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四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四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01
    2024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四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02
    2024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四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四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四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中就不乏对饮食的书写,特别是明清小说中,饮食大量进入小说文本,《红楼梦》就以大量篇幅近乎铺排式地展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新文学”以来,在诸多“人的文学”和“平民的文学”中,很多时候对“人”的关注是从对人的饮食的关注开始的。饮食在不同时代的文学表达中,也呈现差异化的表现特征。特别是“新文学”以来,饮食书写与时代的关联更为紧密。文学的饮食书写,成为观察小到个人爱好、生活习惯,中到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大到社会伦理、世道人心的重要窗口。反过来看,饮食这一视角,也是研究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和审美嬗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葛亮对中国人的饮食情有独钟,早在长篇小说《北鸢》的创作中就写道:“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这样来看,他在《燕食记》中通篇以岭南饮食文化为重心展开叙事,是对过往饮食书写的一次总结和提升,是他在香港生活多年后对岭南一带饮食文化深度观察的集中输出,更是他在远离家乡南京后,对他乡的饮食文化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在《燕食记》中,作者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要素写起,以此感知中国人的内在精神伦理和文化样态。
    饮食话语进入文学,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呈现地域性特征。而饮食的地域性特征与饮食话语的地方性不可分割。当代文学饮食书写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对地方性饮食话语的传递和拯救。饮食话语是一个地方语言特征的重要标记,当代文学对其的挖掘、呈现和拯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语言消逝的速度。在《燕食记》中,作者对百年来岭南民俗中的饮食话语进行了充分的表达。对于读者而言,特别是岭南之外的读者而言,阅读《燕食记》的过程就是认识和了解岭南饮食话语和饮食民俗的过程。作品中,既有对莲蓉月饼、核桃酥、皮蛋酥等礼饼的书写,又有对虾饺、烧卖、叉烧包、糯米鸡等的介绍;还有食物衍生出的其他话语的书写,如广州的得月阁、香港的同钦楼、澳门的颐和、上海的瑞香、杭州的嘉裕等都是各地饮食场所。不同地域不同饮食场所中的内部,也有诸多与饮食有关的衍生话语,如大案、小案、掌事、车头、大厨等。这些饮食话语及其衍生出来的其他话语,既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又具有行业的专业性特征。饮食话语在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同时,还彰显了当下文学语言表达的本土性特征。葛亮饮食话语的书写,是一种对行将消逝的本土话语的挖掘,彰显了民族性审美的印记。
    那些曾经被废弃的本土语言,经过作家的书写和转化,产生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精细化的手工饮食,经由匠人们“熬”出来的美食,显然具有了灵性和生命力,再经过作家的文学性加工,那些过去的历史中的饮食话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也具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这在丰富当下相对单一化、程式化的现代规范语言的同时,增添了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人本性的可能。让过去的本土饮食话语“活起来”,成为《燕食记》的重要贡献之一。
    《燕食记》中,作者以百年中的饮食变迁为线索展开叙事,背后呈现的是百年来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审美嬗变。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关键元素是“仁义礼智信”,从任师傅到叶七、慧生到荣贻生再到陈五举,他们在饮食这一行业代代相传,在传递的过程中又将饮食背后的文化伦理传递下去。而一代代人对这些伦理文化的坚守,实际上彰显的是中国人不忘本的品性。作者透过饮食书写,彰显出中国人的伦理和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和性格。
    (摘编自田振华《在饮食书写中彰显人情伦理》)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文学”以来的诸多文学作品关注人的饮食,关注饮食书写在不同时代呈现出的差异化的表现特征。
    B. 中国文学对饮食的书写由来已久,饮食可作为研究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和审美嬗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C. 在不同地域不同饮食场所的内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饮食话语,而由饮食又可衍生出其他话语的书写。
    D. 作家的文学性加工赋予过去的饮食话语新的价值和意义,这丰富了当下相对单一化、程式化的现代规范语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从中国文学中的饮食书写问题切入对葛亮的《燕食记》一书进行评析。
    B. 文章引用葛亮在创作《北鸢》时写的话,是为了论证葛亮对中国人的饮食情有独钟。
    C. 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分论部分具体论述《燕食记》饮食话语书写的表现和贡献。
    D. 文章第二段列举美食种类、饮食场所等饮食话语及其衍生话语,使论证更具体、丰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因为中国人的内在精神伦理和文化样态在饮食中才有所体现,所以《燕食记》一书通过饮食书写来彰显中国人的伦理和文化。
    B. 葛亮的《燕食记》一书最重要的贡献是在挖掘并活化了过时的、行将消逝的本土话语的同时,彰显了民族性审美的印记。
