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届云南省玉溪市玉溪第一中学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美国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一书的正确书名,事实上应该是《西方古今数学思想》。在全书中,只有介绍印度和阿拉伯数学的第9章才涉及到非希腊传统的东方数学。尽管如此,在该章之首作者却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在数学史上,希腊人的后继者是印度人,虽然印度的数学只是在受到希腊数学成就的影响后才颇为可观。”
只要对中国的传统数学略有所知,即知此语之谬。作为一名中国的数学工作者,首先应对自己的数学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为此,必须首先对成书于公元1世纪左右的《九章算术》与成书于公元3世纪的《刘徽注》有确切的了解。
数系统的每一步完善都是数学进展的重要标志。无理数的发现,曾在西方引起了数学危机。但是负数概念与完整的实数系统在西方很晚才得到确认。克莱因在《古今数学思想》中曾经说过:“负数虽然通过阿拉伯人的著作传到欧洲,但16世纪和17世纪的大多数数学家并不承认它们是数。”“数学史上最使人惊奇的事实之一,是欧洲实数系的逻辑基础竟迟至19世纪后叶才建立起来。在那以前,即使正负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最简单性质也没有成逻辑地建立,连这些数的定义也还没有。”
然而在我国,至迟在《九章算术》中,就已记载着有理数与正负数的各种运算规则。不仅如此,对于古代希腊认为迷惑不可理解的开根不尽之数(无理数),在《九章算术》与《刘徽注》中直截了当地“以面命之”,给出了独立成数的定义与某些运算法则。事实上,通过这种不尽小数的引入,以及开方与圆周率的极限计算,《九章算术》与《刘徽注》实际上已完成了整个实数系统。
数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成。在中国的传统数学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往往是形影不离并肩地发展着的。但在以欧几里得为代表的希腊传统里,几何学则独立于数量关系而以单纯研究空间形式的格局发展着。
希腊传统的这种排斥数量关系于几何之外的研究方式可能给数学包括几何带来了严重后果。在欧洲长时期黑暗的中世纪(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中,数学的发展陷于停顿,几何也是如此。笔者怀疑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那种单纯依靠艰涩而迁曲之形式进行的推理方式,正是造成这种停顿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论笔者的怀疑有多少真实性,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中世纪时的阿拉伯世界——无疑是由于东方的影响——已经充分掌握了当时数量关系方面的许多知识与方法,当然可能还有不少自己的创造。通过回教、蒙古与土耳其的西侵以及十字军的东征,这种知识与方法传入了欧洲,前面所说负数的传入正是其中之一。这种传入无疑促成了中世纪以后欧洲以数量关系为主而与欧几里得传统大相径庭的种种发明创造。
与以欧几里得为代表的希腊传统相异,我国的传统数学在研究空间形式时着重于可以通过数量来表达那种属性,几何问题往往归结为代数问题来处理解决。面积、体积与圆周率的计算导致无理数概念的引入,相当于“卡瓦列利原理”的“刘祖原理”的发现以及极限方法的创立。把几何问题化为代数问题的做法,则导致方程、天元等概念的引入,多项式运算与消元方法的建立以及各种方程的系统解法:并使几何代数化有途可循,有法可依。17世纪笛卡尔解析几何的发明,正是中国这种传统思想与方法在几百年停顿后的重现与继续。
笔者曾在多种场合,指出我国的传统数学有它自己的体系与形式,有着它自身的发展途径与独到的思想体系。我国的古代数学基本上是从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经过分析综合,形成概念与方法,并上升到一般性原理,进一步应用于多种多样的不同问题,由于形形色色的问题往往归结为方程求解,因而方程求解就成为中国传统数学自《九章算术》以来发展中的一条主线。我国传统数学在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主旨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以机械化为其特色的算法体系,而《九章算术》与《刘徽注》是这一机械化体系的代表作。这与以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为代表作的西方数学之以定理求证为中心的公理化体系可谓东西辉映。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学机械化算法体系与数学公理化演绎体系曾多次反复互为消长,交替成为数学发展中的主流,深刻影响了数学的历史进程。
研究《九章算术》与《刘徽注》,不仅对于数学的历史,即使对于数学的现状,也可提高认识。
肇始于我国的这种数学机械化体系,在经过明代以来几百年的相对消沉后,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已越来越为数学家所认识与重视。《九章算术》与《刘徽注》所贯穿的机械化思想,对数学的现状正在发挥它日益显著的影响。它在进入21世纪后在数学中的地位,也几乎可以预卜。
