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 = 1 \* ROMAN 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清人赵翼赞誉崔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好教育云平台()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曰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
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湮,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又最终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他的方式借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
材料二:
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
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①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2500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寻岁月的痕迹,深入历史。而岱顶的无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
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而乾嘉以后,随着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的登岱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刻的内容,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铁桥先生登岱观摩崖碑》所描绘的是济宁金石收藏家李东琪观摩《纪泰山铭》的场景,两位游客对着唐玄宗书丹的摩崖指指点点,整个登岱活动,黄易只选取了这一场景作为定格,可知观碑已然成为文人登岱的重头戏。
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明人所刻《大学》一章、万恭所题写的《高山流水石壁记》、李邦珍题写的“经正”、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些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胜迹所在。
——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
【注】①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体现了“地以一诗传”的观念,这和宇文所安对文学与名胜关系的认识有相通之处。
B.材料一指出,到了宋代,题写凤凰台蔚然成风,但此时凤凰台经历多次重建,遗迹所剩无几,早已不是它最初的面貌了。
C.材料二指出,题写在胜迹上的碑刻也在塑造着胜迹,往往能给胜迹带来一定的文化底蕴,受到文人喜爱。
D.材料二指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点,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字对现实的影响力在题写名胜这一文化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山水能借文人之手得以扬名。
B.从周宝供的《亭台类序》可以看出,胜迹书写不一定反映了胜迹的历史原貌,但这种书写仍然有价值。
C.从材料二可知,物质性的题刻较之胜迹所关联的文学、历史等书写方式,更能显示“文”与“迹”的双重内涵。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胜迹的流传方式,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的首联化用沈佺期的“龙池跃龙龙已飞”的句式,来向沈佺期的《龙池篇》致敬。好教育云平台()
B.《题凤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一诗题刻在金陵凤凰台上近两个世纪,它给人们留下了关于凤凰台的深刻记忆。
C.晚明时期,因崔颢的《黄鹤楼》命名的鹦鹉洲沉入长江,江边泥沙淤积,形成了一个新的洲屿,仍被命名为“鹦鹉洲”。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兰亭”的语句留给读者关于“兰亭”的历史记忆。
4.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题写”“题刻”和名胜古迹的关系,其关系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4分)
5.为什么说题写名胜古迹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告别者
铁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会住这间。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来舅舅家之后。这次和往常不同:朱丽是逃婚而来,或者用流行的话说,这次的朱丽是个“落跑新娘”。
这一次,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又沮丧又难为情。舅舅全家商定,事情既已发生,先别急着刨根问底,还是让她一个人先静一静。她这一“静”,将近两个星期了。从前她来北京是早出晚归,这次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里躺着,只在吃饭时才下楼。
她翻个身,窗外的声音还在继续,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叔叔、阿姨说拜拜!”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或者“拜拜”。可是,名叫小宝的孩子似乎不乐意合作,朱丽迟迟没有听见由孩子口中发出的告别之声。接着就是客人们的打圆场了:“小宝还认生呢是吧?小宝心里已经跟我们说再见了是吧……”
客人终于离去,院子里又响起哪个大人的声音,是埋怨小宝的:“唉,这孩子!唉,这孩子!”仍旧没有小宝的回应。
朱丽在窗和床之间徘徊,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不可。很可能,他从来就不想跟他们再见面呢。他既不认识他们,又不了解他们。和说“再见”相比,看上去他更喜欢说“蜗牛”。也可能,他一直就没弄明白“再见”是什么意思,就好比朱丽她自己——朱丽从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
在婚礼上,朱丽注意到喜盈盈的母亲,她突然看见特地为这婚礼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住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错觉,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现在,邻家的小宝也使她对孩子有了一些假设:如果她未来的孩子像小宝这样别别扭扭,拒绝同大人合作,她可怎么办是好?
