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名句名篇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选择题,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小语同学在本次比赛中担任小主持人,她准备了如下一段开场白,但里面的部分内容有待推敲:请你帮她修改并完成下列任务。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辽阔的中华大地,孕育了底(yùn)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_______(源远流长/源源不断)的经典诗文,是文化天空中摇曳的繁星。它不仅是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也是秋日的硕果,弥漫着丰收的气息。今天,在这多彩的舞台上,让我们一起诵读千古诗文,传承华夏文明,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一起在这悠悠历史长河中(màn)游。现在我宣布:诗歌朗诵比赛正式开始!
(1)请你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底(yùn) ②摇曳 ③(màn)游
(2)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3)下列对开场白中的画线句的复句类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并列复句B.递进复句C.转折复句D.因果复句
二、综合性学习
2.下面是关于本次比赛的通知,请你按要求修改。
(1)通知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 ”,应改为“ ”。
(2)通知中在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3)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三、名句名篇默写
3.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古人常在诗文中表情达意。辛弃疾以“① ,赢得生前身后名”来表达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范仲淹以“② ,燕然未勒归无计”来表达思家却不能归的遗憾;《出师表》中,诸葛亮在叙述自己身世时,用“③ ,④ ”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心性;欧阳修用“⑤ ,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感;苏轼用“但愿人长久,⑥ 。”来表达美好祝福与旷达乐观的态度;岑参用“⑦ ,雪上空留马行处”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四、诗歌鉴赏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②欲三更,苦雨终风③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④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⑤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③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④鲁叟乘桴:鲁叟指的是孔子,“乘桴”是说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之言。桴(fú):用来在水面浮行的木排或竹排,大的叫筏,小的叫桴。⑤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标题中的“酬”字本义是指“答谢”,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以诗为赠。
B.甲诗首联中“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C.乙诗颔联“天容海色本澄清”其实也是在自喻,虽然苏东坡被一贬再贬,终至海南岛,但他始终清白自守,不改其志。
D.乙诗颈联写诗人遇赦北归,回想自身遭遇,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5.两首诗都是作者仕途遭贬后遇赦返程时所作。从两首诗的尾联来看,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仲淹泛①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②,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妻子衣食,仅能自充。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及其卒也,羌酋③数百人,哭之如父,斋④三日而去。赠兵部尚书,谥⑤文正⑥。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丙】辽、夏使至,必问光⑦起居,敕⑧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光于物淡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⑨以终其身。及(光)葬,哭者如哭其私亲。归葬陕州,谥曰文正。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注:①泛:广。②质问:询问以正其是非。③羌酋:羌族首领。④斋:斋戒,旧指祭祀前整洁身心。⑤谥:授与,加封;尤指死后追封。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⑥文正:美谥的一种。⑦光: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⑧敕:告诫。⑨恶衣菲食:粗劣的衣食。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3)为执经讲解 执:
