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贵州省黔西南州崇文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贵州省黔西南州崇文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4届贵州省黔西南州崇文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4届贵州省黔西南州崇文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贵州省黔西南州崇文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贵州省黔西南州崇文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文言文阅读一轮检测,名篇名句默写,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 全卷满15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基础知识(30分)(本题共15小题,30分)
    1. 下列句子中“信”的意义与例句中的“信”相同的一项是( )
    例:信笔涂鸦
    A.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
    B.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C.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D.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副词,随意,任意。句意:随便乱涂乱画。形容字写得很潦草。
    A.形容词,诚信。句意:仁慈的人传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献出他的忠诚。
    B.形容词,真实。句意: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C.副词,确实,实。句意: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D.副词,随意,任意。句意: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故选D。
    2. 下列句子中“致”的意义与例句中的“致”相同的一项是( )
    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魏书∙茹皓传》
    A.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C.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D.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过秦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中“致”解释为情致;句意:栽种各种花草树木,很有一番情致。
    A.“致”,表达;句意: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
    B.“致”,到达;句意:凭借车马的人,并不是他擅长走路,却能到达千里远。
    C.“致”,情致;句意: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D.“致”,招致;句意: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
    故选C。
    3. 下列句子中“适”的意义与例句中的“适”相同的一项是( )
    例: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郑风》
    A.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B.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去来兮辞》
    C. 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D.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适合、迎合。句意: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适合我心愿。
    A.到,去。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B.适合、迎合。句意: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C.享有,享受。句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D.出嫁。我们贫贱人家养育了这个女儿,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
    故选B。
    4. 下列句子中“却”的意义与例句中的“却”相同的一项是( )
    例:盛情难却
    A.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
    B.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C.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
    D.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盛情难却”的“却”的意思是推辞、拒绝。句意:深厚而热烈的情意使人难以推辞拒绝。
    A.却:推辞、拒绝。句意:为国之君不推却百姓,就能彰明他的美德。
    B.却:使退却,击退。句意: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击退了它。
    C.却:去掉、消除。句意:这是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
    D.却:副词,还、再。句意: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再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故选A。
    5. 下列句子中“微”的意义与例句中的“微”相同的一项是( )
    例:微不足道
    A.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
    B.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C.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石钟山记》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微:微小。句意:非常微小,不值得一提。
    A.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句意: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B.微:身份卑微。句意: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
    C.微:微小。句意:微小的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
    D.微:没有。句意:如果没有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
    故选C。
    6. 下列通假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列缺霹雳:“列”通“裂” 虽有槁暴:“有”通“又”
    B.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须臾成五采:“采”通“彩”
    C.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鼓瑟希:“希”通“稀”
    D.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䜩”通“燕” 莫春者:“莫”通“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D.䜩:通“宴”。句意: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故选D。
    7. 下列通假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的意思。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颁白者,即头发花白的老人。
    C.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邢”通“型”,指男人有型,有模样,帅。
    D. 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在这里作状语,“景从”即“像影子一样跟随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句意: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B.句意: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C.“邢”通“型”,典范、榜样,这里作动词,做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和国。
    D.句意: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随着。
    故选C。
    8. 下列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昂其直:“直”通“值”。 手裁举:“裁”通“才”。 而翁归:“而”通“尔”
    B. 河海不择细流:“择”通“摘”,选取的意思。 孝公既没:“没”通“殁”,死的意思。
    C.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几何”古义是“多少”的意思。相同用法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 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古义“随随便便地”,今义是“平平常常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抬高它的价格/手刚刚举起/你父亲回来。
