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课件(52份)
专题五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医疗与公共卫生课件--2024届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五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医疗与公共卫生课件--2024届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探究,考点清单,重难突破,典例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一、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先秦时期——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
2.集镇的出现(1)兴起
兴起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手工业者在便于交换的地方聚集
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
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保护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地筑垒设防
(2)中国古代的集镇①原因:主要为军事目的而设。②概况
(1)出现:约公元前 3500一前 3100 年两河流城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2)特征: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 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3)古代城市①中国
4.世界各地的居民(1)两河流域: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及木材筑屋(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2)古埃及:用泥和木材筑屋,具有防晒保功能。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3)古代中国
因地制宜主要有巢居和穴居
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4)古希腊罗马:中庭是民居的核心;古罗马建筑有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的特征,后出现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工业生产向城市集中,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与消费市场,也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2)表现: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城市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1)积极: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发展。(2)消极:环境污染;贫富矛盾;交通拥堵;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
1.古代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1)陆路交通①罗马: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②
考点2 交通与社会变迁
(2)水路交通——运河①中国
②西方:17 世纪,法国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米迪运河,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运河系统。
(1)古代世界对海洋的探索①中国
2.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②其他地区: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2)近代全球航路的建立
红海 地中海
大西洋 太平洋
(1)火车与铁路交通①西方:火车的发明与影响
3.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
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詹天佑主持修建
①西方:1807 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2 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②近代中国: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3)公路运输: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汽车。
4.交通与社会变迁: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二、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机成功升空
美国开通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
技术进步让飞机提升速度、载量和航距
欧洲开通定期的国际航班
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
空中通道把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快捷时代
3.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缩短了人流和物流时间;世界成为“地球村”;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
1.历史上的疫病:(1)疫病的种类:天花、鼠疫(黑死病)、黄热病、斑疹伤寒、大流感等。(2)疫病的影响: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考点3 医疗与公共卫生
一、历史上疫病与医学成就
(3)古代防治疫病的措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学的发展①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总结临床经验。②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③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④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肘后备急方》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能有效防治疟疾的青蒿素。
3.西医在中国的传播(1)西医的发展
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细致观察
(2)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①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②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建立起西式医院;引入近代西医成就;建立西医院校,培养西医人才;借鉴西方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
