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初中综合实践活动 传承非遗 麦秆之彩教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6/15352483/0-17080025003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通用版初中综合实践活动 传承非遗 麦秆之彩教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6/15352483/0-170800250041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通用版初中综合实践活动 传承非遗 麦秆之彩教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6/15352483/0-17080025004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通用版初中综合实践活动 传承非遗 麦秆之彩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通用版初中综合实践活动 传承非遗 麦秆之彩教案,共7页。
《传承非遗 麦秆之彩》活动整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与生活密切相连,结合本地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二、活动设计背景我校所在的柏合镇有着“指尖上小镇”和“草编之乡”的美名。拥有悠久的麦秆工艺品制作历史,距今已有400余年。改革开放后,农村开始大面积改植葡萄、梨子等经济作物,既导致麦秆原料枯竭,也让“掐辫子”挣钱不再重要,紧接着城市化加快,劳动力大量转移,生活节奏明显加快,草编迅速衰微濒临消亡。2009年柏合草编被列入第一批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了解小镇麦秆工艺品发展的轨迹,感受麦秆工艺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及劳动人民的聪慧才干。让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去。结合本地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麦秆工艺品制作活动,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培养学生人文情怀,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设计目标基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结合学校教学改革目标,课程总的设计理念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因此,课程目标设置如下:1.价值体认:通过作品制作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生活情趣,形成乐学、求美、创新等品质。让学生充分享受愉快的学习生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2.责任担当: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作品展示中主动向家人、同学、社会讲解宣传麦秆工艺品,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行列。3.问题解决:在创作中通过泡、蒸、漂、刮、推、烫、剪、刻、编、绘等制作手法去完成,学生在制作中既要独立思考又需要小组合作。在麦秆工艺品制作中去感受麦秆本身的肌理和不同的色泽的美,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4.创意物化:将麦秆和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结合进行工艺品制作,在作品制作中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物理知识等进行麦秆工艺品的创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活动实施计划我校是一所九年制学校,针对初中学生现阶段掌握的知识,我们将现阶段活动内容设置为麦秆工艺品制作。按学段不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进行制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成长中传承。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组织编写适合教学的相应教材,让麦秆工艺制作成为学校特色教学内容。探索社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策略。采取学校教师和民间专业艺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利用社团课时间让学生了解具体的非遗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历史文化价值等相关知识。民间艺人走进校园指导各项目技能,学生社团走出学校调查研究学习。探究网络型社团活动模式。学生社团走出校园,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通过教师组织,家长参与,专家指导的形式,学生走访调查、撰写报告、记录不同的文化。由学生社团带动家长,家长带动社会,全方位的传承麦秆工艺品制作。研究科学化社团活动,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教师加强专题自学,提高麦秆工艺品制作专业知识。聆听专家艺人开办专题讲座,拓宽教师视野,提高专业素养。组织相关教师总结提炼,撰写专题论文和活动研究报告,探索麦秆工艺品传承教育经验和模式,形成固化的科研成果。寻找最大的文化活动宣传、成果展示途径的学校教育效应。活动成果可以通过校园报刊广播及社会各类广泛媒体宣传、学生手抄报、实物作品展览、现场技能比赛、学生社团参加社会专业团体活动等形式展示。活动实施策略和措施民间艺术家定期到校指导交流,邀请梨花节社区草编艺术团民间艺术家,助力学校麦秆工艺品社团。名家定期定时助力课堂指导,不仅拉近了学生和麦秆文化的距离,还拓宽了麦秆文化的传承广度。学科联动,师生共创作。将麦秆工艺品制作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学生综合思维与综合研究能力的培养,打通一些学科间边缘知识的盲点,增强学生对社会美、文学美、自然美、音乐美的体验与感悟。家校联动,亲子共创作。开展亲子共创作,给家长和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相互学习的平台。本地学生家长或家里长辈多数会制作麦秆工艺品,可通过家长教孩子,孩子回校教同学,外地学生再回家教父母,既增进了亲子关系又让更多人了解了这项传统工艺。学校特设麦秆艺术长廊,将古老质朴的麦秆文化展览出来。不仅有介绍麦秆文化的优秀手抄报、黑板报、书法作品,更有吸引人眼球的麦秆工艺品。置身在艺术长廊中师生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享受着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思想得到熏陶,内涵得到滋养,品位得到提升。制度保障是办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法宝,建立校长负责、教导处抓课程、德育办抓活动、教科室抓科研、教研组落实课堂与社团的麦秆工艺品制作工作脉络。建立教师绩效考核奖励制度,分为平时社团训练的过程性考核与比赛的终结性考核,活动课教师评优评先、职级晋升与语文数学相等同。建立活动教育经费管理制度,为活动教师培训、提升提供经费支持和组织保障,加大活动教育器材购买支持力度。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持续、有效提升,要靠课堂、活动、比赛来促进,要靠科学的评价来认定。测试分为教导处指导的课堂学习的量化评价和德育办指导的麦秆活动的2+1评价。成绩计入学生成长记录,纳入学生评优评先,同时及时把学生的麦秆工艺品制作活动反馈给家长,提醒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强化或者拔高培养。活动实施过程通过社团课系统学习认识了解麦秆,了解柏合草帽的悠久历史。学习制作简单的麦秆手工品,将麦秆和废旧材料相结合,创作制作成艺术作品。认识麦秆画,了解其历史文化,麦秆画是民间纯手工艺技术,它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需先将麦秆浸泡、熏蒸、漂洗,然后剖开整平,再进行薰烫,充分利用麦秆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对薰烫部位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使麦秆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和色变,其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经历浸、剖、刮、碾、贴、剪、烫、粘贴、组合等十几道工序精心制作。学生创作的作品由个体走向组合,由单幅走向系列。跨学科社团探究活动分别和各科社团同学们进行合作。与化学社团同学们进行麦秆漂白实验活动,与化学兴趣小组开展用硫磺熏蒸麦秆,开展多学科活动课程,培养了同学们综合探究的能力,也逐渐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开展麦秆主题班会活动由班主任组织麦秆主题班会的活动,由班上同学相互教授麦秆工艺品的制作,做到人人参与。参加各类比赛活动 带学生积极参与校外各项赛事及展览活动,每年的艺术节中,举行麦秆工艺展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作品展示中增强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增加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热爱之情。活动成果通过活动培养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作品制作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学们学会了制作麦秆工艺品,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创造出了一批有思想有灵魂的麦秆工艺品。在龙泉驿区第十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若干参加2018成都市非遗进校园教学成果展,学生展览上接受龙泉驿区电视台采访。学校在‘2018成都市非遗进校园教学成果展’中荣获非遗传承教育“突出贡献单位”奖学校在‘2018成都市非遗进校园教学成果展’中荣获非遗传承教育“示范项目”奖 七年级了解麦秆工艺品历史并初步掌握麦秆泡、剪、蒸、漂的基本方法、技能和技巧,学习制作麦秆手工制品(充分利用生活中废旧物品)。八年级了解麦秆画的历史文化及麦秆画制作工艺,学习制作基础的麦秆画,掌握刮、推、熨、烫、剪、刻、编、绘等制作手法,尝试创作麦秆画系列作品。九年级麦秆画创新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