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第1页
    2024届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第2页
    2024届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总分150分,试卷页数8页,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说明:
    1.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试题总分150分
    3.试卷页数8页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年4月2日《文学报》)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2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B.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
    C. 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
    D. 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B. 生态文学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C. 生态文学要讴歌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成果,也要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
    D. 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更容易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B. 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C. 陈忠实《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D. 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
    4. 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 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答案】1. D 2. D
    3. B 4. ①首先由新冠肺炎疫情切人,并通过与传统文学对比,提出中心论点;
    ②然后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
    ③最后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5. ①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
    ②突破传统文学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③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
    ④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相关内容能力。
    A.“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可见,生态文学是有关人的文学。选项的说法曲解文意。
    B.“但已经蔚为大观”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选项的说法夸大其词。
    C.“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可见,文中只是说生态文学和传统文学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不同,而并没有说“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选项的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进行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D.“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不等于生态文学比传统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文中没有作这样的比较。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ACD均属于传统文学。
    B.“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表述的重点是“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这符合生态文学的定义和范畴。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内容,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有三段,第一段开篇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接着将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对比:传统的文学……生态文学则是……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进而提出中心论点: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第二段写“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这是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并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第三段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有着质地的不同。最后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联系实际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能力。
    材料二“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这些语句指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在于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一点。
    材料二“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由此可见,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在于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二点。
    材料三“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以上语句表明: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在于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材料三“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由此可见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在于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据此可以概括出第四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
    (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谏逐客书》)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举地千里/举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
    B. 河海不择细流/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C. 王者不却众庶/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D. 疏士而不用/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屈原列传》)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事例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说服力。
    B. 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色、乐、珠玉方面,所轻视的却是百姓客卿的话,那么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 作者对秦王辞退一切客卿、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结怨的做法很不理解。
