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350363/0-170791594721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350363/0-170791594728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350363/0-170791594731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海岸沙丘指的是平行于海岸的垄岗状沙质堆积地形。滩和沿岸高大沙丘相连的特殊景观。黄金海岸生成于近两三千年,发源于燕山的河流为这里沙质海岸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泥沙在强大的盛行风作用下,在沿岸堆积成一道道沙堤。河流不断把泥沙带入海洋,海滩上的沙不断得到补充,滨海沙丘逐渐变得高大、雄伟、壮观。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 海岸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 )
A. 流水堆积B. 海浪堆积C. 风力堆积D. 流水侵蚀
2. 形成海岸沙丘的沙源主要是( )
A. 河流入海携带泥沙B. 潮汐作用C. 风力作用搬运至此D. 人类活动导致
【答案】1. C 2. A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泥沙在强大的盛行风作用下,在沿岸堆积成一道道沙堤,因此海岸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堆积,C符合题意;流水堆积一般形成冲积扇、河漫滩、冲积平原、三角洲等,不会形成沙丘,排除A;海浪堆积一般形成沙滩,不会形成沙丘,排除B;流水侵蚀一般形成沟谷等地貌,不会形成沙丘,排除D。故选C。
【2题详解】
材料信息显示,发源于燕山的河流为这里沙质海岸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河流不断把泥沙带入海洋,海滩上的沙不断得到补充,滨海沙丘逐渐变得高大、雄伟、壮观。由此判断形成海岸沙丘的沙源主要是河流入海携带泥沙,A符合题意;潮汐作用也能带来一定泥沙,但从材料信息来看,潮汐作用不是泥沙的主要来源,排除B;当地离其它沙源地较远,风力作用搬运至此的泥沙有限,因此不是海岸沙丘的主要沙源,排除C;当地人类活动不能直接产生大量泥沙,因此人类活动不是当地海岸沙丘的主要沙源,排除D。故选A。
【点睛】海岸沙丘指平行于海岸的垄岗状砂质堆积地形。是在开阔、且有大量松散沉积物源的海岸地带上,向岸的强劲海风将未固定的沙粒吹到离岸不远处堆积,同时又不断拦截从海滩刮来的物质,不断加宽、加长和加高,从而形成沙丘。
图为某区域岩层结构示意图,②岩层为侵入型岩浆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图示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 ③②①B. ③①②C. ①②③D. ②③①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个岩层形成后发生过褶皱B. ①岩层底部可能有变质作用
C. ②岩层中可能有化石存在D. ③岩层多形成于陆地环境
【答案】3. B 4. B
【解析】
【3题详解】
按照沉积的一般规律,沉积岩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石灰岩(③)和砂岩(①)都属于沉积岩,石灰岩(③)在下,较老,砂岩(①)在上,较新;侵入岩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被侵入的地层先于侵入地层存在,由材料可知,②岩层为侵入型岩浆岩,侵入砂岩(①)的下部,则②晚于①,故图示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③①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读图可知,三个岩层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故没有褶皱发生,A错误;由材料可知,②岩层为侵入型岩浆岩,岩浆侵入①岩层底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能发生变质,B正确;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②岩层为岩浆岩,没有化石,C错误;石灰岩形成于温暖的浅海环境,D错误。故选B。
【点睛】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或形成时间的早晚,判定的关键是分析岩层所属类型:(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2)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地,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3)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下图为某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该地貌名称是( )
A. 冲积扇B. 三角洲C. 河漫滩D. 牛轭湖
6. 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颗粒物质最大的是( )
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
【答案】5. A 6. A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该地貌是河流从山区流向平原形成的冲积扇地貌,A正确。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B错误。河漫滩和牛轭湖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形平坦地区,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根据图片,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大致自西北流向东南,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慢沉积,沉积的颗粒物质最大,四地中①所处的位置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颗粒物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7. 下列岩石可能含有古生物化石的是
A. 花岗岩B. 玄武岩C. 大理岩D. 石灰岩
【答案】D
【解析】
【详解】岩石可能含有古生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之一,D对。花岗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等岩石不含化石,A、B、C错。
2023年1月10日某市气象台发布2023年首个寒潮预警信号。预计未来24小时受较强冷空气影响,11--13日最低气温下降10℃以上,14日最低气温可达0—3℃。完成下列小题。
8. 形成此次降温的近地面天气系统是( )