总之,要预见数学的将来,就不能不研究《九章算术》与《刘徽注》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在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功绩,也不能不正视正在崭露头角的这种思想对数学现状的影响。
(摘编自吴文俊《关于研究数学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一书虽然也涉及了非西方传统的印度数学,但是仍然认为印度数学是受到西方数学成果的影响才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就的。
B.欧洲16、17世纪的大多数数学家并不承认负数是数,且实数系的逻辑基础直到19世纪才建立起来,而中国数学家最晚到公元3世纪就已完成了数系统。
C.欧几里得的艰涩推理方式是造成欧洲中世纪数学发展停顿原因之一的结论不好确定,但有点是无疑的:后来西方几何的进步受到了东方的积极影响。
D.虽然诞生于我国并影响了数学史进程的数学机械化思想后来经历了几百年的相对消沉,但是计算机的出现又提高了当代数学家对这一思想的重视程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成就缺乏客观认知,这可能也与中国数学家对自己的数学历史认识不够深刻、对相关著作宣传介绍力度不够有关系。
B.负数“通过阿拉伯人的著作传到欧洲”,但这并不能证明欧洲数学家关于负数的认知和运用没有受到以《九章算术》和《刘徽注》为代表的中国数学著作的间接影响。
C.中国传统数学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往往形影不离、并肩发展;但在希腊传统里,几何则独立于数量关系而发展:这说明古希腊的数学至少在几何领域是落后于古代中国的。
D.从本文对《九章算术》的介绍来看,中国古人研究数学自有一套别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它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从中汲取智慧或许对现代科学更好地走向未来有所裨益。
3.下列选项对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篇,论证语言就表现出严谨的风格,“尽管如此”“至迟”等用词体现出其论证的谨慎,而“略有”又体现了高度的自信。
B.文章第3到7段,针对克莱因的观点,主要从中国古代数学对实数系统的完善、对西方几何发展的影响两个角度展开驳斥,论证有力。
C.第8段开头使用道理论证,对《九章算术》的数学方法与规律进行了归纳概括。后又就其与西方公理化演绎体系的优劣作了对比论证。
D.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但整体来看,丰富的事实论证是所有论证的基础,这彰显了作者作为科学工作者重视实证的科学态度。
4.小刚同学不了解“数学机械化体系”,假如让你对这一概念作介绍,请列出要点。(4分)
5.有读者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驳斥克莱因的观点。”假如让你对该读者的看法予以批驳,请列出批驳思路。(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遭遇“王六郎”(节选)
梁晓声
第一次见到那孩子,大约在四年前的夏季。我在北京南站附近一条马路上拦出租。我不会网约,何况手机上并没下载网约软件。
正犯难,见前方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大男孩。
大男孩有一张单纯又阳光的脸,气质聪慧,顿时使我联想到了《聊斋志异》中那些善良而才情内敛的小书生,他们是蒲松龄笔下追求起美好爱情来不管不顾的狐仙鬼妹们喜欢的类型。
我识人的经验告诉我,向这样一个大男孩寻求帮助是会被耐心对待的,便问:“如果我让家人帮我约车,应该告诉家人这里是什么地方呢?”
他反问:“您自己不会?”
我不好意思地说:“是啊,落伍了。”
他笑道:“①许多老同志都不会,这是你们不必在乎的短板。但您不能将自己定位在这儿,网约车的导航器是导不过来的……”
他说时,眉目间一直呈现着笑意。分明的,助人对他是件愉快的事。他的口吻和他脸上的表情,使他看起来像一位负有监护责任的大人在向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作解释。
在立交桥的阴影下,他的脸看上去似乎更阳光了。
“那……”
虽然我特受用他对我的善待,内心里却不免焦躁。
他左看看,右看看,指着一处有明显的拱形大门的小区说:“告诉您的家人,让网约车到那儿接您。”
于是我与儿子通手机,之后谢过大男孩,与他聊起来。
我以为他是初三生,他说他已经高二了。我猜他是偏文科的学生,他说恰恰相反,他的理科成绩更优些,考大学也会选择理科专业。
他的话使我这个在大学教了十五六年中文的人颇窘。
他看出来了,笑问:“您是大学老师?”
我说:“曾经是,教中文的,退休了。”
“哈,请原谅,希望没伤害到您的尊严!”
他笑出了声。一种开心的笑,其声不高,却爽朗。
我受他那笑的感染,也笑了。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说只提供一个小区的名称约不到车,还须提供什么街或什么路,
②我不知南站属于什么区,而我站在什么街或什么路的立交桥下,大男孩竟也不知道。
“老师别急,我立刻就能替您查到,分分钟的事儿。您穿得也太多了啊,起码可以将西服脱下搭手臂上吧?您这样,我看着心疼!”
