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重点班)试题
展开一、选择题(共54分,每题 1.5分)
1. 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运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下图中a、b、c、d为内环境的相关组成(其中b为血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c、d依次为组织液、淋巴液、组织液
B. 正常情况下,a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
C. 静脉点滴的葡萄糖进入人体内最终被组织细胞摄取至少需穿过6层细胞膜
D. 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
【详解】A、据图可知,肌肉注射直接进入的是a组织液,能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d也是组织液,由于b是血浆,则c是淋巴液,A正确;
B、正常情况下,组织液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浆,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B正确;
C、静脉点滴的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穿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和1层组织细胞膜,共3层细胞膜,C错误;
D、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的水分会进入血浆中,从而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造成的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2.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脊髓灰质中的传出神经元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口服“糖丸”可以预防该病。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脊髓灰质炎患者的某些非条件反射可能消失,但通常不会出现感觉障碍
B. 浆细胞接受脊髓灰质炎病毒刺激后,能产生特异性结合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 口服“糖丸”的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予以预防脊髓灰质炎
D. 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特异性地进入脊髓灰质中的传出神经元内
【答案】A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脊髓灰质中的传出神经元”,影响了反射弧,所以某些非条件反射可能消失,但感觉中枢在脑部,并没有受损,所以不会出现感觉障碍,A正确;
B、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但是浆细胞没有识别作用,B错误;
C、“糖丸”是一种口服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口服“糖丸”的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予以预防脊髓灰质炎,C错误;
D、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仅仅核酸注入到宿主细胞内,不是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重点是理解疫苗发挥作用的机理。
3. 下列关于家庭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选择新鲜的葡萄冲洗并除去枝梗后榨汁
B. 用酒精对玻璃发酵瓶消毒后,装入葡萄汁时要预留小部分空间
C. 在葡萄酒发酵期间,为保持无氧条件,不能拧松发酵瓶的盖子
D. 酒精发酵后去除瓶盖,盖一层纱布,可再进行醋酸发酵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冲洗,并除去枝梗,但冲洗的次数不能太多,防止去掉葡萄皮上野生型酵母菌,A正确;
B、将葡萄汁灌入用酒精消过毒的发酵瓶中并留有1/3的空间,目的是有利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从而快速繁殖,并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造成酵母液溢出,B正确;
C、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发酵过程中密闭,但需要根据发酵进程适时拧松瓶盖放气,C错误;
D、因为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当发酵产生酒精后,再将瓶盖打开,盖上一层纱布,再进行醋酸发酵,D正确。
故选C。
4. 塞罕坝曾经是“皇家猎苑”,后来由于过度砍伐而沦为荒原。塞罕坝人研究并确定了适合该地区的樟子松、云杉、兴安落叶松等树种,并将这些树种进行合理的搭配和混交,提高了造林的成功率。经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塞罕坝又恢复为林海。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塞罕坝被誉为首都的“绿色屏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 我国西北地带的荒漠可以完全复制塞罕坝生态恢复模式
C. 塞罕坝人研究确定了适合该地区的主要树种,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 多树种合理搭配和混交提高了物种丰富度,可有效降低病虫害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协调原理指生物要适应环境,且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详解】A、塞罕坝被誉为首都的“绿色屏障”,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体现了生态方面的作用,因此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
B、西北地带干旱缺水,不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因此我国西北地带的荒漠不能完全复制塞罕坝生态恢复模式,B错误;
C、塞罕坝人研究确定了适合该地区的主要树种,这些树种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成活和生长,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正确;
D、多树种合理搭配和混交提高了物种丰富度,使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可有效降低病虫害,D正确。
故选B。
5.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体不同器官的作用可能不同
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 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体相同器官的作用可能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较敏感。
【详解】A、植物幼嫩叶片是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器官,生长素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
B、由于植物体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据此可推测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体不同器官的作用可能不同,B正确;
C、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如幼嫩细胞比成熟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C错误;
D、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体相同器官的作用可能相同,如对某器官作用的最适的生长素浓度的两侧存在不同浓度对该器官作用相同的情况,D正确。
故选C。
【点睛】
6. 突触前抑制是通过突触前轴突末梢(神经元B)兴奋而使另一个(神经元C)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神经元D)呈现抑制性效应的现象。图中A~D表示相应神经元,①~③构成突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刺激神经元B,结构②处含有抑制结构③兴奋的神经递质
B. 单独刺激神经元C,结构③处会产生兴奋;同时刺激神经元B和C,结构③处不易产生兴奋
C. 刺激神经元C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神经元D,但兴奋不能继续由神经元D传递到神经元A
