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百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汤显祖年轻的时候怀有满腔经天纬地的济世热情。汤显祖的政治理想,说来也很简单,就是经世致用,造福百姓,使人人冻馁无虞,安居而乐业;使人人乐于向善,民德归于淳厚。在他看来,士大夫要先正其身,然后才能正人,而政治是否清明,老百姓日子是否好过,最终决定于士大夫和官员的德性和修养。他曾经代拟过一篇《为士大夫喻东粤守令文》:“清吏之法法身,浊吏之法法人也。”他所提出的“清吏”与“浊吏”两个概念,并不新鲜,但是,他的“法身”和“法人”的说法,却极为深刻,精辟地揭示了中国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的一种普遍德性:他们置身于法律之上,拿自己当法外的“特选之民”,高人一等,飞扬跋扈;他们的道德绳墨,只是用来裁制百姓,他们法律的刀斧,也只是用来宰割人民——他们教别人不要“利己”,自己却很少“利人”,教别人要“利人”,自己却专门“利己”。
在汤显祖看来,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农业生产则是一个官员必须关心的头等大事。他做官期间,曾多次下到乡里,劝农励耕。他曾经在诗里记录过自己这方面的活动,在《丙申平昌迎春,晓云如金,有喜》里,他这样写道:“仙县春来仕女前,插花堂上领春鞭。青郊一出同人笑,黄气三书有大年。”可见,为了督促和鼓励农民耕地种田,他确实用了一番心思。汤显祖的政绩,不仅当时就赢得了人民的敬意,为他建了“生祠”,直到清代顺治年间,遂昌知县缪之弼还为他建了“遗爱祠”。
如果说,汤显祖早期的两部剧作的主题,在探讨“至情”,那么,他晚年的写作,则在强化了反讽力度的同时,致力于寻求精神出路——解决自己的精神困境,回答那些与“生活哲学”有关的重大问题。也就是说,汤显祖后期的“二梦”,是一种缘于精神焦虑的写作。
汤显祖的一生,几乎就在几种选择的困扰中度过。他在《和大父游城西魏夫人坛故址诗》的序中说:“家君恒督我以检儒,大父辄要我以仙游。”从感性上说,他更认同祖父的生活方式,但是,就理性而言,他又无法不接受父亲的“检儒”之督,因为,他也觉得只有进入社会,才能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事实上,终其一生,汤显祖的精神,都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扰之中。佛家的“慈悲”接近自己的“至情”,但它的“五蕴皆空”,可信不可信呢?道家的“天地不仁”,接近自己民胞物与的同情心,但是,它的近乎冷漠的“超然”,可取不可取呢?
脱和自由是否可能?在梦境中的淳于棼过着一种贪婪而混乱的生活,到死都不曾觉悟,然而,经历过梦中的一番教训,“知梦游醒”,最后放弃了梦中的求仙,跟着师傅吕洞宾,在现实生活中寻“证盟师”去了。这样的解脱和出路,似乎启发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也随着那一僧一道,飘然而去了。但是,这对汤显祖来讲,有着内在的觉悟,也就够了,舍下生活中的一切人情物事,掉臂而去,他很难做到,这是因为,他终了还是一个有情人。
如果说“临川四梦”的“前二记”——《紫钗记》和《牡丹亭》,表现的是对“情”的执着,是通过“梦”而走进“情”的世界,而体验“情”的真与美,那么,到了“后二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则表现的是“觉”,是通过“梦”而走进“觉”的世界,从而在理性的意义上,认识到人性和生活的真谛。
关于汤显祖思想的“复杂性”,邹元江先生的分析和判断,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合乎实际的:“从汤显祖一生的政治思想和人生观来看,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对他影响最大。但他时常也在‘检儒’与‘仙游’之间矛盾痛苦,道家出世思想对他也有一定影响。”这种复杂性情形,其实也是一种正常状态。在不受主流意识形态强力干扰的环境里,一个正常人所接触和吸纳的思想,一定是丰富而多样的。不同的思想,满足着他不同的精神需要,解决他不同时期或不同层面的情感和思想问题。只有头脑简单的“单向度的人”,才会一辈子只接触一种思想,只接受一种思想。事实上,一个一辈子只知道一种思想的人,不可能成为情感丰富和思想活跃的人,也不可能成为视野开阔、有创造力的人,就像只吃一种食物的人不可能成为营养均衡、体魄健康的人。
班固父子批评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那是完全说错了,因为,在司马迁那里,各家思想都有其合理的部分,都有其可取之处,所以,他对所接触到的思想都有吸纳,而他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也就可以被转换性地表达为:“吸纳天下百家思想。”如此说来,关于汤显祖思想的复杂性,我们不仅无须把它看成多大的问题,而且,还要认识到,正是这种复杂性,才形成了汤显祖作品斑斓而丰饶的特点。
(摘编自李建军《汤显祖的情结:政治理想与精神解脱》)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年轻时代,汤显祖怀有济世抱负,想要进入社会,建功立业。可见,就理性而言,他接受了父亲的“检儒”之督。
B. 作为官员,汤显祖多次劝农励耕,这是汤显祖“入世”思想的体现。他的政绩赢得了百姓敬意,百姓为他建了“生祠”。
C. 儒家“入世”思想对汤显祖有一定影响,但是道家“出世”的思想对他影响更大,这是因为他更认同祖父的生活方式。
D. 佛家“五蕴皆空”和道家“超然”让汤显祖倍感困扰,这让他难以做到像淳于棼、贾宝玉那样舍弃人情物事,出世而去。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汤显祖认为士大夫要以身作则,先正其身,然后才能正人。这与《论语》中“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理念一致。
B. 浊吏之法法人,即不修德行的封建统治者教别人不要“利己”而要“利人”,而自己却专门“利己”很少“利人”。
C. 由于精神焦虑,汤显祖在《南柯记》和《邯郸记》中致力于寻求精神出路,解决精神困境,由“梦”而“觉”。
D. “临川四梦”体现了汤显祖思想的复杂性。“前二记”和“后二记”分别从“情”和“觉”的层面,表现了黄老思想。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一项是( )
A. 征徭薄,米谷多,官民易亲风景和。老的醉颜酡,后生们鼓腹歌。
B. 夕阳烟雨片江开,滟滟寒潮自去来。我亦桄榔庵下客,明珠海上寄莲台。
C. 今日班春也不迟,瑞牛山色雨晴时。迎门竞带春鞭去,更与春花插两枝。
D. 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牛学种田。盛与花枝各留赏,迎头喜盛在新年。
4. 如何避免沦为“单向度的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5. 下列文字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了在南安太守杜宝治理下南安郡的生活图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汤显祖的政治理想。
【长相思】你看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生、末〕正是。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外〕父老,知我春游之意乎?
