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中学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中学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其他态度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
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风声(节选)
麦家
夜深了。院子里的灯光相继熄灭!只有西楼会议室依然灯光明亮。院子里枪声乍起!
尖利的枪声中夹杂着零星的惨叫声,战斗声,脚步声,会议室里的人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两个蒙面人就如利刃破竹一般,破窗而入,高喊一声不许动!把手举起来!谁也没想到,共军居然敢冒死来营救老鬼。
王田香想去拔枪,忽见又有两个蒙面人破门而入,只好乖乖地举起手。
一双双手相继举起,任凭乌黑的枪口对准,命悬一线。
老鬼,快跟我们走。
快走,老鬼,我们是老虎派来救你的!
肥原似乎不甘心死了都不知道谁是老鬼,一边举着双手一边偷偷环视周围,看到底谁是老鬼。殊不知,所有人都乖乖地擎着双手,或高或低,或直或弯,无一例外。不过肥原也注意到,这些人中只有李宁玉跟王田香一样,颇有点泰然处之的镇静,其他人无不露出了恐惧的神情。白秘书甚至吓得流出了口水,着实丢人。
老鬼,快跟我们走,晚了就不行了!
快走,老鬼,敌人的援军马上就会赶来的,机不可失,耽误不得!
可就是没有人出列,跟他们走。
肥原不经意间发现其中一个蒙面人穿的是总队士兵特制的大头皮鞋,知道可能已被老鬼识破,顿时恼羞成怒,手还没完全放下便破口大骂:滚!都给我滚出去!!
很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味。
原来这是肥原为今天晚上精心策划并组织的一出压轴戏,长时间的开会就是为了把时间熬过去。夜深深,让共军铤而走险,让老鬼自投罗网。可老鬼毕竟是老鬼,资深老辣,历练成精,哪会被这几个小鬼骗过?他们穿的是统一的皮鞋,端的都是制式的枪,哪像老鬼的同志。老鬼的同志来自五湖四海,使的武器五花八门,口音南腔北调,怎么可能这么整齐划一?
不用说,肥原又白打了一张牌。不但白打,还有点丢人现眼。
再说张司令,什么时候这么狼狈过,当着自己的部下乖乖地举起颤抖的双手?肥原采取这么大的行动,居然不跟他打招呼,让他出洋相,简直是胡闹!他忍不住板脸,气呼呼地责问肥原:肥原长,你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肥原本就在气恼中,不客气地回敬道:还用问吗?我要引蛇出洞,诱鬼现身。你不觉得你身边的鬼太狡猾了吗,你要觉得我做得不对,有什么高见不妨说来听听。
司令看他气势汹汹,忍了气劝他:依我看,等明天再说吧,等明天这个时候,什么老K、老虎、老鬼都会现身的。
肥原走到李宁玉跟前:我觉得已经现身了,李宁玉,你觉得呢?刚才我看见你静如止水。你为什么这么镇静,能告诉我吗?