A. B.
C. D.
9. 该天气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天气状况是( )
A. 气温降低、天气转晴B. 气温降低、伴有降雪
C. 气温升高、天气转晴D. 气温升高、伴有降雪
【答案】8. C 9. 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8题详解】
据图可知,A为暖锋天气系统,B图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为气旋天气系统;C为冷锋天气系统;D图近地面空气呈逆时针辐合,可判断为北半球的气旋天气系统。据材料可知,受强冷空气影响,冷空气势力强,因此形成冷锋天气系统,带来强降温天气。故选C。
【9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冷锋,冷锋过境后,冷气团代替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降低,天气转晴。故选A。
【点睛】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过境时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过境后降温,升压,转晴。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0. 有关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主要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 因断层导致岩层破裂,后经侵蚀而形成
B. 向斜顶部受挤压,容易被侵蚀
C.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
D. 地处干旱地区,因风化作用导致岩层被破坏
11. 若甲区为含煤层,采煤时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可能是( )
A. 透水事故B. 井喷事故C. 瓦斯爆炸D. 塌方事故
【答案】10. C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由地下岩层弯曲形状可判断甲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岩层缺失主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受外力侵蚀。故选项C正确,故选C。
【11题详解】
甲区为含煤岩层,由于为背斜构造,开矿采煤时在矿井巷道内容易积存瓦斯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遇明火或电火花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透水事故多发生在向斜构造的矿井里;井喷事故是钻井过程中地层流体(石油、天然气、水等)的压力大于井内压力而大量涌入井筒,并从井口无控制地喷出的现象;背斜底部岩层较稳定,不易发生塌方事故。故选C选项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应用
下为新西兰南岛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新西兰地震多发是因为地处( )
A.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带B.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张裂地带
C. 印度洋大洋中脊,属板块生长边界D. 太平洋大洋中脊,属板块消亡边界
13. 新西兰南岛东侧比西侧城市数量多、规模大,因为东侧( )
A. 降水均匀丰富B. 地壳稳定安全
C. 河流航运发达D. 地势平坦开阔
【答案】12. A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结合板块构造相关知识判断,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发生频繁,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3题详解】
读图,根据水系分布可判断,新西兰南岛地势大致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东部沿海地区平坦开阔,更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D正确;西侧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更丰富,A错误;新西兰南岛位于板块交界处,西侧和东侧地壳运动都比较活跃,B错误;河流短急,不便于发展航运,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板块构造学说和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解答本题关键在于通过图中水系的分布判断地形特征,再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判断。
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 在下图所示河流的②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
A. 搬运B. 堆积C. 侵蚀D. 风化
15. 如果在图示的①、②、③、④四处进行码头选址,比较合适的是( )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答案】14. B 15. C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②处位于河流的凸岸,根据河流在凸岸堆积,在凹岸侵蚀的原理,所以在上图所示河流的②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堆积。所以选B。
【15题详解】
码头选址要求水深,因布局在流水侵蚀为主的河流凹岸,图中①④为凹岸,②③为凸岸,所以C正确。
锋面性质不同,产生的天气现象也不相同。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6. 甲、乙两图中,受锋面影响可能产生的天气现象是
A. 甲图中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降雨天气
B. 甲图中锋过境后出现升温、降压、晴朗天气
C. 乙图中暖空气主动爬升,出现降温天气
D. 乙图中锋过境前气温高,容易出现雷暴天气
17. 受甲图中锋面影响时,会出现的天气现象可能是
A. 高温干旱B. 晴空万里C. 北方寒潮D. 阴雨绵绵
【答案】16. A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甲图中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表示冷锋,图中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降雨天气,A正确;冷锋过境后出现降温、升压、晴朗天气;乙图中暖空气主动向暖气团移动,为暖锋,暖锋影响下多连续性降水或雾;暖锋过境前为冷气团控制,气温低。
【17题详解】
甲图中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表示冷锋,冷锋过境时会出现降温、刮风、雨雪等天气,可能形成寒潮,C正确。