(4)斋三日而去 去: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光于物淡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
8.甲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9.范仲淹与司马光谥号都是“文正”,请根据你对甲、乙、丙三文的理解,简要概括原因。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各题。
材料一:①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在杭州圆满落幕。从融入青花瓷、牡丹等中国文化元素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礼服,到以南宋官窑花觚为灵感、由东阳木雕制作的“硕果累累”颁奖花束,再到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火炬“薪火”等,杭州亚运会处处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②作为一座古典与现代碰撞的多元化城市,杭州还别出心裁选用智能机器人吉祥物“忆江南”,其设计独具特色:灵感源自良渚古城遗址的“琮琮”,额头印着“神人兽面纹”,寓意不畏艰险、超越自我;代表京杭大运河的“宸宸”,头顶钱江潮,额头嵌以拱宸桥图案,象征乘风破浪、勇立潮头;戴着荷叶形头饰,以三潭印月为顶的“莲莲”,仿佛从西湖的烟柳画桥深处走来,代表万物互联、开放包容。这组承载着深厚底蕴和充满时代活力的机器人,展示出山水城市的自然特性和华夏儿女积极进取的精神气质。
③杭州亚组委在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和媒体村各设有一个文化屋,三个文化屋的主题分别是乐活、雅集和国风,提供文化展示、非遗活动、数字化体验等服务。亚组委将人工智能与传统模式相结合,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多维度的体验,让亚运会参与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④杭州亚运会将文化赋能贯穿亚运始终,处处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材料二:①秉承科技赋能,打造“智能亚运”“绿色亚运”的新思路,赛场内外广泛应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用科技赋能赛事筹备,不仅保障了赛事顺利举办,提高管理水平,还能助力践行绿色办赛的宗旨。
②绿电,是在生产电力的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的电力。2021年9月,全国首场绿电交易开启,浙江成交电量超3亿度。两年来,浙江省绿电成交电量迅速攀升。______________。亚运会场馆内氛围感十足的灯光所用的电能,原来是穿过旷野戈壁、跨越崇山峻岭,从大西北源源不断输送而来的绿电。而这背后则是特高压电网的科技保障。除了降低碳排放,碳抵消捐赠是实现亚运会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截至2023年8月,已有45家单位参与,合计捐赠106.8万吨;市民纷纷也通过绿色出行、循环利用等方式参与碳抵消,亚运会期间,超1亿人次通过手机支付宝参加“人人1千克助力亚运碳中和”活动。在杭州,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图:我国重大赛事场馆使用绿电比例统计图
材料三:①简约办赛的理念,体现在杭州亚运会场馆运维的方方面面。杭州亚运会竞赛场馆中,有12个是新建场馆,在设计阶段就对赛后利用进行了科学规划。杭州奥体中心国博壁球馆,由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原4D展厅临时改建而成,赛后可以快速拆卸,恢复原有展厅的功能;温州龙舟运动中心,赛后将打造成文旅运动综合体,向市民开放;绍兴柯桥羊山攀岩中心场馆,由废弃矿山开发建设而来,赛后将变身攀岩运动主题公园……
②不只是场馆,简约办赛的理念还延伸到赛场内外。亚运会开幕式采用了数字烟花呈现精彩;杭州的高架路上,园林绿化尽量减少鲜切花和一年生花卉植物的使用;亚运特许商品零售店内,低碳版的吉祥物减少非必要的纸盒外包装……
③简约办赛,并不意味着降低服务、舍弃精彩,相反,更能体现文明和谐的城市气质。不搞大拆大建,注重改造提升、空间重塑和再造,老街区涌动新活力。简约的亚运会,更显别样精彩。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组委将现代科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亚运会参与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B.绿电,是在生产电力的过程中产生完全没有二氧化碳排放的电力。
C.为实现亚运碳中和的目标,杭州亚运会不仅使用绿电降低碳排放,还鼓励单位和个人进行碳抵消捐赠。
D.绍兴柯桥羊山是将废弃矿山开发建设成攀岩中心场馆,赛后该场馆也将变身攀岩运动主题公园,为城市注入新活力。
11.结合材料二,根据“我国重大赛事场馆使用绿电比例统计图”在文段横线处补充合适的内容。
12.从上述三则材料看,本届杭州亚运会传递了怎样的理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凡人善举一诺千金
① “敬礼!”3月7日,伴着清脆响亮的口令,大同市新荣区青泽学校博文班的边其锐,将红领巾系到了入选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的葛向栋脖子上,掌声随之响起,这是该班学雷锋主题班会上的一幕。“葛老师奖学金”的发起者葛向栋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学生们讲起了雷锋精神。
②葛向栋,大同市新荣区破鲁堡乡八墩村人,是晋能控股地煤运销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他的父亲葛义是一名乡村教师,出生在八墩村的他,像一株青松一样将自己扎根在故乡的三尺讲台上,一扎就是四十多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不管有多难,都要帮助那些有困难并学习优秀的孩子完成学业。”父亲临终前的这句话开始了葛向栋十年如一日的捐赠“长跑”。