李宁玉看着肥原,静静地说:因为我觉得这样卑鄙地活着,老是被你无辜地当共党分子怀疑、讹诈,还不如死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关于创作的对话(节选)
麦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感伤变成了愤怒(冷漠、清高的芯子也是愤怒),天真变成了调皮,小说的台子(广场)被四方拆解。小说家开始跟各种现代主义思潮联姻,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吹拉弹唱,自娱自乐。这时的小说是不敢天真的,小说一天真,“文学的上帝”就嘲笑,骂你浅薄,没有思想,没有诗意。这一路走下来的下场是:小说走出了读者的广场,走进了文学史。直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出现,小说天真的一面几乎被他以一己之力牵回头。
我从马尔克斯包括博尔赫斯那里,看到了恢复小说天真一面的契机,也受到诱惑,得出的结论是:要写奇人。别指责我不写常人,常人是人,难道奇人就不是人吗?我们要写的是人,难道奇人就没有人性?我的父母是最平常的人,农民,过着最日常的生活,但他们的生命里其实并无太多人性的考验。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看日头作息,只为一副胃肠,甚至连爱情、孤独都不大有,小小的山村就是天下,如何让他们来体现复杂、泥泞、宽广的人性?人性只有在极端的条件下才能充分体现,这个任务我觉得奇人应该比常人更容易出色完成。可以说,这也是我要写奇人的“思想基础”。
当然,奇人各式各样,为什么我不去写“风清扬”,不写“棋王”,不写“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这必定跟我的经历、知识面、兴趣点相关。战略性地选择在哪里开战是可以谋划的,但仗怎么打,到战术层面,其实是没得选择的,只能跟自己打,抽调自己的各种储备。我无须向你强调,我写的都是虚构的——难道有那么多极端又典型的人生等我花钱去收买?当然,虚构不等于虚假,虚构是为了展现更宽广而深入的真实。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笃定是虚构的,但人在重压之下变形、异化,这是现代人的一种集体真实。至于为什么是一只甲虫而非臭虫,为什么那家庭是那种人物关系、那屋子里那些家具等,正如我为什么要写“特别单位”而非“特别旅馆”一样,都因于作家自身经历,尤其是内心经历。我们有理由怀疑卡夫卡梦见过甲虫(或捉拿过)。我小时候经常做同一个梦,一只翅膀张开来像蓑衣一样的大鸟把我叼走。这只大鸟是英雄,我渴望它救我逃出那个令我倍感孤苦的小山村。这跟我后来写了那么多天才——所谓的英雄——或许是相干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深夜,并写到“西楼会议室灯光明亮”,暗示了在西楼会议室将有大事发生。
B.蒙面人持枪闯入会议室,众人恐惧,而李宁玉却泰然自若,是因为她面对上司的无端猜忌早已心如死灰,甘愿赴死。
C.文中写到老鬼的同志使的武器五花八门,口音南腔北调,怎么可能这么整齐划一,暗写“老鬼”的机警敏锐,反映了地下斗争的复杂。
D.张司令当着众人的面举起双手出尽洋相,可以看出,张司令一开始对肥原的计划毫不知情,他确实与肥原之间存在嫌隙。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点名“夜深了”这一特定背景之后,紧接着就描写尖利的枪声,先声夺人,给人一种紧张而刺激的感受。
B.描写肥原举起双手并偷视他人动作的一段文字,通过对众人动作、神情的描写,把肥原老奸巨猾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C.文中称肥原的伪装特务为“小鬼”,与地下党的老鬼相对,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敌人手段拙劣,地下党员斗争经验丰富,语言幽默而又讽刺。
D.文本利用丛生的悬念展现惊心动魄的隐蔽战线斗争。随着肥原“压轴戏”的失败,故事的悬念由“老鬼”能否安全逃脱转向“老鬼”能否隐瞒身份。
8.文本一画横线的句子,看似作者闲话,实则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意义。
9.文本二指出,奇人在极端条件下能比常人更充分地展现人性,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知伯率赵、韩、魏而伐范、中行,灭之。休兵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与之。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与之。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约韩、魏将以伐赵。
赵襄子定居晋阳,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弗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阳之水以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大夫羸病。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羸病,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张孟谈曰:“臣闻之,亡弗能存,危弗能安,则无为贵智矣。君释此计者。臣请试潜行而出,见韩、魏之君。”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齿寒。今知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二君为之次。”二君曰:“我知其然也。虽然,知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觉,则其祸必至矣。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因与张孟谈约三军之反,与之期日。夜遣孟谈入晋阳,以报二君之反。襄子迎孟谈而再拜之,且恐且喜。二君以约遣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智过于辕门之外。智过怪其色,因入见知伯曰:“二君貌将有变。”君曰:“何如?”曰:“其行矜而意高,非他时之节也,君不如先之。”君曰:“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而三分其地,寡人所以亲之,必不侵欺。兵之著于晋阳三年,今旦暮将拔之而飨其利,何乃将有他心?必不然。子释勿忧,勿出于口。”明旦,二主又朝而出,复见智过于辕门。智过入见曰:“君以臣之言告二主乎?”君曰:“何以知之?”曰:“今日二主朝而出见臣而其色动而视属臣此必有变,君不如杀之。”