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河北省衡水中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高三11月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河北省衡水中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高三11月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4届河北省衡水中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高三11月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4届河北省衡水中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高三11月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河北省衡水中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高三11月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衡水中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高三11月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四句结交朋友的原因进行阐述,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软件“小冰”所“写”诗集的出版是否将成为“人工智能诗学”元年?这一年是否可视为一门新的学科,即“人工智能诗学学科”开启的标志呢?“小冰”是否也将会被人们称为“人工智能诗学之父”?在这里,小冰的“写诗”只是人工智能软体“侵入”文学的第一步,这一步,人工智能软体选择了向来被人们骄傲地称为“文学之文学”的诗来“侵入”文学。人工智能软件的这次“入侵”,人类既可以宽容地将之视为初生牛犊式的胆大,也可将之视为充满僭越意味的非人的狂妄。但不管怎么说,一旦小冰“写诗”成功地被人认可为“写诗”,人工智能软体进一步成功地“侵入”一切文学的写作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所以,如果小冰“写诗”真的可以开启“人工智能诗学”,这一诗学就不仅是狭义的,而且也必然是广义的。
    写诗,在狭义诗学的眼里理当属于文艺学思与言说的对象,写诗者是具备自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活生生的人,这是传统诗学的常识。然而,人工智能“写诗”现象的出现,让这一常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显然,如果我们认为《阳光失了玻璃窗》集子里的每一个文本都是一首真正的诗,同时艺术家之所以是其所是是由其创作的艺术品来规定的,由此认为软件小冰即是写诗的主体(软件小冰不仅拥有了写诗的各种能力,而且已经有“写诗”的成功实践),那么,我们最终将发现软件小冰的“写诗”,乃是文艺学在当今所遭遇到的前所未见的新现象。海德格尔说:“按通常的理解,艺术作品来自艺术家的活动,通过艺术家的活动而产生。唯作品才使作者以一位艺术的主人身份出现,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可或缺。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无论就它们本身还是就两者的关系来说,艺术家和作品都通过一个第一位的第三者而存在,这个第三者才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获得各自的名称,那就是艺术。”“通常的理解”当然不是海德格尔首肯的观点,但它的确是文学界更多数人的习见。按这一“通常的理解”,人们难免会认为,软件“小冰”所写作的诗集《太阳失了玻璃窗》雄辩地说明软件小冰就是诗人。然而,问题在于“小冰”根本就不是人,即便它的父亲——“小冰”软件的设计者、程序编写员给它取了一个十分人性化的名字,“小冰”也依然只是一款计算机软件,它是十足的科学之子,而不是人文花园里鲜美的花朵。诗集《太阳失了玻璃窗》将小冰这个非人,这个由电子管、线路、计算机语言和算法构成的逻辑理性之物成就为诗人,此结论所描述的事实显然已经超出了文学界中人所能理解的范围。一本诗集就这样由一个非人之物“写作”出来,对这个新的现象,现有的文艺学要立刻作出理论上的应对,作出认知和阐释,不可避免地会显得力不从心,而文艺学出于自己理论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必须对这一新的现象发声。也就是说,小冰“写诗”现象此刻已经开始让现有的文艺学陷入危机之中。当然,我们也可以乐观地讲,文艺学在这次危机中如果应对得当,它将得到一次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摘编自刘朝谦杨帆《人工智能软体“写诗”的文艺学思考》)
    材料二:
    无论是传统诗词还是现代诗,在中国当下社会都属于小众文艺。如何扩大普及,长期以来是诗歌发展的一大难题。人工智能作诗的登场,本身便具有很强的新鲜感和话题性,有望以此间接地提升社会对诗歌的关注。
    与网络相结合,人工智能可提供作诗的商业性服务。尽管目前其水平还不高,但满足一般群众的简单需求绰绰有余。人们可以简便地向人工智能定制看图作诗、命题作诗、藏头诗等服务。通过人工智能培养社会对诗歌的商业需求,让诗歌进入千家万户,有助于扩大诗歌的社会基础,提升诗歌创作的生态环境。
    该研发对于了解人类自身也蕴含诸多启示。今后势必需要对于“作诗究竟是一种什么行为”“作诗时大脑的运转机制如何”“内心的感动、诗意的生成与大脑之间如何互动”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我们目前对此还并不太清楚。
    诗歌艺术是人类最高的智慧之一。人工智能作诗研发,是对人类尊严的这一底线的挑战。其中难度越大的部分,越能体现出诗歌艺术中最为可贵之处,同时也是人性价值之体现。该研究也是对人性的本质和诗歌的艺术价值进行终极追问和确认的过程。
    人工智能作诗研发还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在计算机设备方面,与其他领域的人工智能研发相比差别不大。这主要体现在作诗行为对于器材、设备方面的要求较少,诗歌创作出来后,通过电子文档及纸张黑白打印就可以被保存、记录下来,不同于绘画、音乐艺术对纸张、画笔、颜料、乐器、音响、录音设备等要求较高。相对而言,人工智能作诗是一项投入少而收获多的研发领域。程羽黑认为,“诗歌并非生活的必需品,也不以量取胜,又无十分明确的评价标准,有没有必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开发人工智能写诗的能力?……目前人工智能‘诗人’尚处于模仿已有诗歌的阶段,对诗歌的开拓与发展并没有明显的助益。……写诗的能力附属于强人工智能,没有必要花费太大的代价单独开发。在强人工智能出现前一味关注这一能力,恐怕有事倍功半甚至无解之虞”。这一观点未能认识到人工智能作诗研发在多方面的综合意义。
    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传统诗歌大国,诗歌作为“国粹”关系到国家形象。人工智能作诗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研发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只争朝夕地加快进行。人工智能作诗是对人类创造力的深度挖掘,充满了挑战。既要克服高难度的技术问题,也要同社会上的惯性思维和偏见相抗争。其能力的每一小步提升,都意味着一项重要的突破。
    (摘编自张珊《论人工智能作诗研发的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冰“写诗”一旦被成功认可为“写诗”,则标志着人工智能软体成功地“侵入”一切文学的写作。
    B. 写诗是狭义诗学中文艺学思与言说的对象,因而写诗者是具备自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活生生的人。
    C. 根据海德格尔的看法,软件“小冰”所写作的诗集《太阳失了玻璃窗》说明软件小冰就是诗人。
    D. 人工智能作诗研发是对人类尊严的挑战,也是对人性的本质和诗歌的艺术价值的终极追问和确认。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冰“写诗”现象已经开始让现有的文艺学陷入危机,同时也是一次发展的历史机遇。
    B. 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扩大以及普及小众文艺。
    C. 定制看图作诗、命题作诗、藏头诗等服务都属于人工智能可提供作诗的商业性服务。
    D. 在阐述人工智能作诗研发的意义时,作者运用了举例、对比以及引用等论证方法。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计算机通过海量的数据储存,对古诗具有较好的自我分析、学习和模仿能力。
    B. 具备一定的作诗填词能力的综合型AI,可以从事情感聊天服务、文字写作。
    C. 人工智能工程师使用计算机算法计算和编码,可以“写出”一本小冰诗集。
    D. “九歌”软件具有对生成的绝句作品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打分的评价方式。
    4. 结合材料一,请简要说明文艺学对人工智能软体“写诗”现象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思考?