③现年57岁的葛向栋生活并不富裕,现在一家人还挤在大同市平城区一处老旧小区内,用的是20多年前已破旧的人造革沙发和别人置换下来的旧电视机。当年他一个月收入仅2000元,妻子没有固定工作,且有一双儿女要养,压力着实不小。
④退缩并不是葛向栋的选项,他发扬起钉钉子的精神,除本职工作外,闲暇时间,街边、洗车场、保安室都曾有过他劳作的身影。2016年,即奖学金设立的第四年,这是葛向栋记忆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企业效益差,收入锐减,别说捐赠,一家人吃饭都成了问题。”妻子因花粉过敏引发支气管炎,小女儿面临高考,恰好中考前的五月份正是奖学金发放的日子,沉甸甸的压力压在了这个个子不高的男人肩上。“放弃吧,别捐啦,家庭要紧。”有人这样劝他。
⑤ “不管再难,答应了父亲、答应了学生,我就要努力去做到。摆摊、洗车、巡夜,这些临时性的体力工作,别人不做的我都做,一个月少则六七百,多则一千多,有时候甚至没啥收入。”葛向栋笑着说,“当时更担心的是,要是筹不到钱怎么办?失信于人吗?那不行!”父亲的遗愿、学生渴切的眼神、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都成为葛向栋不断前行的动力,“一咬牙、一跺脚,也就坚持下来了。”葛向栋跟角处深深的皱纹成为那段日子无言的见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计划得以顺利进行,当学生们从我手中接过奖学金的时候,当学生们向我敬礼致意的时候,我感到特别自豪。”说到这里,这位年过半百的晋北汉子朴实地笑了笑。
⑥为实现父亲“捐资助学,爱乡兴教”的临终遗愿,2013年至2023年,葛向栋在家乡新荣区青泽学校设立以父亲名义命名的“葛老师奖学金”。一诺千金,诚实守信,10年出资20万元,每年如期捐赠2万元,资助奖励该校困难及优秀学子。截至目前,共383人次获得“葛老师奖学金”,仅2022年,就有55名学生获得该奖学金。
⑦“雷锋精神讲的就是奉献,讲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它永不过时。能入选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是我的荣耀。”葛向栋表示,将继续秉承雷锋钉钉子的精神,走好自己的路,在平凡中创造更多的不平凡,将父亲崇德向善、助人为乐的家风传下去。
为了弘扬雷锋精神,电视台计划拍一部关于“葛老师奖学金”的发起者葛向栋的记录片,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3.编剧认为文中画横线句子概括了葛向栋在实现父亲遗愿的第四年遇到的困难,采选出下列拍摄镜头。请结合本文内容,补充完整。
镜头一:企业效益差,收入锐减, 。
镜头二: ,需要用钱。
镜头三:小女儿面临高考,需要用钱。
镜头四: ,资金困难。
14.编剧在设计剧本时做了如下设计:
(1)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记叙顺序?试简要说明。
(2)文中运用了照应的写法,试从文中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15.主演为了演好角色,正在揣摩剧本。请赏析下面的句子,体会情感。
“当时更担心的是,要是筹不到钱怎么办?失信于人吗?那不行!”
16.记录片播出后,请你作为观众结合影片内容,谈谈新时代青年如何坚守诚信?
七、选择题
17.有同学想要将艾青三十年代的诗歌整理成一本诗集《土地的忧郁——艾青诗选》。下列不适合入选的一项是( )
A.《北方》B.《黎明》C.《我爱这土地》D.《光的赞歌》
八、名著阅读
18.阅读下面从名著中摘录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摘录一:鲁达又道:“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如何?”父子两个告道:“若是能勾得回乡去时,便是重生父母,再长爷娘。只是店主人家如何肯放?郑大官人须着落他要钱。”鲁提辖道:“这个不妨事,俺自有道理。”
摘录二:林冲道:“小二哥,你如何也在这里?”李小二便拜道:“自从得恩人救济,贪(jī)发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迤逦不想来到沧州,投托一个酒店里……因讨钱过来,遇见恩人。恩人不知为何事在这里?”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到此遇见。”
摘录三:老管营亲自与武松把盏,“义士如此英雄、谁不钦敬!愚男原在快活林中做些买卖,非为贪财好利,实是壮观孟州,增添豪杰气象。不期被蒋门神倚势豪强,公然夺了这个去处。非义士英雄,不能报仇雪恨。义士不弃愚男,满饮此杯,受愚男四拜,拜为长兄,以表恭敬之心。”
(1)上面摘录的文字分别选自《水浒传》中 、 、武松醉打蒋门神三个情节。
(2)请从人物特点或行为品质等方面,简要分析语段中所涉及人物的共同点。
九、作文
19.日常生活中,总有人说自己不快乐,不幸福。其实,幸福总是存在的,关键是你是否感觉到了它的存在。一天,我走在路上,看见一个盲人摔了一跤,走过去将他扶起来,将探路棒拾起放在他手里,他感慨地说了一句:“你真幸福呀,有一双能看见一切的眼睛。”就这样一句话,让我摒弃了所有曾经有过的不愉悦、不幸福的感觉。
请围绕“幸福”这一话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
要求:①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省”的理解与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
要求:①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通知亲爱的同学们: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大家的审美情趣,进一步运用、学习、感知诗歌之美,文学社将于本周五14:00在学校报告厅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欢迎大家莅临观看,让我们一起感受诗歌中的艺术魅力!