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1)内容: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2)建立①西方: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得到推广。②中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二、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突破1 影响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因素
1.自然因素:平原地形;气候适宜;河流的干支流交汇处或中下游;自然资源丰富;等。
突破2 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1.城市化的表现: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大、城市人口增加等。
(1)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城市的发展对劳动的需求大增,促使大量手工业者、农村人口和社会闲散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劳动力,城市传统的居民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2)厂房和住宅是城市主要建筑。蒸汽动力的广泛运用,使工厂摆脱自然动力的限制,遍地林立。各式各样的工人住宅建在工厂区周围,城市人口剧增,推动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变革。
(3)厂房和住宅是城市主要建筑。蒸汽动力的广泛运用,使工厂摆脱自然动力的限制,遍地林立。各式各样的工人住宅建在工厂区周围,城市人口剧增,推动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变革。
2.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4)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念发生巨大变化。进步、文明、多元的思想念应运而生。
(5)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适应了现代工业文明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改善人们居住和生活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城市病”,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突破3 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对交通发展的影响: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航海路线和地图、洋流与风向等地理知识的进步,尤其是促进了世界海路大通道的初步形成。
2.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影响(1)促进了水陆空交通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促使蒸汽机车出现,推动了以铁路为代表的陆上交通的发展;煤气和石油的应用,使得内燃机不断被改进和应用,汽车、轮船、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逐渐被广泛应用。(2)促进了交通动力的革新。蒸汽机和内燃机被广泛应用于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使得交通工具的发动机不断得到改进;电的发现与使用,促进电动机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以带动其他机械做功,推动了交通动力的革新。(3)提升了交通道路、工具的质量。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钢铁技术体系的形成为铁路铺设、轮船和汽车的制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材料等方面的支撑;同时,交通工具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着现代国家政府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了交通管理水平。
突破4 中西方医疗卫生体系建立与发展的异同
(1)涵盖内容:卫生、服务、药品、保障等。(2)发展趋势:体系不断完善覆盖人群不断增多。(3)助推动力:政府主导、法律保障。
2.异(1)中国起步晚于西方。西方医疗保障制度在二战后普遍建立,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发展。(2)相较于西方中国更加重视扶贫工作与医疗卫生建设的结合。
1.【2023·山东聊城·校考模拟预测】《素问·刺法论》中说“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材料意在强调疫病防治的重点是( )A.尽可能采用防范于未然的方法对待疾病B.要重视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C.疫病预防要顺其自然D.及时使用药物控制疫病的恶化
答案:据本题材料“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为体内的正气都是运行着的,不可以存滞在体内的某个部位(特指胸膛),只要体内有正气存滞的不流通现象就很容易被外邪所干,要避免接触传染源,所以材料意在强调疫病防治的重点是要重视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疫病防治重点是要重视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而不是采用防范于未然的方法对待疾病,排除A项;预防传染性疾病不能顺其自然,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使用药物控制疫病”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陕西商洛·镇安中学校考三模】明代进士邢址“去秋入闽,邵武”任职,“未几病疸”。因命医生把从《心印绀珠经》中获得的药方“检剂服之,民命殊脆”,“此书世所罕见,故下令“刻之以济惠下民”。这一行为反映了( )A.活字印刷术得到普及 B.福建医疗条件的落后C.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D.理学熏陶的责任意识