    C. 《燕食记》一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岭南饮食话语和饮食民俗,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本性。
    D. 《燕食记》中一代代饮食行业从业人对“仁义礼智信”这些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坚守和传递,彰显出中国人不忘本的品性。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关注人的饮食,关注饮食书写在不同时代呈现出的差异化的表现特征”错,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一段“‘新文学’以来,在诸多‘人的文学’和‘平民的文学’中,很多时候对‘人’的关注是从对人的饮食的关注开始的。饮食在不同时代的文学表达中,也呈现差异化的表现特征。特别是‘新文学’以来,饮食书写与时代的关联更为紧密”可知,原文是说“很多时候”对“人”的关注是从对人的饮食的关注开始的,选项“关注人的饮食”表述绝对,另外也并没有提到“新文学”关注饮食书写在不同时代呈现出的差异化的表现特征。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总分总结构”错,第一段提出总论点“文学的饮食书写,成为观察小到个人爱好、生活习惯,中到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大到社会伦理、世道人心的重要窗口”,后面三段为分写部分,其中第二段论证“饮食话语进入文学,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呈现地域性特征”,第三段阐明“那些曾经被废弃的本土语言,经过作家的书写和转化,产生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第四段进而说明“透过饮食书写,彰显出中国人的伦理和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和性格”,故文章整体上是总分结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因为……所以……”错,由原文“在《燕食记》中,作者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要素写起,以此感知中国人的内在精神伦理和文化样态”可知,选项强加因果,且“中国人的内在精神伦理和文化样态在饮食中才有所体现”说法绝对。
    B.“最重要的贡献”错,表述绝对,文中只是说“葛亮饮食话语的书写,是一种对行将消逝的本土话语的挖掘,彰显了民族性审美的印记”“让过去的本土饮食话语‘活起来’,成为《燕食记》的重要贡献之一”。
    C.“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本性”错,表述绝对,文中说的是“增添了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人本性的可能”。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张世界地图上,要给相邻国家涂上不同的颜色,至少需要多少种颜色呢?
    答案是四种颜色。
    这就是数学界非常有名的四色定理,这个最初源于给地图上国家上色的有趣问题被誉为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数学家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才给出了真正的证明,所用的计算机证明也登上了数学舞台。
    故事开始于1852年,英国地图制图师弗朗西斯·古特里(Francis Guthrie)在观察地图时提出了一个“给地图着色”的问题。他发现只需要四种颜色就可以对地图进行着色,使得相邻的国家颜色不同。但令他不解的是,这个数字“4”是否是最优的呢?于是他向他的弟弟弗雷德里克·古特里(Frederick Guthrie)及其朋友们寻求帮助。
    在交流中,他们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与数学有着深刻的联系。于是弗雷德里克向他的老师——伦敦大学的数学家奥古斯塔斯·德摩根(Augustus De Mrgan)寻求帮助。德摩根教授尝试之后也无能为力,于是写信将这个问题转交给了他的好友爱尔兰数学家威廉·哈密顿(William Hamiltn)教授。遗憾的是,充满智慧的哈密顿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德摩根在信中写道:“一位学生今天让我说明一个事实,我们不知道它是否可作为一个事实。他说将平面上的一个图形,任意划分成有限个部分并对其每个部分染色,使得相邻部分具有不同的颜色,而且只能用四种颜色。你以为如何?如果这个问题成立,它能引起人们关注吗?”
    起初,这个“听起来简单易懂的”问题并没有引起数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直到1878年,英国数学家阿瑟·凯莱(Arthur Cayley)在伦敦数学会上正式宣布并命名这一问题为“四色问题”,这才激发了大家的求解欲望。在当时,数学家们普遍认为四色问题不会太难,应该很快就能解决。然而,事与愿违,从“四色猜想”到“四色定理”,经历了漫长的120多年,甚至一度与“费尔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同称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数学难题。
    直到1976年,美国数学家肯尼斯·阿佩尔(Kenneth Appel)与沃尔夫格·哈肯(Wlfgang Haken)在美国伊利诺大学的两台计算机上,耗时1200个小时,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这项工作轰动了世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证明了一个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这告诉人们计算机也能用于数学的逻辑证明。在两位数学家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世的当天,当地邮局为了庆祝,在所有邮件上都加盖了“四色足够”的特制邮戳。
    事实上,阿佩尔与哈肯并不是最早意识到要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四色猜想的人。早在1950年,德国数学家亨利·希许(Heinrich Heesch)就曾预测,只有借助于能处理巨量数据的强大计算装置才能对四色猜想中的有限但是数量巨大的不同构型进行检验。在计算机技术还未蓬勃兴起的年代,希许的思想十分超前。他是第一个提倡并试图利用计算机来攻克四色问题的数学家,同时他也慷慨地将自己的许多想法与哈肯交流,可以说他对四色猜想的证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尽管阿佩尔与哈肯的研究成果轰动一时,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人们的质疑主要源于对于计算机证明数学问题的不认可。怀疑者们认为阿佩尔与哈肯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穷举检验法,他们只是用机器检验了千万种情况,他们的证明细节隐藏在计算机内,人力是无法进行复核的。数学界呼吁给出一份纯粹明了的数学证明。经过多年的计算机革命,人们逐渐认可了计算机对于数学工作的帮助,也终于愿意承认——四色定理成立!