D. 在神经元A的箭头处给予刺激,该处的膜外电位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③构成突触,①是突触前膜,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上单向传递。
【详解】A、神经元B兴奋,使神经元C兴奋性降低,递质释放减少,抑制结构③的兴奋,而不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的,A错误;
B、刺激神经元B兴奋将导致神经元C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减少,导致③处不易兴奋,而单独刺激C,③处会产生兴奋,故同时刺激B和C,③处不易产生兴奋,B正确;
C、刺激C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D,兴奋在突触上单向传递,故兴奋不能继续由神经元D传递到神经元A,C正确;
D、在A的箭头处给予刺激,神经细胞膜的电位由静息电位转变为动作电位,该处的膜外电位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D正确;
故选A。
7. 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2.45×1011 J/(hm2•a)
B.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80只
C. 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
D. 田鼠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
2、能量传递效率=×100%。
【详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即2.45×1011J/(hm2•a),A正确;
B、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N)÷第一捕获并标记的总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0=30÷15,因此田鼠的种群数量是80只,但这不是种群密度,B错误;
C、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100%=×100%=3%,C正确;
D、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田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0%=4.7%,田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0%=3.1%,D正确。
故选B。
8. 下图表示甲、乙、丙三个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三个种群的实际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丙种群
B. 最接近“J”型增长模型的是乙种群
C. 甲、乙、丙环境容纳量不同的原因是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
D. 若上述三个物种可形成一条食物链,则该食物链最可能是甲→乙→丙
【答案】D
【解析】
【分析】受食物和空间资源以及天敌的限制,大多数种群的增长为S型,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称为K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零,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A、分析题图,乙种群的数量远远超过环境容纳量,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乙种群,A错误;
B、分析题图,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比实际数高出很多,即此时甲种群的环境较为理想,故最接近“J”型增长模型的是甲种群,B错误;
C、甲、乙、丙环境容纳量不同的原因是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C错误;
D、食物链上的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一般呈现金字塔型,若上述三个物种可形成一条食物链,从环境容纳量来看,则该食物链最可能是甲→乙→丙,D正确。
故选D。
9.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调节有类似恒温器的调节机制,恒温动物有一确定的调定点数值(如人类的体温为37℃),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则通过反馈机制将信息送回调节中枢,对产热或散热活动加以调节,以维持体温的恒定。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 寒冷环境中,机体冷觉感受器的兴奋性增强
C. 人体的体温调节通过神经调节完成,不需要体液调节参与
D. 人体发热使体温维持在39℃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温调节:
(1)调节中枢:下丘脑。
(2)调节途径:
①产热: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
②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舒张,其次还有排气、排尿和排便等。
【详解】A、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
B、寒冷环境中,机体冷觉感受器的兴奋性增强,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加,B正确;
C、人的体温主要通过神经调节完成,同时需要体液调节参与,C错误;
D、人体发热使体温维持在39℃时,产热量约等于散热量,D错误。
故选B。
10. 某山区坡地因树木过度砍伐而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为了治理环境,人们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所用的调查数据主要是采用样方法得到的
B. 在a年内,物种①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D. 若气候适宜,群落在c点后,灌木将持续占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最终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详解】A、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依题意: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的优势种分别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其典型物种主要是指各阶段的优势种,A项正确;
B、在a年内,物种①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正确;
C、曲线图显示,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出现的晚,随着时间的递增,当物种①、②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时,物种③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说明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C项正确;
D、若气候适宜,群落在c点后,乔木可能会逐渐取代灌木而占主导地位,D项错误。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1. 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家进行了诸多实验,如图是关于生长素的部分实验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①中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B. 图②中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C. 图③中生长素浓度b>a>c
D. 图④中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
【详解】A、胚芽鞘尖端右侧的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向下运输,故图①中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A错误;
B、由于图②是盒转,故能够接受到光照刺激的只有胚芽鞘的右侧,从而导致胚芽鞘中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故向右弯曲生长,B正确;
C、图③中由于光照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故生长素浓度b>c,尖端产生的生长素都运输给a,所以a>b>c,C错误;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对尖端遮光处理使生长素不能感受光刺激,故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故图④中胚芽鞘直立生长,D错误。
故选B。
