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1第1编中国古代史第1讲家国同构__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体系点向四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1第1编中国古代史第1讲家国同构__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体系点向一先秦时期国家制度体系的构建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1第1编中国古代史第2讲家国同规__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网络点向三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1第1编中国古代史第2讲家国同规__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网络点向四古代的变法与改革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1第1编中国古代史第2讲家国同规__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网络点向一古代户籍和赋税制度教师用书 其他 0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1第1编中国古代史第2讲家国同规__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网络点向二古代中国的法治教化和救助教师用书
展开点向二 古代中国的法治、教化和救助 核 心 价 值 引 领法律与教化及社会救助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辅相成。法律与教化是古今中外国家治理的重要构成部分,统编新教材主要阐述了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儒家伦理在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等。从当前依法治国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热点角度,高考会依托命题考查古代法律演变历程、制定目的、特点及作用等。扶危救困是中华传统美德,亦是传统国策,传承至今,意义非凡。 必 备 知 识 贯 通 主干整合 1.古代中国的法治 2.古代中国的教化 3.古代中国的社会救助 重难突破 1.“天理、人情、国法”相结合的中华法系(1)礼法结合的三个阶段①汉朝“引礼入法”:法律儒家化的发端。逐渐确立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朝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②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完善。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③唐朝“礼法合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唐朝确立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2)特点①以刑为主,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的法律始终以刑法为主,民法、诉讼法、行政法诸法合一,民刑不分。②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儒家思想对古代法律影响深刻,礼法并用。③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④以法治吏,维护统治: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治其实质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需要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被滥用。 2.中国古代教化(1)特点①教化理念德性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其核心理念贯穿中国古代教化思想。②教化途径系统化:层级教化与立体网络,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了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③教化手段多样化: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规约是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④教化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教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辅助之。(2)演变趋势①由以民间性自治组织为主演变为以政府主导为主。②以地缘性乡约组织为主,宗族性乡约组织为辅。③社会基层的自治组织演变为里甲、保甲等基层管理组织。④宣讲内容由劝善惩恶、治安防御的道德教化演变为宣讲“圣谕”,与法律逐步趋于合流。⑤乡约组织机构日益健全、活动逐步趋于规范。(3)作用①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②有利于维护家庭、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定和发展。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谐社会),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⑤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传承和发展。 典 题 实 达 素 养 (2023·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氏状词“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嘉庆上谕“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地方处理意见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2)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答案】 (1)棚民聚集过多与当地基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矛盾;棚民租种程氏族人山场与当地族人生活环境被破坏的矛盾。(2)从中央到地方重视;法律与教化的结合;宗族治理的色彩。【解析】 (1)矛盾:据材料“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可知,棚民聚集过多与当地基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矛盾;据材料“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可知,棚民租种程氏族人山场与当地族人生活环境被破坏的矛盾。(2)特点:据材料“嘉庆上谕”“地方处理意见”可知,从皇帝到地方的重视;据材料“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可知,法律与教化的结合;据材料“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可知,宗族治理的色彩。时间特征表现夏商周“刑”“礼”并立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但这一时期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而是各自为用春秋战国至秦朝成文法及法治阶段春秋后期,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前536年)和晋国赵鞅“铸刑鼎”(前513年)为标志,刑法体系开始向成文法制转变。秦代崇尚法治,秦律“密于凝脂”。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为“令”,也具有法律效力两汉至隋唐律令儒家化阶段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即律令儒家化。唐朝,《唐律疏议》完成了“礼教”与“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宋元明清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自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国法律制度开始向法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时如何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的结合。案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结合时间表现西周建立起以宗法关系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汉代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逐渐影响了社会教化魏晋南北朝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目的主要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唐朝《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宋元南宋后,程朱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清宣讲“圣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时间表现先秦墨子“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秦汉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 鸠杖隋唐既重官方储备,也提倡民间积储。隋官仓、义仓。唐朝开始政府收容孤老宋元宗族救助,如,义田、义学等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如,善堂、善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