城市群物流联系通道选择增多
C. 陆上门户城市的流通作用增强
D. 通道门户城市的辐射范围扩大
2. 渤海通道建设对两大区际城市群发展的意义( )
①促进了两大区际城市群协同发展②带动了两大区际城市群相关产业
③导致了该地区经济重心向西移动④提升了该地区国防军事安全需求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渤海通道建设后山东半岛与辽中南之间的通道由陆上单通道变为陆、海双通道,A说法正确。渤海通道建设前,济南对辽中南城市群物流联系通道只能通过陆地连通,渤海通道建设后济南对辽中南城市群物流联系还可以通过渤海通道联系,选择增多,B说法正确。渤海通道建设后,陆上门户城市的物流量减少,流通作用减弱,C说法错误。渤海通道建设后,通过渤海通道流通的货物量增多,货物来源范围扩大,门户城市的辐射范围扩大,D说法正确。本小题要求选择错误的,故选C。
【2题详解】
渤海通道建设后两大区际城市群联系更为便利,利于两地协同发展,两大城市群相关的产业发展条件改善,产业发展水平提高,①②正确。相较传统通道,渤海通道位置偏东,建设后该地区经济重心应向东移动,③错误。渤海通道安全性要求较高,为保障过往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需提升该地区的国防军事安全需求,④正确。①②④组合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将极大便利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省与东部和东南沿海省份的交流,深化与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合作,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发展战略,对东北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将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近年来东北低山丘陵区因高强度开垦等原因土壤侵蚀严重,侵蚀沟快速发展。研究表明该地土壤以流水侵蚀和冻融侵蚀为主,侵蚀沟发育程度存在明显坡向差异。图为2021年东北低山丘陵区不同坡向的侵蚀沟特征值。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坡向侵蚀沟发育最弱的是( )
A. 北坡B. 西坡C. 东北坡D. 西南坡
4. 南坡侵蚀沟密度大的自然原因是( )
A. 昼夜温差小B. 迎风坡多降水
C. 开垦时间长D. 积雪融化时间长
5. 为减轻该地土壤侵蚀,合理耕作方式为( )
A. 顺坡垄耕作B. 滴灌耕作C. 陡坡耕作D. 留茬耕作
【答案】3. A 4. B 5. D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西北坡和北坡沟壑密度较小,平均深度也较小,因此,西北坡和北坡侵蚀沟发育最弱,A正确,排除BCD。故选A。
【4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该地区侵蚀沟发育土壤以流水侵蚀和冻融侵蚀为主,南坡为阳坡,冻融速度较快,侵蚀沟密度较大,同是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流水侵蚀显著,侵蚀沟密度较大,B正确,排除D;南坡为阳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比较大,排除A;开垦时间不属于自然原因,排除C。故选B。
【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该地区极易发生土壤侵蚀,应采取留茬耕作方式,增加地表覆盖度,减轻侵蚀,D正确;顺坡垄耕作、滴灌耕作和陡坡耕作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促进土壤侵蚀,排除ABC。故选D。
【点睛】冻融侵蚀:由于土壤及其母质孔隙中或者岩石裂缝中的水分在冻结时体积膨胀,使裂缝随之加大增多导致整块土体或岩石发生碎裂,并顺坡向下产生位移的现象。
2023年12月13日,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冰冻、寒潮黄色预警,预计,12月13日至16日,一股强高压经蒙古高原这一“加压站”后,中心气压将达到1080百帕,受其影响华北、黄淮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将接近或跌破历史同期极值。图为2023年12月14日17时我国及周边地区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6. 蒙古高原成为此次强高压“加压站”的原因是( )
A. 地势平坦B. 气温低C. 海拔高D. 植被稀疏
7. 该高压达到1080百帕后( )
A. 影响范围变大,向东南方向移动B. 影响范围变大,向西北方向移动
C. 影响范围变小,向东南方向移动D. 影响范围变小,向西北方向移动
8. 据图判断,此时( )
A. ①地出现雨雪冰冻天气B. ②地西北风,风力较强
C. ④地天气持续晴朗D. ③地出现暴风雪天气
【答案】6. B 7. A 8. D
【解析】
【6题详解】
该气压为冷高压,蒙古高原由于气温低,强高压经蒙古高原时遇冷加剧收缩下沉,使气压进一步升高,B正确;地势平坦和植被稀疏并不能使气压上升,AD错误;海拔越高,气压越低,C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该高压达到1080百帕后,高压势力更强,影响范围变大,CD错误;东南部低纬地区温度高,气压较低,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因此该高压向东南方向移动,A正确,B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①处位于高压脊,天气晴朗,A错误;②处盛行东北风,B错误;④位于低压槽,多阴雨天气,C错误;③处北风强劲,海洋暖湿气流受北风影响遇冷可能出现暴雪,D正确。故选D。
【点睛】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往往形成低压;遇冷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往往形成高压。
近年来实体书店发展面临巨大危机。为顺应时代潮流,与文创产业相结合的、兼具读书与休闲娱乐综合体的新型实体书店应运而生。西西弗书店1993年诞生于遵义,现今在全国拥有210多家实体连锁书店、210多家意式咖啡馆、超过400万活跃会员。完成下面小题。
9. 西西弗210多家实体连锁书店多数选址于( )
A. 高级住宅小区B. 大型购物中心C. 旅游景区D. 机场航站楼