    5. 近日来,某大学诗社人工智能诗歌创作研发团队需面向校内招募科研人员,这一信息引发诗歌爱好者的热议,如果你是这个人工智能诗歌创作研发团队的招募工作人员,你要如何消除大家的疑虑?请结合材料二列出你的观点。
    【答案】1. D 2. B 3. C
    4. ①人工智能软体“写诗”现象可以开启一个新的时代。②人工智能“写诗”现象对传统诗学常识中的写诗主体的挑战。③文艺学对人工智能“写诗”现象的应对态度。④人工智能“写诗”现象让文艺学得到一个发展的机遇。
    5. ①人工智能作诗的新鲜感和话题性,可提升社会对诗歌的关注。②人工智能培养社会对诗歌的商业需求,可提升诗歌创作的生态环境。③人工智能作诗研发还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④人工智能作诗研发可追问人性的本质以及确认诗歌的艺术价值。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则标志着人工智能软体成功地“侵入”一切文学的写作”错误,由原文“一旦小冰‘写诗’成功地被人认可为‘写诗’,人工智能软体进一步成功地‘侵入’一切文学的写作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可知,这只是一种可能,并非是事实。
    B.“……因而写诗者……”错误,由原文“写诗,在狭义诗学的眼里理当属于文艺学思与言说的对象,写诗者是具备自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活生生的人,这是传统诗学的常识”可知,此项强加因果,“写诗”和“写诗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C.“说明软件小冰就是诗人”错误,由原文“海德格尔说:“按通常的理解,艺术作品来自艺术家的活动,通过艺术家的活动而产生。唯作品才使作者以一位艺术的主人身份出现,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按这一‘通常的理解’,人们难免会认为,软件‘小冰’所写作的诗集《太阳失了玻璃窗》雄辩地说明软件小冰就是诗人。然而,问题在于‘小冰’根本就不是人”可知,“小冰”不是“人”,因而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看,说明软件小冰不能称其谓诗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长期以来存在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扩大以及普及小众文艺”错误,由原文“无论是传统诗词还是现代诗,在中国当下社会都属于小众文艺。如何扩大普及,长期以来是诗歌发展的一大难题”可知,此项偷换概念,应该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扩大以及普及诗歌”。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人工智能作诗的意义和作用。
    A.“计算机通过……对古诗具有较好自我分析、学习和模仿能力”,强调了人工智能的作用。
    B.“……综合型AI,可以从事情感聊天服务、文字写作”,强调了人工智能的作用。
    C.“人工智能工程师……,可以“写出”一本小冰诗集”,偷换概念,强调了人工智能工程师的作用。
    D.“‘九歌’软件具有……进行打分的评价方式”,强调了人工智能的作用。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由原文“……一旦小冰‘写诗’成功地被人认可为‘写诗’,人工智能软体进一步成功地‘侵入’一切文学的写作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所以,如果小冰‘写诗’真的可以开启‘人工智能诗学’,这一诗学就不仅是狭义的,而且也必然是广义的”可知,人工智能软体“写诗”现象可以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由原文“写诗,在狭义诗学的眼里理当属于文艺学思与言说的对象,写诗者是具备自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活生生的人,这是传统诗学的常识。然而,人工智能‘写诗’现象的出现,让这一常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知,人工智能“写诗”现象对传统诗学常识中的写诗主体的挑战。
    由原文“……那么,我们最终将发现软件小冰的‘写诗’,乃是文艺学在当今所遭遇到的前所未见的新现象”可知,文艺学对人工智能“写诗”现象的应对态度。
    由原文“当然,我们也可以乐观地讲,文艺学在这次危机中如果应对得当,它将得到一次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可知,人工智能“写诗”现象让文艺学得到一个发展的机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人工智能作诗的登场,本身便具有很强的新鲜感和话题性,有望以此间接地提升社会对诗歌的关注”可知,人工智能作诗的新鲜感和话题性,可提升社会对诗歌的关注。
    由原文“通过人工智能培养社会对诗歌的商业需求,让诗歌进入千家万户,有助于扩大诗歌的社会基础,提升诗歌创作的生态环境”可知,人工智能培养社会对诗歌的商业需求,可提升诗歌创作的生态环境。
    由原文“人工智能作诗研发还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在计算机设备方面,与其他领域的人工智能研发相比差别不大。这主要体现在作诗行为对于器材、设备方面的要求较少,……”可知,人工智能作诗研发还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
    由原文“人工智能作诗研发,是对人类尊严的这一底线的挑战。其中难度越大的部分,越能体现出诗歌艺术中最为可贵之处,同时也是人性价值之体现。该研究也是对人性的本质和诗歌的艺术价值进行终极追问和确认的过程”可知,人工智能作诗研发可追问人性的本质以及确认诗歌的艺术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
    贠靖
    每年入了伏,秦岭终南山下的千亩荷塘就碧波荡漾,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这都是荷花的功劳。老支书说,这女子可了不得哩,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儿,这一点还真随了她奶奶。老支书嘴里的荷花是颜奶奶家的孙女颜碧荷,大家都叫她荷花。怎么个了不得?当年颜奶奶当妇女队长那阵,带着村里的娘子军在终南山下开挖了一片鱼塘,让周围村庄的老乡很是羡慕了一阵,县里还来开了现场会。如今她孙女荷花从奶奶手里接过接力棒,领着村里的留守妇女将一片干涸的烂泥塘变成了千亩荷塘,你说厉害不厉害?