君曰:“子置勿复言。”智过曰:“不可,必杀之。若不能杀,遂亲之。”君曰:“亲之奈何?”智过曰:“魏宣子之谋臣曰赵葭,韩康子之谋臣曰段规,此皆能移其君之计。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国,因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以无变矣。”知伯曰:“破赵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则吾所得者少。不可。”智过见其言之不听也,出,因更其族为辅氏。至于期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而决其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之军而擒知伯。知伯身死军破,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故曰:贪愎好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日A二主朝B而出C见臣D而其E色动F而视属臣G此必有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釜,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煮饭用的锅,与典故“破釜沉舟”中的“釜”意思相同。
B.期,指约定,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不相同。
C.再,指两次,与《六国论》中“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的“再”意思相同。
D.矜,指傲慢,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向赵国索地,赵襄子拒绝给土地,于是智伯暗中联合韩魏攻打赵国。晋阳城被围困三年后,城内粮食短缺,赵襄子想要投降,张孟谈不同意。
B.张孟谈暗中拜见了韩魏之君,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让他们知晓了智伯的为人,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三方合谋共击智伯。
C.智伯的军队因救水而大乱,韩氏和魏氏的军队又从两侧攻击智伯的军队,赵襄子率军在正面进攻,把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并且活捉了智伯。
D.智伯最终被杀,军队被打败,属地被分为三份,被天下人耻笑,其根本原因是贪心固执而喜好利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谋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
(2)兵之著于晋阳三年,今旦暮将拔之而飨其利,何乃将有他心?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积雨辋川庄①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②。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③,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④罢,海鸥⑤何事更相疑。
【注】①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的隐居之地。②落: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③槿:植物名。其花朝开夕谢。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④争席:典出《庄子·杂篇·窝言》: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⑤“海鸥”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里借海鸥喻人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连雨时节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妇女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提携着送往东面田头。
B.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蔬食,诗人看似享受田园生活,实则隐隐透露出寂寞寡淡的心境。
C.尾联借用《庄子·寓言》和《列子·黄帝》中的两个典故,两相结合,快慰地宣称自己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遇,与世无争,再也不被人猜忌。
D.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在意象选择上独辟蹊径,如“积雨”“空林”“朝槿”“露葵”等,既是隐居之处的真实写照,又蕴含禅思佛理之趣。
15.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云:“俗说谓‘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乃李嘉祐句,右丞袭用之。不知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去上二字,乃死句也。”请结合此评论赏析本诗颔联。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四、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人承担着历史使命,肩负着时代责任,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坚韧的品质,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正如《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 , ”。
(2)2023年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你可以用柳永《望海潮》中“ ”一句来夸赞杭州人口众多,还可以用其中的“ ”一句来概括西湖的湖山之美。