【八声甘州】平原麦洒,翠波摇翦翦,绿畴如画。如酥嫩雨,绕塍春色荔苴。趁江南土疏田脉佳。怕人户们抛荒力不加。还怕,有那无头官事,误了你好生涯。〔生、末〕以前昼有公差,夜有盗警。老爷到后啊。
【前腔】千村转岁华。愚父老香盆,儿童竹马。阳春有脚,经过百姓人家。月明无犬吠黄花,雨过有人耕绿野。真个,村村雨露桑麻。〔内歌《泥滑喇》介〕〔外〕前村田歌可听。
【答案】1. C 2. D
3. B 4. ①接触和吸纳丰富而多样的思想,满足不同的精神需要,解决不同时期或不同层面的情感和思想问题;②成为情感丰富、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有创造力的人;吸纳所接触到的思想的合理的部分、可取之处。
5. ①“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表现了汤显祖的政治理想:官吏清廉,政治清明,造福百姓。人民和睦,民德淳厚。②“以前昼有公差,夜有盗警。老爷到后啊”表现了汤显祖的政治理想:农民可以不受干扰地劳动和生活,官员劝农励耕,关心农业生产,把农业作为头等大事。③“阳春有脚,经过百姓人家”“雨过有人耕绿野”“村村雨露桑麻”表现了汤显祖的政治理想:百姓安居乐业,乐于耕织。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C.“但是道家‘出世’思想对他影响更大”错误,根据邹元江先生的分析和判断“从汤显祖一生的政治思想和人生观来看,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对他影响最大。但他时常也在‘检儒’与‘仙游’之间矛盾痛苦,道家出世思想对他也有一定影响”可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对汤显祖影响最大。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表现了黄老思想”判断错误。黄老思想即道家思想。而“前二记”多表现儒家思想,“后二记”多表现佛道思想。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二段观点是汤显祖关心农业生产,劝农励耕,取得一定的政绩。
B.“莲台”亦作“莲花台”,佛座。汤显祖通过诗作《小金山次苏长公韵》在夕阳、烟雨、寒潮中感受佛理,借佛理以求解脱。不能支撑第二段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结合“在不受主流意识形态强力干扰的环境里,一个正常人所接触和吸纳的思想,一定是丰富而多样的。不同的思想,满足着他不同的精神需要,解决他不同时期或不同层面的情感和思想问题”可知,因为人们有不同的精神需要以及不同时期或不同层面的情感和思想问题,因此,要避免沦为“单向度的人”,就要接触和吸纳多种思想,据此可总结为“接触和吸纳丰富而多样的思想,满足不同的精神需要,解决不同时期或不同层面的情感和思想问题“;
结合“事实上,一个一辈子只知道一种思想的人,不可能成为情感丰富和思想活跃的人,也不可能成为视野开阔、有创造力的人,就像只吃一种食物的人不可能成为营养均衡、体魄健康的人”可知,要避免沦为“单向度的人”,就不能像只吃一种食物一样,只知道一种思想,而要成为一个丰富的人。据此可总结为“成为情感丰富、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有创造力的人;吸纳所接触到的思想的合理的部分、可取之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结合“使人人乐于向善,民德归于淳厚。在他看来,士大夫要先正其身,然后才能正人,而政治是否清明,老百姓日子是否好过,最终决定于士大夫和官员的德性和修养”可知,汤显祖的政治理想是国泰民安,天下祥和,政治清明。“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正是体现了汤显祖这一政治理想,即“官吏清廉,政治清明,造福百姓。人民和睦,民德淳厚”。
结合“在汤显祖看来,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农业生产则是一个官员必须关心的头等大事。他做官期间,曾多次下到乡里,劝农励耕”可知,汤显祖的政治理想为关心农业,给百姓自由务农的空间。“以前昼有公差,夜有盗警。老爷到后啊”说明以前官家对百姓的约束,由此表现了汤显祖这一政治理想,即“农民可以不受干扰地劳动和生活,官员劝农励耕,关心农业生产,把农业作为头等大事”。
结合“汤显祖的政治理想,说来也很简单,就是经世致用,造福百姓,使人人冻馁无虞,安居而乐业”可知,汤显祖的政治理想为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阳春有脚,经过百姓人家”“雨过有人耕绿野”“村村雨露桑麻”表现了汤显祖这一政治理想,即“百姓安居乐业,乐于耕织”。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头刘满囤
秦兆阳
老头子刘满囤有个好儿子和好儿媳妇,儿子名叫刘大杠,媳妇名叫王兰英。两人结了婚,分得了十二亩好麦苗地。
开春过后,天气好像比往年暖和得更快。满囤老头子现在不在家里待着了,看着男女青壮年的拨工大队排成排在地里,唧唧嘎嘎说说笑笑,一个个都通红着脸……看着看着,老头儿就上了做活儿的瘾啦。
他瞅着儿子媳妇两口子单独在地里拾掇什么时,就忍不住背着家伙想去帮忙,老远的看见小两口干着活儿又说又笑,心里挺高兴,可是儿子一看见他来了,就楞声楞气的嚷道:“你来干吗?还用得着你干活吗?忙家去歇着吧!”他讨了个扫兴,把手里的家伙一扔,嘟囔几句,撅着胡子往回走。
麦收的时候,全村忙得像打仗似的,儿子媳妇更忙的连吃饭的空儿也没有,只有老头一个人闲着没事干。
这一天,儿子媳妇在门外场里头铡麦个儿,男的掌铡刀,女的递麦个,两人都要强,一个铡的快,一个递的快,累的媳妇那白布小褂儿都汗的贴了肉,还不住吃吃的笑。