    为建这千亩荷塘,荷花可是吃了不少苦头。现在想起来,当初也是为了赌一口气。荷花丈夫玉军看到村里的后生都搭伙一拨拨地出去打工,就动了心思,荷花却不愿意他走。荷花说,非得出去呀?咱奶,咱爹,咱娘一辈子没出去,不过得好好的?
    玉军见说服不了荷花就躺下了,赌气给她个脊背。荷花也躺下给他个脊背。荷花一觉醒来,睁开眼,玉军不知什么时候偷偷地跑了。荷花一下子就来了气。她给丫丫穿上鞋子,拧过脸去对着墙壁,吧嗒吧嗒掉起眼泪来。丫丫仰起脸问:“妈妈怎么哭啦?”她擦擦眼说:“没事!”
    她生气的是,丈夫竟然和她的心隔着一层,不声不响地便走了。她心里嘀咕着,我又不是非拦挡着不让你去。这不是想着爹妈年纪大了,丫丫还小。说穿了,人家还不是担心你没出过远门,在外头吃苦头么?荷花静下心来想,我不信在村里就活不成了,我荷花一定要活出个样儿来给你瞧瞧,在村里日子照样能过得风生水起。
    荷花决定在门前的臭水塘里种荷花。她从小就爱美。这一片干涸的臭水塘要都栽种了荷花,那该有多美呀!
    爹听了荷花的想法,放下碗,抹抹嘴,第一个站起来表态说:“媳妇儿,爹支持你,就咱们家那些地,你想种啥就种啥!”娘也表态说:“我跟你爹意见一样,都支持你!”荷花说:“光你们支持不行。爹,您得去做村里人的工作,把大伙都发动起来种荷花,只有连成了片,才能成气候哩!”
    爹面带难色道:“荷花你是知道的,就咱村那些人,都是些死脑筋,只惦记着眼前的那点利益,都一窝蜂地出去给人打工。出门在外,那钱是好挣的?”荷花虽然生气,但说到底还是刀子嘴豆腐心,心里头一个劲祈祷着,巴望他们在外边能顺顺当当的。
    娘说:“老头子,你就给个准话,动员大伙种荷花的事能不能做通工作?”爹踅着眉头说:“我看悬。”爹刚出马,在大伯那里就碰了钉子。大伯鼻孔里哼哼地冷笑着:“老二,你得管管你家这媳妇儿,不能任由着她的性子胡来。她也不想想,那荷花是能吃呀,还是能当钱花?”
    爹就站在那一遍遍地解释,大伯说:“你就是说破大天我也不种!”
    晚上,荷花说:“爹,明天您在屋歇着,我去找大伙商量!”
    “去了好好说啊!”娘叮咛。
    荷花没去找那些死脑筋的大老爷们儿,而是一家一家去找那些留守在家的姐妹们,给大伙摊开来说了她想种荷花发展观光旅游的想法。她们中有人将信将疑。荷花就问:“你们想不想你们的男人都早点回来?”这句话戳到了姐妹们的心坎上。她们都使劲地点着头。这就对了,荷花把握十足地说:“只要你们听我的,咱把这一大片荷塘种起来,成了气候,也学着周边的村子,把观光旅游做起来,不是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了?那他们还在外头瞎折腾啥哩?!”“也是哩。”姐妹们说,“荷花,还是你想得长远。”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累倒也罢了,让荷花感到委屈的是,这事遭到了长辈们的一片骂声:这媳妇儿真是个害人精哩,好端端地唆使媳妇儿们种啥荷花,净出幺蛾子哩!
    夜里,荷花打来一盆水,撩起来一下一下地洗着脸上、胳膊上、腿上的泥巴。洗完了一个人躺进被窝里,浑身酸痛。她悄悄地咬着被角流着泪。
    早起爹和娘都不在屋,荷花心里有些慌,忙出屋去寻。拉开门她一下子愣住了。门前的泥塘里叽叽喳喳站满了人,爹和娘跑在最前面,大伯也在人伙里,他们都捾起裤腿,在弯腰把破壳而出的荷苗栽种到淤泥里。老支书抬起手擦着额颅上的汗说:“荷花,还愣着干啥呀,快下来瞧瞧行不行?”荷花使劲点着头,两眼一热,背过脸去。
    上千亩荷塘连成片在风中摇曳的时候,游客们就蜂拥而至,一拨一拨地走进画一般的荷塘里来。媳妇儿们把各人的看家本事都使了出来,荷包鱼,荷包鸡,荷包饭、野菜疙瘩,吃得那些来观光游玩的城里人赞不绝口。他们挤在荷塘间的田埂上,拿出手机、照相机,横着拍,竖着拍,恨不得把荷塘的美景一股脑全装进相机里带回去。
    荷花又把姐妹们组织起来,将地头堆成山的玉米杆收集起来,把玉米皮里面的那几层揭下来,洗净晾干,用硫磺熏白了,染上颜色,编成一件件别致的手包、杯垫、坐垫和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
    夜色下,月光水一样从指缝里流淌出来,欢笑声也银铃般在影影绰绰暗香浮动的荷塘上回荡。姐妹们在筹划着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她们要学着城里人,把村子发展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家乐、手工艺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公司”。荷花说,这回人手可咋够呀?有姐妹试探着问一句:“要不要打电话把那些外出的死鬼们叫回来呀?”荷花说:“谁稀罕他们哩!咱姐妹们不照样把荷塘弄成了!”