(3)小刚最近发表了一篇《漫话成语,巧学文言》的学术论文,文中提到了我国的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诗文,比如“善始善终”就源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里的“ , ”这句。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日,一场城市定向赛在成都举办,比赛需要参赛选手通过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串联赛事任务点完成任务。“骑单车、坐地铁、赶公交竟然可以参加体育赛事?感觉就像参加了一场大型城市寻宝游戏。”有参赛者表示,比赛的排名不重要,关键在于参赛过程,“既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又感受到城市的多彩,可谓 ① 。”
和常见的竞技赛事、大众健身赛事相比,城市定向赛参与门槛低,兼具挑战性与趣味性。比赛当天,年轻人都 ② ,迫不及待地穿戴好装备拿上地图,和三五好友一起开启一场健身和“寻宝”的特殊旅程;在大街小巷间穿梭,在特色打卡点留下到访的足迹城市定向赛难度较低,但比赛内容 ③ ,有飞盘、腰旗、橄榄球等多项新兴运动,人们在健身同时,还能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各年龄段参与人群越来越多。
随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户外运动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方式,对体育健身质量也有了更高期待:完成赛事设计的各种任务,既能运动健身,更能收获一路惊喜和感动。
这种将城市地标和定向运动有机结合的城市定向赛是各地政府通过努力优化服务、巧妙设置项目等方式来满足大众不同的需求从而推动“体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定向赛将城市地标和定向运动有机结合,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带动了体育产业发展,为全民健身注入了新动能。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19.将文中画横线的长句改成几个短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似“静止”的星空, ① ?事实上,虽说看上去“繁星满天”,但我们能看到在夜空中闪耀的,绝大多数是恒星,少部分是地球所在的太阳系中的行星。如果再细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星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东向西发生“位移”,直至黎明时分,它们已渐渐落到了西边的地平线附近——若是用三脚架和相机来跟踪拍摄,还可以描绘出星星运行的轨迹。
群星之所以看起来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导致的。除了自转,地球还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年要走过约9.4亿公里左右的路程。这么长路程的跋涉,这样的时间流动,就好比从赤道前往两极,一路上的“风景”当然会千变万化——这也是一年四季星空各不相同的原因。
其实, ② ,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星星本身的亮度,亮度较暗的星星,即便离得近,也看不到; ③ ,离地球越远,越难被看到。因此,地球上能看到的星星都是那些距离不太远的星星。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更多的星星呢?除了要看当天气象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是要看当时晚上位于地平线上的亮星有哪些。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述不当,请加以修改,使表达准确,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文段写在答题卡上。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战术动作“低姿匍匐”。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这是引体向上的青春。但有时青春也可以不必那么张扬,不必总在追求高光时刻,青春可以是潜伏的,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做一个匍匐前进的孤勇者,这是低姿匍匐的青春。那么,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C 4.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和意义(影响)。 5.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
②诗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
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可知,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中也有原文“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可知,生死存亡的思考古往今来都有,只是审美魅力和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一样。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错,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以东晋玄言诗为例只是为了说明“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而不是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
A.出自《驱车上东门行》,意思是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是感叹人生过于短暂,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
B.出自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
C.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体现了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属于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