    四色定理时至今日也没有找到真正纯粹的数学证明。但四色问题的意义已远超这个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在一代代数学家们前赴后继思考的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对于其他学科分支的思考,例如图论、拓扑、计算机科学等。人们愿意研究四色问题,并不是为了真的用四种颜色填补地图,而是为了探讨“4”这个数字所体现出来的拓扑性质和数学内涵。如今,在图论领域,还有许多由四色定理衍生出来的有趣问题。
    作为第一个由计算机辅助证明的数学定理,四色定理由最初的饱受质疑到广泛认可,这注定了它在数学史上的非凡地位。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AI辅助数学证明成为大多数学者关注的对象。尽管依然有人认为AI的形式化证明会破坏数学原始的美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先进的技术手段确实大幅度地简化了数学家的工作。或许我们应该质疑的并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学者们使用计算机的态度和方法。
    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将公元前300年的数学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语言定义了出来,呈现给后世一套直观严谨的几何系统。当时光来到21世纪,人们用精确的符号和机械的规则将数学翻译为计算机代码,这又何尝不是一次数学文化的传承和迭代呢?
    (摘编自含英《世界地图为什么只有4种颜色?》)
    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英国地图制图师弗朗西斯·古特里通过观察地图最先发现并提出“四色问题”,但他当时不能给出证明。
    B. 数学家奥古斯塔斯·德摩根和他的好友威廉·哈密顿都对这个看似简单易懂的“四色问题”无能为力。
    C. “四色问题”困扰了数学界一个多世纪,后来在计算机辅助下得以证明,但这个结果在当时饱受质疑。
    D. AI辅助数学证明可以大幅度简化数学家的工作,却也破坏了数学原始的美感,所以并没有被完全接纳。
    5.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世界地图在生活中很常见,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注意到其着色问题,文章就此引出话题,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四色猜想”曾是与“费尔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齐名的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在数学史上地位非凡。
    C. 德国数学家亨利·希许首倡并试图利用计算机攻克“四色猜想”,但受限于当时计算机技术不能得到满意结果。
    D. 作者对于使用计算机辅助解决数学问题是持赞成态度的,而对学者们使用计算机的态度和方法进行了质疑和批评。
    6. 证明“四色定理”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D
    6. ①彰显了一代代科学家前赴后继的科学探索精神。
    ②将计算机运用推上数学研究舞台。
    ③推动了其他学科分支如图论、拓扑、计算机科学等的发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最先发现并提出‘四色问题’”错,由“英国地图制图师弗朗西斯·古特里(Francis Guthrie)在观察地图时提出了一个“给地图着色”的问题”可知,弗朗西斯·古特里在当时提出的是“‘给地图着色’的问题”,而不是“四色问题”。
    B.“他的好友威廉·哈密顿都对这个看似简单易懂的‘四色问题’无能为力”错,由“遗憾的是,充满智慧的哈密顿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可知,威廉·哈密顿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兴趣,并没有说他对这个问题无能为力。
    D.“所以并没有被完全接纳”错,由“作为第一个由计算机辅助证明的数学定理,四色定理由最初的饱受质疑到广泛认可”可知,“AI辅助数学证明”已经被完全接纳。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对学者们使用计算机的态度和方法进行了质疑和批评”错,由“或许我们应该质疑的并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学者们使用计算机的态度和方法”可知,作者对“学者们使用计算机的态度和方法”只是质疑,并没有对之批评。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由“但四色问题的意义已远超这个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在一代代数学家们前赴后继思考的过程中”,可以概括出“彰显了一代代科学家前赴后继的科学探索精神”。
    由“在计算机技术还未蓬勃兴起的年代,希许的思想十分超前。他是第一个提倡并试图利用计算机来攻克四色问题的数学家,同时他也慷慨地将自己的许多想法与哈肯交流,可以说他对四色猜想的证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概括出“计算机运用推上数学研究舞台”。
    由“所衍生出来的对于其他学科分支的思考,例如图论、拓扑、计算机科学等”“人们愿意研究四色问题,并不是为了真的用四种颜色填补地图,而是为了探讨‘4’这个数字所体现出来的拓扑性质和数学内涵”,可以概括出“推动了其他学科分支如图论、拓扑、计算机科学等的发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社戏
    王英琦