这时老头正在院里闲的闷的慌,想起了十二亩地的麦子个儿什么时候铡的完?又怕天下雨把麦穗儿弄腐了,就又想起要帮他小两口的忙,不声不响的走出寨篱门来,从场边上抱起个麦子个儿就往儿子那边走去,因为被麦秸垛隔着的,谁也看不见谁,正好儿子媳妇跑着转了过来,跟他撞了个满怀,差点把老头碰倒,老头说:“你们这是干吗?”儿子红着脸说:“忙活吆!”老头说:“俺帮帮你们。”儿子大声说:“你又上了做活的瘾啦?快去歇着你的吧!”这回老头子的气可再也忍不住了,把腰一叉,骂道:“我把你个没良心的!这说的什么话呀?这日子就算你们挣下来的,可也有做老的一份呀,也兴老的插插手不?”还是媳妇懂事,尽说好的,才把他哄的家去了。
当天吃晚饭时,老头想起白天的事,说道:“嗯,我是个好心,怕你俩累坏了,想去帮帮,你是那样对老的说话呀?……”儿子又大声说:“你怕把俺们累坏了,俺们就不怕把你累坏了?这么个忙时候,把你累坏了怎么着哎?”这几句话倒是好话,可是因为怕他听不见,说的嗓门粗一点。媳妇马上对丈夫瞪了一眼,小声说:“你别这么粗门大嗓的对他说话,叫他不痛快。”又转过脸来和善的对老头说:“爹!你这么大年纪啦,还是待在家里看门吧。”老头听了儿子的话又不受听,心里就有气,又没听清媳妇跟儿子咕咕些什么,以为媳妇也嫌他了,撅着山羊胡子不声不响的吃完了饭,把碗一撂,到屋里去摸索着拿了一件破棉袄一床被,夹着走了出来。儿子问他到哪里去?他叨叨道:“我到哪里去?我是生就的贱骨头,到场里挨冻去!”媳妇连忙站起来,抢过那床被子去,柔声说:“爹!别去看场啦!这年头谁家也有几亩麦子,自个还弄不过来,谁还偷咱的?并且这世道也不同往常啦!”可是老头一把又把被子夺了过去,撅着胡子,不言不语的就到场里去了。
出了寨篱门就是场,捆得一般大的麦个儿和已经铡了的麦茎子堆成了几座大金山,虽然天已黑了,老头子却还觉得满场子金光灿烂。
他爬到金山上,把棉袄被子放下,把鞋一脱,坐下抽起烟来,他心里又觉着喜欢,喜欢自己有这么几座金山;又觉着气闷,气闷儿子媳妇别扭;就不知不觉的自言自语起来,起先是在心里说,后来就叨叨出声音来了:“人老啦,不中用啦,讨人嫌啦!光会吃闲饭啦,光会看场啦!这场我要不看,你们就不管,你们就不心疼这麦子,要是叫人家偷了,看你……哼,俺家什么时候收过这些麦子呀!……这如今是你们的世界啦!该你们享福啦!俺老废物是多余的啦!……”说着说着,就迷迷糊糊起来,不觉一头倒在金山上,睡着啦。
一觉醒来时,只见身上被子棉袄盖得好好的(也不想想是谁给盖上的),又见天已大明,回头一看,自家那寨篱门还是关着的。他就掀起了被子,去把寨篱门抬开了,看见大门还关得严严的,心里就火了,嘴里叨叨着:“什么时候了,两口子还睡懒觉?还不下地?”三步两步冲到门跟前,“通”的一脚!不想那门没插上,用力太猛,一跤摔进门里,半天爬不起来,就躺在地下哼哼起来。
过了一会,媳妇回来把他扶进屋里,问他是怎么回事,他不好意思说,却问道:“你们什么时候下地的?”媳妇高兴的说:“爹!对你说,俺们这个拨工组跟三元他们那个拨工组比赛割麦子,看谁割的多割的快,所以俺们半夜就起来了,到场里见你没盖被就睡着了,俺们给你盖上被,就下了地……这会俺是回来做饭的。”
老头躺下了,媳妇一面在外间屋里烧火,一面大着声音告诉他;大杠割麦子怎么壮,怎么跟人家打赌比赛,怎么全拨工组的人们都掉在后边了,怎么还割的干净,不丢麦穗子了。……一会,给他端进一大碗烫烫的面汤来,说:“爹!趁热的吃吧!吃了发发汗就舒服了。”满囤老头子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汤,一口气喝完了,觉得心里暖和,全身果然出了阵大汗,又轻松又痛快。媳妇又给他把被子盖的好好的,叫他再睡一觉,并且对他说:“今日你摔了跤的事回头别跟大杠说,叫他知道了,往后该连门也不叫你出了。这些日子他不叫你干活儿,是怕累着你,是向着你哩……”老头子心想:“咳!真是,儿子是好儿子,媳妇是好媳妇,俺总算是有福的。……”
(有删改)
[注]文本写于1948年,反映解放区农村土改运动时期的新生活。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开头交代“天气好像比往年暖和得更快”,一方面是写实,交代天气状况,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分到土地之后的心理感受。
B. 老汉看到儿子媳妇在地里拾掇什么,为了过把瘾,想去帮忙,但是儿子不领情,老汉讨了个扫兴,只能悻悻离开,心有不甘。
C. 老汉想起十二亩地的麦子个儿要铡,怕天下雨麦子腐了,主动来帮忙,一方面是担心累坏了儿子和媳妇,另一方面也是想过把瘾。
D. 老汉抱着被子看场,看着金灿灿的麦子,爬到金山上,内心非常高兴,但是一想到儿子和媳妇就别扭,非常生气,并发起了牢骚。
7. 下列对文本加点词语所反映的心理活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声说”反映了儿子小两口联手干活又把老头撞了之后的羞愧和不满。
B. “又大声说”反映了儿子怕父亲年纪大了听不清而故意提高音量的关爱心理。
C. “小声说”反映了媳妇怕父亲生气而责备丈夫,又怕丈夫生气的周全心理。
D. “柔声说”反映了媳妇害怕父亲因为生气而真去看场挨冻的孝顺心理。
8. 误解是小说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请找出本文中的误解内容并分析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形象特点。
9. 刘满囤、儿子和媳妇在小说环境构成中有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A
8. ①儿子关心父亲,不让他下地,父亲帮儿子抱麦个儿,儿子让他回去,父亲误解。②老头误解了儿媳低声嘀咕,认为儿媳嫌弃他。③回家后误解儿子儿媳懒起床。④表现了父亲对儿子阻挠的不满,突出了父亲多疑、关心儿子、热爱劳动的特点。
9. ①刘满囤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因此分到了土地又唤醒了他对土地的热情,他代表了土改时期旧农民生存方式;②儿子儿媳是新时代的青年男女的代表,他们团结互助,热情奔放,热爱劳动,代表了青年一代在土改后的生活态度;③刘满囤和儿子儿媳之间的故事,又暗示着中国农民之间的特有的孝顺、敬老的家庭环境。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儿子不领情”错,小说表现的是儿子对父亲的关爱,怕让父亲累坏了,并非不领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丰富含意的能力。