入伏后的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是邻居又在送客了,她又听见了早已熟悉的大人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小宝,和叔叔、阿姨说拜拜!小宝,和露露说拜拜!”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这是她以前未曾听过的,孩子们的嘁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小宝说出的不是别的,正是大人们长久以来苦口婆心敦促他说出的告别语:“再见!”
所有人都听见了这声“再见”,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冲着露露的背影喊,声音比刚才要高。
“再见!”露露扭过头回答着小宝,声音也比刚才要高。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好教育云平台()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来,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见!”露露也拖起长声,还有点要迈步跑向小宝的意思。
“再见再见再见!”小宝口中响起“连珠炮”。
“再见再见再见!”露露不示弱地紧跟着。
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起来,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两边的大人不得不开始劝阻各自的孩子,主人说:“好了好了叔叔阿姨还有事呢。”客人说:“好了好了过几天我们还来看小宝呢!”
小宝却不听劝,再次大喊起“再见”。他拧着眉头,嘴角一撇一撇的,就要哭出来的样子。
露露也大喊起“再见”,人已被她的父母领出院门。
小宝更激烈地跺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挡地向那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他憋红了小脸,倒着气,汗流浃背的,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露露全家开车走远,小宝的父母也回了房间,小宝仍然站在廊下,对着空气高喊着“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再哎哎哎哎见!”
“再哎哎哎哎见!”好教育云平台()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了他们的生命。
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镜子里有一张皮肤平滑的苍白的脸。脸上那副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就在这时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她就琢磨,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继而想到,她应该先找舅舅借十个手机充电器。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朱丽从前住舅舅家都是早出晚归,而这次逃婚投亲未外出,才得以观察到邻居家的事。
B.小宝不愿意跟客人说“再见”,是因为他不明白“再见”的意思,也不想再和他们见面。
C.朱丽逃婚主要是害怕自己的命运也会和母亲一样,可见她没有做好结婚的心理准备。
D.朱丽对“再见”这个词是漠然的,而小宝“再哎哎哎哎见”激励了她与过去的人和事来一场告别。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介绍了朱丽居住房间的情况,“窗外是邻居的前院”让后文写朱丽听到小宝的告别有了合理性。
B.小宝用清脆的童音说出“再见”,这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小说中将其比作“盲人睁眼,哑人发声”,突出了其难得。
C.小说中小宝与露露多次所说的“再见”一一对应,几个回合的一系列的对话、动作描写使画面感极强。
D.最后一段中“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就在这时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朱丽内心的情感。
8.作者为什么花费大量笔墨来写小宝与露露的告别?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
9.铁凝说:“女人真正成熟的境界是,在穿越了悲伤、内心的不平静、诸多的麻烦之后,仍然能升起来一种对生活保持明亮的心境和善意。”请围绕这句话结合文本概括“朱丽”心理变化的过程。(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袁高,字公颐,号旭山,中书令袁恕己之孙,沧州东光人。少慷慨有节尚。擢进士第。代宗时,累迁给事中。建中中,拜京畿观察使。坐累贬韶州长史,复拜给事中。