    “这是说谁呢?”黑暗中有人问了一句:“你们的手工艺品卖不卖呀,这些小物件在广东那边可抢手哩,有多少收多少!”有人很快就听出音来,荷花反应过来立马回敬了一句:“谁稀罕哩!”人却站起来跑了过去,举起拳头雨点般在玉军结实的肩膀上捶打着。玉军笑嘻嘻躲避着,一群人起着哄从荷塘边的树荫里钻了出来。
    这一夜千亩荷塘就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摘编自《贠靖作品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到了颜奶奶的事迹,意在衬托荷花不服输,能吃苦,坚毅的性格和精神,表现了农村妇女坚贞不屈,勇敢的品质。
    B. 小说中三次描写荷花落泪,第一次是因为对丈夫行为的恼怒,第二次是因为不被理解和艰辛,第三次是终于得到众人的支持而感动。
    C. “举起拳头雨点般在玉军结实的肩膀上捶打”这一细节,表明荷花心中的怨气没有消除,并觉得自己也可以把事业搞好,不需要帮忙。
    D. 结尾处“荷塘就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暗示在荷花这个成功案例的鼓舞下,外出打工的丈夫们纷纷回来共同把农村建设发展起来。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先写当前千里荷塘繁盛的场景,再回顾荷花如何带动乡里建设千亩荷塘,增强了阅读效果,这与鲁迅《祝福》的手法相似。
    B. 小说与孙犁的《荷花淀》一样善于塑造女性形象,其中荷花这一人物,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展现了新时代农村女性的聪慧和坚韧。
    C. 文章内容安排得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作者用大量笔墨写荷花劝说亲人和村民们建设荷塘的过程,而描述如何动手建设的过程则较为简略。
    D. 文章用荷花的内视角讲述了这个新农村建设的故事,让读者跟随着她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去欣赏小说,这增加了文章的可信性和亲切性。
    8. 小说以“荷花”为题,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9. 有人认为,“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如何体现这种特点?
    【答案】6. D 7. D
    8. ①“荷花”是指小说中的主人公,颜奶奶家的孙女颜碧荷,大家都叫她荷花。②“荷花”留在村里建设新农村的做法遭到村里人的反对,但是她没有放弃,这与荷花不屈服于世俗的品质一致。③“荷花”是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曲折进程的缩影,而荷花最终成为千亩荷塘,也象征着新农村建设最终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9. ①语言表达上的抒情意味。如:“夜色下,月光水一样从指缝里流淌出来,欢笑声也银铃般在影影绰绰暗香浮动的荷塘上回荡”将主人公的欣喜之情寄寓在抒情上,体现诗意的语言之美。②意境营造的诗情画意。文中描写荷塘的环境,营造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呈现出温柔宁静的民俗之美。③本文以独特的视角来写改革开放对百姓的影响。小说没有写改革开放中波澜壮阔的场面,而是写了一个生活在乡村的普通百姓荷花改造荷塘,发展农村经济的故事,表达情感含蓄。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表现了农村妇女坚贞不屈,勇敢的品质”错误,由原文“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儿,这一点还真随了她奶奶”可知,主要表现她不服输的韧性,此项属于过度解读。
    B.“第一次是因为对丈夫行为的恼怒”错误,由原文“她生气的是,丈夫竟然和她的心隔着一层,不声不响地便走了。她心里嘀咕着,我又不是非拦挡着不让你去”可知,此处主要写荷花此时不被当成知心人的委屈。
    C.“表明荷花心中的怨气没有消除,并觉得自已也可以把事业搞好,不需要帮忙”错误,“荷花反应过来立马回敬了一句:“谁稀罕哩!”人却站起来跑了过去,举起拳头雨点般在玉军结实的肩膀上捶打着。玉军笑嘻嘻躲避着,一群人起着哄从荷塘边的树荫里钻了出来”可知,此细节主要表现荷花的娇嗔,丈夫回来的惊喜,以后有丈夫帮忙推销工艺品的喜悦。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文章用荷花的内视角讲述了这个新农村建设的故事”错误,由原文“为建这千亩荷塘,荷花可是吃了不少苦头”“她心里嘀咕着,我又不是非拦挡着不让你去”等信息可知,全文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这都是荷花的功劳。老支书说,这女子可了不得哩,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儿,这一点还真随了她奶奶。老支书嘴里的荷花是颜奶奶家的孙女颜碧荷,大家都叫她荷花”可知,“荷花”是指小说中的主人公,颜奶奶家的孙女颜碧荷,大家都叫她荷花。
    由原文“‘老二,你得管管你家这媳妇儿,不能任由着她的性子胡来。她也不想想,那荷花是能吃呀,还是能当钱花?’”“荷花说:‘爹,明天您在屋歇着,我去找大伙商量!’”可知,“荷花”留在村里建设新农村的做法遭到村里人的反对,但是她没有放弃,这与荷花不屈服于世俗的品质一致。
    由原文“上千亩荷塘连成片在风中摇曳的时候,游客们就蜂拥而至,一拨一拨地走进画一般的荷塘里来。媳妇儿们把各人的看家本事都使了出来,荷包鱼,荷包鸡,荷包饭、野菜疙瘩,吃得那些来观光游玩的城里人赞不绝口”可知,“荷花”是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曲折进程的缩影,而荷花最终成为千亩荷塘,也象征着新农村建设最终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和评价审美取向的能力。
    “夜色下,月光水一样从指缝里流淌出来,欢笑声也银铃般在影影绰绰暗香浮动的荷塘上回荡”,景色静谧优美,“欢笑声”像“银铃般”清脆,将主人公的欣喜之情寄寓在抒情上,体现诗意的语言之美。
    “岭终南山下的千亩荷塘就碧波荡漾,朵朵荷花亭亭玉立”“上千亩荷塘连成片在风中摇曳的时候”“月光水一样从指缝里流淌出来,欢笑声也银铃般在影影绰绰暗香浮动的荷塘上回荡”文中描写荷塘的环境,选取典型的“荷花”“月光”“荷塘”意象,营造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呈现出温柔宁静的民俗之美。