12.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RNA可将内环境中的氨基酸运至核糖体参与翻译过程
B. 动物的粪便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对内环境不会产生影响
C. 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属于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D.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内环境保持恒定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A、tRNA是搬运氨基酸的工具,可将细胞质基质中的氨基酸运至核糖体参与翻译过程,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动物的粪便存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但粪便中的有害物质可能进入内环境,因此对内环境会产生影响,B错误;
C、胰岛素存在内环境中,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属于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C正确;
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主要调节机制,而不是保持恒定,D错误。
故选C。
13. 根据作用效果,将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小体受到电信号刺激会释放神经递质,说明生物膜能进行信息转化
B. 神经递质是在高尔基体内合成的小分子有机物,储存于突触小泡
C. 乙酰胆碱会提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导致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
D. 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不能被及时分解将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电信号刺激突触小体会使其释放神经递质,此过程将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说明生物膜能进行信息转化,A正确;
B、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经高尔基体加工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不都是在高尔基体内合成的,也不一定都是小分子有机物,如一氧化氮属于无机物,B错误;
C、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会提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产生内正外负的电位变化,C正确;
D、5-羟色胺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若与受体结合后不能被及时分解,将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被抑制,D正确。
故选B。
14. 排尿活动是一种反射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因此经常尿床
B. 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但它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C. 高位截瘫的病人,排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但仍有反射存在
D. 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憋尿”,这是一种非条件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1、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
2、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大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详解】A、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因此经常尿床,A正确;
B、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其低级中枢在脊髓,但它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B正确;
C、高位截瘫病人腰部下段脊髓完好,不会导致病人的排尿反射丧失,但排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C正确;
D、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脊髓它受相应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该过程有大脑皮层参与,不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D。
【点睛】
15. 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膝跳反射均需下丘脑参与
B.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C. 下丘脑分泌的TRH可直接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
D. 下丘脑的相关生命活动只受大脑皮层调控,与其他内分泌腺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负反馈调节)2、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膝跳反射的反射调节中枢是脊髓,没有下丘脑参与;下丘脑中存在体温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A错误;
B、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B正确;
C、下丘脑分泌的TRH直接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TSH,TSH作用于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C错误;
D、下丘脑的相关生命活动除了受大脑皮层调控外,还受到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B。
16.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都是由特异性免疫负责实现的
B. 免疫活性物质指的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C.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共同构成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D. 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受刺激后,都可增殖、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抗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详解】A、第一、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实现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A错误;
B、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者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B错误;
C、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共同构成免疫系统,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C 正确;
D、细胞因子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产生,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不产生细胞因子,且细胞因子不能作用于抗原,D错误。
故选C。
17. 牛背鹭栖息在水牛背上,可以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虫,和因水牛走动而被惊扰飞出来的小虫;而水牛一方面靠牛背鹭赶走身上的蝇虫,另一方面牛背鹭为水牛担任警卫任务。牛背鹭还兼食鱼、蛙等。通常一头水牛背上最多停两只牛背鹭,若是有第三只牛背鹭想来凑一角时,前两只会联手将它赶走。上述信息中不包括的种间关系是( )