德宗将起卢杞为饶州刺史,高当草诏,见宰相卢翰、刘从一曰:“杞当国,矫诬阴贼,斥忠谊,傲明德,反易天常,使宗祏失守,天下疣痏①。朝廷不置以法,才示贬黜,今还授大州,天下其谓何?”翰等不悦,命舍人作诏。诏出,高执不下,仍上奏曰:“卢杞为政,穷极凶恶。三军将校,愿食其肉;百辟卿士,嫉之若仇。”遗补陈京、赵需、裴佶、宇文炫、卢景亮、张荐等上疏论奏。次日,又上疏。高又于正殿奏曰:“陛下用杞为相,出入三年,附下罔上,使陛下越②在草莽,群臣愿食其肉且不厌。汉法,三光不明,雨早不时,皆宰相请罪,小者免,大者戮。杞罪万诛,陛下赦不诛,止贬新州,俄又内移,今复拜刺史,诚失天下望。”帝曰:“杞不逮,是朕之过。朕已再赦。”答曰:“杞天资诡险,非不逮,彼固所余。赦者,止赦其罪,不宜授刺史。愿问外廷并敕中人听于民若亿兆异臣之言臣请前死。”谏官亦力争帝前。帝曰:“与上佐可乎?”群臣奉诏。翌日,遣使慰高曰:“朕惟卿言切至,已如奏。”太子少保韦伦曰:“高言劲挺,自是陛下一良臣,宜加优礼。”
贞元二年,帝以大盗后关辅百姓贫,田多荒芜,诏诸道上耕牛,委京兆府劝课。量地给牛,不满五十亩不给。高以为圣心所忧,乃在穷乏。今田不及五十亩即是穷人,请两户共给一牛。从之。卒,年六十,中外怅惜。宪宗时,李吉甫言其忠塞③,特赠礼部尚书。
(选自《新唐书·卷四十五》,有删改)
[注]①疣痏:疮痍。②越:流亡。③忠謇:忠诚正直。
10.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3分)
愿A问外廷B并敕中人C听于民D若亿兆E异臣之言F臣请前G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当,主持,与《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意思不同。
B.傲,傲视,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傲”意思相同。
C.罔,欺骗、蒙蔽,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相同。
D.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给已死的大臣或其父祖追授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袁高年少的时候充满正气有志节,考中进士。代宗时他经多次升迁至给事中。德宗中期,被授予京畿观察使的职位。
B.袁高认为,卢杞假托君命诬陷无辜并暗中残害,排斥忠义人士,轻视光明磊落的人,朝廷不应该起用他。
C.袁高坚决反对起用卢杞,皇帝派遣使臣慰问袁高,认为袁高上奏的话切直尽理,已经按袁高上奏的建议做了。
D.关中和三辅地区百姓贫穷,田地多荒芜,朝廷量地给牛,每五十亩地给两头牛,袁高请求两户穷人给一头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坐累贬韶州长史,复拜给事中。
(2)诏诸道上耕牛,委京兆府劝课。
14.袁高做了哪些事来阻止卢杞被起用?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登高咏菊尽
罗隐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①。
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
生处岂容依玉砌②,要时③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注】①兰荪:一种香草。②玉砌:用玉石砌的台阶,此指富贵之地。③要时:迎合世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说深秋菊花迟开放,是为了避开兰荪炫耀芬芳的时节,言近旨远,含蓄蕴藉。
B.“阳和”指春煦之气,颔联下句说菊花不接受春天的一点恩惠,饱含豁达之意。
C.颈联上句运用反问手法,明说菊花生处不容靠近“玉砌”,暗指诗人沉沦下僚、晋升失路。
D.诗歌构思巧妙,“偶得存”照应诗题中的“尽”字,“篱畔霜前”为颈联中的“生处”张本。
16.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的角度简要赏析尾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从梦中醒来后感慨万千,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出了快乐短暂、世事无常的悲叹。