他掏出一包纸巾递向我,我擦汗脱西服那会儿,他快速地在手机上查出我们所处的位置。我因为遇到了他,庆幸不已。
儿子用短信告知我,已替我约好车了。
大男孩说:“您应该转移到小区大门那儿去,您儿子替您定的准确位置肯定是那里。”
我说:“不急,还有五六分钟呢,陪你说会儿话,你怎么对我‘您、您’的?”
他笑道:“您是长辈嘛。”
我说:“可你还开始叫我老师了。”
他说:“您曾是大学教授,我是高二学生,称您老师太应该了呀。”
脱下西服后我身上不那么热了,约好了车心里也不焦躁了,于是我们之间进行了以下愉快的对话。看得出,有个人陪他说话,也正符合他的心愿。
“你根据什么认为我是教授?”
“您自己说您曾在大学教书嘛。到了您这种年龄,普遍而言,退休前都会熬成教授了。”
③“熬”字由一个大男孩口中说出,使我脸上有点儿挂不住。
他看出了我的窘态,立刻道歉:“对不起,用词不当,应该怎么说好?‘修成’,还是‘进步成’?”
我也看出,他那种一本正经的虚心请教的样子是装的。那会儿,这阳光大男孩表现出了他调皮的一面。
我没正面回答他的话,而是问:“一个陌生人对你自称曾是教授,你一点儿都不怀疑?从小到大,没人告诫你别和陌生人说话吗?”
他郑重地回答:“您问的是两个问题,我先回答第一个。小时候,我爸妈都告诫过我,千万别和陌生人说话。小时候姑且不论,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朗朗乾坤,光明世界,一名高二男生居然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他将来的人生还有什么出息呢?如果中国这样的青年越来越多,中国的将来岂不堪忧了?再回答第二个问题。我是很有一些识人经验的,我对自己的经验也很自信。从面相学来看,您绝不会是一个可能对他人构成危害的人。”
我也笑了,如同当面受表扬。我虽老了,对于表扬还是挺开心的。
和这样一个大男孩说话,不但愉快,简直还十分有趣,我享受。
然而他的手机响了。
大男孩通完话,向我伸出了一只手:“那么……”
倏忽间,我觉得我已喜欢上了他,竟有点儿不愿握过手一走了之。
“先别……我的意思是,咱俩加上微信怎么样?”
我这么说时,脸红了,自从我也开通了微信,还是第一次向人提出这种请求。
他收回手,意外地张大了嘴,仿佛是在无声地说:“④有必要吗?多此一举了吧?”
“我希望交你这个小朋友……”
我自己都觉得我的话几近于倚老卖老。但话已出口,之后我冲他耳边小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
“哈,哈,太像小说了吧?让您高兴一下,我看过您的作品!”
他的上身旋转了一下,那是许多人高兴时的肢体语言。
我见自己的手机上显示他的网名是“王六郎”,不禁再问:“《聊斋》中那个王六郎?”
他说:“对!我特喜欢那一篇。《聊斋》中关于男人之间的情义故事很少,《王六郎》那篇可视为佳作!不多说了,您约的车也该到了,您快到马路那边去吧!要走斑马线,老师别闯红灯哈!”