A. 捕食B. 寄生C. 种间竞争D. 原始合作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详解】牛背鹭栖息在水牛背上,可以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虫,即牛背鹭以寄生虫为食,牛背鹭还兼食鱼、蛙,故牛背鹭和寄生虫、牛背鹭和鱼、牛背鹭和蛙之间均是捕食关系;牛背上有寄生虫,故体现了牛和寄生虫之间的寄生关系;牛背鹭常栖息在水牛背上,水牛靠牛背鹭赶走身上的蝇虫,牛背鹭又为水牛担任警卫任务,显然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互惠互利,且分开后也能独立生活,因此牛背鹭和水牛的种间关系是原始合作,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 下列关于“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酸奶制作过程中有气泡产生是由于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了CO2
B. 果酒制作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18~30 ℃
C. 果酒制作过程中,不能对葡萄进行反复冲洗,以防止菌种流失
D. 腐乳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酵母、曲霉和毛霉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1、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2、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详解】A、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物乳酸,不产生CO2,A错误;
B、酵母菌发酵的适宜温度是18℃~30℃,因此,果酒制作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18~30 ℃,B正确;
C、利用自然菌种发酵果酒时,菌种是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因此清洗葡萄时不能反复清洗,以防止菌种流失,C正确;
D、腐乳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酵母、曲霉和毛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D正确。
故选A。
19. 下列对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用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等方法选育出性状优良的苗种并进行扩大培养
B. 用单细胞蛋白制成的微生物饲料,可通过发酵工程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
C. 发酵工程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
D. 生产柠檬酸需要筛选产酸量高的黑曲霉
【答案】B
【解析】
【分析】发酵过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
【详解】A、优良菌种的选育方法:从自然界中筛选、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等方法,A正确;
B、单细胞蛋白是指富含蛋白质的微生物菌体本身,B错误;
C、发酵工程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如酒精、乳酸)、酶(如霉菌产生的蛋白酶或脂肪酶)及菌体本身(如单细胞蛋白),C正确;
D、柠檬酸可以通过黑曲霉的发酵制得,所以生产柠檬酸需要筛选产酸量高的黑曲霉,D正确。
故选B。
20. 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获得纯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
B. 划线分离可在培养基上获得均匀分布的单菌落
C. 高温灭菌的目的是杀死微生物的细胞、孢子和芽孢
D. 培养时应把接种微生物的培养皿和未接种的培养皿一起培养,作为对照
【答案】B
【解析】
【分析】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无菌操作,防止外来杂菌入侵;A正确;
B、划线分离是通过连续划线实现的,因而菌落在培养基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划线的最后区域可以得到的单菌落,B错误;
C、高温灭菌的目的是高温杀死一切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C正确;
D、培养时应把接种微生物的培养皿和未接种的培养皿一起培养,作为对照,用于验证培养基是否合格,D正确。
故选B。
21.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时,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的活菌数。原因是 ( )
A. 平板上的一个菌落就是一个细菌
B. 此时的一个菌落一般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C. 菌落中的细菌数是固定的
D. 此方法统计的菌落数一定与活菌的实际数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计数时,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详解】A、菌落是由一个细菌细胞大量繁殖而来,因此一个菌落属于一个种群,不可能只有一个细菌,A错误;
B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时,平板上的一个菌落一般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但偶尔也能来自两个细菌或多个,所以此方法统计的菌落数可能与活菌的实际数不相同,B正确,D错误;
C、菌落是由一个细菌细胞大量繁殖而来,一个菌落中的细菌数不是固定的,C错误。
故选B。
22. 生态足迹是指现有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 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
C. 建立沙滩保护区、K值强度的捕捞量等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D. 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同种生物的生态承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生态承载力会在平均值附近波动。
【详解】A、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
B、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小生态足迹,B正确;
C、建立沙滩保护区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持续K值强度的捕捞量会降低生态承载力,C错误;
D、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
故选C。
23. 某科研机构欲研究被石油污染过的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并从中筛选出能分解石油的细菌。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利用平板划线法对细菌进行计数和分离
B. 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
C. 土壤样品在使用前应充分灭菌
D. 称取和稀释土壤样品时不必在酒精灯火焰旁
【答案】B
【解析】
【分析】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用该方法可以将菌种分离,也能观察菌落的特征,但是不能用于计数。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一定的梯度浓度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该方法可以分离菌种,也可以观察菌落的特征,并且能够用于计数。
【详解】A、平板划线法能对细菌分离纯化,但是不能计数,A错误;
B、该实验目的是筛选出能分解石油的细菌,培养基的配方应以石油为唯一碳源,B正确;
C、土壤样品在使用前应不能灭菌,否则不能获得分解石油的细菌,C错误;
D、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关键技术是无菌技术,因此在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过程中,称取和稀释土壤时应在火焰旁等活动要在火焰旁进行,D错误。
故选B。
24.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相关认识错误的是
A. 河流污染长出的水华中有多种蓝藻,这些蓝藻也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 “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C. 利用物理信息(音响设备)吸引鸟类捕食害虫,属于无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
