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
    • 解析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第1页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第2页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第3页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第1页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第2页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6 穿井得一人-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6穿井得一人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专题06穿井得一人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①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②。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使国工④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选自《郁离子》,有删改)
    【注释】①斫:欧断。②金声而玉应: 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③太常:祭祀礼乐的官署。④国工:这里指乐师,与下文“乐官”相同。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
    1.【甲】文选自《________》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其家穿井( )
    (2)使国工视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4.【甲】文中,面对“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面对“献琴被拒”的结果,工之侨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下列对两则寓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传播范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B.【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C.【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使用方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D.【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处理手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6.两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不同。
    (1)【甲】文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吕氏春秋 伯牙鼓琴 2. (1)等到,待 (2)让、令 3.富贵人路过并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黄金交换了它。 4. (令人)问之于丁氏; 请人将琴做旧。(请人将琴作断纹、古,埋入土中) 5.C 6. (1)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谣言,人云亦云。); (2)判断人或事物的优劣不能只看外在,不看实质。(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要注重内在。)
    【解析】1.考查文学常识。
    甲文出自《吕氏春秋》,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伯牙鼓琴》。《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待。
    (2)句意:(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使:让,令。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过,路过;之,指琴;易,换,交换。
    4.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得:(令人)问之于丁氏;
    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诸土”可得:请人将琴做旧。(请人将琴作断纹、古,埋入土中)。
    5.考查内容理解。
    C.“由于使用方法不同”有误。联系乙文内容可知,琴还是那把琴,只是做旧了,就成了珍品。所以应为:由于表象不同。
    故选C。
    6.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根据甲文中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的做法可得启示:对于会议,一定要经过调查研究,这样才可能知道事情的真相。根据“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可得启示:切不可轻信谣言,人云亦云。
    根据乙文中工之侨两次献琴的经历可知,琴还是那把琴,只是经过了做旧处理,就变成了珍品,由此可得启示:判断人或事物的优劣不能只看外在,不看实质。(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要注重内在。)
    【参考译文】
    【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乙】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代的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
    (2023·广东深圳·统考二模)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乙】昔者曾子①处费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③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杆④逾⑤墙而走⑥。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②费:鲁国的地名。③族,指姓氏。④杼(zhù):织布机的梭子。⑤逾:越过。⑥走:逃跑。
    【丙】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①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②,玃似母猴③,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数(shuò):多次。②玃(jué):古书上说的一种大猴子。③母猴:猴的一种,也叫沐猴、猕猴、马猴。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一人之使/逢入京使
    B.昔者曾子处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其母尚织自若也/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
    D.人之与狗则远矣/亲贤臣,远小人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9.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B.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C.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D.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10.以上三则选文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哪句原文可以看成应对该问题的正确观点?网络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做?
    【答案】7.B 8.①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关注点:求闻、若此、无闻、句意)②这就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9.C 10.反映的是如何面对谣言的问题。正确观点是“夫得言不可以不察”。谣言一再重复,就可能以假乱真,对当事人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网络时代信息铺天盖地,我们要学会用分析的眼光对信息加以甄别,不要轻易相信谣言。虽然我们无法阻止谣言的产生,但不要做谣言的传播者。
    【解析】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使:名词,使唤,指劳力/名词,使者;
    B.处:介词,在/介词,在;
    C.若:形容词,原来的/代词,你;
    D.远:动词,差得远/动词,远离;
    故选B。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重点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第一个“若”,像;第二个“若”,如;
    ②重点词:愚者,愚蠢的人;大过,犯大错;也,表判断。
    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是别人说和说的话,中间应断开;“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是曾母的反应及应答的话,中间应断开;“织自若”是曾母的动作。故断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故选C。
    10.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甲文中丁氏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言,后来宋君派人前去求证才明白是打井省出了一个劳动力。可见,听到的不一定是事实,耳听为虚,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乙文主要叙述了费地有一个与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人了,人们不了解真相事实就去告诉曾子母亲,曾母在听到一个人说自己的儿子杀人了,她不信,听到第二个人说自己的儿子杀人了,依然不信,“尚织自若”,当听到第三个人说儿子杀人了以后,“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由此分析,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应该根据确切的事实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
    丙文先给出结论“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然后以“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得出“人像狗”的事例来论证,说明了对于传言不能轻信,要细细品察的道理。
    由此可以看出,三位作者都强调实际考察、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缺乏事实根据的谣言是可怕的,需特别谨慎地对待。三文都告诉我们:不要轻信流言,对道听途说的话一定要经过调查研究,确认其是否真实。丙文的“夫得言不可以不察”即为应对传言问题的正确观点。
    第三问,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造成的危害更大。我们要用实践检验真伪,对待传闻要仔细考察,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不信谣,不传谣,更不能造谣。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乙】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凭着曾参的贤德,和他母亲对他的信任,有三个人怀疑他,就连慈爱的母亲都不相信他了。
    【丙】传闻不可以不考察,由于多次流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大了。这是愚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022·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去宥①(节选)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②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③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④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除去人的局限,不受蒙蔽。②邻之父:即邻父,邻居老人,父:对男性长辈的称呼。③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引申为货币、钱。④别:离别、告别,这里引申为去除。
    11.甲乙两段选文均选自《________》。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邻人遽伐之 ( )
    (2)何故(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14.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如此危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
    B.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
    C.邻人沉默不语,而后说:“邻居如此危险,难道能和他做邻居吗?”
