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鉴赏小说的情节结构(讲义+词组训练)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319055/0-17068663655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鉴赏小说的情节结构(讲义+词组训练)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319055/0-170686636556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鉴赏小说的情节结构(讲义+词组训练)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319055/0-170686636558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鉴赏小说的情节结构(讲义+词组训练)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319055/1-170686636806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鉴赏小说的情节结构(讲义+词组训练)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319055/1-170686636808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鉴赏小说的情节结构(讲义+词组训练)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319055/1-170686636810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鉴赏小说的情节结构(讲义+词组训练)
展开——突破新高考简答题
✬考点讲义
学情分析
通过一轮复习,我们已经基本熟知小说阅读答题的步骤和模式,知识体系初步建立,但得分率不高。细究下去,有以下问题:
1、经常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问情节,答环境,答题套路生搬硬套,不能紧扣得分点;
2、答题不够具体,泛泛而谈,空有字数,不能得分。
依旧是套路,不管是什么题,套话直接上,衬托人物形象,点明(深化)主旨,细看答题,根本找不出他答的主旨是什么。
答题没有条理,错字病句时有出现,点与点之间有交叉,归纳不足。
一、考点解读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是小说事件发展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有较强的综合性,它与小说环境、人物、主题紧密联系。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高考考查重点的变化,即由过去对某一情节的梳理概括转为注重小说情节整体设置的特点与重要段落作用的分析。因此,小说情节鉴赏复习,既要注意整体结构的把握,也要注意局部作用的分析。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分析情节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二、知识储备
(一)情节的基本知识
1. 小说情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事件演变过程。由一组以上能展示人物性格、显示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因此,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分析小说层次,理清情节脉络,既是小说命题的考查方向,也是阅读时的突破口。
2. 结构模式: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和尾声)
3.文章的线索: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小说中的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空变化、事件演变”的词语等)。
①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
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②线索的类型
以人物为线:《装在套子里的人》
以事物为线:《党费》
以中心事件为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以作者感情为线:《为了忘却的记念》
以时间、空间为线:《边城》
= 3 \* GB3 ③线索的结构:单线型 复线型
4.情节整体布局手法: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方式;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 1 \* GB3 ①情节叙述手法
= 2 \* GB3 ②情节安排技巧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明确设题类型
1. 概括情节
解题思路:从文中找出此情节的段落,进行概括;切忌前后情节相互交错。
答题模板:何时、何地、何因、何人、何事。
记忆口诀:五何
2. 分析某情节的作用
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题思路:从内容、结构、人物,主题,表达效果处入手答题。
答题模板: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人物,主题),这一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表达效果)。
记忆口诀:内结人主加效果
3. 开头或结尾的作用
解题思路:从内容、结构、主题,人物塑造,表达效果处入手。具体看内容,从以下模板中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解答。
答题模板:
开头作用总结:照应题目;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呼应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
小说常用的开头
结尾作用总结:点明题目;照应开头;照应上文;结构严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感悟;画龙点睛;戛然而止,回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等。
小说常用的结尾
4.对整篇文章情节的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四、解题要领
1、审清题干,问什么,答什么
2、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3、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4、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3、4点概括:从结构上,从内容上,从表现人物上,从主题上)
5、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二)具体实践
五、典题导引
【 2020全国卷一】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2019全国卷二】9.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8.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9.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例(2021·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本一:
放猖
废名
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猖神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级,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驱疫也。“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故做母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来呢?”猖神例以壮丁扮之,都是自愿的。有时又由小孩子扮之,这便等于额外兵,是父母替他许愿,当了猖兵便可以没有灾难,身体健康。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一个呢?猖兵赤膊,着黄布背心,这算是制服,公备的。另外,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而且必须是红的。装束好了以后,再来“打脸”。打脸即是画花脸,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看着他们打脸,羡慕已极,其中有小猖兵,更觉得天下只有他们有地位了,可以自豪了,像我这天生的,本来如此的脸面,算什么呢?打脸之后,再来“练猖”,即由道士率领着在神前画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他们再没有人间的自由,即是不准他们说话,一说话便要肚子痛的。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人间的自由本来莫过于说话,而现在不准他们说话,没有比这个更显得他们已经是神了。他们不说话,他们已经同我们隔得很远,他们显得是神,我们是人是小孩子,我们可以淘气,可以嬉笑着逗他们,逗得他们说话,而一看他们是花脸,这其间便无可奈何似的,我们只有退避三舍了,我们简直已经不认得他们了。何况他们这时手上已经拿着叉,拿着叉郎当郎当的响,真是天兵天将的模样了。说到叉,是我小时最喜欢的武器,叉上串有几个铁轮,拿着把柄一上一下郎当着,那个声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话都说出了,便是小孩子的欢喜。我最不会做手工,我记得我曾做过叉,以吃饭的筷子做把柄,其不讲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创作了。我的叉的铁轮是在城里一个高坡上(我家住在城里)拾得的洋铁屑片剪成的。在练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实的放猖,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出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我则跟在后面喝彩。放猖的时间总在午后,到了夜间则是“游猖”,这时不是跑,是抬出神来,由五猖护着,沿村或沿街巡视一遍,灯烛辉煌,打锣打鼓还要吹喇叭,我的心里却寂寞之至,正如过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为游猖接着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经完了。
到了第二天,遇见昨日的猖兵时,我每每把他从头至脚打量一番,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他的奇迹都到哪里去了呢?尤其是看着他说话,他说话的语言太是贫穷了,还不如不说话。
(有删改)
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案】(1)形象的解说了“放猖”的内涵,就是各处乱跑一阵;(2)连用“跑”字渲染了“放猖”民俗热闹的气氛;(3)表现孩子对自由自在奔跑的羡慕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划线部分文字记叙的是乡下“放猖”的习俗,一连用了六个“跑”字,“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跑进去,又跑来”“家家跑遍”。
一是形象的照应并解说了“放猖”的内涵,前文有“‘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
二是连用“跑”字,再现了“放猖”驱疫习俗中的精彩场景,上演了一场快乐的闹剧,渲染了一种热烈的氛围,使“放猖”这一民间习俗充满热闹的气氛;
三是“跑”中有一种天地间唯一的自由,表现作为孩子的“我”对他们自由自在奔跑的羡慕之情。
六、随堂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第1小题。(宁夏银川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老妈妈
王愿坚
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
旁边的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看,我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
正在这时,老妈妈忽然霍地站了起来,走到老刘跟前,厉声地说:“老刘呀,什么完了,完了!你想想,你说这话能对得住长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她从腰里摸出一件什么东西,用力抖了抖,里面铮铮作响,“这是特委留下的钱,我可以偷着下山买米给你们做饭吃;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
她说完话,洞里鸦雀无声。
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
休息了一会儿,老妈妈欠起身,低声叫道:“主力上下来的张同志,你能到外面来吗?”
洞外,是一块草坪。太阳已经露脸了。从弥漫的大雾里看去,像个通红的大火球。她搀着我向一棵大树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大妈,有开水吗?我可要开的。”
听到这句话,我不由得一怔。迎着朝阳,我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起了她。苍老的脸上,刻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门牙也残缺不全,在她的左眼下,有一个黄豆大的疤痕……噢,想起来了。三年前秋天,我奉命到潮汕地区去和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接头。这是我们约定好的联络暗语。她就是我的联络人。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约有六十岁的样子,嘴角上添了皱纹,鬓角也花白了。
她把我扶到树下一块石头上坐好,收敛了笑容,说:“老张,这里就咱两个在党,得把这担子担起来。”
我们把事情商量好了,又回到洞里。大概因为我是主力上来的,又是个干部,大家都同意我暂时负责。我拿过那支驳壳枪来擦着。这工夫,老妈妈早已趁着雾大、不会暴露目标的时候,点上了火,烧了开水;她把开水舀出来一些,冲了盐水;又把米下到锅里。然后,端着一茶缸盐水,挨个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这种镇定的情绪感染着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来了,人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老妈妈把事情弄完了以后,抄起一根竹杖,对我说:“我去了。”
时间真难熬啊,太阳已经落了,还不见老妈妈回来。我出去眺望了好几次,除了遍山荒草、大树、怪石,什么也看不到。更难的是粮食没有了,同志们都在忍着饿呢!