A.“羞愧和不满”错。“大声说”体现的是儿子怕父亲干活累坏了,对父亲的关爱。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相关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儿子一看见他来了,就楞声楞气的嚷道:‘你来干吗?还用得着你干活吗?忙家去歇着吧!’他讨了个扫兴,把手里的家伙一扔,嘟囔几句,撅着胡子往回走”“儿子大声说:‘你又上了做活的瘾啦?快去歇着你的吧!’这回老头子的气可再也忍不住了,把腰一叉,骂道:‘我把你个没良心的!这说的什么话呀?这日子就算你们挣下来的,可也有做老的一份呀,也兴老的插插手不?’”可知,儿子虽然语气上让人误解,但实际上是怕父亲劳累,是为父亲着想。由此可概括为“儿子关心父亲,不让他下地,父亲帮儿子捧麦个儿,儿子让他回去,父亲误解”。
由原文“又转过脸来和善的对老头说:‘爹!你这么大年纪啦,还是待在家里看门吧。’老头听了儿子的话又不受听,心里就有气,又没听清媳妇跟儿子咕咕些什么,以为媳妇也嫌他了,撅着山羊胡子不声不响的吃完了饭,把碗一撂,到屋里去摸索着拿了一件破棉袄一床被,夹着走了出来”可知,儿媳的嘀咕让老头误解,因此不声不响地走了。由此可概括出“老头误解了儿媳低声嘀咕,认为儿媳嫌弃他”。
由原文“他就掀起了被子,去把寨篱门抬开了,看见大门还关得严严的,心里就火了,嘴里叨叨着:‘什么时候了,两口子还睡懒觉?还不下地?’”可知,此时老头已经误解小两口,并嘴上叨叨表示不满。由此可概括出“回家后误解儿子儿媳懒起床”。
由原文“起先是在心里说,后来就叨叨出声音来了:‘人老啦,不中用啦,讨人嫌啦!光会吃闲饭啦,光会看场啦!这场我要不看,你们就不管,你们就不心疼这麦子,要是叫人家偷了,看你……哼,俺家什么时候收过这些麦子呀……这如今是你们的世界啦!该你们享福啦!俺老废物是多余的啦!’”可知,父亲话里话外都是对儿子的不满,也体现了他热爱劳动的性格特点。由此可概括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阻挠的不满,突出了父亲多疑、关心儿子、热爱劳动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由原文“老头子刘满囤有个好儿子和好儿媳妇,儿子名叫刘大杠,媳妇名叫王兰英。两人结了婚,分得了十二亩好麦苗地”“满囤老头子现在不在家里待着了,看着男女青壮年的拨工大队排成排在地里,唧唧嘎嘎说说笑笑,一个个都通红着脸……看着看着,老头儿就上了做活儿的瘾啦”可知,对土地的热情使得老头此时上了做活儿的瘾,这也体现了老一辈农民的生存方式。据此可总结为“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因此分到了土地又唤醒了他对土地的热情,他代表了土改时期旧农民生存方式”。
由原文“小两口干着活儿又说又笑”“麦收的时候,全村忙得像打仗似的,儿子媳妇更忙的连吃饭的空儿也没有”“这一天,儿子媳妇在门外场里头铡麦个儿,男的掌铡刀,女的递麦个,两人都要强,一个铡的快,一个递的快,累的媳妇那白布小褂儿都汗的贴了肉,还不住吃吃的笑”可知,新时代的年轻人在劳动中抒发自己的热情和能量,他们团结一心,共同创造新生活。据此可概括为“儿子儿媳是新时代的青年男女的代表,他们团结互助,热情奔放,热爱劳动,代表了青年一代在土改后的生活态度”。
由原文“可是儿子一看见他来了,就楞声楞气的嚷道:‘你来干吗?还用得着你干活吗?忙家去歇着吧!’”“你怕把俺们累坏了,俺们就不怕把你累坏了?这么个忙时候,把你累坏了怎么着哎?”“爹!你这么大年纪啦,还是待在家里看门吧”“俺们半夜就起来了,到场里见你没盖被就睡着了,俺们给你盖上被,就下了地”可知,儿子儿媳关心老人,不想让他受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敬重长者的习俗。据此可概括为“刘满囤和儿子儿媳之间的故事,又暗示着中国农民之间的特有的孝顺、敬老的家庭环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治天下者定所尚。所尚一定,至于万千年而不变,使民之耳目纯于一,而子孙有所守,易以为治。故三代圣人,其后世远者至七八百年。夫岂惟其民之不忘其功以至于是?盖其子孙得其祖宗之法而为据依,可以永久。夏之尚忠,商之尚质,周之尚文,视天下之所宜尚而固执之,以此而始,以此而终。不朝文而暮质以自溃乱故圣人者出必先定一代之所尚。
周之世,盖有周公为之制礼,而天下遂尚文。后世有贾谊者说汉文帝,亦欲先定制度,而其说不果用。今者天下幸方治安,子孙万世帝王之计,不可不预定于此时。然万世帝王之计,常先定所尚,使其子孙可以安坐而守其旧。至于政弊,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故享世长远,而民不苟简。
今也考之于朝野之间,以观国家之所尚者,而愚犹有惑也。何则?天下之势有强弱,圣人审其势而应之以权。势强矣,强甚而不已则折;势弱矣,弱甚而不已则屈。圣人权之,而使其甚不至于折与屈者,威与惠也。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亵而下不以为德。故处弱者利用威,而处强者利用惠。乘强之威以行惠,则惠尊;乘弱之惠以养威,则威发而天下震慄。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然而不知强弱之势者,有杀人之威而下不惧,有生人之惠而下不喜。何者?威竭而惠亵故也。故有天下者,必先审知天下之势,而后可与言用威惠。不先审知其势,而徒曰我能用威、我能用惠者,未也。故有强而益之以威,弱而益之以惠,以至于折与屈者,是可悼也。故善制天下者,先审其强弱以为之谋。
(选自《苏洵文选·审势》,有删改)
