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4,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认真填涂考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树立了注重社会调查的学术传统。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需要继承这一学术传统,通过社会调查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加深对“人”的认识和理解,在将理论创新与现实关怀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承担起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责任。
社会调查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枢纽环节,也是对社会的基础与本质予以理解的一种方法体系。首先,社会调查是具象化的。社会调查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以一时一地的社会风貌为对象,试图理解和把握在具体情景中展现出来的情感、气质、风俗、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变迁趋势。其次,社会调查是历史性的。要对一个特定贽料作出有效解释,就要善于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了解那些习以为常却又容易视而不见的背景;就要将材料置于时间维度之下,避免片面解读或过度诠释。再次,社会调查是整合性的。人类社会发展既存在一般规律,也充斥着碎片化、非预期和非理性现象,社会调查就是要将这些规律和现象都纳入总体性分析框架,做到对事实本身的把握和尊重。最后,社会调查长于共情。在具体场景中所唤起的感性认识,可以使调查者尽可能避免成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这种从情感上激发的对“人”的体恤之情,可以使事物“活”的一面被充分挖掘出来,由此提炼出的理论便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
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初,就深深打上了社会调查的烙印。对“人”的理解、现实的观照、理论的创新,这三者的密切结合贯穿学术传统始终。有学者在民生疾苦中理解社会性质。陈翰笙的经济调查蕴含人文精神,认为只有深刻认识数量众多的农民的生存状况,才能理解乡村社会,并据此判断中国社会的性质,进而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有学者在人的处境中寻找和确立立场。雷洁琼在江西的经历使她始终秉持“用贽料说话”的精神,反对“为了社会学而社会学”,主张着重观察社会变迁给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学者用社会调查串联起学科的本土化与国家发展战略。费孝通所著《江村经济》,既是社会学实地调查的范本,也是他后来开展研究的出发点。改革开放后,费孝通三访江村,通过小城镇研究的系列成果,探讨了中国式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总结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框架,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驻足当下,如何应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回顾我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将社会调查的实践精神融入历史的、具体的情景之中,发现社会生活“活”的表达,使“人”得到认识和尊重,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才具有人民性和主体性。
今天,我们正步入一个需要用中国思想影响世界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所能做的,恰是通过社会调查,把握根植于我们历史与文化之中、与时代变迁相碰撞所激发出来的体验与思想。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理提炼,就能更好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对推动中国社会变迁的根本性作用——对外提供世界认识中国的途径,对内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建构本土化与自主性兼具的知识体系。
(摘编自邢婷婷《在社会调查中发现“人”》,有删改)
材料二:
在时间社会学看来,年龄是社会用以规定生命时间结构的一个关键要素,它一方面呈现了生命的时间序列,另一方面也让生命时间具有规范性,使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被指定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会位置。正因如此,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就有着不同的时间节奏。对于“青年”这一特定的年龄阶段而言,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年轻,这看似同义反复的话语其实预示着青年的本质属性——有着看似用不完的时间和一生中最为旺盛的体力精力。我们研究青年,有必要重拾被忽视的问题——时间,以获得一种关于如何走入青年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由时间生发开去,我们就可以找到理解青年的钥匙。我们可以以时间社会学为研究视角,探讨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工作的真实状态以及时间制度是如何影响青年的。在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可以体会到周遭的世界在不断地加速,对于青年个体而言,他们只能主动跟上或被裹挟着卷入加速的时间之中。这种加速的时间观念外化为工作制度,使得青年的工作状态呈现出“节奏快”“并行多”“协同杂”“全天候”的特征。