    D. 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是在帮助敌国,是在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强敌国的实力,会使秦国变弱,使国家陷于危地。
    8.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禹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武王。
    B. “丹青”中的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因此丹青也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用来指代史册、史籍。
    C. “解官”,指辞去官职;“请老”,指古代官员请求退休;“下车”,指官吏因犯事被贬。
    D. 西戎,中国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称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9.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2)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答案】6. D 7. C
    8. C 9. (1)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2)一年四季繁盛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原因。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疏,均为疏远,远离。句意: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
    A.举,攻取,攻占。/实行。句意:攻取土地上千里。/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
    B.择,舍弃。/区别。句意: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C. 却,拒绝。/使……退却。句意: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民众。/李牧接连使秦国退却。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错误。原文是把“秦王拒绝一切客卿”的行为比喻为“藉寇兵而赍盗粮”,并不是事实上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下车’,指官吏因犯事被贬”错误。下车,指官吏到任。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从”,通“纵”,合纵;“西面”,面向西;“事”,侍奉;“施”,延续。
    (2)“四时”,四季;“充”,丰裕,丰盛;“所以”,……的原因;“此……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二)文言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与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与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得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与”,意指给,给予,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不同。
    B. “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与《蜀道难》“使人听此凋朱颜”的“凋”字用法相同。
    C. “欲立王子之在国者”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句式相同。
    D. “倍”,指违背。跟《鸿门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扰,提出放归条件,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 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广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 秦国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齐王请子良出使秦国,解决了燃眉之急,最终齐国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东地。
    D. 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
    14. 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EF
    11. C 12. C
    13. (1)我掌管东地,将与东地共死生。
    (2)(如果)楚都另立一王,我们可以趁机和新王作交易。
    14. 子良建议要割地。若不讲信用,以后就很难与诸侯结盟;昭常建议不能割地。如果割掉东地五百里,是割掉东国的一半,楚国实力大减,并表示愿意去守卫东地。景鲤建议也不能割地。因为不能失信于天下,背负不义的名声,表示愿西行向秦国求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楚王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西边向秦国求救。
    “献地于齐”,“于齐”作“献地”的后置状语,其后应断开,所以C处断句;
    “大司马”做动词“为”的宾语,结构完整,“大司马”后应断开,所以E处断句;
    “使守东地”是“使之守东地”,“东地”做“守”宾语,单独成句,宾语后断句,所以F处断句。
    故选CE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与”,给、给予;/交好、结交。句意:大王不能不给啊。/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
    B.正确。“归”,使动用法,让……回去、使……回去。/“凋”,使动用法,使……凋谢。句意:我才放你回去。/使人听到此处容颜为之改变。
    C.“句式相同”错。“欲立王子之在国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欲立在国之王子者”。/“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三子者之撰异”。句意:便打算拥立一位在国内的王子继位为王。/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D.正确。“倍”,都是违背的意思。句意:如今你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妻所生之子为王。/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齐国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东地”错,应是楚国不费一兵一卒保全了东地。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典主”,掌管、统理;“且”,将。
    (2)“立王”,另立一王;“因”,趁机;“市”,做交易,做买卖。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可知,子良建议是要割地。原因是因为大王一字千金,若不讲信用,以后就很难与诸侯结盟;
    由原文“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可知,昭常建议不能割地。万乘大国,就是因为地大广博。如果割掉东地五百里,是割掉东国的一半,楚国实力大减,并表示愿意去守卫东地。