    D.邻人沉默不语,而后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难道能和他做邻居吗?”
    15.甲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中齐人“大有所宥”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自己的话概括),国君“甚有所宥”的后果是____________,以上两例均从___________面阐述了______________的道理(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16.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对“国人道之”的行为,作者用“不若无闻”来表明他的态度。
    B.乙文写邻人“有所宥”,齐人“大有所宥”,国君“甚有所宥”,层层揭示“有所宥”的恶果。
    C.甲乙两文都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来阐述道理,给人以启示或警醒。
    D.甲文中的“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都是乙文中所说的“有所宥”之人。
    【答案】11.《吕氏春秋》 12. 砍伐 原因、缘故 13.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或使宋国国君也听到这件事。 14.B 15. 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 被贪欲蒙蔽或利欲熏心等 亡国 反 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16.D
    【解析】1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甲文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乙文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这两篇文章都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
    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伐,砍伐;
    (2)句意:为什么?故,原因、缘故。
    1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说(同‘悦’,高兴)”,“险(险恶)”,“岂可为之邻哉(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句意应为: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
    故选B。
    15.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甲文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乙文中齐人“大有所宥”的是“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本质是被贪欲蒙蔽了心灵。“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的意思是“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由此可知,国君“甚有所宥”的后果就是亡国。这两个事例都是从反面进行阐述的,论证了“所宥”的严重后果,用原文回答即“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强调了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
    16.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有误,“丁氏”所说的“吾穿井得一人”,意思是“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即: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闻而传之者”“国人”误解了他的意思,并传播起来,二者是“有所宥”之人,而“丁氏”并非是“有所宥”之人;
    故选D。
    【参考译文】
    乙:有一个和别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枯死的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颗梧桐树不吉利,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
    有个想得到金子的齐国人,早晨起来,穿上衣服,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官吏把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他;“人都在那里,你就抢人家的金子,为什么?“他回答说:“根本就没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这真是极端的认知局限啊。存在(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局限带来的祸害实在太大了。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所以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
    (2022秋·贵州黔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贩之乎?”曰:“然。”乃酬①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②而鸟死。路人不遑③惜其金,唯怅④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欲以献之。遂闻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买鸟之直十倍矣。
    [注释]①酬:付出。②宿:一夜。③遑:忧虑。④怅:遗憾。
    (选自《尹文子》)
    17.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国人道之( 在路上 )B.家无井而出溉汲( 浇灌、灌溉 )
    C.将欲献楚王( 想要 )D.过买凤凰之直十倍矣(同“值”,价值)
    18.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2处)。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欲以献之。
    19.下面加点的“而”的用法与“经宿而鸟死”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B.切问而近思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有闻而传之者
    20.对于传言,甲、乙两文中的宋君和楚王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传言?