学校文学社
2023年12月12日
参考答案:
1.(1) 蕴 yè 漫
(2)源远流长
(3)A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底蕴(yùn):事情的详细内容或内情;
摇曳(yè):轻轻地摆荡, 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也指优游自得的样子;
漫游(màn):任意游乐,随意游玩。
(2)本题考查词语的选用。
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结合“华夏_______(源远流长/源源不断)的经典诗文,是文化天空中摇曳的繁星”分析,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华夏的经典诗文历史悠久,故应选填“源远流长”。
(3)本题考查分析复句类型。
结合画线句“它不仅是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也是秋日的硕果,弥漫着丰收的气息”分析,“⋯⋯也是⋯⋯”表示并列关系,故画线句是属于并列复句。
故选A。
2.(1) 莅临 前来
(2)“亲爱的同学们”应顶格写
(3)应将“运用”调到“感知”后面(或将“运用”与“学习、感知”互换位置)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语句“欢迎大家莅临观看”中,“莅临”一词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此处用来描写同学们,使用对象不恰当,可改为“前来”。
(2)本题考核擦通知的格式。通知是上级要求下级或个人参加某一会议或者做某件事情时使用的一种文体。由标题、称呼、正文、落款几部分组成。通知的内容要写得明白、具体。在格式上,标题应居中,称呼需定格,通知不需要致敬语;通知的结尾应当是署名在上,日期在下。
根据通知的格式要求可知,称呼“亲爱的同学们”应顶格写,正文部分应提行空两格开始写。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画线句中“运用、学习、感知”语序不当,应是先感知,再学习,再运用,故应将“运用”调到“感知”后面(或将“运用”与“学习、感知”互换位置)。
3. 了却君王天下事 浊酒一杯家万里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醉翁之意不在酒 千里共婵娟 山回路转不见君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浊、苟、诸侯、婵娟”等字词的书写。
4.B 5.都抒发了诗人遭遇人生逆境仍能保持乐观、豁达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解析】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B.“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表述有误,这首诗首联是刘禹锡自述经历,所以首联中“二十三年”指刘禹锡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
故选B。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考查两首诗歌抒发的相同的思想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尾联意为: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被贬的愤懑,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坚韧不拔的意志,对生活与未来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尾联意为: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回顾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所以共同的思想感情可概括为都抒发了诗人遭遇人生逆境仍能保持乐观、豁达的情感。
6. 探求 朝廷 拿、拿着 离开 7.(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司马光对物质淡泊无所喜好,而对学问没有什么不精通的。 8.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9.(1)学问极高;生活清廉;获得百姓的爱戴。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思。求:探求、寻找。
(2)句意:当身居高位在朝廷做官时,应该忧虑百姓的疾苦。庙堂:朝廷。
(3)句意:我拿着经书为他们讲解。执:拿着、持有。
(4)句意:在进行了三天的斋戒之后,他离开了。去:离开。
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字词: 以:因为,由于。 物:外界的事物或环境。 喜:欢喜,高兴。 己:自身的情况或遭遇。 悲:悲伤,忧愁。
(2)重点字词:光:指司马光。于:对于,关于。物:世间的各种事物或财富。淡然:淡泊。无所好:没有什么特别喜好的。学:学问。无所不通:没有什么不精通的。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范仲淹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政治情怀。他忧国忧民,始终将天下大事、百姓疾苦放在心上,先于天下人忧虑,后于天下人享受安乐。这种精神境界表现了范仲淹的高尚品质和远大抱负,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重要体现。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精神,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家繁荣富强具有重要意义。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1)根据乙文“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可知,范仲淹学识渊博,精通六经,尤其擅长《易经》,且乐于为学者解答疑惑,传授知识。根据丙文“光于物淡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可知,司马光在学问上同样造诣深厚,无所不晓,具有极高的学术成就。
