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的宝贵财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眸往事:鲁迅不愿意看到东京“清国留学生”宛如小姑娘发髻一般油光可鉴的辫子,便来到了仙台的课堂;听着藤野先生那缓慢而又②的讲解,更增进了他学医的信心;想着那封(nì)①名信的内容和看“电影”时的喝彩声打碎了鲁迅的学医救国梦,对祖国怀有炽热情怀的他毅然拿起笔同反动势力进行着毫不妥协的斗争。
1. 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cì 腻B. chì 匿C. zì 溺D. zhì 逆
2. 填入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
A. 活灵活现B. 惟妙惟肖C. 抑扬顿挫D. 栩栩如生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炽热:chì rè,非常热。
匿名信:nì míng xìn,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的信。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传神,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
B.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
C.抑扬顿挫: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
D.栩栩如生: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结合“听着藤野先生那缓慢而又……的讲解”的内容和语境可知,此处指的是“讲课的声音”,应使用“抑扬顿挫”;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匾额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经久不凋的奇葩之一。美的匾额既起到了弘扬正气的作用,同时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林则徐在书斋里悬有“剑怒”的匾额,自警处世要冷静慎重。郑板桥的悬匾则有两块,一是“难得糊涂”,一是“吃亏是福”,他自警的含义有独到之处,可见机智的品。______,反而弄巧成拙,令百姓贻笑大方。依仗慈禧权势、大发横财的李鸿章居然也在大堂上悬挂“清正廉明”大匾。李鸿章悬匾不过几天,就有爱国群众在李氏祠堂大门写下对联相配( )“市屋千幢皆姓李,良田万顷属中堂”,与那被奉若神明的金字匾额构成强烈反差。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匾额是民族文化经久不凋的宝库中一朵奇葩之一。
B. 匾额是一朵经久不凋的民族文化宝库中奇葩之一。
C. 匾额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经久不凋的奇葩。
D. 匾额是一朵经久不凋的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
4. 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一项是( )
A. :B. ,C. ;D. 。
5.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此名不符实的匾额不仅不能增辉生色。
B. 因为不符实的匾额不仅不能增辉生色。
C. 但名不符实的匾额不仅不能增辉生色。
D. 总之名不符实的匾额不仅不能增辉生色。
【答案】3 C 4. A 5. C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画波浪线的句子“一朵……之一”语义重复,可删去“之一”。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市屋千幢皆姓李,良田万顷属中堂”是前面对联的内容,应用冒号,表示提示下文。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
结合横线处后文“反而弄巧成拙”分析,语意发生了转折,所以,应用“但名不符实的匾额不仅不能增辉生色”。故选C。
6. 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楠楠对艳艳说:“我从小琪那儿借的《红星照耀中国》还没有看完,麻烦你代我感谢并告诉她不要着急,我会抓紧看,后天一定还给她。”第二天,艳艳见到了小琪,对小琪说:
A. 喂,你别向楠楠催得这么急,楠楠说了,后天看完你借她的《红星照耀中国》一定还给你,知道吗?
B. 小琪,楠楠让我代她感谢你,并告诉你,叫你不要着急,她会抓紧看完从你这儿借的《红星照耀中国》,明天一定还你。
C. 小琪,楠楠让我首先感谢你,然后告诉你要与人为善,别这么小气,她看完《红星照耀中国》一定还给你!
D. 小琪,楠楠让我告诉你,叫你别着急,她会抓紧看完从你这儿借的《红星照耀中国》,后天一定还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A.语言不得体,不够礼貌,遗漏要点“感谢”,改变事实“第二天”;
C.“告诉你要与人为善,别这么小气”转述改变事实,遗漏时间“第二天”;
D.遗漏要点“感谢”,改变事实“第二天”;
故选B。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
(一)(每小题2分,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①
[宋]潘大临
西山②连虎穴,赤壁③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④,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释】①此诗写于苏轼被贬时期。潘大临,秀才出身,并未得中进士,与苏轼亦师亦友,往来密切,目睹了苏轼仕途的坎坷。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赤壁:即赤鼻矶,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江边。④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和事。
B. 颈联中的“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退”字形象地表现了鸿鸟在天空中飞行时的状态。
C. 整首诗意境开阔,笔力雄健,工整凝练,诗味隽永,与杜甫的诗歌风格类似。
D. 尾联先是直抒胸臆,而后又实写诗人烟雨归船的画面,转换自然,宛如天成。
8. 诗人善于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如“赤壁”这一意象表达对古贤的缅怀、景仰之情,“鱼竿客”这一意象表达了______。
【答案】7. D 8. 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心。(意对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D.“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意思是:最羡慕江边的渔者,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驾船归来。所以“实写诗人烟雨归船的画面”有误。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诗人情感。诗的前两联写诗人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了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和事,表达了诗人对古贤的缅怀和景仰之情。诗的后两联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想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美渔竿客”,抒发了诗人的一种归隐之心。
(二)(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威继光①,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②。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③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④,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⑤,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⑥,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⑦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⑧,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⑨。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释】①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②卫指挥佥事:官名。③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④剽悍:矫捷勇猛。⑤薮泽:湖泽。⑥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⑦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⑧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⑨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9.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通( ) (2)过( ) (3)屡( )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2)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11. “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答案】9. ①. 通晓 ②. 超过 ③. 多次、屡次
10. (1)(戚继光)请求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因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2)戚继光带兵号令严明,赏罚必行,作战时士兵没有不听命的。
11. 戚家军闻名天下的原因:(1)军队训练严格;(2)根据地形摆阵法;(3)武器装备精良等(意对即可)。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1)“通经史大义”句意:通晓儒家经史大义。通:通晓;
(2)“(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句意:戚继光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多次摧毁强倭,其名气更在俞大猷之上。过:超过;
(3)“屡摧大寇”句意:屡次击败重要的倭寇。屡:多次,屡次。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倒装句要在翻译时,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译文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句通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兵,兵器;由是,因此,从此;一军,一支军队;精,精锐;教以击刺法,又是状语后置,以击刺法教;同时,本句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补上。
(2)重点词语: 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屡:多次,屡次;名:名气。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三段“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分析,戚继光带兵号令严明,赏罚必行,作战时士兵没有不听命的,可见军队训练严格;
