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葡萄糖、胃蛋白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B.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C.丙酮酸在组织液中转化成乳酸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明显降低
D.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2.研究发现运动可以使成年人的大脑产生有益变化,包括促进新神经元的生成和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这是因为运动能促进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的蛋白质的分泌,它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可传递促进神经元生长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BDNF的合成、加工和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有关
B.在上述过程中,BDNF是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传递信息,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C.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
D.运动使大脑产生的有益变化可能包括记忆的提升
3.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A点的膜两侧(图1),测得A点的膜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内K+浓度降低,可引起图2中a点上移
B.图2的bd段Na+通道开放,Na+内流
C.当A点处于静息状态,电表指针处于零,不发生偏转
D.处于图2中c点的细胞,膜内Na+浓度仍低于膜外
4.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只要反射弧完整,给予适当刺激,即可出现反射活动
②胰岛素几乎可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
③吸食可卡因可阻止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被分解,并导致后膜多巴胺受体增多
④人体中的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
⑤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所有抗体都是蛋白质
⑥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的调节网络
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⑥C.②④⑤⑥D.①②③⑤
5.乙型肝炎病毒容易引起乙型肝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提高抵抗力的良好方法,通常乙型肝炎疫苗总共需要接种三针且需要间隔接种。第一针和第二针需要间隔一个月,半年后再注射第三针。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疫苗作为抗体可以提高机体对某病原体的免疫力
B.接种后体内可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表明该个体一定不会患乙型肝炎
C.多次接种该疫苗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体内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
D.若两次接种间隔时间过短,则上一次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可能会将疫苗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6.科学家发现,TRPV1是一种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痛觉受体(一种跨膜蛋白),同时也是一种阳离子通道。辣椒素和热刺激均可激活TRPV1,导致机体产生痛觉,辣椒素和热刺激的作用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吃辣椒的同时喝热饮可能会加重痛觉
B.伤害性刺激引起机体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C.图中Na+内流需要消耗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
D.TRPV1能够感受热刺激并产生电信号,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成分
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均与植物激素的相类似
B.青鲜素可抑制发芽,从而延长蔬菜、水果的保鲜时间
C.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D.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受植物的生理状态和气候影响
8.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在夜晚才开放并进行光合作用
B.草原上的耐寒多年生草本植物往往叶片肥大,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C.森林中的林下植物多为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大,颜色深,能利用较弱的光照
D.荒漠生态系统环境恶劣,生物群落物种少,各物种之间没有生态位的重叠
9.泰山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如图为泰山的部分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六条食物链,山猫占据第三、四两个营养级
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昆虫、鼠、松鼠在该食物网中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D.若鼠的数量减少,短时间内狼的数量也会减少
10.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B.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消费者一定是异养型
C.分解者也可将非生物环境的物质固定到生物群落
D.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一营养级
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某种生态金字塔,Ⅰ~Ⅳ表示不同营养级,Ⅰ中含有生产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Ⅱ、Ⅲ营养级中可能存在同种生物
B.并非所有天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都呈图示形态
C.若Ⅰ、Ⅱ中分别只含有树和昆虫,则该图可能不是数量金字塔
D.生态金字塔说明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2.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历时一百多年的研究,建立了生物学的基石——细胞学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因此细胞内能进行一切生命活动
B.细胞学说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
C.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病毒结构,通常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D.单细胞生物都是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都是真核生物
13.树线是划分高山景观类型的重要生态过渡带,也是高海拔山地天然森林分布的上限,树线以上为高山灌丛和草甸,树线以下是以乔木为主的森林,如图1所示。气候变暖造成树线以上的植被厚度增加,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如图2所示。植被厚度较大时会形成一道厚厚的封锁墙,种子落于此地难以萌发。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影响树线上下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B.气候变暖使树线上升,过渡带生物的生态位保持稳定