    由原文“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可知,景鲤建议也不能割地。因为不能失信于天下,背负不义的名声,表示愿西行向秦国求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襄王做太子时,被送到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告辞,要回楚国去,齐王不准许,说:“你要给我割让东地五百里,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您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五百里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我所以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五百里。齐王这才放太子回国。太子回到楚国,即位当了楚王。齐王派车五十辆来,向楚国索取东地。楚王让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宫拜见楚王,说:“大王不能不给啊!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却又不给,就是不讲信用,以后就很难与诸侯结交了。”子良走后,昭常进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就是因为地大广博。如果现在割掉东地五百里,这是让掉了东国的一半啊,楚国就徒有万乘的虚名而无千乘的实力了,不能给。我愿意去守卫东地。”昭常出宫后,景鲤进见楚王,说:“不能给。虽说这样,但是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现在又不想给它,会在天下背负不义的名声,楚国又不能单独防守,我愿西行向秦国求救。”楚王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西边向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人带兵去接收东地。昭常回应齐国使臣说:“我负责防守东地,将与东地共生死。”齐王问子良:“大夫您来献地,现在昭常却在那里防守,怎么回事?”子良说:“我受敝国君主的派遣,一定是昭常假托楚王命令。大王可以去攻打他。”齐王调动大军讨伐昭常。齐军还未进入楚境,秦国已派大军五十万逼近齐国的西境。秦将说:“你们阻挠楚太子回国是不仁;又想抢夺楚国的东地五百里是不义。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这样的话,我们就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害怕了,就请子良在南边到楚国,向西到秦国进行讲和,解救齐国的灾难。楚国不用一兵一卒就保全了东地。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国扣留了楚怀王,楚国大臣对此感到忧虑,互相商议说:“我们的君王扣在秦国回不来,被要胁割地,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如果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楚国就完了。”便打算拥立一位在国内的王子继位为王。昭雎说:“大王和太子都身陷敌国,如今你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妻所生之子为王,这是不合适的。”于是楚国就诈称楚王薨,去齐国接太子归国。齐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建议:“不如扣下太子,以要挟楚国割让淮河以北之地。”齐相说:“不行。若楚国另立一王,这样,我们不仅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那人又说:“不会,如果楚国另立一王,我们可以趁机和新王作交易,给我下东国,我替你杀死太子,不然的话,我们就联合三个国家立太子为楚王。”齐王最终采纳了国相的意思而放归楚太子回去。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注】。
    【注】兰杜:兰草、杜若,均为香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开头两句照应诗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月初吐”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刚刚升起的景象。
    B. 诗的三、四句从视觉角度写水光上映,月光下泻,交相辉映窗棱。“澹”“演漾”化静为动,生动传神,极具特色。
    C. 诗的五、六句慨叹流光易逝、世事多变,和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样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D. 诗的七、八句用从对方落笔的手法,写远方的女子在清江河畔吟咏诗歌表达思念之情。
    16.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这首诗:“高人对月时,每有盈虚今古之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荏苒几盈虚”一句诗人通过问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5. D 16. ①对友人的强烈思念。月亮有圆有缺,但诗人与朋友有分无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②通过写“几盈虚”,表达了对时光流逝、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写远方的女子”错。这里的“女子”使用了“香草美人喻”,诗歌用“美人”比喻好友崔少府,不是真实的女子。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荏苒几盈虚”,此句是由前诗对月色的描摹上转而写对月亮的思考。“盈虚”,亘古以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是人呢?人也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人都看着月亮。月光依然,而人生聚合不常。诗人和友人现在天各一方望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②“荏苒”,光阴荏苒,流光如逝,世事多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伤和思考。“几盈虚”,表达了对时光流逝、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写女子从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2)《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与平静,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4)《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两句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并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5)《离骚》(节选)中诗人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的比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6)《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诗句有“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8)“铁衣”是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边塞将士不畏严寒、刻苦训练、奋勇杀敌的身影,如“______,_____”。
    【答案】 ①. 自牧归荑 ②. 洵美且异 ③.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 清风徐来 ⑥. 水波不兴 ⑦. 苍山负雪 ⑧. 明烛天南 ⑨. 惟草木之零落兮 ⑩. 恐美人之迟暮 ⑪. 鸿雁长飞光不度 ⑫. 鱼龙潜跃水成文 ⑬.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⑭. 猿猱欲度愁攀援 ⑮. 铁衣远戍辛勤久 ⑯. 玉箸应啼别离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归”“洵”“苍”“惟”“度”“文”“猱”“戍”“箸”“柝”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对红色是 ① 的,红色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史前时代先民对生命和鲜血的敬畏、对火和太阳的崇拜,赋予了“红”超人的神性与力量,红色因此被建构成吉祥如意的文化原型。在古代,不同颜色有不同的用法,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色彩制度,但红色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古人很早便以“丹青”指代传统绘画,丹即朱砂。通过用色彩来完成对意境的描绘,使得我国古典诗词与中国画相辅相成。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有一部分描绘了家庭的天伦之乐,图画上父母和三个孩子的衣服上都用了鲜艳的红色,吉祥喜庆。
    红色也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亮丽的色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描绘的深秋时节岳麓山的壮美景象_____②_____。作品《红岩》突破传统,大胆尝试将黄土化为岩石,大面积拉开红、白两色的对立,烘托出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与 ③ 的革命力量,倾注了一位画家对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炽热的情感。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情有独钟 ②引人入胜 ③排山倒海
    19. 用色彩来完成对意境的描绘,使得中国画与我国古典诗词相辅相成。(或者:中国画用色彩来完成对意境的描绘,与我国古典诗词相辅相成。)