结合第二段“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分析,他按照地形制成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可见根据地形摆阵法,武器装备精良。
【点睛】参考译文:
戚继光,字元敬,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家庭贫寒,喜好读书,通晓儒家经史大义。
戚继光到浙江时,发现卫所的军队不练习作战,而金华、义乌的民众向来矫健勇猛,于是请求招募三千人,教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因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良。又因为南方沼泽湖泊很多,不利于骑马追逐,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戚家军”驰名天下。
戚继光带兵号令严明,赏罚必行,作战时士兵没有不听命的。(戚继光)与俞大猷都是名将,(他)在操守方面不如俞大猷,但比俞大猷果敢刚毅。俞大猷是老将,处事讲求稳重,戚继光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屡次击败重要的倭寇,名声更在俞大猷之上。
戚继光经历南北征战,各处都名声显著,在南方的战功特别大,在北方则专心致力于防守。他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论军事的人都遵从运用。
(三)默写。(6分)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崔颢在《黄鹤楼》中用对偶手法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
(3)《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表现无奈、惋惜与欣慰交织,又深含理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角声满天秋色里 ②. 塞上燕脂凝夜紫 ③. 晴川历历汉阳树 ④. 芳草萋萋鹦鹉洲 ⑤. 无可奈何花落去 ⑥. 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燕、紫、晴、萋、鹦鹉、洲、燕。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30分)
(一)(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梦
①本报北京3月2日电(记者齐芳)2日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正按计划开展舱外载荷保温、高精度时频柜和超冷原子柜真空保持、有效载荷在轨测试等50余项任务。其中,2月16日,梦天舱燃烧科学柜成功实施首次在轨点火实验——此次点火实验采用甲烷作为燃料,先后两次点火共持续约30秒,高速相机下传的实验画面清晰展现了甲烷预混火焰(内圆锥状火焰)受扩散火焰包围的形貌。
②燃烧柜科学实验系统主任设计师、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郑会龙研究员介绍,实验前,在地面科研人员的协同下,航天员将点火头安装在气体实验插件中,并将气体实验插件安装至燃烧科学实验柜的燃烧室中。之后燃烧科学实验柜自动完成燃烧环境气体配置、燃料气你喷出、点火头加热点火、参数采集与光学诊断、循环过滤及排废气等系列动作。“此次点火成功,验证了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系统功能的完备性以及整体实验流程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为后续空间科学燃烧实验项目打下良好基础。”
③燃烧科学实验责任科学家、清华大学副教授刘有晟介绍,这种火焰结构具有典型的甲烷预混火焰特征,由于不受浮力的影响,外部的扩散火焰与地面相同实验结果相比更为短而圆。“微重力提供了地面无法模拟的条件,能够排除浮力对流,抑制颗粒或液滴沉降,微重力燃烧实验能为燃烧理论和模型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④据悉,微重力燃烧科学规划了包含79项实验目标在内的10个研究计划,预计将在2023年底之前完成40次以上的在轨燃烧实验,包括近极限火焰动力学、火焰合成纳米材料、火焰碳烟生成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相关的科学实验,揭示流体与反应动力学在理想流场条件的交互作用结果,为我国微重力燃烧领域取得第一批空间站实验数据,服务于地面和空天燃烧应用装置和材料合成相关的理论发展。
⑤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空间应用系统梦天实验舱总体主任设计师贺宇峰介绍,随天舟六号任务,空间应用系统还将上行微重力流体与燃烧、空间材料、空间辐射生物学等领域方向的实验项目,将在梦天舱内科学实验柜和舱外暴露平台持续开展相关实验。
(2023年03月03日《光明日报》)
1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梦天舱燃烧科学柜成功实施首次在轨点火实验——此次点火实验采用甲烷作为燃料,先后两次点火共持续约30秒。
B. 由于不受浮力的影响,外部的扩散火焰与地面相同实验结果相比更为短而圆。
C. 微重力提供了地面无法模拟的条件,能够排除浮力对流,抑制颗粒或液滴沉降,微重力燃烧实验能为燃烧理论和模型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D. 微重力燃烧科学规划了包含79项实验目标在内的10个研究计划,预计将在2023年底之前完成40次的在轨燃烧实验。
14.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这则新闻标题的是( )
A.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正按计划开展任务
B. 梦天舱燃烧科学柜首次“点火”成功
C. 空间应用系统梦天实验舱
D. 微重力燃烧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15. 文中的第④段为何要细说“微重力燃烧科学”的相关实验规划?此段可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13. D 14. B
15. (3)示例:不可以删去。①梦天舱燃烧科学柜“点火”成功,验证了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系统功能的完备性以及整体实验流程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为后续空间科学燃烧实验项目打下良好基础。这是微重力燃烧科学所规划的系列的一部分。②梦天舱燃烧科学柜“点火”成功,可视为“微重力燃烧科学”系列实验的开端,因此需要该段落的进一步阐述来说明梦天舱燃烧科学柜的后续实验工作。
【解析】
【13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
D.“完成40次的在轨燃烧实验”有误,结合第④段中“据悉,微重力燃烧科学规划了包含79项实验目标在内的10个研究计划,预计将在2023年底之前完成40次以上的在轨燃烧实验”的内容可知,应为“完成40次以上的在轨燃烧实验”。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标题。结合导语段“2月16日,梦天舱燃烧科学柜成功实施首次在轨点火实验——此次点火实验采用甲烷作为燃料,先后两次点火共持续约30秒,高速相机下传的实验画面清晰展现了甲烷预混火焰(内圆锥状火焰)受扩散火焰包围的形貌”可拟写为:梦天舱燃烧科学柜首次“点火”成功。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和作用分析。