    今晚的“草台野戏”,就搭在我居家的小刘村不远的岗河村。我一开始总感到这种土梆子戏的精神实质便是一吼三叫,嘴里像含了包炸药,一出腔便可震得风云星辰变色,三山五岳乱抖嗦。及至后来到了河南,尤其是搬到农村后,才觉出它的好,它的土、俗之韵味了。
    我们赶到时,已是锣鼓喧天,观者如墙,开戏有一会儿了。近台早已没了空,我抱着儿子正急得上钻下拱,旁边一位大嫂发了慈悲,挪了挪地方,让我进去。
    我承认,我并不能听懂所有的戏文,我也不是生、旦、净、丑都耐烦看。戏剧中,我的偏好在青衣花旦。我喜爱青衣的凤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我喜爱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漂样的小碎步,以及不瘟不火、缠绵悱恻的唱腔。
    儿子却喜欢看戏里的行头及翻筋斗。然而那武丑的翻筋斗,却每令我心悸发怵,台面恁小且又恁不平,他要稍有闪失,一个筋斗岂不砸了大家?好在我此虑纯属杞人忧天。那武丑无论怎生地翻,哪怕就是来个“燕展翅”“顺风旗”的绝活儿,却也是能贴台边儿稳稳地刹住,险伶伶地看似要掉,就是掉不下来。
    我正心烦地盯着台上的一位老生时,霍地一阵咚咚哐哐聒动天地的锣鼓弦钹骤响,随之一个手持大刀,腰间插满了彩旗的武旦,破帘一掀,碎步疾疾老道地走了一个大全台,继之一个漂亮的大亮相——我暗忖,今晚的重头戏,主角“大刀王怀女”,非她莫属了。但见她翻过青龙战袍,耍过一阵大刀后,竟直逼老生大骂而去。老生被骂得连连败退,无以招架,终于逃向后台去。我感到大欣慰,却同时生了点小遗憾,那武旦刚才指鼻大骂老生时,兰花指过于粗大了,实在少点美感。
    台下的观众却不理会什么兰花指,那个身怀绝技的武丑,收场大吉时一气翻了三十八个筋头,简直疯狂了台下的每一个人,笑破了清寂初寒的深秋之夜。
    次日,锣鼓家伙响起得更早。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但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卖力,一招一式也成熟到家。豫剧毕竟姓豫。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不像京剧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上。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俗语说:“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戏是胡乱套。”这胡乱套不仅是豫剧一大特点,还是它迎合自己的“衣食父母”——掏农民腰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目前戏剧日渐式微的情形下,似乎还独有这个胡乱套的豫剧,未见衰败蔫垮,不靠官办俸禄,活得有滋有味。
    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地来了心血,抱着儿子转到了后台。其时只见伶人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我凑上去看了个仔细,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说她两个月没洗澡,未必十分的错。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尤其是那胭脂,很像是廉价的广告颜色。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住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啊!”
    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
    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得知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
    谈话间,我又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我估摸这是给伶人们用的夜餐,却又觉得太寒酸了些。知情人说,因为是包场,只给钱不管饭,一场才三百元,只能填饱肚子。
    我听了心里酸酸的。这些伶人们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孰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混口饭吃——难哟!
    “妈,你看,那有个小孩!”顺儿子小手指望去,只见一个少妇正在奶孩子,竞是昨晚那个武旦那个演“大刀王怀女”的女主角。
    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抚养儿子。她的丈夫与其他女人有染,基本对她娘儿俩不管不问。
    这时节,那孩子兀然地又吐又拉,弄得那女戏子一身满怀。我帮她抱孩子当儿,留神到这孩子又黄又瘦,蔫蔫的一副没神样儿。
    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匆匆赶到戏场,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之大。“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我找到了那位女戏子,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
    岗河村的社戏,唱足了半个月,我亦赶满了十五场。虽然,我不是每场全都看完并记下,但我肯定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眼下,已是寒凝雪飘的深冬了,我的心仍是满满的、怅怅的,都是戏。我总会挂心起那个“飘乡戏班子”,那个女戏子和她的孩儿。也不知道,于今,他们又飘零到哪乡哪村去了?那娘儿俩,可太平大吉?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头说社戏是“草台野戏”,可“我们赶到时”却已“观者如墙”,这表现出当地农民对这种“草台野戏”十分追捧。