D.出自《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六段。
根据第一段先提出的问题——“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和第二段的回答“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分析,文章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
接着第三、四、五三段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先分析它们发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然后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弥漫着这种情绪,“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核心的实质,“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这种觉醒对于文艺和审美有着很大影响。
最后第六段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积极意义(影响)——“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首先看画线句的观点,“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意思是表明是颓废、悲观、消极,实际上暗含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对人生的留恋,建功立业的渴望等。
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特点。如诗歌开头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极言人生短暂;“去日苦多”,在这短暂人生中,自己也已经过去了大半时间,此句更加剧了人生短暂的伤感;在这苦闷之中,只好借酒消愁。这几句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
然后诗人却并不就此颓废下去,他渴望得到贤才,建立一番功业。诗中多次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及对“人才难得”的忧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想象贤才到来的愉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广纳贤才的渴望。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表现,其实质是统一的,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才懂得人生的可贵,才知道应当珍惜时光,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
由此可见,《短歌行》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也恰好能够体现画线句的观点。
6.B 7.D 8.①这句话表明了肥原计划失败,没有找出“老鬼”。
②这句话用来描述肥原计划失败后的反应,突出了肥原歇斯底里、恼羞成怒的心理状态。
③表达了作者讽刺嘲笑的态度,暗示了“老鬼”的胜利。 9.①设置了一个极端环境。深夜的西楼会议室枪声乍起,所有人面对枪口,命悬一线,气氛紧张。
②设定了典型环境中的奇人。在紧张的枪声中,唯有李宁玉与众不同,她泰然处之的镇静以及应对肥原的话语,都可以看出她意志坚定、临危不乱、身份特殊,作者将李宁玉置于极端条件下,放于众多人物之中,很好地完成了奇人的人性塑造。
③对次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众人从神态到语言都透露出恐惧,肥原则是恼羞成怒破罐子破摔,由此突出李宁玉的沉稳、机智、临危不乱。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是因为她面对上司的无端猜忌早已心如死灰,甘愿赴死”分析不当,小说的结尾李宁玉应对肥原的话,更像是一种应付和说辞,李宁玉的泰然自若,另有他因。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故事的悬念由‘老鬼’能否安全逃脱转向‘老鬼’能否隐瞒身份”理解有误,故事的悬念从一开始就主要是谁是“老鬼”以及“老鬼”能否在肥原的各种试探下隐藏好身份,而不是“老鬼”能否安全逃脱,更谈不上“转向”。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破罐子破摔:比喻已经弄坏了的事就干脆不顾。理解“很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味”的内涵,结合语境,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是从肥原这个人物角度分析,此句是作者对前面肥原表现的一个总结,前面一段情节写到:“肥原不经意间发现其中一个蒙面人穿的是总队士兵特制的大头皮鞋,知道可能已被老鬼识破,顿时恼羞成怒,手还没完全放下便破口大骂:滚!都给我滚出去!!”这就告诉读者,他的计划已经失败了,他没能揪出“老鬼”。而当他感觉自己计划已失败时,作者对他进行的神态描写是“顿时恼羞成怒”,语言描写是“滚!都给我滚出去!!”,此处还用了两个感叹号,这就将肥原的心理状态展现在了读者面前,突出了肥原歇斯底里、恼羞成怒的心理状态。
从作者角度分析,句子中包含了作者的情感与态度,本文虽是小说节选,但应能看出文章写的是地下党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斗争,这里想突出我们的地下党在对敌斗争中显示出来的机智、勇敢及临危不乱,而此时肥原的破罐子破摔恰恰反映出他的愚蠢,因此此句表达了作者讽刺嘲笑的态度,暗示了“老鬼”的胜利。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特色的能力。
题干中“奇人在极端条件下能比常人更充分地展现人性”一句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极端条件”,二是“奇人”,三是“人性”。
①设置一个极端环境。“夜深了。院子里的灯光相继熄灭,只有西楼会议室依然灯光明亮。院子里枪声乍起!尖利的枪声中夹杂着零星的惨叫声、战斗声、脚步声……只好乖乖地举起手。一双双手相继举起,任凭乌黑的枪口对准,命悬一线”,小说设置了一个极端环境:深夜里,肥原要引蛇出洞,诱鬼现身,演了一出诱捕闹剧,而大家都不知情,面对枪口,命悬一线,气氛紧张。