结果我俩并没握一下手。
(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9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在得知“我”曾是大学老师后,他的态度变得愈加恭敬,称呼“我”为“您”,且因怕伤“我”自尊而道歉。
C.“我”想跟他加个微信,便先报出了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揭示了“我”怕被他拒绝而尽显真诚的心理。
D.选文以“结果我俩并没握一下手”作结,独句成段,语气表达更加强烈,使“我”的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他指出这是“短板”,但又表明“不必在乎”,显示出他的体贴。
B.句子②中的“竟”字,写出了“我”对他不知道区名、街名或路名的惊讶。
C.句子③中“我”之所以会感到脸上有点儿挂不住,是因为他说出了事实。
D.句子④是“我”猜想的他的心理活动,表明“我”为自己的唐突而不好意思。
8.小说中“我”两次提及《聊斋志异》,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简要分析“王六郎”的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审时度势之妙在择时捉机。权衡时机,尤当精察,毫厘必较,成败由此。择时之妙,如逐如竞,如捕如捉。待时而动,动不妄举。动静,迟速,轻重,繁简,必以时定。此一时非彼一时也。待时蓄势,备而待发,则静如泰山,得进则发如疾电,时不我待,稍纵即失。疏于此而欲其功,无异缘木求鱼也。
(节选自《计然篇》,有删改)
材料二:
计然者,蔡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博学无所不通。为人有内无外,形状似不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而知着。其行浩浩,其志泛泛,不肯自显诸侯,阴所利者七国,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时遨游海泽,号曰“渔父”。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范蠡请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范蠡知其贤,卑身事之,请受道。
昔者,越王勾践既得反国,欲阴图吴,乃召计然而问焉,曰:“吾欲伐吴,恐弗能取!吾闻先生明于时交察于道理恐动而无功故问其道。”计然对曰:“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不先蓄积,士卒数饥,饥则易伤。重迟不可战,战则耳目不聪明,耳不能听,视不能见,兵不能使;退之不能解,进之不能行。饥馑不可以动,神气去而万里。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
越王曰:“善。今岁比熟,尚有贫乞者,何也?”计然对曰:“是故不等,犹同母之人,异父之子,动作不同术,贫富故不等。如此者,积负于人,不能救其前后,志意侵下,作务日给,非有道术,又无上赐,贫乞故长久。”越王曰:“善。”计然乃传其教而图之,曰:“审金木水火,别阴阳之明,用此不患无功。”越王曰:“善。从今以来,传之后世,以为教。”乃着其法,治牧江南,七年而禽吴也。
(节选自《范子计然》,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先生A明B于时C交D察于道理E恐动F而无功G故H问其道。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不我待”与《岳阳楼记》中的“吾谁与归”句式相同。
B.“重迟”指迟钝、迟缓,文中指国家如果不蓄积粮食,士兵就会因饥饿而无力作战。
C.“神气”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与现在所说的“神气十足”中的“神气”意义相同。
D.“牧”指统治、驾驭,与《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中的“牧”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时度势的妙处在于选择关键时机。选择时机的妙处,好像追逐猎物和竞跑,又像捕兽和捉鸟。
B.计然早先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传说他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外表貌似平庸,自小聪慧,学自然之理。
C.越王勾践刚刚从吴国做奴仆返回越国时,想要暗中图谋洗雪耻辱,吞并吴国,于是就向计然求教。
D.计然认为贫穷的人因亏欠多而意志低到了极点,没有特别的种植技术和大王的赏赐,必然长久贫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疏于此而欲其功,无异缘木求鱼也。
(2)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
14.材料一中计然认为“动静,迟速,轻重,繁简,必以时定”,材料二里计然的哪些做法印证了这句话?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西塞山①下回舟作
陶岘②
匡庐③旧业是谁主,吴越新居安此生。
白发数茎归未得,青山一望计还成。
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
从此舍舟何所诣,酒旗歌扇正相迎。
【注】①西塞山:在湖北黄石之东,三国时为吴国要塞。②陶岘(xiàn):陶渊明后裔,开元末移居昆山。③匡庐:指江西九江庐山,九江为陶渊明故乡,据传其隐居在庐山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首联自明其陶渊明后裔身份,“吴越”句有安于此地的意味。
B.颔联表明诗人暮年尚未能回到故乡,眺望青山,心中涌上思归之意。
C.颈联与《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景物相似但意境不同。
D.尾联表明诗人无处可去的心酸悲苦,只能在歌舞饮酒中度过余生。
16.颈联“诗中有画”,结合诗句简析诗人是怎样形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现代人常通过饮酒排遣心中的郁结,这可以用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两句诗来表达。
(2)瑟,一种古代弦乐器,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这可用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印证。
(3)小华画了一幅荷花图,想在上面题两句诗或词,却一直没想好。王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唐宋诗人或词人的成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少时,我客居在大运河边一个小城,很闭塞,很安静;那时候,感觉白天很小,夜晚很大。我的家当是几纸箱书,那是我唯一的人生行李。夜里,一亮灯,纸箱一打开,时空即变了。星空下,一个青年走出很远,仰望。那是李白杜甫徐霞客的星空,那是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的星空,那是苏格拉底和伏尔泰的星空,那是法国大革命和“五月花号”的星空……