同时,时间也愈发显示出其自身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有时会发生偏离,成为控制青年精神的枷锁。以三次均在35岁以下大城市就业青年群体中开展的调查为例——2019年在北京进行的“快递小哥和外卖骑手(蜂鸟)调查”、2020年在深圳进行的“互联网青年工程师(码农)调查”和2021年在上海进行的“高校青年教师(工蜂)调查”,三次调查虽然开展的城市不同,关注的群体不同,但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间对于青年的塑造和修饬。在移动互联时代,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重合了,个体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愈发强烈,个体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日趋紧张,现代化对人的压迫感越来越强。从这个意义而言,对于时间的理解和认识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因为它折射出一个社会制度究竟如何看待青春,如何对待青年,以及如何帮助个体度过人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
(摘编自廉思《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劳动审视》,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试图理解和把握一时一地的社会风貌在具体情景中展现出来的内容,是社会调查具象化特征的体现。
B.长于共情的社会调查将会从情感上激发对“人”的体恤之情,调查者也会成为完全的参与者,从而提炼出有直指人心力量的理论。
C.通过社会调查,挖掘时代语境下中国人看待问题的原则及特征,之后再去梳理整合,这是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任务。
D.时间社会学认为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时间节奏,由此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被指定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会位置。
2.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在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我们要努力构建出能够阐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理论体系。
B.社会调查要在情景和过程中加深对人的理解,善于观察人在情景色中展现出来的想法和习惯,深刻领悟社会大众的所思及所为。
C.移动互联时代,时间的强制性成为控制青年的枷锁,外卖骑手接单后面对倒计时模式,常常感到被时间所裹挟,压力陡增。
D.“人无处不在工作之时,无往不在工作之中”成为当下的真实写照,私人时间与公共时间界限的模糊让劳动者更加投入。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开门见山,开篇即鲜明点出我们要传承注重社会调查这一学术传统。
B.材料一在论证中既回顾历史,又立足当下,提出了中国社会学的现实责任。
C.从陈翰笙等人的例子中可看出,他们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注重对现实的观照。
D.比较而言,费孝通的研究更呈现理论的创新性,放在文段最后更有说服力。
4.材料二最后一段使用“蜂鸟”“码农”“工蜂”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时间”,但两者议论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想你的时候问月亮
侯发山
一个人的晚上,面对挂在天上的明月,朱明又哼唱起《想你的时候问月亮》。
“想你的夜晚总是很漫长,萧萧的冷风还带着寒霜,远隔千里你身处在他乡,苦苦滋味我独自去品尝,问问月亮思念它有多长,你是否也会把我去守望……”
他与她的相识是在市人民医院。
那一次,在一场扑火的任务中,朱明冲进火海,接连救出三个人,又返回现场时被一股热浪击倒,所幸戴着防护面罩,未伤及面部,只是胳膊、胸部有不同程度的灼伤。她是照顾朱明的护士。住了一个月的医院,两个人的关系有了质的提升,由最初的护士和患者的关系,升为男女朋友关系。
起初,朱明还有点犹豫,说:“我是消防员,平时的工作很危险……”
“不吉利的话不许说。”她用葱段似的小手捂住了朱明的嘴。从朱明平时的谈吐中,她已了解到,朱明的两个队员都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出了意外。
朱明扒拉开她的手,喘着气说:“再捂一会儿我就‘酒驾’了。”
她“扑苏”一声笑了——自己的手刚用酒精消过毒。她说:“嫁给军人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但,我乐意。你知道吗?当年咱这里送新兵打出的那条横幅就是我的主意。”
“哪条?”朱明扑闪着眼睛,他真的不知道。他才当消防员两年,还是个生瓜蛋。
她嗔了朱明一眼,张了张嘴欲言又止,便给他回复了一条信息。
信息的内容是:嫁人就嫁兵哥哥。
朱明解释说:“我们消防员已经取消军人编制,归应急事务局管理。”
她说:“我不管什么编制不编制,在我眼里,消防员也是军人。”
朱明的心里像平静的湖水一下子荡漾开了,这才接受了她。
等到两个人步入正常的恋爱轨道,朱明才发现,她的工作比自己还要忙,每天从没按点下过班,信息都没时间回复。
朱明只要有时间,每次在医院门口等,都要等到月上柳梢头。他算得上一个暖男,在等她的时候,手里提个保温桶,有时候是饺子,有时候是馄饨,有时候是米线。她下了班,看到保温桶里热乎的美食,比见了亲娘还亲。她一边狼吞虎咽,一边享受着朱明的唠叨,无非是工作上的琐碎,或者是听来的笑话。
那一次,朱明来了兴致,哼唱起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里的唱段:
“月光下,我把她仔细相看,只见她羞答答低头无言……”
朱明五音不全,嗓音像狼掐着了脖子似的,一边唱一边比画着动作,乐得她嘴里没来得及下咽的饭喷了朱明一身。
新冠疫情期间,她更忙了,真的是聚少离多。朱明曾抱怨道:“我们都快成牛郎织女了。”
她朝朱明眨巴两下眼睛,抱歉地说:“想我的时候你就问月亮。”那时候,网上流行一首歌曲——《想你的时候问月亮》。
