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文言文信息筛选与文意理解(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从未中断的大国,我们使用的汉字、语言、学习的文言文,两千多年一脉相承,中国古典文化是一笔庞大珍贵的财富,学好文言文是继承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而文意理解是阅读最基础的要求。
文言文怎么考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或者答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等。具体考查内容有:(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4)某件事发生的原因的信息等。
分析近年来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的概括分析题,仔细审清题干以及各选项的表述,且比照原文思考,不难得出该类试题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1.近三年的全国新课标卷,该题型题干的表述(“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没有任何变化,体现出考查内容的稳定性。
2.各选项的表述,其内容基本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先亮观点,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文中提到的具体事实)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析(原因、目的、方式等)。
3.选项中的“观点”,是命题者根据文中所述传主的有关事迹概括出来的,而印证“观点”的论据,并不需要悉数列举,大多是经过筛选后整合的信息。
4.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行(或才能)等。
5.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
考情微观
命题特点
1.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
2.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
3.选项设置为“前概括+后解析”的形式,“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
4.有时对原文局部细节有不解之处,通过阅读此题能豁然开朗,因此利用好该题选项可用来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
解题方法
1.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正误相杂,以真扰假,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即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照,看有无曲解。
2.解答该题最忌的就是“题文分离”,只凭阅读的模糊感觉确定答案,这样会增加错误率。
例1:2023年全国甲卷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友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例2:2023年新高考Ⅱ卷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注]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有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第一步:读题干
首先,我们需找至题干中涉及的关键人物、事件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提取与关键人物、事件等有关的重点信息。
找主体: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
抓重点: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
理思路:首先回到原文中寻找李靖所提到的与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关的内容,其次提取李靖观点中与苻坚败因有关的关键信息,最后归纳内容并组织答案。
第二步:理文意
仔细阅读题干后,我们需回归原文,找到与题干相关的内容,提取有关信息,根据题干要求深入理解相关内容,厘清作答逻辑。
溯原文:
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
①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 ②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
寻要点:
①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可知,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已然被陷害却不明局势,缺少智慧。
②由“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可知,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缺少谋略。
第三步:串内容
在理解内容和厘清逻辑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串联内容并组织答案。对于意图观点类的题目,我们还需要在答题时先表明文章中的观点,然后再进行答题。
串内容:
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
①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已然被陷害却不明局势,缺少智慧。
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缺少谋略。
知识梳理
1.通读全文,弄清相关内容
整体快速阅读,扫清文中障碍,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总观总览。对于纪事本末和史传类文章,须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含官职、地点、时间、过程等),在阅读时圈点勾画出时间、地点、官职等词语,了解文章思路、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力求对人物各个时期的生活和事件的大体脉络做到心中有数,概括出传主的品质,做到知人明事。
2.审清题干,明确锁定区域
审清题干对作答试题至关重要,弄清题干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看清题干要求是选“不正确”还是“正确”项;②各选项中涉及的对象是谁,数量是一个还是几个;③事件信息叙述的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④范围为整篇选文还是某一片段。文意理解题的四个选项,多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而设置的,通常每个选项对应文章的一个层次,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按文章叙述的先后顺序来锁定区域。
3.结合语境,仔细分析比对
在理解与分析选文内容的过程中,先读选项,然后将选项中的每句话在锁定的原文区域中一一比对。要特别注意难懂字词的理解,还要注意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看是否存在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错误。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分析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一)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二)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三)比对人物行为,看是否张冠李戴,误解形象
(四)比对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看是否时间、地点颠倒
(五)比对事件因果关系,看是否因果失当
4.回文检验,整体考虑作答
做出初步判断后,考生应回看题目和内容,检查判断是否有误;再从文章内容的整体上排除错误选项,特别是隐性干扰;最后正确作答。
解题指津
内容辨析,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把握整体,通观全文
要强化“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意识,整体把握文章:理清选文的层次结构,写了哪些人(人与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哪些事(事与事之间的先后关系)及人与事之间的关系。
2. 抓住关键,分清主次
阅读文言文时,考生要弄清楚选项涉及的每句话的意思,要特别注意事件之间的关系,把握时间和地点的变化等;同时要注意有关人物性格的描写,对人物的议论、评价等语句。如“萧燧拒绝秦桧的亲党转述的非分要求”是阅读时要注意的主要内容,而后来“萧燧被改派到秀州,秦桧的儿子果然考中”就是次要内容。
3. 比对原文,寻找区别
做题时,注意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错误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比照“事件”的参与者
命题者对“事实”的叙述有时故意把具体事件的参与者弄错,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应用体验】(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选项]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答案】×
【解析】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多数事已忘记了”并不是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而是作者袁枚。
【参考译文】有姓张的和姓沈的两个官吏来,年龄都已经八十多岁。(他们)说起当时判决的某个案件,担任科举阅卷官时推荐某篇文章,(这些)我大多不记得了。重提后突然记起,像温习小时候读过的旧书,又像是失去的东西重新得到。
(2)比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应用体验】(2018·全国卷Ⅰ)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选项]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