    由原文“荷花决定在门前的臭水塘里种荷花。她从小就爱美。这一片干涸的臭水塘要都栽种了荷花,那该有多美呀!”“我不信在村里就活不成了,我荷花一定要活出个样儿来给你瞧瞧,在村里日子照样能过得风生水起”“‘爹,明天您在屋歇着,我去找大伙商量!’”“上千亩荷塘连成片在风中摇曳的时候,游客们就蜂拥而至,一拨一拨地走进画一般的荷塘里来”可知,小说没有写改革开放中波澜壮阔的场面,而是写了一个生活在乡村的普通百姓荷花改造荷塘,发展农村经济的故事,表达情感含蓄,本文视角独特,写了改革开放对百姓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安禄山入朝,上宠待甚厚,谒见无时。上命有司为安禄山起第于亲仁坊,敕令但穷壮丽,不限财力。禄山既兼领三镇,赏刑己出,日益骄恣。又见武备堕弛,有轻中国之心。及杨国忠为相,禄山视之蔑如也,由是有隙。国忠屡言禄山有反状,上不听。天宝十四载,冬,十一月,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丙子,上以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诸郡当贼冲者,始置防御使。命郭子仪罢围云中,还朔方,益发兵进取东京。选良将一人分兵先出井陉,定河北。子仪荐李光弼,癸亥,以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分朔方兵万人与之。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上遣使趣哥舒翰进兵复陕、洛。潼关既败,于是河东、华阴、冯翊、上洛防御使皆弃郡走,所在守兵皆散。安禄山不意上遽西幸,遣使止崔乾祐兵留潼关,凡十日,乃遣孙孝哲将兵入长安。郭子仪等将兵五万自河北至灵武,灵武军威始盛,人有兴复之望矣。郭子仪以河东居两京之间,扼贼要冲,得河东则两京可图。戊辰,上劳飨诸将,遣攻长安,谓郭子仪曰:“事之济否,在此行也。”对曰:“此行不捷,臣必死之。”郭子仪以回纥兵精,劝上益征其兵以击贼。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等将精兵四千余人来至凤翔。回纥至扶风,郭子仪留宴三日,叶护曰:“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以食为!”宴毕,即行。癸卯,大军入西京。甲辰,捷书至凤翔,百寮入贺,上涕泗交颐。十二月戊午,上御丹凤楼,赦天下。加郭子仪司徒,李光弼司空。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材料二:
    子袁子因出书一编,盖《通鉴》之本末也。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摦,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
    (节选自《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B. 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C. 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D. 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丙子,丙为天干,子为地支,干支相配以纪日,不同于“壬戌之秋”中以“壬戌”来纪年。
    B. 使,受命出使或奉命办事的人,与《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的“行李”基本相同。
    C. 益,文中是“更加”的意思,与《师说》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的“益”含义相同。
    D. 趣,文中是“催促,督促”之意,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禄山看不起杨国忠,在杨国忠当宰相后,两人产生了隔阂。杨国忠多次向皇帝告状,说安禄山有图谋造反的征兆,玄宗都听不进去。
    B. 为了平息安禄山有图谋造反的言论,玄宗为安禄山建造宅第,并下达敕令,称建造这座住宅只需要追求壮丽,用多少钱不限制。
    C.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玄宗命令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朝廷在位于抵抗叛贼要道的各个郡,开始设置防御使。
    D. 《通鉴纪事本末》以《资治通鉴》中大事为纲领,情感隐约而显露,叙事详尽而简要,让读者从中找到祸乱的根源及医治的办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
    (2)叶护曰:“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以食为!”宴毕,即行。
    14. 请简要概括,郭子仪为唐收复两京,提出了哪些建议?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史思明从马上摔了下来,他发髻露在外面、光着脚逃跑了。到了傍晚,执持折断了的枪回到自己的军营,又往博陵郡逃亡。
    (2)叶护说:“国家正有紧急事情,我远道而来,出兵相助,怎么能就顾着吃呢!”宴会一结束,叶护就率领士兵出发了。
    14. ①郭子仪为朝廷推荐人才。郭子仪向朝廷推荐了李光弼,并增加挑选出的精兵。
    ②郭子仪认为需要先取河东地区,就能进一步攻取两京。因为河东地区居于两京之间,正扼守着叛贼的要道。③郭子仪劝肃宗征发回纥兵来攻击叛贼。因为回纥兵精锐。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史思明收集了几万名失散的士兵,跟随在他们后面。郭子仪挑选了矫健的骑兵去迎接挑战,他们用三天时间到达行唐县。叛贼已经疲倦了,于是就撤退了。郭子仪趁着叛军疲劳之时,在沙河县将他们打败。
    “数万”作“收散卒”的补语,与前文关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可排除AD;
    “三日”作“至”的状语,与后文关系紧密,“三日”前断开,可排除AC;
    “之”作“乘”的宾语,在其后停顿,可排除A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他派遣使者,让崔乾祐的军队留在潼关。/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C.错误渐渐地/更加。句意:就劝肃宗渐渐地征发回纥兵来攻击叛贼。/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D.正确。催促,督促/同“取”。句意:玄宗(得到这一消息)就派遣使者督促哥舒翰出兵收复陕郡、洛阳。/虽然各有各的爱好。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为了平息安禄山有图谋造反的言论,玄宗为安禄山建造宅第”错误,由原文“安禄山入朝,上宠待甚厚,谒见无时。上命有司为安禄山起第于亲仁坊”可知,玄宗为安禄山建造宅第的原因是他备受宠待,造反之事是后来的事。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跣足”,光着脚;“走”,逃跑;“杖”,执持。
    (2)“急”,紧急的事情;“何以”,怎么;“毕”,结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子仪荐李光弼,癸亥,以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分朔方兵万人与之”可知,郭子仪为朝廷推荐人才。郭子仪向朝廷推荐了李光弼,并增加挑选出的精兵。
    由原文“郭子仪以河东居两京之间,扼贼要冲,得河东则两京可图”可知,郭子仪认为需要先取河东地区,就能进一步攻取两京。因为河东地区居于两京之间,正扼守着叛贼的要道。