    B.错误。择:通“释”,舍弃。句意: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秦孝公死了之后。
    C.正确。句意: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D.正确。句意: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随随便便地度过。
    故选B。
    9. 下列古今异义词在句子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白露横江:“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代指圣君贤主。
    B.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推广到。/所见无非牛者:“无非”,无不是,全都是。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才能不及中人:“中人”,中等人,普通人。
    D. 将军战河北:“河北”,黄河以北。/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儿女亲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白露:白茫茫的雾气。句意:白茫茫的雾气弥漫江面。/眺望那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方。
    B.正确。句意:尊敬自己的老人,再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看见的没有不是整头牛的。
    C.正确。句意: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位置。/才能比不上一般人。
    D.正确。句意: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沛公献上一杯酒为他祝酒,约定成为儿女亲家。
    故选A。
    10. 下列古今异义词的有关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游侠儿”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无所事事的年轻人。
    B.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指情感诚挚,深厚,与“感君区区怀”用法相同。
    C.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指路人,陌生人,与李白《行路难》中的“行路”不同。
    D. 思厥先祖父:“祖父”,这里指爷爷和父亲,也泛指先辈,不是单指“爷爷”一辈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
    B.错误。小,用于自称的谦辞/诚挚的情意。句意:(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之至。/感谢你对我的诚心和关怀。
    C.正确。路人,陌生人/世上的路,常比喻人生道路。句意: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路途行进艰难,很多诗人用此古乐府作诗借以表达世事艰难,人生不得意。
    D.正确。句意:想一想(或念及)他们的祖辈父辈。
    故选B。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青青兮欲雨”与“天雨雪 ”两句中“雨”的含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与“追亡逐北”两句中的“亡”含义和用法都不同。
    C.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与“高余冠之岌岌兮”两句中的“高”含义不同,用法相同。
    D.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与“小学而大遗”两句中的“小”“大”含义和用法都完全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都是名词作动词,下雨;下。词义不同。句意: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天下雪。
    B.使动用法,使……灭亡;动词作名词,逃亡的人。句意: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追逐逃亡败北的人。
    C.形容词做名词,高处;使动用法,使……高,加高。句意: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
    D.都是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小的方面;大的,大的方面。句意: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不学。
    故选D。
    12.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羝乳乃得归”与“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两句中“乳”的含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B. “微风鼓浪”与“一鼓作气”两句中的“鼓”的含义不同,用法相同。
    C. “素善留侯张良”与“善万物之得时”两句中的“善”含义和用法都不同。
    D. “则刘病日笃”与“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两句中的“日”含义不同,用法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含义和用法完全相同”错,应是用法相同,含义不同。“乳”,名词作动词,生育、生子/名词作动词,喂乳。句意:让苏武放牧公羊,要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回归汉朝。/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
    B.正确。“鼓”,名词作动词,鼓起、掀起/名词作动词,击鼓。句意:细小的风,掀起波浪。/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士气高涨。
    C.“含义和用法都不同”错误,应是用法相同,含义不同。“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形容词作动词,喜好、羡慕。句意: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时节。
    D.“含义不同”错,应是含义和用法都相同。“日”,都是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句意:但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这样树木就一天天地离开生长的本性了。
    故选B。
    13. 下列选项中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与“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两句中的“正”与“端”字的含义相同。
    B. “短屈原于顷襄王”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中“短”与“黄”的用法不同。
    C. “ 吾得兄事之”与“蚕食诸侯”两句中的“兄”和“蚕”用法相同。
    D. “驼业种树”与“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中的“业”和“鼎”的用法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正:使动用法,使……端正;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句意: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B.错误。短: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黄:形容词作动词,变黄。句意: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变得枯黄,纷纷掉落了。
    C.正确。都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像蚕吃桑叶一样。句意:我必须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诸侯。
    D.错误。业: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职业;鼎:名词作动词,把宝鼎当作。句意: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
    故选C。
    14. 下列选项中关于特殊句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安在”与“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与“不吾知其亦已兮” 句式不同。
    C. “夫晋,何厌之有”与“乐夫天命复奚疑”句式相同。
    D. “故不我若也”与“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句式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句意:沛公在哪里。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B.“句式不同”错误。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句子停顿,不解决疑惑。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其亦已兮;句意:不了解我那就算了吧。
    C.正确。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乐夫天命复疑奚;句意:乐天安命还怀疑什么呢?