一个人的头脑会因不读书而变得懒惰迟钝,表达会因此变得嗫嚅不清、____①____。因此,拿什么来为自己奠基,拿什么做“人之初”的精神功课,很重要。
趁青春,多读几部长篇。一个人在30岁后,很可能无缘长篇了,不单少了闲暇,更重要的是没了心境,没了与之匹配的动力和好奇心,没了那种全神贯注、身心并赴、____②____的状态。读长篇,是一场漫长的精神徒步,要求你不功利、不急躁,需要你支付一份绝对的信任。
读诗吧!诗,代表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纯粹区域。和长篇一样,青春是读诗的旺季,这时的你,内心清澈、葱茏、轻盈,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美能轻易地诱惑你、俘虏你,你会____③____跟她走。
阅读,是一种向生命致敬和献辞的方式。这是一种古老的方式,也应是一种年轻的方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我客居在大运河边一个闭塞安静的小城,那时候。感觉白天很短,夜晚很长”,意思并没有太大差别,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7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人解读的主题各不相同。
刘世德、邓绍基在《〈红楼梦〉的主题》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恋爱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①它建立在互相了解和思想一致的基础上面。②不幸的结局之不可避免,③并非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④还因为那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即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的悲剧,封建统治阶级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舒芜在《“谁解其中味”》中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写封建社会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从一个男性的角度,对女性唱出了热烈的颂歌和沉痛的悲歌。
郝炘在《〈石头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中认为:通过对贾氏家族盛衰荣辱的描写,揭示贾府衰败和获罪的原因,指出虽有贾氏自身的罪孽,但主要是最高统治者奢靡挥霍和加罪的结果,用血和泪控诉最高统治者对无辜者制造的人间悲剧,用以影射曹氏家族的破败,以求沉冤得雪于后世。
沈天佑在《〈红楼梦〉和总纲》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通过描写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败,广泛地暴露了封建末世社会上的种种腐败和罪恶以及存在着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从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一曲爱情悲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一首身世悲歌,可歌可泣,可哀可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品读汝自知。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并做修改,修改后的语句需与上下文衔接流畅自然。(3分)
21.几位学者的解读各有不同,请概括文段涉及哪几种主题?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3分)
22.小说具有多义性,成语也具有多义性。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阐释成语的多重含义,并就其中一层含义举出一个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运用实例。(4分)
不绝如缕 短小精悍 豁然开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天安门广场庄重、肃穆的升国旗仪式,每天都吸引着许多人的关注,不少人千里迢迢甚至不远万里前往现场感受震撼人心的仪式感。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黛玉对宝玉说弹琴要重仪式与仪式感:“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兒,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宝玉听后说:“若这么讲究起来,那就难了。”
对仪式与仪式感,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玉溪一中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B
C
C
①数学机械化体系,是一种数学的算法体系。②它把形形色色的实际问题归结为方程求解,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③它是肇始于中国的一种数学思想,代表作是《九章算术》与《刘徽注》。④它与西方以定理求证为中心的公理化体系相对应,共同影响了数学史进程。
①这一观点是错的。因为本文写作目的是阐明数学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以预见其未来。②依据在哪?题目是对写作目的高度概括,最后一段也有对写作目的的明确交代。③那文章为什么要先驳斥克莱因的观点呢?是为了给后面的论证和立论作出铺垫。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完成了数系统”错,由“《九章算术》与《刘徽注》实际上已完成了整个实数系统”可知,完成的是实数系统。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古希腊的数学至少在几何领域是落后于古代中国的”错。“几何则独立于数量关系而发展”只是一个点的落后,并不能得出整个面“几何领域”的落后,属于推理不当。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就其与西方公理化演绎体系的优劣作了对比论证”错,原文为“这与以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为代表作的西方数学之以定理求证为中心的公理化体系可谓东西辉映”,文中说的是“东西辉映”,没有对比优劣。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由“我国传统数学在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主旨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以机械化为其特色的算法体系”可知,数学机械化体系,是一种数学的算法体系。它把形形色色的实际问题归结为方程求解,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