    由原文“郭子仪以回纥兵精,劝上益征其兵以击贼”可知,郭子仪劝肃宗征发回纥兵来攻击叛贼。因为回纥兵精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安禄山到达长安觐见皇帝,玄宗给他的恩宠、待遇都非常丰厚,他随时都能拜见皇帝。玄宗命令有关职能部门为安禄山在长安城的亲仁坊建造宅第,并下达敕令,称建造这座住宅只需要追求壮丽,用多少钱不限制。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以后,(手握大权)赏罚由自己做主,越发骄奢恣意。(安禄山)又看到唐朝的武备松弛,有轻视中原朝廷之心。等到杨国忠当了宰相,安禄山却非常看不起杨国忠,因此两人之间产生了隔阂。杨国忠多次向皇帝告状,说安禄山有图谋造反的征兆,玄宗都听不进去。天宝十四载,冬,十一月,安禄山派遣(他)所统辖的三镇军队及同罗、奚、契丹,一共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人,在范阳起兵反叛。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丙子(二十一日),玄宗又命令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朝廷在(位于)抵抗叛贼要道的各个郡,开始设置防御使。唐玄宗命令郭子仪不再包围云中,返回朔方节度使辖境,增加兵马准备向东进兵,夺取东都洛阳。朝廷准备选一名良将分出一部分兵,先出井陉关,向东平定河北地区。郭子仪向朝廷推荐了李光弼,至德元载(756年)一月癸亥(初九日),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分出朔方节度使所统领的一万士兵归光弼率领。郭子仪、李光弼回到常山郡,史思明收集了几万名失散的士兵,跟随在他们后面。郭子仪挑选了矫健的骑兵去迎接挑战,他们用三天时间到达行唐县。叛贼已经疲倦了,于是就撤退了。郭子仪趁着叛军疲劳之时,在沙河县将他们打败。史思明从马上摔了下来,他发髻露在外面、光着脚逃跑了,到了傍晚,执持折断了的枪回到自己的军营,又往博陵郡逃亡。李光弼趁势包围了博陵,官军的声威大大提高。于是,河北地区的十几个郡都杀死叛贼任命的守将,向唐廷投诚。玄宗(得到这一消息)就派遣使者督促哥舒翰出兵收复陕郡、洛阳。官军既然已经在潼关遭遇惨败,于是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的防御使都放弃了本郡的地盘,逃跑了,这些地方的守军也都逃散了。安禄山没有预料到玄宗急急忙忙地就往西逃跑了。他派遣使者,让崔乾祐的军队留在潼关。一共过了十天,安禄山才派遣孙孝哲率兵进入长安。郭子仪等率领五万名士兵从河北到达灵武,灵武方面的军威开始兴盛起来,大家开始看到了兴复唐室的希望。郭子仪认为河东地区居于两京之间,正扼守着叛贼的要道,如果官军得到河东地区,就可以进一步攻取两京。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十月戊辰(二十三日),肃宗慰劳、用酒食款待各位将领,派遣他们进攻长安。肃宗对郭子仪说:“事情能不能成功,就在于这次行动了。”郭子仪回答道:“这次如果没有打胜仗,我一定以死谢罪。”郭子仪认为回纥兵精锐,就劝肃宗渐渐地征发回纥兵来攻击叛贼的益处。怀仁可汗派遣他的儿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等率领四千多名精兵抵达凤翔。回纥兵到达扶风,郭子仪留住他们,设宴款待他们三天,叶护说:“国家正有紧急的事情,我远道而来,出兵相助,怎么能就顾着吃呢!”宴会一结束,叶护就率领士兵出发了。至德二载(757年)九月癸卯(二十八日),唐朝的大军进入西京长安。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九月甲辰(二十九日),唐军收复长安的报捷文书传送到凤翔(肃宗所在地),百官前来向皇帝道贺,肃宗的眼泪鼻涕流满了脸颊。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戊午(十五日),肃宗驾临丹凤楼,宣布大赦天下。加郭子仪为司徒,李光弼为司空。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材料二:
    袁先生这时拿出了一部书,是《资治通鉴》的纪事本末体。我读了这本书,(发现这本书)大致是选择《资治通鉴》中写到的大事,安排好它的始末原委;提取大事中深奥的道理,使它变得显豁清楚。它的情感隐约而显露,它的叙事详尽而简要,它的文字留有余地而宽敞博大,它的道理深远而浅显,它对于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兴盛与衰亡,大概是找到了祸乱的根源、医治的办法。
    (节选自《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结交
    唐·孟郊
    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结交远小人,小人难姑息。
    铸镜图鉴微,结交图相依。凡铜不可照,小人多是非。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运用顶针的手法,使诗歌前后关联,诗作结构严密,具有节奏感。
    B. 诗歌选用“须”“易”“远”“难”等词,刻画了诗人爱憎分明的形象。
    C. 诗人认为,所有的铜都不能做镜子,而小人因是非多不能与之成为朋友。
    D. 全诗采用对比等方法阐明他选择朋友的标准,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 白居易在《文苑诗格》中提到:“为诗不论大小,须联环文藻,得隔句相解。”请结合本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 C 16. ①“联环文藻”“隔句相解”是指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后面的诗句来对前面的诗句进行解释。②第五句“铸镜图鉴微”承接第一二句,对做镜子要用青铜的原因进行了解释。第六句“结交图相依”承接第三四句,对结交朋友的原因进行阐述。第七八句又分别照应了前面的诗歌。③这种句法使孟郊诗既具灵动之姿,又有紧凑之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C.“所有的铜都不能做镜子”错误。“铸镜须青铜”可知,做镜子须要用青铜。而尾联中“凡铜不可照”说到普通的铜是不能用来做镜子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铜都不能做镜子。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结构的把握能力。
    白居易这句话的意思是诗歌在创作过程中,诗中内容故意不顺序连贯,而是通过后面的诗句来对前面的诗句进行解释。
    本诗中“铸镜图鉴微”意思是做镜子是为了观察细微的东西。这句诗是承接“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的。因为“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的意思是做镜子必须要用青铜,青铜容易擦拭干净。所以第五句是对一、二两句做镜子要用青铜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结交图相依”意思是结交朋友就是为了有个依靠。这句诗是承接“结交远小人,小人难姑息”。因为“结交远小人,小人难姑息”意思是结交朋友要远离小人,小人太难姑息了。第六句是对三、四句结交朋友的原因进行阐述。