C.树线以上的植被厚度越大,则树线的上升幅度越小
D.树线上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群落,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14.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对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会导致温室效应
B.鲸鱼处在食物链顶端,大量捕杀鲸鱼,不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
C.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栖息地退化消失,这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D.湿地有净化水体的作用,只要向湿地排放工业废水,就可以解决废水污染问题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和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种信息传递均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存在于种群内部以及不同生物种群之间
C.一些动物可以通过不止一种类型的信息进行交流
D.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源产生的信息经过信道传播到信息受体
二、多选题
16.当人体膀胱储存一定尿量时,膀胱充盈的压力产生信号传到脊髓,脊髓通过自主神经支配膀胱,使尿液进入尿道而被排出。由于尿液对尿道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于是尿不断排出从而完成排尿过程。成人的大脑皮层可对排尿过程进行调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不受意识支配
C.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协同作用共同支配膀胱活动
D.成人的排尿反射存在着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
17.下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Ⅰ~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表示辅助性T细胞,a~g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Ⅳ、Ⅵ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B.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会引起浆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
C.病毒侵入人体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
D.T细胞在胸腺成熟,且只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
18.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调节剂NAA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在植物器官中的含量与其生长的活跃程度呈正相关
B.甲、乙、丙是通过传递信息,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作用的
C.NAA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D.乙、丙激素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具有协同效应,且都具有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性
19.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数量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增长速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乙种群在t2时刻数量达到最大值
B.在t3时刻,乙种群的增长速率等于甲种群
C.t3时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不同
D.乙种群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时可能对应不同的种群数量
20.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下图表示该食物链中部分的能量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消费者和分解者体内的能量总和等于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可呈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模型
C.D和F分别表示第二、三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D.E代表的能量值和杜鹃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相等
三、实验探究题
21.如图是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⑤表示相关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①是__________。人在蹦极时,因恐惧、紧张激素②分泌增多,该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在养殖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时,给雌雄青鱼注射__________激素类药物,可以促进青鱼的卵和精子成熟,从而进行人工授精和育苗。该激素类药物弥散全身各处,仅对卵巢、精巢发挥作用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
(3)在血糖的调节过程中,激素④是__________。健康人体内激素④和激素⑤浓度不会持续过高,说明其体内存在__________调节。
(4)某新型降血糖药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其主要成分是多肽,可使血糖浓度降低。请以患有糖尿病的小鼠为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该药品的功能。实验思路:将患有糖尿病的小鼠随机均分为A、B组,A组作为实验组注射__________,B组作为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检测处理前后两组小鼠体内__________和__________含量的变化。
四、读图填空题
22.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人体的主要免疫调节方式,通过两种免疫调节方式对外来病原体清除,图中A~G代表免疫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
(1)APC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人体中抗原呈递细胞包括__________等(至少写2种),病原体经APC吞噬后使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分别是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信号刺激及__________传递的第二信号刺激。
(2)细胞G是__________(填具体名称),它攻击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而不攻击机体自身正常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该细胞的数量若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会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3)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会由D细胞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D细胞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填具体名称)。
(4)若图中所示的病原体为HTV,则其主要侵染的是细胞__________(填写图中字母)。