结合第④段中“据悉,微重力燃烧科学规划了包含79项实验目标在内的10个研究计划,预计将在2023年底之前完成40次以上的在轨燃烧实验”的内容,联系第②段中“此次点火成功,验证了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系统功能的完备性以及整体实验流程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为后续空间科学燃烧实验项目打下良好基础”的内容可知,梦天舱燃烧科学柜“点火”成功,验证了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系统功能的完备性以及整体实验流程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为后续空间科学燃烧实验项目打下良好基础。这是微重力燃烧科学所规划的系列的一部分;
结合第④段中“据悉,微重力燃烧科学规划了包含79项实验目标在内的10个研究计划,预计将在2023年底之前完成40次以上的在轨燃烧实验,包括近极限火焰动力学、火焰合成纳米材料、火焰碳烟生成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相关的科学实验,揭示流体与反应动力学在理想流场条件的交互作用结果,为我国微重力燃烧领域取得第一批空间站实验数据,服务于地面和空天燃烧应用装置和材料合成相关的理论发展”的内容可知,“微重力燃烧科学”系列实验的开端即梦天舱燃烧科学柜“点火”成功,因此需要该段落的进一步阐述来说明梦天舱燃烧科学柜的后续实验工作;所以不能删去。
(二)(每小题3分,共6分)
阅读毛宁的《梦回繁华》(节选),完成小题。
梦回繁华
毛宁
①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幅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②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③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轴胪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16. 下面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加点字“相传”是长期以来互相传说的意思,用在此处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 第③段使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体内容。
C.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也是北宋时期的经济写照。
D. 文中“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床上卸下沉重的粮包”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船工卸粮包。
17. 下列有关选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 第③段主要采用了摹状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C.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这句形象地写出春天乍暖还寒时候优美的田园风光,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D. 选段的说明语言大多生动形象,使说明对象形象有韵味。
【答案】16. B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B.根据③段中的“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可知,本段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A.有误。第②段“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主要运用了列数据、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故选A。
(三)(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归来那一天
明前茶
①在我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父亲是做天文望远镜的工程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科院下属的国家级天文台中,不少观测星系的望远镜就是他设计的。设计组装好的望远镜,小心翼翼地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父亲需要前往调试,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通常,他这一出差就会有一个月左右。
②为了避免城市的灯光干扰,各地的天文台都安设在市郊的高山上,生活并不方便,父亲去调试望远镜,业余时间会跟当地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一起种山芋、种蔬菜、种西瓜,用以改善生活。他可能是吃不到这些蔬果的人,但那年头的人都讲奉献,调试好精密度极高的望远镜,就能开启天文台的观测圆顶,观察浩瀚星空,研究宇宙的演变与奥秘,这是让人无比满足的事情,所以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毫无怨言。因为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后正值临潼的石榴丰收,父亲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每一个都比幼儿的脑袋还大。那是物流极不方便的时代,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贩教给他的方法。在石榴果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石榴外皮上轻划了一圈,用力掰开。里面的石榴子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来吃石榴。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甜蜜还有些许酸爽。我终于明白了书上说的“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繁密的石榴籽,是在怎样的大地上孕育,才能够散发出如此不俗的滋味?这是陕西大地的结晶。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一看完全与南方黏腻、湿润的气候不一样的土地。
④父亲从新疆天文台归来那天,居然用一个大纸箱,带回了几枝新疆的棉花,一朵一朵长在棉枝上的真正的棉花!原来,父亲被新疆浩瀚无边的丰收棉田震撼了,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与棉农换了几枝棉花。父亲笑着说:“我要让女儿看一看,真正长在棉枝上的棉花是什么样子。”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反复刷洗,将乘坐了56个小时火车从新疆赶来的干燥棉枝插入坛子。我从掉落的小棉枝中扯出柔软棉花来,摸着里面坚硬的棉籽儿,那一刻,我似乎真的看见了一望无垠雪白的棉田。
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了,他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只厚棉帽,这点棉花都不够,要不要多送他一点?父亲笑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他要让两个女儿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的。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反复刷洗,接着,父亲将这干燥的棉枝插入罐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掉落的小棉枝子,父亲让我亲手从中扯出棉花来,摸摸里面的棉籽儿,他说:“在新疆,每一地有上万亩这样的棉花。那里的棉花质量之好,做一床棉胎,可以用20年都不会扁塌。”