D.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控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投入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掌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A、河流污染长出的水华中有多种蓝藻,这些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所以也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正确;
B、“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
C、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属于无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C正确;
D、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适当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投入,D错误。
故选D。
【点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25. 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B位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
B. B属于分解者,生物群落中的其他生物均可为它提供物质和能量
C. 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D. 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则D代表大气CO2库,C为生产者,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E为化石燃料等。
【详解】A、由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可知,双向箭头的两侧一定是生产者和大气CO2库,每种生物都经呼吸作用产生CO2释放到大气中,大气中的CO2经光合作用固定成有机物进入生产者,因此,指向大气CO2库的箭头很多,从大气CO2库指出的箭头只有一个,因此D代表大气CO2库,C代表生产者,B除了指向大气CO2库的箭头,其余的全是从各个生物成分指入的箭头,因此B是分解者,则A是消费者,B作为分解者,不是食物链上的营养级,A错误;
B、由上面分析可知,B是分解者,生物群落中的其他生物以遗体残骸和粪便等的形式,为其提供物质和能量,B正确;
C、碳循环属于物质循环,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C正确;
D、 E 为化石燃料,若对此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碳平衡,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D正确。
故选A。
26. 神经肽Y(NPY)是一种主要由下丘脑弓状核中NPY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NPY可以与位于下丘脑室旁核神经细胞上的Y1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促进摄食的作用。将胰岛素注入大鼠的下丘脑弓状核区域,NPY神经元产生的NPY显著减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是机体产生饿觉的中枢,可以调控机体对食物的摄取
B. 在饥饿状态下,大鼠的NPY基因的表达量可能增加
C. NPY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室旁核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D. 若给大鼠注射NPY受体抑制剂,则大鼠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因此饿觉的产生不在下丘脑,A错误;
B、题中显示,NPY可以与位于下丘脑室旁核神经细胞上的Y1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促进摄食的作用,据此可推测,在饥饿状态下,大鼠的NPY基因的表达量可能增加,B正确;
C、NPY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室旁核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进而产生动作电位,产生兴奋,调控摄食过程,C正确;
D、若给大鼠注射NPY受体抑制剂,则大鼠的摄食活动受到抑制,进而影响大鼠的生长发育,D正确。
故选A。
27. 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某些患者会产生过多的细胞因子,诱导免疫系统激活大量的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会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均由免疫细胞产生
B. "细胞因子风暴"发生过程的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
C. 新冠病毒引起ARDS的机制与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不同
D. 通过增强患者免疫能力可以治疗ARDS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患者会产生过多的细胞因子,诱导免疫系统激活大量的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会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导致"细胞因子风暴",该调解过程为正反馈调节。
【详解】A、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等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A错误;
B、系统作用的效果促进原作用效果为正反馈调节,"细胞因子风暴"发生过程的调节方式为正反馈调节,B错误;
C、新冠病毒引起ARDS的机制与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不同,前者属于自身免疫,C正确;
D、"细胞因子风暴"是患者免疫力过强导致的,通过减弱患者免疫能力可以治疗ARDS,D错误。
故选C。
28.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结合如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 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c点
C. 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 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J型增长曲线,乙为S型增长曲线。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详解】A、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A正确;
B、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快,为了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c点之后,捕获到c点,B错误;
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
D、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D错误。
故选A。
【点睛】
29. 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的表皮往往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B. 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抵抗干旱
C. 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体积小数量多,适合弱光生存
D.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间吸收 CO2,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为了适应环境从而生存下来,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
【详解】A、荒漠中的爬行动物如蜥蜴表皮有角质鳞片,这样的结构不仅保护了身体,还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荒漠生活,A正确;
B、草原中的植物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使叶片狭窄,而且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散失,抵抗干旱,B正确;
C、森林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体积大,有较大的基粒,基粒片层数目也较多,叶绿素含量高,因此能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充分地吸收光线,适合弱光生存,C错误;