    【答案】17.A 18.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欲以献之。 19.D 20.甲文中的“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听说此事后,并没有完全相信,而是派人去问事情的原委。体现了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精神;乙文中的“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当楚王听说这件事后,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相信了,厚赐了路人,可知他对待谣言的态度是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意思接近即可,如未结合文段分析,酌情扣分)现实生活中对待谣言不能轻信,一定要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得出判断。更不能以讹传讹,做谣言的传播者。(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17.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有误,句意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谈论;
    故选A。
    18.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楚国的人们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都以为是真的凤凰,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来献给大王。“国人传之”是国人对待这件事得态度,应断开;“咸以为真凤而贵”是国人认为那是真的凤凰,所以价格昂贵,应断开;
    故划分为: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欲以献之。
    19.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经宿而鸟死”,意思是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而:连词,表顺接。
    A.句意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B.句意为: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而:连词,表并列,并且;
    C.句意为: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D.句意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而:连词,表顺接;
    故选D。
    2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问,根据甲文中的“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当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并没有完全相信,而是派人去问事情的原委,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可见他并没有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根据乙文中的“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可知,当楚王听说了路人买下凤凰欲要献给自己的事情以后,完全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相信了,厚赐了路人,可知他对待谣言的态度是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不去了解。
    第二问,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正确和错误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这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生活中我们对待传言应做到:坚决与谣言的发布作斗争;要树立文明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信谣、不传谣。
    据此可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乙:楚国有个挑着山鸡的人,一个路人问:“这是什么鸟?”挑担的人骗路人说:“是凤凰。”路人说:“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要卖吗?”楚国人说:“是啊。”路人给他很多银子,他不卖,要求加倍,待加倍后,才卖给了路人。路人想将山鸡献给楚国的大王,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路人不可惜花了多少钱,只可惜不能把“凤凰”献给大王。楚国的人们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都以为是真的凤凰,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来献给大王,于是这件事被楚王听说了。楚王被那个路人的行为感动了,于是把他召去赏赐了好多的东西和钱,路人得到的比买山鸡的钱多了何止十倍。
    (2022秋·江苏宿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桑中生李
    南顿①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众犬吠声⑥,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
    【注】①南顿:古县名。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④豚:小猪。⑤行:不久。⑥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是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众人随声传闻。⑦翕赫:轰动、惊动。
    2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
    南 顿 张 助 于 田 中 植 禾 见 李 核 欲 持 去
    2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
    (2)丁氏对曰______________
    (3)因植种___________________
    (4)间一岁余_____________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24.这两篇短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
    【答案】21.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22. 待,等到 应答,回答 种 年 23.(1)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有人向宋国的国君报告了这件事)。
    (2)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拿一头小猪来感谢您(把小猪献给您)。 24.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信,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大意对即可)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张助”是句子的主语,“植禾”“见”“持去”是张助的三个先后行为,题干要求划分两处,可从这个三个动词断开即可。
    即: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
    ②句意:丁氏回答说。对:应答,回答。
    ③句意:就把李核种在那里。植:种。
    ④句意:时隔一年多。岁:年。
    2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②令,让。愈,痊愈。豚,小猪。谢以一豚,(拿)一只小猪拜谢。
    2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和感悟。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理解文言文主要内容,结合叙述的事件和关键语句理解主旨,进而得出感悟。
    《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文中最后“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由此得出道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桑中生李》“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借桑中生李的故事,主要批评了那些人云亦云者,指出了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的危害。告诫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见闻,从而揭示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见。由此可见两则故事给出相同的道理,不要轻信传闻,要认真思考,客观看待,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参考译文】
    《穿井得一人》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回答说:“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得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桑中生李》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把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不久就会康复。众人随声传闻,李树因为能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见,所以远近的人听到这消息都很轰动,那树下常有数千辆马车,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多,绵绵不断。时隔一年多,张助出远门回来,看见这景象十分惊诧,说:“这有什么神奇的?这是我种的李树罢了。”于是砍掉了它。
    (2022秋·江苏·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闻夔①一足
    《韩非子》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②。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三人成虎