(2)根据乙文“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可知,范仲淹为官清廉,家中生活简朴,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根据丙文“恶衣菲食以终其身”可知,司马光生活朴素,不追求奢华,一生都保持着清廉的作风。
(3)根据乙文“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可知,范仲淹在任期间深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如丧考妣,表达了深厚的哀悼之情。根据丙文“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可知,司马光同样得到了百姓的深厚感情,他去世时百姓的悲痛之情如同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一般。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范仲淹博通《六经》,精于《易经》,当时学习的人大多向他提出疑问,(他)拿着经书给他们讲解,没有疲倦的时候。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充饥、御寒而已。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老实,所至之处都对百姓有很大的恩惠。等到他死时,数百位羌族部族的首领,都像失去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后来授予兵部尚书,死后追赠谥号“文正”。
(丙)
辽国和西夏的使者来了,一定打听司马光的起居和身体状况。而且他们的君主命令边境官史:“中国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了,不要轻率生事,发生边境纠纷。”司马光对物质淡泊无所喜好,而对学问没有什么不精通的。他在洛阳有田地三顷,妻子死后,他卖掉土地作为丧葬的费用,一生生活简朴。等到司马光逝去安葬的时候,痛苦的人就好像死去了亲人一样。被安葬在陕州,死后追赠谥号“文正”。
10.B 11.2008——2023年重大赛事场馆使用绿电比例显著提高(或2023年杭州亚运会场馆实现100%使用绿电)。(意思对即可) 12.文化赋能(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科技赋能,打造“智能亚运”“绿色亚运”(或用科技赋能赛事筹备,提高管理水平,并助力绿色办赛的宗旨);简约办赛,体现文明和谐的城市气质。
【解析】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 “产生完全没有二氧化碳排放的电力”理解不正确。根据材料二第②段“绿电,是在生产电力的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的电力”可知,绿电,是在生产电力的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的电力。
故选B。
1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结合材料二的“我国重大赛事场馆使用绿电比例统计图”可知,三届运动会使用绿电比例,2008——2023年场馆使用绿电比例显著提高;2023年杭州亚运会场馆,实现了100%使用绿电;据此补写句子“2008——2023年重大赛事场馆使用绿电比例显著提高(或2023年杭州亚运会场馆实现100%使用绿电)”。
12.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一第①段“杭州亚运会处处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第④段“杭州亚运会将文化赋能贯穿亚运始终,处处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可概括为:文化赋能;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合材料二第①段“秉承科技赋能,打造‘智能亚运’‘绿色亚运’的新思路”“用科技赋能赛事筹备,不仅保障了赛事顺利举办,提高管理水平,还能助力践行绿色办赛的宗旨”可概括为:科技赋能,打造“智能亚运”“绿色亚运”;或:用科技赋能赛事筹备,提高管理水平,并助力绿色办赛的宗旨;
结合材料三第①段“简约办赛的理念,体现在杭州亚运会场馆运维的方方面面”,第③段“更能体现文明和谐的城市气质”可概括为:简约办赛,体现文明和谐的城市气质。
13. 吃饭困难 妻子因花粉过敏引发支气管炎 中考前发放奖学金 14.(1)倒叙,文章一开始就写了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青泽学校博文班的一名同学给入选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的葛向栋系红领巾的事,引出葛向栋信守承诺、克服困难实现父亲遗愿的事。