    D.正确。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故不若我也;句意:所以他们都不如我。
    判断句,“也”为标志;句意:汉天子是我的长辈。
    故选B。
    15. 下列选项中关于特殊句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句式相同。
    B. “崖限当道者”与“石之铿然有声者”句式相同。
    C. “不拘于时”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句式相同。
    D.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与“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仰首观览到浩大的宇宙,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
    B.都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限当道崖;/铿然有声石。句意:像门槛子挡在山路上的山崖。/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
    C.都是被动句,分别是“于”“见”“被”表被动。句意:不受时俗限制。/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夫祸患常于忽微积。/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故选D。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轮检测(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谏逐客书
    李斯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②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③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④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6.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B. 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C. 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D. 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1)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 (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2)损民以益仇
    C. (1)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2)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D. (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8.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
    ②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③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拒绝
    ④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赏赐
    ⑤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择:选择,选取
    ⑥却宾客以业诸侯 业:认为可以成就霸业
    ⑦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招致
    ⑧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 搏:拍打
    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②④⑧D. ①③⑦
    19. 翻译下列句子
    (1)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2)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20.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评价“李斯之止逐客”说:“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结合这条评价,分析李斯能够说服秦王的原因。
    【答案】16. D 17. A 18. B
    19. (1)人民因此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富强,老百姓乐于为国家效力,各国诸侯都归附听命,(秦国)战胜了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至今安定强盛。
    (2)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一步步侵占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
    20. ①符合历史背景。此时秦国的战略目标是吞灭六国,统一天下;李斯极力论述客卿之功,符合秦国的目标。②顺应对象心理。劝谏语气委婉,且抓住秦王统一之心迫切的心理。③以理服人。李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角度,采用举例、对比等多种论证方式,言之有理,言之有据。④设计个人身份。李斯回避了自己的客卿身份,将自己摆在客观中立者的立场上,使其观点更容易被采纳。⑤文采高超。运用大量对偶、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有利于提高观点的接受度。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可以,那么宛地珍珠装饰的头簪、附着珠玑的耳饰、东阿丝绸做成的衣服、织锦刺绣的饰品不会进献到您的面前。
    “必出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结构相同,中间分别断开,排除A。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因果,因而。句意:人才不出生在秦国,但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啊。
    B.都是连词,表承接,从而。句意:然而我们今天竟然抛弃老百姓从而帮助敌国。/减损本国民众从而增加敌国人口。
    C.都是所+动词结构,看重的;轻视的。句意:那么您看重的只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轻视的却是百姓。
    D.都是副词,竟,竟然。句意:然而我们今天竟然抛弃老百姓来帮助敌国。/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他们。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②说:同“悦”,喜欢。句意;但是陛下却非常喜欢它们。
    ④赍:送给,付与。句意: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
    ⑤择:同“释”,舍弃。句意: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
    ⑥业:使……成就霸业。句意:拒绝宾客而使其他国家成就霸业。
    ②④⑤⑥理解错误。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乐用”,乐于效力;“获”,战胜;“治”,安定,太平。
    (2)“公室”,王室;“杜”,抑制,杜绝;“蚕食”,一步步侵占。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符合历史背景。此时秦国的战略目标是吞灭六国,统一天下;李斯紧紧围绕“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进行层层深入地论证,“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极力论述客卿之功,符合秦国的目标。
    ②顺应对象心理。他开头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把“逐客”说成是“吏议”,使秦皇容易听下去,这就是“顺情”,劝谏语气委婉。从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非常鲜明地揭露出秦王“使物用人”这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暴露出逐客之非。“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抓住秦王统一之心迫切的心理。