    “凡铜不可照,小人多是非”意思是普通的铜是不能用来做镜子的,就好像结交朋友不能结交小人一样,小人的是非太多了。第七八句又分别照应了前面的诗歌。
    这种句法使孟郊诗既具有跳跃性,具有灵动之姿,又有紧凑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始皇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导致了“___________”的结果,胡人不敢到南边来放牧,甚至于“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山的描写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蛾眉”在古诗词中既指女子那细长而弯曲的秀眉,也借指女子美丽的姿色。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④.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⑤. 懒起画蛾眉 ⑥. 弄妆梳洗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报、扪、胁、膺、蛾、谣、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欢喜杨柳与燕子。尤其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我曾经名自己的寓居为“小杨柳屋”,曾经画了许多杨柳燕子的画,又曾经摘取秀长的柳叶,在厚纸上裱成各种风调的眉,想象这等眉的所有者的颜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与口。那时候我每逢早春时节,正月二月之交,看见杨柳枝的线条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这狂喜又立刻变成焦虑,似乎常常在说:“A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我读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经真心地感动,以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虚度。 !到我手里决不放它空过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 便更甚。那一天我总想有一种足以充分酬偿这佳节的举行。我准拟作诗,作画,或痛饮,漫游。 大多不被实行;或实行而全无效果,B反而中了酒,闹了事,换得了不快的回忆;但我总不灰心,总觉得春的可恋。我心中 只有知道春,别的三季在我都当作春的预备,或待春的休息时间,全然不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与意义。而对于秋,尤无感觉:因为夏连续在春的后面,在我可当作春的过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当作春的准备;独有与春全无关联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没有它的位置。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车之鉴 焦灼 虽然 似乎B. 引以为戒 焦灼 即使 大概
    C. 前车之鉴 焦急 虽然 大概D. 引以为戒 焦急 即使 似乎
    19.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A、B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标点符号怎样增强表现力。
    20. 请简要分析划波浪线的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答案】18. A 19. A处第一个感叹号将作者对“春来了”这个消息的狂喜之情直接表达出来;第二个感叹号将作者要好好享受春天的心情表现出来,祈使句的句式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急切。(或B处两个逗号将“中了酒”“闹了事”两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表达了作者对未能完全享受春天的遗憾之情。)
    20. ①划线句子运用排比的手法,用“曾经”连接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为读者展现了作者在春天的一系列活动,表达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②划线句子运用短句,且句式整齐,用动宾结构组合成三个短分句,从形式上来看,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从内容上看,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车之鉴,前面车子翻了,后面的车子可以此作为教训;比喻前人的失败,后人可以当作教训。引以为戒,以他人或自己犯错误的教训作为警戒。文章前面认为古人都太息虚度春天,后面写自己决不放它空过。是要以前人的经验作为教训,故选“前车之鉴”。
    第二空,焦灼,非常着急,焦躁忧虑。焦急,指非常着急。“焦急”侧重于“急”,表示“心焦、着急”。“焦灼”侧重于“灼”,表示 “特别着急,象火烧一样难受”。前文写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而我心里更加着急,故选“焦灼”合适。
    第三空,虽然,表转折关系即使,表假设关系。根据下文中“但我总不灰心”,本句表转折关系,故选“虽然”合适。
    第四空,似乎,意思是好像,仿佛。大概,意思是大致的内容,大体的情况;表示不很精确的估计;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文中指我心中的情思仿佛只有春天知道,突出春天的善解人意,故选“似乎”。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A处“春来了!”使用的感叹号,表示感叹。表现作者在早春正月二月之交,大自然刚刚有春天的迹象时,作者心中对春天即将到来一种狂喜和还没有真正到来的焦虑,“春来了”是一种设想,一种期盼,表达作者对春天到来的讯息的惊喜和赞叹之情。
    “不要放过!”使用的感叹号,表祈使。表现作者对春天终于到来之后,一定要好好享受春天的迫切之情,以及不能将大好春光浪费掉的坚定之情。
    B处中间使用了两个逗号,分别将“中了酒”“闹了事”两个动作分隔开来,将“换得了不快的回忆”单独分开。两个单独的动作,是作者不能认真享受春光的错误之举,单独分开,起强调作用;“换得了不快的回忆”单独分开,强调了作者不能完全享受春天,只留下不愉快的回忆的事实,表达作者对错失美好春天的遗憾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可以从修辞、句式、语体等角度入手,结合句子表达的感情进行分析。