(2)示例:父亲临终前说的“不管有多难,都要帮助那些有困难并学习优秀的孩子完成学业”和下文的葛向栋“实现父亲‘捐资助学、爱乡兴教’的临终遗愿”相照应,使得文章情节更为完整,结构更为严谨。(意思对即可) 15.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葛向栋在实现父亲遗愿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坚定,赞颂了他一诺千金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16.无唯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空:结合第④段“2016年,即奖学金设立的第四年,这是葛向栋记忆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企业效益差,收入锐减,别说捐赠,一家人吃饭都成了问题’”可知,企业效益差,收入锐减,吃饭困难;
第二空:结合第④段“妻子因花粉过敏引发支气管炎”可知,妻子因花粉过敏引发支气管炎,需要用钱;
第三空:结合第④段“恰好中考前的五月份正是奖学金发放的日子,沉甸甸的压力压在了这个个子不高的男人肩上”可知,中考前发放奖学金,资金困难。据此概括填空。
14.(1)本题考查记叙顺序。
结合第①段“‘敬礼!’3月7日,伴着清脆响亮的口令,大同市新荣区青泽学校博文班的边其锐,将红领巾系到了入选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的葛向栋脖子上,掌声随之响起,这是该班学雷锋主题班会上的一幕。‘葛老师奖学金’的发起者葛向栋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学生们讲起了雷锋精神”分析,文章一开始就写了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青泽学校博文班的一名同学给入选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的葛向栋系红领巾的事,引出下文葛向栋信守承诺、克服困难实现父亲遗愿的事。这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展表达,这样的记叙顺序叫倒叙。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照应是配合,对照呼应。照应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加有力,感情更加强烈。
结合第②段“‘不管有多难,都要帮助那些有困难并学习优秀的孩子完成学业。’父亲临终前的这句话开始了葛向栋十年如一日的捐赠‘长跑’”,第⑥段“为实现父亲‘捐资助学,爱乡兴教’的临终遗愿,2013年至2023年,葛向栋在家乡新荣区青泽学校设立以父亲名义命名的‘葛老师奖学金’”可知,这两部分内容相互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结合第①段“‘葛老师奖学金’的发起者葛向栋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学生们讲起了雷锋精神”,第⑦段“‘雷锋精神讲的就是奉献,讲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它永不过时。能入选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是我的荣耀。’葛向栋表示,将继续秉承雷锋钉钉子的精神,走好自己的路”可知,首段和结尾段的“雷锋精神”相互照应,突出了葛向栋的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文章结构严谨。
15.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结合“当时更担心的是,要是筹不到钱怎么办?失信于人吗?那不行!”分析,这一句话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结合第⑤段“‘不管再难,答应了父亲、答应了学生,我就要努力去做到。摆摊、洗车、巡夜,这些临时性的体力工作,别人不做的我都做,一个月少则六七百,多则一千多,有时候甚至没啥收入’葛向栋笑着说”可知,这一句话是葛向栋在实现父亲遗愿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困难时的想法,突出强调了葛向栋在极端困难时也一定不能失信于人的坚定想法,赞颂了他信守承诺,言出必行的精神。
16.本题考查阅读看法。只要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坚守诚信”表达看法即可。
示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在与人交往、为人处事时,要讲究诚信。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优良品格。对别人许下了诺言,就要忠实的履行承诺。
17.D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根据题目要求可知,本题应该选出不适合入选《土地的忧郁——艾青诗选》的一项。这个选集明确指定了时间和主题——“三十年代的诗歌”和“土地的忧郁”。“土地的忧郁”,暗示了诗集包含对祖国情感的深沉表达,尤其是忧郁的情感,表达其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苦难的同情和关怀。
《北方》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2月创作的一首新诗。此诗中,诗人既悲叹北方的贫瘠落后以及战争给北方民众带来的苦难,又讴歌北国民众自古具有的不屈的生存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全诗多用意象抒情写意,勾勒出一幅幅富动感的北国乡土画面,形象生动,准确传神。此诗是典型的自由体诗,遵循语言和情感的自然节奏,不受外在格律限制,具有散文美,风格凝重深沉。