(3)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重湖等。湖区名胜繁多,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往游览,文人雅士因着各自的心境,写下了许多佳句,比如宋人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教育云平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是中国第七大沙漠。经过近70年的治理,这个沙漠终于沉静,它已由昔日的①_______变成绿色的“金山银山”。由于利用每年的黄河凌汛向北部洼地分凌引水,库布其沙漠形成了近60km2的湿地。与人们印象中的湿地②_______的是,这个湿地不仅生长出着一从从蒲草和芦苇等,还快乐生活着从外地引进的螃蟹,它们耀武扬威地举着爪子庆祝这片沙漠的变化。近几年,沙漠湿地里已经建起多处螃蟹、鱼类养殖场,蟹鱼品种也正不断丰富。由于没有污染、水质纯净,湿地水产品品质优良,备受各地市场欢迎。现在,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已超过6000km2,沙漠里除了湿地外,还有连片成带的耕地、草木和牧场。远远望去,曾经的沙漠出现了大片绿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既发展渔业,又发展最传统的林副业和农牧业。近10年来,林场不仅种植了多达万亩的苜蓿、燕麦等饲草,还种植了多达万亩的沙棘、桑树、枣树等果林木,以及麻黄、艾草、苍术等药材。这些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库布其沙漠产业链式生态治理模式,对③_______治理下一沙漠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简要分析画框的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20、下列例句是朱光潜对苏东坡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妙语的评论。请你仿照例句,从所给的材料中任选两句进行赏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相同。(4分)好教育云平台()
例句: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材料: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征蓬出汉塞;③千树万树梨花
如果你不________________,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如果你不________________,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好教育云平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电吹风是常见的居家小电器。近几年,电吹风产品外形越来越时尚,体积越来越小巧,其中,很多电吹风只需要几十元,甚至十几元就能买到。然而便宜未必有好货,这些看上去时尚又便宜的电吹风, ① 。电吹风主要由电机、扇叶和电热元件构成,通过电机旋转,带动扇叶, ② ,实现烘干和整理毛发的目的。但是如果电机损坏无法实现送风散热的功能,这个时候, ③ 。这种非正常工作情况下,电吹风是不应该产生危险的。国家标准要求,试验期间,器具不应喷射出火焰、熔融金属、达到危险量的有毒性或可点燃的气体,同时产品外壳也不能变形导致漏电。
其实不少电吹风企业还生产没有品牌的产品,行业内叫“中性包装”或“白标”产品,要么自己贴牌,要么批发给其他经营者贴牌,大多拿到电商平台销售,用便宜的价格吸引顾客,质量却难以保证。一家企业负责人透露,这种产品可以根据需要定制,数量多的话6元多就可以批发,如果要网页宣传图,就要加9元,还可以提供3C认证证书。但是这种白标一般都没有安装温度控制器件。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下列选项中,加粗的词语和文中“白标”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巾帼不让须眉。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以上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好教育云平台()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1)相同之处在于两则材料都认为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
(2)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认为题写胜迹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能“取胜迹而代之”,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
5.答案:(1)题写的名胜古迹往往消逝或失去了比如《赤壁赋》里的赤壁在苏轼写作时已经改变旧貌(一说地址难以考证)。
(2)题写是对名胜古迹的补偿与替代。如《赤壁赋》增加了赤壁的文化价值/化作了赤壁胜迹的一部分,使其在文本书写中内涵更为丰富。