②设定典型环境中的奇人。典型环境中,有闹剧的策划与组织者肥原、扮演者包括张司令等与会者,有特务,有地下党员,其中,李宁玉与众不同,“所有人都乖乖地擎着双手,或高或低,或直或弯,无一例外。不过肥原也注意到,这些人中只有李宁玉跟王田香一样,颇有点泰然处之的镇静,其他人无不露出了恐惧的神情”,李宁玉就是作者笔下的奇人。
③小说描写大家被围困在会议室里,对各色人等进行了细致描写,即对次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所有人都乖乖地擎着双手,或高或低,或直或弯,无一例外。不过肥原也注意到,这些人中只有李宁玉跟王田香一样,颇有点泰然处之的镇静,其他人无不露出了恐惧的神情。白秘书甚至吓得流出了口水,着实丢人”,李宁玉并未被骗,而是通过对方的“统一的皮鞋”“制式的枪”判断出对方是假扮自己的战友,于是她并未上当受骗,由此突出李宁玉的沉稳、机智、临危不乱;即便最后被狡猾的肥原辨识出来,她也没有丝毫慌乱,而是镇定地回答“因为我觉得这样卑鄙地活着,老是被你无辜地当共党分子怀疑、讹诈,还不如死了”。作者将李宁玉置于极端条件下,放于众多人物之中,以彰显她机智、沉稳、勇敢、临危不乱、疾恶如仇等性格特点,从而很好地完成了奇人的人性塑造。可以说,这里的奇人,已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了。
10.CFG 11.D 12.B 13.(1)谋划从你们二位的口里说出,传到我的耳中,没有人会知道它。
(2)军队围攻晋阳已经三年,现在早晚间将要攻下它而享受它的利益,怎么会有他心?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今天韩康子和魏宣子朝拜您以后出去,看到我脸色有变化,而看的时候眼睛盯着我。这其中一定有变故。
“今日二主朝而出”中,“而”连词,表承接,前后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其后C处断开;
“见臣而其色动”中,“而”连词,表承接,前后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其后F处断开;
“此必有变”中,“此”为主语,其前G处断开。
故选CF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约定;一周年。句意:与他们约好了日期。/满一年之后。
C.正确。句意:襄子迎来张孟谈两次向他下拜。/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D.错误。傲慢;怜悯。句意:他们的行动傲慢而意气高扬。/凡是在世的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让他们知晓了智伯的为人”有误,原文“我知其然也。虽然,知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可见,他们本来就知道智伯的为人,并不是通过张孟谈才知道的。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谋出二君之口”,省略介词“于”,从;“君”,你们;“人莫之知也”,宾语前置,应为“人莫知之也”。
(2)“著”,围攻;“飨”,通“享”,享受;“何乃”,固定句式,怎能,怎会。
参考译文:
智伯率领赵、韩、魏进攻范氏、中行氏,而消灭他们。修整了数年,派人向韩氏请求割让土地给自己,韩康子给了他土地。智伯又派人向魏氏请求割让土地,魏宣子给了他土地。智伯又派人到赵氏请求割让蔡、皋狼地方,赵襄子不给他。智伯暗地里约韩、魏两家准备来讨伐赵氏。
赵襄子定居在晋阳,三国的军队到达晋阳城,于是开战。三个月还不能攻下。因此就疏散开军队加以围攻,决开晋阳的河水来淹灌。围困了晋阳城三年。晋阳城内的人像鸟筑巢一样在房顶或高处居住,吊起锅来做饭吃,财物和粮食将要耗尽,士大夫瘦弱疲惫。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缺乏,财力用尽,士大夫瘦弱疲惫,我恐怕坚守不住了!想要举城投降,哪一家可以去投降?”张孟谈说:“我听说,如果将灭亡的不能保存,危险的不能安宁,就用不着重视智能了。您暂且打消这个念头。我请求尝试悄悄出城,去面见韩氏和魏氏。”张孟谈见到韩氏、魏氏说:“我听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现在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来进攻赵氏,赵氏将要灭亡了。赵氏灭亡,那么你们两家就会紧随其后。”韩氏和魏氏说:“我们知道是这样。尽管如此,智伯做人粗暴而少仁爱。如果我们的谋划被他发觉,那么我们的祸害一定会到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张孟谈说:“谋划从你们二位的口里说出,传到我的耳中,没有人会知道它。”韩氏、魏氏便和张孟谈约定三家军队一同反对智伯,与他们约好了日期。夜晚派张孟谈进入到晋阳城,向赵襄子报告韩、魏两家的谋反。赵襄子迎来张孟谈两次向他下拜,又惊又喜。韩康子、魏宣子因为约定遣回了张孟谈,因此朝见智伯之后出来,在军门外遇到了智过。智过对二人的脸色感到奇怪,因此到军营中面见智伯说:“从韩康子和魏宣子的脸色看上去他们二家将有变化。”智伯说:“怎么回事?”智过说:“他们的行动傲慢而意气高扬,不像平时的样子。您不如先动手。”智伯说:“我和韩、魏二家商量得很周密,攻下赵氏后三家瓜分他的土地,我因此对他们很亲近,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军队围攻晋阳已经三年,现在早晚间将要攻下它而享受它的利益,怎么会有他心?一定不会这样。你就放心,不要将这些话说出去让他们听到了。”第二天,韩康子和魏宣子又朝见智伯出来,在军门前再次遇到智过。智过进军营见智伯说:“您将我的话告诉韩氏和魏氏了吗?”智伯说:“你怎么知道的?”智过说:“今天韩康子和魏宣子朝拜您以后出去,看到我脸色有变化,而看的时候眼睛盯着我。这其中一定有变故,您不如杀了他们。”智伯说:“你放下这个问题不要再说了。”智过说:“不行,一定要杀了他们。如果您不能杀他们,那就亲近他们。”智伯说:“亲近他们又怎么样?”智过说:“魏宣子的谋臣叫赵葭,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这两个人都能改变他们主人的主意。您可与这两个人约定,攻下赵氏后,便分封这两个人各一个万户人口的县境。如果这样,那么韩康子和魏宣子就可以不会有变化了。”智伯说:“攻下赵氏而三家瓜分它的土地,又分封赵葭、段规二人每人一个万户人口的县境,那么我所得到的就少了。不行。”智过因为自己的话不被听取,就出走了,并更改自己家族的姓为辅氏。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氏杀了智伯守堤的将吏挖开河水淹灌智伯的军队。智伯的军队因救水而大乱,韩氏和魏氏的军队又从两侧攻击智伯的军队,赵襄子率军在正面进攻,把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并且活捉了智伯。智伯被杀军队被打败,他的属地被分为三份,被天下人耻笑。所以说:贪心固执而喜好利益,就是亡国杀身的祸根。