    从修辞上,前三个“曾经”使用了排比手法,三个句子的结构均为动宾结构,分别用“名”“画”“摘”引领起后面的内容,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我在春天到来时候的举动,这几个活动都和春天的杨柳、燕子有关,表达我对杨柳和燕子的喜爱之情,也表达我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形式整齐,节奏分明,富有音乐美感。
    后面的三个句子,写我对柳叶眉毛的情有独衷,用“裱眉”“想象眉”“添眼鼻与口”三个画面感极强的动作,引人想象,富有情趣。
    整体上,六个句子以短句为主,简短有力,表现力强,节奏感较强,起到强调作用,突出作者对杨柳的喜爱之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空城是人类未来在太空中生活的城市。依据我们现有的技术基础和主流科幻作品中的合理畅想,在最初阶段, ① 。这样有望旋转机构通过创造令人舒适的重力,造价也会相对较低,可以认为是如今空间站的扩大版。在这种结构中,人们主要居住在一些“管道”和“车轮轮辐”里,但是视野很窄,身心难免不够舒适,因此这种太空城很可能只用于过渡阶段。随着太空建筑技术进步,球状太空城最终将登上航天“舞台中央”。简单地说,它是一个巨大的空心球体,正中悬浮着通过可控核聚变制造的、照耀到球内每一个角落的人造太阳。为了产生重力, ② 。只不过,与轮辐状太空城不同的是,球状太空城总是绕着一根纵贯南北的轴线旋转,转速最快的“赤道”地区重力最大,越往南北“两极”,重力越会随着旋转半径下降而线性减小,尤其南北“两极”几乎差不多是完全失重的。 ③ ,预计“两极”地区特别适合建造千层级别的超级大楼,人类日常工作居住区与商业区也将集中在那里。而体验区的重力适中、温暖舒适将更多地作为度假区和生态区。
    21.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样有望旋转机构通过创造令人舒适的重力,造价也会相对较低,可以认为是如今空间站的扩大版。
    B. 它是一个巨大的空心球体,正中悬浮着通过可控核聚变制造的、照耀到球内每一个角落的人造太阳。
    C. 重力越会随着旋转半径下降而线性减小,尤其南北“两极”几乎差不多是完全失重的。
    D. 而体验区的重力适中、温暖舒适将更多地作为度假区和生态区。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B 22. ①太空城很可能做成轮辐状 ②球状太空城也在不停地旋转 ③不要觉得失重区域没用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A.“这样有望旋转机构通过创造令人舒适的重力”,中途易辙,应改为“这样有望通过旋转机构创造令人舒适的重力”。
    C.“尤其南北‘两极’几乎差不多是完全失重的”,“几乎差不多”语义重复,应改为“尤其南北‘两极’差不多是完全失重的”。
    D.“而体验区的重力适中、温暖舒适”,主语与后面宾语搭配不当,应改为“而重力适中、温暖舒适的体验区”。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文“随着太空建筑技术进步,球状太空城最终将登上航天‘舞台中央’”,可知后来的太空城的形状是球状太空城,再结合横线前面的句子“在最初阶段”,可知,本空应该填写的是最初阶段太空城的具体形状;结合横线后面的内容“在这种结构中,人们主要居住在一些‘管道’和‘车轮轮辐’里”和“只不过,与轮辐状太空城不同的是”,可知本空应填写的最初阶段太空城的形状为轮辐状。故填:太空城很可能做成轮辐状。
    第二空,结合上文“为了产生重力”,可知,本空应填写怎样做会产生重力;结合下文“只不过,与轮辐状太空城不同的是,球状太空城总是绕着一根纵贯南北的轴线旋转”,可知,球状太空城通过旋转产生重力,故本空应填写:球状太空城也在不停地旋转。
    第三空,上文写“尤其南北‘两极’几乎差不多是完全失重的”,下文写“‘两极’地区特别适合建造千层级别的超级大楼”,可以知道,两极地区因为没有重力,也会有自己特殊的用处,故填写:不要觉得失重区域没用,或者失重区域也有独特的用处。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中图网发文称,其一座有400多万册书籍的库房受洪水影响损失严重。事件发生后,网友们纷纷表示:愿意购买被洪水泡过的书籍,希望能够减少一点损失。对此,中图网再度发声:被洪水泡过的书可能无法翻开,甚至残留了未知的脏污、病菌,承诺“我们不会把这种带安全隐患的书交到大家手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这是一道与现实有关的时评类作文,即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引发思考,对事件进行评论。材料可分为三个层面进行解读。第一层,交代了事件的背景,库房受洪水影响损失严重;第二层,网友对这个事件的态度,愿意购买这些书籍;第三层,中图网承诺不会把这种书交到大家手里。
    明知泡水书有隐患,却乐意去购买价值大大下降的“泡水书”,是人们对受灾受损的群众的关怀与共情,对灾后重建的信心与期许,同时也是对图书人和实体书行业的支持和鼓励;网友与中图网的发声,体现了网友与中图网的互相体谅和相互尊重,让我们看到文明背后从未消散的善意。本材料既考查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引领学生关注实体书的传承问题,同时让学生感知互相尊重的温情。写作时,可以围绕这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互相体谅和尊重,善意从未消失。文章主体可以从材料引入,对这个事件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互相体谅和尊重,善意从未消失;然后接着列举社会上一些双向奔赴,互相尊重的事例,分析社会上的温暖从未缺失;最后再发出呼吁,期盼让互相体谅和尊重持续下去。文章结尾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互相尊重,让社会充满温暖。
    2.社会需要互相体谅和尊重。
    3.不要让善意消失。

    相关试卷

    2024届河北省衡水中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4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衡水中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4年1月)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高三-2022年9月语文答案:

    这是一份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高三-2022年9月语文答案,共4页。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高三-2022年9月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高三-2022年9月语文试卷,共6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