《黎明》是艾青在抗战时期创作的一首诗歌。诗中描绘了黎明的景象,并通过黎明与黑暗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光明和希望的渴望,以及对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这首诗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神,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是艾青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歌。这首诗中,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即使喉咙嘶哑也要歌唱,表现了其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眷恋。诗中的“土地”象征了祖国,而“鸟”则是诗人的化身,表达了诗人愿意为祖国献身的决心。这首诗情感真挚、朴素而动人,体现了民族生命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光的赞歌》是艾青于1978年创作的一首长诗。这首诗以歌颂光明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在诗中,艾青用光的形象来象征真理、正义和希望,赞美了光的力量和伟大。同时,他也通过描绘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光的形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首诗充满了激情和力量,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鼓舞。
故选D。
18.(1) 鲁提辖(鲁达)拳打镇关西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刺配沧州)
(2)示例一:鲁达、林冲、武松都是义士,面对不平之事都能出手相助,是充满正义感的英雄人物。
示例二:金氏父女、李小二、老管营父子都懂得知恩图报,在恩人有难时及时出手相助,都是善良纯朴的人。(能根据名著内容分析概括,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故事情节。本题要求从所给的三个摘录文字中识别出它们分别出自《水浒传》中的哪三个情节。每个摘录都包含了人物对话和情节描述,需要考生根据这些线索来回忆或识别出对应的情节。
第一空:摘录一中的“鲁达”即鲁智深,“洒家”是鲁智深的自称,情节描述了他给一对父子盘缠,并表示有办法让他们回乡。这一描述符合《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后,资助金氏父女的故事情节。
第二空:摘录二中的“林冲”和“李小二”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林冲因得罪高太尉而被陷害,情节描述了他在沧州遇到李小二的情景。这一描述对应了《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首先,这三位人物都展现出了强烈的正义感和无畏的勇气。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是为了救助被欺压的金氏父女,他的行为彰显了正义和勇气;林冲在风雪山神庙中,面对追杀和困境,不仅保护了自己,还为民除害,体现了他的正义感和勇气;武松醉打蒋门神,则是为了维护百姓的权益,他的行为同样充满了正义和勇气。其次,这三位人物都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鲁智深在面对恶霸时,不屈不挠,坚决维护正义;林冲在遭受陷害和追杀时,依然保持冷静和坚定,最终成功逃脱;武松在面对蒋门神等恶势力时,毫不退缩,最终将其打败。他们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这三位人物都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他们不仅关注个人的利益,更关注社会的公正和人民的福祉。他们的行为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使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英名。
综上所述,鲁智深、林冲和武松这三位人物在正义感、勇气、坚韧不拔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等方面具有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使他们在《水浒传》这部文学作品中成为了不朽的英雄形象,深受人们的敬仰和传颂。
19.例文:
幸福就在身边
对于旅人来说,一杯水,一碗饭就是幸福;对于学生来说,好成绩就是幸福;对于工作者来说,劳动成果就是幸福;对于我来说,什么是幸福呢?自从发生了一件事情之后,我就明白了我的幸福是什么了。
那天,雨神在天宫忘记关上水龙头了,恰好赶上我没有带雨伞,我浊气上升,浑气下降,就狂奔回家。不巧,踩到地上被雨打滑的一口痰上,我一下摔得人仰马翻,小腿骨好像被千斤巨石压着,痛得动不了。坐在地上一会儿,浑身上下湿透的我,只得咬着牙,用手撑在地上站起来,一步一拐地回家。
小腿腓骨骨折,这是医生说的不严重。但是对于父母而言,这是一件相当严重的大事了!原本祥和的家,像平静的湖面被扔进了一块小石头一样,激起层层涟漪。
妈妈负责我的营养工作。一大锅牛奶般的棒子骨汤,是需要用文火熬一两个小时的,妈妈时刻守在炉子旁熬好汤后,还要喂我,好像我是三岁小孩似的。她小心翼翼地端着碗,舀了一勺汤,嘟起嘴吹几下,然后在勺边抿一下,才慢慢地送到我的嘴里。舀一大锅汤,她这样的动作要重复上百次。我注视着妈妈那被蒸汽烘红的脸蛋,以及头发中夹杂着几根银丝,口中的汤变得甜甜的,觉得这就是幸福的味道。
营养以外,锻炼才能让人恢复更快。一向晚起的爸爸破天荒地天天早起帮我做腿部运动,边做还边打呵欠。而每一次帮我运动后,都满身大汗,似乎比我还累。我笑了,心中好像有一股暖流,幸福的暖流。