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是白天高温环境下气孔关闭,到了夜间才打开进行气体交换,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了水分的蒸发,D正确。
故选C。
30. 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防止标志物脱落
B.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个种群的数量
C. 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
D.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全部拔除
【答案】B
【解析】
【分析】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边线上的数量。
【详解】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A错误;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个种群的数量,B正确;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两条邻边线及夹角上的个体,C错误;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应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全部拔除,因为拔除过程中可能会带走蒲公英,影响调查结果,另外拔掉样方内的其它植物会使调查区域中的植物数量减少,调查时应尽量保证调查的环境不被破坏,D错误。
故选B。
31. 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 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m,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可以是m×c/a
D. 若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为农田生态系统,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初生演替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2.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不循环的,B错误;
C、由于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所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m,则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m×(b/a)×(c/b)=m×c/a,C正确;
D、将草原生态系统开发为农田生态系统,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 A 是生产者, B、D、E 是消费者,C 是分解者
B. 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B
C. 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 E 每增加 1 kg 的体重,至少需要 25 kg 的 A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图分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及A、B、D、E生物成分都指向C,可判断出C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C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D、E均为消费者。
A、图中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库,A错误;
B、B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B错误;
C、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还必须包括E次级消费者,C错误;
D、按最高能量传递效率计算,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A为1÷20%÷20%=25(kg),D正确。
故选D。
33.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B. 烟草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体现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 信息传递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
D.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答案】B
【解析】
【详解】A、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A正确;
B、烟草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B错误;
C、信息传递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C正确;
D、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B。
34. 甲、乙、丙、丁4个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表示有;“-”表示无。
A. 生态瓶必须是密闭的,放在直射光下,生物成分的数量要搭配合理
B. 乙瓶中缺乏光照,生态瓶不稳定说明了生态系统需要稳定的能量输入
C. 丙瓶中没有泥沙,分解者太少,不利于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
D. 丁瓶中虽然物种更加丰富,但可能因为氧气含量少而不如甲瓶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光和泥沙中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草和藻类属于生产者;浮游动物和小鱼属于消费者;泥沙中的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
【详解】A、生态瓶必须是密闭的,不能放在直射光下,生物成分的数量要搭配合理,A错误;
B、乙瓶无光照,藻类和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生态瓶不稳定说明了生态系统需要稳定的能量输入,B正确;
C、由于丙瓶中没有泥沙,缺少分解者,所以不利于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C正确;
D、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减少,因为有消费者小鱼,呼吸要消耗较多的氧气,D正确。
故选A。
35. 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 ①②③B. ①②⑤C. ①③④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可以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①正确;
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利于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②正确;
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又造成严重的农产品污染和环境污染,③错误;
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又破坏了生态环境甚至导致洪涝灾害等问题,④错误;
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可以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⑤正确。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6. 据英国《卫报》报道,2018年7月30日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班纳克气温达到了32 ℃。极地高温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北冰洋海冰大面积融化,严重威胁北极熊和海豹的生存。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有丰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类资源
B.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但不会对内陆地区造成太大影响
C. 使用清洁能源可减少烟尘排放,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北极地区海冰融化情况