    ③以理服人。历举缪公(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任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这就是“入机”,又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会怎样,作正反对比逐客的错,接下来转到论述秦王,另起波澜。从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非常鲜明地揭露出秦王“使物用人”这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暴露出逐客之非。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④设计个人身份。从“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等句子可以看出,李斯回避了自己的客卿身份,将自己摆在客观中立者的立场上,使其观点更容易被采纳。
    ⑤在艺术手法上,不仅善于用对比、类比、比喻的手法,增强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同时气势奔放,文采斐然。比如“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有利于提高观点的接受度。
    参考译文:
    谏逐客书
    李斯
    ①我听说官吏们在商量驱逐客卿,我私意认为这是错误的。过去秦穆公访求有才干的人,在西边从戎地收用了由余,在东边从宛地聘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位先生,都不是出生在秦国,但是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于是称霸于西戎之地。秦孝公实行商鞅的新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人民因此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富强,老百姓乐于为国家效力,各国诸侯都归附听命,(秦国)战胜了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至今安定强盛。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了三川之地,向西兼并了巴、蜀两国,向北获得了上郡,向南取得了汉中,吞并了九夷之地,控制了楚国的鄢、郢之地,在东面占有了成皋这样的要隘,割取了大量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国结成的合纵,使他们向西臣服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秦昭王任用范雎,罢免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一步步侵占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国君(的大业),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假使这四位君王拒绝宾客而不接纳,疏远这些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得不到富强丰利之实,而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了。
    ②现在陛下获得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隋侯珠、和氏璧这样的宝物,悬挂着明月宝珠,佩带着太阿剑,骑着纤离骏马,树起以翠羽装饰的凤形旗帜,立起鳄鱼皮制作的大鼓。这几件宝贝,秦国一个都不出产,但是陛下却非常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必须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使用,那么夜光璧就不该装饰在朝堂里,犀牛角、象牙制成的器具就不能成为供玩赏的宝物,郑国、卫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后宫,駃騠骏马就不会满布在宫外的马舍,江南出产的铜锡不能用,蜀地出产的丹青颜料也不能取。如果用来装饰后宫,充当侍妾,(使您)赏心快意,悦目娱耳的,都一定定要秦国出产的才行,那么嵌有宛地出产宝珠的发簪、镶嵌着珠子的耳饰、东阿所产的细绢做的衣服、锦缎绣成的饰物,都不能奉献在您面前,娴雅变化而能随俗、娇美妖冶、窈窕美丽的赵国美女,也不会在您身旁侍立着。敲击瓮、缶来奏乐,弹着秦筝,拍打大腿以应和节拍,呜呜呀呀地高唱来使耳朵痛快,这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郑国、卫国一带的乐曲,《韶》《虞》《武》《象》等传说中的古乐,都是别国的音乐。如今抛弃敲击瓮、缶奏乐,而采用郑国、卫国一带的乐曲,摒弃弹筝而采用《韶》《虞》等古乐,像这样做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能让)当时心情愉快,适于观听罢了。现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行不行,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国人都让离开,凡是客卿一律赶走。那么您看重的只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轻视的却是百姓。这不是能够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
    ③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就充足,国家大的人口就众多,武器强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丢弃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本国别国,四季就会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然而我们今天竟然抛弃老百姓从而帮助敌国,拒绝宾客而使其他国家成就霸业,使天下才士都退缩着而不敢向西来,止步不入秦国,这正是所谓“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④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值得珍视的有很多;人才不出生在秦国,但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现在驱逐客卿以帮助敌国,减损本国民众从而增加敌国人口,在内则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这样下去)要使秦国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过秦论
    贾谊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③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1. 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⑨追亡逐北
    A. ①②③/④⑧⑨/⑤⑥⑦B. ①⑦/②⑥⑧/③④/⑤⑨
    C. ①⑦/②③④/⑤⑨/⑥⑧D. ①⑦/②③⑥/④⑧/⑨/⑤
    22. 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 铸以为金人十二B. 委命下吏
    C.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D. 不拘于时,学于余
    2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倔起阡陌之中”与“越陌度阡”(《短歌行》)两句中的“阡陌”意思不同,前一个指田间小路,后一个比喻门路、途径。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与“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鸿门宴》)两句中的“山东”意思一样,都是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③“然秦以区区之地”与“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的“区区”意思相同。
    ④七庙,同“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庙”,指天子或诸侯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是王室国家的代称,只不过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⑤“秦离战国而王天下”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王”读音和用法皆相同。
    ⑥“群臣之不信”与“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信”意思相同,都是诚信可靠的意思。
    A. ①②④⑤B. ②③⑤⑥C. ②④⑤⑥D. ①③④⑥
    24.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3)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答案】21. D 22. D 23. C
    24. (1)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2)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3)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句意: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