黄昏时分,我决定顺着山路去找找看。我沿着小路往下爬才约莫半里路,实在爬不动了。我靠着一棵大树,四下瞭望了一下,远远地看见路旁草丛里好像有一个人影在蠕动,我警惕地掏出了枪,问了声:“谁?”一个微弱的声音回答:“是我。“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我连忙跑上去,激动地叫了声:“妈妈!”她见我来了,咧开干燥的嘴唇笑了笑。我用一只手拎着东西,她扶着我,就上了山。
她一进洞口,就忘记了劳累,挤在人堆里,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像多久不见的亲人一样。她摸着年龄最小的和竹子的手,抱歉地说:“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说着,解开了包包。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大概是给我们包伤口用的。她把可吃的东西按人们的伤情轻重分了分。
同志们饿了一天,现在每人都拿着一样东西吃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洞里的空气顿时活跃了。正吃着,忽然和竹子喊了声:“老妈妈哪里去了?”
我连忙跑出洞来找,只见她老人家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两手捧着一样东西在吃呢,见我去了,忙把手里的东西掖在衣服底下藏起来。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我眼眶子一热,一把抱住她:“妈妈,你……”
“别嚷,别嚷,别叫同志们听见。”
我硬把自己手里的一块煮红薯和她换过来。这天夜里,我被老妈妈的行动感动着,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清晨,老妈妈早早做好了饭,换完了药,又下山了。
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和她瞒着大家吃的东西给大家说了说。最爱嚷嚷的老刘也怔怔地沉默了一天,最后才对我说:“老张,我的伤势轻,有什么事只管叫我干,要不,我对不住妈妈呀!”……
日子过得飞快,我已经康复了。黄昏,我收拾停当,就要上路了。走出了好远,回转头来看时,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
1955年10月8日(有删改)
1.小说中为什么没有写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节?请从叙述艺术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受“我”这个叙述视角限制,“我”不能见证下山讨饭的经过。受表现老妈妈性格的限制,老妈妈不能自我陈述讨饭的经过。为小说叙事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或老妈妈讨回来的饭食,已经暗示出讨饭的艰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情节的能力。审题干:从艺术角度方面分析情节的作用。首先需要明确叙述艺术角度的知识: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传统的叙事作品中主要是采用旁观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称叙述。较晚近的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的叙述多了起来。还有一类较为罕见的叙述视角是第二人称叙述。本篇文章即需要从第一视角和人物性格角度分别分析,并结合文章回答这样的叙事角度的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山上的小屋
残雪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
我每天都在家中清理抽屉。当我不清理抽屉的时候,我坐在围椅里,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听见呼啸声。是北风在凶猛地抽打小屋杉木皮搭成的屋顶,狼的嗥叫在山谷里回荡。
“抽屉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哼。”妈妈说,朝我做出一个虚伪的笑容。
“所有的人的耳朵都出了毛病。”我憋着一口气说下去,“月光下,有那么多的小偷在我们这栋房子周围徘徊。我打开灯,看见窗子上被人用手指捅出数不清的洞眼。隔壁房里,你和父亲的鼾声格外沉重,震得瓶瓶罐罐在碗柜里跳跃起来。我蹬了一脚床板,侧转肿大的头,听见那个被反锁在小屋里的人暴怒地撞着木板门,声音一直持续到天亮。”
“每次你来我房里找东西,总把我吓得直哆嗦。”妈妈小心翼翼地盯着我,向门边退去,我看见她一边脸上的肉在可笑地惊跳。
有一天,我决定到山上去看个究竟。风一停我就上山,我爬了好久,太阳刺得我头昏眼花,每一块石子都闪动着白色的小火苗。我咳着嗽,在山上辗转。我眉毛上冒出的盐汗滴到眼珠里,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我回家时在房门外站了一会,看见镜子里那个人鞋上沾满了湿泥巴,眼圈周围浮着两大团紫晕。
“这是一种病。”听见家人们在黑咕隆咚的地方窃笑。
等我的眼睛适应了屋内的黑暗时,他们已经躲起来了——他们一边笑一边躲。我发现他们趁我不在的时候把我的抽屉翻得乱七八糟,几只死蛾子、死蜻蜓全扔到了地上,他们很清楚那是我心爱的东西。
“他们帮你重新清理了抽屉,你不在的时候。”小妹告诉我,目光直勾勾的,左边的那只眼变成了绿色。
“我听见了狼嗥,”我故意吓唬她,“狼群在外面绕着房子奔来奔去,还把头从门缝里挤进来,天一黑就有这些事。你在睡梦中那么害怕,脚心直出冷汗。这屋里的人睡着了脚心都出冷汗。你看看被子有多么潮就知道了。”
我心里很乱,因为抽屉里的一些东西遗失了。母亲假装什么也不知道,垂着眼。但是她正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我感觉得出来。每次她盯着我的后脑勺,我头皮上被她盯的那块地方就发麻,而且肿起来。我知道他们把我的一盒围棋埋在后面的水井边上了,他们已经这样做过无数次,每次都被我在半夜里挖了出来。我挖的时候,他们打开灯,从窗口探出头来。他们对于我的反抗不动声色。