由“而《九章算术》与《刘徽注》是这一机械化体系的代表作”可知,它是肇始于中国的一种数学思想,代表作是《九章算术》与《刘徽注》。
由“这与以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为代表作的西方数学之以定理求证为中心的公理化体系可谓东西辉映。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学机械化算法体系与数学公理化演绎体系曾多次反复互为消长,交替成为数学发展中的主流,深刻影响了数学的历史进程”可知,它与西方以定理求证为中心的公理化体系相对应,共同影响了数学史进程。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要点把握中心意思的能力。
题目要求批驳读者观点,应首先明确提出“这一观点是错的”。
批驳“本文的写作目的是驳斥克莱因的观点”这一观点,则需要梳理本文的写作目的,可以从从题目入手,把握主要内容,析出写作目的。
由题目“关于研究数学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是对写作目的高度概括,最后一段“要预见数学的将来,就不能不研究《九章算术》与《刘徽注》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在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功绩,也不能不正视正在崭露头角的这种思想对数学现状的影响”也是对写作目的的明确交代。由此可见本文写作目的是阐明数学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以预见其未来。
文章先驳斥克莱因的观点,是先破后立,原文有“只要对中国的传统数学略有所知,即知此语之谬。作为一名中国的数学工作者,首先应对自己的数学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为此……”,是为了给后面的论证和立论作出铺垫。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B
C
①第一次是“我”初见“王六郎”时,看到他的脸,就联想到《聊斋志异》中善良而才情内敛的小书生,以此描写“王六郎”的外貌,表达了“我”对这个大男孩的喜爱之情。
②第二次是“我”发现男孩的网名叫“王六郎”,便想到《聊斋志异》中有情有义的王六郎,点明男孩网名的由来,表明男孩也是有情有义的人,同时照应了小说标题。
①面对“我”的提问,“王六郎”郑重其事地依次回答,“先回答第一个”“再回答第二个”,逻辑清晰,说明他是一个做事有条理的人。
②“王六郎”连用两个反问来说明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的高中生未来没什么出息,也不利于中国将来的发展,这表明他是一个有主见的爱国青年。
③“王六郎”说自己“很有一些识人经验”,且“对自己的经验也很自信”,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信的阳光男孩。
④“王六郎”最后还谈到“面相学”,并通过面相学分析得出对“我”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识面较广的高二学生。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得知‘我’曾是大学老师后,他的态度变得愈加恭敬,称呼‘我’为‘您””错。在得知“我”的身份前后,他的态度并没有明显变化,最初交流时他就称呼“我”为“您”。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句子含意的能力。
C.“是因为他说出了事实”错。文中并无信息表明“我”是在退休前熬成教授的,“我”感到脸上挂不住,极可能是因被男孩点出知识分子阶层职称认定靠年龄“熬”的状况而感到窘迫、尴尬。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第一次提及《聊斋志异》:文本第三段“我”一开始见到大男孩时,写男孩的外貌时联想到了《聊斋志异》中的“小书生”。《聊斋志异》中那些小书生善良而才情内敛,是“狐仙鬼妹们喜欢的喜欢的类型”;“我”眼前的男孩有一张单纯又阳光的脸,气质聪慧,与小书生有相似之处,借此表达了“我”对这个男孩的喜爱之情。
②第二次提及《聊斋志异》:文本倒数第三段“我”看见手机上他的网名是“王六郎”,便想到《聊斋》中“王六郎”。男孩赞许《聊斋》“王六郎”的有情有义,并以此作为网名,点明男孩网名的由来;作者也认为男孩也是有情有义之人,并以此作为标题,表达对男孩的赞许。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作答时,结合画波浪线部分的“词句”分析“王六郎”的思想性格即可。
①从整体表达看,画波浪线的部分是“王六郎”对“我”的提问的回答,“先回答第一个”“再回答第二个”,他郑重其事地“依次”回答,表明他逻辑清晰,做事有条理。
②从句式看,第一个反问句“一名高二男生居然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他将来的人生还有什么出息呢?”,说明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的高中生未来没什么出息;第二个反问句“如果中国这样的青年越来越多,中国的将来岂不堪忧了?”,说明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的高中生越来越多的话对中国将来的发展非常不利。两个反问句连用,增强语气,表明他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爱国青年。
③“很有一些识人经验”,是“王六郎”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经验也很自信”,更加表明了对自己的认可态度。面对教授,他如此真诚坦率地回答,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信、阳光的男孩。
④“从面相学来看”,从回答“我”的问题到转入对“我”的评价,结合下文“我也笑了”可以看出“王六郎”是一个幽默的人;“绝不会”,这一词语是通过面相学分析对“我”为人的肯定,由此可见,他还是一个知识面较广的学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10.DEG
11.C
14.B
13.(1)在这(把握时机)方面疏忽大意而又想要达到想要的成效,那和爬到树上去捉鱼没什么两样。
(2)大王已经连年对外发兵作战,(如果)有一天失败了,将国土沦丧,不见光明,将士尸横遍野。
14.①计然认为越王不可共荣乐,因此不在无患难之时去辅佐越王。②计然认为荒年不可以兴兵动师。③计然在越王信任他时,对越王传授具体方法,作深入谋划。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知道先生精通天地四时的变化,明察事物的道理,担心行动却没有功劳,所以向先生求教其中的道理。
“于时交”是“明”的后置状语,所以在“于时交”后面要断开,故D处断开;
“明于时交”“察于道理”两个结构相同,故E处需断开;
“故”为连词,意为“所以”,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构成因果关联,用于句首,故G处需断开。
故选DE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时不待我”“吾与谁归”。句意:时机不等待我/我和谁一同归去呢?