(5)若侵入人体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则该免疫过程产生的抗体可攻击心脏瓣膜,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__病。
(6)嗜神经性α疱疹病毒能够突破宿主屏障而感染神经元,并在胞体内大量繁殖进而完成进步的扩散和在胞体中建立潜伏感染。该过程中突破的屏障有__________,该屏障的特点是__________。
23.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乙里了群落__________;该农田中植物的这种分层现象丙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群落发生了演替最主要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退耕农田在这60年间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在40~50年间该群落的优势种最可能是物种________(填“甲”“乙”或“丙”)。调查发现演替的第10年物种甲的数量呈下降趋势,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认为物种丙的加入会使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该同学观点是否正确?并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逻辑斯蒂模型是一种描述某一种生物种群、经济市场或其他类型的增长过程的数学模型。逻辑斯蒂曲线最早用于表征生物学中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经常划分为五个时期:①开始期②加速期③转折期④减速期⑤饱和期。根据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符合逻辑斯蒂曲线变化的是_____(填“I”或“Ⅱ”),阴影部分可以表示_____。欧洲野兔引入澳大利亚,由于没有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它们还不断地挤占澳大利亚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图1中曲线____(填I或Ⅱ)符合欧洲野兔初期疯狂蔓延趋势。
(2)依据逻辑斯蒂曲线的变化特点,在进行害虫防治时,应选择处于图中的____(填a、b、c或d)对应的点防治,理由是____。
(3)农业部门研究了当地某种农业害虫30年的数量变化,得到图2所示曲线。据图2分析,第5~10年该害虫种群年龄结构是____。10至20年间,第____年该害虫种群数量最低。
(4)为了节约成本和减少污染,消灭该种虫害时,利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影响了害虫的____,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25.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最南端的长白山余脉龙岗山拥有典型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是辽东地区重要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和重要生态屏障区。该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了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回答下列问题:
(1)甲处于第____营养级。a、b中的能量沿着____单向流动,最终以____的形式散失。生态位分化有利于降低竞争的紧张度,是经过长期的____形成的。
(2)科研小组对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表所示(X表示能量流动的去向之一,Y、Z表示能量值,能量单位为J⋅cm-2,a-1,假设肉食性动物只占据一个营养级)。据表分析,X是指____的能量,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____。能量从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请保留2位小数)。
(3)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有些地区将大面积自然林开发成单一树种经济林,而林产品的长期单一化使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这是因为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B、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正确。
2.答案:B
解析:A、神经细胞上的轴突和树突增大细胞膜表面积,有利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A正确;B、BDNF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促进神经元的生长,不进入细胞,B错误;C、BDNF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因此BDNF的合成和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结构有关,C正确;D、根据题目可知神经元的生成及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有利于大脑产生有益变化,D正确。
3.答案:C
解析:A、a的绝对值的大小代表静息电位的大小,静息电位的大小取决于膜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因此内环境钾离子浓度升高,细胞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变小,静息电位变小,所以a点上升,A正确;B、图2中的bd段是接受刺激以后钠离子通道开放,发生动作电位,此时钠离子内流,B正确;C、当A点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偏转,C错误;D、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钠离子的内流,钠离子浓度差是内流的基础,但钠离子内流的越多,浓度差越小,膜内的电荷对钠离子的排斥力越大,膜外的电荷对钠离子的吸引力更大,故达到最大值时膜内钠离子浓度低于膜外,D正确。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A
解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不一定与植物激素的相类似,如乙烯利的分子结构与乙烯的不同,A错误;青鲜素可抑制发芽,从而延长蔬菜、水果的保鲜时间,B正确;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C正确;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受植物的生理状态和气候影响,D正确。
8.答案:C
解析:A.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以适应干旱环境,A错误;B.草原上的耐寒多年生质茎,叶变成针状,气孔在夜晚关闭,以适应干旱环境,B错误;C.在林中的林下植物多为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大,颜色深,能利用较弱的光照,C正确;D.荒漠生态系统环境恶劣,生物群落物种少,各物种之间也有生态位的重叠,D错误。故选C。
9.答案:C
解析:A、图中共有六条食物链,但山猫只占第三营养级,A错误;B、题干信息“如图为泰山的部分食物网”,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有其他自养型生物,B错误;C、昆虫、鼠、松鼠都以绿色植物为食,且之间无捕食关系,在该食物网中属于种间竞争关系,C正确;D、若鼠的数量减少,短时间内狼会以其他生物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数量基本不变,D错误。
10.答案:B
解析: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A错误;B、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消费者一定是异养型,B正确;C、分解者不能将非生物环境的物质固定到生物群落,C错误;D、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D错误。
11.答案:B
解析:A、Ⅰ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正确;B、Ⅳ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第四营养级,属于消费者,错误;C、E1主要表示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正确;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以E2呼吸作用的形式散失,正确。
12.答案:B