    B. 文章写儿子对武丑翻筋斗的喜爱,与鲁迅《社戏》中写“我”对小丑被绑住鞭打的喜爱一样,都体现了孩童的天真。
    C. “混口饭吃——难哟”一句,作者直抒胸臆,既有对伶人们坎坷艰难境遇的同情,又有对自身居于农村现状的不满。
    D. 作者虽不耐烦看生、丑等角色,但依然赶满了十五场社戏,并且从这“草台野戏”中悟得了一些真理。
    8. 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文章以“看社戏”为标题,却花了不少篇幅写作者在后台的见闻,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C 8. ①“不搭架子”是说豫剧演出条件简陋,演员不抬身份,放下身段,贴近和服务底层民众。②“不囿陈法”是说豫剧不被条条框框所限制,兼收并蓄,博采众长。③“土极且又俗极”是说豫剧内容尽力迎合自己的“衣食父母”——底层民众,甚至有些内容可能是瞎编乱造的。④这些都是豫剧与其他剧种的区别之处,也是豫剧能在戏剧日渐式微的当下未见衰败的原因。
    9. ①结构安排上,前后照应,作者能转到后台,正是在去看社戏的前提下发生的,且对武旦和其孩子的描写,也为后文作者给她带药、带裤褂做了铺垫。②人物刻画上,通过对伶人们练功的叙述,对猫儿脸姑娘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等,展现伶人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实际处境的窘迫与生活的艰辛。③主旨表达上,通过对后台见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底层民间艺术现状的关注,以及对底层艺人生存状况的关心与同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对自身居于农村现状的不满”错误。作者在文章没有写出对身居农村现状的不满,作者来到农村,体会到豫剧的好,体会到豫剧的独特魅力,并生发出感悟和理解。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划线句子“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上”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豫剧的特点。分析句子的含义,要注意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结合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不搭架子”,结合文中有关内容,豫剧演出是“草台野戏”,没有专门的演出场所,可知豫剧演出条件简陋;演员两个月没洗澡,用的胭脂是廉价的,出场费只有三百元,只给钱不管饭,吃得很寒酸,可知豫剧演员生活很朴实,费用很低廉,用度很节俭,他们不抬身份,放下身段;剧团是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有进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只要有需要,他们就唱起来,无论春夏秋冬,总是风雨无阻,可知豫剧演员贴近和服务底层民众。
    “不囿陈法”, 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它不像京剧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可知豫剧没有太多的拘束,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不脱离群众,它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土极且又俗极”,结合文中有关内容,“‘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戏是胡乱套。’这胡乱套不仅是豫剧一大特点,还是它迎合自己的‘衣食父母’”,是说像剧的演出内容极土、极俗,尽力迎合自己的“衣食父母”,最普通的乡村民众,甚至有些内容可能是瞎编乱造的,但是百姓喜欢,一村唱戏,众村皆至,戏瘾很大,豫剧是给百姓劳作之余的娱乐。
    最后,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以上内容体现了豫剧的独特之处,从底层的民众角度去搞艺术,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也是豫剧在戏剧日渐式微的当下未见衰败的原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作为散文,某一段落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主旨三个方面分析。
    结构安排上,承上启下。作者去后台,是因为上文“我”看武旦演戏、武丑翻跟头、老包卖力唱,自然引出到后台转转;作者转到后台,看到武旦和她的孩子,了解到他们的艰辛和不易,为下文作者给她带药、带裤褂做铺垫。
    内容上,展现了不同的伶人形象。写到伶人练功、念台词,猫儿脸姑娘皮肤粗糙,粉墨廉价,伶人们吃穿都不讲究,武旦带着幼小的孩子演戏,既展现了他们的敬业精神,也写出了他们窘迫的处境、艰辛的生活,写出了普通豫剧演员日常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