上海疫情爆发,她报名参加了当地医疗小分队,支援上海。
一个人的晚上,面对挂在天上的明月,朱明经常哼唱《想你的时候问月亮》。
“想你的夜晚总是很漫长,萧萧的冷风还带着寒霜。……无法忘掉你旧时的模样,想你的心伴着淡淡忧伤,相思的泪水在不停流淌,只有默默地遥望着远方,把那相思的苦深深埋藏,等你在那曾经的老地方……”
有时候,唱着唱着,便泪流满面。朱明对她说过,这首歌就是为他写的。
每天从新闻上看到上海疫情变换的数字,朱明的心像被人揪住似的,紧紧的,既为上海人难受,同时又在为她担心。好在武汉爆发疫情的时候,她曾去支援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过,她一定很累。为了缓解她的紧张和压力,朱明在信息上一番恩恩爱爱祝你平安之后,留言道:“我现在已经不再是狼吼了,已经达到专业的歌唱水准了。”怕她不信,便拍了视频给她。
看来她的确忙,顾不上卿卿我我,回复只有简单的几个字:“我很好,你放心。”
有一天晚上,大约十二点,得知她平安下班,朱明松了一口气,忍不住问道:“预计上海的疫情什么时间能过去?”
她说:“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都来守‘沪’,上海一定没事的。现在的上海好比初一的月牙,要不了多时,就到了月圆的那一天。”
朱明发了个微笑的表情包,同时回复:“有你在,上海的夜空一定会皎洁而明亮。”
她说:“别贫嘴,我吃晚饭去了。”
“亲爱的你不知现在怎样,夜深人静时是否把我想,月亮恰似你那甜美脸庞,想你的时候只能问月亮……”
朱明不知道,每天下班后,听着朱明的歌声,她的眼里也会涌出泪来;听着朱明的歌声,她满身的疲惫便会烟消云散,再接班时,依然精气神十足。
她的名字叫月亮。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明和月亮在医院相识、相恋。朱明因工作性质而有过犹豫,月亮则提及横幅以表达自己坚定的内心选择和爱慕之情。
B.“每次都要等到月上柳梢头”部分的描述,突出了朱明的体贴入微,也写出月亮工作的辛苦,营造了温馨浪漫的氛围。
C.“唱着唱着,便泪流满面”,足见朱明对月亮的浓浓思念,以及二人分隔两地如“牛郎织女”无法相会的不满和无奈。
D.“有你在,上海的夜空一定会皎洁而明亮”一句,既饱含对上海疫情早日结束的期盼,又表达对月亮崇高精神的赞美。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文“即小见大”,着眼于小人物小事件,既有对年轻人义无反顾、忘我奉献精神的肯定,又是一曲坚贞爱情的赞歌。
B.本文采用全知视角充分展现两人故事发展过程和情感变化,与《大卫科波菲尔》的叙事视角相比更为全面、真实。
C.本文善用对话来塑造人物,如“再捂一会儿我就‘酒驾’了”“我很好,你放心”,既符合人物个性又贴合语境。
D.结尾一句点出人物姓名,照应前文内容,“天上之月”与姑娘形象二者合一,使得文章标题一语双关,意蕴丰富。
8.本文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文章多次引用《想你的时候问月亮》歌词入文,具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①,帝亲倚之,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望叛者革心。”帝从之。
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②。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
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有删改)
【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唐德宗避乱于奉天。
材料二: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已出。伏见唐宰相陆势,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任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已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臣等每退A自西阁B即私相C告言D以E陛下F圣明G必喜H贽议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嘉,指赞许,与《苏武传》中“武帝嘉其义”的“嘉”意思相同。
B.交,指一同、一齐,与成语“饥寒交至”中的“交”意思相同。
C.格,指纠正,与《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格”意思相同。
D.贞观,年号。古代帝王制定年号以纪年,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贽在唐德宗避乱时得到倚重,他认为面对叛贼遍布天下的现状,德宗应先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
反省悔过,进而感化人心。
B.唐德宗认为“试官”之位只是一个虚名,可以随意封赏,但陆贽坚持认为无功不可轻易受禄,应重视爵位的意义和价值。
C.苏轼以医者用药为喻,认为陆贽有辅佐帝王、成为帝师的能力,言辞偏僻入里又合乎规范,就如同“经效于世间”的良药。
D.苏轼认为陆贽的建议涉及边防、民生、经济等多个领域,难以一一列举,希望皇帝能经常和陆贽当面谈话,从中得到启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望叛者革心。
(2)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14.材料二中,苏轼认为陆贽“但其不幸,仕不遇时”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6题。
送邢桂州①
王维
饶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②。猪折③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明珠④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注】①邢桂州:指邢济,作者的友人。桂州治所在今广西桂林。②洞庭:邢济此行盖自京口溯江而上,取道洞庭湖、湘水赴桂州。③赭圻:《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八:“赭圻故城在(宣州南陵)县西北一百三十里。”赤岸:赤岸山,在今江苏南京市六合区东南。④“明珠”句:据《后汉书》记载,合浦(在今广西)原产珠宝,因官吏搜刮珠宝渐移他地,人物无食,贫者饿死在道上。孟尝调任合浦太守后,革除前弊,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贾流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的上句先声夺人,以铙吹之声描绘诗人送别友人的场景,“喧”字点明送别场景之热闹。