【点睛】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暖锋通常伴随多云和降雨天气。因为暖锋移动的速度比冷锋慢,所以可能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当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时,较重的冷气团插入暖气团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逐渐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如果暖空气中含有大量水汽,那么可能会带来雨雪天气。冷锋移动速度较快,常常带来较强的风。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原气团的位置,气温降低,气压上升,天气转好。影响我国的冷锋天气有寒潮、沙尘暴、北方夏季的暴雨等。
下图是某兴趣小组绘制的“反映气旋和反气旋的水平与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8. 正确表示气旋与反气旋的是( )
A. ③①B. ②④C. ③②D. ①②
19. 容易形成阴雨天气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18. C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气旋气流运动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向中心辐合,垂直方向上气流做上升运动;反气旋气流运动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向外辐散,垂直方向上气流做下沉运动。故C正确。①、④图形错误。
【19题详解】
容易形成阴雨天气的为气旋,故C正确。②为反气旋,受其影响,多晴朗天气;由第(1)题可知①、④图形错误。A、B、D错误。
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正确的是( )
A. a为东北信风带B. b为副热带高压带
C. c为东南信风带D. d为极地东风带
21. 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副极地低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形成
B. 极地高压带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C. 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相遇
D.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固定不变
【答案】20. B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位于0°S -30°S之间,为东南信风带,A错误;b位于30°S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正确;c位于30°S- 60°S之间,为盛行西风带,C错误;d位于60°S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盛行西风上升,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压带,所以副极地低气压带并不是空气受热膨胀形成的,AC错误;极地地区空气冷却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B正确;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D错误。故选B。
【点睛】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是热力原因,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都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23. 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 )
A. 东北风B. 西南风C. 东南风D. 西北风
【答案】22. B 23. 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全球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风向的判断。对获取和解读地理、调动和运用地理是的能力要求较高,试题难度不大。
【22题详解】
根据海陆轮廓及图中的气压值变化分析,图中所示的季节,亚洲大陆被低压中心控制,亚欧大陆因为气温高,形成低压,高压保留在海洋上,应为北半球的夏季。冬季亚欧大陆是高压中心控制。ACD错误,B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图中③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①,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成东南风。此时亚欧大陆形成低压,正值夏季,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夏季风,是东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之为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在高空风向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在近地面风向还要受到摩擦力的影响,风向最终和等压线斜交。
下图为世界局部季风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P气压中心是( )
A. 副热带高压B. 亚洲高压C. 极地低压D. 印度低压
25. 此时,南亚盛行风的成因主要是( )
A.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B. 受盛行西风控制
C. 海陆热力差异D. 高低纬热量分布不均
【答案】24. D 25. A
【解析】
【分析】
【2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东亚盛行东南风、南亚盛行西南风,为北半球夏季;夏季大陆气温上升快,形成低压中心,亚欧大陆的低压中心位于印度半岛附近,称为印度低压,故P气压中心是印度低压,D正确;副热带高压位于太平洋上,亚洲高压出现在冬季,AB错误;极地地区气温低,气压高,为极地高压,C错误。故选D。
【25题详解】
此时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其形成主要原因是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A正确,该区域不受盛行西风控制,B错误;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高低纬热量分布不均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A。
【点睛】7月份,在北纬3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受热快,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又称亚洲低压)最为突出,使分布在此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印度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高压中心(亚速尔高压)。
二、非选择题(共计4个大题,共计50分。)
26. 下图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M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简述N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1)M地背斜。地壳运动使M地岩层向上拱起。