【答案】×
【解析】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为“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蜀军侵扰掠夺”,所以饱受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参考译文】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鲁芝)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蜀军侵扰掠夺,人口不断减少,盗贼到处都是,鲁芝竭力镇守防卫,重新创建城邑和街市,几年时间,以前的景象全都恢复了。后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德行,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任天水太守)。
3.比照“事件”及其细节本身的真实性
命题者有时将子虚乌有的表述混杂在正确的叙述之中,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把握的准确性,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无中生有”。
【应用体验】(2018·全国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原文片断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选项]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答案】×
【解析】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题,原文说“元兴元年,病卒”,未点明是“死于洛阳令任上”。
【参考译文】元兴元年,王涣病逝。无论居民还是行旅之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相互凑集钱粮,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放上祭品。……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都能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绝不畏避退缩。
4.比照“事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
命题者有时会对事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作曲解,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曲解文意”。
【应用体验】(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
[选项]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答案】×
【解析】从曲解文意角度设误。原文第二段中说“不好徼名于世”,意思是“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选项中说“他追求好名声”,显然是曲解了文意。故B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短处。
5.比照“事件”各个环节的因果关系
【应用体验】(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选项]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答案】×
【解析】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专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殊死战斗。原文是因果关系,B项变成了并列关系。
【参考译文】主将已经接受任命,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军队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有异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疑虑重重,意志不坚定就不能迎敌应战。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活着回来,希望您也垂示一句赐予我行使权力的话。国君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国君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国君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
年份
卷别
(第12题)设误选项
设误角度
提问方式
命题特点
2022
新高考Ⅰ卷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曲解文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选项内容大多是对原文的概括、转述或分析。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错误选项也非全错,而是某一点错。
③选项常见的设误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有误、混淆关系等。
④最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新高考卷从题干到选项的变化,尤其是选项不再分为“概括”与“分析”两部分,而是采用直接概述的方式。
全国
甲卷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关键实词
解释有误
2021
新高考Ⅰ卷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无中生有
全国
乙卷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因果失当
2020
全国
Ⅰ卷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用错对象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设题方式
对应陷阱
筛选主体
主要人物
非其人物
主要事件
非其事件
主要观点
非其观点
主要景物
非其景物
筛选特征
一个特点
非给出的这个特点
两个特点(分别表现)
非给定的这两个特点或对应顺序不对或同属一个特点
筛选表现方式
全部表现
选项有一句或多句不能表现
直接表现
混入间接表现
间接表现
以直接表现概括
作者评述
换为他人评述或自述
筛选角度
能表现
出现不能表现的
不能表现
出现能表现的
命题方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
比对方法
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方式等
命题方式
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
比对方法
看选项哪点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两相比对,看这点内容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命题方式
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方法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命题方式
在选项中把某一时间、地点发生的事转换到另一时间、地点
比对方法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并与原文进行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防止地点错误
命题方式
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颠倒“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多种原因,故意漏说其中一个
比对方法
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比对原文相关句子,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命题设误
误解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命题设误
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命题设误
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命题设误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命题设误
改变因果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事件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使考生难以理清头绪。
比对方法
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第15讲 概述文意筛选信息(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15讲 概述文意筛选信息(讲义)(含答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15讲概述文意筛选信息讲义教师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15讲概述文意筛选信息讲义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5讲 概述文意筛选信息(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15讲 概述文意筛选信息(练习)(含答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15讲概述文意筛选信息练习教师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第15讲概述文意筛选信息练习学生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15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讲义):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15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讲义),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点解读,知识储备,典题导引,四段,随堂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