答案:根据材料“检剂服之,遂而获痊”“此书世所罕见”可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心印绀珠经》的作用,反映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主旨并非强调医疗条件,故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理学,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海南·统考模拟预测】清代前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北京是“八方兼四方,无处不来行”“万方货物列纵横",佛山是“天下商贾皆聚焉",苏州是“万商之所必走"的市场中心,汉口是“九州百货备集之所”。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长途贩运贸易兴盛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对外贸易繁荣发展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据材料“北京、佛山、苏州、汉口”“八方兼四方、天下商贾皆聚焉、万商、九州百货备集之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前期不仅形成了区域性的市场中心,且各区域性的市场联结起来,逐步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这与当时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代已出现,与这一时期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市场,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商人政治地位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江苏·模拟预测】清代名医徐大椿认为,医治身体就像治理天下,身体之病的形成有先天的自然因素和后天的人为因素,先天因素就像天下遭遇自然之乱须有圣贤治世方可平乱,人体的先天之病亦须服用好药、善加保养。他认为“良医之法”可“通于良相”。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医学( )A.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B.浸润了主流思想的理念C.以儒家价值观为总指针 D.受到了市民文化的影响
答案: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代名医徐大椿认为身体之病的先天因素就像天下遭遇自然之乱须有圣贤治世方可平乱,“良医之法”可“通于良相”,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浸润了儒学理念,B项正确;医学的主要追求是治病救人,排除A项;古代中医与儒学理念有相通之处,但并非以儒家价值观为总指针,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医学受儒学影响,儒学属于官方哲学,而不是市民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其灯每盏有玻罩,或倒悬,或直竖,或向壁上横穿,各随其便。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这一时期“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 )①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 ②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③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④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根据“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结合所学可知,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①正确;根据“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可知,“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③正确;①③正确,A项正确;④错在“开启了”,排除④,排除BD项;材料无法体现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排除②,排除C项。故选A项。
6.【2023·四川达州·统考一模】中国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意大利人在天津租界组织的。1902年,清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清政府管理。其后,清政府在北京和各省会城市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消防队( )A.成为中国警察部队的源头B.推动了城市治理近代化C.适应了近代城乡发展需要D.主导了社会治安的管理
答案:据材料“1902年,清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清政府管理。其后,清政府在北京和各省会城市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因消防队的组建属于近代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说明消防队在北京和各省会城市的组建推动了城市治理的现代化,B项正确;材料呈现的是中国近代消防队的发展,而不是中国警察部队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消防队的发展,没有涉及农村,不体现乡村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治安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全国·统考模拟预测】1910年,我国沪宁铁路上就有了专载女客的三等车,“车上标有女客座位字样,凡男客年逾十岁者,无论是否女客之亲属,均不得同坐”,而女客若不愿意乘坐“女车”,进入别车“仍听自便”。这反映出( )A.政府颁布法令保护女性权利 B.女性获得了平等的权利C.民国建立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D.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答案:本题以晚清交通运输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晚清的社会生活,由材料“专载女客”,女客“进入别车‘仍听自便’”可知,晚清时期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政府法令,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女性乘车方面的某些权利,无法得出“女性获得了平等的权利”的结论,排除B项;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3·吉林长春·统考一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小学教科书具体规定了儿童洗手的教学步骤,便于记忆的“吃饭前,洗洗手”,“吃饭后,漱漱口”等类似语句在课本中随处可见。该教科书的出版旨在( )A.促进民主思想传播B.培育公共卫生观念C.保障儿童基本权益D.提升公民科学水平
答案:据本题材料“便于记忆的‘吃饭前,洗洗手’,‘吃饭后,漱漱口’等类似语句在课本中随处可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在教科书中规定儿童洗手的教学内容,反映出该教科书的出版旨在培育公共卫生观念,B项正确;同时,材料中还可以看出,教科书编撰适应了当时儿童发展的需要。“促进民主思想传播”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保障儿童基本权益”并不是该教科书出版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公民科学水平主要是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思想,与材料呈现的内容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江苏·模拟预测】1952年发布的《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公费医疗预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各该级卫生行政机关掌握使用。”该做法( )A.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 B.体现了医疗保障的福利性C.缩小了城乡医疗差距 D.增加了各级人民政府收入