    ②斗:使动用法,使……争斗。句意:使诸侯自相争斗。
    ③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句意: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
    ④履:名词作动词,登上。句意: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
    ⑤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句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
    ⑥朝:使动用法,使……来朝拜。句意: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
    ⑦囊:名词作状语,像口袋一样。句意:像口袋一样装起天下,指统一天下。
    ⑧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句意: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⑨北:动词作名词,败逃的士兵。句意:追赶逃走的败兵。
    ①⑦名词作状语/②③⑥使动用法/④⑧名词作动词/⑨动词作名词/⑤形容词作动词。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A.省略句、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铸以(之)为十二金人”。句意:把它们铸造成十二个铜人。
    B.省略句,“委命(于)下吏”。句意: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
    C.判断句。句意: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
    D.被动句,第一个“于”表被动;状语后置句,“于余学”。句意:不被世俗局限,向我学习。
    故选D。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①错误,两个都是田间小路。句意: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越过那田间小路。
    ②正确,都指崤山以东。句意: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很贪财。
    ③错误,表示土地小;谦辞,这里指自己。句意: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我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④正确。句意: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
    ⑤正确,都读作“wàng”,名词作动词,称王。句意: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然而还不称王的,没有这样的情况。
    ⑥正确,都是诚信可靠。句意:大臣们不忠实。/仁爱的人就能传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
    排除①③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会盟”,集会结盟;“弱”,使……弱,削弱;“爱”,吝惜;“致”,招纳;“从”,通“纵”。
    (2)“履”,名词作动词,登上;“鞭笞”,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振”,通“震”,震慑;“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3)“隳”,毁坏;“兵”,兵器;“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十二金人”;“弱”,使……弱,削弱。
    参考译文:
    ①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②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于是,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③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④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⑤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2小题,24分)
    25. 默写。
    (1)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2)《登泰山记》中正面描写日出时的色彩与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自己并不能使树木“寿且孳”,自己种树成就显著的“秘籍”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5)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细节描写,通过狗、鸡,写出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了对家庭衰败的哀痛。
    (6)《项脊轩志》结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于庭中的枇杷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7)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8)《战国策》中说“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也告诫统治者治政不能轻视小节,且要节制欲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石钟山记》认为钟鸣的声音是因为水和石的相互作用,第一种噌吰声,观察者察看,“__________”,所以水流进去激荡而成;第二种窾坎镗鞳声,观察者见水流中央的大石,“________________”,把风水吞进吐出所致。
    (10)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指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是错误的做法,表现出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1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答案】 ①. 绛皓驳色 ②. 而皆若偻 ③. 正赤如丹 ④.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⑤. 能顺木之天 ⑥. 以致其性焉尔 ⑦. 其莳也若子 ⑧. 其置也若弃 ⑨. 东犬西吠 ⑩. 鸡栖于厅 ⑪.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⑫. 今已亭亭如盖矣 ⑬.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⑭. 请其矢 ⑮.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⑯.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⑰. 则山下皆石穴罅 ⑱. 空中而多窍 ⑲. 事不目见耳闻 ⑳. 而臆断其有无 ㉑. 落霞与孤鹜齐飞 ㉒. 秋水共长天一色 ㉓. 东隅已逝 ㉔. 桑榆非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绛皓、致、莳、厅、已、微、罅、臆、鹜、榆。
    四、写作(60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振宁先生常常对弟子们说,做人做事都离不开两种态度:一是“巧”,即讲究方法,注重策略,正所谓“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二是“拙”,即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一步一个脚印。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和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拙中得巧,清光自来
    杨振宁先生对学生的教诲中,巧意味着机数,拙则意味着踏实稳干。二者看似相悖,但巧有巧的简便,拙有拙的稳妥,二者结合,先是有“词劣而后工”般拙的积淀,再随着它“斫去月婆娑”,巧妙应变,也会悟得那条“人道是,清光更多”。是故在拙中觅巧,清光自然来。
    老歌《笨小孩》近期刷屏网络,便是大众对拙这样持续努力的态度认可。无论是《阿甘正传》里的励志阿甘,还是《垫底辣妹》里逆风翻盘的女孩。全社会都在肯定这不怕重头再来的勇气,这沉心静气的心境。但他们,是有智慧地“拙”,是头脑请醒地拙。而反思当今,为何那么多人,在高中,是小镇做题家,不注意方法,肝脑涂地也换不来理想大学通知书;在工作里,被迫“乙里乙气”,带着乙方的“奴”姿态,仅被指挥付出全力,而不去主导局面,终究成了心底抑郁的、沉默的大多数。如阿麦克·韦斯的“后视镜”理论,只顾着当前之路,而忘记来因与去路。
    这是“拙”的悲哀,而反之,“巧”又如何不是一样?