B.正确。
C.“意义相同”错。“神气”,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自以为得意而傲慢的神情。句意:士兵的饱满的神情气色就会一去万里/形容自以为了不起而表现出的趾高气扬的样子。
D.正确。“牧”,统治、驾驭/放牧、饲养。句意:统治江南/胡人不敢到南边来放牧。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计然早先是晋国流亡的贵族”错。原文“其先,晋国亡公子也”,意思为他的先祖是晋国流亡的贵族。先,先人,先祖。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疏于此”,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此疏”;“疏”,疏忽;“缘”,沿着,攀缘。
(2)“数”,计数,计算;“邦”,国土;“筋骨”,身体,引申为尸体。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计然认为‘动静,迟速,轻重,繁简,必以时定’”,意思为是行动还是静候,是快速还是缓慢,是轻率还是重视,是烦冗还是简单,这些都必须根据时机来确定。
①材料二第一段“范蠡请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意思为范蠡曾经想将他推荐给越王,但他却对范蠡说:“越王长着像鸟一样的尖嘴,(这种人可与共患难)不可和他共荣乐。计然认为越王不可共荣乐,因此不在无患难之时去辅佐越王。
②材料二第二段“饥馑不可以动,神气去而万里”,意思为荒年是不可以兴兵动师的,否则士兵的饱满的神情气色就会一去万里。计然认为荒年时机不好,不可以兴兵动师。
③材料二第三段“计然乃传其教而图之”,意思为计然于是就对越王传授具体方法,并且作了深入谋划。在获得越王的赞同后,计然才和越王进行谋划国事。计然在越王信任他时,对越王传授具体方法,作深入谋划。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审时度势的精妙之处,就在于选择关键的时间节点和抓住良好的机会。权衡时机的时候,更应该精细明察,一丝一毫都要计较,因为这是成败的关键。选择时机的精妙之处,好像追逐猎物和竞跑,又像捕兽和捉鸟。等待时机来了就立即行动,行动的时候也不能轻率而为。是行动还是静候,是快速还是缓慢,是轻率还是重视,是烦冗还是简单,这些都必须根据时机来确定。这一刻的形势和之前是不同的。等待时机积蓄势力,准备好一切等待发作,像泰山一样安静。一旦时机来临,就应该像闪电一样迅速,因为时机不等人,稍微一疏忽可能就会彻底丧失良机。在这(把握时机)方面疏忽大意而又想要达到想要的成效,那和爬到树上去捉鱼没什么两样。
(节选自《计然篇》,有删改)
材料二:
计然,蔡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他的先祖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他博学多才,无所不通。但是外表貌似平庸、愚钝(赶不上别人),自小非常聪慧,学自然之理,善于从事物刚开始发生露出端倪时,就能知道事物的发展规律。因为他胸怀开阔坦荡,志向广大无边,而不肯主动游说,自荐于诸侯,暗中给予利益的有七个国家,天下没有人知道,所以被称作计然。时常邀游山海湖泽,因此又号称“渔父”。曾经在南方遨游到越国的时候,范蠡拜他为师。范蠡曾经想将他推荐给越王,但他却对范蠡说:“越王长着像鸟一样的尖嘴,(这种人可与共患难)不可和他共荣乐。”范蠡知道他贤能,放低姿态对待他,虚心向他学习。
从前,越王勾践刚刚返回越国时,想要暗中图谋吴国,就向计然求教说:“我想要讨伐吴国,但又担心不能取胜。我知道先生精通天地四时的变化,明察事物的道理,怕劳而无功,所以向先生求教其中道理。”计然回答:“发动军队远征敌国,必须先积蓄粮食、钱财、布匹。如果不先积蓄粮食,士兵缺粮饥饿,就容易受伤。饥饿将使动作迟缓不能够交战。作战就会耳目看不见听不到,耳朵听不到,眼睛不能看见,武器不能使用;退不能化解困境,进也不能行之有效。荒年是不可以兴兵动师的,否则士兵的饱满的神情气色就会一去万里。大王已经连年对外发兵作战,(如果)有一天失败了,将国土沦丧,不见光明,将士尸横遍野。”
越王说:“好。那么今年各地到处都是丰收,还有贫困和讨饭的人,为什么呢?”计然回答:“因为人和人不一样,就如同同母的人,异父的兄弟,劳作有不同的方法(指勤劳和懒惰)(动作:劳作,劳动),贫富所以不均。像这样贫穷的人,已经亏欠别人很多了,当然不可能救济周边的人。意志低到了极点,庄稼听天由命,又没有特别的种植技术,又没有大王的赏赐,贫困乞讨所以长久。”越王说:“好。”计然于是就对越王传授具体方法,并且作了深入谋划,说:“判断金木水火事物的属性,区别阴阳利害的各方面,凭着这样来驾驭事物,不担心不成功。”越王说:“好。从今天开始,流传到后世,把这些作为教导。”于是(越王)听从了计然的建议,用他的方法统治江南,(只)用了七年就捉拿(灭)了吴国。
(节选自《范子计然》,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15.D
16.①选取鸦、枫叶、夕阳、鹭、芦花、秋水一系列典型意象绘成一幅秋日晚景图,营造了清幽的意境,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②使用“翻”“动”“立”等动词,赋予景物动态感,通过动静结合描绘出动态的画卷,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③描绘了枫叶之红、鹭与芦花之白、夕阳之橙红,色彩鲜明,景致优美,通过对色彩的渲染达到“诗中有画”的效果。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从此舍舟何所诣”是在说诗人打算舍弃船只,不再浪迹于江湖,但不知去往何处,但这里并无“心酸悲苦”之意,因为后面紧接着又说看到“酒旗歌扇”正在迎接自己,这是一种放达的心绪。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意象选择上,颈联画面感极强,“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在夕阳映照下,寒鸦翻飞,枫叶摇动,白鹭立于芦花丛中,秋水明亮清澈。选取鸦、枫叶、夕阳、鹭、芦花、秋水一系列典型意象,描绘出一幅秋日晚景图,诗中有画,表现力极强。
从用词上,使用“翻”“动”“立”等动词,描写寒鸦、枫叶、白鹭的动作状态,赋予景物动态感,动中有静,通过动静结合描绘出动态的画卷。