    20. ①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诗句,既丰富了内容,使语言富有诗意和感染力,又论证了“古人很早便以丹青指代传统绘画”的观点。②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丹青”指代传统绘画,用材料代替本体,使形象更突出,表达更生动,使诗词的语言更简洁凝练。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后文“红色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等内容可知,此处是说中国人特别喜欢红色,可填“情有独钟”。情有独钟: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
    第②处,此处应为动词性成语,是说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描绘的景象优美,可填“引人入胜”。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
    第③处,此处修饰“革命力量”,根据后文“倾注了一位画家对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炽热的情感”可知,此处可填“排山倒海”。排山倒海:形容来势猛;声势浩大;力量强大;压倒一切。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句子缺主语,应删去“通过”;
    二是语序不当,语段描述的对象是传统绘画,“用色彩来完成对意境的描绘”也是绘画的特点,所以应将“中国画”放在“我国古典诗词”的前面。
    故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修改为:用色彩来完成对意境的描绘,使得中国画与我国古典诗词相辅相成。(或者:中国画用色彩来完成对意境的描绘,与我国古典诗词相辅相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效果的能力。
    ①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结合后文“古人很早便以‘丹青’指代传统绘画,丹即朱砂”可知,引用“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诗句论证了“古人很早便以丹青指代传统绘画”的观点,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同时引用诗文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②“丹青”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传统绘画,这是用材料代替本体,使人联想到五言六色的绘画,使形象更加生动和突出,使诗词的语言更简洁凝练。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干细胞是人体内的一类细胞,存在于人体发育过程中以及成体之后。干细胞可以自我复制,多向分化,常用于生长发育、疾病发生、药物筛选等科学研究。此外, ①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干细胞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被应用于重症以及危重症的救治研究中。然而, ② 。获取干细胞必须进行体外扩增,但随着扩增代数的增加,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会逐渐减弱,这使得能够应用的干细胞可用代次有限,导致干细胞资源难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为此,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二十余年持续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套可以模拟体内微环境的干细胞仿生赋能系统,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干细胞体外培养问题。研究人员介绍说:“ ③ :增殖能力不足,细胞产量低;功能丢失,治疗效果差;干细胞纯度低,安全风险大;细胞资源稀缺,生产成本高。面对这些困难,我们还需要从干细胞仿生培养材料入手,全面优化配套培养体系。”
    2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小王能说会道一点不假,单位的同事们今天算真正见识了。
    B. 张老师教育学生说:“作为学生,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C. 寒风凛冽,我们一行十八人来到山里的刘杨村,准备开展扶贫工作。
    D. 阅读的好处不言而喻,它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格,拓展我们的思维世界。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C 22. ①干细胞还可以用于疾病治疗
    ②干细胞获取是比较困难的
    ③目前干细胞培养系统存在四大痛点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文中的“我们”是特指,指研究人员这个群体。
    A.指“我单位的”,口语。
    B.在这里指“学生”,相当于“你们”。
    C.特指我们一行十八人这个群体。
    D.是泛指,指包括“我”在内的任何人。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本段讲的是干细胞的应用。根据“此外……干细胞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被应用于重症以及危重症的救治研究中”,此处是说干细胞可以应用于疾病的救治研究,可以填“干细胞还可以用于疾病治疗”。
    第二空,本段讲的是干细胞的获取有很大的困难。此处是段落的首句,要求填一个总起句,可以填“干细胞获取是比较困难的”。
    第三空,本段讲的是干细胞的培养。根据冒号和“面对这些困难”可知,此处应该总说干细胞培养存在的问题,可以填“目前干细胞培养系统存在四大痛点”。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具功用的镜子:望远镜——放眼远方,显微镜——揭微显隐,太阳镜——抵挡强光,哈哈镜——开怀一笑。
    这些镜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寓意和启发。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一面必需的“镜子”,那么,你怎么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选择与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型作文题。
    材料中给出生活中的几面镜子,我们先来理解下几个提到的镜子的寓意。
    望远镜的寓意:看的高,看得远。只有拥有远见的人,才能看到未来。如果只关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又怎能看到远方的星辰大海?
    显微镜的寓意:看的清,看的细。圣人能谋大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学会以显微镜般的细致,去深挖细节,逐个击破,从而成就伟业。
    太阳镜的寓意:保护自己,抵御外界的侵扰。看世间争争吵吵,纷纷扰扰,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如果没有一颗足够淡然的心,那将被世事携裹,永无宁日。
    哈哈镜的寓意:笑对人生,难得糊涂。人生清醒并不难,难得的是糊涂。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宁静心态的写照。
    除了这几种镜子,还可以写放大镜、平光镜、墨镜等我们熟悉的镜子。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道理和可以上面提到的镜子的作用和寓意结合起来认识,比如要未雨绸缪,制定计划等话题可以和望远镜联系在一起论证分析;要深入分析问题的细节本质,剖析找问题原因等可以和显微镜解决问题的原理类比;要学会保护自己,拥有钝感力,善于在困窘中发现幽默,敢于自嘲等可以和哈哈镜划归在一起;而平光镜就是能让我们看清楚事物的本质,不忘记初心,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让我们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写作的时候可以就一种镜子写一类问题,也可以就一类问题从多个角度发掘多种意义。可以正面写,也要适当反面论证,辩证地写。具体论据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更要将眼光投射到社会问题和公共热点上,不仅要有生动和具体的一面,更要让我们的写作有深度和广度,有可以思考的空间和余地。
    立意:
    1. 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高才能望远(望远镜)。
    2. 细节决定成败(显微镜)。
    3. 抗压抗挫折,锻炼一颗强大的心(太阳镜)。
    4. 笑对人生,难得糊涂(哈哈镜)。

    相关试卷

    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 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4页。

    2023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