吃饭的时候我对他们说:“在山上,有一座小屋。”
他们全都埋着头稀里呼噜地喝汤,大概谁也没听到我的话。
“许多大老鼠在风中狂奔。”我提高了嗓子,放下筷子,“山上的砂石轰隆隆地朝我们屋后的墙倒下来,你们全吓得脚心直出冷汗,你们记不记得?只要看一看被子就知道。天一晴,你们就晒被子,外面的绳子上总被你们晒满了被子。”
父亲用一只眼迅速地盯了我一下,我感觉到那是一只熟悉的狼眼。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每天夜里变为狼群中的一只,绕着这栋房子奔跑,发出凄厉的嗥叫。
“到处都是白色在晃动,”我用一只手抠住母亲的肩头摇晃着,“所有的东西都那么扎眼,搞得眼泪直流。你什么印象也得不到。但是我一回到屋里,坐在围椅里面,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就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杉木皮搭成的屋顶。那形象隔得十分近,你一定也看到过,实际上,我们家里的人全看到过。的确有一个人蹲在那里面,他的眼眶下也有两大团紫晕,那是熬夜的结果。”
“每次你在井边挖得那块麻石响,我和你妈就被悬到了半空,我们簌簌发抖,用赤脚蹬来蹬去,踩不到地面。”父亲避开我的目光,把脸向窗口转过去。窗玻璃上沾着密密麻麻的蝇屎。“那井底,有我掉下的一把剪刀。我在梦里暗暗下定决心,要把它打捞上来。一醒来,我总发现自己搞错了,原来并不曾掉下什么剪刀,你母亲断言我是搞错了。我不死心,下一次又记起它。我躺着,会忽然觉得很遗憾,因为剪刀沉在井底生锈,我为什么不去打捞。我为这件事苦恼了几十年,脸上的皱纹如刀刻的一般。终于有一回,我到了井边,试着放下吊桶去,绳子又重又滑,我的手一软,木桶发出轰隆一声巨响,散落在井中。我奔回屋里,朝镜子里一瞥,左边的鬓发全白了。”
“北风真凶,”我缩头缩脑,脸上紫一块蓝一块,“我的胃里面结出了小小的冰块。我坐在围椅里的时候,听见它们丁丁当当响个不停。”
我一直想把抽屉清理好,但妈妈老在暗中与我作对。她在隔壁房里走来走去,弄得“踏踏”作响,使我胡思乱想。我想忘记那脚步,于是打开一副扑克,口中念着:“一二三四五……”脚步却忽然停下了,母亲从门边伸进来墨绿色的小脸,嗡嗡地说话:“我做了一个很下流的梦,到现在背上还流冷汗。”
“还有脚板心,”我补充说,“大家的脚板心都出冷汗。昨天你又晒了被子。这种事,很平常。”
小妹偷偷跑来告诉我,母亲一直在打主意要弄断我的胳膊,因为我开关抽屉的声音使她发狂,她一听到那声音就痛苦得将脑袋浸在冷水里,直泡得患上重伤风。
“这样的事,可不是偶然的。”小妹的目光永远是直勾勾的,刺得我脖子上长出红色的小疹子来。“比如说父亲吧,我听他说那把剪刀,怕说了有二十年了?不管什么事,都是由来已久的。”
我在抽屉侧面打上油,轻轻地开关,做到毫无声响。我这样试验了好多天,隔壁的脚步没响,她被我蒙蔽了。可见许多事都是可以蒙混过去的,只要你稍微小心一点儿。我很兴奋,起劲地干起通宵来,抽屉眼看就要清理干净一点儿,但是灯泡忽然坏了,母亲在隔壁房里冷笑。
“被你房里的光亮刺激着,我的血管里发出怦怦的响声,像是在打鼓。你看看这里,”她指着自己的太阳穴,那里爬着一条圆鼓鼓的蚯蚓。“我倒宁愿是坏血症。整天有东西在体内捣鼓,这里那里弄得响,这滋味,你没尝过。为了这样的毛病,你父亲动过自杀的念头。”她伸出一只胖手搭在我的肩上,那只手像被冰镇过一样冷,不停地滴下水来。
有一个人在井边捣鬼。我听见他反复不停地将吊桶放下去,在井壁上碰出轰隆隆的响声。天明的时候,他咚地一声扔下木桶,跑掉了。我打开隔壁的房门,看见父亲正在昏睡,一只暴出青筋的手难受地抠紧了床沿,在梦中发出惨烈的呻吟。母亲披头散发,手持一把笤帚在地上扑来扑去。她告诉我,在天明的那一瞬间,一大群天牛从窗口飞进来,撞在墙上,落得满地皆是。她起床来收拾,把脚伸进拖鞋,脚趾被藏在拖鞋里的天牛咬了一口,整条腿肿得像根铅柱。
“他,”母亲指了指昏睡的父亲,“梦见被咬的是他自己呢。”
“在山上的小屋里,也有一个人正在呻吟。黑风里夹带着一些山葡萄的叶子。”
“你听到了没有?”母亲在半明半暗里将耳朵聚精会神地贴在地板上,“这些个东西,在地板上摔得痛昏了过去。它们是在天明那一瞬间闯进来的。”
那一天,我的确又上了山,我记得十分清楚。起先我坐在藤椅里,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然后我打开门,走进白光里面去。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葡萄,也没有小屋。
(原载《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
文本二
残雪,本名邓小华,中国女作家,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卡夫卡”。残雪的小说用变异的感觉展示了一个荒诞、变形、梦魇般的世界,揭露了阴郁、晦涩、恐惧、焦虑、窥探和变态的人物心理及丑恶人性的相互仇视与倾轧。她的作品不仅写出了人类生存的悲剧,而且写出了人的某种本质性的特点。她的笔触直指人存在荒谬,关注内心冲突与灵魂冲突,努力营造一个常规意义缺失、世俗价值消解的文本世界,进而寻找人类有意义存在的根据,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在荒芜的世界里寄托少许希望的微光,尽管只是梦幻的碎影。
上个世纪80年代,许多先锋派小说家纷纷结束实验性写作,投身现实主义怀抱,但残雪认为文学实验是她已经踏上的道路,她要捍卫自己的价值体系,为理想而写作。
8.小说中的“我”与家人格格不入,“我”的一些奇异举动折射了我的真实心理状态。请以“清理抽屉”这一情节为例,分析“我”在面对外部冲突时的内心世界。
9.有人认为“残雪以其作品的独创性与反叛性坚定个人的定位,尤其是试图通过屋中人,或者说她本人的突围历程去规避小说结尾的悖论,而这正从反面彰显了她不曾动摇过的写作初衷”,请你结合两则文本,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8.①这一情节与家人的阻拦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我身在矛盾的家庭关系中的窘迫与无奈;②“抽屉”象征着迷惘混乱的人生秩序,而“清理”则是我内心想要重构个人秩序的尝试;③家人的阻挠折射出外部环境的艰辛,而我的内心与家庭间正是存在着一种精神博弈;④这一情节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窥探和猜忌,反映了“我”对人性隐恶的反思。