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前去调试望远镜,我已经上高三。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长差,但是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台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它装成了,我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说,等归来时,他会给我们惊喜。
⑦父亲去了40天回来时,带着从花卉市场批发的一箱子白玫瑰花。我们都吃了一惊,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给母亲买花。家里没有这么多花瓶,母亲不仅动员了没有赶得及扔掉的白醋瓶,腌腊八蒜的坛子,还抱着余下的玫瑰,四处去送邻居。令人疑惑的是,在一大捆白玫瑰花的上面,父亲还放上了一把蔫掉的硕大花苞,也是洁白的。看上去已经凋谢的花,他为什么还要带回来?父亲说你们不懂这就是成语“昙花一现”中的昙花呀!昙花是仙人掌科的植物,都在半夜11点以后开花,两三个小时后,这些花朵都凋谢了,必须从花枝上掰下来,否则下一波花朵就没有力量盛放。昆明人喜欢用昙花做甜汤,父亲买了八朵昙花,想让我们尝一尝昙花汤的味道。
⑧他将昙花的花芎轻轻去掉,将那些柔弱无骨的花瓣,用清水反复冲洗。红枣莲子等配料熬够了40分钟后,起锅前加入昙花的花瓣。昙花的花鲜,口感又滑又嫩,让我仿佛闻到远方云贵高原上飘来的清香。父亲的背包里,还带着昙花的小苗。花农对他说,昙花其实很好养,只是栽种后需要三四年才会开花。你要学会耐心等待。
⑨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的最大喜悦,不仅是望远镜的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考上大学的奖赏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父亲跟着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习并磨制的。满月时,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
⑩我记得,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过,女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别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我们是一颗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脱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颗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节)
18.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父亲三次出差归来的“浪漫”之举。
19. 人物是文章的精神所在。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20. 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疑问句式,表现出“我”第一次见到硕大石榴的好奇与赞叹,引发“我”想要探索更远的世界,照应父亲归来那一天带给“我”的影响。
B. 选文第⑦段加点词“吃了一惊”的是因为父亲第一次给母亲买花,“疑惑”的是父亲为什么要带回来一把已经枯萎的花。
C. 第⑧段划线句的动作描写,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父亲做昙花汤的过程,表现父亲做家务十分耐心熟练。
D. 父亲带回的每一样礼物,都给了我启迪,让我认识了外面的世界,从而“跳脱个人的狭窄视野”,有了更高的眼界、更宽广的胸怀,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21. 如果把本文作为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你认为合适吗?请你结合本文整体内容,联系单元提示和某个篇目,具体阐述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
【答案】18. ①. 长在棉枝上的棉花 ②. “我”似乎真的看见了一望无垠雪白的棉田; ③. “我”仿佛闻到远方云贵高原上飘来的清香; ④. 迷你天文望远镜
19. (1)为了工作,甘于奉献毫无怨言,敬业。从文中父亲经常出差,却毫无怨言,在我高考的时候还出差可以看出。(2)关爱家人,热爱生活。父亲每次出差归来,都带礼物给家人。(3)善于教导孩子,教育有方,用心良苦:通过带石榴等,让孩子参与体验,使孩子有所感受,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教育孩子积极乐观,大度开朗;(4)有着浪漫情怀。父亲给母亲带回玫瑰花。(5)善于学习。从父亲向当地人学习切石榴的方法,向昆明当地人请教学习做昙花汤可见。 20. C
21. 我认为放在第二单元合适。①因为本文回忆了父亲几次出差归来给家人带回惊喜礼物事情,体现了父亲对“我”成长的重大影响,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②第二单元多数是回忆性散文,都与“深情的回忆”“难忘的人与事”有关:本单元的《藤野先生》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鲁迅回顾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抒发了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列夫·托尔斯泰》记叙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他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了对他的崇敬和赞美;《美丽的颜色》回忆了居里夫妇发现镭和钋的过程,展现了居里夫妇崇高的科学精神。④本文与第二单元其他文章一样,都是回忆难忘的人和事,表达深情,因此适合。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
①②空,结合提示“新疆”和第④段“父亲从新疆天文台归来那天,居然用一个大纸箱,带回了几枝新疆的棉花,一朵一朵长在棉枝上的真正的棉花!……我从掉落的小棉枝中扯出柔软棉花来,摸着里面坚硬的棉籽儿,那一刻,我似乎真的看见了一望无垠雪白的棉田”可知:父亲带回长在棉枝上的棉,“我”似乎真的看见了一望无垠雪白的棉田;
③空,结合提示“亲手做的昙花汤”和第⑧段“昙花的花鲜,口感又滑又嫩,让我仿佛闻到远方云贵高原上飘来的清香”可知:“我”仿佛闻到远方云贵高原上飘来的清香;
④空,结合提示“只给我的”和第⑨段“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考上大学的奖赏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可筛选出:迷你天文望远镜。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依据①段中的“运往各地的组装好的望远镜,天文台安装完毕,还需要父亲前往调试,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可知,父亲是一个业务能力强的人;
依据第⑥段中的“那次他前去调试望远镜,我正冲刺高考。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再出长差。但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架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把它装成了,人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可知,父亲是一个严谨认真,不辞劳苦,甘于奉献的人;
依据文中父亲每次出差都会为我们带回礼物,为我们做昙花汤,给母亲送花等情节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爱护家人、有着浪漫情怀的人;