家庭,让人感觉多么温暖。举手投足之间,是爱的横溢;言语说教之中,是疼的表现,手起掌落之隙,是幸福的暖风在回荡。
那次骨折,连医生都惊叹我的恢复能力。我想可能是家的力量所创造的奇迹吧,不,一定是这样的!想着,想着,我的心潮澎湃,热泪夺眶而出。
幸福就是现在,幸福就在身边。这,就是幸福!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或指生活、境遇等称心如意。幸福不是虚无缥缈的,幸福没有远在天边,其实,幸福在你的生活中俯拾皆是。一声赞许,一次欢聚,一句问候……这其中也许都会让人感受到幸福。幸福是可感知的,是离我们很近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因此这篇文章要写的应是生活中平凡的事情,而这些平凡中的事情可以让人感受到幸福。
第二,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记叙文。幸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感受:它可能是冬日里父母为你端上的那一杯牛奶,也可能是考试失利时老师向你投来的那一束鼓励的目光;它可能是睡熟后你嘴角的那一抹微笑,也可能是收获时农民脸上的那滴滴汗水……这些都是“身边”的“幸福”,都可入题。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如果写一件事,就要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果写几件事,可采用小题目或者分镜头的形式,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0.例文:
自省的力量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反省自己在这一天中对待人与事是否得体,收获了什么,然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来更好地完善自己。所以说:自省能够使我们更加认清人和事物。
遇到事情要不断反省。宋代的沈括读过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后对此诗谈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诗人也有自相矛盾的呀!”但他又一直在反省自己是否因为读书不细,经验太少令自己误会了。直到他有一次到山上考察,明白诗中的景象是海拔的不同所导致。沈括一方面对白居易的诗提出质疑,另一方面反省自己是否学识浅薄,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对待事情能够自省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不能自省就无法发现缺点。在古希腊神话里,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类,当初他造人的时候,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挂了两个装着缺点的口袋,一只在胸前,一只在背后。人们总是习惯把自己的缺点藏在背后的那只口袋,不易被别人发现,也容易被自己忽视。我们喜欢隐藏自己的缺点而去挖掘别人的缺点,这样不仅不能够自省,还会因为无法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处处碰壁。要想改正错误,第一步就是自省,通过自省来发现不足,加以改正。
自省能使人更加充实。著名主持人莱斯布朗曾因为工作枯燥无味多次想提出辞职。一次发现使他重新爱上了这份工作,每次节目直播前的十秒准备时间,他想:何不利用这些时间做些事情呢?从那以后他开始反省这一天的经历,利用这短暂的十秒钟创造出了长久的属于他的未来。
自省如同在空中牵引风筝的那根线,它能使自己不因外物而迷失方向,在悬崖边勒马。对于青少年来说,人生的路还很长,反省自己十分必要。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告诉我们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见”可以是生活中的“见”,也可以是通过某种媒介的“见”;“贤”指德才兼备的人,也可以是大自然中一切具有美好品质,并给自己启示和感悟的物;“不贤”指德才有所不足的人或物或景。“思齐”“自省”,要写出自己的主观意向,指由此摒弃了某种不足,养成了某种美德,升华了思想,获得了智慧,开阔了心胸,获得了不断追求的动力等。可立意为,“贤”或“不贤”对我们的启发,促使我们反省,对我们精神境界的提升的影响。
第二、选材构思。首先,见什么“贤”或“不贤”?对象可以为是否具有爱国精神的历史人物,可以为是否心胸宽广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可以为是否具备各种美德、优秀品质的普通人,还可以为是否拥有美好品质的大自然中的物或景……其次,我们为什么要“自省”?要写出他们的“贤”或“不贤”,即他们的精神、品格、人生态度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自省”的内容,也就是这篇作文的内容。这样,思路就打开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名句名篇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选择题,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名句名篇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选择题,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4,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对两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