10. 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朝A文B而暮质C以自D溃乱E故F圣人者G出H必1先J定K一代之所尚。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意为坚持,与《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固”意思不同。
B. 于,是介词,可理解为“在”,与《师说》“不拘于时”中的“于”意思相同。
C. 以,是介词,相当于“用”,与《鸿门宴》“请以剑舞”中的“以”意思相同。
D. 是,意为这,与《赤壁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论证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治天下者定所尚”的命题,并以三代为例,陈述“定所尚”的重要性,可以长治久安,民不苟且。
B. 文章从“所尚”引出一个“势”字,认为“势”有强弱之分,既不能强得过度,也不能弱得过度,暗合了儒家中庸之道。
C. 文章辨明了用威严和施恩惠是裁抑节制天下强弱之势的手段,进而强调如果要行之有效,君王在任何时候都应恩威并施。
D. 苏洵的这篇策论,既用典型事例做论据,又在正反论述中深化了说理,博古通今,论辩严密,关怀现世之情也溢于言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政弊,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
(2)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亵而下不以为德。
14. 明代方孝孺认为“论政则考其时”,本文大致作于宋仁宗至和年间,请根据文中苏洵对“势”的论述,为宋仁宗治政建言献策并阐明理由。
【答案】10. CEH
11. B 12. C
13. (1)直到政治上出现了弊端,这样以后才可以改变它细小的部分,但那些大政方针始终是不可改变的。
(2)势过分强劲的,威力耗尽,也不能震慑臣下;势过分软弱的,恩惠被轻慢,底下的人也不会认为是恩德。
14. 建言献策:仁宗应该用威严振弱势。
理由:①考其时:宋仁宗至和年间,外为强敌所制,内兴奢靡之风,积贫积弱,国力不盛;②苏洵对“势”的论述:处在弱的要利用威力,处在强的要利用恩惠。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能早上崇尚文华晚上崇尚质朴,导致自身的溃败和混乱。因此圣人一出来,必然会确定一个时代所要崇尚的东西。
“朝文”“暮质”是两个结构相同的并列短语,用“而”连接,“不”放在前面表示否定,“不朝文而暮质”句意完整,其后断开,即在C处断开;
“故圣人者出”句意完整,“故”做连词放在句首,“圣人者”做主语,其前断开,“出”作谓语,其后断开,即在EH处断开;
“先定一代之所尚”句意完整,“先定”作谓语,“一代之所尚”作宾语,中间不断句。
故答案为CE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坚持;本来。句意:审察天下适宜尊崇的来坚持执行。/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B.“意思相同”错误。在;被。句意:就必须要提前确定好。/不被时俗约束。
C.正确。句意:圣人可以审视态势的变化并用权力来应对。/请求舞剑。
D.正确。句意:这些都是让人感到痛心的事情。/这是造物者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赏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C.“君王在任何时候都应恩威并施”错误。原文说“故处弱者利用威,而处强者利用惠”,作者认为处于弱势的国家要善于利用威慑,而处于强势的国家则要善于利用恩惠,而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应恩威并施”。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弊”,形容词作动词,出现弊端;“小节”,细小的部分;“大体”,大政方针。
(2)“振”,震慑;“亵”,轻慢;“德”,恩德。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考其时:在宋仁宗时期,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下,外为强敌所制,内兴奢靡之风,人民生活困苦,北方和西北边疆受到辽国和西夏的威胁,社会危机日益加剧,国家积贫积弱,国力不盛。
苏洵对“势”的论述:“处弱者利用威,而处强者利用惠”,处于弱势的国家要善于利用威慑,而处于强势的国家则要善于利用恩惠。
故为宋仁宗治政建言献策:仁宗应该用威严振弱势。
参考译文:
治理天下的人要制定所崇尚的东西。所崇尚的一经确定,历经千万年不变,这样可使百姓的耳目心意归于单纯一致,王族的子孙有所遵守,治理国家就容易许多。所以夏商周三代的圣人,他们的后代能够继续当国君,君位传到七八百年,难道只是由于他们的百姓没有忘掉圣人们的功勋才这样,原来是他们的子孙得到祖宗的法制作为根据,可以永久统治下去。像夏朝崇尚忠诚,商朝崇尚质朴,周朝崇尚文华,审察天下适宜尊崇的来坚持执行,以此开始,以此终结,不能早上崇尚文华,晚上崇尚质朴,导致自身的溃败和混乱。因此圣人一出来,必然会确定一个时代所要崇尚的东西。
在周朝的时候,由于有周公为国家制定礼法,所以天下就崇尚文化。后来的贾谊也劝说汉文帝要先制定相应的法度,但其观点却没有被采用。现在,天下幸运地获得了太平和安定,所以那些让子孙万世都可以治理国家的方针,就必须要提前确定好。然而,规划这样的方针通常要首先确定所崇尚的东西,才可以让子孙后代能够安定地遵循旧制来治理国家。直到政治上出现了弊端,这样以后才可以改变它细小的部分,但那些大政方针始终是不可改变的。如此而来,既可以让国家长久而安定,也不会让民众草率而简陋。