画面整体上,承接上联“青山一望”,描绘了枫叶之红、鹭与芦花之白、夕阳之橙红,色彩鲜明,景象的明丽、优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2)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3)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修饰“表达”,与“嗫嚅不清”意思相近,可用形容表达很乱的成语,可填“语无伦次”。语无伦次:指说话没有顺序逻辑,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②语境修饰阅读的状态,与“全神贯注”“身心并赴”对应,可用表示迫切读书的成语,可填“如饥似渴”。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③语境指“美”能够“轻易地诱惑你、俘虏你”,可见你很愿意“跟她走”,可填“心甘情愿”。心甘情愿:心里完全愿意,没有勉强。多指自愿做出某种牺牲。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①从句式上看,原句“我客居在大运河边一个小城,很闭塞,很安静”采用的是定语后置的变式句,将修饰小城的“闭塞”“安静”后置,起到强调的作用,突出了小城的特点;而且原句“很闭塞,很安静”是短句,与后文“那时候,感觉白天很小,夜晚很大”句式保持一致。改句则无此意。
②从用词上看,原句“白天很小,夜晚很大”,用“小”“大”形容白天黑夜,原本“白天”“黑夜”是无所谓“小”“大”的,此处的写法是将白天黑夜有形化,结合后文“夜里,一亮灯,纸箱一打开,时空即变了。星空下,一个青年走出很远,仰望。那是李白杜甫徐霞客的星空……”可知,用“大”形容夜晚,侧重强调夜晚能够充分容纳作者读书的精神之旅,让作者享受精神上的饕餮盛宴。改句则无此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语句③修改为:不仅/不止/不但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
①封建家族衰亡
②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
③宝黛爱情悲剧
④封建社会青年女性普遍悲剧
⑤影射曹家破败(作者身世说)
22.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悠长。结合《赤壁赋》理解。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结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理解。
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结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理解。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③④句是递进关系,③处的“并非”应改为“不仅/不止/不但”。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沈天佑在《〈红楼梦〉和总纲》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通过描写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败,广泛地暴露了封建末世社会上的种种腐败和罪恶以及存在着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从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得出①②;
结合“刘世德、邓绍基在《〈红楼梦〉的主题》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得出③;
结合“舒芜在《‘谁解其中味’》中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写封建社会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得出④;
结合“郝炘在《〈石头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中认为:通过对贾氏家族盛衰荣辱的描写,……用以影射曹氏家族的破败,以求沉冤得雪于后世”得出⑤。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以及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不绝如缕:似断未断,像一根细线那样连着。形容局势危急;形容声音细微悠长。《赤壁赋》中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意思是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这里的“不绝如缕”指的就是它的本义“似断未断,像一根细线那样连着”。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这里的“短小精悍”指的就是它的本义“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
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里的“豁然开朗”指的就是它的本义“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
四、写作(60分)
23.(60分)
略
2024届云南省玉溪市玉溪第一中学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云南省玉溪市玉溪第一中学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2页。
2024届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1页。
2024届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