D. 就地保护可以最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使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易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A错误;
B、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会对内陆地区造成很大影响,B错误;
C、使用清洁能源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北极地区海冰融化情况,C错误;
D、就地保护可以最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漏选得1.5分,错选多选不得分,共6分)
37. 某地引入外来物种海狸鼠200只,研究人员连续调查了若干年间海狸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入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第5年与第9年,海狸鼠的种群数量相当
B. 第3年年末,该地海狸鼠的种群数量约为346只
C. 第3~7年,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第7年年末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
D. 第7~11年,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到第11年种群数量不再继续增加
【答案】ACD
【解析】
【分析】S形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的增长率在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可见虫害的防治应在K/2点之前;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详解】A、第5~9年,λ<1,海狸鼠种群数量持续减少,所以第9年种群数量少于第5年,A错误;
B、根据N3=N0λ3,第0年引人200只,第3年年末种群数量为200×1.23≈346只,B正确;
C、第3~5年λ>1,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第5~9年λ<1,种群数量减少,第9年以后λ>1,所以第9年年末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C错误;
D、第7~9年λ<1,种群数量减少,第9年以后λ>1,种群数量增加,不符合“S”形增长,第11年以后种群数量还会增加,D错误。
故选ACD。
38. 黑嘴鸥是迁徙鸟类,为全球性濒危野生动物,因其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且行动迅捷隐秘,生态学家对其生活习性及繁殖习惯知之甚少。研究者对黄河口湿地公园内越冬黑嘴鸥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黑嘴鸥种群数量为42只,其中雄鸟6只,并在其粪便中发现了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残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逐个计数是该湿地公园内黑嘴鸥种群数量统计的适宜方法
B. 由上述调查数据可判定未来一段时间该黑嘴鸥种群出生率会下降
C. 可将黑嘴鸥迁入人工繁育基地进行繁育,待其恢复数量后放回野外
D. 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属于影响黑嘴鸥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BD
【解析】
【分析】1、在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黑嘴鸥是迁徙鸟类,因其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且行动迅捷隐秘,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该湿地公园内黑嘴鸥种群数量,A正确;
B、题干调查数据显示了该区域黑嘴鸥种群的性别比例,无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该黑嘴鸥种群出生率会下降,能够预测未来数量变化的是种群的年龄结构,B错误;
C、黑嘴鸥是迁徙鸟类,为全球性濒危野生动物,为更好的保护黑嘴鸥,可将黑嘴鸥迁入人工繁育基地进行繁育,待其恢复数量后放回野外,C正确;
D、在黑嘴鸥粪便中发现了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残骸,说明黑嘴鸥捕食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所以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属于影响黑嘴鸥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共40分)
39. 塞罕坝森林公园是保护首都北京的“绿色屏障”,森林覆盖率高达80%。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和避暑胜地,请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塞罕坝被誉为首都的“绿色屏障”,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_价值。
(2)塞罕坝森林公园中存在食物链“樟子松→松毛虫→杜鹃”,如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其中B表示____________,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100%(用图中字母进行列式)。若研究一个月内松毛虫所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图中缺少的能量去向为___________。
(3)历史上草木丰盈的塞罕坝由于人们的活动,退化成荒原沙丘,这说明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这一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
(4)春天,塞罕坝森林中雌雄鸟上下翻飞,互相追逐,彼此通过飞翔来了解对方,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从信息传递功能的角度回答)。
(5)塞罕坝森林公园中的物种逐年增加,有利于增加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原因是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使___________变得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答案】(1)间接 (2) ①.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②. E/A ③. (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
(3) ①. 自我调节 ②. 负反馈调节 (4)生物种群的繁衍
(5) ①. 抵抗力 ②. 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小问1详解】
塞罕坝被誉为首都的“绿色屏障”,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属于生态功能,属于生态功能方面的价值,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小问2详解】
A为同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一方面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另一方面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故B 表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为两个相邻营养级的同化能量的比值,松毛虫同化的能量为A,杜鹃同化的能量为E,故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A×100%;松毛虫同化的能量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流向杜鹃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因此,图中缺少的能量去向为(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
【小问3详解】
丰盈的塞罕坝由于人们的活动,退化成荒原沙丘,这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这一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小问4详解】
春天,森林中雌雄鸟上下翻飞,互相追逐,彼此通过飞翔来了解对方,这是鸟类中的“戏飞”求偶现象,“上下翻飞”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这种现象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小问5详解】
随着物种增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趋于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的稳定性更高。