10. 书店内设置咖啡区、音乐区等多功能文化区,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图书销量B. 改善消费环境
C. 扩大服务范围D. 提升利润收入
11. 新型书店今后的发展方向为( )
A. 书店景点化,更多的布局在网红旅游城市
B. 布局均衡化,书店的服务范围覆盖整个城市
C. 服务定制化,定位于消费潜力大的中学生群体
D. 文化品牌化,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增强吸引力
【答案】9. B 10. D 11. D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西西弗书店兼具读书与休闲娱乐综合体,应位于商业区,所以多数选址于大型购物中心,这里休闲娱乐的消费者众多,且人流量大,B正确;高级住宅小区人流量不大,A错误;旅游景区的消费者主要是旅游,不是读数,C错误;机场航站楼主要用于寻求交通出行服务,对读书场所的需求不大,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书店内设置咖啡区、音乐区等多功能文化区,有利于改善消费环境,吸引更多的顾客,增加图书的销量,提高知名度,扩大服务范围,但这些作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1题详解】
书店是读书的场所,需要安静的环境,网红旅游城市网红拍照、直播、录视频难以提供读书环境,A错误;新型书店应位于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才能有较多的客源,不能均衡化布局,B错误;中学生群体消费水平较低,C错误;文化品牌化,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可以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提高知名度,扩大服务范围,D正确。故选D。
【点睛】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人口规模、人均消费水平、消费偏好)、劳动力(数量、工资、素质)、历史文化、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等。
森林凋落物也可称为枯落物(枯叶、枯枝、果实)。下图为北半球甲、乙两树种森林凋落物数量的逐月累计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甲树种的特点是( )
A. 全年生长、开花,茎花、板状根B. 常绿,多革质叶片
C 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D. 针状树叶,根系发达
13. 乙树种可能广泛分布于( )
A 美国东南部B. 欧洲西部C. 中亚D. 俄罗斯东部
【答案】12. C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乙树种凋落物多集中在秋季凋落,冬季时几乎没有凋落物,可以推断,该树种为落叶阔叶林,其特点为叶片宽阔呈纸质,春季发芽,秋冬季落叶,具有明显的季节更替,C正确;全年生长、开花、茎花、板状根,属于热带雨林的植物特征,常绿多革质叶片为常绿阔叶林,针状树叶,根系发达是亚寒带针叶林。排除ABD。故选C。
【13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乙树种全年均有凋落物存在,说明四季常绿,最有可能常绿阔叶林,美国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植被为常绿阔叶林,A正确;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气候,对应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中亚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植被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俄罗斯东部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植被也亚寒带针叶林,排除BCD。故选A。
【点睛】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指分布在30°N-50°N的温带地区,以落叶乔木为主的森林。该区由于冬季树木落叶,夏季树木绿叶,所以又称"夏绿林"。
建设用地爬坡是指通过平整和梯化改造坡地进行城乡建设的过程,在空间上表现为建设用地向坡度大的地区发展。图是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平均建设用地上限坡度与爬坡指数(指数越大表示建设用地爬坡程度越强烈)。完成下面小题。
14. 四条统计曲线中,表示东北地区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15. 导致不同区域建设用地上限坡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B. 城镇化发展
C. 水源D. 人地矛盾
16. 2010年后,各地区建设用地爬坡指数快速发展,原因最可能是( )
A. 城镇化水平高B. 城市人口多
C. 耕地保护政策D. 社会经济发展快
【答案】14. D 15. A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由材料“建设用地爬坡是指通过平整和梯化改造坡地进行城乡建设的过程”可知,2000年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中西部地区建设用地爬坡指数也应该相应增加,故左图中乙,丙两线可以表示中、部建设用地爬坡指数,BC错误;东部地区改革开放早,随着经济的发展,平坦地形开发殆尽,建设用地在空间上表现为向坡度大的地区发展,对比甲丁两线,甲建设用地爬坡速度加快的时间更早,应为东部地区,A错误;东北有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平原,建设用地爬坡速度加快出现的时间最晚,丁为东北地区,D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