如今,我在朝廷和民间进行考察,想要发现国家所崇尚的东西,却感觉有些困惑不解。为什么呢?天下的态势有强弱之分,圣人可以审视态势的变化并用权力来应对。态势强的时候,太过刚强却不收敛就会折断;态势弱的时候,太过柔弱却不停止就会屈从。圣人之所以能够利用权力让态势的强弱不至于过火,就是因为善于利用威慑和恩惠。势过分强劲的,威力耗尽,也不能震慑臣下;势过分软弱的,恩惠被轻慢,底下的人也不会认为是恩德。因此,处于弱势的国家要善于利用威慑,而处于强势的国家则要善于利用恩惠。凭借强势时的威慑向他者施与恩惠,这种恩惠就会得到尊重;凭借弱势时的恩惠来培养自身的威慑,那么当这种威慑发出时整个天下都会战栗。所以威慑和恩惠,是掌控天下强弱态势的方法。
但是,那些不了解强弱态势的君王,即便有了可以杀人的威慑却不会让臣子恐惧,即便有了可以救人的恩惠却不会让臣子喜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威慑已经用尽而恩惠太过轻慢。因此,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先审视天下的形势,然后才能去使用威慑和恩惠。不提前审视了解态势,却徒然地说自己能够利用威慑和恩惠的人,都是浅薄而无知的。故而,已经很强势却还在不断使用威慑,已经很弱势却还在不断施与恩惠,从而最终导致折断或屈从,这些都是让人感到痛心的事情。所以善于制服天下的,先审察它形势的强弱再来谋划。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三日①义兴李明府后亭泛舟
皇甫冉
江南烟景复如何?闻道新亭②更可过。
处处艺兰春蒲绿,萋萋藉草远山多。
壶觞须就陶彭泽,时俗犹传晋永和③。
更使轻桡徐转去,微风落日水增波。
【注解】①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古人要踏青郊游。②新亭,古人送别的地方,这里也是标题中的后亭。③永和,指晋永和年间,王羲之在此宴游,作《兰亭集序》。
15. 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问句开头,问中有答,自成一格。作者听说新亭这个地方值得去看看,自然引出下文对新亭的描写。
B. 颔联具体描绘,在李明府的后亭看到了兰花遍地、春浦泛绿,茂盛的草木构成了一道风景,抬头远观,则山峦连绵。
C. 颈联用陶渊明和王羲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在游赏李明府后亭之后的情感,欣喜之中不乏些微的遗憾之情,无法达到陶渊明的归隐之境。
D. 全诗描写细腻,选景自然,体现了时令节日特有的风致。诗句前后照应,其中颔联照应了首句,颈联则照应了首联次句,浑然一体。
16. 有人说尾联表达了作者“佳兴不尽”,也有人说尾联是作者“兴尽而返”。你怎么认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示例:兴尽而返。①作者本去踏青,在李明府后亭已尽情欣赏美景、坐观远山;②更品美酒,赏玩雅事;③但风声日落,江波四起,自然兴尽而归了。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无法达到陶渊明的归隐之境”错,作者表达的是如今的清醒就像陶渊明一样,在李明府后亭已尽情欣赏美景、坐观远山,更品美酒,赏玩雅事,因而也没有遗憾。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描写了一个美丽的春日,作者与朋友在江南的新亭泛舟,欣赏着江南的美景,品味着春天的气息。
首联“江南烟景复如何?闻道新亭更可过”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烟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新亭的美景让人听说后都想前去一看。
颔联“处处艺兰春蒲绿,萋萋藉草远山多”描写了处处都有兰花开放,春浦水绿,草地上翠绿的草丛映衬着远处的青山,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可见,作者本去踏青,在李明府后亭已尽情欣赏美景、坐观远山,这里的自然景色生动而多彩,充满了生机。诗人满眼美景,可见“兴尽”。
颈联“壶觞须就陶彭泽,时俗犹传晋永和”提到壶觞,陶彭泽是古代陶器的产地,意味着他们正在享受美好的时光,共饮美酒。时俗犹传晋永和,晋代以来饮酒的文化一直延续,也增添了诗意的氛围。诗人更品美酒,赏玩雅事,可见“兴尽”。
尾联“更使轻桡徐转去,微风落日水增波”表现了他们轻轻地划动桨,船悠然而行,微风拂面,夕阳西下,水面泛起涟漪,勾勒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但风声日落,江波四起,自然兴尽而归了。
故诗人为“兴尽而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使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苏洵在《六国论》中与之相似的论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结论,强调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有如此之势 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③.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 楼船夜雪瓜洲渡 ⑥. 铁马秋风大散关(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博、知、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访谈稿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训诂学会:___________?