答案:根据材料“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公费医疗预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各该级卫生行政机关掌握使用”及所学可知,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经费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将其列入财政预算,由政府财政保证,这体现了医疗保障的福利性,B项正确;材料强调各级政府对公费医疗经费的保障,没有涉及全国财政的统一,排除A项;国家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障无法缩小城乡医疗差距,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政府保证公费医疗的经费,这并没有增加政府收入,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3·全国·模拟预测】如图是荷兰画家伦勃朗的《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1632年)。画面右下角是展开着的《人体构造论》(维萨里于1543年出版)。伦勃朗通过光线对比和构图布局,将画面焦点集中在尸体的解剖上。该作品( )
A.说明了宗教改革阻力比较大B.体现了印象主义的艺术风格C.反映了人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D.展现了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答案:根据图片可知,该作品内容是医学的进步,反映了人们医学研究的科学严谨态度以及积极求实的精神,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A项;印象画派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排除B项;根据材料“《人体构造论》(维萨里于1543年出版)”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时人们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仅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4·江苏南通·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晚期,英国在继承罗马古干道的基础上,修建了一些新道路。以当时的交通状况,从国内任何一个地方出发,骑马两周内都可以到达伦敦。北方以“北方大道”为主体,连接北方各郡,东南部道路分布稠密,西南和西部相对偏少。为发展地方经济,人们对内河航路设施的建设具有浓厚的兴趣。英国海岸分布着众多与可通航的内河相连或相邻的港口,构成了一个发达的沿海交通网。——摘编自郭华《中世纪晚期英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变化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晚期英国交通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1)特点:①陆路交通建设以罗马古干道为基础;②以伦敦为中心,形成全国性交通网络体系;③各地交通运输发展不均衡;④内河航运与沿海运输相结合;⑤水陆并举、类型多样。
解析:(1)据材料一“英国在继承罗马古干道的基础上,修建了一些新道路”可知,陆路交通建设以罗马古干道为基础;据材料一“从国内任何一个地方出发,骑马两周内都可以到达伦敦”可知,以伦敦为中心,形成全国性交通网络体系;据材料一“北方以‘北方大道’为主体,连接北方各郡,东南部道路分布稠密,西南和西部相对偏少”可知,各地交通运输发展不均衡;据材料一“人们对内河航路设施的建设具有浓厚的兴趣。英国海岸分布着众多与可通航的内河相连或相邻的港口,构成了一个发达的沿海交通网”可知,内河航运与沿海运输相结合;据材料一“北方大道”“东南部道路分布稠密”“内河航路设施”“港口”可知,水陆并举、类型多样。
材料二 交通运输的发展架起了城乡之间沟通的桥梁,周围村庄、附近城镇、繁华城市都留下了农民商品买卖的身影。处于交通沿线的村庄渐渐与城镇融合,将人们孤立和隔绝起来的种种界限正在逐渐消失,领主的超经济统治逐渐削弱,村庄的农奴转化成市民,所有佃户享有市民全部的自由和习惯。城镇里的“自由空气”吸引着乡下众多“外来者”不断涌入,在新的经济生活的孕育下,个人权利意识和要求越来越强烈。14世纪末,受雇于庄园的长工多数离开庄园,有的去做打谷之类的短期农活,还有的成为乡村木匠、织工、屠夫等。——摘编自郭华《中世纪晚期英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变化的影响》
(1)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英国交通建设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答案:(1)影响:①促进了英国商品经济发展;②加速庄园经济的瓦解;③农奴获得自由,劳动者自由度增加;④市民社会促进民主进程;⑤使英国逐渐走出传统的农业社会(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创造条件)
解析:(2)据材料二“交通运输的发展架起了城乡之间沟通的桥梁,周围村庄、附近城镇、繁华城市都留下了农民商品买卖的身影”可知,促进了英国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二“处于交通沿线的村庄渐渐与城镇融合,将人们孤立和隔绝起来的种种界限正在逐渐消失”可知,加速庄园经济的瓦解;据材料二“村庄的农奴转化成市民,所有佃户享有市民全部的自由和习惯”可知,农奴获得自由,劳动者自由度增加;据材料二“城镇里的‘自由空气’吸引着乡下众多“外来者”不断涌入,在新的经济生活的孕育下,个人权利意识和要求越来越强烈”可知,市民社会促进民主进程;结合所学从英国逐渐走出传统的农业社会(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创造条件)的角度分析。
12.【2024·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齐东野语》记载,“自为遇仙酒肆……遂为湖山旗亭之甲”。宋代时期,这种供人休息驻足的旗亭大量兴建,不少商家因地制宜地在此开设酒肆、茶肆之类。在汴京、洛阳、临安等大城市中,街道不断被拓宽,城中河堤修茸一新,“浮铺”“车担”等流动小贩穿梭其中,成为百姓休闲、赏景、作诗、品茗和社交的绝佳场所,不同身份、职业的人活跃其中,通宵达旦。节日期间,皇帝更是在御街进行“赐御酒”“撒金钱”活动。《岁时广记》“探春游”中载:“大抵都城(汴京)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并纵人赏玩。”此类的城市公共空间在两宋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宋政府在节庆日活动期间加强治安、消防等方面的管控;并为防止民众对公共场所地的侵占和破坏,政府数次组织对乱建房舍的拆除、雇佣民众对园圃和街道清洁及对恶意破坏市容卫生人员的抓捕。——摘编自吴彩霞《试论宋代的城市公共空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并指出其发展的原因。