    《战国策》
    庞葱与太子质③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夔(kuí):我国见诸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的官员。③质:做人质。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闻而传之者 传不习乎(《论语》)
    B.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
    C.夫市之无虎明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2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B.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C.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D.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28.班级开展“对待传言的态度与方法”主题班会,老师先分享了以上三则故事,你觉得老师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25.C 26.B 27.①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②“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 28.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不轻信盲从。
    【解析】2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传:传播/老师传授的知识;
    B.信:相信/诚信;
    C.之:都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D.去:距离/离开;
    故选C。
    2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的大意和特殊句式进行判断即可。
    句意: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只是精通声律(音乐)。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故选B。
    2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①得,得到;使,使唤;于,在。
    ②前一个“足”是“足够”的意思,后一个“足”是脚的意思。
    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穿井得一人》中的“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根据《闻夔一足》中的“夔有一足,非一足也”可知,是有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啊。根据《三人成虎》中的“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可知,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这三个故事都是因为对所听到的话理解有误,误传出去,听的人轻信盲从,以讹传讹闹出笑话。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不轻信盲从。
    【参考译文】
    《三人成虎》: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2022秋·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
    荀奉倩①与妇至笃②,冬月妇病热③,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④之。妇亡,奉债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奉倩曰:“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裴令⑤闻之曰:“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⑥此语。”
    (《世说新语·惑溺》)
    【注释】①荀奉倩:荀粲,字奉倩,颖川颍阴县人。②笃:深厚。③病热:发烧。④熨:贴着。⑤裴令:裴楷。⑥昧:使……不明。
    2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 及:____
    (2)丁氏对曰 对:____
    (3)国人道之 道:____
    3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
    B.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
    C.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
    D.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
    32.【甲】文宋君听到“国人”讲述的什么传言,他又是如何处置传言?请简要分析。
    【答案】29. 待,等到 应答,回答 讲述 30.A 31.(1)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2)妻子死了,荀奉倩过后不多久也死了。 32.丁家挖井挖到一个人。宋君派人向丁家询问,揭开事情真相。
    【解析】29.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识记文言实词,还要注意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
    (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
    (2)句意:丁氏回答说。对:回答。
    (3)句意:全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道:讲述。
    3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为:这只是荀奉倩一时兴起说的玩笑话,不是道德高尚的话,希望后人不要被这句话搞糊涂了。“此乃是兴到之事”是对荀奉倩说这句话的原因解释,“非盛德言”是对这句话的评价,“冀后人未昧此语”是对后人希望。故断为: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
    故选A。
    3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
    (1)闻,听到传闻;若,像;此,这样。
    (2)亡,死亡;少,不久;亦卒,也死了。
    3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
    根据“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可知,宋君听到“国人”讲述的传言是“丁氏穿井得一人”,即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根据“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听到了以后去叫人丁家询问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丁氏是说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并非挖井挖到一个人。
    【参考译文】
    【乙】荀奉倩跟妻子的感情特别深厚。冬天他妻子发高烧,他就亲自去院子里受冻,再回到内室用身体为妻子降温。妻子死了,荀奉倩不久就也死了,因此被世人所嘲笑。荀奉倩曾经说:“妇人的德行没什么好赞扬的,还是以姿色为主。”中书令裴楷听说了,说:“这只是荀奉倩一时兴起说的玩笑话,不是道德高尚的话,希望后人不要被这句话搞糊涂了。”
    (2022秋·河南南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①澭水②。澭水暴益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④,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⑤。向⑥其先表之时,可导⑦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⑧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表:做标记。②澭水:黄河的支流。③益:同“溢”,涨。④涉:渡。⑤坏都舍:房屋倒塌。⑥向:从前。⑦导:引导。⑧尚犹:依旧、仍然。
    3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及其家穿井( ) (2) 国人道之( )
    (3) 闻之于宋君( ) (4) 丁氏对曰( )
    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5.你喜欢甲文中的宋君吗?说说理由。
    36.寓言总是将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简短的故事之中,甲文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理性分析,不能以讹传讹。乙文中水位已发生变化处,楚人仍沿着先前所做的标记过河,结果损失惨重,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33. 待,等到。 讲述。 使听到。 应答,回答。 34.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35.示例:喜欢。他不轻信传言,让人去实地求证事实真相。 36.例:遇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根据已经发展和改变的局势改换对策。
    【解析】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
    (2)句意: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讲述。
    (3)句意:让宋君听到了。闻,使听到。
    (4)句意:丁氏回答说。对,回答,答应。
    3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非:不是。于:在。
    35.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甲文中的“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当他听说这件事的时候,并没有马上相信,而是让人去找丁氏求证,可见他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对于文中的宋君应持喜欢的态度。