洪帅教授:训诂学确实属于“冷门绝学”,不过现在遇上了好时代,特别是在当前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国家还专门推出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课题,支持学者个人和学术团队从事冷门绝学研究,可以说是“冷门”不冷,“绝学”有继。
训诂学是传统学术门类“小学”的三个分支之一(其他两个是文字学、音韵学),“小学”是与“经学”相对的,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它是经学的附庸,其目的是解经,具体就是更好地阅读古书、准确地理解古义。训诂学是涉古专业研究的基础,不管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还是法律、军事、艺术等,都必须阅读古文,现在研究同为冷门绝学的简牍学也需要以训诂学为基础,否则就不能准确理解古代文献,那么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学术也是不可靠的。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拟写恰当的问题,使之与洪帅教授的回答内容贴合,逻辑自治。
19. 请根据选文最后一段内容,界定“训诂学”的概念内涵。
20. 从访谈稿的答问中可以推测出洪帅教授具有怎样的学术品质?请加以概括并提供依据。
【答案】18. 训诂学被称为“冷门绝学”,您如何看待训诂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作用?
19. 训诂学是以解经为目的、为涉古专业研究提供基础的传统学术门类“小学”的分支学科。
20. ①实事求是:从“训诂学确实属于‘冷门绝学’”“那么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学术也是不可靠的”都可以推测出来。
②学术自信:从“可以说是‘冷门’不冷,‘绝学’有继”、一切研究“都必须阅读古文”可以推测出来。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由“训诂学确实属于‘冷门绝学’”可知,洪帅教授回答了“训诂学被称为‘冷门绝学’”的问题;
由“不过现在遇上了好时代,特别是在当前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国家还专门推出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课题,支持学者个人和学术团队从事冷门绝学研究,可以说是‘冷门’不冷,‘绝学’有继”可知,洪帅教授回答了训诂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作用。
故训诂学会的提问可概括为:训诂学被称为“冷门绝学”,您如何看待训诂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作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下定义的能力。
由“训诂学是传统学术门类‘小学’的三个分支之一”可知,训诂学是分支学科;
由“‘小学’是与‘经学’相对的,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它是经学的附庸,其目的是解经,具体就是更好地阅读古书、准确地理解古义。训诂学是涉古专业研究的基础,不管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还是法律、军事、艺术等,都必须阅读古文,现在研究同为冷门绝学的简牍学也需要以训诂学为基础”可知,训诂学的特点为与“经学”相对、以解经为目的、为涉古专业研究提供基础。
由此“训诂学”的概念内涵可概括为:训诂学是以解经为目的、为涉古专业研究提供基础的传统学术门类“小学”的分支学科。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由“训诂学确实属于‘冷门绝学’”“那么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学术也是不可靠的”可知,洪帅教授实事求是;
由“可以说是‘冷门’不冷,‘绝学’有继”“都必须阅读古文”等可知,洪帅教授学术自信。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译既是语文表达的一种方式,牵此一发自然不能不动全身。文章曾有“化境”“醇境”之说,译笔精进之后,当然也能臻于此等境界。思果先生在《翻译研究》里却有意只谈低调。他指出,妙译有赖才学和两种语文上醇厚的修养,虽然应该鼓励,但是无法传授。同时,妙译只能寄望于少数译家,一般译者能做到不错,甚至少错的“稳境”,已经功德无量了。思果先生的低调,只是针对“恶性西化”或“畸形欧化”而发。“畸形欧化”是目前中译最严重的“疵境”,究其病源,竟是中文不济,而不是英文不解。事实上,欧化分子的英文往往很好,只是对于英文过分崇拜以至于泥不能出,加上中文程度有限,(1)在翻译这样的拔河赛中,自然要一面倒向英文。所以为欧化分子修改疵译,十之七八实际上是在改中文作文。这是我在大学里教翻译多年的结论。(2)思果先生的研究正好对症下药。他给译者最中肯的忠告是:翻译是译句,不是译字。句是活的,字是死的,字必须用在句中,有了上下文,才具生命。
2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能不”采用了双重否定的方式,表达强烈肯定的意思,意在强调翻译的重要性。
B. “功德无量”指功业德行大到无法计算,此处作者用来形容少数译者,是褒词贬用。
C. “不济”意为差、不好,和《祝福》“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中的“不济”意思相同。
D. “泥不能出”中的“泥”读“nì”,和“泥古不化”的“泥”读音相同,意为不知变通。
22. 从修辞的角度鉴赏文中两处画横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21. B 22. 两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句 (1)把“翻译”比作“拔河比赛”,是一场中文和英文的较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欧化分子在翻译过程中倒向英文的危害;句(2)把“思果先生给译者的研究过程”比作“对症下药的治病过程”,通俗易懂,肯定了思果先生忠告的中肯性。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
B.“是褒词贬用”错误,这里没有贬低少数译者的意思。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子都运用了暗喻手法,均有本体和喻体,但没出现比喻词。