B.首联对仗工整,其中下句使用“下”字,写出友人乘风破浪、远去洞庭湖的情景,生动形象。
C.颔联在描写友人行舟途中的景色时选取不同的色彩,画面丰富有层次,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D.尾联用语直率而又真诚恳切,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后两句不相同。
16.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指出,唐人作诗用地名“尚有用意,非徒点缀”。本诗中,诗人使用多个地名有哪些“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阅读(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承载着过去,映照着当下。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读《屈原列传》,我们心中留下了屈原的光辉形象,司马迁评价其能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于尘世之外,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高度评价屈原的志向可与日月争光;读《过秦论》,我们窥探到了民心所向的陈涉,人们如影随形的历史场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是有力的例证;读高适的《燕歌行》,我们看到了沙场志士的崇高气节,他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不重功名,献身家国,正是:(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2023年8月28日,中国发布了最新版本的标准地图,中国的领土面积增加到1045万平方公里。该地图对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台湾省所辖范围不仅作出明确划定,同时也明确了我国对藏南和阿克赛钦地区的主权范围管辖。印度外交部马上就这一问题向中方提出强烈抗议。印度外长苏杰生甚至不惜①________,妄称“将他国领土纳入自己的地图,已是(中国的)陈年旧习,这种做法不会改变现实。”
今年20国集团峰会在印度举行,印度想利用担任20国集团东道国的身份,以潜移默化或者是②________的方式,或明或暗地提出自身对争议地区的主权诉求。
中国最新版地图一经发布,确实让印度方面彻底破防了,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对藏南和阿克赛饮地区主权的合法性认证,打乱了印度的战略部署。这种从法理角度来稳固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方式,与外交、军事等方面斗争手段应该③________,综合起来取得的效果会更显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从机器翻译到智能教育,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已渗透人类生活各领域,并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①________。不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②________。未来,一些重复性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
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它是能为人类的发展插上翅膀,还是将人类重重摔在地上,现在还不得而知。正如霍金所说:“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③________。”既不沉迷于科技带来的红利,也不低估风险因子的破坏能力,对科技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将发展的钥匙紧紧操在我们手里。
虽然在当下家庭生活中,漫天飘过“小爱”“小度”,但很难产出那种兼具自主目的,情感、联想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发展,人工自为者或许在未来会出现。
20.下列各句中的“谁”和“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中的“谁”,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B.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C.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D.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22.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3年,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世界。这一年,我们也在努力作答。我们用善意回答温暖,用脚步回答山海,用热烈回答青春,用勇敢回答责任,用向下的扎根回答向上的生长,用匍匐的身体回答坚挺的信念。
面对祖国河山,社会大任和世界格局,作为高中的学子,你该如何作答?如何去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成就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为试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评月考卷(二)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