    主旨表达上,深化主旨。通过对后台见闻的描写,以及作者后来送药、送裤褂,时至今日,还心中怅怅的,还在挂心“飘乡戏班子”和其中的伶人,可以看出作者对他们充满了关心和牵挂,体现了作者对底层艺人生存状况的关心与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底层民间艺术现状的关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壁,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诗》云:“题彼鹡鸰,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闻而以显父母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景君明经年不出户庭,得锐精其学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倪宽卖力于都巷,匡衡自鬻于保徒者,身贫也;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俦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闻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君子A终日乾乾进德B修业者C非直为博己D而已也E盖乃思述祖考之F令闻G而以H显父母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学问,指学习和考察,与出自《礼记·中庸》的成语“学问思辨”的“学问”意思相同。
    B. 利,指锋利,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利”意思、用法相同。
    C. 《春秋》,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乐》并称为“六经”。
    D. 徒,表示“只不过”,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首先肯定了人的价值,认为人是天地间被重视的存在,继而一步步指出“学问”的重要性。
    B. 文章认为人需要学习就像宝玉需要打磨,君子只要学习《礼》《乐》《诗》《书》等经典,就会成功。
    C. 为了阐明“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的观点,作者列举了董仲舒、倪宽等事例。
    D. 文章最后引用《诗经》中的话,再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建功立业的最佳途径就是学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2)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
    【答案】10. CEG
    11. B 12. B
    13. (1)《周易》中说:“君子凭借多识记前代圣贤的言论和事迹来培育自己的德行。”
    (2)现在求学的人数以万计,而坚持学习到底的人还没有几十个,这是什么原因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君子整天勤勤恳恳、积累德行、研修学业,并不只是为了使自己的学识能够渊博而已,而是想继承祖先的美好声望,并以此来显扬自己的父母。
    “……者……也”为固定的判断句式,故CE处要分别断句;
    “之”为助词“的”,“祖考之令闻”是偏正结构,做“思述”的宾语,故G处断句。
    故在CEG三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及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况且要等到问学求教之后。/做学问必须广泛的学习、反复地推敲、缜密地思考、明晰地分辨。
    B.“意思、用法相同”错误。“利”,使……锋利;/锋利的。句意: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C.正确。
    D.正确。“徒”,只不过。/同类的人。句意: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依托于先圣的经典。/郯子这类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君子只要学习《礼》《乐》《诗》《书》等经典,就会成功”错,原文是“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可见,君子除了学习《礼》《乐》《诗》《书》等经典外,还需要“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以”,凭借;“志”,识记;“畜”,培育。
    (2)“学士”,求学的人;“究涂”,坚持学习到底;“故”,原因。
    参考译文:
    天地之间人为贵,圣人所崇尚的是义,品德道义所成就的是智慧,聪明睿智所追求的是学问。即使是世上最伟大的圣人,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即使是最有能干的人,他们也不是生而有才能的。周文王、周武王以姜尚为师,周公旦以庶秀为师,孔子以老聃为师。人不可不跟从老师学习。这都是极其圣哲的人,尚且需要学习考察,他们的智慧才会广博,他们的德行才会伟大,更何况是普通人呢?因此,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必须先磨砺好自己的工具;士人想要宣扬他的道义,必须先研读前代圣贤的经典。《周易》中说:“君子凭借多识记前代圣贤的言论和事迹来培育自己的德行。”因此,人需要学习,就像物品需要加工打磨一样。所以夏朝的玉璜和楚国的和氏璧,即使具有宝玉的材质和卞和的呈献,如不加工打磨,就和粗糙的石头没有区别。更何况君子有笃实坚贞的品质,明察机敏的才智,有德行高尚的朋友辅助他,有高明的老师教诲他,用《礼经》《乐经》修养他,用《诗经》《尚书》引导他,用《周易》辅佐他,用《春秋》启发他明智,怎么会不成功呢?《诗经》中说:“看那鹤鸽鸟,边飞边欢鸣。你我天天在奔波,月月都远行。早起晚睡不停息,不要辱没父母名。”所以,君子整天勤勤恳恳,积德行,研修学业,并不只是为了使自己的学识能够渊博而已,而是想继承祖先的美好声望,并以此来显扬自己的父母。道义隐藏在书本中,要靠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学问因发奋努力而有所长进,因懈怠松弛而荒废。所以董仲舒终生不过问家事,景君明常年不出家门,使自己的学问日渐精深、学业愈加显著,是因为他们家境富裕;像他们那样富裕闲逸而又能如此勤奋努力,是品德才能过人之士。倪宽卖力作厨工,匡衡把自己卖给富人家做佣工,是因为他们家境贫困;像他们那样家境贫困而又能如此钻研学业,是品德才华优秀之人。现在求学的人数以万计,而坚持学习到底的人还没有几十个,这是什么原因呢?以上四人耳聪目明、忠义诚实、廉正勇敢,未必没有能与之比肩的人,然而他们树立名望,建立功业,美好的声誉没有穷尽,终于达到这样的境地,这是什么原因呢?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依托于先圣的经典,专心谨记孔夫子的遗训罢了。《诗经》中说:“面对高山内心仰慕,面对大路迈步前行。”“时时刻刻遵行学习之事,学问积累就会走向光明。”因此凡是想要显耀功勋业绩、传扬光辉事业的人,再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范寺丞①