依据⑩段中的“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脱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颗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可知,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用心良苦的人。
根据第③段“父亲按照临潼小贩教给他的方法。在石榴果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石榴外皮上轻划了一圈,用力掰开”分析,父亲善于学习。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第⑧段划线句的动作描写,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父亲做昙花汤的过程,表现父亲善于学习,爱孩子,为了孩子能见识到新事物,开阔眼界而努力的样子。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主题和语言表达。答题思路:应结合单元内容和对本文的理解作答。
示例:我觉得应作为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合适。第二单元“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篇目《藤野先生》是深情回忆难忘的恩师,展现了人物高贵的没有民族偏见的品格与求实、严谨精神;《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抒发了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列夫·托尔斯泰》中作者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形象进行描写。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美丽的颜色》通过记述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展现了科学发现的不易,并对居里夫妇对科学的热爱和乐观坚持的精神给予了赞扬。选文回忆的是父亲归来给我的礼物,让我“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颗多么幸运的尘埃”,这都是回忆性散文,都与“深情的回忆”“难忘的人与事”有关。因此合适。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10分)
22. 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埃德加·斯诺1936年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封锁,深入延安根据地,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具有浪漫主义的传奇作品。
B. 在斯诺笔下,一群可爱的“红小鬼”形象跃然纸上。“红小鬼”向季邦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他是李克农的通讯员,非常爱惜荣誉,要求斯诺在给外国报纸写文章时,不要错写自己的名字。
C. 《昆虫记》是法布尔的传世佳作,常用极度夸张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使其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D. 《昆虫记》中,作者发现,有“美丽的‘杀手’”之称的红蚂蚁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还具有极强的记忆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把握。
A.有误,《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文学,不是浪漫主义作品;
C.有误,“常用极度夸张的手法”错误,应是“常用拟人手法”;
D.有误,有“美丽的‘杀手’”之称的是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故选B。
23. 著名记者斯诺和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具有相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的创作谈一谈。不少于100字。
【答案】示例:他们执着坚韧、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是一致的。斯诺想探究“红色中国”的产生、发展的深层原因,为此多次冒险穿越封锁,通过访谈与对话最终解开这些谜团,体现了一位记者笃定而无畏的探索精神;《昆虫记》涉及到蝉、蜣螂、蚂蚁、螳螂、天牛等100多种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记录了小小的昆虫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付出的不懈努力。字里行间无不渗透了法布尔长期跟踪观察,反复严密推理的探索精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个性化解读。开放性试题,能够结合所给名著分析作者精神品质即可。可以分析两位对客观事实的真实还原,或分析两位作者的探索精神,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注意题干的字数要求。
示例:他们尊重事实的客观精神是一致的。斯诺为了创作,深入保安采访,深入根据地考察,获得包括文字、图片与影像第一手资料,从而完成以用事实说话为基本特点的《红星照耀中国》;法布尔为了创作,深入“田间地头”,长期观察,不断追踪,积累有关昆虫习性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奠定了《昆虫记》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24. 阅读《昆虫记》选段,分析选段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答案】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用人格化的手法(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比肩而坐、狂饮树汁、慢步行走等动作(细节),生动地描写了蝉的生活习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名著语言特点。
“比邻相守”一句把蝉比作邻居,是比喻的修辞,“相守”是拟人的修辞,“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以比喻、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通过比肩而坐、狂饮树汁、慢步行走等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的生活的习性,表达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语言生动优美,语调轻松诙谐,富有情趣。
五、写作(30分)
25. 写作。
材料一: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谈及藤野先生对他给予真挚热忱的帮助时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里用深情笔触回忆了母亲的人生故事,他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苏轼也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因一时兴起,寻到好友张怀民,有了夜下赏月的故事,他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见,好故事的发生能给人带来温暖,给予人生无穷的力量。而一个好故事能够跨越时空,长驻心灵,引发共鸣。
材料二:
怎样才能写好一个故事?