40. 请回答下列与生物技术实践相关的问题。
(1)无菌技术主要通过消毒和灭菌这两种方法来避免杂菌的污染,用酒精棉球擦拭操作者双手和用酒精灯火焰引燃残余酒精灼烧涂布器分别属于___________(方法)和__________(方法)。
(2)在腐乳、泡菜制作过程中,需要氧气的是________制作;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其代谢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纤维素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高性能纤维素酶的获取。科学家利用培养基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这类细菌经过大量培养后可以从中提取纤维素酶。
①土壤中富含各种微生物,将土壤浸出液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上,可得到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实验室中获取纯净菌种常用的接种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②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可用于制作果酒。果汁发酵后是否产生酒精,可以用______________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特定颜色。
【答案】(1) ①. 消毒 ②. 灭菌
(2) ①. 腐乳 ②. 毛霉 ③. 异养需氧型
(3) ①. 平板划线法 ②. 稀释涂布平板法 ③. 无机盐、碳源、氮源 (4)重铬酸钾溶液
【解析】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氯型。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茵种主要是毛霉,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真菌。泡菜的制作原理:起作用的乳酸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小问1详解】
用酒精棉球擦拭接种环属于消毒,用酒精灯火焰灼烧接种环属于灭菌。
【小问2详解】
在腐乳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腐乳制作时需要氧气,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在泡菜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属于厌氧菌。
【小问3详解】
实验室中获取纯净菌种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各种培养基中一般都含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
【小问4详解】
检验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它遇酒精能够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和传统发酵技术,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要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1. 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连年遭受过度放牧,会使草原的物种多样性锐减,从而加速土地荒漠化,可见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进行。
(2)外来物种黄花刺茄侵入草原后,在短期内数量迅速增加。黄花刺茄的茎秆和果实上长满尖锐毛刺,毛刺对动物来说是一种____________信息。
(3)用样方法调查黄花刺茄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___。调查中发现它的种群数量每年都以 150%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假定黄花刺茄的种群初始数量为 N0,则两年后它的数量将达到_______。
(4)在治理草原生态系统过程中,选择栽培的植物要遵循_____原理和_____原理,这样才能有效治理草原。
【答案】41. 方向和速度
42. 物理 43. ①. 随机取样 ②. 6.25N0
44. ①. 自生 ②. 协调
【解析】
【分析】1、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在草原上。
2、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小问1详解】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小问2详解】
黄花刺茄的茎秆和果实上长满尖锐毛刺,毛刺对动物来说属于物理信息,减少动物的摄食,说明了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小问3详解】
用样方法调查黄花刺茄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调查中发现它的种群数量每年都以150%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假定黄花刺茄的种群初始数量为N0,则两年后它的数量将达到N0(1+150%)2=6.25N0。
【小问4详解】
在治理草原生态系统过程中,栽培的植物时要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条件,选择栽培的植物要适应当地的环境,根据以上条件选择栽培的植物要遵循自生和协调原理。
42. 人体处于不同的环境中会发生相应不同的生命活动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1)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流行的季节,人体感染诺如病毒后体温将升高,引起发热症状。在体温升高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____散热量,此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____。
(2)人在持续剧烈运动大量出汗的过程中,尿液的产生量会____,从水盐平衡调节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
(3)调查发现吸毒者容易出现怕冷、寒热交替等症状,说明吸毒会使位于下丘脑的____中枢受损。吸毒者吸食毒品后,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患病,这一事实说明吸毒还会损伤人体的____系统。
(4)中国科兴新冠疫苗被世卫组织纳入紧急使用清单,科兴新冠疫苗是一种灭活疫苗,这种疫苗注入人体后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通常是____免疫,原因是____。
【答案】42. ①. 大于 ②. 增多
43. ①. 减少 ②. 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尿量减少
44. ①. 体温调节 ②. 免疫
45. ①. 体液 ②. 科兴新冠疫苗是一种灭活疫苗,新冠病毒已经死亡,不会感染细胞,所以不会发生细胞免疫,只会发生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当体温升高时,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下降时,产热小于散热,体温恒定时,产热等于散热。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人体大量出汗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尿量减少。
【小问1详解】
在温度升高的过程中,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故表现为体温上升。人感染病毒后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产热增加,体温升高。
【小问2详解】
人在持续剧烈运动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尿量减少,因此大量出汗会导致尿液的产生量明显减少。
【小问3详解】
怕冷、寒热交替等症状的出现,是体温调节失衡造成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患病,这一事实说明吸毒还会损伤人体的免疫系统。
【小问4详解】
因为科兴新冠疫苗是一种灭活疫苗,新冠病毒已经死亡,不会感染细胞,所以不会发生细胞免疫,会发生体液免疫。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 ×107
2.25 ×107
2.18×107
生态系统组成
光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
生态瓶编号
甲
+
+
+
+
-
+
乙
-
+
+
+
-
+
丙
+
+
+
+
-
-
丁
+
+
+
+
+
+
36,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36,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