读不同区域建设用地上限坡度可知,四条曲线在前段时期都比较平稳,说明建设用地的上限坡度稳定,用于建设用地的地形变化不大,不同区域建设用地上限坡度的差异主要受地形影响,A正确;不同区域建设用地上限坡度产生差异与城镇化发展无关,B错误;水源和人地矛盾对建设用地上限坡度影响较小,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2010年后,建设用地爬坡指数较高说明建设用地向坡度大的地区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说明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土地已经不够使用,主要的原因是耕地保护政策,耕地不得随意占用,平原地区可利用的土地有限,C正确。城镇化水平高、城市人口多和经济发展快都不是主要的因素,土地面积足够的情况下,以上三者影响都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形对城乡建设的影响:城乡的建设,规划,发展实质上就是对城乡土地资源的利用,城乡的地形、地质条件无疑对城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城乡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地形、地质等条件影响着城乡的选址,地貌形态类型及地形的高度和坡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道路通达性强,营运成本;其次,地形条件影响着城乡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影响着城乡土地利用的选择,地形、地质条件影响各种生产设施,生活设施的设置;最后,地形、地质条件影响城乡形态,空间结构和整体布局。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尤其在地形十分复杂的地区,地貌环境对城乡的形态及内部结构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包括城乡用地发展方向的选择及其功能分区的划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共3道大题,总计52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严重,天然植被多为盐地碱蓬、桂柳等盐生植物,可吸收土壤中的盐分。1992年,为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国务院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建立了青岛耐盐碱水稻研发中心,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试种海水稻面积不断扩大。2020年,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图为“黄河三角洲区域图”。
(1)说明盐地碱蓬、桂柳等天然植被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发育的作用。
(2)简析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海水稻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积极意义。
(3)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着力发展的产业部门。
【答案】(1)盐生植物吸收土壤盐分,降低土壤盐度;植被生长,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植被能阻滞径流,减少流水侵蚀,保持水土;植被能涵养水源,保持土壤湿度。
(2)改良盐碱地,增加后备耕地资源;增加粮食总产量,利于国家粮食安全;降低粮食进口量,减少粮食对外依存度
(3)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依托海洋(空间)资源,发展海洋渔业、航运、贸易等产业;依托石油、海盐等资源,发展相关加工业;依托风能等资源,发展新能源工业;依托河口独特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大窝凼射电望远镜外貌图及相关文字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植被对土壤的影响、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区域发展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区域内天然植被多为盐地碱蓬、桂柳等盐生植物,可以吸收部分盐分并排出体外,降低土壤盐度;植被根系可以增加下渗,涵养水源,抑制土壤中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湿度;植被根系可以增加下渗,阻滞径流,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水侵蚀作用,保持水土;植被生长,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小问2详解】
我国粮食供需矛盾大,推广海水种植能够改良盐碱、滩涂等难利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后备耕地资源;扩大了海水稻的种植,增加了水稻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可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缓解粮食的供需矛盾,降低粮食进口量,减少粮食对外依存度,利于国家安全。
【小问3详解】
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角度,从三大产业的发展入手充分利用黄河三角洲的优势自然资源。依托黄河三角洲丰富肥沃的土地资源,发展特色生态农业;靠近沿海,依托海洋(空间)资源和优越的位置,发展沿海滩涂养殖业、航运、贸易等产业;该区石油、海盐资源丰富,依托丰富的石油、海盐资源,加大技术的投入,延长产业链,发展相关加工业;靠近沿海,风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依托风能等资源,发展新能源工业;位于黄河三角洲,依托河口独特生态旅游资源(沿海滩涂资源和滨海景观),发展生态旅游业。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豆压榨行业是大豆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大豆压榨产出豆粕和豆油,二者产出比例分别为80%和18%,豆粕主要用于家禽的饲养。美国和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也是主要的大豆压榨国。
中国自1996年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净进口国,目前大豆需求量的85%以上依赖国际市场,大豆进口主要集中于美国、巴西。近年来,俄罗斯成为我国又一主要大豆进口国,而且双方大豆贸易潜力巨大。图示意美国、巴西和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空间布局形态对比。