四个要素:有情节,有人物,有条理,有细节。
三条标准:第一,要“清晰”。第二,要“好奇”。第三,有“共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你的成长经历中,与老师、朋友、亲人或者陌生人有过怎样的故事呢?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
例文:
你的光照亮我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题记
我站在春天里,奶奶,你站在哪里?触摸墙上的爬山虎,细密的触角像伤口,伤口很沉默,沉默得像你。奶奶,你在我的梦里吗?梦里的墓碑冰凉冷清,我把脸抵在石碑上,不同的是,奶奶胸膛里温暖的心跳,再没有回应。我呼唤着你,奶奶,你是否可以听到孙女的呼唤呢?
我的梦里,记忆的深处酝酿的只有回忆,那只在橱窗上的苹果你依旧没舍得吃。记起奶奶的苹果,总是又香又甜,大大的黄里带红透出的是你脸上淡定的微笑,你用嘴唇亲吻着我那像丝绸一般殷红的脸颊,你总说:“让小孩子多吃些苹果,小孩子的脸会水汪汪的。”奶奶,但为何,你不等我把最后一个苹果吃完,就永远离开我了呢?我没有见上奶奶最后一面,听母亲讲,奶奶有了我,一直都很开心。殊不知,我有了奶奶,生命才多了一份甜蜜和温馨。这个苹果,我把它放在橱窗里,我想是否有这么一天,奶奶来到我的梦里,就可以吃到我送给她的苹果?
天上有无数星星,因为是春天,星星格外耀眼,天边最亮的那颗是你吧?我知道,你会来到我的梦里的。远方的奶奶,你在黑夜中都不忘用你的身体发出光芒照亮我前进的路途吗?我好想哭,因为我终究是在梦里的。因为有你,我变得比同龄孩子更幸福、更幸运!风的吹拂成了你守护的标志,梦里的我,听到风的铃声,我知道,你再入我梦。你的灵魂会永远祝福我幸运。
月光如水,时光如梭,月光从窗口射入,映着今夜美好的结局,奶奶,你还会再入我梦吗?清晨的阳光射入树林,调皮的露珠绽放晶莹。梦醒了,梦碎了,曾经的光亮却永存心灵的最深处。奶奶,这一生遇见你,幸运的我,前进的人生道路会充满光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结合“你的成长经历中,与老师、朋友、亲人或者陌生人有过怎样的故事呢?”可知,作文中的中心人物应该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可以是含辛茹苦的母亲,稳重的父亲,慈祥的奶奶,和蔼的爷爷,循循善诱的老师等。或者是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陌生人。立意可为:在母亲的影响下我变得勇敢而坚强;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变得处事不惊;在老师影响下我变得积极进取等。立意应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展现学生的新风采。
第二,构思选材。本篇习作适合写记叙文或叙事散文。记叙时结合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历,选取成长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创作,更容易抒发真情实感,感动读者。事例可为:幼时生活艰苦,母亲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态度影响我不惧苦难;朋友对待学习认真刻苦的态度,影响我端正对学习的态度;老师利用课下时间辅导基础薄弱的我,影响我变得执着进取等,事件内容要详略得当,体现自我的成长变化。父亲出差地
父亲的“浪漫”
“我”和母亲的体验或感受
陕西
六个硕大而甜蜜的临潼石榴
“我”决心长大要到北方去看看那与南方红壤完全不一样的土地
新疆
①______
②______
云南
只给母亲的:一箱白玫瑰
母亲喜出望外
给“我们”的:亲手做的昙花汤
③______
只给“我”的:④______
“我”可以用它清楚地观察月亮。
第二单元单元提示
篇目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6.《藤野先生》
7.《回忆我的母亲》
8.《列夫·托尔斯泰》
9.《美丽的颜色》的宝贵财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江西省萍乡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选择题,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情景默写,对比阅读,填空题,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