    36.考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感悟能力。乙文讲述了楚国人想攻打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树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依然按照旧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涉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楚国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由此可见,不能用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不关注事物的发展和改变,拘泥于原来的策略,就会导致最终的失败。
    【参考译文】
    (乙)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河里的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
    (2022秋·河南平顶山·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二)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②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③,和五声④,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
    【注释】①乐正夔: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的官员。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形状像龙而只有一足的动物,我国见诸记载最早的音乐家。②重黎:古代中国传说中人名,重与黎,为羲、和二氏之祖先。③六律:即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④五声:指“唇、舌、齿、牙、喉”。
    3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汲:_____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 道:_________________
    3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9.从《穿并得一人》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从多个角度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40.《穿井得一人》中的宋君和(二)文中的鲁哀公有何相似之处?试结合文章分析。
    【答案】37. 溉汲:打水浇田。 道:讲述。 38.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39.道理:①说话要防止歧义。②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③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两点即可)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不过,我们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0.相似点:①都对传闻持有谨慎的态度;②都愿求证传闻的真伪。
    【解析】3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溉汲:打水浇田。
    (2)句意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讲述。
    3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使,使唤;非,不是;于,在。
    39.考查文本主旨和阅读启示。
    第一问:“吾家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本身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所以说话要清楚,防止有歧义。从“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可得:不信谣,不传谣。根据“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得:凡事不可轻信,一定要经过仔细地调查研究,弄清事情的真相。
    第二问: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总会有一些别有用心者传播谣言。对于生活中这样以讹传讹的情况,一定要采取审慎的态度,一定要经过自己细致的调查研究,不轻信,不盲从。
    40.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文本一中的“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和文本二中的“鲁哀公问于孔子”可知,两人对于流言都没有轻信,态度都很谨慎。一个去问事情的当世人丁氏,一个去问孔子,去求证流言的真假。所以两人的相似点是都不轻信谣言,都努力去寻求事情的真相。
    【参考译文】
    (二)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2022秋·湖北孝感·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知之。”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4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及其家穿井( )
    ②国人道之( )
    ③质于邯郸( )
    ④市之无虎也明矣( )
    4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得一人于井中 于我如浮云
    B.有闻而传之者 学而不思则罔
    C.国人道之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
    D.夫市之无虎也明矣 夫学须静也
    43.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B.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C.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D.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4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45.仔细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乙】两文都谈面对传言的问题,【甲】文中宋君听到传言后,是这样做的:“①___________”,【乙】文中从故事结尾“果不得见”说明魏王②________(填“真的”或“没有”)听信传言。从两文中,明白了生活中面对传言我们应该有③____________的精神。
    【答案】41. 及:等到 道:讲述 质:作(为)人质 明:显而易见(明显、明了) 42.D 43.C 44.①(打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
    ②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这件事。 45.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真的 求实(实事求是)
    【解析】4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
    (2)句意: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道,讲述。
    (3)句意:到邯郸去当人质。质,作(为)人质。
    (4)句意: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明,显而易见(明显、明了)。
    42.A.介词,在\介词,对,对于;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C.代词,这件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
    D.都是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
    故选D。
    4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
    本句意思是:于是辞别而去。而毁谤庞恭的话早就到了。后来太子不再作人质回国,庞恭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
    因此断句为: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故选C。
    4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一人之使,一个人的劳动力;非,不是;于,在;
    (2)过于,超过;愿,希望。
    4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甲文,结合“宋君听到传言后”找到原句: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写他没有轻信谣言、盲目随从。
    乙文,“果不得见”意思是庞恭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结合“谗言先至”可知,写魏王真的听信传言。两篇文章告诉我们面对传言要像宋君一样注重调查,要实事求是,而不能像“国人”和魏王一样听信传言,甚至以谣传谣。
    【参考译文】
    【乙】庞恭跟太子到邯郸去当人质。庞恭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不相信。”“有两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不相信。”“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相信它了。”庞恭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且议论我的人,将超过三个人了,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魏王说:“我自己能够识别的。”于是辞别而去。而毁谤庞恭的话早就到了。后来太子不再作人质回国,庞恭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
    (2022秋·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桑中生李
    南顿①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众犬吠声⑥,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选自《新辑搜神记》)