(1)与美国、巴西相比,说出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空间布局的特点。
(2)说明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由沿海港口沿交通线向内陆扩散的原因。
(3)简述中国与俄罗斯大豆贸易潜力巨大的原因。
【答案】(1)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布局和大豆市场需求区在空间上重合度低;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在沿海港口及中东部北方省份。
(2)中国主要使用进口大豆作为压榨原料,靠近沿海港口分布,能够降低原料运输成本;近年来内陆养殖省份豆粕需求量大,大豆压榨企业逐渐向内陆市场扩散;由于大豆运输量大,考虑运费,因此压榨企业沿交通线(铁路、河运)向内陆扩散。
(3)我国大豆市场需求量大,缺口大(俄罗斯种植非转基因大豆,市场需求量大);为保证大豆粮食安全的需要,我国积极拓展进口来源;俄罗斯未开垦耕地面积大,增产空间大;两国贸易关系良好,两国政府的政策支持;空间距离近,运输、贸易等优势明显。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美国、巴西、中国大豆压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分散及原因、工业集聚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见,美国、巴西的大豆压榨企业原料和市场空间重合度高。与之相比,中国中西部市场需求区企业布局较少,表现出大豆压榨企业布局和大豆市场需求区在空间上重合度低的特点;由图可见,美国巴西压榨企业分布较为均匀,而中国压榨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东部北方地区,空间分布不均匀。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中国大豆压榨企业以进口原料为主,为降低运输成本,早期,企业布局在海港附近;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内陆省份的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对豆粕的需求量大;根据材料“大豆压榨产出豆粕和豆油,二者产出比例分别为80%和18%”可知,大豆压榨产品中豆粕比重大,导致货物运输量大;为了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大豆压榨企业向内陆省份的豆粕消费市场和重要的交通线路扩散。
【小问3详解】
有材料可知,我国大豆进口量大,对国际市场依赖大,国内市场对大豆需求高,缺口大,为保证大豆的供给安全,我国积极拓展进口来源,一方面保证市场供给,一方面保证贸易安全;俄罗斯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乌拉尔山脉以西的欧洲部分,而远东地区则分布稀少,但土地面积广阔,可以通过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来提高大豆生产量,从而增加对中国的出口;我国和俄罗斯贸易关系良好,两国政府政策支持;我国和俄罗斯临近,空间距离近,运输成本低,速度更快,运输、贸易优势明显。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呼伦湖是内蒙古地区最大湖泊,素有“草原明珠”之称。每年11月初至次年4月为封冻期,水位平稳。呼伦湖冬季漫长,冰情复杂,气象因素(气温、风速、风向等)、湖泊自身(水深、面积等)因素是影响湖面冻结和消融的主要因素。该地研究发现,受冬季风和湖底地形的影响,呼伦湖每年10、11月冻结过程是先从湖东南岸开始,随后自东向西历时短短几天湖面快速封冻。
左图为呼伦湖封冻期与气温关系图;右图为2016年10月末呼伦湖卫星遥感图片
(1)从水循环角度说明呼伦湖11月初至次年4月水位平稳的原因。
(2)概括气温与封冻期的关联性,推测呼伦湖未来封冻期变化并说明理由。
(3)分析每年10-11月呼伦湖湖面冻结过程的形成原因。
【答案】(1)在此期间,呼伦湖水系各河流正值封冻期,地表径流补给减少或停止;降水以固态形式(降雪)降落,对湖泊水位基本没有影响;冬季寒冷,蒸发微弱。
(2)关联性:气温(高低)与封冻期(长短)呈负相关;变化:呼伦湖未来封冻期可能会(波动)变短
理由:全球气候呈(波动)变暖趋势
(3)呼伦湖东南岸湖泊形态较为复杂,面积小,且多浅水湾,易结冰;冬季盛行西北风会把湖冰吹到东岸加快东岸冻结;寒冷的冬季风会带走湖泊热量加快湖水降温,促进湖面快速冻结。
【解析】
【分析】本题以呼伦湖冰情特征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到气温、风速、风向与封冻、消融的关系等知识,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11月初至次年4月为当地的封冻期,此时该地正值低温期,温度低,河流多处于封冻状态,地表径流难以流入湖泊,加之该地该季节降水主要为降雪形式,对湖泊水位影响很小,湖泊接受补给量少,甚至没有补给来源;此时正值低温期,温度低,湖水蒸发微弱。湖水补给和支出都很少,湖泊水位趋于稳定。
【小问2详解】
根据左图图示可见,气温低时封冻期长,气温高时封冻期短,气温与封冻期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随全球气候的变暖,该地温度升高,该地冬季低温期逐渐缩短,封冻期逐渐缩短。
【小问3详解】
由右图可见,湖泊东南部湖岸形态复杂,多浅水湾,面积较小,受陆地影响大,降温相对更快,更易结冰;该地冬季盛行西北风,呼伦湖西(北)岸初冰期刚结的冰,易被西北风吹到东(南)岸并大量累积,从而导致东(南)岸结冰时间较西(北)岸早;冬季风寒冷,会带走湖泊热量,加快湖泊降温,使湖面从东南向西北的冻结速度加快。
2023-2024学年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丹东市2023-2024上学期期末高三地理试题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文件包含丹东市2023-2024上学期期末高三地理试题pdf、丹东市2023-2024上学期期末高三地理试题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文件包含丹东市2023-2024上学期期末高三地理试题pdf、丹东市2023-2024上学期期末高三地理试题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