9.独创性和反叛性: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借助诡谲的意象,完成对人性的解剖,以叛逆另类的题材入手,揭示社会的生存本相,显示出作者与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审美追求。
悖论解释:结尾的悖论:当我自以为能够脱离梦魇而完成自我救赎时,重寻小屋,却未见小屋,这彰显了若一个人自我价值体系因他人影响而崩塌,那么他的理想追求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写作初衷:对作者而言,小屋可能象征的是自己所选择的先锋文学道路,而这条道路不会因他人的放弃而中断,作者写作的初衷也不会因此而改变。悖论式的结尾也同样是作者对自我的告诫与劝勉,对世俗桎梏的突围。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人物心理的能力。结合“抽屉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哼”“我发现他们趁我不在的时候把我的抽屉翻得乱七八糟,几只死蛾子、死蜻蜓全扔到了地上,他们很清楚那是我心爱的东西”“我心里很乱,因为抽屉里的一些东西遗失了。母亲假装什么也不知道,垂着眼”,这一情节与家人的阻拦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我身在矛盾的家庭关系中的窘迫与无奈; 结合“我每天都在家中清理抽屉”“我心里很乱,因为抽屉里的一些东西遗失了”“我一直想把抽屉清理好,但妈妈老在暗中与我作对”可知“抽屉”象征着迷惘混乱的人生秩序,而“清理”则是我内心想要重构个人秩序的尝试; 结合“妈妈说,朝我做出一个虚伪的笑容”“妈妈小心翼翼地盯着我,向门边退去,我看见她一边脸上的肉在可笑地惊跳”“听见家人们在黑咕隆咚的地方窃笑”“我一直想把抽屉清理好,但妈妈老在暗中与我作对”,可知家人的阻挠折射出外部环境的艰辛,而我的内心与家庭间正是存在着一种精神博弈;结合“我在抽屉侧面打上油,轻轻地开关,做到毫无声响。我这样试验了好多天,隔壁的脚步没响,她被我蒙蔽了……我很兴奋,起劲地干起通宵来,抽屉眼看就要清理干净一点儿,但是灯泡忽然坏了,母亲在隔壁房里冷笑”可知这一情节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窥探和猜忌,反映了“我”对人性隐恶的反思。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独创性和反叛性:
结合“狼的嗥叫在山谷里回荡”“月光下,有那么多的小偷在我们这栋房子周围徘徊。我打开灯,看见窗子上被人用手指捅出数不清的洞眼”“小妹告诉我,目光直勾勾的,左边的那只眼变成了绿色”“我知道他们把我的一盒围棋埋在后面的水井边上了,他们已经这样做过无数次,每次都被我在半夜里挖了出来。我挖的时候,他们打开灯,从窗口探出头来。他们对于我的反抗不动声色”“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每天夜里变为狼群中的一只,绕着这栋房子奔跑,发出凄厉的嗥叫”可知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借助诡谲的意象,完成对人性的解剖,以叛逆另类的题材入手,揭示社会的生存本相,显示出作者与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审美追求。
悖论解释:
结尾的悖论:“那一天,我的确又上了山,我记得十分清楚。起先我坐在藤椅里,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然后我打开门,走进白光里面去。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葡萄,也没有小屋”,当我自以为能够脱离梦魇而完成自我救赎时,重寻小屋,却未见小屋,这彰显了若一个人自我价值体系因他人影响而崩塌,那么他的理想追求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写作初衷: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葡萄,也没有小屋”,对作者而言,小屋可能象征的是自己所选择的先锋文学道路,而这条道路不会因他人的放弃而中断,作者写作的初衷也不会因此而改变。“上个世纪80年代,许多先锋派小说家纷纷结束实验性写作,投身现实主义怀抱,但残雪认为文学实验是她已经踏上的道路,她要捍卫自己的价值体系,为理想而写作”,悖论式的结尾也同样是作者对自我的告诫与劝勉,对世俗桎梏的突围。
特殊结构
特 点
摇摆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情节的摇摆,赋予小说摄人心魄的魅力
欧·亨利式
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对话式
以人物在特定的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所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结构简洁明快。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的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作者尽量将倾向性融进双方的语言中,一般不正面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结构表面看似简单,但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如新高考I卷《石门阵》
类型
特 点
单线型结构
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情节单纯,线索明晰,小说白始至终围绕中心人物展开