解析:A、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因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内能进行一切生命活动,但多细胞生物的单个细胞只能完成部分生命活动,A错误;
B、细胞学说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进而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B正确;
C、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病毒结构,C错误;
D、单细胞生物不都是原核生物,即真核生物既有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等)也有多细胞生物(如动植物等),多细胞生物都是真核生物,D错误。
故选B。
13.答案:B
14.答案:C
解析: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会导致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引起的,A错误;鲸鱼处在食物链顶端,为量捕杀鲸鱼,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B错误;大量欲伐森林导致栖息地退化消失,这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C正确;湿地有净化水体的作用,但是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向湿地排放工业废水,会导致湿地被破坏,D错误。
15.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传递都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A错误;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源产生的信息经过信道传播到信息受体,B正确;一些动物可以通过不止一种类型的信息进行交流,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存在于种群内部以及不同生物种群之间,D正确。
16.答案:BCD
解析: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传出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的支配,B错误;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反的,其对于膀胱的作用不是协同关系,C错误;D、由于尿液对尿道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所以排尿反射过程中的正反馈使尿液顺利排出,大脑皮层高级中枢会对脊髓低级中枢起调控作用,即存在分级调节,D错误。
17.答案:BD
18.答案:AD
19.答案:ABC
解析:A、乙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形曲线,t2时刻表示的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A错误;
B、图示为种群甲的数量变化曲线和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曲线,t3时无法比较二者的增长速率大小,B错误;
C、t3时,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仍在增多,其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C错误;
D、乙种群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在“S”形曲线中,K/2前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K/2后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因此在K/2两侧,种群数量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D正确。
20.答案:BD
21.答案:(1)神经递质;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2)促性腺(激素);只有卵巢和精巢上有其特异性受体
(3)胰高血糖素;反馈(负反馈)
(4)适量用生理盐水配制好的该药品溶液;血糖浓度;胰岛素(或激素⑤)
解析:(1)下丘脑可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进而提高血糖浓度,此时肾上腺相当于效应器的一部分,神经调节通过物质①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激素②可升高血糖浓度,是肾上腺素。
(2)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也可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故给雌雄青鱼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促进青鱼的卵和精子成熟,从而进行人工授精和育苗。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有卵巢、精巢的细胞表面存在特异性识别促性腺激素的受体,故促性腺激素仅对卵巢、精巢发挥作用。
(3)④是胰岛分泌的具有升高血糖作用,是胰高血糖素;健康人体内,多种激素的浓度都相对稳定,说明体内存在负反馈调节作用。
22.答案:(1)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
(2)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发生变化的某些分子;减少
(3)记忆B细胞
(4)B
(5)自身免疫
(6)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生来就有,没有特异性,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
解析:(1)人体中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并指状细胞、郎罕细胞以及B细胞。根据题图和体液免疫过程分析可知,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一是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使B细胞活化,二是辅助性T细胞接收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特异性抗原,从而产生细胞因子来使B细胞活化。
(2)根据题图分析可知,G代表细胞毒性T细胞。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攻击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
(3)根据题图分析可知,D代表浆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属于二次免疫过程,此时D细胞的主要来源是E所代表记忆B细胞。
(4)HIV病毒进入人体后,破坏辅助性T细胞,因此根据题图分析可知,HIV主要侵染的是细胞B。
23.答案:(1)利用阳光等资源环境的能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改变;次生演替;乙;物种乙进入到该种群,与物种甲竞争阳光和生存环境等
(3)不一定正确,物种丙可能是外来物种,进入到该群落后与本地物种竞争,可能导致本地物种无法生存,从而使物种丰富度下降
24.答案:(1)Ⅱ;由于环境阻力被淘汰的个体数;1
(2)a;S型曲线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小于K/2增长慢更容易控制虫害
(3)增长型;20
(4)性别比例;出生率
25.答案:(1)二、三;食物链(或食物网);热能;自然选择(或进化)
(2)未利用;202.1;1.75
(3)单一树种经济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易暴发病虫害
生物类型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X
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外来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生产者
52.0
4.5
103.0
Y
0
植食性动物
12.5
2.2
13.4
z
7.0
肉食性动物
7.4
0.4
6.7
0
14.0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四两个营养级,多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四两个营养级,不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