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核心素养目标】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件+教案+同步分层练习(含教学反思和答案)
-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汉字真有趣》课件+教案+同步分层练习(含教学反思和答案) 课件 1 次下载
-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我爱你汉字》课件+教案+同步分层练习(含教学反思和答案) 课件 1 次下载
-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1.军神》课件+教案+同步分层练习(含教学反思和答案) 课件 0 次下载
-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教案+同步分层练习(含教学反思和答案) 课件 0 次下载
-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2.清贫》课件+教案+同步分层练习(含教学反思和答案) 课件 0 次下载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课件+教案+同步分层练习(含教学反思和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目标】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课件+教案+同步分层练习(含教学反思和答案),文件包含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件pptx、核心素养目标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同步分层练习含答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第一课时 左侧的名言你理解吗?这是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的名言,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体现诗人爱国情怀的古诗。 自读诗题,通过题目,你能猜猜这三首诗写的是什么吗?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返回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读课文点击图标,听范读jìrèn yuè 蓟北仞五千岳tì涕泪cháng裳衣xiāng襄阳学认字裳初闻涕泪满衣裳。多音字衣裳 裳: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古人一般上衣下裳。chánɡshɑnɡ 现代汉语中的“衣裳”指衣服。rènyuèmóyí仞岳摩遗tìwū涕巫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框架结构学写字rèn左窄右宽,右边是“刃”书写指导yí注意偏旁的位置和字的间架结构mówū两个“人”不要写得太大,捺变成点 巫山 巫峡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从军行 标题中加“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参军理解题目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作者简介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听音频,感受意境。再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节奏。整体感知 读前两句诗,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互动课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大意: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青海湖 再读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穿透,磨破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大意: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然后借助插图,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吧!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读到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地方?它们描写的是哪里的环境?青海湖祁连山玉门关西北边塞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西北边塞辽阔的景象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前两句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环境;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齐读诗的前两句,读出“望”的动作,读出沉重压抑之感以及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悲壮感。(课后第1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朗读指导 读后两句诗,说说诗人是怎么描写戍边战士的生活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课后第2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沙漫天,环境恶劣奋勇拼杀,盔甲破旧保家卫国的决心 从这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哪些声音?黄沙漫天、将士的铠甲都磨破了刀剑撞击声、厮杀声 将士们为保家卫国血战到底的豪迈气概,这也是诗人爱国之情的体现。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以谁的口吻说的?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课后第2题)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感悟诗情 齐读诗的后两句,前一句要读得压抑低沉,后一句要读出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课后第1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朗读指导从军行[唐] 王昌龄( )( )暗( ),( )遥望( )。黄沙百战( ),不破楼兰( )。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这首诗!(课后第1题)穿金甲终不还 《从军行》通过对 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 的气势和豪情。不怕牺牲边塞战事场景主题概括拓展延伸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门感到一阵凉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快要天亮竹子或树枝编的门秋天的后半夜,将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理解题目第二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饱含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代表作有《示儿》《书愤》《游山西村》等。作者简介 自由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注意读出节奏。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读前两句诗,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大意: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碰到天,形容极高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多选题】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 )A.三万里河B.海C.五千仞岳D.天【单选题】“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 )A.长江B.黄河C.珠江D.淮河黄河,它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单选题】“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 )A.是 B.否【单选题】这样写诗人是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A.比喻 B.对偶C.夸张 D.拟人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夸张的手法表现北方河山的壮丽【单选题】你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祖国河山是怎样的呢?( )A. 锦绣 B.壮丽 C.美好 D.秀美【多选题】面对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 )A.高兴 B.激动 C.自豪 D.悲凉 E.悲伤 齐读这首诗的前两句,要读得稳重有力,语速不要太快,读出中原山水的开阔、森严之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课后第1题)朗读指导 再读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课后第2题)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大意: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理解了诗意后,我们一起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吧!(课后第2题) 诗中说的“遗民”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绝望的心情借遗民之口表达诗人的心情 这句诗表达的是“遗民”的心情还是诗人的心情? 此时诗人身在南方北望中原,会是怎样的心情?满腔悲愤热切期盼背景提示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用沉痛的语气读这首诗的后两句,“尽”和“又”稍稍加重语气,充分表达出诗中深沉的感情。 (课后第1题)朗读指导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 ),五千仞岳( )。遗民( ),南望( )。东入海上摩天泪尽胡尘里王师又一年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这首诗!(课后第1题)1.写上题目、作者和朝代。2.把字写正确。3.注意标点符号。完成背诵后,你能试着默写这首诗吗?(课后第1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个消息以后发生的事。 借助题目预测诗的内容,这是学习古诗的方法之一。理解题目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又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春望》“三吏”“三别” 。作者简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背景介绍 自由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意读出节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大概写了一件什么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作者所在的蜀地 大意: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头看 大意: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妻子和孩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指春天 大意: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刚听到时涕泪洒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在这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饮酒,趁着明媚春光的陪伴,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感悟诗情 理解了诗意后,一起来说说这首诗大概写了一件什么事吧! 诗人听说蓟北被收复后,心情十分激动,想回到家乡去。 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画面?诗人泪流满面卷起书本欣喜若狂放歌纵酒欣喜返乡 诗人写诗时心情十分激动,请你从诗中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心情的词语吧!喜欲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课后第1题)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诗的前四句,读出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围绕“喜欲狂”来写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春天启程,此时还没有启程返乡诗人写的是想象中返回故乡的路线和情景诗人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吗? 从“巴峡”到“巫峡”再到“襄阳”最后到“洛阳”实际距离并不近,读诗时为什么觉得这些地方仿佛离得很近呢?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体会到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轻快、迅捷 自由朗读诗的后四句,前两句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最后两句则要读出其中的轻快、迅疾,表达出诗人迫切的心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课后第1题)朗读指导看图背诗(课后第1题)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春 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