(3)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赤壁赋》在现代不断更新着读者对赤壁的体验与想象。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①推动情节的发展。朱丽从小宝与露露的告别中,反思自己,决定与以前告别。②揭示小说主题。朱丽从小宝与露露的告别中,体会到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告别过去才能迎接新的生活。
9.答案:①沮丧、难为情。朱丽因母亲的婚姻不幸而产生恐惧并且在婚礼上逃婚,躲在舅舅家,是对“诸多麻烦”的逃避。②开始反思自我。小宝与露露热情告别,让朱丽的内心对“再见”这个词有了更多的感触。③勇敢面对。朱丽产生了与过去告别的冲动,决定想打开手机,迎接新的生活,是“对生活保持明亮的心境和善意”。
10.答案:BDF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1)因为受牵累被贬为韶州长史,又复官被授予给事中一职。
(2)下诏各个行政区征用耕牛,委托京兆府勉励督促这件事。
【参考译文】
袁高,字公颐,号旭山,中书令袁恕己的孙子,沧州东光(今河北省东光县)人。袁高年少的时候充满正气有志节,(后)考中进士。代宗时,他经多次升迁至给事中。德宗中期,袁高被授予京畿观察使一职。因为受牵累被贬为韶州长史,又复官被授予给事中一职。
德宗将要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袁高主持拟写诏书,他拜见宰相卢翰、刘从一说:“卢杞主持国家事务,假托君命诬陷无辜并暗中残害,他排斥忠义人士,轻视光明磊落的人,颠倒自然常规,使宗庙失守,天下疮痍。朝廷不依法处置他,刚刚贬黜,现在又授予他大州刺史的职位,天下人会议论什么呢?”卢翰等人不高兴,命令门客拟写诏书。诏书拟好后,袁高扣下不下达,仍旧上奏说:“卢杞掌握政权,穷凶恶极。三军将校,希望能吃他的肉;众位诸侯与百官,憎恨他就像憎恨仇敌一样。”谏官陈京、赵需、裴佶、宇文炫、卢景亮、张荐等人上疏论奏。第二天,又上疏。袁高又在正殿上奏说:“陛下让卢杞担任宰相,(卢杞)出入朝廷主政三年,他附和偏袒下官,蒙蔽陛下,让陛下在民间流亡,群臣想要吃他的肉都不满足。依据汉法,日月星三光不亮,雨旱不适时,都是需要宰相请罪的,罪责小的被免官,罪责大的被杀戮。卢杞罪当万死,陛下赦免他不死,只贬到新州,不久又向内调动,现在又授予他饶州刺史(的职位),确实让天下人失望。”皇帝说:“卢杞的过失没有到那种程度,是我的过错。我已经两次赦免他了。”袁高回答说:“卢杞天性诡诈奸险,不是不到那种程度,他的过失本来就超过那种程度。赦免,也只是赦免他的罪,不应该授予他刺史这个官。希望您问问朝臣,并下令宦官传达给百姓。如果百姓同我说的不一样,我请求上前受死。”谏官也在皇帝面前力争。皇帝说:“授予卢杞上佐一职可以吗?”群臣接受诏令。第二天,皇帝派遣使臣慰问袁高说:“我认为只有你的话切直尽理,已经按你上奏的做了。”太子少保韦伦说:“袁高的话刚直,自然是陛下的一个好臣子,应该给予优待。”
贞元二年,皇帝因为国乱之后,关中和三辅地区百姓贫穷,田地多荒芜,下诏各个行政区征用耕牛,委托京兆府勉励督促这件事。关中和三辅地区量地给牛,不满五十亩地不给牛。袁高认为皇帝所担心的是穷苦的老百姓。现在田不足五十亩的就是穷人,他请求两户穷人给一头牛,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袁高去世的时候六十岁,朝廷内外深感惋惜。宪宗时,李吉甫称赞袁高忠心正直,朝廷特别追赠他为礼部尚书。好教育云平台()
14.答案:①袁高拜见宰相卢翰、刘从一,向他们陈诉卢杞的罪行。②卢杞被起用的诏书拟好后,袁高扣下不下达。③袁高多次上奏,控诉卢杞的罪行,又在正殿与皇帝据理力争。好教育云平台()
15.答案:B
16.答案:①上句化用陶渊明爱菊这一典故,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世以陶公为菊之知己;下句运用拟人手法,说陶公没后菊花难遇知己,带露残菊仿佛为此而伤心落泪。②诗人由登高所见“菊尽”而联想到菊之知己陶公,进而想象残菊带露是为不得知己而“泪痕”斑斑,表现了诗人清高孤介的品格,抒发了诗人遭冷落、无知己的身世慨叹。
17.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
(2)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3)示例: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18、答案:不毛之地;大相径庭;因地制宜
19、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快乐生活”“耀武扬威”“庆祝”等词形容螃蟹在这片沙漠湿地中的生活情态,突出了人工改良后沙漠环境的优良。②贬词褒用,“耀武扬威”表现螃蟹对环境的喜爱,侧面烘托环境优良。
20、答案:示例一:体会莲花在淤泥中和君子处在浊世中那一点共同的清高自守的意味
示例二:品味芥草在天地间和征人在广袤塞外那一种共同的渺小孤独的感觉
示例三:想见梨花在春光里和大雪在严冬时那一幅共同的洁白美丽的画面
21.答案:①实际上却隐藏着不小的安全隐患;②将电热元件产生的热量送出;③电热元件可能还在继续发热
22.答案:D
23、答案:略
2024届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