    的确有人取巧夺胜:在改革开放初期,随意游深圳,获一身黄金,在文物并购低谷时二两拨千金,成顶级收藏家。但这样没有积淀的巧,不死守,很难出位。所以有明星乘直播快车敛财,终获诈骗丢脸一条龙服务进监狱,所以有《看不见的城市》云:所谓得巧而沉醉在城市者,终成欲望之奴。”
    “拙”与“巧”孤立则均有风险,然合则有无穷的制胜潜力。
    就文学领域而言,我们深知杜甫苦心孤诣,不成好文不罢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的是多么自然与灵巧,可反观时人授机取巧“萧萧搏黍声中日,漠漠舂鉏影外天”,博黍与春鉏就是黄鹂与白鹭,“萧萧”与“漠漠”也来自名篇的寻章摘句。怎的,就让该诗默默无闻?这倒反衬出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深谙平易近人的传唱之学。
    而生活中亦存拙巧皆用的现象。近日,世界技工大赛中,中国农民工如盘古开天辟地般首次为中国夺得金奖。他顺利创新了新式砖以补建筑之弊,我们却不能不去看他走出巧思之路后三十年如一日的精心研究。靠搬砖以数量结算工钱,可他则是细细观察,暗悟“砖之道”。还有三个月在全网创造1200万粉丝的“张同学”,他巧妙地走着农村质朴生活的视频拍摄之路,而一个视频达200多个分镜头却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的努力与积淀。
    拙中得巧,是一个人毫不放弃的咬牙坚持,还有从不麻木的敏捷。正如那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样,当你有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努力,才有机会去选择哪一片海域,创造哪一方润土。
    且就坚持安而后工吧,待到新春能有丰富的枝条荡漾,再斫去月婆娑,得那清光更多。“拙”中得“巧”,清光不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叙述的杨振宁先生对弟子“巧”与“拙”的指导中,分别阐述了“巧干胜于蛮干”和“宁拙勿巧”的人生道理。前者强调“巧”,是从“讲究方法”的角度,指出我们要学会使巧劲,用巧力,巧妙行事,灵巧变通。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巧”偏向于褒义,指的是灵活变通,巧妙行事;“拙”(“蛮干”)指的是不顾客观规律或实际情况去硬干,是贬义词。后者强调“拙”,则是从“人生态度”的角度,提出“宁拙勿巧”的观点:诚实、不投机取巧、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肯干。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拙”做褒义解,指的是脚踏实地,相关的词条有:拙朴、拙诚、守拙、古拙、大巧若拙;而“巧”偏向于贬义的“取巧”:用巧妙的手段谋取利益(多指不正当的)或躲避困难,类似的词语还有:投机取巧,奇技淫巧,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巧立名目,巧伪夸饰等。由此可见,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对于“巧”和“拙”的理解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可见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又要能够灵活变通,巧妙行事,不违背规律地蛮干。
    写作时,考生可以就其中的一种观点来谈,也可以综合两种观点,辩证地思考“拙”与“巧”的关系,并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巧与拙是矛盾的,又是辩证统一的,有时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过分追求巧,反而弄巧成拙;而外在拙朴,内在奇巧,则可以达到炉火纯青、“大巧若拙”的高境界。考生可以结合现实,使文章更有针对性,内容更充实。
    立意:
    1.既要脚踏实地,又要讲究方法。
    2.踏实做事,灵活处事。
    3.诚实为人,不投机取巧。
    4.脚踏实地,宁拙勿巧。.
    5.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27.书写附加题:
    请认真誊写《谏逐客书》第一三四段 或 《过秦论》第三四五段

    相关试卷

    2024届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

    2024届贵州省黔西南州崇文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贵州省黔西南州崇文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文言文阅读一轮检测,名篇名句默写,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吴忠吴忠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吴忠吴忠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