    [注释]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④豚:小猪。⑤行:不久。⑥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众人随声传闻。⑦翕赫:翕:聚集。赫:盛貌。此指轰动、惊动。
    46.下面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一处,用“/”标出)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4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
    ②丁氏对曰__________
    ③欲持去__________
    ④间一岁余__________
    48.下面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丁氏穿井得一人 盲者得视
    B.后人见桑中复生李 将复何及
    C.闻者传语 传不习乎
    D.以余浆灌溉 间一岁余
    4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50.两段文字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
    【答案】46.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47. 待,等到 应答、回答 想要 年 48.B 49.⑴居住在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国君听到这件事。
    ⑵这树有什么神通,就是我随手种下的罢了。 50.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轻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46.考查断句。句意为:正好有个患有眼睛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有病目痛者”是主语,“息阴下”是谓语,故断句为: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4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
    (2)句意:丁氏回答说。对,应答,回答。
    (3)句意:想要拿走。欲,想要。
    (4)句意:过了一年多。岁,年。
    48.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得到/动词,能够;
    B.副词,又/副词,再、又;
    C.动词,传播/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D.形容词,剩下/形容词,多出来的;
    故选B。
    49.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国,国都;道,谈论;之,这件事;闻,被……听到;
    (2)此:代指那棵李树;何:什么;乃:是;耳:语气词,罢了。
    50.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和感悟。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理解文言文主要内容,结合叙述的事件和关键语句理解主旨,进而得出感悟。
    甲文,《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文中最后“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由此得出道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乙文,“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众犬吠声,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借桑中生李的故事,主要批评了那些人云亦云者,指出了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的危害。告诫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见闻,从而揭示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见。
    两则故事给出相同的道理,不要轻信传闻,要认真思考,客观看待,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参考译文】
    桑中生李
    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患有眼睛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把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不久就会康复。众人听说后传闻道:“李树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见。”众人随声传闻。而远近的人听到这消息都很轰动,那树下常有数千辆马车,敬祭的酒肉很多,绵绵不断。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看见这景象十分惊诧,说:“这有什么神奇的?这是我种的李树罢了。”于是砍掉了它。
    (2022秋·山东烟台·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孤立的一棵树。③衽:卧席。④濡:沾湿
    5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家无井而出溉汲
    (2)及其家穿井
    (3)复徙衽以从阴
    5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B.复/徙衽/以从阴
    C.其一犬/坐于前(《狼》)
    D.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5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
    54.你从甲乙两则寓言中各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51.(1)从井里取水(2)待,等到(3)移动、迁移、转移。 52.B 53.(1)(这样)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得到了一个人的使唤),不是从井中挖到了一个人。
    (2)那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来越湿了。 54.甲文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传言,要实事求是;乙文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
    【详解】5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2)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及:待,等到。
    (3)句意: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徙:移动,转移。
    5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停顿。要根据句意及句子结构进行划分。
    A.句意: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宋君”是主语,“令”作谓语,“人”作宾语,“宋君令人”满足主谓宾结构,句子成分完整,应在其后划分停顿;
    B.句意: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复”做副词,译为“又、再”,此处表示郑人动作的重复,其后应划分停顿;“以从阴”是“徙衽”的目的,其前应断句,此选项正确;
    C.句意: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其一”是主语,“犬”作状语,应在主语后划分停顿,断句为:其一/犬坐于前;
    D.句意:以静思反省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以修身”“以养德”分别是“静”“俭”的目的,应在“静”“俭”后划分停顿;
    故选B。
    5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句中重点字词的解释。
    (1)句意: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得到了一个人的使唤),不是从井中挖到了一个人。之:的;使:使唤,使用;于:在。
    (2)句意: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逾:同“愈”,更加;去:离开,这里指越来越远。
    5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得一人之使”被众人传为“穿井得一人”,可见谣言往往失真,事情的真相可能被传得面目全非,告诉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要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
    乙文中,郑人白天随着树影移动席子可以乘凉,夜晚用同样的办法却被露水沾湿身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据此综合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的影子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相关试卷

    专题27 核舟记-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27 核舟记-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7核舟记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专题27核舟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3 小石潭记-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23 小石潭记-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3小石潭记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专题23小石潭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1 周亚夫军细柳-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21 周亚夫军细柳-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1周亚夫军细柳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专题21周亚夫军细柳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