答案:(1)特点:种类多、范围扩大;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参与其中;兼具商业性和休闲娱乐性(功能多样化);受到政府严格管理;政府重视和鼓励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为政治统治而服务)。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宋代政治相对稳定;城市居民休闲生活需求的扩大;市民阶层的兴起;适应了君主巩固统治、稳定民心的现实需要。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宋代时期,这种供人休息驻足的旗亭大量兴建,不少商家因地制宜地在此开设酒肆、茶肆之类”可得出种类多、范围扩大;根据材料“成为百姓休闲、赏景、作诗、品茗和社交的绝佳场所,不同身份、职业的人活跃其中,通宵达旦”可得出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参与其中;兼具商业性和休闲娱乐性(功能多样化);根据材料“宋政府在节庆日活动期间加强治安、消防等方面的管控;并为防止民众对公共场所地的侵占和破坏,政府数次组织对乱建房舍的拆除、雇佣民众对园圃和街道清洁及对恶意破坏市容卫生人员的抓捕”可得出受到政府严格管理;政府重视和鼓励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为政治统治而服务)。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城市公共空间得以发展良好主要缘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宋代政治相对稳定;城市居民休闲生活需求的扩大;市民阶层的兴起;适应了君主巩固统治、稳定民心的现实需要。
材料二 1951年,中共中央指出,“在城市建设计划中,应贯彻为生产,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同时规定允许使用地方财政进行市政工业设施及城市公共空间的修建。各城市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清运垃圾、疏浚河道、开辟苗圃、恢复整理旧有公园。1953年后,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国家投资与城市规划局对公共空间的人均面积、功能分区和分布等进行了针对新建城市和旧城市的不同远景规划。除了拓宽马路、规划道路信号灯等,新建城市广场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亮点,最主要和常见的城市广场是大规模群众性的政治集会场所,空间尺度追求宏大、空间气氛追求宏伟,如北京天安门广场、成都人民广场;此外交通广场广泛筹建,尤其是火车站前广场、机场航运枢纽站广场,不仅解决了人流、车流的集散,也成为旅客的短暂休闲、休憩空间。——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时期相比,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
答案:(2)表现: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民性(以民为本);公共空间规划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目标紧密结合;适应了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发展要求;借鉴外国经验与立足本国国情并举;具有制度性、系统性的科学规划。认识: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应立足于人民本位原则;城市公共空间应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应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在城市建设计划中,应贯彻为生产,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可得出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民性(以民为本);根据材料“同时规定允许使用地方财政进行市政工业设施及城市公共空间的修建。各城市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可得出公共空间规划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目标紧密结合;适应了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发展要求;根据材料“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国家投资与城市规划局对公共空间的人均面积、功能分区和分布等进行了针对新建城市和旧城市的不同远景规划”可得出借鉴外国经验与立足本国国情并举;具有制度性、系统性的科学规划。第二小问认识:综合题目材料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应立足于人民本位原则;城市公共空间应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应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答案:(2)相同:形成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都是向帝国发展及扩张的产物;都促进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不同:前者机构复杂,职能广泛,管理层次分明;较为彻底地铲除了氏族血缘关系残余。后者机构设置简单,职能有限,管理层次不够分明;存在氏族血缘关系残余。
解析:(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相同,根据材料一“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27公元前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大概要到战国末期”可知,形成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根据材料一“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可知,都是向帝国发展及扩张的产物;根据材料一“罗马帝国建立”“秦帝国建立”可知,都促进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可知,秦汉郡县制机构复杂,职能广泛,管理层次分明,较为彻底地铲除了氏族血缘关系残余;根据材料二“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可知,后者机构设置简单,职能有限,管理层次不够分明。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构想课件课题52世界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和交通医疗与公共卫生,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自主排查,关键能力·素养提升,命题研析·聚焦高考,地面筑屋,两河流域,集体活动,人身安全,政治权力,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版块三世界史 课题52世界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和交通医疗与公共卫生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自主排查,关键能力·素养提升,命题研析·聚焦高考,地面筑屋,两河流域,集体活动,人身安全,政治权力,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61讲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课件--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城镇与居住环境,主题概览,内容导航,一梳理必备知识,二突破关键能力,三链接高考热点,四课时精练,梳理必备知识,集镇的出现,②表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