14.B 15.“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个叠词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加强感情的内涵。“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写出了水田广漠空蒙,夏木浓荫茂密的特点,“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表现出辋川久雨后空蒙迷茫的幽阔意境,诚为点睛之笔。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隐隐透露出寂寞寡淡的心境”错误。诗人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暮谢;在松下吃着蔬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这两句恰恰体现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的能力。
本诗的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是对李嘉祐的诗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化用,而且没有改变原句,只是添上“漠漠”“阴阴”四字,但这四个字却为诗句增添了他原来没有的优美情态。
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气氛,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同时,“漠漠”与“阴阴”的加入,利用叠音字的叠音效果,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16.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参差十万人家 重湖叠?清嘉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弘”“毅”“参”“差”“?”“嘉”“繁”“寡”。
17.①一举两得 ②跃跃欲试 ③丰富多彩 18.随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户外运动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方式,人们对体育健身质量也有了更高期待:完成赛事设计的各种任务,既能运动健身,又能收获一路惊喜和感动。 19.城市定向赛将城市地标和定向运动有机结合,是各地政府通过努力优化服务、巧妙设置项目等方式实现的,满足了大众不同的需求,是一项推动“体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既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又感受到城市的多彩”可知,此处是说明参加一项赛事就能有产生多种收获,故可填“一举两得”。一举两得:做一件事,同时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第二空,根据后文“迫不及待地穿戴好装备拿上地图”可知,此处意图表现参赛者们激动、积极参与比赛的态度,故可填“跃跃欲试”。跃跃欲试:急切地想试一试。
第三空,后文列举了“有飞盘、腰旗、橄榄球等多项新兴运动”的活动类型,意在强调活动的丰富性,故可填“丰富多彩”。丰富多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十分精彩。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共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成分残缺,“有了更高期待”的主语应是人,此处缺少主语导致主语看似是前面的“户外运动”,不合逻辑,故此处应改为:人们对体育健身质量也有了更高期待。
第二处,搭配不当,“既能”与“更能”并非相互搭配的关联词,可将“更能”改为“又能”。
19.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语段原句中,“这种将城市地标和定向运动有机结合的城市定向赛”是定语修饰语+主语成分,“是”是谓语,“各地政府通过努力优化服务、巧妙设置项目等方式来满足大众不同的需求从而推动‘体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定语修饰语+宾语成分。
因此,若要将整句改写为散句,可将原句中定语修饰语的相关成分拆分出来,作为单独的分句内容。比如,“这种将城市地标和定向运动有机结合的城市定向赛”可改成主谓宾结构“城市定向赛将城市地标和定向运动有机结合”。“各地政府通过努力优化服务、巧妙设置项目等方式来满足大众不同的需求从而推动‘体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可分别根据“各地政府通过努力优化服务、巧妙设置项目等方式”的方法过程,“满足大众不同的需求”“推动‘体育+’向纵深发展”这两个目的的不同而进行拆分。
20.①为何如此“多变”? ②夜空中的星星是否能被看到 ③二是星星离地球有多远 21.群星之所以看起来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除了自转,地球还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年要走过约9.4亿公里的路程。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上句强调“看似‘静止’”,下文“这些星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东向西发生‘位移’”解释星空变化的原因,此处是问句,应填:为何如此“多变”?
②“取决于两个因素”下文具体解释能否看到星星的情况,应填:夜空中的星星是否能被看到。
③前文说“取决于两个因素”,对应“一是星星本身的亮度”此处是看不到星星的第二个因素,“离地球越远,越难被看到”可见是星星距离地球的远近,应填:二是星星离地球有多远。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句式杂糅,“由于……”与“……导致的”两种句式删掉一个;
“约……左右”语意重复,删掉“约”或“左右”。
22.例文:
青春姿态最“向上”,适时“匍匐”也孤勇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缨珞,编织你们。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王蒙先生的《青春万岁》早已为青春贴上“向上”的标签,但我们深知诗句里的“眼泪、深思”是一种“匍匐”和沉潜。青春没有固定的姿态,在我看来,青春姿态最“向上”,适时“匍匐”也孤勇!