有头有尾的情节,使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众这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传统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有两个特点:第一,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第二,作品只安排一条线索。这条单线要贯穿始终。
中国古典小说,如“三言”、“二拍”中记述的大量短篇小比大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小说的情节从发端——展开——结局直至尾声,次第展开,环环相扣,所以它的结构形式也可以说是“链条式”的。
复线型结构(双线型)
小说安排的线索有两个:明线与暗线
明线:就是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就是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由事件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两者一起就构成复线式结构。这种复线型结构,出于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使得小说反映的生活内容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鲁迅《药》,在结构安排上,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双线交织,构思精巧
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特 点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叙述方式
特 点
效 果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1)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拓展作品容量。
类型
作 用
首句
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转承句
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
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
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
字面上自相矛盾,但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类型
特 点
设疑法(悬念法)
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的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法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
类型
效 果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留白式结局
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10 理清散文结构思路(讲义+词组训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10 理清散文结构思路(讲义+词组训练),文件包含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10理清散文结构思路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docx、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10理清散文结构思路讲义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6 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客观题型)(讲义+词组训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6 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客观题型)(讲义+词组训练),文件包含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6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客观题型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docx、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6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客观题型讲义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4 理清论证结构,分析论证过程(讲义+词组训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4 理清论证结构,分析论证过程(讲义+词组训练),文件包含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4理清论证结构分析论证过程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1docx、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4理清论证结构分析论证过程讲义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