(2)经地壳运动,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解析】
【分析】题目通过某地地质剖面图,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和地貌成因的分析能力。
【详解】(1)从岩层弯曲方向判断,M地岩层整体向上弯曲,所以地质构造类型为背斜。地质构造类型主要从岩层特征分析,不是从地表起伏分析。
(2)简述N地地貌的形成过程,首先从地质构造分析,地壳运动使N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地势较低;但由于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出现了地形倒置。
27. 图为2022年11月1日14时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中a、b两线示意锋的位置。
(1)在锋a、b上绘出相应的锋面符号。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a锋的形成过程。
(3)描述P地在a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
【答案】(1) (2)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呈逆时针流动,a处西侧来自高纬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偏北风,气温较低,与来自东侧低纬的暖气流相遇,由于北方南下的气流运动速度快,迫使暖气流上升,形成冷锋。
(3)乙锋过境前,P地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常有大风,云层增厚,可能有降水;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解析】
【分析】本题以2022年11月1日14时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旋中锋面的分布、冷锋形成的原理、冷锋天气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其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其分布如图所示:
【小问2详解】
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半球呈逆时针流动,a处位于低压槽附近,a处西侧来自高纬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偏北风,气温较低,与a东侧低纬的暖气流相遇,由于北方南下的气流运动速度快,迫使暖气流上升,形成冷锋。
【小问3详解】
P地位于锋线上,正处于冷锋过境时;冷锋过境前,P地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暖气团沿锋面抬升,常有大风,阴雨天气,云层增厚;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点睛】
28. 根据以下图进行填空。
A代表的气压带名称是________;B代表的气压带名称是________;C代表的气压带名称是________;D代表的气压带名称是________;H代表的风带名称是________;K代表的风带名称是 ________;M 代表的风带名称是________;北半球堆积下沉形成的气压带是________(填字母)北半球冷却下沉形成的气压带是________(填字母) 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气压带是________(填字母)
【答案】 ①. 赤道低气压带 ②. 副热带高压带 ③. 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 极地高压带 ⑤. 东北信风带 ⑥. 东南信风带 ⑦. 极地东风带 ⑧. B ⑨. D ⑩. A
【解析】
【分析】本题以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为材料,涉及气压带风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位于0°左右,为赤道低气压带;B位于北纬30°左右,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位于北纬60°左右,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位于北纬90°左右,为极地高气压带;H位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为东北信风带;K位于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为东南信风带;M位于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为极地东风带。北半球堆积下沉形成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B),北半球冷却下沉形成的气压带是极地高气压带(D),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A)。
【点睛】
2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而左图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右图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指出右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分析贺兰山对银川平原气候的有利影响。
【答案】(1)冲积扇山区地势陡峭,河流水流速度快,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搬运能力减弱,其挟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2)阻挡西北寒冷气流,冷气团越过贺兰山后下沉增温,提高冬季均温;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宁夏平原降水补给。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流水堆积地貌、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从景观图和地貌类型素描图看该地貌位于山前,河流流出山口处,呈扇形分布,可判断为冲积扇或洪积扇。冲积扇山区地势陡峭,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河流水流速度快,侵蚀强烈,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变的平坦,流速减缓,河道展宽,侵蚀搬运能力减弱,堆积增强,其挟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小问2详解】
结合区域图和景观图可知贺兰山位于银川平原西北部。该地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山地走向为东北—西南,可以阻挡冬季冷空气南下和西部大沙漠的东扩,冷气团越过贺兰山后下沉增温,起到焚风效应;另一方面该地夏季盛行东南季风,东南季风来自印度洋带来大量水汽,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水汽容易凝结增加降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