年处弱冠,正当芳华的我们,心态上定要持续向上,以昂扬之姿,绽放青春的热烈与张扬!都说青春少年,一贯快马扬帆,道阻且长不转弯。要盛大,要绚烂,要哗然。要用理想的泰坦尼克,去撞现实冰川,要当烧赤壁的风,而非借箭草船,要为一片海,就肯翻万山。告诉年少的我们要不畏艰险一路向前。自叹“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的少年王勃锐意向前,在滕王阁当仁不让写下“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以弱冠的终军,少年的宗悫自比,昂扬奋进,痛哉快哉!
我辈有向上心态,让青春有昂扬之姿固然值得肯定,但在策略上还应适时“沉潜”,有时变“向上”为“匍匐”,调整青春的动作,蓄势待发,以期更好的绽放。“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的“耶鲁村官”秦玥飞,本可以凭借世界名校博士头衔跻身所谓上流社会,他却在青春最美的年华选择脚踩大地,到人民最需要他的地方去,一腔孤勇,匍匐前进,为一方百姓做实事,让一身才学为黎民。就像“感动中国”颁奖词写的那样: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我相信,“孤勇者”秦玥飞的青春定将迎来沉潜后的绽放。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不加调整的青春也必会有残缺。也许我们的青春姿态,不能像王勃那样“昂扬向上”,不能如秦玥飞那般“孤勇匍匐”,但要记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青春姿态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适时调整的,无论如何调整,积极向上的心态与适时沉潜的策略缺一不可。每一位向上成长的少年也许都要有对弈平凡的孤勇,在疫情阴霾还未散去的当下,在面临人生大考的关键学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我辈青年最不能丢失的也许就是“向上”和“孤勇”。
青春姿态最“向上”,适时“匍匐”也孤勇,愿我们始终值得,青春万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思考的对象是“青春”,材料中涉及两个形象表述,一个是“引体向上”,一个是“低姿匍匐”,我们要理解这两个短语的含义。材料中已经给出了含义看,“引体向上”,是指青春应当是向上的、热烈、张扬,这样的青春具有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挑战困难的决心,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低姿匍匐”是指暂时的收敛,目的是蓄势待发、韬光养晦,还可以理解为脚踏实地,实践实干,也就是贴近大地,丈量大地。
材料最后一句问句“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看似要求考生给出选择,但其实,“引体向上”与“低姿匍匐”并不是二选一的关系,而是美好青春的一体两面。实际上,材料是从两个角度给我们青年以指导,一方面,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要有“向上”的精神态度,热情饱满,不畏挑战,努力做出成绩;另一方面,我们要有“低姿”的行动,懂得谦虚谨慎,懂得积累能量、蓄势待发、韬光养晦,更要知道脚踏实地的重要性。此外,也要注意,“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这一问题包含了“什么样的青春是不值得过(或不应该那么)过的”这样一层含意在内。换言之,考生须对材料内置的关键问题展开辩证分析,要执其两端,加以考量,深入探究,激浊扬清,明辨是非,从而确立所写文章的主旨。
具体写作时,如写议论文,可以分析“引体向上”和“低姿匍匐”的含义,举出相应人物事例加以论证;再思考为何要“引体向上”和“低姿匍匐”,它们对于青年的意义是什么;最后应论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引体向上”,什么情况下要“低姿匍匐”。可以二者并重,也可以对某一方面稍微多做分析,但一定是要两方面都写。
如写记叙文,可以以第一人称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比如以前的自己各方面都比较顺利,养成了傲慢的习气,后来经历某件事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开始怀疑自我,不再努力,失去了“向上”的动力;然后由某个契机警醒了我,让我懂得青春要积极向上,有直面困难的勇气;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脚踏实地积蓄力量,等待成熟的时机,一定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记叙文写作要注重描写,尤其是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等要细致生动。
立意:
1.青春既要向上,又要低姿。
2.蛰伏是积蓄向上的力量。
3.实力不够时“低姿匍匐”,时机成熟时“引体向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老文公盛赞李转莲带来的橘树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下列不具备古籍“三重属性”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