句 (1)“在翻译这样的拔河赛中,自然要一面倒向英文”,本体为“翻译”,喻体为“拔河比赛”,二者不同类,但有“较量”这个相似点,是一场中文和英文的较量。从表达效果上看,暗喻修辞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欧化分子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倒向英文的,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说理形象透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句(2)“思果先生的研究正好对症下药”,本体为“思果先生给译者的研究过程”,喻体是“对症下药的治病过程”,二者具有相似性,都有针对性,灵活变通,正确无误。从表达效果上看,此比喻修辞的运用,使说理变得通俗易懂,肯定了思果先生忠告的中肯性和合理性,更易于读者的理解。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诗人林庚说:“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但成熟的稻穗总低着头,优雅的垂丝海棠也低垂着头,饱满的向日葵亦低垂着头……这些无言的万物中都内蕴着生命的智慧。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昂首风骨荦,低头谦良德
天戴苍,地履黄,纵千古,横八荒。昂首向前,炎黄子孙风骨卓荦,铁骨铮铮挺脊梁;低头谦恭,华夏儿女温儒内敛,生命智慧万年长。林庚言“人走路要昂着头”,但无言万物却把头低垂下来内蕴智慧,昂首与低头之间,是生命的哲思。时代霄壤,风云际会,我辈青年亦当昂首风骨荦,低头谦良德。
低垂着头,温良恭俭让,是生命的智慧,是成熟内敛,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笃厚恭谨。低头,是厚积德行,是沉潜心绪,是低调做事,是十年磨一剑的匠心独守。“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将磨洗是初心”,叶嘉莹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秀口一出便是半个盛唐”,传承文化,化育一方。北大青年才俊韦东奕,低调做学问,心无旁骛,览数学胜景,窥学术奥秘。亚洲飞人苏炳添沉浸赛场,突破坚持,用日复一日的自律创造辉煌。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我辈青年,放低姿态,垂下头去,守初心、厚德行、积才识,成栋梁。
昂首向前,仁义笃信勇,是卓荦的风骨,是顶天立地,是潮头登高再击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勇毅笃行。抬起头来,是挺起坚硬的脊梁,是责任担当,是不懈追求无止境,是勇攀高峰凌云志,敢教日月再丈量。拒绝躺平不佛系,断臂男孩以汗水与坚毅成就篮球梦想;努力奋斗不畏难,残疾女孩江梦南用拼搏和奋进感动中国,学海遨游成就美好人生;脱贫攻坚战场上,黄文秀倒在的助贫路上,却为青年人树起了站着的丰碑。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昂首人生路,披荆斩棘,向阳而生。青年强则国强,我辈少年郎,莫做神州袖手人,敢教天地再丈量。
低垂着头才有昂首向前的机会与魄力,才能纵目远方。放低姿态成熟内敛才有谦逊广纳的品格,才能雄视世界。低调内敛,深德厚行,于立业成家、开眼界获真知都大有裨益;昂首向前才有资格在成熟后垂下头去,才能厚修德行。没有自立自强,没有足够的才识,没有底气与实力,没有披荆斩棘以启山林,没有创榛辟莽开拓前行,哪里有收获的辉煌,踏实的成绩。揆诸当下,太多的青年人眼高手低,既不能潜心研究学术,昂首向前,深研一技一能,又无法有成熟的心态与智慧,只是糊涂麻木,动辄躺平,佛系游戏人生。当代青年人要有昂首向前的勇气,低头深钻的智慧,人生才大美。
奇花初,商皇皇,昂首勇,低头智。利刃发硎少年郎,芳华晔晔如朝阳;红日升,光万丈,百卉萌动我辈强,前程浩浩如汪洋。低头大格局,昂首硬脊梁。河出伏流潜龙泳,云涌雾集兴家邦。鼙鼓催征稳驭舟,奋楫笃行立潮头。昂首风骨荦,低头谦良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引用了现在诗人林庚的话,意思是人走路要昂着头;第二句话列举了自然界中一系列低垂着头的植物;第三句话指出无言的万物蕴含着生存的智慧。
材料透露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林庚的人生箴言,引导考生体悟贤者的人生智慧,关键词是“昂着头”;第二层用“但”领起,引导考生参悟自然无言的智慧,关键词是“垂着头”。材料意在引导考生围绕“昂着头”和“垂着头”这两个关键词,思考其形象表述背后的精神内涵。“昂着头”可以是高贵的尊严,关乎人格,关乎气节,绝不允许践踏和轻慢;可以是自信的人生,斗志昂扬积极向上,绝不退缩,绝不放弃;可以是自尊的灵魂,关乎品质,关乎内涵,绝不允许亵渎和玷污……“垂着头”可以是成熟的智慧,有内涵,不张扬;可以是谦卑的姿态,有敬畏,更低调;可以是优雅的灵魂,有关爱,不冷漠……“昂着头”还可以是做人的姿态,志向高远,抬头做人,逆天改命;可以是为国为民的态度,奋起抗争,踔厉奋发,不屈不挠;“垂着头”还可以是做事的风格,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可以是承担使命的担当,埋头做事,为国铸剑,俯身担责,击水中流。总之,二者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适合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亮明观点,如人生在世要昂着头(垂着头),然后分析昂着头(垂着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阐述我们应该如何做。也可以运用辩证思维,采用并列式结构,阐述人生在世何时应该昂着头,何时应该垂着头,将二者辩证统一。
立意:
1.昂首风骨荦,低头谦良德。
2.俯身许国隐名姓,昂首做人奋楫行
3.蹲得下去,站得起来。
4.低头做事,抬头做人
江苏省2024届百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预测考试语文: 这是一份江苏省2024届百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预测考试语文,文件包含2024届江苏省百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预测考试语文docx、2024届江苏省百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预测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江苏省百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江苏省百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