    林 逋
    林中萧寂款吾庐,亹亹②犹欣接绪馀。
    去棹看当辨江树,离尊聊为摘园蔬。
    马卿③才大常能赋,梅福④官卑数上书。
    黼座垂精正求治,何时条对召公车。
    【注】①天圣六年(1028)秋,范仲淹经过长途跋涉,再次拜访林逋,将其所写万言书《上执政书》呈送给林逋。林逋由此写下此诗。②亹亹:诗文或谈论动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③马卿:指司马相如。④梅福:梅福很有才华,却不被汉成帝刘骜重用,辞官居家,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朝政,终不被采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天树叶凋落的季节里,才华横溢的范仲淹拜访诗人,愉悦地倾听诗人谈论。
    B. 离别时,诗人一直看着船远去直至消失,“辨”字突出诗人对范仲淹的不舍。
    C. 离别宴会上,诗人特地为范仲淹采摘一些新鲜蔬菜,以表达对他的深厚情谊。
    D. 后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前四句的景物描写为后四句写范仲淹的《上执政书》做铺垫。
    15. 诗歌颈联提到马卿和梅福两人的典故,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 D 15. ①运用司马相如的典故,表明诗人对范仲淹才华的充分肯定,相信范仲淹未来一定会因其杰出的才能而得到朝廷的重用。
    ②运用梅福的典故,表明诗人对范仲淹虽然官卑却关心国家命运的肯定和赞赏。
    ③结合诗歌尾联可知,诗人用梅福的结局来反衬范仲淹的命运,预言范仲淹早晚会受到朝廷的重用,表现诗人对范仲淹的才华的钦佩,和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前四句的景物描写为后四句写范仲淹的《上执政书》做铺垫”错误。前四句主要是叙事,“林中萧寂”“江树”并没有为后四句做铺垫;后四句也没有直接写范仲淹的《上执政书》,而是化用典故暗示范仲淹一定会因为《上执政书》而受到朝廷重用。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结合注释③“马卿:指司马相如”可知,“马卿才大常能赋”借用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的典故,表明诗人对范仲淹才华的充分肯定,暗含相信范仲淹未来一定会因其杰出的才能而得到朝廷的重用之意。
    结合注释④“梅福:梅福很有才华,却不被汉成帝刘骜重用,辞官居家,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朝政,终不被采纳”可知,“梅福官卑数上书”运用了梅福的典故;再结合注释①“天圣六年(1028)秋,范仲淹经过长途跋涉,再次拜访林逋,将其所写万言书《上执政书》呈送给林逋。林逋由此写下此诗”可知,此处表明了诗人对范仲淹虽然官卑却关心国家命运的肯定和赞赏。
    结合诗歌尾联“黼座垂精正求治,何时条对召公车”可知,此处是说当朝皇帝正在励精图治、招揽人才;结合注释④“梅福:梅福很有才华,却不被汉成帝刘骜重用,辞官居家,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朝政,终不被采纳”可知,诗人用梅福的结局来反衬范仲淹的命运,“何时条对召公车”预言范仲淹早晚会受到朝廷的重用,表现诗人对范仲淹的才华的钦佩,和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
    (3)小明想从所学的诗文中选取两句话挂在书房,提醒自己学习、做事贵在坚持,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尔来四万八千岁 ②. 不与秦塞通人烟 ③. 舳舻千里 ④. 旌旗蔽空 ⑤. 锲而不舍 ⑥. 金石可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塞、舳、舻、蔽、锲、镂、漉、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活着总要对得起这一天三顿饭,而我只会画画和写点东西。
    对我来说,写东西是比较快活的,快活的基础是好多朋友喜欢看我写的东西。至于画画,我的朋友也喜欢,但画画更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卖钱,卖了钱可以请朋友吃饭,可以玩,但画画没有写文章让我那么开心。我的每一张画都是带着遗憾完成的。画完一张画,发现问题了,告诉自己下张要注意,但到了下张画,又有其他遗憾,所以画画是一辈子在遗憾的过程。
    但我对文学是比较认真的。我写文章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检查,有时一小段话要改好几遍。我胆子小,因为这里的前辈很多,不能不小心。过去,我很害怕表叔沈从文先生,他看我的文章一定要改很多,改的甚至比我写的还多。他不像我,我是盐,他是棉花,如果历史是雨的话,他将越来越重,而我将越来越轻。我是经不起历史淋浴的,因为我太贪玩而又不太用功。
    我的生活很简单,我的手指头从来没有碰过电脑。有人问我电器方面懂得什么,我说手电筒——除了手电筒,别的我都是外行。
    唉,世界长大了,我也老了。
    17. 下列句子中的“那么”与文中加点的“那么”,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但这些人必没有到过镇江、扬州,那儿的干丝比南京细得多,又从来不那么甜。
    B. 这样做既然不行,那么你打算怎么办呢?
    C. 因此改变了计划,用文字代替色彩,来描写见闻。那么工作了一年,自己方发现,文字所能表现的,也有个限度。
    D. 我已经快六十了,买下那么两三所小房,吃房租,也够咱一天吃两顿白面的了。
    18. 下列各项中,加点处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C.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D.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修改成;“我对现代的电器设备一概不懂。”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7. A 18. B
    19. ①原文语句运用转述问答的形式,②“手电筒”这个出乎读者意料的答案,形成一种喜剧感,③体现出作者的幽默风趣,④也表达出作者对简单生活的追求。⑤改句仅为笼统的简单陈述,达不到原句的表达效果。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意义的能力。
    原文“那么”,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
    A.“那么”,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
    B.“那么”,表示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
    C.“那么”,表示和上文一样的一种方式。
    D.“那么”,放数量词前,表示估计数目。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划线句是暗喻的手法。
    A.借代。以“汗青”代指史册。
    B.暗喻。“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
    C.夸张。“接天”与“无穷”表现荷叶的密密层层,面积辽阔。
    D.拟人,“怨”赋予羌笛以人的情态。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赏析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最主要的是找到两个句子不同点。
    句式上,原文语句运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故意设置疑问,答案是“手电筒”,出人意料,增加了文章的喜剧感。
    情感上,原句用“手电筒”作为答案,并且强调只懂得手电筒,体现出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作者的生活非常简单,不接触电器,从不接触电脑,表达出作者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作为比较,也要简单叙述一下修改后“我对现代的电器设备一概不懂”这一句子的特点,这一句子是单纯的陈述句,没有太多情感,没有原句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颈椎病在国内的发病率为17.3%,这项数据已打破颈椎病——A“老年专属”的印象, ① ,20多岁去医院看颈椎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多,最小的甚至才10岁左右。颈椎病是现代人的B“头号公敌”,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全球性疾病。
    人的颈椎就好比帆船的桅杆,控制颈椎活动的肌肉好比固定桅杆的绳索, ② ,桅杆自然不会稳定。正常情况下控制颈椎四个方向的肌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长期反复低头使头颅重心前移时,颈后肌群因需牵拉前移头颅而过度负荷。肌肉平衡状态被打破发生慢性劳损,久而久之颈椎曲度改变便产生了颈椎病。
    毫不夸张地说, ③ ,其颈椎的压力相当于脖子上骑了一个7-8岁的小孩,或挂了两个沉重的大西瓜。如果我们长时间这样在手机前C“埋头苦干”,随之而来的就是被颈椎病D“盯”上!因此,玩手机时,要记得抬头挺胸,将手机举到与眼睛平齐的高度。当然,最好不要长时间刷手机。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四处双引号,有一处与其他三处用法不同,请指出其序号,并说明其用法与其他三处有何不同。
    【答案】20. ①已经开始逐渐低龄化;②如果绳索出问题了;③当我们低头看手机时
    21. A处。A处的双引号表示强调,BCD三处都表示特殊含义。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空,前面说颈椎病已经不是老年专属”,后面也谈到“20多岁去医院看颈椎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多,最小的甚至才10岁”,说明颈椎病年轻化、低龄化,应填“已经开始逐渐低龄化”。
    第二空,前文提到人的颈椎就好比帆船的桅杆,控制颈椎活动的肌肉好比固定桅杆的绳索,后文提到桅杆自然不会稳定,此处强调假如控制颈椎活动的肌肉出现问题的情况,而且和后文一样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应填“如果绳索出问题了”。
    第三空,此处是某种现象中颈椎承受的压力很大,后面有“如果我们长时间这样在手机前‘埋头苦干’”,可见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应填“当我们低头看手机时”。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处,双引号表示强调,强调颈椎病已不再只是老年多发病。
    B处,表示特殊含义,指颈椎病是现代人最易得、最困扰人的疾病,比拟意味。
    C处,表示特殊含义,指长时间专注玩手机,比拟意味。
    D处,表示特殊含义,指容易得上颈椎病,具有比拟意味。
    故不相同的是A处。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文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但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要不要背范文呢?有人说“文有定法”,要背范文;有人说“文无定法”,无需背范文。人生如“作文”,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着写作文要不要背范文展开,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文有定法”,意思是写文章有固定的法则规范。这意味着写作时要多吸收借鉴优秀文章的写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就是背范文的意义和好处。另一种观点是“文无定法”,意思是文章没有固定的法则,这启示我们应当创新突破,不可囿于陈规,要写出自己的风格。
    材料以写文章为喻,指出人生也如“作文”,也会面临要不要“背范文”的问题。这里的“背范文”可以抽象为模仿和借鉴他人的成功之道。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在人生之路上,要不要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之法。对此,考生应辩证地、理性地进行分析,既要认识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的积极意义,也要意识到不能一味地“背范文”,而应在借鉴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活出自我风采。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材料指出“背范文”之于写作的利弊,由此指出写作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唯有兼顾借鉴与创新,方能行稳人生之路。然后分别论述博采众长和创新求变的意义,在论述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切入,以一味模仿与拒绝学习他人长处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接着进一步指出应如何正确处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如以借鉴为基石,积极学习他人的长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以创新为根本,勇于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道路,做到自成章法;借鉴与创新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不可偏废。最后,联系实际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兼收并蓄,积极求变,将“法”融入内心,走出富有生命力与个性化的人生。
    立意:
    1.博采众长,又要自成一家。
    2.模仿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3.兼顾借鉴与创新,行稳人生之路。
    相关试卷

    2024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四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四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内蒙古部分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内蒙古部分名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文中三次出现对鸟的描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命题范围,简要分析画横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